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狀元之最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科舉制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在1282年間,歷史有名有姓記載的,歷代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下面就對歷代狀元之最做一盤點!
1.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2.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后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后,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進士狀頭(狀元)、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音‘祥’,即宋郊)、楊寘(音‘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10.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詈銑莆夜翱樗拇蠹搖薄
13.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后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15.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濬(音‘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係,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係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併處死。
21. 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22. 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 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餘人。
25. 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迹: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 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27. 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28. 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張正甫(弟)等兄弟狀元19人。
30.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張師德(子)等父子狀元6人。
31.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纁(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狀元孔緘(弟)。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 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 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 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 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 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 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40. 1300年的科舉,共有連中三元的狀元13名,大約100年才有一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