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器官移植學名詞彙集

器官移植學名詞彙集
資料來源: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網站
Source: http://www.shenyounet.com/article/611.html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將某一個體的器官(部分、一個或幾個)用手術的方法移植到其自體體內或另一個體的某一部位稱為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特點是保留移植器官的部分或全部外形輪廓以及內部解剖結構,帶有主要的血供和管道主幹,通過吻合技術實現血流再通;移植器官從切取到植入期間始終保持活力;同種異體移植時,術後如無足夠的免疫抑制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排斥反應。

  器官移植從理想變為現實經歷了漫長的階段,隨著血管吻合技術的成熟、低溫保存技術以及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利用,器官移植方步入當今的臨床應用階段。

組織移植
Tissue Transplantation

  包括活體組織移植和非活體組織移植(結構移植或稱支架移植),前者移植物在移植過程中始終保持活力,同種異體或異種移植時,移植物將遭受到排斥反應,如皮膚移植,純化不完全的胰島移植等。在非活體組織移植中移植物通常是硬膜、肌腱、筋膜、血管、淋巴管、軟骨和骨,移植前常經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預處理,以去除細菌、真菌,降低免疫原性,此過程中應保證移植物的物理結構完整,移植後的功能不取決於組織內細胞的活力,而依賴於它的機械結構,因而沒有或只有輕微的免疫反應發生。

細胞移植
Cell Transplantation

  多種類型的細胞群移植:胰島細胞移植、肝細胞輸注、脾細胞輸注、輸血、骨髓移植等。

  單一類型細胞移植:紅細胞輸注、胰島β細胞株移植。

  細胞移植具有以下特點:在從供體到受體的全部操作過程中,移植細胞始終保持活力;同種異體或異種細胞移植後必然發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應;移植通常是通過各種輸注途徑完成的;移植細胞在分離純化、輸注過程中往往發生損傷和活力喪失,因此常須作大數量的細胞;移植物具有可移動性,可在遠離移植部位遭到破壞,發生反應,引起局部症狀;移植物失去了正常的生存環境,影響細胞生長的神經體液因素發生了改變,因而不利於長期存活;移植物傳代後可發生變異,失去固有功能。

吻合血管的移植(重建血管的移植)
Vascularized Transplantation

  通過血管吻合技術實現的移植。包括血管在內的移植物完全與供者分離,通過血管吻合使移植物與受者血流再通,從而使移植物恢復功能。臨床上開展的同種異體心、肝、胰、腎等移植都是吻合移植。另外,自體帶蒂的游離皮瓣移植、帶蒂肌肉瓣移植也屬此類。

自體移植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Autogenic Transplantation, Autotransplant

  移植的供者與受者為同一個體,即為自體移植。自體移植物重新移植到原來的解剖位置時稱再植術。

同系移植 (同質移植,同遺傳型間移植)
Isologous Transplantation, Syngenic Transplantation, Isograft, Isotransplantation

  供者與受者並非同一個體,但遺傳基因型完全相同,移植後無排斥反應發生。如單卵雙生子之間的移植、純種同系動物之間的移植。

同種移植、同種異體移植
AllotransplantationAllograftHomologous TransplantationAllogenic Transplantation
  供、受者屬同一種屬,但非同一個體,如人與人、狗與狗之間的移植。同種異體移植為臨床最常見的移植類型,因供、受者遺傳學上的差異,術後如無足夠的免疫抑制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排斥反應。

原位移植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移植物移植到受者已切除相應器官的原來解剖位置上,如原位角膜移植、原位肝移植、原位心臟移植等。

異位移植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移植物移植到受者體內的部位並非受者相應器官原來的解剖部位,因而,受者相應器官如無必要可不切除,如臨床大多數的腎移植、胰腺移植多為異位移植。

旁原位移植
Paratopic Transplantation

  將移植物移植到受者該器官原來的解剖位置旁邊稱旁原位移植。多為輔助移植,受者相應器官一般不切除或僅部分切除。如切除部分受者肝臟在其旁行部分肝移植;在受者胰尾附近行胰腺的旁原位移植等。

再次移植
Retransplantation

  如果首次移植的移植物因排斥反應或術後併發症喪失功能不能滿足受者的需要,在適當時機應選擇合適供者進行第二次移植,兩次移植的移植物來自同一個體或HLA相近,則發生再次排斥反應的幾率較高。總的來說,再次移植的移植物存活率較初次移植低,對供者的免疫學要求也較高。再移植時可切除原移植物(如再次肝移植),也可不切除(如再次腎移植)。

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ion

  由於機體免疫系統先天缺陷、X線照射、免疫抑制藥物及抗淋巴細胞血清的作用,導致免疫活性細胞發育缺陷或增殖分化障礙,從而出現無應答或低應答狀態。臨床上通過免疫抑制來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但在免疫抑制狀態下微生物感染及腫瘤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耐類固醇排斥反應
Resistant Steroids Rejection

  指移植物發生急性排斥反應後使用類固醇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無反應的現象,發生率約為20%。此時往往需改用抗淋巴細胞抗體製劑才可能控制急性排斥反應。

急性排斥反應
Acute Rejection

  急性排斥反應是最常見的一種排斥反應,一般發生在移植術後1周至6個月內,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全身不適,移植物腫大和疼痛同時伴有移植物功能突然減退。自從使用CsA以來,急性排斥的典型臨床症狀已不太多見。 急性排斥反應屬於遲髮型變態反應的細胞免疫現象,是移植物的HLA抗原刺激受者T淋巴細胞使之分化增殖,產生大量具有特異性的致敏淋巴細胞,可直接殺傷或通過釋放各種淋巴因數殺傷靶細胞,排斥移植物。現認為體液免疫也參與急性排斥反應。組織病理學改變為血管內膜損傷和纖維素樣壞死伴單核細胞浸潤。

  急性排斥反應經過及時正確的處理,80-90%能被逆轉。首選藥物是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逆轉約80%的急性排斥反應。對強烈、嚴重的急性排斥反應可採取聯合用藥的方法如MP+ALGMP+CsA等。少數無效者可輔以血漿置換、移植物局部放射線照射、胸導管引流等,有時有一定療效

慢性排斥反應
Chronic Rejection

  慢性排斥反應多發生在術後數月或數年內,也可發生在急性排斥後。進展緩慢,往往呈隱匿性,移植物功能逐漸減退或喪失。慢性排斥反應以體液免疫為主,是由於迴圈中特異性抗體低水準的免疫應答導致血管周圍炎症,使移植物血管內皮持續低程度的損害伴有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阻塞血管,移植物功能逐漸下降。其診斷主要依賴於病理活檢,特點是動脈內膜纖維增生明顯,呈蔥皮樣結構,其中有泡沫細胞聚集,並拌有內彈力層纖維的斷裂或增厚,血管管腔明顯狹窄,嚴重影響移植物血供,甚至可見多發性梗死灶形成及彌漫性或局灶性纖維組織增生。移植物體積明顯縮小,包膜增厚且堅韌粘連,表面蒼白伴有深淺不一的疤痕。損傷為不可逆的,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據報導,驍悉是目前很有希望的抗慢性排斥的免疫抑制劑,其療效尚待進一步臨床證實。

細胞性排斥反應
Cellular Rejection

  主要由同種異體反應性CD8+細胞毒性T細胞(CTL)介導。血管壁有單核細胞浸潤,用受者體內CD8+CTL能過繼轉移急性排斥反應。多數脈管和細胞都表達MHC-類分子,而且對CD8+CTL敏感,在血管周圍有B細胞和NK細胞,它們在急性排斥中也發揮作用,是同種異體移植中最常見的排斥反應。

熱缺血及熱缺血時間
Warm Ischemia and Warm Ischemia Time

  器官在未降溫時的缺血或血流中斷稱為熱缺血。從熱缺血開始持續到器官恢復正常血供(器官未經歷低溫過程),或者從熱缺血開始到器官明顯溫度降低(即冷缺血開始)的時間間隔稱為熱缺血時間。熱缺血時因氧和各種代謝底物供應缺乏而器官的新陳代謝水準仍高,所以器官缺血損害出現較快、程度較重,因而為保存器官活力應儘量縮短熱缺血時間。

冷缺血及冷缺血時間
Hypothermic Ischemia and Hypothermic Ischemia Time

  保存的器官在低溫時的缺血稱為冷缺血。從冷缺血開始至器官重新恢復血供的時間間隔(整個過程器官都在低溫環境中)稱為冷缺血時間。目前所有有效的器官保存方法都依賴於低溫。低溫下器官的新陳代謝明顯降低、氧耗量減少,可增加器官對缺血的耐受性。器官保存的過程基本上是冷缺血的過程。

器官灌洗液
Organ Perfusate

  指在單純冷保存過程中用於灌洗器官的液體。在原位或離體狀態下,冷灌洗液以一定高度借重力快速滴注(或有壓力的)灌入器官的動脈系統內,使該器官的溫度迅速降到10以下,並沖洗器官內的血液及凝集素和顆粒成分,然後浸泡在1~ 4冷保存液中直到移植。器官灌洗液和保存液可為同一液體,也可不同。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器官灌洗液多為仿細胞外液型液。

再灌注損傷
Re-Perfusion Injury

  器官在缺血後再灌注時可出現明顯的損害稱"再灌注損傷"。缺血時血管內皮細胞的黃嘌呤脫氫酶轉變為黃嘌呤氧化酶,再灌注時催化ATP降解產物黃嘌呤氧化生成尿酸,這個過程中可產生大量氧自由基;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被啟動,NADPH氧化酶活化,發生呼吸爆發,同時也產生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性質異常活躍,可導致脂膜損傷,產生脂質過氧化物,破壞生物膜結構,使蛋白質、酶失活,破壞核酸結構,導致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同時花生四烯酸代謝的啟動和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產物均可引起再灌注損傷。在器官保存領域,應用氧自由基清除劑、鈣離子拮抗劑或花生四烯酸代謝的抑制劑均可能減輕再灌注損傷而大大改善移植器官功能。

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SystemHLA

  指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因此類抗原首先在白細胞上發現,故命名為人類白細胞抗原。實際上白細胞有三類抗原:血型抗原;白細胞特有抗原,如CD4CD8HLA抗原。其中HLA抗原是最強的同種抗原,分為三類,主要存在於細胞膜上,HLA-類抗原分佈廣泛,幾乎見於所有的有核細胞,成熟紅細胞除外。HLA-抗原主要表達於免疫細胞表面。HLA-類抗原一般為幾種補體成分及一些生物活性蛋白,主要分佈在血清中。

混合淋巴細胞培養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

  也稱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將供者與受者的淋巴細胞放在一起培養,觀察其轉化率,常用於器官移植前組織配型,以測定受者和供者HLA抗原系統相容的程度。淋巴細胞轉化率如超過20%30%,則不宜作器官移植。此法的缺點是觀察結果需56天,為期太久,限制了它的實際應用價值。由於MLC中淋巴細胞受到同種異型抗原的刺激而發生啟動、增殖和分化,並產生多種淋巴因數,促進NKCTLLAK等殺傷細胞的活性,因此也是免疫調節研究的實驗模型。

組織配型
Tissue Typing

  指在器官移植中檢驗供受者之間移植抗原是否相配的一系列措施。目前主要檢測的是ABO抗原系統和HLA 抗原系統。HLA抗原系統可通過血清學分型、細胞學分型、DNA分型來檢測,通過淋巴細胞毒交叉配合試驗和群體反應性抗體(PRA)來檢測HLA抗體。

淋巴細胞毒性試驗
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est

  主要用來測定受者血清內是否含有針對供者HLA抗原的抗體,可分別用TB細胞進行。運用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原理,供者的淋巴細胞表面抗原於受者血清中對抗供者HLA的抗體結合後,啟動補體,殺傷供者淋巴細胞,這種血清中的抗體稱為細胞毒抗體。將含有細胞毒抗體的血清與供者的淋巴細胞混合,加入補體後一起培養,供者的淋巴細胞被殺傷,死亡的淋巴細胞越少說明組織相容性越好,細胞死亡數高於15%,移植後將出現超急性排斥反應。此方法已成為大多數臨床移植前的常規檢查。

群體反應性抗體
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

  器官移植受者體內預存抗體,尤其是特異性抗HLA抗體是影響移植物存活和排斥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移植前篩選出這些抗體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PRA的檢測是在移植術前,將受者血清與二十個以上健康的無關個體淋巴細胞進行交叉配合試驗。

系統地瞭解受者群體反應性HLA抗體在體內的水準,可有效地篩選出高敏感患者,幫助臨床醫生選擇移植供者和決定移植時機,有助於降低超急性排斥反應和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明顯提高移植物的存活。PRA比傳統的淋巴細胞毒交叉試驗更敏感,更有特異性。PRA試驗應作為一項移植前常規檢測專案加以推廣應用。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在B超或觸診定位下,以0.70.8mm帶芯穿刺針刺入被檢器官,拔出針芯,抽吸1015ul的被檢器官細胞進行細胞學檢查。1968年芬蘭Pasternack首先應用於同種異體腎移植。與組織活檢相比此法安全、簡單、易重複,可動態觀察病變,結合細胞形態學檢查,免疫組織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病變進行診斷。此法要求得到一定的細胞數,標本才有代表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