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舫簡史:四十年代的歌塘船
作者:冼培安先生
清朝末年,我的曾祖在國內做官,因得罪權貴,家人購置兩艘帆船,承載冼家兩代人,率眾南赴香港。然而,航行期間其中一艘帆船沉沒,該船親人全部罹離。另一艘船親人僥倖生還,遂利用僅餘一艘帆船,留在香港仔,學習過漁民生活。祖輩本來不懂漁務,惟因生計,開始觀察香港仔漁民生活,至父親一代善用祖輩餘產經營漁業生意。在幾代人的傳承下,發展了海鮮舫的飲食生意,「漁利泰」一名在南區亦廣為人知。
抗戰勝利後,香港仔開始出現了海鮮舫的前身-「歌塘船」。這種歌塘船源自廣州,最初只有一層,後來加至兩層,以良木建造,用上百年亦不會朽壞。每層可擺十圍酒席,分兩行排列,一行五圍。當時,香港仔的山邊有墳場,不少北角居民身故後,下葬於此。孝子賢孫致祭後,由於回家路途遙遠,故就地光顧附近漁民所經營的食肆,這些香港人便成為帶動香港仔飲食業的首批人士。本來只是經營喜慶宴會的漁民,見有利可圖,便決定經營飲食生意。那時,「全記」是第一批經營歌塘船的人,而「漁利泰」是第二批經營的人。由於電力問題,食客需要於天黑前用餐,是當年的一大特色。
抗戰勝利後,香港仔開始出現了海鮮舫的前身-「歌塘船」。這種歌塘船源自廣州,最初只有一層,後來加至兩層,以良木建造,用上百年亦不會朽壞。每層可擺十圍酒席,分兩行排列,一行五圍。當時,香港仔的山邊有墳場,不少北角居民身故後,下葬於此。孝子賢孫致祭後,由於回家路途遙遠,故就地光顧附近漁民所經營的食肆,這些香港人便成為帶動香港仔飲食業的首批人士。本來只是經營喜慶宴會的漁民,見有利可圖,便決定經營飲食生意。那時,「全記」是第一批經營歌塘船的人,而「漁利泰」是第二批經營的人。由於電力問題,食客需要於天黑前用餐,是當年的一大特色。
海鮮舫簡史:五十年代漁業的貸款制度
作者:冼培安先生
五十年代,由於氣泵仍未普及,若要品嚐新鮮海產,便需光顧香港仔的海鮮舫。當時海產品種繁多,諸如鹹水羔蟹,塔門鮑魚,珍饈百味,任君選擇。那時,外國人開始喜歡前往香港仔食海鮮,又帶動了香港仔海鮮舫的發展。
隨著香港仔漁業興旺,吸引不少漁民參加捕魚,透過賺取收入,贍養家人。然而,捕魚需要船隻,而漁民家貧,怎樣可以出海捕魚呢?由於那時銀號沒有按揭,我們便貸款給漁民,為他們提供捕魚的財用。漁民借款,出海打魚後,我們透過木桶盛載魚獲,運至西環及中環售賣。黃昏結算時,我們會抽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潤。例如一名漁民賣得一百元魚獲,即抽取二十元,其中十元償還本金,另外十元是利息,漁民淨獲八十元。不少漁民即使償清貸款後,因感恩圖報,仍樂意將魚獲寄賣。頂峰時期,我們擁有幾百個漁民貸款戶口,每日純利高達一萬元,當年雲吞麵一碗只售兩毫,一層單位一萬元,買下半條香港仔東勝道亦只是三十二萬而已,其盛況可想而知。
隨著香港仔漁業興旺,吸引不少漁民參加捕魚,透過賺取收入,贍養家人。然而,捕魚需要船隻,而漁民家貧,怎樣可以出海捕魚呢?由於那時銀號沒有按揭,我們便貸款給漁民,為他們提供捕魚的財用。漁民借款,出海打魚後,我們透過木桶盛載魚獲,運至西環及中環售賣。黃昏結算時,我們會抽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潤。例如一名漁民賣得一百元魚獲,即抽取二十元,其中十元償還本金,另外十元是利息,漁民淨獲八十元。不少漁民即使償清貸款後,因感恩圖報,仍樂意將魚獲寄賣。頂峰時期,我們擁有幾百個漁民貸款戶口,每日純利高達一萬元,當年雲吞麵一碗只售兩毫,一層單位一萬元,買下半條香港仔東勝道亦只是三十二萬而已,其盛況可想而知。
上圖是五十年代香港仔海旁海鮮舫全景。
為什麼照片有色彩呢?六十年代,彩照流行,時人便將黑白舊照上色,再作售賣。
左面第一艘是本人家族上一代經營的漁利泰海鮮舫,六十年代轉售股份予海角皇宮。
右方手面最後那艘是太白。當年Aberdeen漁村風味十足!
為什麼照片有色彩呢?六十年代,彩照流行,時人便將黑白舊照上色,再作售賣。
左面第一艘是本人家族上一代經營的漁利泰海鮮舫,六十年代轉售股份予海角皇宮。
右方手面最後那艘是太白。當年Aberdeen漁村風味十足!
約一九五零年漁利泰碼頭。後期香港仔安裝了電話,號碼還是五個字
海鮮舫簡史:六十年代的海角太白
海鮮舫開始發展,遊客漸多,船隻亦愈來愈大,筵席數目由二十圍增加至三十圍。全盛時期,香港仔共有七至八隻海鮮舫。一九五八年,伯父冼奴曾經支助數十艘機動漁船,協助新成立的海角皇宮搜購珍鮮。六十年代,海角皇宮收購漁利泰,與太白海鮮舫兩雄並立。海角皇宮的第一隻兩層船,名曰「海角皇宮」,由於生意暢旺,需要另置大船,這艘「海角皇宮」於一九六二年便賣給何鴻燊,讓他改裝賭船。直至七十年代,由於澳門賭業興旺,這艘「海角皇宮」又賣給一位香港仔商家,這艘船改名為「漁民大禮堂」,此後專做漁民酒席生意。
海鮮舫簡史:海角太白珍寶三國鼎立
作者:冼培安先生
六十年代末期,一班前漁利泰員工向政府申請籌辦新的海鮮舫,名曰「珍寶」。然而,一九七一年,興建中的珍寶遭遇大火,直至一九七六年才正式落成。珍寶海鮮舫出現後,未幾呈現太白、海角、珍寶三雄鼎立局面。珍寶海鮮舫位置靠岸,主要做本地人生意,由於當時香港仔缺乏停車場,故多本地客前往用餐。當時的遊客,不僅有外國人,還有日本人,他們喜歡在岸邊,乘坐小船前往太白或海角用餐,體會漁港風情。每到晚上,太白、海角及珍寶三船的燈光照遍香港仔避風塘,畫面極為壯觀!
隨著漁民漸多,政府需要興建石壆,保護人身安全,造成水流急速,影響觀感。加以工業逐漸發達,其排出的污水,影響魚獲,故海產品種逐漸減少。
半個世紀以來,我看著海鮮舫變遷和發展,海鮮舫黃金時期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若以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食海鮮文化發源地,必定有其存在價值。但現今海鮮舫欠缺特色和風味,即使外表尚算宏偉壯觀,但內部與其他飲食場所並無兩樣;又兼經營者隸屬同一公司,在沒有競爭之下,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香港旅遊業應該多帶遊客去海鮮舫,品嚐海鮮。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海鮮舫才可生存,並吸引他人重新投資經營海鮮舫。我始終覺得,在海鮮舫品嚐海產,必定遠比酒家好的。
隨著漁民漸多,政府需要興建石壆,保護人身安全,造成水流急速,影響觀感。加以工業逐漸發達,其排出的污水,影響魚獲,故海產品種逐漸減少。
半個世紀以來,我看著海鮮舫變遷和發展,海鮮舫黃金時期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若以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食海鮮文化發源地,必定有其存在價值。但現今海鮮舫欠缺特色和風味,即使外表尚算宏偉壯觀,但內部與其他飲食場所並無兩樣;又兼經營者隸屬同一公司,在沒有競爭之下,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香港旅遊業應該多帶遊客去海鮮舫,品嚐海鮮。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海鮮舫才可生存,並吸引他人重新投資經營海鮮舫。我始終覺得,在海鮮舫品嚐海產,必定遠比酒家好的。
http://www.oldhkphoto.com/?p=30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