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圖解詠春六點半棍法


圖解春六點半棍法

明周  第2308期




六點半棍是中國南方的著名棍法,屬於單頭棍一類,曾流行於嶺南各地。

通過我們初步研究,六點半棍是一門跨門派的棍法。過去幾年,中華國術總會在珠三角地區探訪過幾個鄉村武館,平均都是在晚清至民國間成立的,其中包括台山至江門一帶的幾個振武館分館(少林佛家)、斗門荔山村的武館(佛家拳)、南海佛山一帶的詠春館,以至近年已經比較罕見的永春派。

嶺南武術家林世榮先生在1951年出版的《工字伏虎拳》也有記載,說明六點半棍曾一度流行於戲班和紅船。

目前在香港保留得最完整的六點半棍其中有永春、詠春兩個系統。在棍法的結構上兩者有諸多共同點,但技術上各自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永春六點半棍,包含着六個半主要動作:纏撕、抽、彈、剔、割、槍,重複每一節共六下動作而再作變化,而棍法以大脾為支點,動用全身的勁度而不單只用手力。鄧奕當時使用的木棍,乃由堅實更勝昆典木的金筆所製成,專誠由印尼訂造,十分沉實,但舞動起來卻異常輕巧,足見其造詣之深。

鄧松柏回憶道,八公的武藝是從小開始培養,聽說小時候「要玩完拳才有早餐吃」;即使年紀大了,其腰馬之直及吊腳的高度,都可見出從小勤練功夫的成績;當他耍起沉重的金筆棍時,更試過打斷對手堅硬的金筆棍,「力到棍尾」的功力不言而喻。

藉着鄧松柏珍藏的鄧奕影片,我們在此擷取了「一代棍王」鄧奕先生祖傳六點半棍術的精髓,以圖解方式,配合葉永年先生的解說,與讀者分享。

(一)纏、撕

「用棍打半圓形,『纏』住對手的棍,只算半點;『撕』就是快速一下打落去,讓對手脫棍 。」

(二)抽

「由下而上,打下陰或頸部。」

(三)彈

「一落就起,打完即收。」

(四)剔

「好像釣魚向下,專攻對手膝蓋,力度全集中在棍末端,百發百中,甚至可以中一個蘋果或一顆荔枝,可想而知對膝蓋的殺傷力。」

(五)割

「與撕很接近,但幅度長一點,同樣可令對手脫棍。」

(六)槍

「每一下『槍』都要借助整個身體發力,所以要先坐落變四平馬,讓整個身體的力量從棍發出,而不是單用手力。即是所謂的『十字力』。」



























http://old.mingpaoweekly.com/easyview/content.php?type=2&section=2308&id=1369204032870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