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春 史 實 正 讀 — — 傳 人 張 勇 親 撰
對於歷史,有人會不求甚解,懶去尋根探源,最好像電視台的「瘋狂補習社」,加鹽加醋惡搞一番,勝在夠娛樂性;然而,有人卻願花時間不斷深究,搜集資料,捍衞史實。就如剛撰寫《正宗佛山詠春拳》一書的張勇師傅,本着師公阮奇山留下「詠春文化,不可不傳,也不可亂傳」的真言,將具有嶺南特色的傳統詠春文化記錄下來,代代相傳。
筆者自小認為,功夫即是打架,像李小龍、狄龍、成龍、周星馳等,個個在電影中將敵人打個片甲不留,就連「新版本葉問」梁朝偉也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只有站着的才是對的。」
「功夫,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張勇師傅在其位於佐敦廟街的醫館內對筆者說:「這種文化包含了治病、強身、保健、修行、禮儀……最後才是搏擊。」
原籍廣東梅縣的張師傅,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中醫學院,主修中醫骨傷科,「課程安排往佛山實習,那兒的老醫師多數懂詠春,於是我又學跌打、又學功夫。」他第一位師傅溫印安,是太太的親叔,「師傅來自精武會,學過很多不同的功夫,後來在廣州打輸給詠春,於是開始鑽研。」張師傅回憶,當時自己學功夫,一心只為鍛煉孱弱體格,沒想過要學哪一門、哪一派的武術,「師傅說詠春勁,我便跟他學,初時主要學習一些基本功,馬步呀、踢腿呀,很基本,後來才一步一步加深。慢慢地我培養了對詠春的興趣,很投入的去學,更覺得自己打得不錯!」這個時候,張師傅在溫師傅的介紹下,認識了廣州詠春拳名師岑能,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一代宗師!
「溫師傅早死,臨終前囑咐兩件事:一、娶他的侄女;二、拜岑能為師,研學詠春。」結果張師傅生命中,從此多了一位賢妻和一位恩師。
佛山人岑能,十三歲拜張保為師,十八歲得張保引介拜與葉問同列「詠春三雄」的阮奇山門下,岑能盡得阮奇山真傳,二十歲已名揚佛山。上世紀四十年代岑能到廣州開設醫武館,宣揚詠春拳術。「拜師後,岑師傅即叫我將以前所學的,即場打來看看。」自問練得一身好本領的少年張勇,想不到入門後,師傅先送來一盆冷水,「耍完一輪功夫後,師傅說:『要由頭再學過!』」
原來岑能的那套詠春拳,學說更加深奧,要求亦更加精細,「舉例說,黐手時,手肘要貼近自己胸前的『子午中綫』,我們叫『守中』。詠春是由嚴詠春和伍枚師太所創,兩者都是女性,故防守時最重要是保護胸部;發勁短,出拳時是旋出去的,像蛇一樣,詠春靈感就是來自『蛇鶴相鬥』……」張師傅說得興起,即席耍了幾招,卻沒有半點氣喘,「正宗詠春拳,必須配合一套氣功,一齊練。」看電影,從未見過以一敵十的甄子丹練氣功,「詠春是內家拳術,沒有氣功就變成了外家拳。」岑能授徒,必先學氣功「腎氣歸元」,強體壯筋骨,「我行醫多年,經臨牀發現,這套氣功主要精髓在於保健脊椎,疏通穴位、經絡,因詠春拳講求腰脊聚氣發力,故必須『練氣』。」
勤學苦練三十年,張師傅繼承了岑能宗師的傳統嶺南佛山詠春拳術及學說,醫武雙全。今天仍持之以恆勤練功、行仁醫,以及和有緣人切磋武術!「很多人來醫館排隊,不是來求醫,而是來請教功夫,有時都會『過兩招』,大家研究一下。」
詠春電影長拍長有,拳腳好看,但歷史源起似乎與史實不符,加上兩年前一位外籍詠春迷到訪,令張師傅決意捍衞廣東傳統文化,「他很喜愛研究中國功夫,特別對詠春拳的歷史和拳理很有興趣,曾走遍廣東省、福建省及東南亞等地,只要有詠春文化流傳的地方,他都去過,做專訪呀、拍照呀,總之要尋根究柢。當時我覺得很感慨,為甚麼一位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執着,比我們中國人還要強?」這位外籍武癡登門造訪,找張師傅提供詠春的歷史和拳理資料,「我將師傅教我的,原原本本跟他說,結果他很高興,說我解答了不少困擾他多年的謎團,更問我:『為甚麼你不將之記錄下來,讓其他人了解佛山詠春的史實?』」
一言中的,張師傅於是毫無保留地將所學所知一一記下,編撰成新著《正宗佛山詠春拳》,圖文並茂,讓有心研習詠春者,有書可依。打正「正宗」旗號,不怕惹來爭議嗎?「我只說實話,歷史是怎樣就是怎樣,不能被破壞!」
張勇醫師談《正宗佛山詠春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