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暢
前言
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採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父母採用什麼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們的競爭。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被壓抑住了,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
現在,很多父母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都能認識到:讓孩子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靠後天的努力和父母的引導;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來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是天才,只要父母能用培養天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是的,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然而,很多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因此,系統全面地瞭解在世界上發揮巨大影響的教育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真正適合的教育路線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著名的9種教育方法,系統地介紹了每種教育方法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運用,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權威、最完美的“教育聖經”。這些方法不僅培育出了一個個神奇的天才少年,而且也在世界上廣受歡迎,被世人奉為圭臬: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教育思想精華的書。這些教育方法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人們的實踐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教育寶典。全球已有數百萬家長從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幫助,使他們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聰明的父母可以從本書中發現一條完美教育的路線指南,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才的希望就在眼前,培養教育的秘密就在身邊,悉心閱讀此書,借鑒這些經典的教育方法,你會發現——天才就在你的身邊!
匯總一下九種育兒方法:
第一部分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第二部分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
一、一本書造就的天才
卡爾.威特于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該書是世界上最早論述早期教育的文獻,他的教育理念被後人譽為早期教育的楷模。
1914年,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這個傳奇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茲,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德茲博士的兒子。威廉的學歷頗為新奇,他從1歲半開始接受教育,3歲時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地閱讀和書寫。5歲時,看到家中的骨骼標本,便對人體發生了興趣,開始學習生理學,沒多久就在行醫開診所考核的初試中,獲得了合格成績。6歲那年春天,他和別人的孩子一樣,上了小學。入學那天,上午9時威廉被編入一年級,可到中午12點母親接他時,他已經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並於同一年內,結束了小學學業。7歲時,威廉本想上中學,但由於年齡小而被拒絕。沒有辦法,他只好在家裡學習。學習的科目主要是高等數學,這是因為古今的語言學等知識他早已學過了。
8歲,威廉終於上了中學,不論哪門學科他都非常優秀。由於數學尤為超群,學校準其免學,同時讓他幫助老師為其他同學批改數學作業。在這期間,他還編寫了天文學、英語語法和拉丁語語法的教科書。由於中學教的知識他全部學過了,所以不久就退學了。
此時,他已遠近馳名,各方各界人士都來考他。考畢,都無不感到驚奇,讚歎不已。
9歲和10歲時,威廉繼續在家學習,11歲剛過就進入哈佛大學。入學後不久,他曾進行過一次有關第四象限的數學難題演講,使教授們大吃一驚。關於他12歲的情況,其父塞德茲博士在《俗物與天才》一書中這樣介紹:
“塞德茲今年只有12歲,但卻非常擅長往往使碩士課程的研究生們都感到頭痛的高等數學和天文學,他還能用希臘語背誦《伊裡亞特》、《奧德塞》等原著作品。後來,他擅長古典語,還閱讀埃斯克魯斯、索福克利、幼裡披底、亞里斯多德、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的孩子閱讀《魯濱孫漂流記》之類的作品那樣容易和感興趣。他還愛好比較語言學和神學,對倫理學、古代史、美國史等也具有豐富的知識,還通曉我國政治和憲法。”
就這樣,他於1914年以哈佛大學的優等生從該校畢業,並在以後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取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類似塞德茲這樣的天才兒童還有兩個,一個叫阿道夫.巴爾,是塔夫脫大學神學教授巴爾博士的兒子,他13歲進入哈佛大學,並且提前一年畢業。另一個是該大學南斯拉夫語教授威納博士的兒子羅伯特.威納,他10歲就上了塔夫脫大學,14歲畢業,接著進入了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年僅18歲,就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巴爾和威納家裡,不僅他們倆出色,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十分出類拔萃。巴爾的姐姐15 歲進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也在1914年與巴爾同期畢業,他們的妹妹麗安和弟弟洛得洛夫,也於該年上大學。威納的妹妹康斯坦斯,也於1914年14歲時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第二個妹妹貝魯特于該年12歲時也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
賓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的女兒3歲就會寫詩歌和散文,5歲就學會了世界語,並開始在世界各地宣傳和普及世界語,8歲起學習生理學、衛生學、數學等等,4歲會拉丁語及其他13國語言,很小就擔任一些團體組織的領導。
一個個真實的關於天才的故事廣為流傳,引起了人們對天才問題的廣泛關注。專家學者們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這些天才神童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得益於一位名叫卡爾.威特的人所寫的一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的教誨。
威納的父親威納博士是哈佛大學教授,他聲稱自己就是在讀了《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之後教育威納的。塞德茲的父親塞德茲博士也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同樣也是讀此書,並用該書中傳授的方法教育了塞德茲。從巴爾的父親巴爾博士所寫的《家庭學校》和《家庭教育》等書中,即可知道他也是讀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之後教育巴爾的。斯特娜夫人更是在威廉.詹姆斯教授的力薦下,潛心研習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開始訓練自己的女兒的。
二、卡爾.威特的誓言
那麼,卡爾.威特是何許人?《卡爾.威特的教育》又是怎樣的一本書?竟然能在兩個多世紀的跨度中,對孩子的教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卡爾.威特是一個鄉村牧師,非常富有獨特見解。在他的見解中,最值得令人贊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論。在他還沒有孩子時,就提出必須從幼兒開始教育子女。用他的話來說,對子女的教育必須與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他確信,只要堅持這樣去做,一般的孩子都能成為不平凡的人才。而且他總是公開宣稱: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進行這種教育實踐。他的觀點遭到當時許多人的反對。
好在當時威特父親還有一個知音,他就是在他家鄉遠近聞名的格拉彼茨牧師。格拉彼茨牧師自幼就是他的好朋友,也是最瞭解他的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威特的教育方法,格拉彼茨牧師還為他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去演講。在威特生下來之前,瑪得布魯特市的幾個青年教育家和該市周圍的幾個青年牧師,曾共同發起組織過一個探討教育問題的學會。格拉彼茨牧師也是該會會員,在他的介紹下老威特也成了該會的會員。
在一次聚會上,有一個叫希拉德的牧師斷言:“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教育家無論怎樣拼命施教,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由於卡爾.威特向來就持與此完全相反的意見,所以他立即反駁道:“不對,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關鍵決定於他或她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誠然,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畢竟是有限的。在我看來,別說那些生下來就具備非凡稟賦的孩子,即便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正如愛爾維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我堅信這一論斷。”
卡爾.威特在會上發表的這番言論,使他成了眾矢之的,招致與會者的圍攻。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得說:“你們有十三四個人,而我只是一個人,我是寡不敵眾的,無法辯過你們。與其跟你們辯論,不如拿事實來說話。只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只要你們認為他不是白癡,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一個非凡之人。這是我由來已久的決心。”這些會員得勢不饒人,回答說:“行,我們等著瞧!”
會議結束後,希拉德牧師仍言猶未盡,還邀請老威特到他家繼續討論會上爭論的問題,然而仍然是毫無結果。他們只是在不斷地重複著各自在會上已經說過的話。在希拉德牧師家的辯論中,在會上一直沉默不語的格拉彼茨牧師終於旗幟鮮明地表示了對威特觀點的支持。他說:“我確信,威特的誓言一定會實現,按他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希拉德牧師根本不相信這一點,仍然堅信那是不可能的。
不久威特夫婦有了一個孩子,但沒有幾天就夭折了。之後,他們又有了第二個孩子,也叫卡爾.威特,但小威特卻是一個很不稱心的嬰兒。
父親悲傷地說:“這是遭的什麼樣的罪孽呀!上天怎麼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呢?”鄰居們儘管常常在口頭上勸他不要為此而憂愁,但心底裡的確認為威特是個白癡,而且在背地裡還為這孩子的未來和威特父母的境遇犯愁。
可憐天下父母心,好在父親並沒有失望,而是踏踏實實地實行著自己的計畫。起初,連妻子都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麼出息,只是白費力氣。”
儘管生下的兒子不盡如人意,但老威特有了兒子的消息卻不脛而走。格拉彼茨牧師立刻把這個消息通知了希拉德牧師,希拉德牧師又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其他會員,並讓他們來驗明正身,確信小威特剛出生時,確實不是一個天賦非凡的孩子。
自從小威特出世後,周圍的人們從此就多了一樁事,那就是議論小威特的成長。當然,他們這種關心與老威特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前者好像在等著一個“註定要失敗”的實驗結果一樣,並帶著一種看把戲的心態:好,這回看你的本事了!因此,這些“好心”人每次見到他和格拉彼茨牧師時就試探性地問:“怎麼樣,有希望嗎?”對此,老威特和格拉彼茨牧師總是堅定地回答:“是的,一定會給你們一個驚喜的。”儘管如此,他們卻依然以一種懷疑的眼光注視著威特的成長過程。
三、神奇的天才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多久,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下,這個“傻”孩子就轟動了鄰里和方圓左右。當小威特長到四五歲時,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過了同年齡的孩子,成為“本地教育史上的驚人事件”。
正是由於老威特對兒子實施了全面化教育,使威特的成長非常健康,學業也進步神速,他7歲半時就已遠近馳名。在他出名以後,來自德國各行各業的精英都從四面八方趕來考他,沒有一個人不是吐著舌頭回去的,這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1808年5月,梅澤堡某學校的一個叫做台爾鐘斯.蘭特福克的教師,為了激勵自己學校的學生,要求允許他在學生面前考考威特。威特父親起初怕由此引起威特的驕傲自滿,頗為躊躇,但最終還是答應了。不過和往常一樣,威特父親也提出了一個條件,即由於威特還是個孩子,關於考試一事事先不要讓他知道,同時還要提前跟學生們打招呼,千萬不要對他說一些表揚和讚美的話。蘭特福克應允後,就正式去邀請威特的父親參觀自己的學校和學生,並希望提出批評和建議。到了學校,蘭特福克把他們帶進教室,讓他們坐到後面。那堂課正好是希臘語課,教科書是《波魯塔克》,學生都感到撓頭。蘭特福克就請威特作答,以讓同學們見識見識,威特很輕鬆地就把學生們不明白的地方全解答了。不僅如此,對其他問題也是對答如流。
爾後,蘭特福克又把以拉丁語寫成的《凱撒大帝》一書交給他,並提出問題。威特又全部毫不遲疑地做了回答。接著蘭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義大利文寫的書讓他讀,他也讀得很流利。他父親還用義大利語插話提了幾個問題,威特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蘭特福克還想考考他的法語,由於教室裡沒有合適的書,只得用法語和他對話。威特就像用本國語講話一樣,也非常流暢地回答了各種問題。後來蘭特福克又向他問了有關希臘的歷史和地理等問題,儘管提的問題很多,又是各個方面的,但威特全部一一給予了回答。最後又考了數學,圓滿的答案使學生和老師都為之驚訝。這時威特才7歲零10個月。
幾天後,《漢堡通訊》上有一篇文章詳細報導了事情的全過程。報導的開頭是:“幾天前,在本地教育史上發生了一起驚人事件。”各地的報紙馬上轉載了這一報導。於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轟動了整個德國。來拜訪威特的人更多了,他被各方面的學者和教育家們測試,都說耳聞不如一見,沒有不佩服的。他們中許多都是當代一流的學者。
德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尊重學者。德國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威特名揚天下之後,萊比錫大學的某個教授和本市的某個有勢力人物打算讓威特進萊比錫大學學習。他們說服威特的父親讓本市湯瑪斯中學校長勞斯特博士對威特進行一次考核。開始時,威特父親怕他們亂出考題予以了拒絕。在他們的再三相勸下,最後他只得同意了。當然勞斯特博士並不是威特父親所想像的那種人,他是一個深明事理的和藹可親的學者。他沒有讓威特察覺到是在考試,而是在交談中完成了考核。考試過後,勞斯特博士就給他寫下了入學證明書。內容是:今天根據我的要求,對9歲的少年卡爾.威特進行了測驗。考希臘語時從《伊利亞特》中選了幾段;考拉丁語時從《艾麗締斯》中選了幾段;考義大利語時從伽利略的著作中選了幾段;考法語時在某一本書中選了幾面。都是比較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威特卻答得很好。他不僅語言學知識豐富,而且理解力很強,具有各方面的淵博學識。這個令人贊佩的少年,聽說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結果。我認為這一教育方法值得學者們重視。總之,這個少年完全具備上大學的條件。為了學術的進步,讓他上大學深造是非常必要的。
勞斯特博士的證明書送到萊比錫大學後,校方同意他於次年1月18內容如下:
洛赫村的牧師威特博士的兒子卡爾.威特,剛剛9歲就具備了十八九歲的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識。這是他父親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由此可知,適當的早期教育可使兒童的能力發展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他能熟練地翻譯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以及希臘語的詩詞和文章。他最近被很多學者考過,沒有一個不為他的學識而驚歎,他還在國王面前接受過考試。他具備十分豐富的人類有史以來在文學、歷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積累的知識。這些都是他父親教育的結果,所以說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亞于其兒子的學識,令人驚歎。
威特父親為了得到國王的辭職許可,帶著威特去了卡塞爾。當時的國王不是普魯士國王,而是維斯特法利亞國王傑羅姆 拿破崙一世的弟弟。威特父子到達卡塞爾後,碰巧國王外出旅行。他們第二天早上去拜訪拉日斯特大臣,拉日斯特大臣也考了考威特,同樣感到吃驚。
他共考了威特3個小時,確認威特是個名不虛傳的傑出人才。他覺得把威特送到國外去太可惜了,因為萊比錫當時是屬於薩克森的。他問了許多有關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最後決定不讓他們父子去萊比錫而留在國內。
第二天,拉日斯特設晚宴招待威特父子和政府的大臣們。宴會上也考了威特,大臣們都感到非常滿意。經過協商,他們決定請國王承擔萊比錫市民們所承擔的義務,讓他們留在國內上哈雷大學或者格廷根大學而不去萊比錫。
威特在大學裡的學習生活是輕鬆愉快的。一般說來,一個10歲左右的少年和一些20歲左右的青年一起學習,一定是相當緊張的,但實際上威特的學習並不緊張。他可以盡情地遊玩和參加運動,並常常去採集動植物標本。他會畫畫、能彈琴、也會跳舞。除了上課外,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對古典語和近代語的研究。
第二年夏天,即第二學期期末,國王傑羅姆駕臨格廷根大學視察。國王參觀了校內的各個地方,最後到了植物園。由於威特這個學期聽植物學講義,所以同其他學生們一道都在植物園。國王的隨從中有前面提到的拉日斯特大臣,他一眼就認出了威特並向國王做了介紹。國王非常高興,要和威特談談話。於是就把威特叫到國王夫婦面前,同時也允許他父親進見。國王同他們談了一席話,鼓勵威特今後要更加努力學習,表示要永遠給予保護,希望他安心學習。威特父子從國王面前退下來後,隨行的貴婦人們蜂擁而上,圍著威特親吻。然後由兩個將軍把威特夾在中間跟隨國王身後,一直到把國王送上車時為止。這時威特才11歲。
1812年冬,即第五學期,12歲的威特公開發表了關於螺旋線的論文,受到了學者們的好評。又因為在書中發表了他自己發明的非常簡便的畫曲線工具,所以更加受到了極大的讚賞。
在第七學期,他一面專心致志地學習政治史,又擠出時間寫了三角術一書。當時他才13歲。這本書在當時未能馬上出版,是1815年他離開了格廷根大學到了海得爾堡大學以後出版的。
1813年,威特父親接到了國王的通知,通知上說把供給威特的學費延長到4年。1814年4月,威特去維茨拉爾旅行,並訪問了吉森大學。該大學的哲學教授們歡迎他並一起討論了學術上的各種問題,最後承認了他的學術水準 特別是1812年公開發表的論文價值,由校長赫拉馬萊博士授予他哲學博士學位,那是1814年4月10日的事。隨後他又訪問了瑪律堡大學,同樣受到了熱烈歡迎。據說如果不是吉森大學搶先了的話,該大學也準備授予他哲學博士的稱號。
由於在格廷根大學第八學期的學費是由漢諾威、布朗斯維克和黑森三國政府出的,當威特父子前去布朗斯維克領取學費時,當局就把他們介紹給了布朗斯維克公爵。當時正巧公爵要外出旅行,但仍然高興地接見了他們,談了許多話,並熱心地建議他們去英國留學。並表示只要他們願意去,就把他們推薦給在國內的親屬並願出學費。
當他們由於同樣的原因去漢諾威時,也被聘請做報告。因為威特在此之前曾在薩爾茨韋德爾做過數學報告並受到了極大的好評。當問到要求講什麼時,對方仍然提出希望講講數學方面的問題。威特在接受了邀請的第二天,就在本地中學的大禮堂裡作了講演。當時是1814年5月3日,他年僅14歲。參加的聽眾,集中了市內的所有知識份子。他用漂亮的德語講得既流暢又清晰。由於連日來忙於交際,每天很晚才得以休息,無暇準備,甚至有人產生了懷疑,繞到威特的後面想看看是不是有底稿。當這位獵奇者看到威特沒有底稿後,就更為驚異了。威特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了解除聽眾的懷疑,特意離開講桌,這時聽眾們更是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威特在熱烈的喝彩聲中結束講演後,政府承認了他的才學,並向他提供了比承擔的份額還要多的學費。肯布裡基公爵也和布朗斯維克公爵一樣,建議他們去英國留學,並答應給予推薦和出學費。去黑森時,也同樣受到了熱烈歡迎,常被邀請到宮中作客。
威特從格廷根大學畢業後,他父親就在考慮他今後的出路問題。如果打算讓威特早日成名,作為上策最好是讓威特鑽研迄今為止所獲得的學問的某個領域,但經過慎重選擇,他父親放棄了這條捷徑。他認為這樣做只能使威特成為側重於某一個領域的學者。為了使威特學到更多的知識,他決定讓威特去學法學。一位數學教授得知此事後深感遺憾。威特父親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因為他父親認為:決定專業方向應該是18歲以後的事,在那之前應該學習所有的學問。等到了18歲以後,如果威特喜歡數學的話,那就讓他搞數學。
這以後,威特就到海得爾堡大學專修法學,兩年後,也即16歲時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還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
給他任命的教授頭銜還未上任,便又接受了普魯士國王的賞金去義大利留學。在佛羅倫斯逗留期間,小威特無意中發現了但丁文獻的神奇性,於是開始了對但丁的研究。經過一段短時間的研究,他就發現國際上對但丁的研究存在很多謬誤。經過深入研究,1823年,年僅23歲的威特,便公開出版了《但丁的誤解》一書。他在此書中指出了當時研究但丁的學者們的謬誤,為但丁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正確道路。
當然,他還沒有忘記普魯士國王讓他去義大利留學,為的是讓他在他國潛心研究法學,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學家。因此,他在義大利一直都熱衷於研究法學,對但丁的研究不過是一種業餘愛好罷了。經過幾年的學習深造,他於1820年回國,並於翌年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法學。在那裡教了十幾年的課以後,又於1834年轉入哈雷大學。威特教授的授課知識之豐富、表達之完善,可謂有口皆碑。就這樣,他在學生們一年年的鼓掌聲中一直到1883年逝世時為止,享年83歲。
四、世界上最早的育兒親歷手記
在威特成名以後,人們譴責其他教育家的無能,甚至責怪他們為什麼不能把孩子教育成像威特那樣的人。為此,一些思想狹隘的教育家們更加敵視威特的父親。
即便威特在當時已表現出許多優於普通兒童的才能,但是對於威特的表現,許多人依然認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並非教育的結果。為此,威特的父親感到無可奈何:
“人們都說我兒子是天生的天才,不是我教育的結果。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話,連我的許多親友也不相信。倘若上帝真給了我一個天才的兒子,這是上帝對我的仁慈,再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為了減少反對派對他的敵視,也為了向人們闡明正確的天才觀,威特父親決定將他的教育方法公之於世。
威特父親將自己的教育方法公開的第二個理由是為了答謝他的朋友們的關心。正如他所感慨的,小威特的成名,使他面對許多敵人,但也結識了很多朋友。他在書中寫道:
“朋友們對我的教育方法很同情,常常用談話或通信的方式來鼓勵我。因此我也往往被他們的好意所感動,有時感動得流淚。我的成功大半在於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我終身難以忘卻他們對我的一片好心。我的朋友們希望我把我的教育法編寫成書公之於眾。而我屢屢拒絕,但是到最後還是被他們說服了。我就是在他們的再三勸說下,決定公開我的書的。但是不能斷言,運用我的教育法的人就一定能像我一樣獲得成功。另外,也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兒子一樣接受那樣的教育。但是我相信,不管誰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裴斯塔洛齊是第一個承認卡爾.威特教育法的人。當人們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種教育法時,裴斯塔洛齊仍然堅定地鼓勵他: “你的教育法必定能取得成功!”除了裴斯塔洛齊,巴黎大學的朱利安教授也再三勸說他,希望把他的教育法以書的形式公佈於眾。
下面就是裴斯塔洛齊先生寫給威特父親的信:
我曾記得14年前,在布夫塞同你談過教育問題。當時,你說用你的特別教育法能非常有效地教育你的孩子。14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看到了你兒子所受到的教育效果比你預想的還要好!
但是,不瞭解情況的人可能仍懷疑這是否就是你教育的結果,或許還有人認為這是你兒子的天賦所致。有鑑於此,我期待你能向世人詳細闡明你的教育方法,以使世上的所有孩子能通過你的教育方法受益。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請你務必考慮。
你最卑微的僕人和朋友裴斯塔洛齊
1818年9月4日于伊凡爾頓
正是在反對者的壓力和贊成者的支持下,卡爾.威特于1818年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一本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育兒親歷手記。
《卡爾.威特的教育》面世以後,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幾乎絕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幾部了。有趣的是,哈佛圖書館裡藏有一冊,據說是美國的唯一珍本。因此該圖書館把它作為珍品,陳列在貴重品室裡。
這本書在當時受到冷遇,一方面可能與它的篇幅過長和敘述方式不吸引人有關。全書長達1000多頁,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與主題扯得太遠的枯燥議論,而且寫得雜亂無章。儘管後來從這本書受益的威納博士曾將之譯成英文,並省略了原著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之處,篇幅也壓縮到 300頁左右,但它仍然使人感到囉嗦和枯燥。
除了書的表現形式有問題外,更為關鍵的因素可能是,由於書中所闡述的思想與當時人們的想法格格不入。威特父親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可是當時流行的主導思想是:兒童的教育應當開始於七八歲,這種論調在當時為人們所深信不疑。除了此論調之外,還有一種讓許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懼的觀念是:早期教育有損于兒童的健康。因此,在這種思想觀念籠罩下,威特父親的教育理論,在當時人們的眼裡簡直是荒唐至極,更談不上指望父母親們會利用他的理論將一個“凡夫俗子”訓練成“天才”了。
卡爾.威特不僅造就了一個天才,使兒子成為通過早期教育取得顯赫成功的典範,而且將他成長的秘密公之於世,為後人成功地培養自己的孩子提供了第一份範本。以下內容就是對他的主要教育思想的介紹。
五、天才取決於後天的教育
愛爾維修說:“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卡爾.威特常向別人宣講這一道理。
這個現代人已經完全接受的觀點,在當時卻並不容易為人所接受。社會上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天才觀。一種強調的是天賦,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其天賦的大小決定的,而環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另一種強調的是環境作用,認為天賦的作用並不重要。這兩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盧梭和裴斯塔洛齊。愛爾維修是裴斯塔洛齊派的先驅者,他堅信: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威特的父親顯然受到過愛爾維修學說的感化,認識到後天教育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正如我們在上面已提到的,在威特父親對兒子的培養過程中,他一直受到那些被冠以教育家頭銜的人們的敵視,因為他的教育觀念冒犯了這些權威們業已成形的信條。與愛爾維修有所不同的是,威特承認孩子的稟賦是有所不同的。有人攻擊他說他不承認孩子之間的天賦差異,他非常不能苟同。
他認為,孩子的天賦當然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多一點,有的孩子少一點。假設我們最幸運地生下一個稟賦為100的孩子,那麼生就的白癡其稟賦大約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稟賦大約只能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
因此,倘若能乘此之虛,實施可以發揮孩子稟賦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來稟賦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會優於生下來稟賦為80的孩子。當然,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80稟賦的孩子施以同樣的教育,那麼前者肯定是趕不上後者的。我們不要悲觀,因為生下來就具備高超稟賦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數孩子,其稟賦約在50左右。
威特進一步論及,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大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
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高超稟賦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發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遺憾的是,生來稟賦高超的孩子為數甚少。
為此,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必須與其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天才。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威特舉了橡樹的例子。
如果按照理想狀態生長的話,一棵橡樹可以長成30米高,那麼我們就說這棵樹具有能夠長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樣的道理,一個兒童,如果按照理想狀態成長,能夠長成一個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麼我們就說這個兒童具備100度的潛在能力。可是,要達到理想狀態,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使橡樹具備長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長成30米高還是很困難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4米左右。假若環境不好,則只能長到6~9 米。但是,如果給它施肥等等,好好侍弄,則可長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長到25米或27米。同樣的道理,即使是生來具備100度能力的兒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則只能成為具備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說,只能達到其潛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麼就可能達到具備 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說可能實現其潛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兒童的潛在能力達到十成。
令人遺憾的是,具有像威特父親那種思想的人仍然鳳毛麟角。在19世紀,心理學家們認為,天才只是發生于正常人中的某些極端個案。而且他們還認為,天才是遺傳而來的,天才的遺傳是心智能力遺傳的一部分。由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能力相似是一個已被接受的事實,家族中數代出現天才的幾率就較大,這使天才具有遺傳性的觀點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眾所周知,雅典儘管人口不多,卻出現了很多舉世聞名的天才人物。人種改良論者高爾頓將此歸結於希臘人是優秀人種的緣故。他說:“希臘人種優於我們 歐美人 ,正像我們優於非洲土著人那樣。”遺憾的是,他絲毫不去關心天賦以外的東西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關鍵的一點是,他和許多人一樣,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價值。雅典的天才人物之所以很多,希臘人的人種優秀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早期教育已成為當時雅典社會的一種習俗。高爾頓對此卻毫無察覺。因此,他的天才觀就不能不帶有片面性。
儘管高爾頓曾收集過一些所謂遺傳性天才人物的例子,但在我們看來,其中的許多例子也未必能站得住腳。很多即便具有天賦遺傳特性的人物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為天才。正如諺語所言:“天才不傳代。”當然,我們絕不是一點也不承認能力是可以遺傳的,而且從理論上講,能力的遺傳也是合乎邏輯的。即便我們相信能力是可以遺傳的,但遺傳論者必須要回答以下問題:為什麼天才的遺傳比肉體特徵的遺傳要少得多,以及為什麼天才遺傳的例子很少見呢?
事實上,人種改良論者也承認,能力的遺傳從理論上講是合乎邏輯的,但是能力的遺傳並不像財產的繼承那樣。財產的繼承是現實的,能力的遺傳卻不是現實的。由父母遺傳給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是一種可能性,不發掘它就沒有效力,只有發掘了才會產生效力。
天才的出現與天賦有關,但是,更要強調的是,孩子如果只靠天賦那將是一事無成的。孩子生下來即使具有很高的天賦,若得不到發揮,也是無濟於事的。社會上曾出現了很多具備很高天賦的孩子,可惜其中很多人由於得不到充分發揮而成為極平凡的人。儘管能力的遺傳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出現遺傳性天才的例子卻很少見,其原因就在於此。
深受卡爾.威特影響的塞德茲博士說:“幼兒就像燒陶瓷的黏土一樣,教育得如何,決定他成就的大小!小孩只要從小接受教育,就可以成為音樂家、畫家、詩人、學者等等。”可是,有的人也許會說:“成為音樂家就需要有敏銳的耳朵,如果沒有敏銳的耳朵,多麼早教他音樂也不行。而敏銳的耳朵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所以你的教育我不信。”
有沒有敏銳的耳朵,這是對大人或小孩長大以後才說的話。如果兩三歲開始訓練,是完全可以培養出敏銳的耳朵來的。心理學家所說的視覺型和聽覺型,也是後天的,不是先天的。在歐洲,有的人說如果三代都是音樂家,才能出一個大音樂家。這是從天才遺傳論的角度來說的,是很錯誤的。從莫札特的例子來看,他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是由於他出生於充滿了音樂氣氛的家庭裡,從小就培養了對音樂的愛好。
米開朗基羅生下來不久就被送到鄉下,寄養在別人家裡,他的保姆是位石匠的妻子。後來他說:不僅在這個家庭裡吃了保姆的奶,而且從小就愛上了錘子和鑿子。而他的家庭卻是非常有名的豪門世家,非常反對他成為雕刻家。但當心之火已經燃燒起來後,他父親也無可奈何了。
林內家住在湖泊之濱,周圍有野花、有森林、有馬叫、也有小魚游泳。他所以能成為大生物學家,就是因為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幼兒像製造陶瓷的黏土一樣,可塑性是很大的,環境和教育願把他培養成什麼樣就能把他培養成什麼樣。
名人或學者的孩子不一定成為有名氣的人。過去有個學校,五六位教員在一次集會上做出一個結論:博士或名人的孩子一般成績不好。這當然不是正確的判斷,而且,孩子能否成為偉大人物,只看學校的成績是難以斷定的。可是,偉人的孩子不一定是偉人,這卻是事實。世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才能的問題。才能這東西不光是遺傳問題,重要的是腦髓是否發達。
我們決不否定遺傳的重要性,但是遺傳對孩子的命運來說,也決不像很多人認為的具有強烈的決定力。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威特警告人們:“不要失望,不要相信萬能,堅定不移地去做吧,你們的孩子也有成為偉人的可能性。
六、運用遞減法則
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這就是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
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潛在能力,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很長,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則很短。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例如小雞“追從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生後4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不讓它發展,那麼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了。所以如果把剛生下來的小雞在最初4天裡不放在母雞身邊,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出生後的8天之內,如果在這段時間裡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小狗 “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發達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這段時間裡把它放到一個不能埋食物的房間裡,那麼它的這種能力也就永遠不會具備了。
人的能力也是這樣。兒童的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即使生下來有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會只剩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由於這種遞減是因為未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致使其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
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遞減呢?卡爾.威特認為,應該儘早教育,應該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進行教育。從出生到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簡直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記憶不是對其特徵進行了分析之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復的觀察中,將整個事物印象原封不動地作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之中。
嬰兒的模式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是成人遠不能及的。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復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的話,他也會毫無區別地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硬灌”些什麼呢?大致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反復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根據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表明,在嬰兒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裡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接受了卡爾.威特的這一教育思想,堅持早期教育,使女兒的記憶能力明顯超過了常規孩子。以“認生”——嬰兒第一次表現出記憶能力——為例,劉亦婷3個月大就開始認生,比平均水準提早6個月,6個半月就出現了“理解記憶”(即明白詞彙與物體的關係)。而50%的嬰兒則是在10個月大時出現的。當她長到1歲1個月時,記憶力的發展又出現一個飛躍。在記憶方式上,她已不再僅僅依靠人類3歲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記憶”,而是提前萌發了3歲之後才有的“分解記憶”能力。經過媽媽的不懈努力,對女兒的教育也結下了滿意的果實。
在女兒滿1歲半時,媽媽就試著教她背唐詩。剛開始是兩個字一段地教她,沒過幾天,女兒就可以流利地背誦朝辭、白帝、彩雲……雖說她並不懂詩的含義,但唱歌一樣的朗誦,卻能使她感悟到詩歌韻律的美妙。自那以後,婷婷的學習熱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詩:“雄雞一唱天下白,千家萬戶把門開……”在從工廠的路南區到路北區的路上,她看見一隻公雞就把詩背了一遍。”
七、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
在小威特學有所成後,人們開始議論起老威特培養孩子的動機。如有人認為他是在用造就學者的目標來教育兒子的;還有的則更赤裸裸,以為他是想造就一個神童而一鳴驚人。老威特對此感到委屈不已,認為這是對他教育目的的誤解。下面摘錄他在書中的論述,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兒童早期教育與孩子正常發育的關係:
我只是想把兒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僅有的一點智慧,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盡力把他培養成健全的、活潑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歡身體和精神都全面發展的人。以我兒子為例,每當我看到兒子只熱衷於希臘語、拉丁語、或者數學時,就立即想辦法糾正他這種傾向。
人們以為我只是熱衷於發展兒子的大腦,這是錯誤的。我不喜歡沒有愛好和常識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協力培養兒子在常識、想像力和愛好等方面的能力。我還努力培養兒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備高尚的道德和愛恨分明的品質。
我討厭所謂學者。所謂的學者都是些呆頭呆腦、形同枯木、板著面孔、難於接近的人。他們只懂得自己的那一點專業,為了顯示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學識,不論對誰,走到哪裡,總是一味賣弄他的專業,不管人家是否歡迎。對於專業以外的東西,他們一概不知,也毫無興趣。比如,他們非常缺乏常識,就像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對時事問題等發表的拙劣看法,也會成為人們的笑柄。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再聽聽他們所說的或看看他們所寫的東西吧,他們用些很少聽到過的學術用語和難於理解的裝腔作勢的話,讓人不知所云。他們視那些具備常識和愛好廣泛的青年為凡夫俗子,貶低那些善交際、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麼能把兒子培養成這樣的學者呢?說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鳴驚人的說法,更只不過是誣衊而已。什麼是神童呢?不就是溫室裡的花草嗎?!如果我有把兒子培養成什麼神童的企圖,那我不就成了傷害他人、冒犯神靈的人了!
一般說來,兒童智育方面的超前發展容易鋒芒畢露,例如我們曾經耳聞的,某某孩子8歲時就己學會了6國語言,某某孩子剛9歲就上了大學,某某孩子年僅14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等等。但是,對於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發育到底如何,一般容易為父母和周圍的人忽視,而且也不易被人們作為衡量他們才能的尺度。
對此,老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為人父母者關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威特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他特別下力量的與其說是智育莫如說是德育。他這樣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嚴肅認真的牧師,因而特別注意對兒子性情方面的培養。威特從小就受到特別虔誠的教育,凡與他相識的人都誇他“像天使般的純潔”。他確實是個非常虔誠的、富於情愛、和藹可親的孩子。他從未跟人爭吵過。對待自然,不要說動物,就是一朵野花也捨不得亂摘。
威特所受的教育和所取得的成就,大致如上所述。可能有人要問,受到那樣的教育,他的健康是否受到了影響呢?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威特不僅在小時候,就是長大以後也一直是非常健康的。語言學家海涅在一封信中寫道:在威特10歲時,他考過威特。當時他不僅為威特的非凡語言學才華而詫異,同時也為他的健康、天真和活潑、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沒有任何不正常之處而驚訝。
也可能有人認為,威特受到那樣的教育一定是光坐在書桌旁啃書,從而使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在毫無樂趣之中度過的。
然而這也不是事實,德來登在一首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沒有比品嘗真理的滋味更為幸福的了,享受到真理的幸福是永生難忘的。從小就享受到真理滋味的威特,比任何一個兒童都要幸福。而且,正如前面已經敘述過的,由於父親的教育是非常優秀的,單純坐在桌旁專心致志學習的時間是很少的,他有著充足的時間盡情遊戲和運動。
由於威特從小就通曉事理,知道很多其他兒童所不知道的事,而且對每件事都有成熟的看法,所以孩子們和他一塊兒玩時都感到很愉快。他的知識是其他兒童所望塵莫及的,但他卻一點也不驕傲,也決不嫌棄和看不起其他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無理取鬧,他也會圓滿處置,決不做同他們爭吵的傻瓜,自古以來人們就說“學者必癡”,可是威特無論在小時候還是在長大以後都不是枯燥乏味的書呆子。在他的脈搏裡自小就流淌著文學的血液,他不僅從小就精通自古以來的文學作品,而且還很早就寫出了優秀的詩詞和文章。他後來之所以能成為研究“但丁”的天才,成為研究“但丁”的專家也絕不是偶然的。
八、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陰雲
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是嚴格的,然而並不專制。所謂專制,是指強迫孩子盲從。威特的父親反對專制,他不論在教育方法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注重講道理。
他認為教育之重要就在於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損壞孩子的判斷力。所以他在批評孩子時,決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評後仍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再沒有比父母弄錯了事實而錯誤地批評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講,即使父母的斥責和阻止是正確的,如果不讓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可是,看看我們周圍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孩子的強迫和不容分說如此普遍。這樣做的後果是非常糟糕的,它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陰雲,是他們判斷力失常的根源。與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就斥責孩子的父母不一樣,威特的父親則努力弄清事實,避免錯誤地批評孩子。在斥責或禁止他做某事時,總是一一說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
威特父親說,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那麼他一生就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正誤好壞了。他在書中寫道:
如果兒子對他人說了些魯莽的話,我並不馬上斥責他,而是先立即給對方道歉:“我兒子是在鄉下長大的,所以才說出這樣的話來,請您不要介意。”這時兒子就已省悟到自己可能說了不合適的話,過後他一定會詢問個中原因。等他問我時,我才向他說明:“剛才說的那些話從道理上來講也沒什麼不對,而且我也是那樣認為的。但是在別人面前那樣說就不好了。難道你沒有發現,當你說了之後,N君的臉都怔得發紅了!人家只是因為喜歡你,又礙著爸爸的面子,所以才沒有作聲。但他一定很生氣,後來N君之所以一直沉默不語,就是因為你說了那種話。”我這樣對兒子講明道理,也不會傷害他的判斷力。
為了讓父母真正全面地理解這種教育方法的好處,老威特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假設在我向兒子提出批評以後,他繼續反問:“可是我說的是真的呀。”這時我就會進一步開導他:“是的,你說的是真的。但是N君很可能想:‘我有我的想法,你那麼小的孩子知道什麼。’再說即使你說的話是真的,你也沒有必要非將它說出來不可。因為那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你沒有發現別的人都是沉默不語嗎?如果你認為那事只有你才知道,那你就太傻了。再打個比方,大人指責孩子的缺點本來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缺點,說出來也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即使這樣,人們對你的缺點不是都裝著不知道嗎?如果你以為人們都不知道你的缺點,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人們已知道你的錯誤但都沉默不語,這是因為考慮你的面子,為了不使你丟臉而已。這樣你就明白了人們對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在發現別人的缺點以後應該怎麼做呢?也應當這樣。聖書上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道理就是這樣。所以在人面前,揭別人的短是很不好的。”
聽了上面的開導後,孩子由於年幼肯定還是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的心理還不像成年人那樣複雜,而且這種處世方法很可能被視為不誠實或過早地世故。但老威特覺得父母這樣做有他的道理,且聽他是怎樣對兒子做出解釋的:
不,不能說謊。說謊就成了說謊的人,偽君子。你沒有必要說謊,只要沉默就可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挑剔別人的毛病和過錯,並在別人面前宣揚,那麼世界不就成了光是吵架的世界了嗎?那我們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
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就是這樣的合乎人情。由於他的教育是合情合理的,絕不專制,所以沒有蒙蔽孩子的理性,傷害孩子的判斷力。當然老威特的這種“成人化”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還得益于他對兒子的語言潛能開發。由於小威特語彙豐富,通達詞義,故一點就透。
世間的一般孩子,由於語彙的限制,父母往往在實施這種合理的教育時就會碰釘子。因此,我們經常發現父母見到孩子在這種場合的表現後,就會當面訓斥,有的還拳腳相加,還怪罪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但就是不檢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為了使孩子更加明辨事理,必須儘早教給孩子以豐富的語言知識
九、孩子是否需要夥伴
放任不管就會使孩子不加選擇地和任何一個孩子一起玩,從而有可能會沾染上各種壞習氣。例如變得滑頭滑腦,有時還有可能學會一些壞毛病。威特的父親就常常看到孩子們在路旁賭博,也不知道為他們拉過多少次架,對此,他感到非常寒心。
孩子們很不懂事,常常互相拋石頭和玩沙子,結果造成流鼻血、受傷、甚至把眼睛打壞而致殘等,這確實是很危險的。拋雪球也不保險,有的孩子拋像石頭一樣硬的雪塊,使對方受到各種傷害。威特父親說:“我看到瞎眼睛、缺鼻子、少指頭、壞了腳的孩子時,就常常詢問其原因,結果大都是在玩耍中受傷所致,這使我感到毛骨悚然。”
由於這樣的原因,他決不讓威特亂跑,也很少讓威特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關於這件事,他說:人們一再勸說孩子必須有遊戲的小朋友。否則,孩子就會感到沒趣,以致情緒低落,性格孤僻。後來我終於妥協了,和妻子商量,相繼選了兩個小女孩做兒子玩耍的伴兒。兩個小女孩都是附近受過最好教育的孩子,會唱歌、會跳舞,兒子和他們倆玩得很愉快。可是結果正如我所預料到的,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自從讓威特和小女孩一起遊玩以後,並不任性的兒子變得任性起來了,從不說謊的兒子也開始說謊了,並開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語言,他也變得自以為是和傲慢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對兒子與兩個小夥伴玩耍時的情形進行了觀察,發現這是由於兩個小女孩什麼事都順著他而造成的。為此,我們告訴小女孩們,不要什麼都聽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為是,就跟我們說。但仍然無濟於事。最後我們只得選擇不讓兒子再跟別的孩子玩了。
沒有其他童年小夥伴了,是否就意味著孩子失去了童趣?
做父母的又如何不讓孩子的這份樂趣泯滅呢?且聽老威特的見解:認為孩子不同別的孩子玩就沒有樂趣,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誠然,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他們更加隨心所欲,想說的就說,想做的就做,他們當然是喜歡這麼幹。習慣上人們就是把這些叫做孩子們的樂趣。
然而這樣的樂趣不如沒有的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脫與孩子一起玩耍的責任。做大人的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的話,那麼孩子同樣會感到高興,並且這也是有益無害的。因為這種玩耍會使孩子既不任性,也不自以為是;既不會品質變壞,也不會沾染上各種惡習。
讓孩子們在一起玩,即使對方是好孩子也有弊端;如果是壞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好孩子的好習慣如果能傳給壞孩子,這當然是很好的事,但遺憾的是,這種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多數情況是只有壞孩子的壞習慣非常快地傳給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學習好習慣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的,而壞習慣卻無須任何努力即會沾染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認為學校正是孩子的惡習集中的場所,是有他一定道理的。這種情形,在學生品質不好的學校尤其嚴重。但是許多家庭不具備在家裡學習的條件,所以學校應當盡最大努力來注意這一點,對學生的遊戲給予嚴格的監督。
老威特認為,孩子如果沒有遊玩的小朋友就會變得自負或者任性的說法是騙人的。在他看來,真實情況恰恰相反。只要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他們就相互逞能而有可能變成利己主義者,結果就會沾染上狡猾、虛偽、說謊、任性、嫉妒、憎恨、傲慢、爭吵、打架、誹謗等壞品質。
當然,他也不是絕對禁止讓孩子們在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監督下讓他們進行有限制的接觸。這種讓兒子與其他孩子少接觸的方式,還有一個好處是使孩子能心態平和地去處理一些事情。正如老威特所記載的:由於兒子在家裡沒有爭吵的機會,所以就不會像有的孩子那樣容易激動。不管怎樣壞的孩子,都不能使我兒子發怒。他被大多數孩子所喜歡,從不吵架。現在兒子已長到18歲了,還未跟別人吵過架。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學問上的問題經常和學友們交換意見,但決不傷害他們的感情。由於兒子與學友們相比年齡小得多,他的表現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妒忌,但由於他總是堅持真理,以理服人,就自然地得到了很多朋友:他們中有的人和兒子非常親密。我看到後常常流下眼淚,從心裡感謝這些可愛的青年。
因此,老威特根據自己的經驗斷言,認為如果孩子沒有朋友就沒有樂趣,並將造成精神頹廢、變得孤僻等等說法是錯誤的。
十、愉快而幸福地玩
威特父親幾乎沒有給威特買什麼玩具。他認為孩子從玩具中學不到什麼知識。大多數父母之所以給孩子買玩具,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受商家的誘惑,而在銷售玩具的場所將父母的軍,父母由於礙于面子或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只得給他購買,另一方面則是父母為了讓孩子打發時間。老威特對天下父母的這種行為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他認為,給了孩子一些玩具就不再過問是錯誤的。
“無事生非”這句古訓對大人和孩子同樣適用。只讓孩子玩玩具就放棄不管,往往會使孩子感到無聊、厭煩、精神不爽,以致破壞玩具和哭鬧等等。老威特向父母們提出警示:孩子感到無聊就會心情不好,結果一般會拿玩具或周圍的東西出氣,由此所造成的後果將是多麼可悲。
為此,老威特提醒父母應對此加以重視,因為由此產生的破壞性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當然,老威特也意識到,不給小威特買玩具,但也不能讓他失去一般孩子都能享有的童趣。為了讓小威特在玩耍中增長知識,老威特在他家的院子裡修了一個大遊戲場。在上面鋪上了厚厚的沙子,周圍還栽有各種花草和樹木。由於沙子鋪得很厚,下了雨馬上就幹,坐在上面也不髒衣服。威特在這裡觀花捉蟲,培養對大自然的感情。
應小威特的要求,他父母還專門為他配了一套炊事玩具,儘管他還是個孩子,但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什麼都想做。尤其對廚房的活,總是想插手。現在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這種癖好太瑣碎,有些父母甚至對此十分厭煩,這實際上是在埋沒孩子們的天性。而威特的父母則與這些父母看法不一樣,他們認為,對於孩子的這種喜好,如果能引導得好,就能使兒童的知識極大地豐富。威特的父親正是從此著眼,給他買了一套炊事玩具。
在威特的教育中,他母親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威特母親與其他母親不同的是,她不是說把炊事玩具給孩子,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借此進一步開發相關方面的潛能。威特母親習慣于一邊做飯,一邊耐心地解答威特提出的各種問題。並且還監督威特,讓他用炊事玩具學做各種菜。他媽媽還通過各種娛樂遊戲來使小威特從中享受到生活和增長知識的樂趣。比如有時威特當“主婦”,媽媽當廚師。因為威特是主婦,媽媽是廚師,所以媽媽就得向威特請示各種事情。如果威特下達的命令不得要領,那就失去了當“主婦”的資格而降為廚師。這時,當上主婦的媽媽就發出各種命令。如果威特拿錯了佐料,那麼接下來他就連廚師也當不成了,只好被“解雇”了。
類似這種演戲式的遊戲是很多的,導演當然是他媽媽。而且他們有時還將之深化。比如,他們常常演出某個故事或者書本上的某個歷史事件的某些情節。有時還對周遊過的地方進行“旅行遊戲”等等。通過這些遊戲,也教給小威特有關地理和歷史等方面的正確知識。從威特媽媽的現身說法中,讀者也將從中體會到這類遊戲的快樂和意義:
“有時讓威特做‘媽媽’,我當‘孩子’。於是威特就給我下了各種命令,而我就故意不好好做或者乾脆不做。如果威特沒有看出來,那他就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但是,威特一般都能看得出來,而且還一本正經地給我提意見。那時,我就說:‘請原諒,今後一定注意。’有時我故意不認帳,這時威特就用我斥責他時所用的語言來訓斥我。”
“還有的時候,讓威特當老師,我當學生。當我故意把威特講得很成功的地方說成失敗時,他一發覺了就會批評我。這些遊戲為威特避免或減少失敗起了一定的作用。”
威特的父親還為他做了許多形狀各異的木塊,他用這些木塊蓋房子、建教堂、修塔、架橋、或者築城。由於建築遊戲需要做遊戲者仔細動腦筋,因此它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智力開發。
老威特認為,與孩子做遊戲不能胡來,應當讓他儘量地動腦筋。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無聊,也不會借此哭鬧滋事。威特的父親寫道:
“雖然我兒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冬天有多長,他都不感到無聊。他能利用這非常有限的一點玩具,愉快而幸福地玩耍著。”
十一、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熱情
大家可能以為小威特的生活除了坐在書桌前面,其他什麼也不幹;或者退一步講,他也可能除了學究式的知識外,還會點外語,其他一概不懂。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用他父親的話說,威特坐在書桌前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少年都少。他把大量的時間盡情地花費在了玩耍和運動上,是一個非常健康活潑的孩子。在學習方面,他除了學會外語以外,還輕鬆順利地學習了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既輕鬆愉快又學到如此豐富的知識,老威特一定有自己非常獨特的教育方法。
威特父親的教育秘訣,在於喚起孩子的興趣和讓孩子提出問題。威特長到三四歲時,他父親每天都要帶他散步一兩個小時。但是這種散步不只是簡單走走,而是一邊同威特談話,一邊教育。比如有時在散步時老威特會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威特講解花的生長特點和作用;有時在花園裡捉個小蟲,教他有關昆蟲的知識。就這樣他通過一塊石頭、一草一木等實用素材來對小威特進行最生動的教育。
威特父親的另一個特點是,他不使用填鴨式,而是首先喚起威特的興趣,然後適應其興趣進行恰到好處的教育。
還有一點是,老威特決不對兒子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告訴他哪是植物學上的問題,哪是動物學上的問題等等,只要在散步時某種事物引起的威特注意,他就教給他相應的知識。因此,當威特後來閱讀動物學和植物學書籍時,他對書上的內容並不感到生疏,而且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在現實中,我們發現,當孩子長到三四歲時,他們向大人提出的問題也開始越來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數父母不僅不為孩子們的提問感到興奮,相反倒覺得厭煩不已。他們對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大都是隨便敷衍一下,並不給予耐心的說明和解釋。正是他們自己使孩子的潛在能力枯死之後,到孩子上了學才大驚小怪地叫嚷:“為什麼我的孩子成績這樣糟糕呢?”但這些父母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麼做的吧!當小威特提出問題時,他總是給予鼓勵,並耐心地回答,決不欺騙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親覺得再沒有比教給幼兒錯誤的東西更為可惡的了。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威特父親的說明並不是難懂的,而是充分考慮到孩子在現有知識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問到連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老威特就乾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於是兩個人就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從而也給威特灌輸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給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堅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
如果說小威特在動物學和植物學方面的知識是靠父親帶著他散步而耳濡目染的,那麼,他對兒子的地理教育更是讓他身臨其境。他經常帶領年幼的威特到周圍村莊去散步,等到對鄰村的情況有了基本的瞭解之後,他就讓小威特拿著筆和紙登上村裡的一個高塔。他們矚目遠眺,老威特適時地向兒子提問有關周圍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給予說明。接著他便讓小威特畫周圍的地理略圖。然後兩個人一起去散步,在略圖上畫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就這樣鄰村的地圖便畫出來了。待這些工作做完以後,父子倆還要去書店買來這個地方的地圖,把自己畫的與書上的地圖進行比較,並對有誤之處進行修改。就這樣,老威特就循序漸進地教給了孩子難以理解的地圖概念。
在教會了小威特動物學、植物學和地理學後,老威特又用同樣的方法教會了兒子物理學、化學和數學。天文學是拜託梅澤堡的一個貴族塞肯得羅夫教的。此人既是個貴族,又是個了不起的學者。塞肯得羅夫既不是威特父親的熟人,又與他們一家平時沒有什麼聯繫,只是因為仰慕小威特的神奇才華,前來看望他時結上緣的。他一接觸到小威特,就驚喜不已,因為他的學習程度已遠遠超過了人們的傳說。於是塞肯得羅夫愛才如命,把威特叫到自己家裡,用自己的望遠鏡親自教他。此人以學問為樂,除了有天文學的觀察工具外,還有許多物理學和化學等方面的器械以及各種書籍。他非常大方地讓威特利用這些書籍和器械。因而也幫助威特隨心所欲地學到了各種學問。老威特還注意利用一切機會來豐富兒子的見識。比如看到建築物,就告訴他那叫什麼,坐落在什麼地方。看到古城之類,就告訴他過去這個城的名字,同時還給他講古城的歷史。
從威特5歲以後,不論走親訪友還是買東西,也不論參加音樂會還是看歌劇,老威特到哪兒都帶著他。而且只要有空,就帶他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以開闊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見識。
光參觀還只是這類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參觀歸來,老威特還讓兒子詳細敘述見到過的一切,或者讓他向母親彙報。由於有這一功課要完成,使威特在參觀中總是用心觀察,認真聽取父親或者導遊的介紹與講解。
威特3歲以後,父親就領他到各方周遊。5歲時,小威特就已經在父親的陪同下,幾乎周遊了德國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他們既登山,也去遊覽名勝;既去尋找古跡,也去憑弔古戰場。回到旅館後,老威特就讓兒子把看到的一切寫信告知他的母親和熟人。回家後,還要向親人們口頭講解旅途見聞和切身體會。
老威特為了滿足小威特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從不吝惜金錢和體力。例如為了向小威特公開魔術的秘密,他就曾不惜重金,請魔術師現身說法。
由此可見,老威特在對兒子的施教上深信“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
天才就是對事物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滿腔的熱情。而凡是仔細觀察過孩子的人都會發覺,幼兒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癡,他們都極易對事物產生興趣和熱情。也就是說,幼兒天然就具有對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強烈熱情,他們一旦對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會以驚人的勤奮和毅力去從事。一旦他們步入這一軌道,就會遵循雷馬克所說的“使用就會發達”的規律,使其能力得到驚人的發展。實際上,天才就是這樣產生的。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熱情之火剛剛燃燒起來時,就把它吹滅,甚至用水將其澆透。世界上之所以天才人物如此之少,原因就在於此。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到順利發展,他們就會成為天才。但是,他們的這種興趣和熱情卻很少有得到順利發展的環境,許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剛剛出土時就一腳將其踩掉,再冒出來時就再伸出腳將其踩掉,使其很少有順利發展的機會。其結果,天才便寥若晨星。但是,威特、塞德茲、巴爾等的培養過程,已向世人表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
誠然,自古以來,像威特那樣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的並不多,儘管如此,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產生了很多天才。對這些天才的研究表明,這不僅是由於他們生來所具有的天賦所致,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幼年時期的興趣和熱情的幼芽沒有被踩掉,並得到了順利發展的結果。
天下的父母除了要認識到愛護和激發孩子的興趣十分重要外,而且還必須明白孩子越大就越難以具備強烈的興趣和強烈的熱情。這是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興趣的幼芽可能會一再遭到踐踏,這樣,他們年齡越大,興趣和熱情被踐踏和泯滅的將越厲害。因此,實施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就在於此。孩子越大,不僅在性格上越難具有對事物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他們的潛在能力天賦,得以發揮的餘地也會越小。早期教育則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有人說,天才人物在努力的過程中就像是在做遊戲,意思是說,天才人物的努力是受其興趣驅使所激發的熱情。只有這種遊戲式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也只有遊戲才能使能力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天才的創造是不可能靠普通人的勞動來實現的。勞動得再辛苦,也不能使能力得到發展。
威特的父親從他3歲半時就已開始教他認字,但這絕不是強迫性的。“不能強迫施教”這是威特教育法的一大原則。不管教什麼,首先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只有當孩子有了興趣時,才開始教。
為了教小威特認字,他也使用了一些小孩還無法識破的“小伎倆”。如他給小威特買來小人書和畫冊,非常有趣地講給他聽,用一些帶鼓勵的話語來激發他幼小的心靈。像“如果你能認字,這些書你都能明白”之類的話語。有時,他則乾脆就不講給他聽,故意對他說:“這裡面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功夫給你講。”這樣反而激發和喚起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的想法和心願,待他有這種強烈的認字欲望後,老威特才開始教他識字。
威特父親的教學方法與現在學校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他首先去打字行,買來10公分見方的德語字母印刷體鉛字、羅馬字和阿拉伯數字各10套。然後把這些字都貼到10公分見方的小板上,以遊戲的形式教字。當然先從母音教起,接著以“拼音遊戲”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威特組字。
西方字母只有26個,加之德語的發音並不像英語那樣不規則,所以小威特很快就學會了讀,也就是說,他在沒有學習所謂讀法之前就掌握了讀。而一掌握了讀法,威特就能掌握更多的詞彙,再加上他學的是標準德語,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讀書了。這一點對今天中國的年輕父母仍然很有參考價值,孩子在學校裡學習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語言的障礙。
在掌握本國語讀法的基礎上,學習相近的外國語。西方語言,不論是德語、英語、義大利語、法語,都多少有點相似。所以小威特能用德語自由地閱讀後,他爸爸又馬上開始教他學法語,那時他才6歲。只用了1年的時間,小威特就可用法語自由閱讀各種法文書籍了。當然,他之所以學得這樣快,首先還是因為他的德語知識非常豐富。
威特學完法語後,又馬上開始學義大利語,這次他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這時威特的父親認為,可以教他拉丁語了。
在西方國家,學習外國語一般都規定首先從拉丁語學起。但威特的父親覺得這樣做過於勉強,認為只有從與德語最相近的法語開始學起才是合乎邏輯的,從而採取了先易後難的順序。學拉丁語對於西方的孩子來說也是相當難的,被視為所謂頭痛的語言。因此,威特的父親是經過了相當的準備以後才開始教他的。即在教拉丁語之前,先把威吉爾的《艾麗績斯》的故事情節、高超的思想、漂亮的文體等講給威特聽,以喚起威特的興趣。
會6國語言,這對一般人來說已經是要花費一輩子精力的事了,何況威特還是個孩子。因此威特父親在教授外國語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採取了“與其背莫如練”的方法。他沒有系統地教語法,他認為即使教給孩子語法,孩子也不會懂的。誠然,對大人來說以語法為綱來學習外語是有效的。但是對孩子必須用威特父親所採取的“與其背莫如練”的辦法。任何一個孩子,不都是用這樣的方法學會了本國語言的嗎?
第二、孩子們聽故事是百聽不厭的。大人讀過一遍小說,就不想再看了,而孩子們卻樂意反復多次地聽相同的一個故事。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以大人之心去推測兒童的心理。
威特父親抓住這一秘訣,在教外國語時,讓他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去讀同一個故事。比如在讀安徒生童話時,既讓他用德語讀,又讓他用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讀。這一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十二、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威特父親嚴格地規定兒子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培養他專心致志的學習精神。在小威特學習功課時,老威特絕不允許有任何干擾。開始時,平均每天給他安排15分鐘的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威特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就會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在學習中,即便妻子和女僕問事,他也一概予以拒絕:“威特正在學習,現在不行。”客人來訪,老威特也不離開座位,並吩咐道:“請讓他稍候片刻。”可見,老威特是如此用心良苦,他這樣做就是為了培養威特在學習時具備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威特的父親還培養威特做事敏捷靈巧的習慣。如果小威特做一件事磨磨蹭蹭,即便做得再好他也不滿意。這對培養孩子雷厲風行的作風起了很好的作用。
也許有人認為,老威特這樣的教育方法,一定會使孩子犧牲很多吸收其他知識及玩耍的時間。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他每天只花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在學習上。正是由於在學習專業知識時專心致志,效率極高,才使威特贏得了很多時間從事運動、休息和參加社交等。
對於老威特對兒子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也有各種議論,對於這一點,讓我們先讀一段老威特在書中記載的一個實例。
兒子6歲時,我帶他到L村的E牧師家去,並在那兒住了幾天。第二天吃早點時,兒子灑了一點牛奶。按在家裡的規矩,灑了東西就要受罰,為此他只能吃麵包了。我兒子本來就喜歡喝牛奶,再加上E牧師全家非常喜歡他,為了他的到來,還給他特意調製了一種牛奶,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這對小威特還是誘惑不小的。我兒子在灑掉牛奶後先是臉稍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終於不喝了。我故意裝作沒看見。
E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實在沉不住氣了。只得再三讓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喝,並十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灑了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E牧師家的人還是再三勸說他:“沒關係的,一點關係也沒有,喝吧,喝吧!”我在旁邊一邊吃著點心,一邊仍然故意裝著沒看見。兒子還是堅持不喝,在萬般無奈之下,過於疼愛威特的E牧師全家就向我進攻了,他們推測一定是由於我訓斥了兒子。
為了打破僵持局面,我讓兒子出去一下,待我向牧師全家說明理由以後看看情況是否會有所變化。他們聽後責怪我:“對一個剛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制他喝和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你的教育過於嚴格了!”我只得加以解釋說:“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懼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他從內心裡認識到這是約束自己的紀律,所以才不喝的。”在聽了我的解釋後,E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只好通過做一個試驗來揭示事實真相:“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可以試驗一下,我先離開這個房間,你們再把我兒子叫來,勸他喝,看他是否會喝。”說完,我就走開了。
待我離開房間後,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屋裡,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誘惑我兒子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但兒子還是不吃,還不斷地對他們說:“儘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他們接著又說:“由於我們馬上要去××散步,你什麼也不吃,途中要挨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只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感動的淚水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好出發。”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E牧師全家都深感不解。
從上面這段記載來看,一般人可能只覺得老威特的教育過於嚴格了。是的,從小威特與一般孩子的行為方式看,這種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嚴格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他的教育方法好,這並沒有使兒子感到痛苦。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很嚴格,但只要從小抓緊,使他們養成了習慣,也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威特父親正是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老威特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有時答應,有時不答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孩子就沒有什麼痛苦。
根據這個道理,威特父親從威特1歲時起,就嚴格要求。他從未以“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後再嚴格一些”這條似是而非的做法來管束兒子。
縱觀當今大多數父母,他們的“禁律”出爾反爾,反復無常,不能始終如一。有時不行,有時卻又變得行了。這樣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靈上打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烙印。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主見,無主見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十三、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
對於兒子的善行,老威特會加以表揚。儘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因為隨便表揚,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即使威特學得非常好,他父親也只是說到“啊!不錯”的程度。做了善行時,表揚再深一層,他會說“好,做得好,上帝一定會高興”,也不表揚過頭。只有當小威特做了特別大的好事時,父親才抱著親吻他,但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親的親吻對他來說是非常可貴的。通過這種不同程度的表達方式,小威特的父親就讓威特深深懂得,對善行的報答就是善行本身的喜悅,是上帝的嘉獎。
小威特父親注意不過分地表揚他,為的是不讓他自滿。孩子一旦自滿起來以後就難以糾正了。在他向小威特傳授知識時,他也注意不讓兒子自滿,比如,他教給小威特很多知識,但從不告訴他這是物理學上的知識,那是化學上的知識等等,為的是防止小威特狂妄自大。
但是與小威特的父親大不相同的是,當今的父母大多喜歡在眾人面前炫耀孩子在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與眾不同”,這樣就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滿。
據專家們研究表明,不是經過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賦產生的神童,只不過是一種病態的暫時現象。這樣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這就是“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歲是凡人”這一諺語所表達的現象。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沒能如願地在未來成為棟樑,正是源于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世上再沒有比驕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驕傲自大會毀掉英才和天才。
小威特父親所擔心的正是這一點。小威特的父親教育他,下功夫最大的就是防止他自滿。他不僅自己不過多地表揚他,同時也決不讓別人表揚他。每當別人要表揚小威特時,他就把小威特支出屋子不讓他聽。對那些常常不聽忠告仍一味誇讚兒子的人,就謝絕他們到自己家裡來。為此他甚至被人視為不通人情,是一個老頑固。但是,為了杜絕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氣,他也就顧不得去計較人們的評論了。老威特如此堅強的意志實在令人敬佩。在小威特長大一些以後,他父親就這樣諄諄教誨他:
知識能博得人們的讚賞。世上沒有學問的人是很多的,由於他們自己沒知識,所以一見到有知識的人就格外讚賞。然而人們的讚賞是反復無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讚賞是由於你積累了善行才得到的,來之不易,因而是永恆的。所以不要把人們的讚揚放在心上。喜歡聽人表揚的人必然得忍受別人的中傷。被人中傷而悲觀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揚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他還不厭其煩地告誡自己的兒子:只有粟粒大的一點知識就驕傲的人,實際上是很可憐的。
威特父親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教育威特,防止他驕傲自滿的,儘管這樣做要花很大的功夫,甚至是洗心革面,但他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成功。下面一長段是從老威特書中引證而來的,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培養孩子不驕不躁的重要性:
世界上大概再沒有像我兒子這樣被人們所廣為讚賞的孩子了。只是由於我的努力,才使兒子未受其害。
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務委員塞恩福博士對我說:“你的兒子驕傲吧?”我說:“不,我兒子一點也不驕傲。”這時他一口咬定說:“這不可能,像那樣的神童如果不驕傲,那你兒子就真不是常人了。他一定會驕傲,驕傲也是很自然的。”
事後,我讓他看看我兒子。他們倆在一起談了很多話,經過這次交談,他終於完全瞭解了我兒子。然後對我說:“我實在佩服,你兒子一點也不驕傲。你是怎樣教育他的呢?”我讓兒子站起來,讓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講給塞恩福博士聽。聽後他服氣了,說:“的確,如果實行這樣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驕傲了,真是佩服。”
還有一次,有個位於N地的H先生到格廷根的親戚家串門。他在來格廷根之前,就已經從報上和人們的傳說中知道了我兒子的事。到了親戚家後知道得就更詳細了。因為他的親戚與我們來往密切,非常瞭解我兒子的情況。H氏想考考我的兒子。為了得到這一機會,就拜託他的親戚邀請我們父子去。
我接受了邀請並帶著兒子去了。H氏向我提出要考考我的兒子。按照慣例,我也要求他答應我的條件:“不管考得怎樣,決不要表揚我兒子。”據說H氏擅長數學,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數學。我回答說:“只要不表揚,考什麼都沒有關係。”商量妥當,就把特意打發出去的兒子叫進來,考試開始了。H氏先從世故人情考起,然後進入學問領域。威特的每個回答都使H氏感到十分滿意。最後開始了H氏所擅長的數學考試。由於我兒子也擅長數學,所以越考越使H氏感到驚異。
每一個題解我兒子都能用兩三種方法去完成,也能按H氏的要求去解題。到了這一階段,H氏已不由自主地開始讚揚他了。我趕緊給他遞眼色,他這才住了口。
但是,考試還未結束,由於他們二人都擅長數學,考著考著就進入了學問的頂峰,並最終走到H氏也難以駕馭的程度。這時,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來:“唉呀!他已經超過我了!”
我想這下壞了,立即給他潑冷水:“哪裡,哪裡,由於這半年兒子在學校裡聽數學課,所以還記得。”哪想到H氏興致不減,又拿出更難的題來“難為”他:“你再考慮考慮這道題,這道題歐拉先生考慮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來。如果你能做出來,那就更了不起了。”
聽了這話我就擔心起來。我並不是怕兒子做不了那麼難的題,而是擔心如果兒子真的把那道題做了出來,怕他由此而驕傲起來。但我又不好說“請不要做那道題了”。因為H氏不太瞭解我們,怕引起他的誤解,以為我害怕兒子做不出那道題才這樣說的。我只好故作鎮靜地看著。那道題是一個農夫想把如圖所示的那樣一塊地分給3個兒子,分法是要把它分成3等份,而且每個部分要與整塊地形相似。H氏把問題說明後,就問我兒子有沒有聽說過,或者是在書上看到過這個題,兒子回答說沒有。H氏說:“那麼給你時間,你做做看。”說完就拉著我的手退到房間的裡面,對我說:“你兒子再聰明,那道題也很難做出來,我是為了讓你兒子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難的題才給他出的。”
可是,H氏的話音剛落,就聽兒子喊到:“做出來了。”“不可能。”H氏說著就走了過去。
兒子向他解釋說:“三個部分是相等的,而且各個部分都與整塊地相似,對嗎?”
這時H氏有些疑惑地說:“你是事先知道這個題的吧?!”
兒子一聽就感到很委屈,含著眼淚反復聲明說:“不知道,不知道。”
看到這種情形,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擔保說:“我兒子做的一切,我全都清楚。這個問題的確是第一次遇到,更何況我兒子是從不撒謊的。”這時H氏讚不絕口地說:“那麼你的兒子已勝過歐拉這個大數學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說:“瞎鳥有時也能揀到豆,這只是偶然的情況。”
H氏這才領會到我的意圖,點著頭說:“是的,是的。”然後就附耳小聲地對我說:“唉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方法。這樣的教育,不管你兒子有多大的學問也決不會驕傲。”兒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興地談起了別的事,這一點也使H氏十分喜歡。
十四、培養愛好,陶冶感情
威特父親的教育理念,是要造就身體和精神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他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儘管他在書中沒有著重寫體育,但是威特在兒童時代就是一個非常健康、精神飽滿的活潑少年,並且一生都是健康的。從這一點來看,他對兒子的體育鍛煉還是有一套辦法的。
可是威特父親並不滿足于只培養孩子在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同時還培養兒子的愛好。培養兒子愛好也是經過他精心安排的,他首先從自己的住宅開始做起。在他們的住宅裡,決不放置任何沒有情趣和不相協調的東西。牆上糊著使人心情舒暢的紙,上面掛著經過精心挑選的有鏡框的畫。室內擺設的器具也很有情趣,決不擺設任何不合身份的東西。當人們贈送的禮物和自家的陳設不適合時,他就決不擺出來。穿衣服也是這樣,極力排斥花裡胡哨的服裝,講究樸素和雅致,衣帽整齊,打扮得乾淨利索。在住宅的周圍還修上了雅致的花壇,栽上了各色各樣從春到秋常開不敗的花卉。
威特父親還重視陶冶孩子的情操。在威特3歲時,有一次家裡來了好多人,他們和威特海闊天空地談論著。這時他養的一條狗跑了進來,威特像其他孩子那樣,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邊。他父親看到了就伸手揪住威特的頭髮,臉色嚇人,拽住不放。威特吃了一驚,把拽著狗尾巴的手放開了,這時他父親也把手放開了。然後父親對他說:“威特,你喜歡被人拽著頭髮嗎?”威特紅著臉說:“不喜歡。”“如果是這樣,那麼對狗也不應當那樣。”
威特父親實施的這種教育,是為了讓威特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所以使威特成了一個心地善良、富於感情的人。他不僅對同胞懷有深情,就是對鳥獸之類也富有憐憫心。
十五、培養孩子的善行
威特父親為了培養兒子的善行下了很大功夫。從小就給他講自古到今行善的各種故事。只要威特做了好事,就馬上表揚他:“好!做得好!”有時還在妻子和親友面前表揚說:“威特今天做的這一件事很不錯。”當然,他這種表揚也不會做得太過分,以防兒子產生驕傲情緒。而且也不是到處張揚,只是對少數瞭解他教育方法的人提及。
在威特稍長大一些以後,父親就給他背誦各種道德詩。德國有很多謳歌仁愛、友情、親切、有度量、勇氣、犧牲等方面的詩篇,威特剛剛幾歲時就能很熟練地背下來了。威特父親還為他做了一個“行為錄”,將他做的好事記到上面留做永久紀念。由於這種種鼓勵,幼小的威特就立志要一輩子多做好事。
就像培養兒子其他方面的習慣一樣,在培養小威特善行方面,老威特也從不強迫他去做,而是將功夫下在讓他以此作為一種樂趣上,讓他享受做了好事和克制自己時的喜悅。當然,讓孩子理解和記住這些喜悅的趣味確實很難,但也絕非不可能。
就像下圍棋和象棋、打檯球、網球或者板球,只有學了才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只要耐心教育,孩子就能學到並嘗到做了善行和克制自己的樂趣。
威特父親下力氣培養威特的善行是為了使他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為此,他常向小威特講述有關做壞事的人遭報應的故事,並對這些人的惡行加以嚴厲的批判。老威特也用這些反面典型作為勸誡威特從善的手段。
勸誡行善的目的與培養善行的目的多少有些不同。對於前者,老威特一般以錢作為獎勵,而對於他所做的善行,則不給錢,而是寫入“行為錄”中去。
為此,老威特在獎勵兒子時,往往對這兩個目標兼顧施用。如果威特學習好,就每天給他一個戈比作為報酬,但如果他學習很好,我是行為有過錯,那麼威特就領不到這一個戈比的報酬了。對於這一獎勵制度,威特父親的記載非常令人感動: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當兒子犯了錯誤時,會主動地說:“爸爸,因為我今天犯了錯誤,所以不要錢了……”這時,我由於激動甚至想給他兩倍的報酬。但是為兒子著想,我不得不抑制住激動的淚花,克制住自己的情感說:“是嗎?爸爸不知道。那麼明天做件好事吧。”實際上這時我內心裡是很難受的,為了表達我對他的愛,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親吻他。
也許有父母會問,為了鼓勵兒子學習,老威特為何用錢來作為獎勵呢?原來,這是威特父親為了讓他懂得“學習能帶來現世幸福”的含義而採取的一種比較實際的方式。他在書中寫道:“雖然不好意思,但只要兒子學習好,我就每次給他一個戈比。這樣做是為了讓兒子切身體會到獲得一點報酬是多麼的艱難。”
給他的錢怎麼處理呢?老威特教兒子儘量花得有意義一些。比如,讓威特懂得買點心之類沒有意義,而買工具卻可以永久發揮作用。還比如,有時提示他,如果在耶誕節之類的節日裡給朋友和窮人家的孩子買點禮品,他們一定會感到非常高興。
附近的人們遇到天災人禍等不盡如人意的事時,不管身份相稱與否,威特父親也總是要帶著兒子前去看望。這時威特也會把自己的存錢拿出來去慰問受災者。這時,老父親總是不失時機地表揚他:“威特,你做得很對。
類似這樣引用古今各種傳說以及詩中的語言等來教育威特做好事,已成了威特父親的習慣。他從威特小時候起,就讓威特記住了這些話。所以每當他問到兒子:
“威特,某某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怎麼做的”時,威特立刻就能明白,或者努力做好事,或者停止做壞事。
威特父親為了鼓勵他學習,曾經做過這樣天真的事。那就是每當威特看完或者譯完一本書時,他倆都如釋重負,便一起喊著作者的名字:“荷馬萬歲”、“威吉爾萬歲”等。這時媽媽也進來祝賀:“恭喜恭喜。”接下來他們就上街買回來好多東西,做威特愛吃的飯菜,叫來兩三個經常來往的親友開晚餐會。
十六、“天才”的產生
塞德茲根據教育兒子的感悟,他寫成了《俗物與天才》一書。此書在當時和後世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被一代接一代的父母奉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塞德茲的兒子威廉.詹姆斯.塞德茲,1914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時年僅15歲。正是因為兒子才促使他寫成了不朽之作《俗物與天才》。
他說:“如果沒有兒子,我恐怕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寫作《暗示的心理》、《雙重人格》、《精神病理學研究》這樣的精神病學方面的書籍,不會想到要寫一本教育學方面的書。我承認我在這方面並非專家,但兒子的成就給了我莫大的勇氣。”
小塞德茲擁有近乎傳奇的經歷。他從1歲半就開始接受教育,到3歲時已能用本國語自由地閱讀和書寫了。5歲時,看到家中的骨骼標本,便對人體發生了興趣,於是開始學習生理學。他的學習能力十分出色,沒過多久,就參加了行醫開診考核的初試。小塞德茲走進考場時主考官勃然大怒,認為有人在開不合時宜的玩笑,但他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順利完成了所有考題,獲得了合格成績。
小塞德茲6歲那年的春天,和別的孩子一樣上了小學。上午9時去學校時他被編入一年級,到中午12點他母親去學校接他時,已經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就在那一年內,他結束了小學的學業。
第二年小塞德茲7歲了,他渴望升入中學去學一些更高深的知識,但遺憾地落了空。由於年齡太小,一個個學校都拒絕了他的請求。沒有辦法,塞德茲只好讓他在家裡自學。他的主要學習科目是高等數學,這是因為古今的語言學等知識他早已學過了。
8歲時,終於有中學肯接收他了。學校很快就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欣慰,因為年僅8歲的小塞德茲不論哪門學科都非常優秀。由於數學尤其超群,學校批准他免學,同時讓他幫助老師為其他同學批改數學作業。在這期間,由於功課輕鬆,小塞德茲分出精力來嘗試著編寫了天文學、英語語法和拉丁語語法的教科書,教師們對這些教科書的評價相當不錯。小塞德茲很喜歡中學的生活,但因為中學教的知識他全部都學過了,為了不浪費生命,塞德茲只好再一次讓他退學。
從這時開始,小塞德茲已馳名遠近,各方各界的人士紛紛趕來考他,考畢,無不感到奇怪,個個讚歎不已。例如,麻塞諸塞工學院的一位教授出了一道自己在德國接受博士考試時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結果小塞德茲即席完成,那年他才9歲。
9歲到10歲的兩年中,他都在家中繼續學習,直到11歲進入了哈佛大學,終於重新過上了他喜愛的學校生活。入學後不久,他進入了一次有關第四象限的數學難題講演,使得教授們大吃一驚。大學的第二年他只有12歲,但卻非常擅長往往使碩士課程的研究生們感到頭痛的高等數學和天文學,還能用希臘語背誦《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原著作品。本來,他是擅長古典語的,他閱讀埃斯克魯斯、索福克萊斯、歐裡庇得斯、阿裡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孩子讀《魯濱孫漂流記》之類的小說那樣容易和感興趣;他還愛好比較語言學和神學,對倫理學、古代史、美國史等也具有豐富的知識;他還通曉政治和憲法。他興趣的廣泛與知識的淵博,連父親也感到驚訝。
就這樣,15歲時他作為哈佛大學的優等生畢業了。
看了以上的介紹,大概許多人都會驚歎:這就是世人們所說的神童吧!而一些富有見識的人士則會有不同的看法:古語說“十歲神童,十五才子,過了二十是凡人”,所以這些神童們的黃金時代,也只是現在這一時期,過些時候,大家都會發現他們也不過是些俗人罷了。
塞德茲寫《俗物與天才》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這種普遍的認識是錯誤的,有超凡成績的小塞德茲,並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時所偶然創造出的神童,而是人間的某種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也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方法的必然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