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猶太人為什麼優秀》


《猶太人為什麼優秀》
展現猶太民族的真實面貌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8200_20814.html
內容簡介
提起猶太人,人們會想到《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巴勒斯坦問題中的以色列、基督教的鼻祖耶穌、共產主義之父卡爾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基辛格……。同時,人們還會聯想到猶太人的精明、固守傳統、有錢人多、排他、非常團結等等。
作者:[] 手島佑郎
 

為什麼猶太人能夠向世界輸送文明?他們是怎麼成為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的呢?猶太人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猶太人信仰什麼,又在思考什麼呢?
序言:卡魯曼拉比的沙龍世界
•     序言(1):智者自得智慧之樂
•     序言(2):卡魯曼拉比
•     序言(3):星期五的夜
•     序言(4):沙龍世界裡的人們
•     序言(5):聚會者眼中的中東和平
前言:猶太人的真實寫照

第一章 猶太人素描

猶太人則不同,他們超越了生活環境上的差異。首先,自己是猶太人這種自覺性成為他們聯繫的紐帶。有了這種自覺性,即使是身為日本人的猶太教徒也會毫無阻隔地被猶太社會所接納。
•     猶太人素描
•     為了維持猶太血統的純正
•     夏洛特事件
•     無神論無宗教信仰者皈依猶太教者

第二章 自立、節儉和契約關係的經濟觀

人們一聽到猶太人三個字,經常會聯想到貪婪狡猾的猶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猶太人都是有錢人。這種形象可能是從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現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歐洲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身上演變而來的吧。
•     關於節儉
•     落伍的日本廁所
•     經濟自立與儉約精神
•     猶太人經商的秘訣
•     現實中的耶穌和觀念上的法王
•     《塔木德經》的公正買賣法
•     流放攙假者的庫舍規定
•     保護弱者的契約精神
•     猶太人區分商業責任的方法
•     對不言而喻的道理進行確認也是契約
•     博弈法則
•     坐享其成是一種罪惡
•     投資收益受到肯定
•     “參孫辦公成功的秘密

第三章 天才教育的秘密

猶太人可能正是因為優秀吧,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法西斯德國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猶太人的這種嫉妒,製造了這樣的謊言:猶太資本妄圖支配和榨取全世界,並計畫和實施了消滅猶太種族的計畫。猶太人確實優秀,他們使歐洲最優秀的德國人都感到驚恐。但是,難道猶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它民族優秀嗎?我們可不要這樣認為。
•     因優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
•     “重複是學習的第一步
•     幼稚教育從背誦開始
•     分組研究《塔木德經》
•     猶太式投入學習法
•     背誦的回報
•     為什麼要有休息日
•     猶太人的歷史教育
•     體驗重於知識
•     對歷史的責任
•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做事和做學問
•     永遠地探求和學習

第四章 平等與自治的猶太社會

對於歐美人來說,協商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如果自己正確,又不能協商,他們會通過實力來一決勝負。這種實力應該和簡單的暴力區別開來。這種歐美人思維方式的原形就是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象徵正義的自由女神像。她右手持天平,左手持劍,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
•     西方的歷史
•     歐美人眼中的正義
•     作為生活指導者的拉比
•     為了生存的自治
•     一個熱衷於募捐的民族
•     協商社會
•     兩個猶太教會堂
•     共同體的最小單位
•     法利賽派的拉比
•     上帝面前的人們
•     背信棄義的歷史
•     猶太人的自由史
•     律法面前的猶太人

第五章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惡是通向善的階梯——猶太格言  
人為什麼不能至善呢?這是誰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關於人間倫理的根源,性善說性惡說表達了相對立的見解。一般來說,由於 “原罪的概念的導入,基督教的觀點更傾向於性惡說
•     原罪概念的成立
•     猶太教義上的罪
•     猶太人的道德教科書
•     心靈的割禮
•     惡的衝動
•     惡的衝動的積極面
•     “惡的衝動為什麼會存在?
•     贖罪日上清算罪過
•     驚遇飛石
•     給日本人回歸的機會
•     可以原諒的條件
•     人生的意義

第六章 猶太人的五千年

反過過來看猶太民族,他們在過去一千九百年中,沒有自己的國土,在世界各地流離,有著被其他民族異化的危機(事實上有一部分猶太人已經被當地同化,失去了民族主體性,更沒有了民族傳統),卻一直堅守著自己作為猶太人的民族自覺性和主體性。這就像某些原生動物一樣,能夠透過地理上的屏障,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自主地生存一樣。猶太人就是有這種韌勁!
•     悠久的歷史
•     創世時的長老們
•     從出埃及到古代以色列
•     耶路撒冷的陷落和《塔木德經》的問世
•     基督教的產生
•     從獨立到敵視
•     伊斯蘭教圈中的猶太人
•     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
•     種族隔離
•     彌賽亞的期望和神秘主義運動
•     偽彌賽亞思想和它的影響
•     猶太人的解放
•     猶太複國主義的組織化
•     法西斯勢力的抬頭和猶太人大屠殺
•     以色列共和國的誕生
•     三千年的和平期待

第七章 猶太教徒的生活

猶太教是一種古老而年輕的宗教。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是和印度教並存的世界上最有歷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詳細起源還沒有定論,大體是在西元10世紀的時候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     猶太教起源
•     猶太教的兩個新派別
•     正統派的生活
•     保守派和改革派

第八章 對猶太教的誤解

《托拉》折射上帝的光輝——猶太格言  
猶太教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不被外人所認識,這無論對於猶太教徒還是對於外部的人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對猶太教無知的原因之一是基督教徒對告訴人們猶太教是律法的宗教。難道猶太教真是律法的宗教嗎?那麼,律法又是什麼呢?
•     猶太人對律法的理解
•     《托拉》之道
•     戒律的出發點

第九章 猶太人眼中的上帝

上帝也曾經對摩西說:你這樣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祖先的上帝、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還有雅各的上帝都是耶和華,他是我派到你們身邊的使者。”——摘自《出埃及記》
•     帝教始祖
•     惟一上帝論出現以前
•     萬物的創造者——耶和華
•     介入歷史的上帝
•     猶太人的歷史觀
•     世人是上帝的奴僕
•     對上帝的稱呼
•     “上帝的具體的含義
•     期待完成歷史使命的猶太人
•     選民思想
•     猶太人為什麼會被上帝選中
•     從草民早選民
•     證明上帝存在的義務
•     尾聲:箴言

      《猶太人為什麼優秀》繁體版精讀本

序言
序言
(1):智者自得智慧之樂

智者自得智慧之樂 —— 猶太格言
紐約的秋天很短。同往年一樣,熱浪襲人的夏天過去後,早晚的空氣一下子就變得涼爽起來。街道兩旁的樹木在風中搖曳著,葉子紛紛落下。
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每到週五,都能看到踩著太陽餘輝趕路的學生,現在也明顯地少了。白天喧鬧下顯現的生氣也被陡然增長的夜色所代替,但在百老匯的兩側,依舊可以看見幾家蔬菜店、藥店和食品超市亮著燈光。人們在急匆匆地為晚飯而做著採購。汽車和公共汽車的噪音,以及不時傳來地鐵通過時的轟鳴,都讓這夜色平添幾分孤獨的感覺。從加拿大的北極地區吹來的寒風也將很快越過百老匯以西和哈地遜河到達這裡。
河岸公園的綠色層層疊疊地佈滿了哈地遜河兩岸;閃耀著哥特式建築之美的河岸教堂的鐘樓高高地聳立著;象徵著美利堅合眾國自由精神的星條旗則在格蘭特,這位南北戰爭時期任北方軍司令官的將軍墓前迎風飄揚。哥倫比亞大學的後面,英國聖公會的猶太會堂修築了莊嚴的寺廟,由聖路卡醫院與之毗連。除此,還有簇擁而建哥倫比亞大學、巴拿多女子大學、哥倫比亞師範學院、尤尼奧神學學校、曼哈頓音樂大學,及美國猶太神學學校等六所學校。我曾在其中的美國猶太神學學校教了七年學(由於其中兩年是在洛杉磯的猶太大學執教,實際我在紐約生活的時間只有五年)。
紐約的猶太人很多,據說居民中四人就有一人是猶太人。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猶太人知識份子尤其多,乍看過去,和一般的美國白人沒什麼區別。只是,那些對猶太戒律抱有熱情的猶太年輕人還帶著猶太帽,讓人覺得眼前一亮;要是婦女,則會在頭上裹一條頭巾。混亂喧囂的當今,如果想尋覓這種傳統的猶太人的蹤影,可以去一下曼哈頓的東南部(俗稱應是東區吧)和布魯克林區的威利阿姆斯。
猶太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曾在埃及人的統治下度過一段奴隸般的生活。時至今日,猶太人在講述他們祖先的時候,還不忘談及那段苦難的歷史。一般來說,人們都願意自豪地強調自己的民族歷史中曾出現過什麼偉人或成功者。與此相反,猶太人則在祖先身為奴隸的歷史上編織著話題,這可真是與眾不同!  
序言(2):卡魯曼拉比

如果沿著暮色漸濃的百老匯大街走上十分鐘,你會看見一座公園,裡面有一座憂鬱而美麗的美人魚雕像。那其實是一座紀念碑,是為撞上冰山沉沒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而建的。在那次事故中成為不歸人的休特拉伍斯先生曾是紐約的一流百貨商店名仕的第一任總經理。就是他的遺孤,向市里捐贈了這座美麗的雕像,以此來撫慰那些死難者的靈魂。這座小小的公園被銀杏樹環繞著,每次走過這裡,我都會想起日本,陷入深深的思鄉之情中。特別是那些金黃色的,隨秋風飄零的銀杏樹葉,更是攪得我的心陣陣難受。休特拉伍斯先生就是猶太人。
告訴我美人魚雕像由來的是卡魯曼拉比,他的家就在離這座公園不到兩條街的地方。卡魯曼拉比作為猶太教中庸的保守派統帥,歷經二十五年教務的磨練,現在已是世界上猶太人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卡魯曼出生於維也納,後又移居加拿大,最後才入了美國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成為加拿大空軍的志願兵,並作為部隊裡一等一的拳擊手而聲名遠播。但是他的家族則與體育無緣,遠自中世紀,他的家族作為猶太教名門湧現了眾多博學之士、精神領袖以及拉比。戰後,卡魯曼在紐約重新學習,並正式被任命為拉比。就在他猶豫之際,突然被推薦為拉比協會的副會長。他的命運來了個大轉折,成為了拉比中的拉比,猶太人指導者中的指導者。會長只是一個掛名職位,而他作為副會長,承擔起了管理拉比協會的全部責任。
拉比協會可以就教徒在宗教方面的所有問題做最終的裁定。它對猶太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外交等諸多方面都擁有發言權。除此,它對美國國內的猶太人維權事業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和教育的振興都有積極的意義。
他每天按照日程表的安排精神飽滿地工作著,還要應付大量的會議和電話。中東問題每遇到轉捩點,美國白宮和以色列政府都會向他徵求意見。而他清醒的判斷,也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我經常在下午看到他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裡,靜靜地抽著煙鬥。有時好像陷入了沉思,有時又好像沒有,我知道他這是在冥想,在尋求靈感。
有很多事情,單靠我個人的經驗或直覺已經解決不了了,他說,雖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顧其它,但我的工作不是個人的事情,所以,我經常以超越自我的角度看問題,並且進行反復的觀察。我認為有必要試著將自己放到問題中所有當事人的立場上去。這樣,我的視野會更寬,超越所有的當事者,這樣就能找最好的解決問題辦法。你找到了方向,就找到了方法。
我在這二十五年,努力行至善之事。有時,雖然當我意識到是在對他人行善,其實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這是自我意識的假面具。於是我開始考慮,在對方的立場上,什麼是善。在這期間,我也經歷了很多失敗,但是,別人的失敗比我多得多。”  
序言(3):星期五的夜

每到星期五夜幕降臨的時候,終日忙碌的卡魯曼拉比也會有一點寬裕的時間。猶太教徒把每週星期五傍晚到第二天晚上星星最亮的時刻,當作完整的一天。這是他們的安息日。就像上帝在創世的第七天休息一樣,他們也停止一些工作,好好地休息。
在星期五晚上,平時見不到面的家庭成員也會聚到一起,共進溫馨的晚餐。婚後獨立生活的子女們如果住得近,也會在飯後攜自己的配偶去看望一下自己的雙親。如果住得很遠,則會打電話回來,問候一下老人。
在星期五的晚上,最多的是親朋好友一起交流暢談。也有的人會邀上三五好友一起進餐,共渡良宵。如果沒有星期五之夜,猶太人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失去了相互間的聯繫,而在世界上消失了。
我和我太太經常在星期五的晚上被邀去卡魯曼家做客。他家寬敞的起居室裡有十幾張椅子,都是為接待客人準備的。在我們剛到紐約的時候,我的小女兒阿依經常在他家一邊大聲放著搖滾樂,一邊在沒有客人的地方和她的夥伴們跳舞。還是大女兒明妮替她母親著想,在廚房幫著準備飯菜。大兒子來維當時在芝加哥大學就讀,不到放假就沒有時間回來。他專注於瑜珈的冥想,是一個徹底的素食主義者。
這三個孩子都喜歡娛樂,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最初我也迷惑:這就是威嚴的拉比的子女嗎?但隨著我逐漸瞭解他(她)們的生活,我明白那絕對不是沒有責任感的放縱。他們三人成績都很優秀,特別是阿依,具有超群的智力。在學校,他們三人都是年級的學生會主席,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課外活動方面,都不遺餘力發揮著自己的領導能力。
值得稱道的是卡魯曼夫婦對他們孩子的態度:無論何時何地都信任他們。所以,孩子們,也會對自己的行動十分負責,絕對不做有悖於雙親信賴的事情。
來維後來學習了猶太教,不但取得了拉比資格,還成為以色列軍隊的教育官。明妮在以後移居以色列,就職於猶太人協會,最後和一位以色列空軍軍官結了婚。性格自由奔放的阿依,現在正為了成為一名律師而努力學習法律。
捷克夫人持家有方。孩子們都是大學生,而且在高中的時候就不用她操心了。她現在曼哈頓北面的布朗庫斯幼稚園教學。他每天早晨七點半出門,傍晚四點左右就早早趕回家。
雖然知道猶太人的母親以勤勞著稱,但看了捷克夫人,還是不禁驚歎她的幹勁。卡魯曼家的晚餐都是由捷克夫人一手烹製。客人多的時候,她需要準備好三十多人的飯菜。平時也要做十二、三個人的飯。當然,女人的那份兒還不算。她一個人操持所有的家務,還在她家的儲物間裡養著好幾隻貓。它們本來是阿依的寵物,最後還是留給了捷克夫人幫助照料。她家有三個臥室,還有書房、客廳、廚房和儲物間,總共80坪的樣子。客廳的一面做成了書櫥,上面擺滿了書,足足有三千冊之多。
序言(4):沙龍世界裡的人們

門口的門鈴響了,客人們來了。
夏波特,最近怎麼樣?
你好!夏波特!
吉姆,你能來太好了!今天晚上要來很多客人,肯定和你談得來。卡魯曼正在歡迎著他的客人。原來是大祭司吉姆斯ž摩頓來了。吉姆斯ž摩頓在美國的基督教界是無人不知的人物。他經常在保守的聖公會裡提倡革新主義路線,發揮著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領導力。他是第一個讓女性擔任聖公會大祭司的人。他與卡魯曼拉比建立了超越宗教教派的友情。
接下來來的是賽摩爾斯科魯教授。年近五十的他至今獨身一人。他不但是猶太教法、猶太教倫理學和猶太教神秘哲學的泰斗,而且作為政治顧問,對華盛頓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總地來說,猶太人傾向支持民主黨。斯科魯教授在這些猶太人當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是紐約十個最有影響力的猶太人中的一位。
接著,陸續進來很多人,什麼N律師、S醫生、W畫商等等。最後,進來的是一位表情超然的作家。他叫艾魯爾哲,因將德國納粹下的種種悲劇和猶太人被屠殺事件寫成小說而出名。他平常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這位元利用法語思考,用英語說話的記者,讓我想起了評論家村松剛先生,他們給人的感覺極其相似。艾魯爾哲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塊冰凍的火焰。每當他的內心在燃燒的時候,就會產生和猶太人一樣的感情,雖然他曾經被關進波蘭冰冷的集中營,到現在還有後遺症。他就是通過這種冷漠外表下的火焰,揭發了法西斯的惡行。這也是他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獨特之處。客人全部來齊後,就開始在餐桌前就座。首先,需要在桌前起立,由主人向上帝感謝賜予他們葡萄酒。接著,每人喝一點葡萄酒,然後按順序用水洗一下手。最後,主人切開麵包,每人分一塊。至此,晚餐才正式開始。大家在席間一定會品評一下捷克夫人做菜的手藝。第一道菜是清湯,接著是菠菜和蘑菇沙拉。咀嚼著生蘑菇,我只感到口中溢滿一種難以名狀的香氣。烤雞肉是放在一個很大的盤子裡,配一些牛肉在裡面,由眾人隨意食用。由於量太大,一大盤肉怎麼也不見減少(剩下的要由主人家在一周之內吃完,這是由捷克夫人打算好的)。看來,要在外面幹好工作,首先要學會在家裡科學地分配勞動。在卡魯曼家就餐的人們與其說是在吃飯,不如說是在聊天。眾人聊天的興致非常高。這當然是因為作為主人的卡魯曼能夠在席間照顧到每個人,不斷地引出話題。
序言(5):聚會者眼中的中東和平
卡魯曼:昨天貝京總理的特使來找我,尋求在約旦河西岸問題上對以色列的支持。
 頓:結果怎麼樣?
卡魯曼:我委婉地拒絕了。約旦河西岸問題太過微妙,我們作為美國的猶太人不能太深地介入。
斯科魯:我們是美國居民,貝京是以色列人,就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回避。
 頓:但是,貝京理解我們的苦衷嗎?
卡魯曼:不理解。相反,他說要做出努力,進一步喚起在美猶太人對維持中東和平的熱情。
斯科魯:卡特確實是為以色列和埃及締結和平條約做出了貢獻,但薩達特和貝京都不喜歡他的理想主義。不過卡特還用他的宗教熱情把薩達特和貝京說服了。只是,民主黨缺乏維持和平所需的實際經驗。民主黨可以領導人們齊呼反對越南的口號,但一旦停戰或是撤軍,民主黨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看下次要共和黨當政了。
艾魯爾:不管誰當政,美國人就是美國人,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N律師:也不一定。共和黨比較務實,而民主黨整天忙於辯論了。
S醫生:西蒙也認為共和黨比較務實,對中東的政治穩定有一定的駕禦能力。不論是亞拉伯人也好,猶太人也好,都注重實質上的東西,而非一些理論上的爭辯。尼克森在內政方面,雖然由於水門事件留下了污點,但他確實極具外交手腕。
卡魯曼:吉姆,埃及政府不是要接見你嗎?
 頓:是啊。就在這幾天,要和一些基督教的代表一起去開羅。你和薩達特會過面,對他什麼印象?
卡魯曼:一句話,自由世界中了不起的人物!我有時想,他要是猶太人該多好!在我們訪問他的那天早上,他的摯友薩巴伊(埃及日報的總編)被暗殺。就是這樣,他還是給我們留出了充足的存取時間。他說,要在看到和平的曙光的時候,在西乃山上為猶太教、基督教和教的教徒建一處綜合的朝拜地。
他是回教教徒,很喜歡熱烈的歡迎儀式。他不止一次地說,那次訪問是具有神聖的意義。從那開始,他對政府遲緩的反映頗有微詞。尋求和平的以色列政府如果不能具有更快的反應速度,就等於給自己的敵對國,如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拉克更充足的時間。
斯科魯:以色列是民主政體,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要花費時間,不可能像薩達特希望的那麼快。
卡魯曼:你說的對。薩達特也好,貝京也好,都很不容易。就好像是裁縫,一邊在縫製新訂的上衣,一邊又不得不修補又舊又破的褲子。流行服裝的設計師和尖刻的評論家是不會明白裁縫的辛勞的。在中東和平這個流行的話題上,他們正在努力治療這塊充滿三十多年積怨的舊傷。
艾魯爾:和薩達特還有什麼約定嗎?
卡魯曼:沒有什麼直接的約定。現在只是想把開羅大學和美國的猶太教研究部門之間的學術交流發展以來。你可是很適合這項工作啊!W畫商:說是這樣,薩達特方面還是讓人擔心,他在民主世界裡可是很孤立的……
斯科魯:這裡面還有一些玄機。埃及不斷地向民主各國輸送先進的事物。以沙烏吉和庫艾特為代表,埃及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教師讓民主國家有了像樣的國家構架。像這種來自埃及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在民主各國有一百多萬。他們一旦撤出,不用幾天,民主各國就不能正常運轉了。說是兩國斷交,其實現在各國都在通過駐埃領事館處理和埃及的事務。
民主世界裡也是虛虛實實。一邊在表面上渲染外交問題,一邊又在尋找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埃及向民主世界輸出文明,我們猶太人向世界輸送文明,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點就在這。
卡魯曼的餐桌旁,大家的討論進一步深化,一直到了半夜還意猶未盡。話又說回來,為什麼猶太人能夠向世界輸送文明?他們是怎麼成為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的呢?猶太人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猶太人信仰什麼,又在思考什麼呢?對以上種種疑問,本書準備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解釋一下。
前言
前言:猶太人的真實寫照




提起猶太人這個詞,人們會想到誰呢?《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安妮的日記》的作者安妮、巴勒斯坦問題中的以色列、基督教的鼻祖耶穌、共產主義之父卡爾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基辛格……。無論是作為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還是思想家、政治家、實業家,猶太人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都很活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同時,根據猶太人的特點,人們還會聯想到他們天才很多、智力超群、斤斤計較、精明、頑固、固守傳統、社會主義者多、有錢人多、排他的、非常團結等等吧。 
但是,世間對猶太人那充滿陰險和惡意的謠言與中傷卻不少。他們說猶太人在自己的節日裡喝基督教徒子女的血;猶太富人與社會主義者秘密合作,謀取世界霸權;建立了秘密社團共濟會和世界猶太複國組織……沒有比流言謠言更可怕的東西了。煞有介事的謊言中總有一部分是事實,人們當然相信事實的那部分,最後變成了相信整個謠言。 
其實,猶太人在節日裡喝葡萄酒,血是根本不喝的。這樣說還不確切,猶太教最嚴的教規就是不論什麼食物,只要帶血,都禁止食用。抽幹血的牛排很難下嚥。今年九月,在以色列訪問的埃及總統薩達特參加了一個宴會,據說他十分吃驚,這個國家的肉怎麼會那麼難吃。” 
說猶太人要謀取世界霸權,更是十足的謊言。有些人正是利用共濟會和世界猶太複國組織都是實際存在的團體這一點編造了謊言。要知道,共濟會創建於1723年的倫敦,是一個主張博愛和世界和平的團體。這個團體是基督教石匠工會的前身,而不是一個猶太教徒的團體。雖然這個團體都是由主張進步與公理的人組成,但它的入團儀式有一種神秘的宗教色彩,所以經常被局外人誤解。 
世界猶太複國組織是在希歐多爾赫茨爾的領導下,於1897年在瑞士的巴塞爾成立的。這個屬於純粹是猶太人自己的社團,目的是集合全世界猶太人的力量,收復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領土,並將之復興。只是,這是一個純猶太人的團體,所以在外人看來,不免覺得可疑,於是就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無端的猜測。 在猜測的基礎上猜測,再加上煞有介事的中傷,流言就產生了。可怕的是,誰也不以事實為基礎進行調查確認,而是煽風點火,助長流言。 
有些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稱猶太人為九一先生。這是一個行話,意指9+1=10,也就是指猶太人(Jew的發音與10的日語發音相似譯者注)。用行話指代某人或某物的時候,通常是要表達不能直接表達的事情,例如重大的秘密、民主的話題和對別人的偏見。當日本人稱猶太人為九一先生的時候,你可以瞭解到他們心中的兩種意識。 
一是Jew這個詞本身就含有蔑視的意味,如果不小心說出來,很可能惹怒猶太人。日本人對此很有顧慮。 
二是就是他們暗地裡稱猶太人為守財奴。可能是日本人既想辱駡猶太人為守財奴,又想保持自己的體面,就想出了九一先生這個詞吧。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見到和海外做生意的貿易代表和在國內的外資企業工作的商務人員。有時,我會聽他們說猶太人的壞話。說是壞話,其實是一些怨言,因為他們的客戶或是上司有時是猶太人,日本人不習慣他們對錢方面太算計。 要說對錢的態度,法國人和愛爾蘭人哪個都很算計,為何偏偏在說道猶太人的時候才說:我的上司是猶太人,特別小氣!?如果上司是英國人或是德國人,他們的怨言則會變得理性,比如說:老闆整天對資金利用率的事喋喋不休。” 這種偏見認為猶太人賺錢不擇手段,可是怎麼看都是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 
我就認識好幾個猶太人,他們對錢的態度非常淡泊。 
**** 
在日本,對猶太人的關注是在《日本人和猶太人》出版之後高漲起來的。之後,托凱爾拉比和石田友雄先生(築波大學歷史和人類學系助教)開始向日本人介紹猶太人的思想和歷史。這之前,還有其他人寫的關於猶太人和以色列的研究文章陸續在我們日本發表。 
但是,回過頭來看看,至今為止所出現的主題大都是歷史、猶太複國主義、中東問題和以色列遊記。雖然這些文章在介紹現代以色列國和以色列人方面有一定的意義,但還缺少綜合性,沒有超越以色列國家的範圍,介紹普通以色列人的面貌。 
我寫本書,旨在打破猶太複國主義和以色列國這個具有局限性的框架,再現猶太人的真實面貌。因此,我將著重描寫猶太人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和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在本書中我突出表現猶太人在經濟、教育、社會、倫理、歷史和宗教等領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我自1963年春去以色列留學以來,歷經十幾年,不斷在以色列人中間得到鍛煉。托他們的福,我能近距離地學習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和體會他們樸素的情感。在以色列最初的四年是在希伯來大學度過的。那段時間充滿了讓人痛苦的磨練,因為我當時是在一點都不懂希伯來語的情況下入學的。可以想像,失敗接踵而來。我當時的專業是哲學和神學,但兩門課程的時間安排有衝突,無能為力的我只能難過。 
畢業回國後,有三年多的時間是在幫助打理父親主持的基督教運動事務處。1970年,我去了美國。紐約有猶太人後裔就讀的神學學校研究生院,我就打算在那裡從事猶太哲學和猶太神秘主義的研究。當初設想的時間是兩年,結果我在美國呆了七年。中間有兩年,我有幸在洛杉磯的猶太大學執教,向有志於成為拉比的人講授《聖經》和神秘主義。讓人苦笑不得的是,常常有人將我誤認為日裔猶太人。 
在希伯來大學也好,在美國猶太神學學校也好,我都受惠於很多良師。特別是與穆魯欽、弗高和海歇爾的見面,成為我終生難忘的回憶。和穆魯欽的會面只有兩次,但他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弗高博士是希伯來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他經常召集學生在自己的家裡進行討論,向他們解說理性、感性、神秘和信仰之間的關係。 
海歇爾拉比支援黑人的民權運動,他在阿拉巴馬州和黑人運動的領導者馬丁路德金共同組建了挽臂橫隊。他總是走在民主隊伍的最前面,是一個有勇氣和信念的人。他那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博愛精神,在美國基督教的中心城市得到了共鳴。他還教人們將思考的方向轉向探詢事物的終極意義。在他的晚年,我非常有幸成為他最後一個學生。對此知遇之恩,我無限感激。海歇爾老師懇切地對我說,雅各(老師對我的愛稱),你是日本人,你就從你的角度來描述一下猶太人人吧。到現在為止,無論是猶太人自己,還是對猶太人抱有敵意的基督教徒,都沒有專門就猶太人進行過論述,而你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猶太人。這應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 
然而,當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放棄了作為第三者的寫作角度。如果我真的是猶太人,我願意讓人們瞭解猶太人的那些方面呢?不如我完全以猶太人的立場來寫,這樣做,可以讓日本的讀者更好地瞭解猶太人。原稿完成後,我回頭看了一遍,發現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想要添加幾筆,又覺有賣弄專業之嫌,於是作罷。現在我想做的就是將讀者的真知灼見寫到書中。 
**** 
最後,本書以普通的讀者為物件,除去重要的引用,一般的出處都不做明確的解釋。從《聖經》中引用的話,原則上使用日本《聖經》協會的白話體《聖經》或者是文言體《聖經》。根據需要,有些地方是我直接從希伯來語的原著中編譯的。本書的照片,很多是得到駐日以色列大使館的協助而收錄的。 
本書完稿之後,我在想下一步怎麼辦呢?這時,我所在的劍橋研究所的今井正明所長把我介紹給了SAYIMARU 出版社的田村勝夫社長。田村社長很快承攬了這本書的出版。編輯部的平野光男先生、採訪部的大太郎先生和橫山秀男先生也給了我莫大的幫助。還有很多前輩閱讀了原稿,給了我很多珍貴的忠告和批評。 
我真是誠惶誠恐:我能得以研究猶太哲學,說到底,還是得到父親手島郁郎的恩惠,當時是他勸我去以色列留學的。 
希望父親的在天之靈能明瞭我對他深深的感激。 
(猶太年曆5740年初春  197910)
第一章 猶太人素描

猶太人素描

讓上帝拷問,亦自我拷問——猶太格言
猶太人至少經歷了兩千年的苦難歷史。他們雖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仍然作為一個民族而團結著,並努力維護著這種自覺性。那猶太人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其實,要問猶太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即使在猶太人中間,這都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一個簡單的定義就是:父母雙方都為猶太教徒,生育的後代就是猶太人。猶太教徒和猶太人在希伯來語中叫做耶布迪,在英語中叫Jew,但你不能從中判斷出有沒有宗教的意味。這個定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在說日本人的孩子是日本人一樣。
但是,如果日本人在異鄉繁衍生息三代、四代之後,他們還會具有把自己當作日本人的自覺性嗎?對這一點,我深表懷疑。在美國的日裔,如果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雖然還能意識到自己的日本血統,但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他們往往傾向把自己當美國人看待。另外,即使有第三代的日裔自覺地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也不一定會被大多數的日本人當作真正的日本人來接納,因為他本人在美國養成的文化上的、生活上的習慣不能讓大部分的日本人認同。這種情況是存在的。猶太人則不同,他們超越了生活環境上的差異。首先,自己是猶太人這種自覺性成為他們聯繫的紐帶。有了這種自覺性,即使是身為日本人的猶太教徒也會毫無阻隔地被猶太社會所接納。前幾年去世的小遷節三博士和至今仍在佛羅裡達十分活躍的岡本拉比一家,就是很好的例證。
但是,要想成為猶太人,就要支持猶太人這個整體。毋庸諱言,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需要遵守。也就是說,需要確認某人是否將猶太教四千年來的傳統當作自己生活的準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猶太人就是猶太教徒。
像這樣分散在海外,又能維持屬本民族的特點,並具備這種自覺性的群體還有中國的華僑。他們沒有融入當地的風俗文化,而是固守著自己的傳統和原有的生活方式。華僑儘量避免與當地人通婚,而只在華僑內部選擇配偶,以此來維護血統的純正。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和做生意的時候,他們會遵從當地的習慣和使用當地的語言。一旦回到家,他們就說中國話,吃中國菜,服從家長的權威,完全在中國的傳統和價值觀中生活。
離散在海外的猶太人的生活與此十分相似。只是,猶太人不一定在家裡面說自己的母語。比如說,西班牙的猶太人在家裡面說拉迪諾語(中世紀時西班牙語和希伯來的混合體)。但是,大多數還是說當地的語言,如亞拉伯語、義大利語、英語和法語等。中世紀的猶太哲學家巴萊維就曾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使用亞拉伯語。
因為做禮拜和其它宗教事務的時候都要用到希伯來語,所以希伯來語就成了猶太人的通用語言並且具有了持久的有生命力。猶太人在猶太會堂裡是用希伯來語誦讀《聖經》和祈禱文。還有,每天三頓飯,他們都要在飯後用希伯來語祈禱,感謝上帝的賜予。每天早上,在猶太會堂做禮拜要花一個小時以上,因為每個人都要默誦那些長長的經文。今天,虔誠的猶太人和往常一樣,做著這些前輩們做的事情。集猶太法學和神學之大成的《塔木德經》研究用到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這使得猶太人的詞彙更為豐富。
說到吃飯,俄國(原蘇聯——譯者注)籍的猶太人喜歡俄國的食物,亞拉伯的猶太人喜歡亞拉伯的風格,但猶太教律嚴格規定不許食用馬肉、豬肉,還有蝦、螃蟹、章魚、墨魚、貝類和其它無鱗的水生動物。這條戒律一直被歷代的猶太人遵守著。
猶太教還規定,肉與奶等乳製品不能同時放到飯桌上食用,嚴禁食用帶血的肉。這種在飲食上的戒律使得猶太人的飯菜變的極為有個性。其實,時間長了,偏離戒律的事情總是有的,比如很多猶太人已經不理會猶太教中的飲食戒律了。
為了維持猶太血統的純正

華僑是在具有中國血統的群體內通婚,來維持種族的同一性。與此相對,猶太人要想維持純猶太民族的血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猶太人到外國做生意,會在當地定居下來,雖然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他們有的會和當地的女人結婚,並且養育很多子孫。這種情況下,要避免與當地人的同化,保持種族的同一性和傳統,就要看宗教的力量了。也就是說,通過向自己的配偶和子孫教授猶太教的禮拜和戒律,加強民族自覺性和猶太教徒中間的內在約束。舉例來說,中國的河南開封的猶太教徒群體是由在九至十世紀定居下來的猶太商人的子孫繁衍而成的,他們不吃豬肉和牛腿的筋,每到週六還會聚集在猶太教會堂做禮拜。
猶太人和外國女人結婚的情況下,幾乎都是女方皈依猶太教。為什麼和異教徒結婚在宗教上稱為雜婚?還要把雜婚下生出的孩子叫做混血兒?原因就是他們在宗教上被否認了猶太正式成員的一切資格。
女方如果要改變信仰,必須學習猶太教的基本教義和傳統,通過拉比的口頭測試。這種考試不僅是為了檢驗她對猶太教理解的程度,還是要檢驗她有多高的覺悟和誠意將自己轉變為一個猶太人。因此,拉比經常會在考試開始的時候就出一些刁難的問題讓應試者措手不及。但是,往往是在她們的第一胎出生兩三個月以前就告之考試通過,正式承認她們已經皈依猶太教。這樣誕生的家庭對猶太傳統和教義十分虔誠,這也是猶太人保證自己種族的延續的關鍵。
反過來說,如果猶太女人和外國男人結婚會怎麼樣呢?原則上,母親是猶太人,其子女也會被承認為猶太人。從這種思維方式裡,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被亞拉伯的歷史。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小的種族,猶太人以前經常受到周圍異教徒的,特別是基督教徒的亞拉伯人。猶太人的婦女和女孩不斷成為暴力和強姦的對象。這種情況下出生的私生子理所當然地,只能在猶太人社會中撫養。因為這個原因,父親的種族和宗教就不被考慮,只要母親是猶太人,她的孩子也就具有成為猶太人的資格。
但是,資格只是資格,並不是說可以自動地成為猶太社會中的正式成員,因為他們必需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猶太社會中生活,學習猶太人的傳統和生活方式。
如果是男子,到了十三歲,就要參加成人儀式。在儀式那天,他本人要在猶太教會堂內用希伯來語朗誦經文和祈禱文,並且宣誓以後履行作為猶太人的義務。為參加這個成人儀式,少年們要在拉比或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各種東西,做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準備。孩子們的父母十分明白,如果嬌生慣養,他們就不會有頑強的鬥志去戰勝未來路上的困難,所以,一到成人式結束,不管孩子們年齡尚小,就把他們當作成人來對待。這樣,孩子們的能就經得起考驗。
夏洛特事件

1969年,就誰是猶太人這個問題,以色列全體國民進行了一場激烈爭論,來找出其最深的根源。這就是著名的夏洛特事件。點燃這次事件導火索的是以色列海軍少校夏洛特。他頭腦聰明,即使在人才濟濟的以色列海軍軍營中也是出類拔萃。他和在英國留學期間結識的一個英國女基督教徒結了婚,並且過著和睦的生活。
有一天,他們收到了他們兒子就讀的小學寄來的戶籍調查表。調查表中有一個宗教欄(實際上是宗教分類欄),寫有:猶太人/回教徒/基督教徒/其他,並要求從中選擇一項。夏洛特少校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孩子填寫為猶太人,並提交出去。市教育委員會對此並不滿意,他們把調查表重新交給夏洛特,要求把填寫的猶太人劃去,寫上其他。根據當局的想法,作為異教徒的母親,如果沒有皈依猶太教,那她的孩子就沒有資格稱為猶太人。可是夏洛特這位以色列海軍的精英,有著強烈的猶太人自豪感,並且有十分的自信:不論孩子的母親屬於哪種宗教,自己作為父親,一定能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名優秀的猶太人。所以,他起訴到法庭上,說當局的要求受狹隘的宗教教條束縛,歪曲了客觀事實。由此,引起了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
猶太教正統派的拉比群起而攻之,說他是叛徒、賣國賊和異端。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以色列宗教黨派的干涉日益加深,普通的民眾逐漸感到不快。在他們中間出現了支持夏洛特想法的呼聲。問題是表示猶太人的希伯來語中的耶布迪同時還指代猶太教徒。夏洛特少校將自己的孩子以猶太人登記,而當局卻將其解釋為猶太教徒
這次事件進一步擴大,連美國的猶太人也捲入了這場白熱化的辯論之中。在以色列國內,只有猶太教正統派有絕對的權威,而其他派別,也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並不被猶太教承認。所以,屬於保守派或改革派的猶太人在以色列舉行婚喪嫁娶的儀式的時候,如不經過正統派拉比辦理皈依猶太教的手續,即使是真正的猶太人,也不會被當作猶太人(確切地說是猶太教徒)來對待。
這次事件在以色列的國會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論,結果是將夏洛特的兒子以以色列人,而不是以猶太人(教徒)進行登記。
在日本人當中,這種論爭好像沒大有過,頂多是討論一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遊牧民族,是不是南海海域的漁民這類民族起源的問題。不論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還是無神論者,日本人的普遍意識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中間沒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識力量來維持種族的自覺性和特定的宗教信仰。從另一方面看,這也為日本人對各種宗教採取寬容態度提供了可能。
日本人的社會準則,與其說是自己創造的,不如說是他們根據社會生活和價值觀養成的一種習慣。 “那傢夥不明事理!那傢夥不知廉恥!這小子飛揚跋扈!,這類話是用來評價某一個人是否適合存在於某一日本人群體中。一個人是不是日本人,這跟他(她)的父母,特別是他(她)的父親是不是日本人有很大的關係。只要不是黑人或是長著紅頭發藍眼睛,多半不會有問題。
在這點上,即使要對猶太人進行簡單的描述,那還涉及到德國、蘇聯、西班牙、亞拉伯、印度和蒙古籍的猶太人,而且他們的相貌體格、所用語言和風俗習慣等都大相徑庭。如果把拉比這個中流砥柱去掉,那猶太人恐怕就建立不起來共同的意識了吧。
無神論·無宗教信仰者·皈依猶太教者

在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可以作為例子來討論誰是猶太人。這個問題就是是不是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的猶太人已經作為猶太人存在了?,或者說,猶太人皈依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後會出現什麼情形?
如果我們從前面的討論來看,讀者當然會認為他們不是或不再是猶太人。但是,事實正好相反。信仰無神論的猶太人也好,成為基督教徒的猶太人也好,猶太人就是猶太人。借用猶太教法的權威賽摩爾斯科魯博士的話就是猶太人永遠是猶太人
我們不妨拿信仰無神論的猶太人舉例,例如卡爾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阿爾紮克等。他們否定宗教,但他們不能否定他們是猶太人這個事實。就因為他們否認作為既定宗教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所以,在他們的思想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投身於超越宗教限制的無窮世界的雄心。上帝創造出了新的理論代替猶太教的彌賽亞思想,即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共產主義理論。前者認為,在人類歷史的盡頭,社會出現戰亂和暴虐,這時,救世主彌賽亞會給各國帶來永久的和平。對於資本家的壓榨和掠奪,無產者會堅決地起來反抗,最終用自己的雙手使社會發生質的變化,達到真正的平等和安寧。其實,蘇聯的共產主義理論也是受到了彌賽亞思想的啟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自內主義只是對彌賽亞思想的時代背景和創造和平的人物進行了恰倒好處的替換。
至於愛因斯坦,他曾經說:有一種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著全宇宙的科學法則和自然界的運行變化。如果我們將這種力量稱為上帝,那我就要向這位上帝低頭。他的這種告白,並沒有否定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他所拒絕承認的可能是作為逐利信仰對象的上帝,可能是作為神話敘事詩中主人公的上帝,也可能是神學討論中觀念上的上帝。但是,從承認有支持全宇宙真理法則的上帝這一點來看,愛因斯坦的思想是忠實於《聖經》思想的。
阿爾紮克稱自己是不是猶太人的猶太人不是猶太人的這半句可以理解為不是猶太教徒的。他突破狹隘的猶太複國主義的框框,看透世界的本質。他的生存方式反映了猶太人在長期離散的歷史中形成的逆來順受的特點。他受猶太人生活的薰陶,對宗教傳統有一種感傷的情懷。這種感傷不強調合理主義,卻在他的內心深處割捨不斷。
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如果有真心想皈依基督教的,也是在考慮從社會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益處,在尋求生活方便的基礎上成為基督教徒的。但是,猶太人一旦皈依基督教,就不再是猶太人了,而且也不會被基督教徒認為是基督教徒的兄弟。從道理上講,主的光輝下,四海之內皆兄弟,他們可以成為分享這種兄弟之愛的朋友,但在感情方面,會有類似他是猶太人的基督教徒的區分意識產生於周圍的基督教徒中間。這種意識的存在是一個逃避不了的現實。他本人也會有我的身體裡流動著猶太人的血液這種內在的意識,而且很難擺脫。結果,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不斷受到內在的和外來的猶太人意識的折磨。
由猶太教向基督教皈依的最著名的例子有十七世紀荷蘭的數學家和哲學家斯賓諾莎、近代的英國政治家B•迪斯雷利(1881年卒)、德國音樂家F•孟德爾松(卒於1847年,為摩西孟德爾松之孫)、法國哲學家H•伯格森還有此前在美國任國務卿的H•基辛格。在15世紀發現美洲大陸的探險家哥倫布也在西班牙皈依了基督教,成了一名猶太人基督教徒。
所以,猶太人永遠是猶太人這句話意味著一名猶太人即使成為無神論者或是皈依其它教派,猶太人將是伴隨你一生的烙印。即便是他們的子孫,如果能自覺地認識到自己身上流動著猶太人的血液,那就有重新成為真正猶太人(或猶太教徒)的可能性。
對於誰是猶太人這個問題的解答到現在還非常複雜,但一直在修正和發展著。現在,我想用以上的這些討論為這個問題先打上一個句號。綜合前面所述,猶太人就是猶太人或是猶太教徒的後代或是帶有任何猶太人意識的人。這要求他的思維方式和行動背景能體現猶太教的思想。要認識猶太人,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第二章 自立、節儉和契約關係的經濟觀

關於節儉

簡樸讓人接近上帝奢侈讓人招致懲罰——猶太格言
人們一聽到猶太人三個字,經常會聯想到貪婪狡猾的猶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猶太人都是有錢人。這種形象可能是從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現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歐洲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身上演變而來的吧。這也難怪,猶太人經商成功,很多人已經在實業界嶄露頭角。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美國前財政部長M•布魯門切爾,這位卡特總統的經濟參謀,就是從民間選拔上來的。
他的一家在1947年逃離納粹的魔掌,從歐洲來到美國。剛來的時候,身無分文。但是他十分努力,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經濟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那時他才三十一歲。十年以後,他成為美國企業本迪克斯的總經理。在這期間,他還擔當國務卿經濟顧問一職。他如此迅速的成功與尼克森時期的國務卿基辛格的經歷同出一轍。
現在不妨介紹幾個在當今世界很有名望的猶太實業家。他們是紐約時代公司的老闆查魯茨、百貨業翹楚S•古多曼和休拉爾斯以及美術商古根哈姆。除此,還有幾年前去世的電影製片人W•福克斯和哥爾德威等等。
但是,這並不是說猶太人都是富翁。在紐約市,有幾十萬的猶太人生活貧困,需要救助,可是因為黑人優先的生活保障政策,紐約的福利當局對此也是非常頭疼。
無論是在芝加哥、紐約,還是在洛杉磯,只要猶太人逛街,總能買到便宜貨。這可不簡單,日本人就不能用折扣價買到那些貴得離譜的高檔貨。
關於節儉,我們看一下猶太人商店陳列的廉價品就知道了。一般的猶太人消費的就是那些廉價品,比如說沒有香料的肥皂和沒有牌子的化妝品、餐具。看一眼猶太人開的店,感覺不到生意興隆,只有寂寞和哀傷的感覺。
落伍的日本廁所

人們對猶太人的印象,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無的,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這種情形是不是也發生在我們日本人身上呢?
雖然外國把日本叫做有錢人的日本,但實際上,日本人住的是雞籠或者說是兔子窩。我們雖然有家電之王松下電器和摩托車之王本田,但我們大多數日本人只能住在火柴盒般的家裡。我們終日忙碌,只能勉強維持擁有電視、空調和電冰箱的生活。日本人組團去外國旅遊也是因為日本的旅遊點人滿為患,只能去人口密度比較小的國家。最能表現當今日本貧困的是商品房的廁所。當入完廁起身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會把頭撞到面前的牆壁上。
我想,世界上恐怕沒有比日本的廁所更不方便了的吧。西式的廁所不盡人意,日式的更是又小又短。人們一邊擔心著是否會弄髒坐便器,一邊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到面前的牆壁。
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中東和東南亞,廁所的大小是和住宅面積相對應的。戰前,日本住家的廁所也比較寬敞,體現了人性存在的最起碼的空間。
但是,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它的經濟水準建立在對人性最基本的空間的犧牲之上,是建立在把我們當作沒有物欲的動物的基礎之上。這樣說來,現代日本的繁榮是粉飾的結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裕。我們日本人在諸如廁所事情上的苦惱,外國人怎能體會呢?
即使是這樣,最近9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中產階級,真是不可思議!這種奇特的現象無論是在猶太人還是在歐美人中都不會出現。如果把擁有電視、冷氣機和電冰箱這三種電器作為中產階級的標誌,那應該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吧。
凱迪拉克是豪華轎車,可很少在高級住宅區看見。經常看到的是通用、福特這類高級轎車和賓士這類經濟型轎車。在洛杉磯,如果你想找凱迪拉克,可以去黑人(當然只限於那些靠收保護費生活的懶惰的黑人)聚居的地方。他們竟相購買用了兩三年的半新凱迪拉克,在重新打磨、上蠟、整新之後,就得意地把車停在自己的家門前。這是他們用顛倒的價值觀來掩飾自己慘澹的處境。
人們對猶太人的印象,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無的,都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這種情形是不是也發生在我們日本人身上呢?
雖然外國把日本叫做有錢人的日本,但實際上,日本人住的是雞籠或者說是兔子窩。我們雖然有家電之王松下電器和摩托車之王本田,但我們大多數日本人只能住在火柴盒般的家裡。我們終日忙碌,只能勉強維持擁有電視、空調和電冰箱的生活。日本人組團去外國旅遊也是因為日本的旅遊點人滿為患,只能去人口密度比較小的國家。最能表現當今日本貧困的是商品房的廁所。當入完廁起身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會把頭撞到面前的牆壁上。
我想,世界上恐怕沒有比日本的廁所更不方便了的吧。西式的廁所不盡人意,日式的更是又小又短。人們一邊擔心著是否會弄髒坐便器,一邊還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到面前的牆壁。
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中東和東南亞,廁所的大小是和住宅面積相對應的。戰前,日本住家的廁所也比較寬敞,體現了人性存在的最起碼的空間。
但是,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它的經濟水準建立在對人性最基本的空間的犧牲之上,是建立在把我們當作沒有物欲的動物的基礎之上。這樣說來,現代日本的繁榮是粉飾的結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裕。我們日本人在諸如廁所事情上的苦惱,外國人怎能體會呢?
即使是這樣,最近9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中產階級,真是不可思議!這種奇特的現象無論是在猶太人還是在歐美人中都不會出現。如果把擁有電視、冷氣機和電冰箱這三種電器作為中產階級的標誌,那應該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吧。
凱迪拉克是豪華轎車,可很少在高級住宅區看見。經常看到的是通用、福特這類高級轎車和賓士這類經濟型轎車。在洛杉磯,如果你想找凱迪拉克,可以去黑人(當然只限於那些靠收保護費生活的懶惰的黑人)聚居的地方。他們竟相購買用了兩三年的半新凱迪拉克,在重新打磨、上蠟、整新之後,就得意地把車停在自己的家門前。這是他們用顛倒的價值觀來掩飾自己慘澹的處境。
要成為中產階級中的一員,第一要件應該是創造出屬於普通人經濟水準的生活吧。但是,只在物質上擁有中等水準的生活用品,就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免不了被認為有爆發戶的劣根性。
要想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員,最重要的要看他有沒有一種深層次的意識,即我是在沒有他人照顧的情形下獨立生活的。要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必需有一顆獨立的心。在這一點上,9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我想這是源於自己不想做受別人照顧這種令人羞恥的事情這種民族傳統的羞恥心。這樣來看似乎更正確一些。
猶太人雖然是一個小的種族,但他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秘密之一就是他們在經濟上的獨立精神。猶太人在飯後唱的祈禱文中有這樣的話:上帝啊,制止我們從別人那裡借錢和領受禮物吧!讓我們借助你那寬大神聖的雙手吧!無論在哪裡 我們的行為都不會使您受辱。
猶太人把尋求別人的幫助視為恥辱,這和我們日本人是一樣的。不論多麼貧困,不論怎樣在低谷裡掙紮,仍然保持這個意識,以鮮明的獨立精神繼續生活,這就是猶太人的面貌。否定對他人的依賴和順從,獨立地生存就是猶太人靈魂的根源。猶太人明白,要想取得獨立和自由,必需學會忍受貧窮。所以,有很多猶太人拒絕政府的生活保障,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即使這樣,他們也決不向貧窮妥協,而是不斷地嘗試怎樣重新站起來。這就是猶太人和其它小種族,例如美國的黑人和歐洲的吉普賽人的區別。
我在洛杉磯的猶太大學教書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叫亞伯拉罕拉姆。他五十多歲,是一個實業家。他在孩提時代就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和其他剛剛來美的猶太人一樣,他的父母當時也是身無分文。但是他勤勉刻苦,最後擁有的財產可以讓他一生衣食無憂。他在好萊塢有一所漂亮的公寓,在那裡,他和妻子二人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我曾經去拜訪過他一次。
亞伯拉罕拉姆,你是怎樣賺到這麼多錢的?
沒怎麼樣啊!不浪費就可以做到了。
一般人認為猶太人十分小氣,但是我和他相交十多年,並沒有感到他像人們想的那樣。至少我還沒有碰到任何事情可以證明猶太人是吝嗇的。他們在應該花錢的地方從來不吝嗇,比如在教育和慈善事業或是具有互助性質的公用事業上,他們出手往往十分大方。要做這些事,他們平時當然要節省一點了。吝嗇鬼是對金錢吝嗇,而猶太人是對奢侈的東西吝嗇。我看猶太人應該被稱作節儉家
有一天,亞伯拉罕拉姆帶給我一本日語書。
這本書看起來像要解釋猶太人經商的秘訣,我想知道裡面寫了些什麼。
我拿來一看,原來是本《猶太人的經商策略》,裡面煞有介事地寫著很多猶太人的名字。亞伯拉罕拉姆聽我把內容譯成英語的時候,開始憤怒了。
這算什麼?!這本書全是惡意的中傷!這不是借猶太人之名宣揚最卑鄙的經商之道嗎!我們猶太人做生意決不會用那些骯髒的手段!
實際上,那本書仲介紹的都是大阪商人所謂的基本謀略,羅列了是普通的經商者都能體會的商業手段。不顧猶太人的感受,將自己的吝嗇哲學以猶太人之名發表,這本書的作者比起莎士比亞有過之而不及。
猶太人經商的秘訣

那猶太人經商成功的真正秘訣到底在哪裡呢?很慶倖,我手頭上有《聖經》可以作為參考。翻閱一下這本書,就能將猶太人的經濟觀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摩西的十戒的最後一條就是嚴格禁止向鄰居榨取財富,即不可貪鄰家之財,不可貪鄰家之妻、僕人、婢女、牛、馬及其它任何鄰家之物
猶太教的基本精神是不麻煩他人,不加害他人。作為猶太教法最著名的拉比,希勒爾(西元前40年左右的人物)曾有一段逸事廣為流傳。有一天,有一個外國人造訪夏摩爾拉比,出了如下難題:先生,你如果能在我單腳站立的過程中向我講明所有的猶太教思想,我就皈依猶太教。” 夏摩爾聽後勃然大怒,立刻將這個外國人趕了出去。接著,這個外國人又來到希勒爾這裡,出了同樣的難題。很簡單,希勒爾說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猶太教的奧秘所在。其它的都是對它的應用和解釋或者是注解和細分。好了,我們一起來學習猶太教吧!
十戒是猶太教的基石,並具體地指導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方式。現在,讓我們摘錄幾條和經濟生活有關的戒律看看吧。
w 不要剝削你的鄰居;不要搶奪他人的財產;不要把應付的報酬拖到第二天早上。
w 不要在你們判斷的天平傾斜;使用公正的天平、秤砣和米鬥。
w 鄰居借你東西時,去取的時候不要進入對方家裡,要站在門外,讓鄰居給你拿出來。
w 不要佔用別人的石磨和磐石,因為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東西
w 向同族兄弟借錢不要收取利息;錢幣的利息、食物的利息和一切所借之物的利息都不要收取;你可以向外國人收取利息,但絕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收取利息。
十戒所揭示的思想,既立足於光明正大公平地做生意這個原則,也要求人們做人道主義的考慮。遺憾的是,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夏洛克這個專門放高利貸的角色。除此,我沒有見過誰能像莎士比亞這樣巧妙地歪曲猶太人的形象了。
事實情況是,猶太人的律法允許他們向外國人收取高利息。對於收取不正當的暴利,西塞爾羅斯在他的著作《猶太人的歷史》中有如下記載:
猶太人在金融界的頂盛期是在十二世紀的中葉。那時,猶太人商業上就開始受到排擠,而且對於高利貸業的取締也越來越嚴厲。一個世紀後,從事高利貸業的基督教徒(暫不論法律和教法的律條)雖然受到強烈的批評,還是生意興隆。被稱為隆巴多人的義大利人在歐洲不正當地經營高利貸產業,名聲很壞。基督教徒有強大的後援和他們巨大的財力支持,而作為競爭對手的猶太人勢單力薄,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中略)基督教徒沒有商業道德,他們強取豪奪的經營手段,很快就把作為競爭對手的猶太人排擠了出去。此種情形也常引起人們的扼腕歎息。
現實中的耶穌和觀念上的法王

在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因為被從農業和手工業排擠了出去,不得不進入商業和金融業。在1179年羅馬的亞歷山大三世頒佈命令,禁止猶太教徒從事金融業。這種禁令是對《聖經》上不能有目的地借給人東西這句話做了擴大化的解釋。
羅馬教皇頒佈這樣極端而非顯現實的法令,是因為他被《聖經》中的一句話所羈絆,而沒有整體理解耶穌全部教義的精神。耶穌向他的弟子們是這樣訓誡的:”借人以物,為求以後得以借他人之物,能為善事?壞人藉以朋友之物,尚要求歸還等值之物。所以,我的弟子們,借人以物,不要心存期待。
耶穌並沒有否定經濟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金融手段。他教人在借給他人東西的時候,要有自己會受到損失的思想準備。但在實際的借與還的過程中,很快演變成貸款者逼迫借款者歸還錢財的現象,結局是由最初的善行轉變為惡行。這也是人世中的常情。耶穌的思想具有現實性的特點,與之相比,羅馬教皇的做法更注重觀念上的東西。
一般來說,猶太人的行事方法是建立在由眾多事實得出的經驗之上。歐洲人的做事方式是理論和觀念優先於實際,只專注於某一狹隘的道理而漠視事實。要用片面的理論來壓制事實,需要有強大的力量,而歐洲人正是用其力量型的體魄和行事方式實現了世界霸權。沒有這種力量的猶太人必須要先客觀地觀察事實,在這個基礎上考慮最符合事實的方法,然後處理問題。這是一種柔性的力量,它也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猶太人無論是在科學還是在商業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難道不是他們立足於事實的結果嗎?
《塔木德經》的公正買賣法

公正的經商之道在猶太人之中表現得十分徹底。我們如果看一個《塔木德經》在買賣上的判例就能明白了。
比如,AB之間要進行四鬥小麥和一萬日元現金的買賣。如果賣主A向買主B要求,如果不能現在支付一萬日元而是延遲到幾個月後小麥成熟的時候,就要支付一萬兩千日元。這種情況下,《塔木德經》會判定A的要求無效。為什麼呢?先不管這四鬥小麥是不是在現在進行買賣,對同一商品設定雙重的價格不但是破壞了買賣商品的價格公正原則,事實上還在延期付款的情況下收取了B的利息。
如果是在收取租金的場合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借用土地一年,總共費用是十萬日元,如果每月還一萬不算是違法。在最初契約建立的時候,如果按月付款和合同的條款有衝突,借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支付能力任意選擇付款的方式。
反過來說,以四鬥小麥在收穫期返還為條件,那就禁止在現在就把小麥借出去。為什麼呢?四鬥小麥現在是一萬日元,到了收穫期,如果是豐產,那價格可能暴跌到八千日元,如果是減產,那可能暴漲到一萬兩千日元。所以,如果只是在收穫期歸還等量的小麥,很有可能給貸者帶來不當損失或是額外的利益。鑒於此,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明確四鬥小麥的時價,在這個基礎上,等小麥收穫的時候用等量的金錢或是小麥來歸還。
物價的穩定對於流通經濟十分必要。不正當地抬高物價自不必說,相反地,壓低物價也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如果誰先進入市場,將商品以低價出售,那這種商品的價格會在整個市場上暴跌。這種行為是《塔木德經》最為禁止的。商品的市價尚未形成之前,不能賤賣商品。這並不是禁止投機,而是禁止個人控制市場的行為。
如果價格適中,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滿意。但是,如果有人在別人的小麥還沒有收穫的時候就低價出售自己的小麥,那帶來的影響會波及到其餘的全體農民。低價當然受一般的消費者歡迎,但結局是:由低價造成的損失會轉嫁到別的商品上,這樣對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沒有好處。
流放攙假者的“庫舍規定”

和適中的價格同樣重要的是沒有攙假的商品。小麥和大麥一眼就能看出有沒有攙假,所以遵守這個規定不是很難。但是,沒有攙假也意味著不能把去年的陳麥混入新的小麥當中。日本政府對陳米混新米的事情只會採取得過且過的態度。這種欺瞞在猶太人當中絕對沒有。猶太教關於食物的戒律嚴格規定:任何東西都不能攙假。猶太人的食品加工業就受此嚴格地制約。美國的火腿香腸十分好吃,因為裡面沒有混入豬肉和馬肉。一旦記住這種味道,就會覺得日本做的火腿香腸難以下嚥,根本不能吃。日本做的香腸裡面加了魚肉和雞肉,而且為了增加分量,還加了很多澱粉。這樣做成的肉團子就沒有了純正的肉的味道。
庫舍規定還適用於酒類。拉比們會通過監督並且親自品嘗來確定原料的純正。無論是加工食品還是酒類,如果符合庫舍規定,都會由拉比在標牌的一角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塔木德經》規定嚴格禁止將酒兌水買賣。允許兌水的場合只限於酒吧,並且是在客人知道已經兌水的情況下。但是,如果是對於酒吧和中間商,即使酒吧知道並同意中間商的葡萄酒兌水也不能買賣。因為如果這個酒吧買了這些兌水的葡萄酒,就有可能將其偽裝成沒有兌水的酒,在顧客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賣出去。另外,這種兌水的酒有可能已經混入細菌,並在酒中發酵,不能夠長期保存。不管怎麼樣,這種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商業信用。最重要的是:在賣出之前就徹底地加強商品的品質管制,制止渾水摸魚的行為。
在紐約的時候,我所在大學的門口有一個舊書書店,在賣給客人書之前,經常會確認有沒有脫頁的現象。因為是舊書,書皮和裝訂不結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如果把內容不全的書賣給顧客,那幾個月後書店的信譽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正是因為不賣有缺陷的商品,猶太人的顧客才會越來越多。
與之相反,猶太人還有別的得意之作。就是說,如果商品有破損,他們就會向人們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售,而人們也是在知道商品有瑕疵的情況下買的。這也可以說是誠實正直的生意之道。
在曼哈頓的東南部有一地區俗稱東區,和唐人街相鄰。那裡服裝店一直賣一流品牌和最新潮的西服,但是它們的價格只有市價的一半。仔細看一下,哪一件都是揭去商標的半成品。
走進猶太人的音像店,就能看到有一個折扣區,即使是最新的唱片價格也標得非常低。再仔細一看,在封皮的一角打有一個直徑五毫米的圓孔,在唱片的中心位置還有一個同樣的圓孔。原來是他們特意打上這些圓孔,把唱片當作次品來賣。
在美國的大學,校園書市以半價出售教科書。雖然還是新書,但書上會蓋上一個“USED”的印章。當初我還以為這是管理書市的猶太人想出來的呢。不過這樣做有一個缺點,就是當這種帶有印章的書被用完放到舊書書店賣的時候,很難賣一個高價。
猶太人中古時代的商法在當今日本得以採用的希望看來是微乎其微。為什麼呢?日本人與其說崇尚功能本位主義,不如說是崇尚外觀本位主義(即形式本位主義)。日本人注重品牌而且只認名牌。他們以擁有名牌商品自誇,連自己購物的小賣部也會被冠以一流小賣部的名字。
舉例來說,一件好的東西要在三越(日本一著名百貨店)買還是在一個不知名的店買呢?其實是沒有區別的,但偏偏有一些人喜歡告訴自己:我是三越大家庭中的一員,然後拎著寫有三越的手提袋去了三越。日本男人會在胸前戴上公司的標誌,這讓他們覺得十分體面。有很多女人在圍圍巾的時候,喜歡故意露出一角,上寫某某設計師設計,這讓她們覺得自己很有品位。這種人最關心的事就是想盡方法讓自己和名人或是名品拉上關係。
直到現在,作為傳統文化,日本人還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名譽。只是,大多數的日本人不知什麼時候有了名牌情結,忘記了自己作為的主體性。
這種虛榮心帶來的人性盲點讓假貨有了可乘之機。很多人把手提包、領帶和體育用品打上法國制或是義大利制的標記進行偽造,然後作為減價商品出售,最後大發橫財。出現這種情形,那些對心懷崇敬的大眾的虛榮心是不是比售假商人更應受到譴責呢?將廉價貨貼上名牌商標進行出售,是一種作弊的商法,這在猶太人的傳統中也是沒有的。
保護弱者的契約精神

可以說,猶太人特有的思想就是他們的契約思想。人和上帝之間有契約,人和人之間也有契約。即使在結婚的情況下,新郎也要給新娘一份《結婚契約書》。
日本人之間沒有契約思想。即使有契約,那也是為了消除當事雙方的不信任,通過明文約定,使雙方的責任最小化。這是對日本人契約最通俗的解釋。但是,也不能說日本人完全沒有契約精神。廉倉室町時代的武將裡面,就有明確的主人和僕從的契約關係。主人保證僕從領地的安全,而主人處一旦遭遇突發事件,僕從為了報恩就會不惜身家性命為其作戰。遺憾的是,德川幕府的三百年太平盛世磨掉了日本人的契約思想。
保護弱者主要體現在《塔木德經》對僱傭條件的解釋上。
僱人之後,如果想讓他早出晚歸地幹活,就要看當地有沒有早出晚歸的習俗。如果沒有,那這種行為就會被當作強迫僱工從事過度的勞動而得到禁止。如果當地有管飯的習慣,那就必須在工錢之外再給僱工提供飯食,而且不能提供粗糙的食物,飯食要和普通人的一樣好。在果園裡勞動的僱工,是允許在現場採摘一些水果食用的。在這一點上,赫斯麥拉比提出了這樣的異議:採摘的水果的價值不能比工錢多。但是拉比們都不同意他的意見,說:可以吃,但決不能被貪欲所俘虜,並以此來勸告僱工們自律。
關於傭工條件,如果被僱傭者是成人,即使是自己的兒子、女兒,或是家僕的兒子、女兒,主人都必須明確地告之。如果只在白天勞作的僱工,(如果到傍晚還沒有領到工錢)可以在晚上向僱者要求付錢。如果是做晚工的話,(如果工作已經結束)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要求付錢。按周、按月和按年僱傭的情況下,道理是一樣的。
猶太教法要求不要將應付的報酬留到第二天早上。這不僅僅是對人,對家畜和農具的借還同樣適用。如果收到支付報酬的請求,必須立即執行。只是,在沒有付款請求的情況下,延期支付是被允許的。猶太人儉約有道,無論是商業還是實業,絕對不做無用的支出。我有這樣一個猶太朋友,他在日本的赤阪做鑽石。我們一聽到鑽石商,可能會立刻聯想到他是一位穿金戴銀、出手大方的實業家。實際上,他節省是出了名的。
他在接待客人的時候,會把飯費控制在公司(說是公司,其實是他和朋友兩人開的小店)經費允許的範圍內,頂多是去一下日本料理店。他個人也會去赤阪的琥珀夜總會,但從不呆在消費昂貴的區域。他一般是在二樓前臺旁的椅子上坐著,安靜地觀看這樓下的節目。他從不把自己的生活費和公司的經費混在一起,也就是說,他的生活費從不用公司的經費結算。當然,他也從不拖欠為他工作的日本工作人員和秘書的薪水。
他決不染指超出自己能力的博彩和投機活動,他只會在能力範圍之內,不斷地擴大著自己的生意。這就是他的行為方式。
都說猶太人小氣,那他們的小氣反過來說就是安全的經營之道。如果在猶太人的企業裡就職,你不要期望得到特別豐厚的待遇。不過,首先你會得到保障普通人生活水準的待遇。你如果想大把大把地賺錢,那你只有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當自己的老闆。有汗水就有回報,這是猶太人三千年以來的信念:民以食為天,我們能用全部的辛勞換來幸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
猶太人區分商業責任的方法

日本人在借貸和做生意方面經常用賒欠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猶太人在這一點上有著明確的責任規定。
作為日本的律法,聖德太子的憲法的第十七條可能是最古老的,不過它的內容到現在已經雜亂無章了。日本人中間形成了充分的經濟思想和商業習慣是在室町時代以後,而將這些商業習慣明文化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我們說日本人疏於法律,看來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日本的法律思想和契約觀念不強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沒有把問題提出來的習慣。日本人傳統的交流方式是使雙方心知肚明
猶太人最初是由有利害衝突的部落聯合而成,而後就又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為了調整思維方式和習慣不同的猶太人利益,制定嚴密的法律體系就變得很有必要了。《塔木德經》就是由拉比們將日常生活中各種見解集合起來形成的,它收錄了人們所能想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AB提出幫我保管一下這個吧,我還要幫你保管你的東西呢。B很快答應了。這種情況下,AB都有保證對方東西安全的責任。AB幫我保管一下這個吧,而作為回應,B好的,放在這裡吧。這時,B就應當對A負責。AB的這種善意的行為不一定有回報的義務。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體現了雙方責任和單方責任的區別。
那在實際中需要對對方的東西做多少賠償呢?《塔木德經》舉了三個例子來給出基本的判斷標準。
1、無償幫別人保管東西而造成丟失或損傷,保管人沒有賠償的義務。但如果是借別人的東西,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都有義務賠償原物。
2、承租人或是被有償僱傭的人,必須賠償因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損失。如果是由於偷盜或是其它無意行為或是不可抗力的天災(如羊在放牧中被狼群或是獅子吃掉)造成損失,不能被追究責任。
這裡值得思考的是什麼是天災什麼是人禍。關於這個區別也有詳細的論述,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例子。
3、僱工在放牧家畜的時候遭到野獸的侵襲,無論是獅子、熊、豹或是毒蛇,只要出現一頭,就被認為是不可抗拒的天災。狼群(狼的數量在兩匹以上)侵襲家畜的時候,如果不能擊退,也是不可抗力的天災。人有可能擊退兩匹土狼,但如果它們是從前後兩個方向夾擊,也可以斷定家畜的損失是有不可抗力造成的。上面的例子只限于在安全的區域放牧時出現的事故。如果牧羊人故意把家畜引到危險的區域,引起的一切後果都由牧羊人承擔。
總而言之,由於疏忽引起的事故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所以,猶太人在做事情之前都做十分周密細緻的準備,在做事的過程中對每個細節都予以充分的考慮。萬一需要冒險的時候,他們也不做有勇無謀的賭博。
三年前震驚世界的烏幹達救援事件(將巴勒斯坦遊擊隊劫持的飛機乘客從烏幹達機場突擊救回的事件)的成功,百分之一是幸運,百分之九十九是在周密計畫基礎上模仿真實情況進行的救援演習。猶太人成功的秘訣就是為冒險做全力的準備吧。
對不言而喻的道理進行確認也是契約

現在我來介紹一個能表明猶太人合理主義的例子。
AB連同B的牛都僱傭來從事農作業。在作業中,牛因為事故死掉了。這種情況下,責任是A的還是B的呢?《塔木德經》認為應該是B的責任。A是把B和他的牛一起僱傭來的,所以應該理解成B在受僱的時候還充當牛的管理者。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A最初先從B那裡租借來牛,然後再僱傭了B本人。如果牛在以後的作業中死了,A必須就牛的死亡對B做出賠償。為什麼呢?租借牛和僱傭B是分別獨立的兩種契約關係。對第二個例子,我們日本人比較容易理解,而對於第一個例子,恐怕是沒有想到吧。
工人(或僱工)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損失和不良品的出現有向僱傭方賠償的義務,因為原材料是由僱傭方出錢買的。但是,如果是在僱傭方驗貨、收貨,支付了工人工資之後才發現有分量不足或是有不良品的情況,就不是受僱方的責任了,因為那時契約關係已經結束了。這些做法明確了受僱方的責任範圍,而現在的人們可能已經把這些作為常識來看待了。即使是常識範圍內的慣例,也要將之納入法律體系。納入還是沒有納入,這個差別是巨大的。如果沒有把商業慣例以立法形式確立起來,你請的工人就會不負責任地造出很多不良品,並且認為:難道經營者不應該認識到生產中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嗎?。或者,僱傭方在收貨、付款之後,不小心損壞了產品,就會把責任賴到受僱方的頭上,說:不對啊,你交的貨裡面有次品!,從而要求對方做出補償。即使是非常明確的事情,當事者雙方都要使之明確,這就是契約,可以保護雙方的利益。
我經常聽到日本公司的職員這麼抱怨:和猶太人做生意,定單要列得非常細。我想這就是和粗枝大葉式的日本商法的區別吧。而在另一方面,日本的職能機關卻要求生產廠家細化定單,讓其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購貨。從日本人自身講,他們是具備理解猶太人的能力的。公司的職員如果不再發牢騷,而是以更加細緻的態度和猶太人的生意夥伴進行買賣和談判就好了。
對於物品的買賣,《塔木德經》展現了獨特的思維方式。
A賣給B穀物。如A在正確地計量穀物以前,B就把穀物接收過來,那B對穀物的所有權(和貨款的支付無關)在這個時間點上就確定了。反過來說,A雖然已經完成了對穀物的計量,只要B沒有把穀物拿到手(即使他已經支付了貨款),那B就沒有對穀物的所有權。我們一般認為所有權是通過貨款的支付來實現的,但是,買賣行為的目的,從本質上講是商品的讓渡,是從賣主有沒有將商品轉到自己手上來判斷買賣的有效性。這也是《塔木德經》的著眼點。所以,如果買主在沒有付款的情況下就拿到了商品,之後,即使商品全部損壞,也認為是交易已經完成,而買主也不能讓賣主全額賠付貨款。
如果是在只有通過貨款支付才能保證商品讓渡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如果是買賣不能簡單搬運的大宗商品、石材或田裡還沒有收割的莊稼,又應該怎麼處理呢?對於這個問題,讀者朋友們是怎麼考慮的呢?
對此,《塔木德經》的解答十分簡明:在買賣契約簽訂之後,買主權當借賣主的地方存放契約下的商品。這樣,根據對場所的佔有,事實上就把商品轉到了買主的手中。如果是農作物,買主只要象徵性地收割一點,就將對農作物的所有權變成了既定的事實。
博弈法則

商品的價格經常劇烈變化,昨天還很便宜,今天就很高了。根據《塔木德經》,賣主在向買主交付商品以前,仍擁有商品的所有權。所以,原則上,在交付以前,賣主仍有處置商品的權利。如果在交付以前,市價劇烈地變動,應該怎麼辦呢?
如果AB約定,A賣給B橄欖油的價格是一桶一萬日元。但是,在交給B之前,橄欖油的市價突然漲到了一萬兩千日元。如果,A交付給B的油還沒有用鬥計量,他就可以以一萬兩千日元的新價格出售。這是因為B還沒有擁有油的所有權,而且,如果B取消向A的購買,無論在哪裡,他都需要花費一萬二千日元的價格。A當然沒有必要去賤賣自己的油。
但是,如果A將要賣給B的油進行了計量,計量的部分價格就固定了。即使以後知道了新的市價,A只能按照最初的協議,以一萬日元的價格賣給B。為什麼呢?因為在計量的時間點上,被計量的部分是以一萬日元的價格計量的。
買主應該在商品價格便宜的時候和賣主訂立買賣契約,儘早地確立對商品的所有權。賣方要尋找機會,使自己的東西在較高一點的價格上賣出,這樣他就要審時度勢地將商品先留在自己手中。無論是買主還是賣主,都應該保持慎重,經常到市場上看看,猜測一下對方在價格上的底限。這是趨利避害的本能,不應該稱作投機的行為,因為猶太人是在遵從規則的基礎上進行這些博弈行為的。它的目的就是不以額外的代價達成交易。這就好像下象棋一樣,在生意的每一個階段,充分瞭解這個階段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然後再決定走哪步棋。這種進退的權衡不是根據非理性的直覺(投機),而是根據對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析(考察)得來的。在英語上,投機和考察都用speculation這一個詞來表示,實際上猶太人的投機是和縝密的考察聯繫在一起的。
同時,這種考察不限於商品的流通領域。買賣是商品的讓渡,而它的根本就是當事者通過商品的交易,實現最終的滿足。這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所以,買賣雙方有必要承認對方的人格,在商品交換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要體現對方所能理解的合理性,然後進行交涉。
這和日本人的讓客戶滿足是我們的第一要義的風格不同。也就是說,猶太人經常是一邊考慮著自己能否接受某一合理性,一邊進行著談判。日本人考慮的是:這次吃點虧,讓客人多得些好處,下次我能賺回來就行了。完全不同的是,猶太人是在明確了損益分歧以後才進行交易的。
要贏得良好的信譽,必需通過長期的生意往來才能實現,而不是靠一次性的施惠。對於《聖經》所說的愛你的鄰居像愛自己一樣,猶太人是如果不能真正地愛自己,怎麼能夠愛他人呢?。缺少自愛行為的利他行為是一種偽善。一次性的施惠也不是一種利他的行為。
坐享其成是一種罪惡

AB約定以一石一萬日元的價格向B購買小麥。雖然小麥已經計量完畢,A卻沒有要進行交易的樣子。這個過程裡,市價漲到一萬二,很快又要到兩萬了。在這個時間點上,BA把小麥拿走吧,我賣了錢(以二萬日元的價格)好買葡萄酒
B已經感到了A要等到價格回落再進行交易,而自己還沒錢買葡萄酒呢,就說:小麥按照二萬日元的價格交易吧,而且可以用相當的葡萄酒來代替AB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讓步。
《塔木德經》是嚴厲禁止這種以暴利為目的的營利行為,而且嚴禁收取利息。《聖經》曰:不能收取你兄弟的利息
但是,否認一切利益就構不成經濟活動了。《聖經》嚴厲禁止的只是不正當地謀取暴利的行為,而不是通過正常經營獲得利益的行為。下面,我們就用幾個和《塔木德經》相抵觸的幾個例子來解釋一下幾個基本的原則,供大家做參考。
前面已經說了,在不動產的租借場合,如果一年的租金十萬日元,那按每月一萬進行分期付款也是可以的。但對於價值一百萬日元的東西,如果是頭年首付十或二十萬日元是不被承認的,這是因為它沒有明確地將利息的增加算進去。
AB出售一塊地。B只支付了一部分款項,A就對B說,剩下的錢你什麼時候想支付都可以,只是,只有在你全部支付完之後,我才能將地給你
《塔木德經》是嚴厲禁止A這種做法的。這是考慮到有這樣的可能性,即B在全額支付以前,A將田地租於別人,或者自己用來種莊稼,從而提高收益。
A借給B一大筆錢,B則用自己的田地做擔保。這時,AB約定:如果三年以內不能還錢,田地就歸A所有。經過三年,B還是沒有還A的錢,田地就歸A所有了。這次交易參照了借款額度並給予了B足夠的時間。《塔木德經》因為這個原因,會將以上的契約視為有效,只是所有權的轉讓需要在法庭取得承認。
在禁止暴利的律法下,地主不會將地小塊地租給佃農。如果有以每年交納十石的條件租到地的佃農,向地主借五十萬日元進行土地改良,並且想以每年多納五石的方法進行還款,那這和禁止不當利息的法規就沒有抵觸,因為這是地主本來應當向土地做的投資。
總之,《聖經》和《塔木德經》禁止的是那種貪婪地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或者是毫不費力地榨取他人利益的行為。如果是投資家承擔了相應的風險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自然不能受到非難。
投資收益受到肯定

AB出資幫其開了一家店,約定贏利均分。這樣A豈不是不勞而獲地榨取B的勞動果實嗎。這關係到《塔木德經》另一條的規定。也就是說,A其實在營業期間還給了B工資,這樣B就成了被A所僱傭,而經營的最終責任者是A,所以A分取一半經營所得不算是不正當的榨取。
但是,出資人對受僱者的工資支付要以自己的出資額度為限。特別是在中世紀,猶太人在金融業以外沒有可以賴以生存的領域。為了從事金融業,猶太人向自己的同胞借錢做資本。這樣,就出現了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這兩種融資方法,也就是有限投資和無限投資。
無限投資就是出資者AB借出資金,而B則以無限期的方式,從贏利中拿出本金的兩倍還給A。這種情況是沒有融資擔保的。只是,如果B經營失敗了,B沒有還債的義務,損失全部由A來承擔。這對出資者來說是一種賭博。因為要承擔無擔保、無限期和無限責任的風險,所以拉比們認為出資方獲取融資額兩倍的利益是無可厚非的。
有限投資的情況是投資者AB以無擔保的方式借出資本。B只要在繼續經營,從中得到的收益通常就要和A平分。萬一B經營失敗了,兩人就要對半承擔損失。只是,如果是在事業經營初始,B就歸還給投資者兩倍的本金,以後不管賺了多少錢,都歸經營者所有。這樣做能夠在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分攤責任,降低投資風險。
對應于不要向你的兄弟收取利息這個訓誡,以無限投資和有限投資的方式存在的金融制度在現在還得到承認。看似矛盾的是以禁止收取利息->禁止榨取->禁止不正當的利益->肯定正當的利益->投資者承擔責任->肯定投資者的收益這種線索展開的。這是一個從參照律法的精神,探討律法的適用範圍,到尋求現實中的解釋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中領會到猶太人的現實主義精神
猶太人歷經四千年而得以生存的秘密是他們對於事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而是用肯定的、建設性的態度解決問題。多數的猶太人都能作為成功實業家的原因之一就是:從現實中發覺隱藏的需要,並對此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來取得成功。
參孫辦公”成功的秘密

一說起參孫辦公,大家都會想到商用公事包和皮箱。這個參孫辦公的創始者史韋達也是猶太人。
他是在1900年初,跟隨父親從東歐移居到美國。最初,他的父親在紐約開了一家雜貨店,但是經營得很不好。於是,他又搬到芝加哥從事別的買賣,但又失敗了。他的父親因為借了很多錢,已經沒法回頭了,就全國各地跑。最後,他在科羅拉多州的迪邦市開了一家蔬菜店,還是沒有賺到什麼錢。看樣子,他還要重新嘗試了。史韋達看到因日夜奔波而面容憔悴的父親,就說:讓我來經營吧。
當時,迪邦是有名的療養勝地,每年客人都絡繹不絕。在蔬菜店的門口就能看到客人們拎著手提箱從停車場出來,走向療養地。如果再仔細看,多半回來的客人的手提箱都壞了,只由有一根拎帶綁著。他觀察到這一點,就把父親的蔬菜店改成了皮包店。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店因為臨近停車場而賣了很多皮包。
最初,進行供貨的是紐約的皮包製造商。很快地,他們就爭相向史韋達的店供貨。僅僅兩年的時間裡,史韋達店的皮包銷量就在全美首屈一指,店鋪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如果去看史韋達的總店,就會發現它只是一個蓋在農村的平房,但裡面有紐約最新潮的和由名家設計的皮包。就這樣,他的店越來越有名。
在這期間,大生產商都會找時間和史韋達見面,對他表示感謝之情。有一次,他們決定在紐約宴請史韋達。在史韋達到達的那一天,各個公司的代表或總經理都來到紐約鐵路終點站來接站,那景象好像是紐約經濟團體的大聚會。但當大家看到從列車上下來的史韋達,都吃了一驚。這位史韋達商會的總經理竟然是一位十六歲的少年!
再以後,史韋達決定自己製造皮包。他致力於製作即使遭受碰撞也不易破損的堅固皮包。他把自己製作的皮包稱作參孫。為什麼呢?他在小時候,一直被一個《聖經》故事感動著,主人公就是一個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名字叫參孫。他一直不能忘懷這個名字,所以就用它給自己的產品命名,以此來紀念自己兒時的夢。在他的店前駐足的客人們都非常挑剔,正是這個,成了催生參孫這個品牌的契機。
如果我們要說猶太人的經商法則,那就是:正視和把握現實,並對現實進行合理的判斷,最後靠個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可能會有讀者認為這沒有什麼奇特的。其實,經商法則從來就是正確判斷時機和正直經營,這樣做生意就不會太難了。
無論是在猶太人當中,還是在我們日本日人當中,都有狡猾和貪婪的人。可是,當這些人是猶太人的時候,人們就會對猶太人提高警覺,這是一種種族的偏見,一種錯誤的對待猶太人的方式。
猶太人富豪F先生的夫人是一個日本人,她曾經給我講述過他們結婚的經過:我和F是相親結婚的。當時我聽到對方是猶太人,很是吃了一驚。聽到猶太人,我的印象中只有威尼斯商人。但是結婚以後,我發現他人特別好,我感到十分幸福。我對她的講述感到十分欣慰。和猶太人做生意,必須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徹底理性地與之談判。只有記住這一點,日本人和猶太人在做生意的時候才會少些摩擦。最後,介紹兩句古老的猶太格言。
閃光的智慧帶來財富;有了智慧就有了財富。
致富不能盲目行事,要靠智慧加適當的變通。
第三章 天才教育的秘密

因優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

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為神奇——猶太格言
猶太人總共有1200萬左右,只佔世界總人口(43億)的3%。但是,在世界政治、藝術、科學和思想各領域,十個領導性的人物中就有一個是猶太人或猶太後裔。
猶太人可能正是因為優秀吧,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法西斯德國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猶太人的這種嫉妒,製造了這樣的謊言:猶太資本妄圖支配和榨取全世界,並計畫和實施了消滅猶太種族的計畫。猶太人確實優秀,他們使歐洲最優秀的德國人都感到驚恐。但是,難道猶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它民族優秀嗎?我們可不要這樣認為。
現在,無論是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還是在美國的猶太大學,我都見過比我還差勁的學生。我以前沒有考上大學,一度無所事事。令我十分吃驚的是,猶太人當中也有一些人反應十分遲鈍。
話又說回來,猶太人的數量少,為什麼還能人才輩出呢?我想,這在於他們徹底普及了猶太人的教育制度吧。
重複”是學習的第一步

日本人把做學問稱作勉強,意為強制性地激勵自己,避免產生懶惰的情緒,並努力習得一技之長。反過來說,日本人容易在中途產生厭煩情緒和放棄的念頭。在做學問上,日本人也需要激勵和強制這些手段。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私塾,日本人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痛苦的 “勉強這個詞反映了日本人對自己的不自信。
和日本人的勉強相對,猶太人把學習稱作重複。從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親自讀、說、聽,多遍地練習,最終將文章全部內容記住。這種韌性在猶太人當中是普遍存在的。
這種韌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質,而是在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中養成的。年復一年,猶太人在自己的節日到來之際,整整一周時間都會吃一種無味的麵包,體味辛勞的感覺。飯後,他們還要誦讀經文,感謝上帝的恩賜。這種傳統在猶太人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被遵守著。
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的猶太子女,即使不聰明,也會不斷地通過練習和複習來達到對某事物的理解。正是這種努力進取的熱情使猶太人比別的民族明顯高出一籌。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就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數的猶太學生的成績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他們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敗的精神。
猶太人對教育的熱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來語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務、奉獻之意。就是說,教育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能為上帝和社會做貢獻的人才。
世界的基礎是信仰、知識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連結的最直接的紐帶;慈善是人和人之間相互扶持的紐帶;知識是人類走向縱向和橫向的無限空間,取得真理的紐帶。沒有教育和科學研究,世界將失去平衡,導致瓦解。
人死之後的靈魂在到天國大門的時候,會被最先問道:你每天都拿出時間來學習《聖經》嗎?希臘人熱愛知識,喜歡透徹地理解事物,而猶太人喜歡探索,敬畏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秘。猶太人關心的問題不是人類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擁有了多深的造詣和洞察力。
猶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貫徹完全的幼稚教育和一生學習的生涯教育吧。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勉強是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所以,人們一旦從學校畢業就不再學習。但是,對於猶太人,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七十多年前,有一個基督教徒想在街上僱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夫。他就問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車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夫俱樂部吧。於是,這個基督教徒就來到街道深處的車夫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裡面,車夫們都在學習
《塔木德經》。雖然是車夫,但他們一有時間就學習聖書。這就是傳統猶太人的寫照。
不過現在,這種猶太人的身影只有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種成人講座依然很受歡迎。在以色列的各個大學,有很多成年人在畢業後重返學校給自己充電。
幼稚教育從背誦開始

猶太人孩子的教育是從三歲開始的。父母們可以為孩子選擇交費的私塾,也可以選擇免費的公立學校。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受到高年級學生所創造的學習氛圍的感染,接著一點點地學習由希伯來文寫成的簡單的知識板塊。在學校裡,他們從記憶簡單的文字開始,一直到可以誦讀祈禱文。
這和日本的私塾教授《論語》有很大的差別。在這裡,猶太人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讓他們背誦。猶太人認為,如果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記憶力,今後就沒有辦法學習其它事物。
孩子到了五歲,就要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學習《摩西五經》和祈禱書以及它們的注解。到了七歲,就要學習《聖經ž舊約》的其它部分,即先知書和聖著,而且還要接觸《塔木德經》的基礎知識。到十三歲的成人儀式以前,孩子們要學完所有的猶太教法的基礎知識。
讀者們一定會認為他們的教科書內容非常難理解吧?其實,對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當然難以瞭解,但對於猶太人,無論是哪一段,他們都能說出有關的民族歷史和傳說。老師們會把這些知識分解開來,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們。學生們回到家,會得意地向父母報告一天所學。比如說:今天我們學習了挪亞方舟的故事。而父母們則會說:你學得真不錯啊,來鼓勵自己的孩子。猶太人經常是學校和家庭緊密協作,一起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欲。
在猶太人的世界裡,父親有教育兒子的責任,而母親有教育女兒的責任。學校雖然作為教育機關,卻不負有這種責任。《聖經》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過來,父母必須能夠做到讓孩子們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質不限於知識這個層次,還有人和人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上產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識。這些就是猶太人對教育的認識。如果只是讓孩子們學習,他們自己卻只關注電視和高爾夫什麼的,這樣的父母是沒有教育子女的資格的。因為,首先應該學習的是父母。這可以反映猶太人教育的現實情況。
體罰是受到承認的。猶太教認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會讓他們沒有約束,產生仇恨。盲從和反抗都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對社會來說,對有遠見卓識的權威的服從是絕對需要的。體罰的情況下,也絕對禁止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牢記愛撫加懲罰這種恩威並用的教育方式。
這種教育方式不是威脅也不是哄騙,更不是通過練達的手段來調教人。就像愛你的鄰居像愛自己一樣,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後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所以,猶太人認為:教師只在講臺上高談闊論不是為師之道。同時,如果老師和學生徹底地打成一片,沒有主賓之分,那老師就會失去自己的權威。
老師站在講臺的中央時便是支配者和權威,或者就是學問和《聖經》本身。學生在權威面前應該謙虛,但有時候學生可以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知識點或是自己的靈感。
在猶太人當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關係。
分組研究《塔木德經》

猶太學校原則上採納精英主義思想,但不意味著將少數出類拔萃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進行教育,而是編制成小班進行授課。比如說,一個年級的編制本來是二十人,如果精英學生超過二十人,就限定一個年級為四十人。這種情況下必須配備兩名助教。因為是年級的人數少,所以老師可以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注,而學生也可以做到親密無間,宛如一個家庭中的兄弟。
我的女兒以前在洛杉磯的猶太學校就讀。在她們一年級的班裡,是23名學生配備一名老師和一名助教。授課的進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各人的能力改編教材,然後進行分組。個人能力的差異是無法改變的,但老師們能做到讓所有學生的成績都在中等水準以上。
學習好的學生在成人儀式後還要進入專門研究《塔木德經》的學院進行學習。這裡每個班級的定員更少,只有十名到十五名,而且學習內容也是高密度化的。
學院的很多學生一到自習時間,就會兩人一組研究《塔木德經》,一邊闡述自己的見解,一邊進行記憶。當然,不論是選擇一人自習,還是選擇兩人研討,都必須拿出兩種以上對於課文的不同見解。這樣一來,學習本身就更具有客觀性,而且學生們可以從相左的見解中取長補短,在每個獨立板塊上整理自己的論點。在教師裡,他們還要聽取其它小組的論點和聆聽老師的說明,最終形成自己系統性的解釋。
對於《塔木德經》中的每個事例,你可以進行演繹,也可以用歸納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塔木德經》既需要橫向的思考也需要縱向的探索。對學生們來說,具備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思想狹隘,或者是拘泥於條例,是不可能理解《塔木德經》的。
希伯來大學的教授萊巴比奇是世界馳名的生物學家。他一有時間就研究《塔木德經》。有個學生問他:老師,你研究《塔木德經》對你研究生物學有什麼説明嗎?他回答說:是啊,它可以讓的我思考方法時刻保持新鮮。
與萊巴比奇相反,被稱為維也納智者的艾力亞博士常年研究幾何學。他也鼓勵別人研究幾何學,因為他認為幾何學的思考方法有助於理解《塔木德經》。
為了讓頭腦時刻保持新鮮,掌握富於變化和彈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裡被動地接受量產化的教育。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有機地收集和組合知識,那學生只在教室裡面聽老師的講義還遠遠不夠吧。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當今日本的教育制度存在太多的缺陷。
猶太式“投入”學習法

在研究《塔木德經》的學院裡的學生裡,很多都是從早到晚一直學習的。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捧著書,口中不住地讀著什麼。這種學習熱情真讓人感慨。
在紐約的研究生院,我總能從自己的研究室聽到念書聲。如果仔細聽,就會發現聲音抑揚頓挫,節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聽,就會發現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讀《塔木德經》。
猶太人的學習方法可以稱作投入學習法吧。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會動用全身的器官進行輔助。按照我們的做法,學習就是默讀課文,重要的地方用紅線和藍線標出來或將其抄到筆記本上進行整理。雖然這樣可以為了應付考試而有效地背誦,但考試結束後,記憶的東西大半都忘掉了。
像前面所述,猶太人學習是將眼睛看、口讀、耳朵聽等各種方式綜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閱讀。課文雖然單調,但他們可以用一種旋律來吟讀。這種旋律和他們以聖歌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禮拜時吟唱)的風格一樣。無論是《聖經》還是《塔木德經》,他們都用這種旋律來吟讀。
猶太人讀書的時候,除了抑揚頓挫地朗讀,還要按一定的節律左右搖擺。他們一邊用右手按著課本,一邊動用所有能想到的身體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將自己完全投入進去。同時使用看、讀和聽,比單純默讀的學習效果好多了。
猶太人早禮拜的祈禱文有150頁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復朗讀,誰都可以記住。一旦你的記憶容量變大了,你的大腦就有能力不斷地儲存新的資訊。
普通的猶太人當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來語將《聖經ž舊約》全部背誦出來。《塔木德經》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記住經文的全部內容,他們就是用帶有節律的吟讀的方式將《塔木德經》到大腦裡面去的。他們在記憶文章的線索的時候,經常先背誦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後再反復誦讀《聖經》和《塔木德經》,直到眼前能出現所背文句的出處。如果做到這樣了,即使手中沒有書,他們也可以被當作正確的《聖經》或是《塔木德經》來請教。
我的恩師海歇爾博士就有這種卓越的記憶力。有一次,一個學生給他借來一本非常珍貴的書。因為不斷地遭受逼害,猶太教的典籍多數已經流失,那本書就屬於殘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魯克林的古籍書店表示要把這本書送給他,而東岸書屋表示要幫他影印。海歇爾博士用兩三天讀完了這本書,便對學生說,謝謝你了。這本書已經全在我的腦子裡了。於是,他就沒有必要擁有這本書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背誦的回報

對於要增強記憶力的人,背誦絕對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無論是教科書、詩集、經文還是《聖經》,大聲讀上五十遍,就會記住。當然,如果周圍有很多噪音,你也可以嘗試著鬧中取靜。
我聽說,在二戰以前,日本中學的英語教科書是國家指定的《國民領導者》,而背誦教科書是惟一學習英語的方法。那時既沒有多種多樣的語言教學教材,也沒有便利的學習磁帶。所以我想,從學習成績來看,戰前的學生是不是要比戰後新體制下的學生更具有實力呢。
上大學的時候,我的英語還算不錯。有一年,母校(熊本大學)在建校紀念日時安排了一些展覽活動。當我去參觀戰前第五中學的英語試卷時,不禁嚇了一跳。我記得那是夏目漱石和小泉八雲給學生們出的試題,而且問題都是用英語寫成,要求將答案寫到一個個的方框裡面。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也非常難,怎麼也搞不懂問題的意思。其實,我那時也沒有能力做出那些高深的、深具哲學思想的問題。
那為什麼戰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要比現在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還具有實力呢?我想多半是在於記憶力的差別吧。
戰前,英語的學習方法就是背誦,而戰後,英語知識被劃分得很細的知識點。從資訊的記憶這一點來說,兩者都是一樣的。但是,後者的記憶要點之間沒有緊密的關聯性,不能在大腦裡面形成有機的記憶結構。與之相比,前者是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後者是無機的、片斷式的記憶,而前者是有機的、整體性的記憶。所以,如果要綜合性地判斷一個事物,前者能夠容易地再現事物的整體面貌,比後者明顯高出一籌。
人們一般不同意死記硬背,說是記住的都是不感興趣的東西,即使能夠記住,也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
知識是片斷性的,而智慧是綜合性的。為了改革偏重知識的教育,先從指導學生背誦整篇課文開始不失為一個好的思路。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快速實現了現代化。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戶時代以來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養的超常的記憶力,也就是朗讀和背誦《論語》等中國書籍所需要的記憶力。為了快速吸收大量湧來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個可以容納的頭腦,然後再予以消化,最後才能夠形成對事物整體性進行辨別的洞察力。
現代化的浪潮不但席捲了日本,還湧向了東亞其它國家。為什麼只有日本在短時間內將西方文明變成自己的東西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當時我們日本的教育水準在東亞各國中首屈一指吧。大腦聰明換句話說就是記憶力超群。就像電腦的存儲能力決定了它的使用範圍一樣,猶太人的優秀,多半是和他們超群的記憶力有關。
為什麼要有休息日

一張弓如果一直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同樣,不管大腦多麼聰慧,長時間地緊張,過度疲勞地思考,就會開始麻木。猶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緊張和二分的鬆弛來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
首先,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六則作為休息日停止一切工作。因為休息就是目的,所以那天他們不會大老遠去遊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經筋疲力盡。
根據猶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動範圍原則上是從街口起一公里,也就是我們走十五分鐘的路程。當然,這個規則在現在的猶太人當中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但是,作為一個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勞為限,還是得到廣泛地認同。
休息的目的就是緩解一周工作的疲勞,恢復原有的精力。所以,在週末出去遊玩,到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是得不償失的。有的人利用週末休息的時間進行工作,這種做法實在是本末倒置。要進行生產和創造性的活動,本來就應該學會養精蓄銳。
在古代,只有猶太人在每週都拿出一天時間來休息。這在當時的外國人看來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裡都沒有過休息日這樣的事情。即使偶爾有休息,也是在鎮上的神殿舉行祭禮或是個人舉行慶祝宴會的時候。在那種環境中,猶太人還是遵守著他們一周休息一天的習慣。這種休息日的制度即使是在一個猶太人皈依了其它教派後還得到遵守。
如果說猶太人在休息日什麼也不幹,也不儘然。他們只是在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業活動。從另一層意思上講,休息日也是勞動日。就是說使用大腦的勞動。他們早上八點就出去做禮拜,一直到中午。他們用希伯來語誦讀祈禱文,傾聽《聖經》的教誨。拉比們會講述那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讓人們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後,猶太人一家其樂融融地吃過午飯,很快就午睡了。四點左右,他們會在自家或是猶太教會堂和朋友或是拉比們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經》和《聖經》。午睡和研究的順序顛倒過來也沒有關係,但一定要研究,因為這是猶太律法規定的義務。
如果休息日裡沒有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恐怕就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心靈與身體的改善。人的意識都是連續性的,如果休息日沒有過好,在潛意識裡面,依然充斥著以前的電波。這就好像是收音機和電視的音量調至靜音後,它們的頻道還是沒有改變。所以,重要的是切換頻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裡將自己從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完全沉浸在另一種世界裡面。在這種世界裡,猶太人得到了他們思想和靈感的源泉。巴歇爾這樣訓誡他的弟子:
長時間學習的時候,要每隔一小時休息一下,讓你的心面向無窮無盡的世界
如果找不到無窮無盡這個主題,選擇高山、河流、天空或雲彩也可以。總之,讓自己的心貼近那些和世俗完全沒有關係的事物。如果我們能從中領略大自然的美與力量,那新的靈感就會出現。
猶太人的歷史教育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係,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一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一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一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鐘,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捨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一髮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侵略,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一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徵收苛捐雜稅,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一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採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體驗重於知識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一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歷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一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歷史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大的歷史板塊。歷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共同體的產物。學習歷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係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歷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你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倖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一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歷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係,這就猶太人對歷史採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面事物和負面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規定。
反過來看,日本的歷史教育方法是什麼樣子呢?比如說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度,日本學校是怎樣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呢?無非就是戰爭是一種罪惡;戰爭是由日本發起的;發動戰爭的是東條內閣,所以他是元兇,是罪人;我們不能再重演以前的歷史了。
以上的結論作為一個普通的命題是正確的。認定戰爭是一種在倫理上也是正確的。但是,戰爭的全部責任都在日本嗎?這在論法(邏輯)上有一點牽強,因為日本一個國家不可能演變一場戰爭。教科書上講只有日本走軍國主義路線,實際上,當時的世界各國不是都在走軍國主義路線嗎?我認為日本的學校忽略了對當時世界上眾多情形的分析。
對於東條英機,日本國民也是習慣稱之為戰犯。要知道,將東條英機和他的六名幕僚定為戰犯的並不是日本法庭。按照迄今通用的國際法,沒有戰勝國在敵國投降後還追究其戰爭責任的先例。無論是日清、日朝戰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都沒有裁定戰敗國政府的責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麥克亞瑟視東條首相為希特勒,並將其定罪。確實,作為發動戰爭的責任者,他應該受到指責。但是,即使要追究他的責任,也應該由日本的法庭來裁定。在極東審判中,作為法官之一的印度代表帕魯就批評這次審判為國際法上的越權行為,是非法的,並反對麥克亞瑟的傀儡法官做出的判決。
日本沒有對上述的事實進行認定就在書中宣揚美國主張的所謂正義。讓人們認識到戰爭是一種惡行和傳達一個事實是有區別的。如果結論正確,即使在裁定的過程中出現事實不清楚的情況也說得過去。
戰後三十年,日本遭遇石油危機時,突然有了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因為英美兩國要切斷我們的石油供給線,我們為了國家存亡,才加入那次太平洋戰爭的。這種辯解已經為時已晚。日本的和平和繁榮是依存於海外供給的石油資源上。這一點一定要儘早教給學生,並且傳達給民眾。如果這樣做了,我們的人民就會培養出和現在不同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態度,以及對國家安全和防衛的意識。
俗話說,勝者為王。按這個說法,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取得勝利,只要勝利了就是正義的。這就是盤踞在日本人心中的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在作祟。我們用日美間的貿易均衡問題來舉例,當美國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日本施加壓力:開放你們的電力公司!日本就會驚慌失措地先行自我保護。這就充分表現出了日本人心理的弱點。雖然說先下手為強,但如果措施不當,日本人就會失去自主性。
這種脆弱的自主性和日本人歷史性的欠缺不無關係。你來自何處,就歸往何處。現在,還有誰擋著你的路嗎?這是《塔木德經》上的一句話,如果日本人能夠理解它,並不斷地磨練自己,就能進一步加強對自己的認識吧。
對歷史的責任

日本人對歷史意識的欠缺表現在他們特有的依賴性上。日本人一旦依賴了家、公司、派系或者學派這樣的團體,就組成了沒有創造、沒有方向和沒有決心的生活集團。這是一種沒有自主性的組織,結果是大多數的日本人只能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猶太人沒有依賴的習慣。猶太人自亞伯拉罕時代以來,就一直背負著真正意義上流離失所的苦難。自從上帝許諾給亞伯拉罕迦南的土地以來,已經過了四千年了吧。這個許諾可能永遠也不能完全實現。最近的以色列建國只是為實現這個許諾而進行的眾多嘗試之一。特別是經過近兩千年的流離生活,猶太人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了。
猶太人手中擁有的是歷史,人和歷史的交鋒和個人對歷史的責任感。猶太人是在依賴歷史和創造歷史中走過來的。所謂依賴歷史,是說他們相信歷史後面有上帝的意志,為了不辱沒創造歷史的先人的名譽而心存進取之心。猶太教育家曾說:我們在先人的精神和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如果亞伯拉罕和摩西能看到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能夠讓他們感到我們的生存方式和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
創造不是單純的模仿。要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就要縱觀整個社會,整個生活環境,考慮有什麼不足,還需要什麼,為了這個目的還要創造出什麼事物來。猶太人中天才眾多,是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早地採取行動,挖掘社會和文化諸方面的需要,向別人還沒有想到的世界進行挑戰。挑戰一切可能性是哥倫布和愛因斯坦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對歷史的責任,不是保守的傳統主義,而是對未知的開拓。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聽到愛因斯坦這個名字,我們就會敬畏他的偉大而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但是,猶太人對愛因斯坦也好,耶穌基督或是摩西也好,都不認為他們是什麼特別的人物。因為,他們就是猶太人的同胞。對他們的偉業當然有尊敬之情,但沒有將其神話。這是一種對於偉人最樸素、最真摯的態度:他是人,我也是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猶太人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我們這些惶恐的日本人,應該採取更為放鬆的態度,評價一下自己的能力,思考一下對於自己,可能性是什麼。
在與猶太人常年交往的過程中,我從沒有在人面前誠惶誠恐。對方無論是總統還是首相,我都認為他們只是某一方面的權威,其它方面和我們普通人一模一樣。當然,我可以和他們對話,並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在拉比們的研討會上,發言都是從年少的開始,最後才是年老的。如果不這樣,年少者在作為權威的年老者面前就會有所顧慮,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權威作風是交流的障礙。
在以色列,上至軍隊下至普通老百姓,人們都不用敬語,而是直呼其名或用昵稱。最初我也感到十分吃驚,不過想想,如果有人喊自己的昵稱,也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但是,在國會或是法庭上,人們一定是用敬語來互相稱呼。
中學或是大學學生稱呼老師的時候,也應該用敬語。我在猶太大學上學的時候,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有一次,我在教室裡直呼教授的名字阿哈羅!,結果當眾出醜。在學校裡用某某教授或是某某博士這樣的稱呼是學生對老師應有的禮儀。也有一些教授喜歡用昵稱來稱呼自己的學生,這是老師對學生關愛與尊重的表現,對於整天用敬語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教師或是長輩不以權威自居是因為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學海無涯的道理。如果我們把《塔木德經》比作大海,那麼隱藏在海底的所有的珍珠光靠一個人是撿不完的。《聖經》也是如此,它字裡行間所蘊涵的真正意義也不能一蹴而就地研究出來。當然,藝術與自然科學也是如此,能從中找到真理的人沒有幾個。普通人都是在平等的條件下參加尋寶的比賽,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發現寶藏(真理)所需要的深厚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
猶太人使用《PaRDeS》法則來排除大腦中先入為主的觀念。根據《聖經》的解釋方法可以做如下定義:“Pshat” 是文字的意義,“Remez”是倫理,“Drash”是演繹, “Sod”是神秘,而PaRDeS就是取這幾個詞的首字母。
PaRDeS》法則告訴人們將一件事情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立體地思考其中所隱含的意思。PaRDeS還有伊甸園的意思。根據傳說,在伊甸園的中央生長著智慧之樹和長生不老之樹。在伊甸園的入口處有人頭獸身的看守,不住地揮動著一把利劍。所以,你如果想進去,就不能一味向前沖,必需從Pshat Remez  Drash Sod四個方位一起進攻才能取得勝利。
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能領悟到PaRDeS意義,但猶太人正是通過它培養了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青少年裡面,如果有人具備了智慧,他一定會願意去領悟PaRDeS的意義。
希伯來語中的hinukh最初是服務和奉獻的意思。這裡面包含了兩層意思。
1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對上帝和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我們可以把上帝想像成宇宙或者是永恆的價值。無論是藝術、文學還是科學,所有不朽的東西從根本上都是從上帝那裡誕生出來的。總之,猶太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人培養成超越自身利益,能夠將自己完全奉獻的人。
2 有時,根據民族和社會的需要,還要培養大批捨生取義的人。戰後的日本人對為民族犧牲這個主題的態度有些變味了。而對於猶太人,民族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歷史和個人與永恆之間的關係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了普遍的超越精神,個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猶太人明白個體屬於民族和歷史的,所以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作為猶太人的同一性。有時,他們會毫不憂鬱地犧牲自己來保全自己所屬的團體。猶太人的歷史就是殉教和犧牲的歷史。猶太人深知自己的生活就是先人的犧牲換來的。
猶太教的中心命題就是Kiddush Hashem,即讓上帝的名字更聖潔。這就意味著殉教,為了超越一切的永恆的價值,貢獻出自己的生命及其它一切。Kiddush Hashem就是猶太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那些整天宣揚無神論,不信仰宗教的人在談到Kiddush Hashem這個話題的時候,都會鄭重地予以肯定。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那種願意追求終極與永恆的意識。這種意識將全世界的猶太人聯繫在了一起,成為再建以色列國的有力支柱。
愛因斯坦也好,卓別林也好,他們都是嘗盡了作為天才的孤獨和痛苦。但是,他們在打破孤獨,拒絕絕望,進行自我否定這點上是相通的。
這些眾多的天才對於全體的猶太人來說只是冰山一角。培育天才的猶太教育的秘密就是:社會全體都銘記追求永恆的價值。為此,要肯於勇敢地否定自己。
做事和做學問

下面我們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獻這層意思。按照字面來理解,奉獻就是父母將自己的孩子奉獻給社會,就是給予孩子們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稱不上教育了。為此,猶太人嚴格杜絕培養依賴書本和依賴他人的人。
根據《塔木德經》,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父母有義務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識。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經說:沒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學問更好的了。沒有勞動的學問結不出果實,相反可能導致罪惡。單純擁有知識的人們會對自己過分自信,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
認為知識比實踐重要的人們就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根基很淺,風一吹就會倒下。認為實踐重於知識的人,和前種情形相比,根須充分擴張,即使是大風吹來也紋絲不動。對實踐毫無用處的知識是空洞無物的,就像被風吹走的碎屑一樣。
要懂得怎樣做事,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所以,很多猶太學生在很早就開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門口招攬生意,有的在印刷廠裡幹雜活。有些立志當老師的高中生會在夏天做中小學生夏令營的領隊。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學會自己賺錢,不在經濟上獨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實施經濟上幫助,要實現真正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雖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別人來生活的。
有一個叫來姆的猶太人,是一個擁有別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歲去英國留學之際,只從父親那裡拿到一百英鎊的學費。他父親還說:留學回來後,把這一百英鎊還給我。他懷揣著這一百英鎊到了倫敦,很快想出很多賺錢的好點子。後來,他用自己賺的錢繳納了學費,並在四年後從倫敦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當然,他還上了父親給的一百英鎊。
光有學問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們要放開手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獨立生存。這種自由正是猶太人給自己孩子們的最好禮物。猶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學生在對法律、經濟或是法國文學、德國文學等一點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就報考大學的法律、經濟專業和其它文科專業。這是日本學生和猶太學生很大的不同。
有的猶太學生在大學預科攻讀心理學,大學時就把專業改成了法律,最後當了律師。也有的本來在哲學系學習,突然轉到了醫學院學習醫學。像這樣轉換專業的情形各種各樣,而且在猶太學生中極為常見。這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至於在選擇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比如以前的專業)也幫助他們擴大了視野和豐富了體驗。
永遠地探求和學習

佛教將彼岸解釋為煩惱和無常消失後的極樂淨土。在基督教裡,天國就是天使和聖徒們對上帝的孩子基督讚美和做禮拜的場所。按《古蘭經》的記載,在教裡,按教法正確行事的人死後,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許在天界和聖潔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來世是一個極樂世界。
但是根據猶太教,在天國裡上,帝自己也以彌賽亞為中心,和其他聖賢一起學習。猶太人的天性可能就是這種永無止境地探求和學習精神吧。
第四章 平等與自治的猶太社會

西方的歷史

否定個體,整體就不復存在;否定整體,個體便無意義。——猶太格言
近代歐洲的民主主義是以古羅馬的帝國主義為模本建立起來的。剛開始時,它只被一小部分自由主義市民接受,後來才在上面慢慢建立了繁榮國家間的同盟。
但是,這種自由主義式的生存方式很快就被北方的軍事力量扼殺。一直到亞歷山大實現了對東方和地中海世界的霸權,帝國主義再也沒有在希臘出現過。謀取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取代了帝國主義,希臘人自己也臣服於後來興起的羅馬帝國之下。到了近代,在歐洲世界裡,到自由主義思潮再次湧動,人們的自由和平等已經有兩千年沒有得到承認了。當政策的決定權掌握在少數王侯貴族手裡的時候,人們實際上就是他們半個奴隸。 這樣說來,西方的歷史其實就是由當權者們進行專制和暴行的歷史,所以,當權者的意志就是法律,所謂正義的行為就是實現他們的意志  
歐美人眼中的正義

我在紐約學習猶太思想的時候,在附近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國際法的日本留學生告訴了我以下的事情。
在研究生院的研討會上,作為主持的教授出了這樣一個難題:圍繞著某一個問題,當事者雙方意見對立,無論如何也達不成共識。即使A說的正確,但B還是寸步不讓,就是說他們已經陷入了類似平行結構的爭論之中,永遠也沒有交匯點。如果大家是A,有什麼解決辦法?被邀請到場的日本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即使這樣,如果能拿出誠意來和對方商量,B在最後一定能理解的。所以,如果我是A,就會繼續這次談話。那位留學生朋友問我:如果是你會怎樣回答?如果是諸位讀者,你們又會怎樣回答呢?
我是這樣回答的:正義具備自己的力量。如果我站在A的立場上,而且自己的觀點正確,那辦法只有一個,讓結果說話。
朋友用有點驚訝的語氣說:是啊!我們的教授也這麼說的。既然是正確的,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用實力證明一切。在那種情形之下,不得不發揮實力這種力量。如果不訴諸於實力,結果就是對正義的否定。既然對話協商已經處於粘著狀態了,只想求得圓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聽著朋友的敘述,浮現在眼前的卻是那些習慣了以單一的模式思考最優解決方案的日本留學生的身影。戰敗以來,日本的教育一直就是向兒童灌輸協商是萬能的這一思想。有效的協商只可能在同事中發生,這還要求雙方都有取得相互理解的這種意願。如果一方拒絕達成共識,那協商就會前功盡棄。
對於歐美人來說,協商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如果自己正確,又不能協商,他們會通過實力來一決勝負。這種實力應該和簡單的暴力區別開來。這種歐美人思維方式的原形就是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象徵正義的自由女神像。她右手持天平,左手持劍,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
正義必須得到貫徹,為此,人們不惜使用武力。近代的歐洲就是建立在這種決不妥協的決心之上的。在此基礎上,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各國也開始行動了。對於動輒就呼籲和平和國際正義的日本,世界的其它國家都從內心裡蔑視其為觀念上的理想論者。
那麼,到底什麼是正義呢?這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常言道:盜賊還有三分理;對於正義,人們各自有各自的說法。要將這些一一辨明,只有求助於公正的法官。有時,歷史本身會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義的。
作為生活指導者的拉比

回到先前的話題,在古代和中世紀的歐洲,權力擁有者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們意志的實現就是正義。這真是一座歪曲了的自由女神雕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的民族中,只有猶太人形成了比較公平和民主的生活共同體。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西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以後,所有的王侯貴族階級消亡,猶太人社會得以以拉比為中心形成自治。有一些著名的猶太世家曾經培養出數代的共同體的領導者。但如今,這樣的拉比世家已經越來越少了。
只要肯學習、肯鑽研,誰都有可能成為拉比。在這一點上,猶太社會中的人才錄用方式經常是開放性的。另外,拉比的資格和基督教的牧師、神父等所有的神職人員有所不同。拉比說到底就是對學者或教師的資格認定,不是用來掙錢糊口的。
拉比絕大多數專注於對學生的教育、共同體成員間的協商和重要典禮。如果要從事這些工作,作為慣例,他們會被要求具有從事過世俗(社會)工作的經驗。所以,拉比們並不是一群孤傲的聖人,而是根植於現實,深諳生活智慧的指導者。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以拉比為中心的猶太社會的運營模式體現的就是永遠注重生活和實踐的現實主義,而收錄全體猶太人生活規範的《塔木德經》也不會放任任何人獨斷專行。
人們關注的不是《塔木德經》的細節,而是它對生活的指導作用和對現實的適用性。事實上,這是猶太人在困境中生存的智慧。如果不能正確地洞察現實,正確地做出判斷,不管出身什麼名門,也不可能成為猶太人社會的指導者。
亞伯拉罕ž可哥拉比(1935年卒)作為巴勒斯坦猶太教的首領極大地感化了後世。有一天,有一個弟子向他提出了抗議:猶太複國主義者完全無視戒律,不顧及傳統,丟了我們猶太教的臉。為什麼不把這些不敬的複國主義者逐出猶太教?
可哥拉比一邊安撫這位弟子一邊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是你不妨想想,目前,他們正在準備再建祖國以色列。所羅門國王的時代,除了大祭司,誰也不許靠近耶路撒冷神殿的至聖之地,即使是大祭司也只允許一年進入一次。就是那樣一個神聖的地方,在建設的時候還要由那些低賤的工人在上面踩來踩去。如果以色列國最終能夠得到光復,我想那些複國主義者也會恢復他們的虔誠和對傳統秩序的認同吧。實際上,如果沒有了猶太複國主義者這些工人,祖國的再建是不可能的。
為了生存的自治

世界上的猶太人自治機構就是在今天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在自治機構裡,都是以拉比為中心,由共同體的長老們對重要的問題進行協商。在中世紀,長老就是猶太人中間的納稅最多,在異族人中也有一定話語權的人。
由於民主主義是以這種實力人物為中心進行共同體的運作的,所以有歷史學家認為猶太社會以前沒有存在過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主義。但是,這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在現代社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也是不可能的。確實,以前一般老百姓對猶太集團內部的法規沒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從共同體的目的是保障全體猶太人的生存和安寧這一點看,一般的老百姓還是有一定的自覺性,並且樂意同心協力,分擔運營的費用,所以這可以稱得上是實質上的民主
以前,猶太人在哪個國家都不被承認有和當地居民雜居的權利,只好自己形成了猶太人聚居區。在回教地區,幾乎在每個城市都能看到猶太人聚居區。但是在歐洲,猶太人則是被強制性地隔離在一個地區,這就是種族隔離政策。當時,猶太人在同一個地方群居有兩個好處:一是猶太人可以更好地相互扶持和進行對下一代的教育,二是土地的所有者可以對猶太人進行整體地管理。
政府攤給猶太人賦稅全部是通過猶太社會的代表收取的。除此,猶太社會內部還有各種經費,諸如猶太會堂修繕費、拉比和老師的薪水、墓地的管理費、學校和澡堂的經營費及屠夫和書記官等其他各領域職員的薪水,還有對針對貧困群體的慈善基金。但是,要籌集這麼多的款項,單靠人頭稅是不夠的,還需要按照收入多寡實行累進稅。如果有人逃稅,他就會得到從猶太社會中除名的處罰。
到了近代,個人的自由得到了廣泛地承認,猶太人也得到了平等的市民權。在這種情況下,除名制裁就沒有了絕對的懲戒效果,但是,對於沒有容身之地的古代和中世紀的猶太人來說,被猶太社會除名就意味著死刑。
現在,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猶太人都是直接向政府交稅,就沒有代為交稅的猶太人機構了。但是,以猶太人互利和互助為宗旨的執行機構和代表委員會在世界各地仍然十分活躍。這些執行機構多種多樣,大到擁有國際性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協會和它的執行機構猶太事物處(Jewish Agency)、猶太國民基金、反誹謗聯盟和猶太人動員聯合會,小到各鎮各村的猶太人議事會和各種委員會及婦女聯合會等,它們都在各種層面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另外,為以上機構提供費用的籌款晚會和義賣也是相當活躍。
一個熱衷於募捐的民族

在日本,說起獻金,就是指有著骯髒目的的政治獻金。說起捐款,就是向私立學校交納的入學贊助費或是向慈善事業或是宗教團體的捐款。除了羽根地區的聯合募捐和年末互助運動的捐款,其它的都是和個人利益有關的獻金。這些捐款人總想通過捐款獲得一定的利益。
猶太人捐款不論貧富,在捐款的時候也不會去權衡自己的得失。即使再貧窮,猶太人也樂意從自己微薄的生活費中擠出一點來作為捐款之用。財產這個東西,就像上帝賜予,也可以收回,至於自己捐的款實際會怎樣被使用,或者說自己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回報,這些都不是猶太人考慮的問題。樂善好施是猶太人的本性,所以他們對捐款沒有非分之想。管理猶太人捐款的委員們不但不能將捐款佔為己有,也不能杜撰名目進行使用。
艾立麥來柯拉比是波蘭裡塞斯庫這個小村莊裡最有權威的指導者。他的反對者造出謠言,說他將錢私吞。他們把這個謠言在大街小巷傳播,企圖使拉比的權威掃地。艾立麥來柯拉比對此沒有去辯解,倒是他的一個弟子給村長寫了一封信,來證明老師的清白。
尊敬的村長,托拉比這位有情有義人的福,我們平民百姓能夠安定地生活。我的個人生活可以說是猶太人生活的一面鏡子。我每天早晨起來祈禱,中午傾聽人們訴說自身的困惑,到了深夜,還要接待絡繹不絕造訪者……
艾立麥來柯拉比對金錢看得很淡,所以對拉比的中傷,也是空穴來風。每天晚上,老師的口袋裡面一分錢都剩不下。他接濟貧窮的寡婦和孤兒,他慷慨地贈送貧窮學生以書籍,他為不相識的年輕人操辦婚禮,他為成為異教徒人質的猶太人交付贖金。老師就是這樣忘我地為人們盡心盡力,還有誰能這樣地將大家的事情放在心裡呢?老師有一點錢,但他要解決的問題大多是錢解決不了的。每次老師都仰天祈禱,希望上帝能夠給他一點幫助…….
猶太人在民族遇到危難或是需要救濟同胞的時候,從來都是慷慨解囊。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之際,紐約的募捐晚會在一周的時間內收到的捐款可以買兩架戰鬥機。那些認為猶太人都是富翁的人可能不會相信,那時的猶太人大都十分貧窮,他們是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捐了出去才做到的。
我有一個朋友是猶太學生,他積攢了六百多美元用來結婚,結果全部捐給了以色列。他曾笑著對我說:我的婚事可以延期,但以色列的興亡就在眼前。他的話讓我的眼睛一陣濕潤。
麥歇爾一家住在布魯克林的貧民區,他和六個孩子擠在一起住。雖然自己十分窘迫,但他還是決定將一個月的加班費全都捐出去。按每小時三美元算,一個月就是二百五十美元左右。從有錢人到窮人,猶太人都在為自己民族的生存不遺餘力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也是猶太人的一個寫照。
猶太人的説明其它民族的事例也不少見。猶太移民協會開始是為了將歐洲來的猶太難民接到美國而成立的。在1950年末,它的使命完成以後,就開始為別的民族服務,免費説明他們再建生活,比如救濟古巴難民和從戰爭中的匈牙利和捷克逃出的人們。戰後不久,在廣島ž長崎原子彈爆炸中受傷的A女孩在美國接受整形手術和其它治療,猶太婦女團體哈達薩承擔了她全部費用。
協商社會

猶太人在猶太教這個基石上以拉比為中心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一起度過兩千年離散的歲月。猶太人有自己的交流會。所謂交流會,就是不問部族,在長者們的指導下進行運營,處理共同體內部和外部問題的組織。猶太人的交流會原來是由長老們指導,現在的拉比們也加入進來了。
拉比的起源比較複雜,可以追溯到從巴比倫之囚到西元前53年猶太人解放,再到祖國的光復時期。當時精通摩西律法的以斯拉為了返鄉的猶太人,開始竭盡全力闡明律法的意義,恢復傳統和秩序。
猶太人立足於傳統,有較強的保守的復古主義色彩。正是這種保守性,為過著流離和混亂生活的猶太人社會建立了秩序。猶太人共同體避免激進的改革,而是力圖以漸進的方式溶入新的社會環境當中。對於律法、傳統還有共同體自身,他們也是實行適應新時代環境的、漸近式的改良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猶太教的律法主義一直將保守和中庸作為最理想的存在方式。
換句話說,猶太人堅韌的秘密依存於以斯拉時代以來兩千五百年的協商制度的導入。每次遇到非常時期或是局面危急的時候,猶太人都能在拉比們冷靜客觀的意見下行事,從而避免了種族的滅亡。猶太人即使被迫面對死亡,也會作為猶太民族的一分子從容殉教。即使自己面臨死亡,即使被彈壓,他們都會設法保全集結歷代智慧和判例之大成的《塔木德經》,並將之傳於後代。另外,猶太教的聖典對於拉比的培養和猶太教的教育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們不能把拉比等同於基督教的司祭、牧師或是佛教的僧侶等其它神職人員。拉比說到底就是對精通猶太傳統和律法的人的一種稱號,如果他們把專業的知識作為謀生的手段,就會被認為是最可鄙的行為。大多數的拉比都是從事農業、商業或手工業來維持生活。
作為共同體的指導者,拉比如果被任命為禮拜的主持,那他會更受到敬仰,因為主持是精英中的精英。這裡,主持需要由眾人推舉產生,而不是毛遂自薦。
我突然想到,作為共同體指導者的拉比,是在與共同體的契約基礎上被任命為猶太會堂主持的。一般情況是,先簽署一個一年到兩年的意向書,檢驗一下應聘者與會眾、拉比們相處的情況。如果確認雙方都能維持一個比較好的關係,就將契約延長至三年或是五年。有時,根據全體會眾的決定,拉比會和猶太會堂締結一個終身的契約。拉比們不能損害共同體的利益,無論在哪裡都要將自己置身於整體的管理之下。
拉比的兒子不能繼承父業而成為拉比,不過,只要如果他很有學識,也可以被授予拉比的稱號。一部分猶太教正統派承認特定的拉比家族的世襲制度,但共同體的意志還是被優先考慮的。如果這種家族之中沒有具有指導者資格的人,在合適的家族繼任者出現之前,指導者的位置也很少會空著。因為,如果讓一個和常人同等能力的平庸學者來佔據指導者的位子,對共同體而言沒有一點好處。作為人生之鑒和人之典範的指導者,不能只精通法律,還要人格高尚、英明機智,對於世間的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另外,對宗教的虔誠和謙虛的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具備了這些,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指導者。
這好像有些理想化,但是猶太人就是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們會找出和理想中的人物最接近的指導者。這種選擇是會眾與指導者兩方面的影響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拉比為了到達會眾的要求要不斷磨練自己的人格,會眾也會在拉比的感化下追求高尚的生活。
兩個猶太教會堂

在美國的時候,我有幸訪問了各種各樣的猶太會堂,也結識了很多傑出的拉比朋友。只有一次訪問讓我十分失望,那是在以賭博聞名的拉斯維加斯一個猶太會堂訪問的時候。
當然,大多數的會眾都和賭博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從旅店業的經營者到律師、保險經紀人和西餐館的經營者,所有人都是從觀光和賭博上得到了益處。因為這是一個在沙漠上建立以來的以經營賭博為目的的城市,所以,如果市民們都放棄和賭博帶來的益處,那就沒有辦法生活了。
這裡每天歌舞昇平,但人們的表情卻非常冷淡和空虛。教會的會眾們可能是長時間從事高尚行為的緣故吧,對物欲突然有了興趣。禮拜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而是用來粉飾自己欲望的形式。我要說的那個拉比還有經師比普通的會眾更願意追求虛榮。
那個拉比自誇是名門後代,家裡的書架上卻積滿了灰塵。那位經師是聖城耶路撒冷生人,但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視錢如命的卑劣男人。這裡,會眾們和拉比一起謀劃著一些自欺欺人的、虛偽的勾當。這讓我突然想起《聖經》上的一句話:驚於惡的蔓延,我卻不能坐視不管。與上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高地公園(Highland Park)由多萊管理的猶太會堂,它讓我感受到了永恆和絕對。
拉比在剛上任的時候,不一定能和會眾們處好關係。拉比進行哲學的思索和冥想,所以他的說教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會眾來說也很有震撼力。會眾雖然有時抱怨拉比和他們的私人接觸太少,但仍然是拿出全部的虔誠來做禮拜。
猶太會堂裡也有一定的自由性。無論拉比還是會眾,都會以自己信仰的方式去接近神靈。在五旬節前夜,他們會在寒冷的密歇根湖旁,徹夜不停地做禮拜,學習聖典,做祈禱,唱熱情的讚美詩。這種力圖歸於猶太教根源和傳統的熱情,讓他們中間產生了寬容和謙遜精神。
在芝加哥,高地公園的會眾是最富有的猶太人,但他們卻沒有追求財富的欲望,只是關注自己怎樣在上帝的面前取得更大的進步。拉斯維加斯的會眾講究吃穿,而高地的猶太人則以節制的態度和高尚的修養聚在一起做禮拜。
共同體的最小單位

猶太群體的最小單位以十名成年男子為計,稱作單組。這種制度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摩西時代。出埃及後,以色列人在西乃山半島宿營的時候,摩西從以色列人中挑選出最有能力的人做首領。有的領導上千人,有的領導上百人,還有的只領導五十人或十人。在平時,次要的事情全部由各組的首領做出決定。
就這樣,作為行政組織的末端結構,十名一組制被導入了猶太人的生活當中,而且在以後還被繼續採用。根據別的說法,在所多木城被攻陷之前,祖先亞伯拉罕曾經向上帝祈求:如果再有十個忠誠的戰士,就能拯救我們的城堡。雖然這個說法無從考究,但至少說明了十名猶太男子對於維護正義是必需的。
十名一組不是一個量的概念。最好的解釋是:十個人就是十種類型。這種多樣性能夠保證做出的判斷符合實際的情況。何況,有兩個猶太人聚在一起就能提出三個甚至四個想法。為了從大量的資訊中選取最合適的作為答案,組員們經常會爭論個不停。屬於單一民族的日本人什麼事情都需要全體同意,而對由十二個部落結盟而成的猶太人,全體意見一致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他們會從不同的意見中尋求對共同體有利的結論,通過多數表決的方式進行採納。一旦做出了決定,全體人員都必須同心協力地執行。
單組是猶太人生活的要素,猶太教會堂裡的禮拜也是如此。另外,還有服喪禮拜(某人亡故的七天內,人們每天早晨都要在其家內舉行的儀式)和割禮式(在男孩生下八日內舉行)。
個人雖然可以自己向上帝祈禱,但在正式的場合,必須遵守單組的規定,這是猶太人為了表明自己是共同體一員的重要方式。同樣,單組對於猶太人的婚喪嫁娶也是絕對必要的,所以,每當猶太人到一個新的地方定居,他們一定組成一個個單組,然後再設立禮拜場所。只有這樣,一個猶太社區才算真正建立起來。
名作為必要條件的另一個原因是經濟方面的考慮:如果猶太人將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貢獻出來招聘拉比,那至少有十個人才可能聘到一個拉比。
在《聖經》時代,人們需要將所得的十分之一作為稅金捐給神殿。這些收入可以用來支付神殿的祭司和拉比等上帝職人員的生活費。現在已經不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制度了,但它仍被認為是維持各地猶太共同體運營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一些保守派當中,一些教徒將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給經師或是拉比,而經師和拉比們就用收集到的錢開設學校和猶太會堂,還去幫助老人和貧困家庭。
十分之一的稅率能在猶太人中實行,是因為猶太教信徒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所在團體單位參加捐款。如果夫妻雙方只有一人參加了宗教團體,那就很難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
收取捐款的拉比們知道信徒們也不富裕,錢是他們從自己的生活費中擠出來的,所以他們在運用這些資金的時候,時刻想著如何帶給會眾們利益。在這裡,信徒對拉比的完全信賴和拉比光明正大的行為是兩個最主要的因素。這兩個因素就是猶太人捐款制度的基石。
法利賽派的拉比

拉比在猶太人當中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是從西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後開始的。
在這以前,雖然拉比法庭的權威就已經得到確立,但只是限於猶太人生活上的宗教和民政方面。
當時的猶太人生活在崇尚政治和權力的羅馬的附屬地內。在這種複雜的政治背景下,猶太人的主要勢力,即順從現政權的現實主義者組成的撒都該派(由靠神殿收益而生活的寄生階級構成)和決定歸隱的艾賽尼派(他們的修道院生活和信徒們原始的共產式的生活對基督教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還有主張愛國和獨立的激進派(耶穌的弟子,即對基督教的確立功不可沒的彼得,起初就是這個派別的成員),最後就是研究律法和宣揚中庸之道的法利賽派(大部分的拉比屬於這個教派,而且有人推測,耶穌本人就是出身於這個教派)等四個教派相互之間不斷進行著爭鬥。
隨著耶路撒冷陷落和神殿遭受破壞,擁有眾多祭司的撒都該派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激進派因叛亂失敗,被羅馬軍隊全部消滅;艾賽尼派也捲入了戰亂,最終滅亡。最後剩下的只有法利賽派。他們因為遵守政治上的中庸和中立原則,被羅馬軍隊允許實行猶太人自治。現在的猶太教也繼承了法利賽派這個傳統。
在新約《聖經》中,耶穌因為不了解法利賽派而說禍起法利賽派。這也算是對法利賽派的形式主義的一種內部批評吧。為了耶穌教義的發展和基督教的普及做出貢獻的傳教士保羅也是法利賽派出身。如果把以上兩點放到一起考慮,可真是意味深長啊。
保羅作為法利賽派首領的門生,對這個派別的事務非常精通,而且人們也認為是他發展了猶太教。
法利賽這個名字是由分離、分析、詮釋和注解” 引申出來的。就是說,這個派別的教徒對律法的一字一句都要仔細地斟酌,然後盡一切努力將律法付諸實踐。
自學者艾澤拉以來,法利賽派是繼承猶太傳統的核心團體。和依附於神殿的權威的祭司階級不同,他們是用自由想像的方式來研究《聖經》和律法。相對於維護血統與門第的閉鎖的祭司社會,法利賽派是誰都可以參加的開放式團體。在法利賽派裡,只要是研究律法,就沒有長幼之分。如果猶太人在長輩和權威面前不敢發表意見,那影響深遠的《塔木德經》就不會問世了。
上帝面前的人們

猶太人認為:在上帝的面前,人沒有尊卑之分。如果真的有,也是聖潔的人和卑劣的人的區別。
從事祈禱、冥想和聖典研究的拉比們當中,有很多具有莫大的權威,例如,哈西德派(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設立總部)的首領休奈魯拉比、正統派的博學之士莫魯、保守派的哲學家阿布拉比和耶路撒冷宗教界的長老可哥拉比等等。他們的一聲輕咳都會讓人有一種類似於戰慄的敬畏之感。
這可不是王侯貴族所屬的上流社會所表現出來的權威。這些拉比們穿著非常樸素,和在大街小巷看到的老人沒什麼區別。他們中有很多人已經歸隱或是出家,成了聖人或高僧。那些留在俗世的拉比,如果要追尋更崇高的世界,就要在宗教方面與時俱進。猶太人有句諺語:智者是將神秘的天堂和俗世連接起來的紐帶。如果我們看一下面前的偉人,就會產生原來如此的感歎。
要成為權威就要依存於上帝。國王在上帝的面前也只是一根草芥。大衛王殺死部下,強佔其妻。在被上帝發現之後,他這樣哭訴懺悔:上帝啊!用你的善心憐憫我吧,不要拋棄我,我不會辱沒你的聖潔…..
人是脆弱的,所謂的強者也有一個界限。在酒池肉林的宴會過後,秦始皇大聲哀歎。不光是他在孤獨的時候感歎榮華的虛無,大衛王也說:上帝!救世的上帝!讓我的鮮血來洗刷我的罪過吧!
在別的國家,國王是擁有最大權力的人,卻不是具有最高人格的人。有的即使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承認上帝的權力和權威,比如說埃及法老和羅馬皇帝。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雖然因為宗教上的權力擁有比帝王諸侯更高的地位,但也只是為天主教的屈從或是背叛這樣的政治賭注做一個道具罷了,至於有沒有確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權威,十分值得懷疑。
在猶太人中,血統和人的威信都不是絕對的,最終的權威是律法和來自上帝的啟示。
背信棄義的歷史

在體制或者說是《塔木德經》的權威確立以前,猶太人的歷史(自摩西出埃及以來)被批評為糾纏了人的利益和上帝的意志。人樂於安逸和接受常識,而上帝在乎的是正義和公平。
當摩西命令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上拜上帝時,民眾就選擇了用自己製作的金牛作為禮拜的對象。
在以色列第一國王的時代,上帝要人們將戰利品扔掉,而他們卻收歸國庫。上帝禁止以色列人和異邦人通婚,所羅門國王卻考慮到和外國交好,先後把埃及的公主和眾多的外國女人納入宮中。這些女人帶來了各種異教,使以色列進入了它宗教墮落的時代。
在猶大的南方王國滅亡以前,先知耶利米曾經說,執政者和鄰國及埃及結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而後祖國就被巴比倫王拿波尼度消滅了。
通過這些令人痛心的歷史教訓,猶太人明白了遵從上帝的意志是最好的生存方法。
《聖經》教導國王們:經常將律法書帶在身邊閱讀,遵從律法上的每一句話和每一項戒條,以此學會敬畏上帝;不要無視自己的臣民;不能對戒律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可能將以色列的王位世代相傳。
對這種訓誡的記載大體是在西元前623年的宗教改革之際。但是,因為這種訓誡沒有得到遵守,在西元前587年,耶路撒冷也被拿波尼度消滅了。擁有大衛王血統的王朝從此不能光復。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將上帝作為最高的領袖。在猶太會堂裡,寫有《摩西五經》的《托拉》被放在一個箱子裡,而箱子上則放一頂王冠,圍上佈滿刺繡的王衣,並被安置在祭壇的正面。《托拉》就是上帝的權力的象徵。
我們讚美萬物的主宰
上帝,這位天地創造者……
在聖靈面前,我們伏地祈求。
他是我們惟一的上帝
他是我們惟一的主人。(摘自猶太人的祈禱文)
猶太人每次做祈禱的時候,都會銘記上帝是他們惟一的主人。猶太人認為除上帝之外沒有最高權力者,這也是容易理解的,人都是平等的嘛。
猶太人的自由史

自由和平等一直被認為是民主主義的基石和象徵。標榜近代文明的民主主義是產業革命後的新思想,頂多有二百年的歷史。在這種還未成熟的思想下,經常出現打著自由民主解放的旗號踐踏民主的事情。這種矛盾的現象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總而言之,自由主義陣營就是主張解放和個人的自由,社會主義陣營就是由執政黨的意志代替國民的自由意志。前者如果只顧及個人私利,就會像江川問題一樣,打破社會整體的秩序,使各種理論變得牽強,不符合社會利益。後者的統治機構可能就會借國家權力和工會權利,強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實行言論管制。這樣,在全體主義面前,個人的意志就被剝奪了。近代民主主義的苦惱就是不知道自由的界限在那裡,不知道怎樣通過全體意志做出決定。
對於猶太人,平等和自由就是他們的生命。所謂自由就是反對隸屬,所謂平等就是在正義面前擁有相同的權利。
春天的節日到來的時候,猶太人就會追憶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歷史,感謝上帝像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拯救出了猶太人,並且再次加強對自由重要性的認識。
如果上帝不把我們的祖先從埃及拯救出來,我們、我們的子孫和子孫的子孫可能還在埃及的統治下呢。上帝將自由還給我們這些奴隸,他讓我們從悲哀到喜悅,從痛哭到祭謝,從黑暗到光明,最後從隸屬走向了自由。
猶太人把自由這個概念作為民族存在的基礎已經有三千年了。在承認奴隸制的古代社會,自由意味著取消奴隸的身份,還其人的尊嚴。很少有奴隸主會出於好意解放自己的奴隸,所以,要獲得自由(就像贖身),就要付出代價或犧牲。
猶太人把自由作為生活的基本要素。實際上,從近代的美國獨立宣言到法國大革命,還找不出一個民族能像猶太人那樣,將自由作為全民族存在的基礎。
自由意味著從隸屬到解放,而不是讓人們根據個人的喜好任意行事。在猶太人的眼中,恣意放縱是一種罪惡。
眾所周知,日本人本來沒有自由的概念。到了明治時代以後,日本引進了“Liberty”“Freedom”這兩個詞。在這以前,不自由這個詞已經存在了。就是說,相對於不自由,日本人把自由理解為不用忍耐,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在這個意義上解放自己。另外,自由自在這個詞彙是指能夠巧妙圓滑地處理事情,但日本人只取了它的字面意思。這樣,日本人就把自由解釋成一種可以任意行使的權利,這種情況在現在還是很多吧。
自由就是從束縛當中解放出來,意味著個體的獨立和人的主體性的回歸,更意味著自律的確立,即從我做起,創造有秩序的生活。這是猶太人從痛苦的奴隸生活中領悟到的自由觀。
四十萬猶太人從埃及逃離後,首先來到了西乃山麓。在那裡,上帝賜予他們十戒,並向他們示範何為自律的行動。這個事情對猶太人影響深遠。最初的以色列共同體並不理會摩西這位偉大的指導者,實際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對於他們,上帝的教導就是將自由看作是對律法的遵循。
平等是指在遵循律法的責任上,每個人都沒有特權。法是上帝賜予的,所以遵從律法,過有秩序的生活被認為是實現上帝旨意的第一步。行使正義和公平就是為上帝做出犧牲。宗教儀式和典禮也十分注重社會公平的實踐,從這一點上看,猶太教具有和其它宗教明顯不同的特色。
在遵從上帝的教誨、律法和禁忌方面,貴族和平民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至於當政者有沒有遵循社會公平的原則,就要靠上帝來監督了。所羅門王的時代,統治者為了宮廷內部子弟的教育,編纂了一本《箴言》。我們來看一下書中的幾條箴言。
不能讓貧窮的人更貧窮
不能讓被虐待的人再出醜
損害這些人生命的人就是在損害自己
敬畏上帝的人是幸運的
鐵石心腸的人會招來災禍,就像是吼叫的獅子和饑餓的狗熊
沒有覺悟的統治者是殘忍的
憎惡不正當利益的人長命百歲
國王如能讓窮人得到公平
他的王位將永遠堅如磐石
律法面前的猶太人

《聖經》規定:如果有紛爭,當事者雙方就要到祭司或是審判官面前尋求解決。(摘自《申命記》)
由法律裁決就是近代法治國家的法官所謂的在上帝的面前,按照法律來進行裁決。這種做法在猶太人當中已經是一個傳統了。簡而言之,就是宗教法庭按照《聖經》和《塔木德經》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進行審理。在那裡,拉比們要傾聽當事人的訴說,在律法的基礎上進行裁決。
有證據表明:在民主庭活躍的時代,巴勒斯坦的猶太法庭還處理過不少刑事案件。如果是兇殺或是可判死罪的案件,則交由總督府審理。過去的兩千年當中,猶太法庭主要處理猶太人的民事案件和宗教上的問題。如果是刑事案件或是異教徒捲入的紛爭,則委託給當地的法院進行處理。順便說一下,在今天的以色列共和國,國家法院就設立在以前的宗教法庭旁邊,而且在民事訴訟的情況下,市民可以在兩者中自主選擇。
先不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一點上,猶太人在某種情況下對也持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就是說,人制定的法律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經常只保護一部分人的權益。索庫拉曾經在飲毒酒(被判死刑)之前說道:法就是法,即使它是一部罪惡的法。但是,猶太人當中沒有這種狡辯的思想。
無論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還是在毒氣室中死去的數百萬的猶太人,他們都沒有從不正當的待遇中逃脫的意識。在現實當中,他們除了喝命運的苦酒之外,別無他法。但是,他們在赴死之前,是不是懷有這樣的期待:正因為自己吞下苦酒做出犧牲,上帝才能將自己超度,來證明正義的存在。猶太人確信惡法是經受不住歷史考驗的,最終會從這個世界上消亡。在當政者面前,一部分猶太人瞬間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其他的猶太人會以此為教訓,頑強生存,並且堅信他們的民族會永遠的生存下去。
無論如何也要剷除惡人的惡行,
讓正義的人更有正義。
正義的上帝啊,
你知道我們的心和思想。
法庭用正義治理世界,
用公平治理人民,
她在人們被虐待的時候出現,
在人們苦惱的時候出現。(摘自《詩篇》)
相對於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自我認識也十分樸素。可以說,正是基於這種樸素的認識,人們才上帝來判斷是非。
人自己設立不了絕對的準則,只有求助於上帝,因為在現實制約之下的人們,不能立足於絕對的客觀和絕對的正義當中。在現實制約下,人們只能做出應該這樣嗎之類的臆測而已。而且,現實是不斷變化著的,所以人們要去主張絕對就更顯得困難了。雖然人有缺點,還是能有意願去防止過失的吧。
誰能知道自己的過失?
請將我從無知中解救出來吧!
作為你的奴僕,
我將不再故意犯罪,
所以,請不要讓我被罪惡所支配。
我不想再犯錯,
這樣我的一切過失就能得到寬恕。(摘自《詩篇》)
為了更好地實現正義和公平,人們當然都知道不要故意去實施惡行。只是,猶太人總是要將事情做得徹底才肯甘休,這可能是他們完美主義的表現吧。他們時時刻刻都防止自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犯錯誤,可無意識的錯誤是一個人所不能預防和回避的,所以,猶太人只有從上帝那裡尋求解決的辦法。就這樣,在倫理道德方面,經過反復思考和反省,他們就和上帝會面了。可以這樣說,在猶太人的生活中,什麼都是和上帝有關係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猶太人的善惡觀和倫理觀 
第五章 猶太人眼中的善與惡

原罪概念的成立

如果根據《聖經》所述,上帝創造了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而他們卻不顧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結果被從伊甸園中驅逐出去。因為這次罪過,亞當和他的子孫都被定為死罪。這個故事被英國的宗教詩人記錄在以這個故事命名的大型敘事詩《失樂園》當中。
人生來就背負著亞當的原罪。基督教認為,要解脫這些原罪,就要求助於基督。只是,新約《聖經》裡面沒有原罪這個說法,它這只是後世的神學家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
關於這個問題,辯論家們和傳道士保羅都沒有直接用原罪這個詞進行過論述。基督教方面堅持認為,原罪論的理論根據是放在保羅的書簡和羅馬書籍裡面。其實,保羅本來想主張的是:人類的祖先亞當犯了過錯,失去了赦免的希望之後,罪和死亡就成了人類生活的現實;如果耶穌基督死後能夠復活,人們就應該相信他,而歸依他的人就可以從死亡和罪過中解脫出來,做到靈魂不死,永遠地享受生命。
保羅主張的是每個人都受到罪過和死亡的困擾,而且整個人類歷史都是如此,而不是想強調是由亞當造成了原罪。
基督教之所以有以上的說法,是為了強調要解決罪與死的問題,就要依靠基督教。為此,他們把亞當的過失搬了出來進行論證。對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猶太拉比和羅馬人當然不能無動於衷。為了澄清這種錯誤的認識,他們對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詮釋,但他們並沒有要求自己的同胞也去進行繁雜的討論。
對於猶太人,原罪是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所以不需要去說明。因為新約《聖經》裡面沒有原罪的記錄,所以人們也就不可能從舊約《聖經》裡面找到這個充滿詛咒的字眼。猶太人承認原罪這個基督教用語是中世紀(也可能是從西元十世紀)開始的,那時盛行猶太教和基督教在神學方面的論戰。時至今日,猶太教的神學典籍也不接受任何帶有原罪字樣的記錄。
猶太教義上的罪

作為基督教來源的猶太教,是怎樣定義的呢?
希伯來語中有好幾個詞表示的意思,主要是赫特(罪)、俳夏(過失)、阿邦(不義)和拉阿(惡)。這幾個詞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脫離正道。赫特的原意就是迷路和走錯方向;俳夏表示謀反和造反;阿邦是故意歪曲事實的意思。所以,就是無視已經存在的正確道路,走向歧路或是其結果。
保羅有句名言,罪在有律法之前就存在了,只是有了律法罪才被明確。法的重要作用就是明確何為善惡,何為正邪。
即使在今天,一些熱情很高的猶太教徒在他們的生活裡,還是非常細緻地遵從著《托拉》裡的規定,把它們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命令。但說到人間的倫理道德,就不能因為法的經存在而做機械式的遵守。在西乃山上接受十戒以前,猶太人實質上是不是一個沒有律法約束的、鬆散的群體呢?不是這樣的。社會秩序在以前的猶太人社會中就存在了,而且一直被默默地遵守著。這對猶太社會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
《聖經》雖然可以稱為是律法的典籍,卻不是自始至終都僵化不變的。從這一點上看,猶太人總是能發現事物的積極方面。例如,《摩西五經》就不是來於十戒的授予這個官方的報告。
作為《摩西五經》的第一卷,《創世記》中有上帝和人的對話。那是一系列的敘事詩,說的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向神問路,最後的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挪亞、亞伯拉罕、雅各、以撒和約瑟夫都是求得了上帝的指引,參透了人生。亞當因為偷食禁果被放逐,而他的長子在殺害了自己兄弟阿波羅後倉皇出逃。這個故事也被收錄在《創世記》中。
讀了《創世記》,我們不禁會想到一些樸素的問題,如人為什麼要犯罪?罪惡為什麼在世間蔓延? 這種問題會引起讀者在倫理道德方面上的思考。有時,還會出現一些痛心的批判,例如為什麼全能的上帝不把罪惡除掉,而把它留在人間?如果《聖經》起於十戒,律法的細則又始終如一,上面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那猶太人是不是已經對律法唯唯諾諾,成為一個消極民族了呢?不,他們沒有粉飾現實的矛盾,沒有拒絕尖銳的批判,而這,對於培養猶太人堅韌的合理主義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猶太人的道德教科書

前面已經說了,對於猶太人,就是脫離正道。那他們來判定正道的呢?
猶太人的孩子上學的時候,最先接觸的就是箴言裡的一句話,即知識從敬畏上帝開始
《箴言》是所羅門王時代,統治者為了宮廷內部的子弟的教育而編纂的。就是到了今天,它也被當作猶太人道德教育的教科書而倍受重視。《箴言》中的下一句可以作為上面一句的詮釋。
上帝給予你智慧
他有知識和感悟
他為正直的人提供正確的知識
他是誠實者的保護者
保護公正之路,保護聖徒們的路
最終,你將感悟到所有的正義、公正和公平。
上面話的核心意義就是:通過知道上帝的存在,人能夠走上沒有錯誤的,真正的道路。
上帝為所有被欺淩的人主持正義和公正。
上帝告訴摩西自己的路,並讓所有的猶太人知道自己的所做的事情。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行使正義和公正的世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聖經》所教。這是因為塵世間的人即使有完全遵從正義的覺悟,這種覺悟也會有被自負心代替的危險。自己是優秀的這種覺悟最多只能拯救自己。這是倫理上的利己主義,和真正的正義毫不相關。一個人在道德上的完全主義可能會受到周圍的人的指責,這不是一件什麼可怕的事情。1950年初轟動美國的麥卡錫上院議員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
有的人大談所謂的正義和公正,絲毫沒有在上帝面前謙虛。對這些人的論調,猶太人是持懷疑態度的。
人將自己的眼睛變的更加明澈,以便看得更清
耶和華卻可以看到人的靈魂。(摘自《箴言》)
《聖經》說:對心靈實施割禮,不能強求第二次。三千多年以來,上帝一直教育猶太人不能強求
日本人把猶太人作為它山之石,可他們有沒有進行反省呢?看看那些蜂擁著去海外觀光的日本遊客和那些在路上擠來擠去的公司職員吧。一旦加入到某個集團,日本人就變得目中無人,這是他們的集團意識作祟的結果。 
心靈的割禮

猶太人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痕跡,就會想到和上帝的約定。眾所周知,割禮就是為了紀念上帝和祖先亞伯拉罕的契約,將生殖器的包皮割去的宗教儀式。
我在紐約的時候,有一次去拜訪了我的同事(也是一位進修拉比的學生)弗朗克魯。
你怎麼認為割禮?
割禮不但在生理上起到衛生保健的作用,而且,每次我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痕跡的時候,就會非常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
弗朗克魯所說的可能不帶代表全體猶太人的見解,但是,大部分的猶太人一看到自己身上割禮的印記,就會或多或少地在本能上意識到不應該過放縱的生活。本能和情欲的衝動雖然十分強烈,如果能適當地控制,就能營造出有秩序的社會生活。
重要的是,猶太人從《聖經》中學到的是心靈的割禮,這是一個超越本能的、更高層次的課題。借用先知以西結的話,賦予他們新的靈魂,將鐵石之心從血肉之軀中取出,換上一個有血有肉的心。這樣,頑石一樣的人就具有了一顆新鮮靈動的心,沒有偏見和偏執的謙虛的心,也就是禪裡面的順從的心
猶太人認為,律法的根源在於對上帝的依賴,所以他們強調的是我們所不具有的的重要性,而這顆心就是用來感知上帝的。摩西代表全以色列接受上帝所賜予的律法。對於摩西,有像他這樣順從上帝的人,勝過世間所有的人這樣含蓄的評價。為什麼呢?律法再完善,如果人沒有順從的心,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惡的衝動

如果有一顆順從的心,是不是就沒有罪惡產生呢?不是這樣的。
被稱為上帝的摩西接受十戒後,從山上下來。這時,他看到人們在他不在的時候已經造好金牛,並對它頂禮膜拜,就大為光火,打碎了那塊刻有十戒的石板。因為這個罪過,在他死的時候沒有被允許到和上帝約定的地方(迦南)。
被上帝寵愛的大衛王看到部下的美貌之妻沐浴的時候,情欲氾濫,逼她與自己同寢。所以,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路和實現沒有過失的生活還有著很大的距離。無論是竊賊還是強盜都承認自己所做的是一種惡行。的問題裡面,總有些是單靠人們的道德意識解決不了的。
猶太人將這稱之為惡的衝動(英語叫“Evil Impulse”“Evil Inclination”)。這種惡的衝動的概念是猶太人特有的,我還不知道其它民族的思想文化中還有相類似的表述。
在著名的挪亞時代,地球上暴虐橫行,上帝就想用洪水將人類消滅。這個《創世記》上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概念。
上帝對於世上罪惡蔓延早有了思想準備,但他想不到每天看到的全都是惡行。上帝當初創造了人後悔莫急,說:把我創造的人從地面上抹去!人也好,獸也好,就是天上的飛鳥,我都後悔當初造了它們。
洪水消退之後,挪亞為上帝設立了祭壇,在祭壇上擺上了祭品。上帝聞到祭品的香氣,不禁心動,說:人年輕時候犯了錯,我就毀壞他們的土地。這種事我不會再做了。
耶次艾這個希伯來語的詞實在太難翻譯,如果把它作為創造派生出來的動詞來理解就是表像意圖的意思。不管怎麼說,它就像是心象,指突然湧在心頭的意念、意欲和欲望。人通過這個無色無形的精神機能,獲取有形的物件,並使之表像化。上帝說年輕時候,很顯然是指思春期以來,人們能感受到的民主或是性的欲望的時候。人類真正開始自主行事,走上惡行道路的時候就是從思春期開始的。
事實上,耶次艾這個概念已經被猶太人當作自私、欲望和權利欲等的總稱來使用了。它有時像火一樣,在人們心中燃起,點燃人各種各樣的欲望。有時,人的心沒有被點燃,卻仍然試圖達成某種欲望。從這層意思上看,將耶次艾翻譯為惡的衝動更貼切一些,更能表現出這個詞所特有的意味。
惡的耶次艾誘導人們享樂,讓人們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猶太人把它稱作是在店門前轉悠的野狗。因為它會在店主疏忽的時候溜進店裡,偷吃掛著的魚和肉。一個十分誠實的公司員工突然會挪用公司的經費去賭馬。同事們會驚訝,這麼認真的一個人怎麼會…….”。這是因為惡的衝動巧妙地潛入了他的心中。
特別是在性行為的情況下,惡的衝動更容易發生。在夫妻生活中,就是聖人也免不了受到惡的耶次艾的影響。耶穌說:誰都有情欲。見到少女的時候,他已經把她在心中姦淫了。” 將他的這句名言和當時拉比們對惡的耶次艾的見解綜合起來看,意義十分深刻。
偶像崇拜也是惡的耶次艾作用的結果。偶像也是人的心理的產物,所以崇拜的結局只能是自己崇拜自己。
惡的衝動的積極面

人在幼小的時候是很單純的。隨著年齡增長,人就會沾染上很多欲望。這不是因為人生來就要背負原罪。對於罪和惡的問題,猶太人沒有採取悲觀的、宿命論的態度。根據猶太教的思想,惡的衝動的存在對人們人格的形成是必需的。
至少,這樣認為是有積極性的。食欲維持人的健康,保證子孫的繁衍,所有欲讓人保護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有了權力欲政治才有可能,想在某一方面優秀的欲望促使人提高自己的能力;欲望的刺激讓人從事生產活動。為了經營自己的基本生活,各種欲望都是需要的,而惡的衝動點燃了人的欲望 。從生產活動來看,惡的衝動的存在是被當作正當的事物得到承認的。
反過來看,惡的衝動和世界上別的事物一樣,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所以,人們沒有理由對其進行全盤地否定。有人說撒旦是死亡之神 ,可在舊約《聖經》裡面,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之一。他只是扮作一個惡人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和上帝相對立的異類。有這樣一種積極的評價:上帝為世人創造了三種優秀的品格,即惡的衝動、羡慕和慈悲。 “上帝能夠看到他所造的萬物,這真是太好了。(摘自《創世記》)
這裡,惡就是善這種思想變得可能了。當人被惡的耶次艾控制的時候,惡的問題便產生了。如果人能對其管理和監督,就能讓生活變得更高尚。猶太教將惡的存在理解為對人生固有課題的選擇。上帝說:看啊!人們為什麼都在從事惡行呢?我當初創造人的時候,給了他們惡的耶次艾,也給了他們良知,為什麼他們只擇惡而行呢?
上帝對亞當說:伊甸園中的果實你都可以取來吃,惟獨不能採摘長在中央的智慧樹的果實和生命樹的果實。最初,亞當服從了這個命令,過著順從天意的生活。但是最後,妻子夏娃還是引誘他吃了一枚甘美的智慧之果。這並不是因為他的良知受到麻痹。對於猶太人來說,麻痹的良知是不存在的。良知就是什麼時候都以警覺的心去判斷正邪和善惡,而麻痹的良知已經不是良知了。亞當如果當時和自己的良知對話,應該能拒絕誘惑的。亞當的罪就是不遵從良知,放任心中惡的衝動。
人有選擇善或惡的自由。對這個選擇,上帝是不會加以干涉的。人如果順從良知,惡的衝動就會在心中萎縮。但是,如果放任惡的衝動,良心就會萎縮。那時,良知的呼叫微弱得連本人都聽不見了。
惡的衝動”為什麼會存在?

對於惡的衝動為什麼會存在這個問題,有如下的說法:
國王將自己和臣民強制性地聯繫在一起,控制住一切自己喜歡的東西,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受尊敬和愛戴的。在強制性的措施面前,人們伏首聽命,而國王就是用強權來詮釋正義和律法。這種措施本身並不一定算得上是,但將人們從正義和律法中隔離出去就是,就是惡的耶次艾
這裡的就是使用強權的同時被耶次艾控制。上帝賦予了世間惡的耶次艾,就是希望看到世人克服它後擇善而行。猶太人對惡的誘惑有一個基本態度:自己身上有罪的種子,自己就應該去克服。以色列人向上帝問道:上帝啊,你賜予了我們惡的耶次艾,會把我們引向罪惡,請你把它從我們身邊拿走吧!這樣,我們就能正確地按照您的旨意行事了。上帝回答說:可以,等來世我再將你們從惡的耶次艾中解脫出來吧。(摘自《出埃及記》)
世人的命運都受到了惡的衝動的影響。那全能的上帝為什麼不把消滅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去問猶太人了。
對於上帝為什麼不向世人施以援手,巴錄是這樣解釋的:
幼兒能走路的時候,就不需要父母來抱了。幼兒在玩的時候,如果看到父母,就會遵從父母以前教的玩的方式。這樣,父母想幫助自己孩子的願望就落空了。父母看到走路的孩子遇到障礙的時候,不要跑上前去幫助,而要讓他自己走過來。孩子的喜悅程度和他所走的距離是成正比的。
上帝如果想幫助世人,那是易如反掌,但是在世人學習如何克服的時候去幫助,人就沒有成功的喜悅了。上帝要為世人的成長而高興。
如果這個世界都是由構成的,人就沒有必要來證明自己,當然也不需要提高自己了。如果世間全是善,一切都完美無瑕,那就無所謂進化和退化了。在這樣一個靜止的世界裡,人和機器沒什麼兩樣!這樣豈不是一個極其無聊的世界嗎!真是像雅各ž約瑟夫布拉比所說,絕對的快樂不是快樂
惡的誘惑對於檢驗人們是不是向善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必要惡這個詞表現的一樣,惡是通向善的臺階。但是,這不是意味著對惡的容忍。承認惡在現實中存在,卻不能放任其氾濫,因為是能夠從靈魂中擺脫的。借用保羅的話,上帝要求人們在流血之前先和罪惡戰鬥
對於已經犯下的罪過應該怎樣解決呢?在這個問題上,外界認為猶太教採取的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態度。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蘇薩出土的《漢漠拉比法典》中。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個報復情緒很濃的解釋出現在古代塞牧爾族通用的律法中,當時的以色列是將這些律法原原本本拿了過來。現代的沙特和葉門好像還在使用這些律法。而猶太人,最晚也是在希臘ž羅馬時代,就將這些鐵的法則做了彈性的解釋。猶太教法規定:在人身傷害的事件中,以牙還牙意味著由侵害者以其它形式做出相當的賠償;死刑只限於殺人、通姦和冒犯神殿三種情況;除此以外的各種情況都用鞭笞或是賠款的方式解決。自從西元70年神殿第二次遭到毀壞以來,猶太人就喪失了獨立的司法權。所以說,猶太人在過去的一千九百年中,不可能對自己的同胞實施死刑。
認為猶太人是以牙還牙這種報復主義的信奉者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如果被打斷了牙齒,作為報復就將對方的牙齒打斷,是與事無補的。如果用賠償金的辦法解決,對方得到了教訓,自己也不用一直被怨恨所困。
贖罪日上清算罪過

猶太人每年都有贖罪日。在贖罪日裡,猶太人會在上帝的面前清算自己一年以來的罪過。這個活動是在猶太曆法的新年(陽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之間)後的第十天進行的。
贖罪日結束之後,還要進行歷時五天的祭奠活動和在茅草搭蓋的小屋裡面吃飯(帳篷節)。第八天就進行感謝祭,第九天慶祝托拉節(紀念自己用一年讀完《摩西五經》之後,又將其重讀的第一天)。新年到托拉節的三周是猶太人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在贖罪日臨近的時候,猶太人會走親訪友,並說: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如果有什麼得罪的地方,請現在就原諒我吧。說完後,他們還要請求對方的同意。如果是被自己傷過的人去世了,猶太人就會到死者的墓前,請求他的原諒。隨著贖罪日前一天的日落,猶太人會停止一切經營活動,以一種肅穆的心情聚集到猶太會堂。禮拜活動會持續到第二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直到號角響起才停下。在這整整一天裡面,猶太人不吃飯,只是反省自己的罪過,請求上帝的寬恕。
虔誠的猶太教徒每天都會在猶太會堂裡面做禮拜,當然不會錯過安息日和猶太教的祭祀活動。有些猶太人平時不關心宗教,對猶太教傳統還懷有類似感傷主義的憧憬,但一到新年和贖罪日,他們也會毫不含糊地遵守傳統,並把這當作一種心靈的享樂。就是完全不關心宗教的猶太人,到了贖罪日也不能逃避。
在紐約,我以前住的公寓附近有一個叫克林堂的雜貨店。店主人五十歲上下,長相像希臘人,而老闆娘是一位俄羅斯裔的金髮女人,長得很胖。夫婦兩人對自己的生意很有熱情,週六和周日都不休息,而且什麼事情都考慮得很周到。附近的居民都喜歡光顧這個店,其中黑人也不少。在他的店裡,你能感覺到沒有種族歧視的人間溫情。
有一次,這個店沒有做任何通告就歇業了,因為那天是贖罪日。第二年贖罪日的時候,他的店也歇業了。當地別的商店和猶太教沒有關係,所以照常營業。誰也沒有對克林堂的歇業表示不滿。在第一年,人們問店主為什麼歇業的時候,他說是參加他侄子的婚禮。第二年就說是因為他的身體不舒服,第三年竟然說是因為心情不好。不管怎麼樣,每到贖罪日,他都會將店門關起來。我當時也沒問他是不是猶太人,但我從當地居民的口中得知他叫紮烏。紮烏這個詞在猶太語裡面是的意思。
有很多人都是隱藏自己猶太人身份的。但是,雖然別人不知道,他們自己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是猶太人。這種時刻知道自己是猶太人的自覺性和作為為猶太人的良心讓他們在贖罪日的時候向上帝懺悔他們隱藏自己身份的罪過。
即使不是猶太人,一個人在猶太社會中過上幾十年,到了贖罪日也會有一種難以言狀的畏懼感,從而自己也開始反省。對於猶太人來說,在贖罪日那天想逃避過去是不可能的。在那一天裡,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會靜靜地在上帝面前檢討自己一年以來的錯失。
驚遇飛石

本來,在猶太人的節日或祭祀日的時候,例如在安息日,一切的勞動和旅遊都是被禁止的。特別是在贖罪日,要求更為嚴格,像旅遊和玩樂這類事情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有違規就要被擲以亂石。
我剛到以色列留學的時候(那是1964年九月)我和東京大學的先生和B先生一起去格裡湖邊的考古發掘現場訪問。途中,他們不幸遇到了贖罪日。
下午要從齊百里出發的時候,所住修道院的僧尼說:今天贖罪日就開始了,你們在日落以前是到不了耶路撒冷的,就在這裡多住一天吧,以免你們的車子被石頭打中。我覺得不可思議,在已經是文明之都的以色列怎麼會有這種野蠻的行為?!我們沒有聽從勸告,開車出發了。
在路上,我們參觀了各種遺跡,還去了史前洞窟,不知不覺天已經黃昏了,而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在路上行駛的只有員警的巡邏車和醫院的救護車。到了鎮上,一切都被沉寂所包圍著,偶爾出現的幾個身影,更是給這鎮上增添了陰鬱的氣氛。
我們到了一條田間小路,路上橫七豎八地擺滿了石頭。沒有辦法,我們停下了車。突然,很多碎石從四面八方飛了過來!石頭有大有小,像雨點一樣密集!遇到這種情況想解釋都來不及了,只有祈禱車上的前窗玻璃不會被打碎。我們要下車說明我們是日本人,可是太危險,還有沒有這樣做。
投石結束後,村裡的年輕人打開我們車子,不由分說把我們帶到了村民委員會。當他們知道我們是日本人的時候,才安撫下了那些群情激憤的人們。委員會的人說:今天開始是贖罪日了,你們也要自律,不要再在這一天出來開車兜風了。最後,我們被無罪釋放,灰溜溜地離開了。就在我們舒了一口氣,再次發動車子準備逃掉的時候,石頭又飛過來了…….
給日本人回歸的機會

贖罪日對猶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懺悔和告白在每天的祈禱中都會做,但大多數的猶太人不能堅持每週都去做禮拜,即使去參加禮拜,也是作為一種程式去唱一下懺悔詩。這是當今猶太人的現狀。半瓶水的道德意識對於人性的提升是沒有多大作用的。但是,有了一年一度的贖罪日就不同了。在贖罪日裡,無論誰都要回歸自我,對自己的道德進行反省。
在以前的日本社會裡也有類似的節日,比如除夕和元旦。一年裡借的錢要在除夕之前還清,才能以一種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新年(元旦)。經濟方面是對借貸的清算,與此對應的是對一年生活的清算。
除夕那一天,人們要在家中進行大掃除,將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後準備好洗澡水,準備迎接新年的一切。到了全家吃除夕面的時候,日本人會有一種一年終於結束了的感謝和欣慰的心情。當聽到遠處傳來除夕鐘聲的時候,人們會感到自己心中的煩惱一點點地消失。這可以稱作是精神的清算
到了新年這一天,人們就有了全新的自我,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那時,無論是人的心靈,還是自然和城鎮,都是新鮮和清冽的。
但是,這種清冽的感覺好像在我們當中已經不復存在了。元旦新聞在除夕就開始登場,第二年的雜誌也早早地掛滿了店頭。家族團聚的除夕之夜,人們不去感受新年的來臨,只去看那些電視上的問候和一些乏味的表演。超市提前開門營業,元旦在寺院的參拜也因為擁擠而完全沒有了肅靜的氣氛。寺院管理部門的如意算盤就是如何賺錢。
資訊爆炸和強烈的商業主義將日本人從意義深遠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奪走了。現在,日本人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們日本人是不是應該一年一次回歸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靈呢?
可以原諒的條件

在贖罪日裡,猶太人以絕對虔誠的心態出現在上帝面前,檢點自己的行為。《塔木德經》上說:在贖罪日裡,上帝會原諒世人所有的過失。但人和人之間的恩怨,只要對方不諒解,上帝也無能為力。
為什麼呢?對方也是人,也是上帝的創造物。被造物的心中殘存怨恨是因為他們在被上帝創造的時候就帶有瑕疵。可以說,上帝的創造行為本身可能也不是完美的。在祈求上帝的寬恕之前,人有修復自己的責任。只要對方的心中還有憤怒的火種,總有它一天會燃燒,會引起更大的災禍,會讓更多的人捲入紛爭。
贖罪日也叫上帝的審判日。這不是說上帝會在這一天帶來解決紛爭和罪過的辦法。如果對上帝的判決不滿意,上帝也無能為力。贖罪日是要人們自己對一年中的罪過、錯失和敗進行清算,然後再祈求上帝的認可。這樣解釋似乎更正確一些。
喬治ž華盛頓在小時候承認自己砍斷了櫻桃樹,並且發誓說自己不再做這種事情了,因此,他的父親原諒了他。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到的最大感動不是承認砍斷櫻桃樹的誠實品質,而是認識到自己錯誤後的悔恨之情。有了這種悔恨之情,人們才可能有決心不再犯用同樣的錯誤。
贖罪也是如此,必需有一顆悔過和勇於改正的心。借用來比拉比的話就是如果人承認自己的罪過,並且對此有深深的悔過之情,上帝就會對他產生憐憫之情。如果認為自己沒有缺點或是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正確,那上帝是不會幫助這種人的。
大衛王曾經因愛慕自己部下之妻,將部下殺害。像他這樣犯下殺人和通姦的罪行而能被上帝原諒,就是因為他從自己的心和靈魂裡面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深深地悔悟。
悔悟在希伯來語中叫“teshubah”,同時還意味著回歸的意思,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
《聖經》說:懇求上帝吧,這樣你才能生存。拉比們認為,求助於上帝,向上帝回歸就是世人的責任。即使上帝來到世間,而人又拒絕他的教誨,那上帝也不能幫他們走向正途。即使上帝要用他的慈悲之心來寬恕世人,而世人卻沒有罪過,那也就沒有寬恕的必要了。這就要求世人有決心擺脫罪惡深重的過去,從新做人,並和上帝的意志保持同一步調。
即使犯了罪過,只要有改正之心就可以了,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想法,上帝是不會原諒他的。這種話本身就是對正義的褻瀆。說這種話的人一邊說著我錯了,一邊重複著同樣的罪過。認為只要承認罪過就萬事大吉的人,心裡並沒有罪的概念。這樣,即使是真誠的後悔也沒有意義,因為他們已經將罪過和悔恨習慣化了。
按照拉比們的見解,上帝對人所犯的罪行有三次警告,如果超過三次還不見悔改,作為懲罰,就會拿走他們的靈魂,讓他們一生都走在悔恨的道路上。《塔木德經》也允許人有三次犯錯(當然只限於道德方面的過失)的機會,但絕對不允許第四次犯錯。
和罪惡劃清界限,用真心來悔悟是向萬物之源的上帝的回歸。
人生的意義

人可能是一種的產物,而不是由父母的性行為將其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父母的性行為只是作為人在世間生存的一個關鍵點而存在。人的靈魂是由上帝創造的,未出生以前一直在天界培育。在快要誕生到世間時,人就被轉移到母親的胎腹中。能不能遵循在天界所學的善決定了他在世間的人生。
最初,亞當的罪給了世人死亡的命運,但這不是最終的死亡。對於人,死亡可能是恐怖的。人生的課題就是帶著對死亡的恐怖,與邪惡對抗,最終贏得勝利。人類靈魂的義務就是重返天界,向上帝報告在世間取得的成果。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在惡的誘惑面前迷失方向,是不太可能的。人在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帶著一個完美的道德靈魂。猶太神秘主義者認為,人在出生以前,他的靈魂在天界學習了什麼是善,所以人有一種向善的本能。善惡的觀念是人性中固有的。只是,善惡的觀念是一種不成型的觀念,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惡的誘惑的考驗才能不斷圓滿。
有人在這種考驗中中途放棄,選擇了惡。也有人在不斷的失敗中站起身來,鼓起勇氣繼續向善。這就像立志於考試合格的學生一樣,有的人只有一次考試合格,有的人卻一次兩次,不斷地合格,還有的人在一次次失敗之後失去了及格的希望。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基準就會被淘汰,這種考驗可以說得上是殘酷。但是,為了保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最近,日本出臺了一些政策拯救在社會各個方面被淘汰的人。對於體味過流浪之苦的猶太人來說,這種溫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拯救被淘汰者。猶太人關心的是怎樣努力使自己不被淘汰。
說到考驗,它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就是可能合格。在人格形成或者道德水準的提升上,上帝會允許一定的失敗並給予再生的機會。這是上帝的慈愛,世人應好好把握。
幼兒在學習獨立行走的時候,只有我們這些不對其伸手相扶的父母才是真正地幫助了孩子。人的一生糾纏了很多惡和誘惑,怎樣擺脫它們,上帝也無能為力。上帝雖然不向世人施以援手,但是他正從遠處看著世人怎樣獨立地克服這些障礙。上帝和人雖然相距遙遠,但正是這種距離證明了上帝和人的心是相通的。當人們領悟到這些障礙和磨練正是上帝賦予他們的時候,人們就會對上帝由衷地讚美:
快,讓我們回到上帝的跟前!
上帝讓我們傷痕累累,也能將我治癒;
上帝將我們鞭打,因為他要給我們包紮。(摘自《詩篇》)  
第六章 猶太人的五千年

悠久的歷史

靈魂的流浪導致民族的離散。—— 猶太格言
猶太人有悠久的歷史。在時間上,他們保持著四千多年的傳統;在空間上,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保全著自己的民族,進行著創造性的活動。我們在翻閱歷史的時候,看到的只是希臘、羅馬這些古代帝國和近代的西班牙、英國這些擁有權力和浮華的國家。但現在,它們已經消失,或者只剩下一點光輝的殘渣。
在我們強大的鄰國 —— 中國,世代王朝更替,一國之君也沒有得到永生。只是,中國依靠天時和地利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文明,並將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一直傳承至今。我們國家因四面靠海,可以抵禦入侵之敵,所以能建立和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達兩千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地勢上的便利,我們日本還能傳承兩千年的民族文化嗎?
反過過來看猶太民族,他們在過去一千九百年中,沒有自己的國土,在世界各地流離,有著被其他民族異化的危機(事實上有一部分猶太人已經被當地同化,失去了民族主體性,更沒有了民族傳統),卻一直堅守著自己作為猶太人的民族自覺性和主體性。這就像某些原生動物一樣,能夠透過地理上的屏障,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自主地生存一樣。猶太人就是有這種韌勁!
只有悠久的歷史還不夠,因為文明不是一座一經樹立就不能倒塌的金字塔。文明雖然在現在還存在,如果要延長它的歷史,就必須進行創造性的活動。
個人有個人的歷史,民族有民族的歷史。回顧歷史就是回顧個人或是民族的歷史。
為了瞭解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思考方式,就有必要縱覽一下他們的歷史。
創世時的長老們

猶太人經常被稱作《聖經》的子民,因為沒有《聖經》就沒有猶太人的歷史。
根據《聖經》裡《創世記》的故事,上帝最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這對夫婦。當然,這是神話中的人物,但它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幾個基本的命題,比如上帝與人、人與其它被造物、與人的心理等等。這裡面包含了很多應該認真考察的問題。
亞當第十代以後,出現了挪亞洪水,也就有了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上帝為了將世間的罪惡和不公正剷除,就在大地上發起洪水。被毒害的人全都滅亡了,只有挪亞和他的家人還有方舟裡收養的小動物生存了下來。洪水消退以後,他們就成了現代人類的祖先。次子含就是現在埃及和美洲大陸民族的祖先,幼子雅弗就是希臘和歐洲人的祖先。這樣看來,《聖經》的記錄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的。
挪亞第十代以後,出現了一個叫亞伯拉罕的人,他有很虔誠的信仰。他就是現在猶太人的直系祖先。他被稱作彷徨的人,聽從上帝的命令在各地流浪,最後在和上帝約定好的迦南(現在的巴勒斯坦)定居。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奴婢夏甲生的孩子,叫以實瑪利,最後成了亞拉伯人的祖先,另一個是正房生的孩子,叫以撒,他繼承了亞伯拉罕家族。
以撒有兩個孩子,長子叫以掃,次子叫雅各。雅各用計從長子那裡奪權,結果亡命哈蘭國。亞伯拉罕實際上也是生於哈蘭國,那裡的遺跡今天在敘利亞國境旁邊還可以看到。雅各在二十年後重返故鄉,和兄弟和解,終於落根迦南。但是到了晚年,因為饑荒,他的安樂夢結束了。 他向時任埃及國務大臣的兒子約瑟夫求助,最後雅各在自己十二個兒子的照顧之下度過了餘生。雅各(別名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和他們領導的民族最後在埃及定居了下來。
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族長還有待考證,但類似的名字在西元前2000年到1600年的古文字書中(出土於小亞細亞)可以看到。猶太人遙遠的祖先很可能和的當時十分活躍的阿摩利和賀庫所斯族有血緣關係。賀庫所斯從小亞細亞入侵到埃及,並在西元前1720年到1550年擁有了自己的王朝。《詩篇》記錄了約瑟夫和他的血緣家族在埃及的盛世景象。但是,隨著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復興,賀庫所斯家族被流放,嘗到了王朝更替的苦酒。這樣,希伯來人一下成為了國家的奴隸。
最近的歷史研究表明,被稱作希伯來的群體實際上和那些特殊的、沒有國籍的階層有很深的關係。無論怎樣,《聖經》認為猶太人的祖先是流浪的亞伯拉罕,就也是對猶太人起源最有深遠意義的表述。
順便說一下,猶太人可不願意自稱希伯來人,而是將自己稱為希伯來的後裔雅各的子孫或是以色列的臣民
從出埃及到古代以色列

希伯來人當時是國家的奴隸,被當作牲口來對待,每天被迫從事土木作業。他們受盡奴役之苦,每天祈求上帝的幫助。這些苦難也鍛造出了一個領導民族解放的英雄,這就是摩西。根據歷史推斷,他是在西元前1280年左右領導以色列民眾從埃及逃離的。當時領導埃及的是有名的拉美西斯二世(西元前1290到西元前1214年)。
出埃及後,以色列人民在西乃山半島上建立了居住地,強化了共同體內部的約束力,完備了法制,慢慢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摩西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西乃山頂接受上帝的十戒的。之後,摩西派人去迦南,考察了那裡的情形,準備率領以色列人回到祖先的地方。
到了西元前1250年,以色列人在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的指揮下開始征服迦南,並在西元前1200年左右,平定了迦南全境。
在最初的二百年,以色列是由十二個部落聯合而成的。各個部落在政治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只有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上,才由各部落的代表聚在一起進行討論。對於外敵的入侵,原則上是選出一個最有能力的戰略家統率一支由各部落集結而成的軍隊進行作戰。
對迦南的平定,希臘非利士人比以色列人晚了一步。他們是在西元前1020年從愛琴海出發入侵迦南的地中海沿岸,並開始在沿海的平地上定居下來的。非利士族每到一個城市都封王。他們有最好的鐵制兵器,在武力這點上,顯然比猶太人更勝一籌。
對了對抗非利士族,在西元前1020年左右,猶太人也開始導入王制。以色列的第一代國王是掃羅,他在和非利士族的決戰中陣亡。在他以後出現的大衛王鎮壓了非利士族,終於使以色列有了實現國家安定的基礎。所羅門是當時有名的國王,他統治下的王國版圖遼闊,從幼發拉底河一直到現在敘利亞平原。
但是,榮華沒有持續多久。在所羅門死後,王國南北分裂。北方的十個部落形成獨立的以色列王國,以便和南方的猶大國進行對抗。南北雙方經常為了爭奪霸權而同室操戈。繁榮本來是靠全體成員的協力才能實現的,但正因為有了同族間的戰爭,南北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和軍事實力都迅速衰弱。從那以後,外敵入侵就頻繁起來。在西元前723年,北方王國被亞述軍隊消滅,西元前587年,南方王國也巴比倫王消滅。這樣,南北王國的人口大半流離到巴比倫周邊地區,被抓成為囚犯,最後成了撒瑪利亞人。
從掃羅王國到南北王國的滅亡的五百年間,以色列的政治史在內容上和其他民族在沒有什麼大的差異。社會制度通常是為了人民的生存而建的,在機能和問題應對上是具有普遍性和相通性的。但是,在宗教這塊精神領域上,以色列創造了他們特有的遺產,那就是《聖經》(特別是它的預言)。
預言不但是一種宗教文學,在民族危難之際,它還可以在上帝的立場上為民族和個人的存在方式指明方向。在政治性和社會性判斷上,預言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宗教文學。在現實中,預言雖然與人們的常識有很大的衝突,但以阿摩司為首的先知還是層出不窮。這些先知們大聲呼籲正義,表現出了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
先知的記憶中有與上帝的對話,而他們會把這些對話告訴下一代。先知們能夠深刻地洞察對話後面的意義,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發。《荷馬史詩》就告訴了人們一些文化和審美方面問題的解答。對於先知來說,他們的任務就是傳達上帝的意志,即使預言的東西不符合自己的意志。這就是擺在先知面前的事實,也是他們的苦衷。
西元前538年,成為勞役的南王國人民被允許返回故土。但是,當他們回到家的時候,一切已經荒廢殆盡。回來的民眾開始自發地進行祖國再建。與此相反,北王國的人民再沒有重建自己的國家。從這以後,以色列人就被稱為猶太人,他們在南王國的傳統下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以色列人再建祖國並不是要復辟王政。猶太人雖然被賦予了祖國再建的自由,但是仍處在波斯帝國的地方總督的管理之下,而他們的國家主權也沒有得到承認。西元前332年,猶太人被納到亞歷山大管轄之下。在亞歷山大死後,他們又轉移到了埃及王朝的統治之下,最後又到了敘利亞的管轄之中。
西元前164年,祭司家族出身的瑪喀比率軍打敗了安條克的軍隊,讓猶太人實現了獨立自治。但是,這種景況只持續了一百年左右。西元前63年,南部的野心家希羅德用金錢買得羅馬皇帝的歡心,被任命為巴勒斯坦王。
自從成為巴比倫的囚虜以來,猶太人一直在異族的統治之下過著非人的生活。在那時,他們開始祈求上天能夠賜予他們一位真正的英雄,帶領他們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他們深信,這個英雄一定有古代大衛國王的血統。這就是猶太人特有的救世主思想的起源。
這裡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猶太人的祖國再建運動並不是由於他們需要政治歸屬感,而是他們的宗教歸屬意識讓他們有了這種自覺的行為。成為捕囚以後,《聖經》才被編纂出來。為了簡明易懂地向普通民眾講授《聖經》中的道理,拉比出現了。為進行布教和人們做禮拜,一座座猶太會堂也建了起來。
捕囚歷史之前,宗教是以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神殿為中心的,具有強烈的都市國家色彩。在捕囚歷史之後,宗教開始為大眾服務,這樣就培養了大眾的宗教意識。後世猶太教的教義、儀式和傳統就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猶太民族雖然在以後又經受了亡國的命運,但時至今日,歷時兩千多年,猶太人還是生存下來了。猶太人得以生存的秘密就是他們一直保持著將猶太教大眾化的傳統。
耶路撒冷的陷落和《塔木德經》的問世

希羅德死後,他統治過的疆域被他的兒子們分割。當時猶太人內部也有對立的黨派,分別是追隨希臘羅馬勢力,力求穩健的撒都該派、對民族主義懷有極大熱情的奮銳黨、主張合理性與宗教調和的法利賽派和從世俗的黨派紛爭中引退,專注於宗教的清淨和冥想的艾賽尼派。其實,這種黨派的對立在什麼時代都會出現。雖然有黨派對立民眾,但當時猶太民眾反羅馬的運動十分高漲。
起義軍在西元66年曾一度擊敗過羅馬軍隊,但在第二年春,羅馬軍隊就奪回了該撒利亞全境和北巴勒斯坦。這時,猶太司令官向羅馬軍隊投降。後來,這位司令官還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叫《猶太戰記》。在西元708月,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至此,猶太人再次遭受了祖國滅亡的命運。從那以後到19485月以色列共和國成立的九百多年間,猶太人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耶路撒冷的陷落並沒有讓全部的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境內的大部分人還是猶太人,他們以宗教會議為中心處理共同體的問題。但是,由於西元132135年的起義失敗,猶太人的自治權力迅速衰弱,人口也逐漸減少。到了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時代,北部的伯利恒都沒有幾個猶太人村落了。
西元1世紀到西元2世紀,猶太人恢復獨立的願望被羅馬帝國粉碎。於是,他們的目光就轉向了傳統律法的研究和編纂之上。
猶太人的生活受到《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的嚴格約束。對於《聖經》不能直接給予解答的問題,歷代拉比就會按照《聖經》的精神進行處理和裁斷。今日有名的律法集《密什那》就是在西元2世紀初由猶大親王開始編纂的。
如果是《密神那》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交由拉比們進行討論。拉比們則會將一些判例、見解和言行記錄在《密上帝那》上面,最後就形成了《塔木德經》。
《塔木德經》分三世紀中葉在巴勒斯坦編纂的耶路撒冷版和六世紀改訂、增補後的巴比倫版。兩者都是以《密神那》作為基礎,但前者富有想像和詩意,而後者的法規和對理論應用比較多。前者在現在只保存下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巴勒斯坦的猶太經學院在五世紀以後就迅速衰敗的原因。相對來說,後者還十分完整,所以巴比倫的猶太經學院從3世紀一直到11世紀前葉,歷時八百多年還能作為猶太學研究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猶太人如果遇到宗教、社會和生活上的重要問題,他們就會向當時的經學院院長請教。
今天,我們說起《塔木德經》的是時候,就是指巴比倫版。如果沒有《塔木德經》的6部、63問、552章、4184小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猶太學。
《塔木德經》是猶太律法、思想和傳統的集大成之作,以後各個時代的判例和新思想都會匯入到這個大海之中。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跨越距離、風俗和語言的差異,通過《塔木德經》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們一起從《塔木德經》中尋求解答,獲得靈感,看到希望。確實,歷代拉比們對《塔木德經》的研究程度決定了當時人們認識水準的高低。從貧民都喜歡研究《塔木德經》這一點來看,猶太人的教育程度是周圍的異教徒們所不能比的。猶太人根據《塔木德經》訓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加強相互之間的歸屬感。
基督教的產生

我們在談猶太人歷史的時候,不能忘了基督教是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來的。西元30年代是一個猶太民族動盪的時期。那時,北伯利恒出身的耶穌因為民族主義運動被處死。當時有兩個派別,一是親羅馬派,一是反羅馬的民族主義派。
根據基督教的聖典新約《聖經》,耶穌是因為冒犯神殿被處死的,而羅馬軍隊司令親自幹預了這個判決。這可能是基督教看到羅馬人中有很多皈依者,為了迎合他們,才採取了這樣安全的描述吧。事實是,耶穌被釘到十字架上的時候,頭頂上的牌子寫著猶太人之王。這塊用來表述耶穌罪狀的牌子反映了耶穌被處死的真實原因。
對於耶穌本身,他認為自己不是政治上的解放者,而是上帝用來團結猶太人的彌賽亞。耶穌死後,他的弟子們領悟到了他的宗教思想,並且成立了新的宗教團體。
有了對民眾的愛和寬容,對上帝的絕對服從,上帝就會發動諸神靈來拯救民眾。耶穌的這種思想每次都能讓後世的弟子們樹立自信。當然,耶穌也做了非常多偉大的事,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
耶穌的弟子們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救世主之意),所以不遺餘力地進行傳教活動。
在新約《聖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律法學者將耶穌稱之為老師。所以說,耶穌即使沒有上過耶路撒冷的著名經學院,也一定在其它的學院鑽研過猶太學。
在猶太歷史上,和耶穌同期的還有阿摩爾拉比,他原是一個牧羊人,後來成了著名的愛國主義領導者。還有麥魯拉比,原本只是一個書生,後來成了一名有極高聲望的拉比。除此,還有奠定基督教傳傳道基礎的保羅。在猶太教裡面,拉比是對學習《塔木德經》達到一定水準的人的一種認證,不是作為聖職人員的資格。即使在現在,猶太教的禮拜儀式也不是由拉比們來主持。禮拜儀式是由會眾的首領或者是經師主持的,而拉比只是提供一些意見。
從獨立到敵視

耶穌主要在利伯恒、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佈道,保羅則為基督教在古羅馬全境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早期,保羅參加過耶穌弟子們的彌賽亞運動。一次在去大馬色城旅行的途中,他接受了上帝的召喚,戲劇性地回心轉意,成了世界上最熱心的傳道者。保羅出生在小亞細亞,對宗教世界的事情非常熟悉,而且還是當時猶太教博學之士拉巴的弟子之一。
保羅有良好的教養和宗教素養。通過不屈不撓的努力,他很快就在小亞細亞、希臘和羅馬建立了原始的基督教團體。耶穌對猶太人宣揚上帝的慈愛,保羅則向世人證明上帝的愛和耶穌就是彌賽亞。在新約《聖經》裡面,1/2是耶穌的言行錄,1/3是保羅的言行錄和書簡。由此可見,保羅對基督教的建立做了巨大的貢獻。
這個猶太教的新教派當初是和其他猶太人一起在猶太會堂做禮拜的。慢慢地,隨著新教派勢力不斷壯大,矛盾就產生了。特別是下面兩點,兩派的意見差別很大。
1.新派的中心信仰是耶穌是彌賽亞,這在當時猶太教主流派來看是一種異端學說。
2.他們不經過割禮這個被拉比們承認的正式改宗手續就大量地接納異教徒,並且迅速擴充了自己的教眾。同時,改宗者開始宣揚自己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子孫。
在西元一世紀末,猶太當局斷然將新派教徒從猶太會堂中趕了出去。同時,原始的基督教團也認為自己在猶太會堂做禮拜並不明智,就開始逐漸地建立他們自己的禮拜形式。在西元二世紀,基督教終於完全從猶太教中脫離出來。至此,猶太教和基督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基督教在西元四世紀成為羅馬的國教之後,就開始公然敵視猶太教,向民眾鼓吹反猶太教的思想。於是,從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一直到近代,猶太人長期遭到逼害,而這些逼害多半是由基督教會煽動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國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這種瘋狂的行徑,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基督教會長期宣揚反猶太思想的結果。
伊斯蘭教圈中的猶太人

西元七世紀的時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地方創立了伊斯蘭教教。穆罕默德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下,以上帝(阿拉)的啟示為基礎開創了伊斯蘭教。最初,穆罕默德還期望猶太人能夠皈依他的教派。因為猶太人對伊斯蘭教表現出輕蔑的態度,所以穆罕默德的態度也強硬起來,並和後繼者一起,實施了對猶太人的流放。
七世紀後半葉的中近東全境都是伊斯蘭教的天下,而這種對猶太人的壓迫政策也慢慢地緩和下來。猶太教被允許和伊斯蘭教共存,但猶太人必須交納沉重的人頭稅和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規定也成了一紙空文,因為隨著民主社會逐漸安定,各個領域都開始需要猶太人了。
比如,西班牙醫生哈斯達(西元970年卒)因為能力出眾而被任命為國家的外交顧問,薩拉艾魯作為國王的國務大臣操持了三年國政。還有許多猶太醫生和天文學家不斷地被各國的宮廷任命。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本身就是出類拔萃的猶太學者,所以也就義不容辭地為保護學院和培養新人盡心盡力。
所羅門(1056年卒)、猶大(1141年卒)和亞伯拉罕拉姆(1167年卒)都是著名的希伯來語詩人。亞伯拉罕拉姆和同時代的所羅門分別為《聖經》做了注釋,而這些注釋到現在還被當作權威的研究成果而受到重視。巴萊著有《鐐銬人的問答》,論述了猶太教相對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優勢。讀了這本書,我們就能體會到他對哲學的高深造詣。
作為猶太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摩西ž邁蒙尼德也是名垂千古。他曾是一位醫生,所以只能在深夜忙完工作之後才得以寫作。
他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醫學、法學、哲學、文學、《聖經》和《塔木德經》。他將傳統的猶太教系統地整理在自己的著作《密什那托拉》中。他的另一本著作《彷徨者的方向》以亞裡斯多德哲學為基礎,將猶太教哲學體系化。
實際上,這些西班牙猶太人的學術思想和他們理性的思考方式是在猶太經學院裡培養出來的。西元八世紀末到十世紀,猶太人中有一個聖經派非常得勢。他們只承認《聖經》的權威,而徹底否定《塔木德經》。這種直截了當的做法很快取得了思想簡單的民眾的支持。
駁倒聖經派理論,恢復傳統猶太教威信的是薩阿迪(942年卒)。他為了將《塔木德經》裡煩瑣的說教有秩序地整理出來,創立了32種倫理學上的推論法。他在主要著作《信仰和見解》中,以猶太教的形而上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了一場論戰,並為以後猶太哲學的發展點了一盞明燈。
這裡特別要提到猶太人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在伊斯蘭教圈的時候,他們繼承著猶太傳統和猶太文化,並不斷將其深化。當時的醫學、天文學、自然科學和哲學書籍都是用伊斯蘭語寫成的,他們就把這些書籍翻譯成希伯來語和拉丁語。這些工作為古希臘的科學和哲學進入歐洲搭起了一座橋樑。
特別是在1172年,伊斯蘭教對西班牙的猶太人下了驅逐令,猶太學者就將自己的知識帶到了法國南部北海和義大利。這次事件帶來了這樣的影響:基督教社會從長期的黑暗時代蘇醒過來,開始了啟蒙化,也就是近代化。
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

在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的人生活可謂是悲慘。就像前面所述,基督教會宣揚反猶太思想,所以執拗的猶太人一次又一次遭到逼害
為了從伊斯蘭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十字軍在1095年決定東征。第二年五月,歐洲中部萊茵河沿岸的城鎮裡,猶太人血流成河。在堡路穆斯,除了改宗基督教的,其餘猶太人全被屠殺。本來,十字軍的敵人是遠在巴勒斯坦回教徒,但他們一到歐洲的各個城市,為了提高士氣,就屠殺住在附近的猶太人。這種行徑在狂熱的宗教感情支配下很快席捲了法國北部和英國。
對猶太人來說,更為不幸的是,一些怪誕的迷信開始在基督教徒中間散播開來,比如說猶太人的祖先為了慶祝節日要殺害一些基督教徒,喝他們的血。《聖經》嚴格規定猶太人不能食用動物的血,何況是人血呢!
但是在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民眾大部分目不識丁,教會也基本不組織民眾閱讀《聖經》。對於民眾來說,追求信仰就是參加禮拜(彌撒)和用拉丁語唱詩。其實,他們並不懂所唱祈禱文的意義。從這點來看,當時的禮拜更像是為了感受某種神秘。在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以後,西歐各國才把《聖經》翻譯成本土語言,教授給普通民眾。
由於這個原因,充滿惡意的迷信在無知的民眾之間迅速傳播,猶太人也因此不斷地受到打擊。遇到找不到兇手的殺人事件,猶太人總是替罪羊。1348年到1349年鼠疫流行的時候,有謠言說是猶太人向井裡投了毒,才出現這麼多病死者。於是,各地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開始了。
基督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反猶太情緒也十分高漲。1391年到1411年,數萬猶太人被屠殺。生存下來的只有那些接受基督教洗禮,在形式上成為基督教徒的猶太人。
作為一種行話,猶太人曾被稱為。就是這些們慢慢恢復自己實力的時候,又出現了陰險的異端審判制度。西班牙在1492年下達了猶太人驅逐令,命令猶太人撤出西班牙。因為周邊鄰國都看西班牙的眼色行事,所以這項法令對周圍各國的猶太人同樣適用。無路可逃的猶太人大部分改信基督教,其他的逃到了奧斯曼和俄國。
種族隔離

在中世紀,歐洲世界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上對給猶太人強加了很多規定,而這些規定有著很強的種族歧視色彩。在伊斯蘭世界裡,大部分的職業都不對猶太人開放。在基督教統治的世界裡,猶太人要被迫接受各種各樣的種族歧視政策。在城市,他們被從工商聯合會中趕了出來;在農村,他們也被禁止擁有土地。
猶太人所能從事的行業只有替人收租,債務回收,高利貸,房屋出租,酒館和小旅店的經營,還有在猶太人內部發展的手工業和商業等。有很多猶太人從事金銀首飾和珠寶加工業,這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猶太人中有一些醫生十分有名,有的還成為基督教首領和祭司的主治醫生。但是,由於代替領主向人收租,民眾對領主的怨恨就直接轉嫁到猶太人的頭上了。可是,領主就是領主,就是榨取猶太人的利益,就是要把猶太人當作自己的私家奴隸來控制!對這些,他們是毫不猶豫的。在種族歧視上,人們對猶太人打的第一槍就是區別對待,第二槍就是種族隔離(就是把他們隔離在一個固定的區域)。這種制度從1555年開始採用。
種族隔離政策下,猶太人的居住區全被隔離物圈起來,只通過兩扇大門實現與外界的交通。大門的入口由基督教徒看守,而他們的工資要由隔離區的居民承擔。在夜間或是基督教的節日,大門是緊鎖的,並且禁止內部的居民出去。這種對猶太人的隔離政策短期內就得到了歐洲各個城市的採用,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後半葉。
最後一個隔離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西斯入侵波蘭時設立的。這個隔離區是由八英尺的混凝土牆壁包圍的狹小場所,裡面卻關押著三十五萬猶太人。這裡每天只能配給四萬人的糧食,所以大多數猶太人都死了。體格比較好的被關押到各地的集中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最後再被送進毒氣室。
194281日,為了消滅剩下的猶太人,德國軍隊開始對隔離區發動總攻,五月末就將這裡變成了一片瓦礫。這是在整個四百年隔離史上最悲慘的事件,也是猶太人心中永遠的痛。
我們將話題擴展一下,在中世紀的歐洲,對猶太人還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種族限制。當局限制猶太人的著裝和結婚條件,徵收和家畜一樣的通行稅,甚至對猶太人在安息日裡使用蠟燭都要徵稅。總之,當局想到了所有可以徵稅的方式。如果猶太人不能接受新的規章制度,就要交納特別的賦稅。
反過來說,這種制約政策也使得隔離區內部的猶太人確立了自治體制。他們不用掛念外面的世界,還可以享受固有的生活。隔離區的代表由最大的納稅者構成,他們負責和政府的交涉、稅金徵收、共同體內部的財政管理和自治事務。這樣一來,以猶太會堂為中心,猶太學校、醫院、澡堂和旅店等就慢慢地完備起來。
清潔也是猶太教的教律之一,它要求人們定期沐浴和在飯前洗手,所以隔離區內部的衛生狀況比起外部的基督教社會要好的多。即使在傳染病流行的時候,猶太人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每一個猶太會堂都設有一個附屬學校,讓猶太人的孩子接受免費的教育。對於貧窮學生和孤兒,它還免費提供食物和衣服。這些費用都是靠捐款得來的。女子學校在猶太社會也為數不少。男孩子滿十三歲的時候就要參加成人儀式,成為共同體的正式成員。大人們在節日或是工作之餘會聚集到猶太會堂,在做完禮拜後會研究《塔木德經》。他們在研究《塔木德經》的時候,經常進行激烈的辯論。猶太人的教育一直得到普及,並且水準很高。在這一點上,當時還沒有哪個民族能和猶太人一樣如此對教育抱有熱情。
在還沒有仲裁的時候,猶太自己人之間的訴訟和紛爭都交由拉比們,根據《塔木德經》進行裁斷。在隔離區內,無論是孩子出生還是婚喪嫁娶,共同體的各種機構都會伸出援手。有時,為了從強盜或是惡意的基督教徒手中解救猶太人質,整個共同體的人們都會募捐贖金。
面對持續不斷的種族歧視和逼害,猶太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變得愉快。在安息日(星期五)的時候,全家人會一起準備晚餐。他們點上聖燭後就開始享受著晚餐,在餐後還要一起對上帝祈禱,感謝他的恩賜。有時,他們還會花一些時間唱歌和談笑。到了結婚儀式或割禮儀式(男嬰出生後第八天進行),猶太父母們還要邀請全部的親戚朋友前來進餐。春天的化裝舞會更是受歡迎,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參加。在婚禮或宴會上,人們會請來經師和樂師為聚會增添氣氛。
到了秋天的新年或贖罪日,猶太人會特別嚴格地舉行禮拜儀式。這些做法讓他們的宗教傳統和民族自覺性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彌賽亞的期望和神秘主義運動

要瞭解猶太人在中世紀的歷史,不能不看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發生的一系列彌賽亞運動。
猶太人長期忍受著民族離散的悲慘命運,時時刻刻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祖國。這種願望孕育出一種信仰,就是猶太人最終會光復民族和宗教的光榮,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確立世界和平。一般地,這種思想被稱作彌賽亞期望或是來世思想。
在政治上,彌賽亞運動的慘重失敗讓彌賽亞到來的希望變得微乎其微,讓理想和現實的鴻溝更加深了。猶太人沒有對這種結果失望,相反,他們對彌賽亞產生了神秘主義信仰。這種神秘主義信仰的萌芽在西元12世紀拉比們的言行錄中可以看到。這種信仰認為彌賽亞居住在世人所不能看到的至高天境中,作為上帝的使者掌管著世界。神秘主義信仰讓人們的眼光轉向了探詢未知世界的構造和組成上。
在猶太神秘主義出現的時候,當時的世界上還有神知主義的影響。這裡必須說明的是,猶太教研究的主題還是上帝,而彌賽亞只是作為一個配角出現,只是,人們期待通過對神秘主義的研究得到一些彌賽亞來臨的啟示。
到了十三世紀,人們發現了《佐哈爾》(光輝之書),神秘主義的研究更加盛行。這本書是西米恩約赫拉比在西元二世紀所著。在出版後二百年裡,它的權威性取代了《塔木德經》(近年來根據研究,這本書可能是西班牙猶太教神秘主義學者的冒名之作)。
神秘主義採用了《摩西五經》的注解形式,描述了上帝和天使的性格、宇宙的構造、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的功過。很多人被這本書散發的魅力所傾倒,而且作者的故地,即一個叫薩發多的小城鎮也成為了神秘學家的研究聖地。
歷史性地發展了神秘主義的是阿里拉比(1547年卒),但他在三十歲就英年早逝。他的弟子們整理了他的神秘主義說教,並且將其理論化。傳說他能感到自己是約瑟夫裔的彌賽亞,遺憾的是,他還沒有完成讓大衛裔彌賽亞出現的事業就離開了人世。
偽彌賽亞思想和它的影響

到了17世紀,在波蘭和烏克蘭,猶太人被大肆屠殺,歐洲的難民頓時人滿為患。另一方面,路德的宗教改革(16世紀)後,只剩下持有強烈反猶太思想的天主教陣營。猶太人將這段時間稱作彌賽亞的陣痛
到了1665年左右,伊茲密爾出身的神秘學家茨維在巴勒斯坦宣稱只有自己才識真正的彌賽亞。期待中彌賽亞出現的消息迅速在全世界的猶太人中間傳開了。雖然當中有懷疑其真實性的人,但大多數都狂熱地歡呼他的到來。
他在移居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譯者注)的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彙集到這裡,人數之多,盛況空前。就在1666年秋,君士坦丁堡當地政府將他逮捕,給了他兩條路:棄教或是死。茨維選擇了棄教。
這樣,彌賽亞運動在僅僅一年的時間裡就宣告結束。這個悲劇性的結果在猶太民族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 多數教眾不顧茨維背教這個事實,堅持相信他就是真正的彌賽亞。他們在名義上改宗伊斯蘭教,暗地裡繼續信仰彌賽亞。
2 由於彌賽亞運動破滅,猶太人感到了傳統的近代化和合理化的重要。這種認識引發了19世紀初在德國興起的猶太教改革運動。
3 居住在東歐的猶太人從彌賽亞運動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圓滿是第一要義。在他們中間,出現了一個被稱作敬虔者的群體。這個群體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展開了猶太教復興運動。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茨維運動失敗產生了反教與改革運動。這兩種運動分別對猶太人的近代史做出了直接或間接的貢獻。
在逐漸進入近代化的西歐社會,改革運動也為猶太人創造了順應時代需要的生活模式。從隔離區中釋放出來後,過著都市生活的猶太人被教導用和基督教徒同樣的價值觀生活。他們的儀式典禮也被改成基督教風格,這在猶太教的教義來看是不合理的。因為這種符合近代化的合理性,改革運動在19世紀後半葉迅速地在美國的猶太人中興起。
另一方面,哈西德運動開始拯救因長期受到逼害而喪失生命力的猶太教。這就是說,他要將原來由一小部分精英掌握的猶太教重新教普及到大眾當中。他要讓那些受盡痛苦的人們看到,在人間還有聖火,還有生活的喜悅。他呼籲人們恢復做人的尊嚴和自由,進行宗教獻身和倫理道德的實踐。
改革運動是伴隨著近代化出現的,其實是一種外在的和廉價的合理化運動,而哈西德運動關心的是近代化以前的問題,即人自我認知這個內在的的問題。
哈西德運動是在東歐的猶太人中興起的運動。他們將內部培養的互敬互助精神通過他們的子孫帶到了遙遠到美國和巴勒斯坦。這些精神成為了20世紀猶太精神的原動力。
猶太人的解放

18世紀後半葉開始,西歐的隔離區逐漸有名無實,猶太人開始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背後,我們不能忽視孟德斯鳩的自由思想的影響。
這個時代最有名的猶太人首推摩西孟德爾松(1768年)。他雖然不是一位學者,但他在1761年柏林科學院主辦的哲學論文大賽上獲得了一等獎。當時敗給他的是後來的著名哲學家卡托。摩西孟德爾松出版了《摩西五經》的德譯本,用來贊助那些德語系猶太人的文化活動。另外,他還為維護猶太人的市民權而著書立說。這些作品產生的影響可以在1782年澳大利亞的《宗教自由書》和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上看到。
最初實施對猶太人解放的是法國大革命。在1791年,法國的猶太人獲得了平等的選舉權。以這個為突破口,在19世紀後半葉之前,西歐大多數國家的猶太人都獲得了自由和市民權。在1858年的英國,拉以奧第一個作為猶太人成為上院議員。
1819世紀的西歐以極大的熱情推行自由主義,而同時期的東歐還是十分封閉。俄國、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猶太人享有市民權是俄國大革命(1917年)以後的事情。
猶太人被給予國民待遇(市民權)後,就可以自由地進入到社會各個領域。但是,他們的優秀表現招致了一部分人的嫉妒和反感。這些人不去說自己沒有能力,而是開始發表攻擊言論,說猶太人是生物學和文化學上的劣等人種。
按照他們的說法,猶太人有可能將日爾曼民族純正的血統玷污,所以一定要根除猶太人。這種反猶太主義巧妙地利用了日爾曼民族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一盲點,有效地煽動了大眾。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為首,很多政治家和企業家利用這一反猶太主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限制猶太人。
法國著名的托倫夫斯事件就是指保皇派和聖職組織勾結反猶太主義者圖謀顛覆第三共和政權的事件。時任陸軍上尉的托倫夫斯將法國的這個軍事機密洩露給了德國。189515日,堅稱自己無罪的托倫夫斯上尉被免去官職,判處無期徒刑,而他被認定無罪是在五年多以後。
天主教會在中世紀強迫猶太人改宗基督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譯者注),在近代又標榜自己是主張消滅猶太人的反猶太主義者。至此,猶太人認識到除了復國主義這條猶太民族復興之路以外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最初主張在巴勒斯坦再建獨立政體的是摩西赫思,他所著的《羅馬和耶路撒冷》是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史的重要作品。
猶太復國主義的組織化

希歐多爾赫茨爾主張猶太人復國運動,並在1897年組織召開了第一屆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他作為記者經常在巴黎報導猶太人的事情,並且認識到,猶太人之所以被冤枉上一些罪名,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國家。於是,他根據自己心目中猶太國家的形象,總結出版了《猶太人的國家——傳統下的新國家》(1895年)。他作為猶太人的代表,會見了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國家元首,為猶太復國運動投入了全部精力。遺憾的是,他在44歲時就英年早逝,那時他事業剛剛進行到一半。
西歐的猶太人在充滿自由主義思潮的社會中宣揚和談論猶太復國主義,而東歐的年輕人卻挺身而出去實現這個夢想。東歐的年輕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原因他們想從殘存著種族逼害的東歐社會中擺脫出來。東歐的復國主義者最初是在法國慈善家的援助下開始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後來,世界猶太協會下屬的猶太國民基金復國建設基金開始向這些人提供開拓資金。一時間,移居巴勒斯坦的活動活躍起來。雖然大部分的移居者是一些沒有拿過鋤頭和鐵鍬的年輕人,但他們不斷地研究農業技術,開拓了一個又一個村落。他們開拓沼澤,植樹造林,採用最新的農業技術,還通過種植蔬菜和橘子來賺錢。就這樣,以特拉維夫為中心,各地都出現了新的村莊。
雖然開拓者們分別說德語、波蘭語和俄語,但他們重新採用了自己祖先的語言希伯來語,並把它作為國語。詩人薩爾姆和作家撒母爾伊本那布也用希伯來語創作文學作品。他們的作品現在還感動著每一個猶太人。
束之高閣兩千多年的希伯來語終於重見陽光,出現在了文學、戲劇、詩歌、報紙、收音機還有專業學術領域。這個事實最能象徵荒廢了兩千年的巴勒斯坦國土的復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1917112日,英國外務大臣貝爾福宣佈:英國政府將不遺餘力地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設自己的家鄉。這個宣言極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使他們大批地湧到巴勒斯坦。
1918年,巴勒斯坦的總人口是80萬,而猶太人僅占6萬。15年之後,猶太人口就激增到了20萬左右。在1925年,耶路撒冷設立希伯來語大學,而且配備了研究生院。開拓者們這種追求最高學術水準的精神使得以色列的重建,這個20世紀的奇跡變得可能。
話說回來,英國方面一面通過《貝爾福宣言》表示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祖國,一面又在1915年以駐開羅高級外交官麥克馬洪的名義向當地總督遞交了一封信,表示承認阿拉伯人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的自治權力。

當今,在中東問題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利害關係已經複雜到不能解決的地步,其中的原因追溯起來還是當初英國狡猾的兩面派做法。英國典型的做法就是一面牽制利害雙方,一面尋找機會全身而退。這可以從印巴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紛爭)上看出來。
法西斯勢力的抬頭和猶太人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猶太人的社會地位依然不穩定。雖然說東歐的猶太人被給予了同等的國民待遇,但那不過是一紙空文。在波蘭和羅馬尼亞,政府禁止猶太人進入公職和普通教育領域,甚至還限制他們做醫生和律師的權利,商人們也拒絕和他們做生意……
大革命後的蘇聯熱衷於猶太人解放,但也只是鼓勵他們開拓猶太人自治區,並沒有發展到全面承認其自由的程度。在蘇聯,猶太教和猶太復國主義是被禁止的。參加者一旦被發現,就會被發送到西伯利亞。由於蘇聯的猶太人大部分是中間商和小商販,在保護勞動者和農民利益為主的共產主義制度下,他們等於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另外,因為共產主義之父卡爾馬克思和革命的旗手列寧都是猶太人,西歐的反動主義者中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臆測,即猶太復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以及猶太富豪秘密攜手,圖謀世界霸權。他們還杜撰了一本書叫《復國議定書》。
1929年,由於經濟恐慌,反猶太主義的風潮再次在西歐各國高漲,特別是在由於一戰戰敗而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處於停頓的德國。阿道夫希特勒上臺後就開始宣揚:德國戰敗和經濟敗落的責任在於猶太人。希特勒在1933年就任德國第三任首相後,他的納粹政權就制定了歷史上最有組織性的和最大規模的消滅猶太人的計畫。
不單是純血統的猶太人,就是有1/4德國血統的猶太人也成了殺戮的對象。因此,被流放和屠殺的著名學者、藝術家和文化人士不計其數。這裡面包含了29%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德國軍隊依次開進奧地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法國、義大利和俄國,肅清和屠殺當地的猶太人或是將他們送到集中營。特別是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那裡簡直就是一個設施齊備的殺人工廠。在那裡,納粹使用毒氣、毒藥或是槍殺等各種方法屠殺了大量猶太人。1945年春戰爭在歐洲結束時,居住在各國的九百萬猶太人中已經有六百萬被納粹殺害。
以色列共和國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以前處在列強殖民統治下的亞洲和非洲各民族在戰後也相繼取得了獨立和自由,19485月,以色列共和國在巴勒斯坦成立就是一例。這個新生的猶太國家是在和其它中小國家不同的背景下成立的。其它民族是在一直居住的國土上重建了自己的國家,而猶太人是在兩千年魂牽夢繞的祖先的土地上建立的以色列。以色列的重建應該歸功於那些猶太復國主義者和開拓者們的汗水和努力。
1947年聯合國承認猶太國家的成立,給兩千年的猶太逼害史劃上了一個句號。對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罪行,聯合國主張再次進行倫理上的審判和人道主義上的反省,這也是猶太國家得到承認的一個重要因素。確實,以色列共和國是建立在六百萬同胞的鮮血之上的。
戰後,在集中營中倖免的猶太人中,有三十多萬移民到了以色列,另外一半分別移民到了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國。還有在中國、印度、中近東和北非的猶太人也陸陸續續地返回到以色列。獨立當初,猶太人的人口只有655千人,到了現在,即1978年,達到了365萬人。這裡面有3076千猶太人和57亞拉伯人。據推算,在今天的美國境內有640萬猶太人。美國的猶太人不一定將自己的命運和以色列聯繫在一起,但他們對以色列的生存和發展從來是不遺餘力。以色列共和國是在的背景下建立的,這裡面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懸而未決,那就是和巴勒斯坦人、亞拉伯人的利害關係。
《貝爾福宣言》發表之後,當時作為亞拉伯民族主義陣營領導者的愛米爾表示尊重猶太復國主義十分,認為開發巴勒斯坦需要猶太人的説明。所以,在第一次大戰後的和平會議上,他表示贊同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提案,並在191931日備忘錄中這樣敘述:我們亞拉伯…….對猶太復國運動抱有深深的同感,並且翹首期盼。我們的代表團全面承認了昨天猶太復國主義者協會在和平會議上做的提案,並認為這樣做是穩健和妥當的。我們……為此要盡最大的努力對他們進行援助。我們誠心地歡迎猶太人回到故鄉……我們要和他們一起同心協力,為將共同關心的地方(巴勒斯坦)再次建成世界文明的交流之地而努力。對此,我們的同胞(亞拉伯人)也真心地祈盼著。
不幸的是,亞拉伯人並不贊成這種穩健的做法,他們的激進派在同年七月召開會議,決定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就這樣,圍繞巴勒斯坦問題,兩種對立力量的抗爭開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對巴勒斯坦進行託管。最初,英國試圖讓猶太人和亞拉伯人互相妥協,但以失敗告終。從那以後,英國開始強行向猶太人和亞拉伯人推行限制性政策。
三千年的和平期待

194711月,聯合國做出決議,讓猶太人和亞拉伯人對巴勒斯坦進行分割統治。對此判決不服的亞拉伯人決定用武力將猶太人從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趕出去。其實,在英國軍隊接管巴勒斯坦以前,兩者之間的戰鬥已經在各地打響了。
英國給在亞拉伯人提供武器的同時,禁止猶太人保有任何武器。猶太人通過走私掌握了少量武器,並用這些簡陋的裝備勇敢地戰鬥。在英國軍隊撤退的時候,中東五國(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開始發動全面的進攻。
19496月,在聯合國的斡旋下,以色列和中東各國達成了停戰協議。這時,在中東方面,埃及只是得到了南部一塊狹長地帶,約旦也只將巴勒斯坦東部納入自己的版圖。
只是,戰爭產生了75萬多中東難民。對於難民產生的原因,亞拉伯方面認為是被猶太人要求他們立即撤退造成的,以色列方面認為是亞拉伯聯軍要求亞拉伯農民立即撤退的結果。到底誰的說法正確還沒有定論。
根據以色列史專家石田友雄的見解,決定19471949年戰爭勝敗的是猶太人和亞拉伯農民之間意識差異。猶太人意識到自己沒有其他安身之所,所以不惜性命地守衛自己的居住地,而亞拉伯農民不知道為什麼要守衛自己的國土,他們天真地認為幾個月的戰爭結束後,還能再回來,所以就捨棄了自己的家園。此後的二十五年一直到現在,他們和他們的子孫還留在以色列周邊的難民收容所裡,成為解決中東問題的最大障礙。但是,通過這三十年的苦難,巴勒斯坦人的中間也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摘自《猶太人和中東問題》)
以後,以色列和亞拉伯各國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5610月末到11月初,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當時,圍繞埃及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問題,英國、法國和埃及之間產生了利害衝突。這時,以色列軍隊為了控制西奈半島而參加了戰鬥。
19676月,埃及的納賽爾為了封鎖亞喀巴灣的入口,即蒂朗海峽,發動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同時和埃及、敘利亞、約旦交戰。亞拉伯軍隊將納賽爾視為領導者,發誓要在這次戰爭中將以色列軍隊擊敗。但是,以色列空軍先發制人,結果戰爭以亞拉伯軍隊大敗而結束。戰後不久,以色列被允許佔領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和戈蘭高地。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叫贖罪日戰爭)爆發了。當時,埃敘聯軍趁以色列不備,突破了蘇伊士運河和戈蘭戰線。當時,以色列軍隊的作戰能力很難立刻到位,結果同意讓出一部分佔領地,從而達成休戰。
最能感受到四次戰爭的悲慘和殘酷的是埃及和以色列,還有戰爭產生的巴勒斯坦難民。戰爭引起仇恨,仇恨又變成積怨,積怨又再次引發戰爭。到了1977年,在這個無法解決的惡性循環中,終於迎來了一縷和平的曙光,這就是埃及總統薩達特對以色列的訪問。197810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三方首腦在美國馬裡蘭州舉行會談,使得埃及和以色列兩國約定簽署了平條約。這被認為是中東和平的第一步。雙方在和平條約上簽字是在1979326日。
通往中東的全面和平道路還十分曲折,但是,正因為一度設立了通向和平的規則,這個地區各方最終能達成諒解並共同繁榮吧。在世界上,只有猶太人和亞拉伯人在日常的寒暄中用到和平這個詞彙。
猶太人和亞拉伯人的寒暄語雖然不同,但都有願和平降臨到你的頭上的意思。猶太人從大衛時代以來的三千多年裡,一直用和平作為寒暄語。《聖經》將和平作為一種理想,而猶太人為了和平忍受了長期的痛苦。他們不只把和平當作自己的東西,還祈禱求亞拉伯以及全世界都能擁有和平。擁有這種祈盼的猶太人真的很多很多。
第七章 猶太教徒的生活

猶太教起源

上帝的光輝照耀各族兄弟——猶太格言
猶太教是一種古老而年輕的宗教。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是和印度教並存的世界上最有歷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詳細起源還沒有定論,大體是在西元10世紀的時候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西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以印度教為基礎創立了佛教。佛教最終從印度人中脫離出去,成了蒙古系各民族的宗教。印度人一直信仰印度教,所以它並沒有失去自己的生命力。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瑜珈和錫克教也分離出來,印度教仍保持著它神秘性,強有力地影響著人們的宗教實踐。
猶太教的歷史就十分清楚,我們可以推斷出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民族首領的信仰是出現在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前1700年左右。實際上,猶太教作為一種以色列全民族的宗教是在摩西成功領導人們出埃及後(西元前13世紀前半葉)實現的。那時,以色列十二個部落和上帝之間達成契約,將耶和華作為自己惟一的上帝,而耶和華也把以色列民族作為最寵愛的臣民加以保護。
但是,他們中的腓尼基人和迦南人熱衷現世宗教,塔洛特人信仰女神。他們這種腳踩兩隻船的做法讓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陷入困境。所以,上帝開始給予他們錘煉,讓他們飽受國家滅亡和成為巴比倫之囚的痛苦。
西元前538年,逃離囚犯生活的猶太人返回自己的故土。這時,他們在宗教上已經面目一新。在學者以斯拉和首領尼希米的領導下,猶太人開始以對上帝的絕對忠誠和純粹信仰為基礎展開祖國重建運動。和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做禮拜不同,猶太人是以猶太會堂為中心,對普通的民眾進行教化,有組織地將禮拜和學習活動納入日常生活中來。
西元前70年,耶路撒冷再次陷落,第二神殿遭到破壞。由於在猶太會堂做禮拜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所以這次事件對猶太教毫髮無損。從那以來到今天的一千九百年間,猶太教在內容上沒有質的改變,可以說是堅如磐石
這種禮拜傳統能得以維持應該歸功與《塔木德經》的編纂。《塔木德經》僅正文就有6部、63題、524章和4184節。後來,各頁上又增補了歷代學者和賢人的見解,如今已經成為無可匹敵的巨著。《塔木德經》包含了關於儀式典禮、神學、農業、工業和商務邏輯,以及全部民法、賞罰、婦女生活。另外,《塔木德經》中還記載了很多典故和詩歌。可以這樣說,只要在日常生活方面能想到的都會在《塔木德經》中出現。不管什麼樣的難題,只要參照《塔木德經》都能得到解決。對於分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塔木德經》就是大家共有的老師。《塔木德經》中隱藏了很多在信仰上的智慧。
猶太教的兩個新派別

如果說猶太教在歷史長河中有變化,那也是從近代才開始的。第一次變化是19世紀初在德國開始的猶太教的改革派運動。當時,改革派試圖使猶太教符合風靡歐洲世界的合理主義精神。
改革派建立了自己的猶太會堂,將傳統的教義、典禮和戒律參照合理主義思想進行改革。在教義這一方面,他們否定了復國主義、選民意識和死者復活思想,致力於形成與民族傳統無關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猶太教來取代道德倫理主義。
在典禮這方面,改革派廢止了週五的安息日,規定在周日做禮拜;將希伯來語的祈禱文改成德語或是英語,並將內容進行簡化;廢除猶太會堂裡男女坐席分區的規定;廢除傳統的飲食制度,蝦和豬肉都被允許食用;規定安息日裡可以進行工作;廢除點聖火的規定。在猶太教順應時代發展的理念下,哲學家亞伯拉罕噶衣爾(1874年卒)強有力地推進了這項改革派運動。
這種改革派的進步精神得到了在美國追求自由的猶太移民的共鳴,它的勢力以美國中西部的主要城市辛那提為中心迅速擴大。這全仰仗阿爾紮克(1900年卒)的領導力。各地建起了改革派的猶太教會堂,從1870年到1930年,美國猶太人的大半已經歸屬改革派。矗立在紐約第五街的猶太會堂就是改革派所屬的古典建築的傑作之一。
但是,在具有進步思想的猶太人中間,也出現了反對改革派的激進形式的群體。改革派在體制上的缺點就是普通的信徒決定組織的意志,所以,專業上的欠缺讓全體教眾很容易失去方向。改革的首要條件是提升全體教眾對猶太教的理解力,而改革派為了適應外界的環境,而沒有看到傳統的內在奧秘,實在是一個短見之舉。
為了調和改革派過激的行為,猶太教保守派在1887年誕生了。奠定猶太教保守派基礎的是謝赫塔(1915年卒)。他生於東歐,是第一個被聘為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的猶太人。將謝赫塔三顧茅廬從英國請到美國的是捷伊科布,他向猶太教保守派提供財政支援。
對保守派中庸路線的贊同者越來約多。根據最近統計,45%的美國猶太人已經歸屬保守派,而改革派和正統派分占21%18%。在以色列共和國,正統派反對其它兩派的存在,所以在數字上是遠遠領先。但是,如果三派都被承認,我們可以想像出,在以色列國內的三派分佈和在美國是差不多的。
正統派的生活

對於前述三派的差別,我們在這裡不妨簡單地瞭解一下。
正統派對猶太教的傳統和戒律是全面遵守,一天三次堅持禮拜,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到了安息日和節日,他們對節律更是一點不能馬虎。
在安息日,勞作和與之有關的活動全都被禁止。農工商方面自不必說,就連寫作、旅行、編織、裁縫、點火和做飯等都嚴格禁止。所以,主婦們不得不在星期五傍晚以前將第二天的飯全部準備好。廚房的爐灶或是煤氣要留下小火,到第二天早晨可以將火放大用來加溫實物。在安息日,吸煙是絕對禁止的。由於連馬車也被禁止使用,教眾們只有徒步去猶太教會堂。這樣也使得正統派的教徒以猶太教會堂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共同生活社區。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正統派的猶太人實業家來到東京,住在飯店裡面。他一到週五就和前臺聯繫,要求將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送到他房間裡面。有一個星期六的早晨,他發現自己忘了聯繫了。因為太胖,他沒有體力從十樓上自己的房間跑到一樓,但他也不能乘電梯,因為安息日禁止乘坐交通工具。
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過來了一個服務生。他叫住服務生,說:你去給我拿份麵包和煎蛋,再加一杯咖啡。很快,服務生就把早飯送來了,並說:先生,請在早餐的帳單上簽字。猶太客人回答:哎呀,我還不能簽,今天是星期六……”
服務生十分吃驚,如果不能讓客人在帳單上簽字,那不就等於讓人吃霸王餐嗎?!。於是,他說:請您一定簽字。”“不行,簽不了。”“如果這樣,你就打電話到前臺說明原因。”“不行,我打不了電話,你代替我打吧!”“不行,你應該自己打。
這個客人沒辦法,開始費勁地向服務生解釋自己是猶太人,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不能在安息日簽字,也不能打電話等第。可是這個服務生的英語太差,什麼猶太人,什麼安息日,他一點都不明白。沒有辦法,他打電話給前臺經理,說他被一個棘手的客人纏住了。最後,還是前臺經理明白了猶太人不能在星期六簽字的原因。只是不知道這位猶太客人還有沒有食欲享用他的早點。
保守派和改革派

保守派走的是介於正統派和改革派之間的路線,在原則上忠實地遵守猶太教的戒律,當然也遵守飲食規定。但是,隨著生活的發展,他們根據種種實際情況,重新解釋了戒律的適用範圍,傾向於將各種制約彈性化。
舉例來說,為了方便人們到猶太會堂做禮拜,保守派認可在自己家和猶太教會堂之間乘坐交通工具。他們也允許教眾男女同席。這就是為了達成禮拜這個神聖的目的,使不便的條件最小化。他們認為,律法如果沒有人道方面的考慮就失去了法的精神。這也是保守派思想的基礎。
保守派這個名稱表示對傳統的回歸和尊敬,並不是意味著因循守舊。但是,一旦將律法柔和化,傳統就容易走向自由化。在自古以來男人主導的猶太教社會中承認男女平等後,立刻就出現了女性要求職務平等的呼聲。眼前就有一例,最近保守派內部正在圍繞應不應該任命女性為拉比進行著激烈的論戰。
改革派已經承認了女性的拉比資格,並在紐約的一些猶太會堂裡面任命了女拉比。在固執的正統派的眼裡,改革派這種自由行為是對傳統的背叛,是一種異端。
有時,我會被請到紐約郊外的猶太會堂進行演講。有一次是在星期五的夜裡,當時吹著刺骨的寒風。因為到禮拜開始還有一段時間,我就先被請進了拉比辦公室。
談話之間,那位女會長進來了,說是剛從日本旅遊觀光回來。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說:日本料理的蝦真是太好吃了,特別是活蝦,更是味美無比!”“什麼?!,我當時心裡十分吃驚,猶太人中還有吃蝦的嗎?。這時,那裡的信徒代表O先生進來了,殷勤地和我打招呼。我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竟然抽著煙鬥!猶太人在安息日是不抽煙的!在我吃驚的空兒,他們已經從房間走出去了。
禮拜開始了,我和拉比並排坐在講壇上。當拉比開始對眾人說教的時候,我看見了他的背影。我愕然了:他沒有戴克帕(一種猶太人專用的帽子)!作為常識,所有的猶太男子都知道戴克帕才能表示對上帝的虔誠。即使平時不戴的人,到了禮拜場所也一定戴的。還有的人在閱讀《聖經》或是《塔木德經》的時候也一定戴著。我環顧了一下猶太教會堂內的教眾,沒有一個戴的!戴帽的只有一個不是猶太人的我!接而連三的吃驚後,我穩定下了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是改革派的猶太會堂。
在那以前,我只和正統派和保守派的猶太人交往。那天看到了改革派的猶太人如此無知,不禁感到他們是一群已經墮落的猶太教眾。我好像是以一個傳統猶太人身份萌發了這種感情,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禮拜在接近結束的時候,全體起立向上帝唱讚美詩。突然,眾人唱了一句祈禱書上沒有的一句,上帝啊,選擇我們吧!將我們從其他的國民中選擇出來吧!。我又一次吃了一驚。
本來,改革派是否定猶太人的選民思想(即上帝的選民或上帝挑選自己的信徒)的,但他們的教眾卻高唱已經從改革派的祈禱書中刪掉的這一節。禮拜結束後,輪到我演講了。進入正題之前,我首先陳述了我遇到的四個驚奇
我想那天晚上的事情最能代表改革派的姿態了。在生活實踐方面,他們廢止了大部分的傳統戒律;為了享受現代文明,他們拋棄了一切約束自己的規則;在精神生活方面,他們還想靠近傳統的猶太思想。初期的改革派的目標是將猶太教非猶太化,理由之一就是當時的猶太人是種族歧視的物件,為了融入主流社會,就有必要將猶太教非猶太化,即普遍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以色列的獨立和發展,情況一下變了,猶太人不需要努力實現這種同化了。相反,改革派開始主張以色列的一體性,主張作為猶太民族的自覺性,並將這些作為改革派存在的基礎。
猶太教三派的存在方式各自不同,他們在主張上的鴻溝在以後也不太可能填平。在猶太教的歷史上,意見對立是很正常的,如果總是見解一致就顯得不正常了。但是,三派的存在和今後以色列國的存續、發展息息相關,也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以色列發展動向的影響。
《塔木德經》中寫道:以色列民眾、《托拉》和上帝是一體的。這種超越人間派別對立的大世界觀包容了一切猶太人。正因為這樣,意見相左才變得可能。
第八章 對猶太教的誤解

猶太人對律法的理解

律法這個詞彙在英語中可以叫“law”,在希臘語中則可以叫“nomos”
最初,猶太祖先由摩西率領逃出埃及時,在西乃山上接受了上帝賜予的十戒。在希臘文和英文版的《聖經》中,十戒中的律法被寫為“nomos”。十戒是上帝的命令,律法” 就是符合其內容的宗教或者道德行為規定。
1.是上帝將以色列人從埃及解救出來。
2.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上帝,也不要對他們做禮拜
3.不要褻瀆上帝的名字
4.謹守安息日為聖日
5.孝敬自己的父母
6.不可殺人
7.不可姦淫
8.不可偷盜
9.不做偽證
10.不可貪婪別人的一切
猶太人從十戒中引申出了民法、商法、刑法和典禮儀式,並且在《聖經》中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猶太人沒有將帶有右傾內容的律法都稱為“law”“nomos”說到底還是被作為權宜上的翻譯來使用,律法並不是具有約束力的法律。對猶太人來說,無論是十戒、律法細則還是《摩西五經》,都是一樣的托拉“law”“nomos”只不過是托拉的一個譯名。
托拉在希伯來語中是教化、上帝的旨意和指示的意思。這個詞是由教化這個動詞演變成的名詞,這就在概念上包含了這樣一個意思,即上帝的意志可能會在某一天得到實現。就是說,人們行動的指標就是托拉,你對此重視還是輕視,你有選擇的自由。
重視托拉的猶太人的律法觀和古代希臘或羅馬人將國法當成至高命令的觀點不太一樣。對於希臘人或羅馬人來說,國家和法律是固定不變的,而猶太人則認為,除了上帝不變,什麼都是變化的。猶太人認為托拉就是上天給予的啟示和指標,而且,摩西和以色列民眾在西乃山半島接受的律法只是《托拉》的一部分。托拉的本質與其說是上帝對於世人的意志,不如說是上帝的善意和慈愛。
所以,狹義上的《托拉》就是十戒和《摩西五經》(包括摩西的各種律法)。廣義上的《托拉》就是舊約《聖經》、《密什那》、《塔木德經》和其它聖典的總稱。總而言之,《托拉》是上帝對世人的關愛的化身,絕對不能和那些嚴峻冷酷的法律意志同日而語。雖然在解釋《托拉》的時候,為了方便起見用這個詞,但猶太人是決不會把它當作來理解的。
《托拉》之道

一般地,《摩西五經》被稱為律法之書,但它屬於《托拉》,不是一本法律書。《摩西五經》可以說是一本故事書,它講述了從開天闢地到祖先亞伯拉罕、雅各、約瑟夫時代的故事。它也可以說是一本歷史書,記載了《出埃及記》的大部分和《民數記》的一部分。它是用來論述律法條文的《利未記》和《申命記》的精神基礎,具有謙虛、博愛和敬上帝三個特點。
愛你自己,也愛你的鄰居,這個《聖經》的黃金法是幫助世人自律,而決不是用來束縛人們的。在真正的意義上,《聖經》的宗教精神是教育人們敬天愛人。
對於十戒,我們可以做出同樣的觀察。前面四條是教人們敬上帝,後面六條是讓人們學會互敬互愛。這十條讀起來簡單,真要聽到上帝的聲音,必需真正成為上帝的子民,長期地信奉他。
《詩篇》是《聖經》文學壓卷之作,它的前言對《托拉》的特點給予了最恰當的描述:
不要步罪人的後塵,
不要與罪人為伍,
不受嗟來之食,
這樣的人才能領會到上帝的旨意。
請記住,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幸運降臨的時候抓住它。
不要讓希望的火種熄滅,
它所在之處就是希望之所。
上面的詩句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上帝直接的旨意,或者說是他的聲音。這些詩句意味著冥想神意,順從上帝的意志而生活。
對於猶太教徒而言,能夠告知上帝的意志的就是《托拉》。《托拉》不只是律法和戒律。就像《摩西五經》的大部分是典故和歷史一樣,舊約《聖經》也包括故事歷史和詩歌。就是因為有典故和歷史這樣的具體事例,人們才能領會到上帝的旨意、警示和慈愛。
收錄了賢人們的言談的《塔木德經》基本上是一本立足於事實的言行錄,幾乎沒有抽象的評論。所以,事實先行,而拉比們會在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上暢談自己的見解。如果拉比們的意見不能達成一致,那就把這些不同的見解原原本本地記錄到書上。
法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非黑即白,而《托拉》具有人道精神,拒絕死板的規定。為什麼呢?根據古希臘和羅馬的法學精神,正義是建立在平等這個基礎之上的,而根據希伯來語《聖經》的法學思想,正義是建立在博愛的基礎上的。
難道猶太教中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嗎?一般來說,密次波(戒律)就相當於普通意義上的法。
猶太教中有六十三條密次波,其中又包含了三百六十五條禁令(不能做的)和二百四十八條定令(必須做的)。它們中大部分和實際生活無關。換句話說,如果現在不恢復神殿時代的祭祀禮儀,這些制度就根本用不到。
相對於戒律這個詞本身具有的約束力,我們的價值觀是消極的,但是對於猶太教徒來說,戒律是促使他們形成宗教自覺性的法寶。
我們知道,猶太人會在星期六這一天從工作中解脫出來,虔誠地渡過安息日。這個戒律對引導兩千年中飽受流浪之苦的猶太人走向團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於改宗猶太教的新人來說,這個戒律可能比較難以遵守,但對於在猶太教環境中長大的人來說,它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會對它產生任何抵抗情緒。
戒律的出發點

大衛國王將摩西的六十三條戒律減縮並總結成十一條。就像詩歌唱的:正確選擇道路;行使正義;要說真話;不要誹謗;不要加害朋友;不要奉承別人;鄙視被上帝拋棄的人;尊重敬主的人;立誓之事就是對自己有害也不能反悔;借錢不要收取利息;不要做對無罪之人不利的事情。
先知以賽亞又將這些減縮到六條。他說道:正確走(人生)路;誠實說話;不榨取利益;拒絕賄賂;不殺戮;內心平靜。做到這些的人即使住在高山,堅硬的岩石也會變作小鳥,給他帶來水和食物。
先知米該雅又將其歸納成三條:主人讓你做事無損正義;保持博愛之心;緊跟上帝的腳步。
而後,以賽亞又進行了歸納,共有兩條:遵守公平,行使正義。最後,根據阿摩司的歸納,戒律只有一條,那就是追隨上帝你才能生存
根據以上先知的總結,我們就可以明白:猶太教的教義不是墨守戒律,而是理解宗教上的倫理精神。它的基礎就是追隨上帝,在上帝的面前淨化自己的信仰,而道德和倫理上的行為不過是信仰的結果而已。
如果遵守戒律,就能完善自己的信仰嗎?遵守戒律就等於是有信仰的生活嗎?對於這些問題,猶太教徒的看法有些特別。孩子能夠本能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並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長。與此相同的是,信仰上帝的人們不用別人驅使,也會按照上帝的意志進行生活。這是道德意志在人心中自動作用的結果吧。
所謂宗教生活,並不是依存個人的意志力量的生活,而是在上帝所給你指定的範圍內生活。在上帝的指定範圍內活動,你就不會產生惡念。只有時時刻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人才會打掉自己去嘗試的念頭。
因為只能將托拉翻譯成律法,所以人們容易看不到猶太教的本質。在猶太教裡,托拉是一條信仰的道路。托拉律法在另一方面有對修道精神的嚴格要求,它的給人的啟示就是追隨上帝,直到有一天醍醐灌頂。
普通意義上的法律也具備這種精神。只有知道戒律本身的目的,人的生活才能充滿活力,這也是猶太教所向世人傳遞的精神。
上帝說:我被你們稱為上帝,你們就必須你們一日三次對我參拜,再告訴我你們的願望。如果不能在猶太會堂參拜,就在自己家裡。如果不能在自己家參拜,就在戶外。如果還有什麼理由讓你不能在戶外參拜,那就在晚上就寢的時候,在床上參拜。如果你這也做不到的話,你就不要認為有我這個上帝了!
如果沒有敬慕上帝的心,無論你怎麼遵守律法和戒律,都是沒有意義的。
第九章 猶太人眼中的上帝
帝教始祖

不辱沒自己的人也不會受到上帝的辱沒——猶太格言
一般認為,猶太教是所有惟一神教的始祖,但嚴格地說,西元前十四世紀統治古埃及的太陽教才是上帝教的始祖。當時的埃及國王廢止了埃及傳統的宗教,將太陽作為惟一的上帝進行參拜。由於這個做法過於激進,一般民眾難以接受,所乙太陽教這個新興宗教在他的時代結束後也消失了。
《聖經》學者當中有人推測,猶太教的產生受到過太陽教的影響。
但是,耶和華這個稱呼在出土的西元前十八世紀的土版文書中就有記載了。作為猶太祖先的希伯來人就是出生在這片土地上。而且上帝也曾經對摩西說:你這樣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祖先的上帝、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還有雅各的上帝都是耶和華,他是我派到你們身邊的使者。(摘自《出埃及記》)
惟一上帝論出現以前

祖先的上帝耶和華是作為拯救民族的英雄出現的,但這多少有點牽強的意味,因為在最初的舊約《聖經》時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惟一上帝這樣的理論。
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還有雅各的上帝這種說法中可以看出,各個部落有參拜耶和華上帝的傳統。如果真是這樣,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拯救出來的就是耶和華了。
十戒的第二條說不要將任何其他的人當作上帝,也不要對其進行參拜。這個禁令對以色列人還適用,但他們對於其它民族參拜各自不同的神,上帝也沒有過異議。以色列人認為有義務對耶和華進行參拜,因為他將他們從埃及的奴隸生活中拯救出來。
令人稱奇的是,一個新的信仰慢慢地確立起來了,那就是將耶和華作為至高無上的上帝。西元前十世紀的詩人亞薩曾在他的詩篇中將這種行為表述為異端。
上帝有上帝的會議,
一個上帝也會受到其他上帝的審判。
耶和華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為他數次將以色列人從外敵入侵的危險中解救出來,數次在以色列人窮途末路的時候引導他們取得勝利。這樣,他才逐漸被以色列人承認和接納。而西元前八世紀的先知以賽亞認為耶和華不是普通的神靈,而是統率萬國之民的惟一的上帝。
那時,在埃及國內有一個為耶和華設立的祭壇,還有一根用來祭祀的石柱。當人們向耶和華呼救的時候,耶和華就會派出拯救者去保護他們。有一天,埃及人知道了耶和華的事情,就帶了供品向耶和華訴說自己的心願,結果也成功了……。有時,在從埃及到色耶尼的路上,色耶尼人對埃及人說,你們到色耶尼去吧,埃及人和色耶尼人都應該皈依耶和華。(摘自《以賽亞書》)
萬物的創造者——耶和華

舊約時代的先知們一貫有一種共同的認識,那就是上帝不但譴責以色列人的背信棄義,還要對埃及為首的各國國民進行審判。
初期的《聖經》思想將上帝認為是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或是守護神,而以先知以賽亞為代表的後期《聖經》思想認為,上帝平等地對待世人,應該作為全人類的禮拜對象。他的這種觀點得到了承認。
到了西元前550年,惟一上帝理論出世了。
耶和華,這位以色列的主人、拯救者和世人的統率者這樣說:以我為始,以我為終。除我之外無神靈存在。
被認為是猶太教禮拜靈魂的祈禱文這樣寫道:聽啊,以色列人!耶和華是我們的上帝,耶和華是我們惟一的上帝!這個祈禱應該是在耶和華被作為惟一上帝確立之後才有的吧。
歷史上,這種惟一上帝的理論曾經得到深化,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耶和華這個名字本身就有十分明顯的惟一的上帝的色彩。
最初,上帝現身在摩西面前的時候,說自己是惟一的上帝。對此,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創造上帝的上帝。耶和華是希伯來語的創造這個詞變來的,就是說,耶和華是業已存在或者即將存在的萬物的創造者。這也是《聖經》的解釋,所以《聖經》不承認在萬物創造以前,除了耶和華還有別的上帝存在。
根據《創世記》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創造了光,接著創造了天地、生物和人。根據埃及和希臘的神話傳說,宇宙中最初只有一個上帝,而後誕生了很多上帝,分別創造自己的天、地、水、風、雲、山和河流等自然事物,而宇宙是在諸上帝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而已。雖然諸上帝們能夠決定人和自然,但他們也只是包含於宇宙的一種存在。根據這種認識,宇宙也會被上帝認為是永遠存在的事物。相反的是,《聖經》認為上帝是超越虛無和萬物的惟一創造者。
《聖經》的思想雖然是西元前七、八世紀的產物,但在當時多神教的社會中也稱得上極具想像力。我們不能否認,創造上帝的上帝這種說法所帶有的形而上學的色彩使得惟一上帝論的發展成為必然。
介入歷史的上帝

耶和華這個名字有形而上學的意味,但這是故意捏造出來的嗎?事實不是這樣。《聖經》認為他是自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後不斷拯救以色列民族於水火的上帝。
一般來說,宗教應該讓人安心立命,幫助解決生活的煩惱。在這一點上,《聖經》宣導的宗教和其它宗教是一樣的。但如果宗教是以救濟個人為目的,那麼遭受兩千年流離和亞拉伯的猶太人是不是早就不用固守猶太教了?是不是皈依拯救個人靈魂的基督教也可以了呢?猶太人能都為了自己的宗教獻身(殉教),能夠將對耶和華的忠心貫徹到底,最大的理由是耶和華是創造歷史的上帝。
創造歷史的上帝這個說法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上帝在過去一次次地用自己的力量化解了以色列的民族危機,這是介入歷史的事實;二是人們相信,即使在現在,上帝也在關注著歷史的演進;三是上帝期待在將人類的歷史完成之後,還要繼續進行別的創造活動。
從第一點來看,猶太人認為《聖經》時代的故事就是歷史的實例。西元前13世紀左右,猶太人在摩西的率領下逃出埃及,最後在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迦南。這一系列的事件被認為是上帝對猶太人眷顧的最大例證。另外,大衛王擊退強敵非利士人的入侵,創建了以色列王國。還有其他無數的領導者拯救以色列民族的事件,例如西元前538年巴比倫王國歸還成為囚犯的猶太人。這都是上帝對猶太民族的憐憫拯救了猶太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猶太人認為上帝的介入不限於拯救猶太民族方面。歷代的先知都宣稱:如果以色列人不信仰上帝,就會受到上帝的遷怒,整個猶太民族就會滅亡。例如,對於猶大王國的滅亡,先知耶利米這樣闡述的:耶和華已經告訴我們了,猶太人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之間有叛逆的行為。他們不聽我們的勸告,重蹈我們祖先的覆轍,去信仰別的上帝…….所以耶和華說:你看,我為他們免除災禍,他們卻違反我的意志行事。他們稱我為救世主,我可沒聽見!
作為《聖經》一部分的《歷代志》也認為,西元前587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上帝的旨意。
祖先的上帝耶和華看到民間疾苦,就派去了使者。結果人們嘲笑使者,出言不遜,還咒駡當時的先知們。耶和華終於動怒,對他們的災難沒有施以援手。就是說,上帝讓巴比倫攻打他們。巴比倫人在神殿裡用劍進行屠殺,無論是青年男子還是女子、老人都不放過。他們把神殿的大小器皿、耶和華殿的財物還有國王和大臣們的財產都帶回了巴比倫。然後,他們燒毀了神殿和宮殿,推倒了耶路撒冷城牆。他們還將逃跑者帶回巴比倫,讓他們做奴隸。這就是傳說中耶和華的力量。(摘自《歷代志》)
根據《聖經》,上帝在所有的民族中最愛以色列人,但不是溺愛。如果以色列人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就會被處以嚴厲的懲罰。以前以色列亡國的命運就是上帝對他們的鞭策。
猶太人從歷史的磨難中領悟到了上帝的慈愛,這通過上帝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可以看出。相反,如果背叛了對上帝的信仰,就會受到上帝毫不留情的懲罰。這就是猶太人學到的兩大真理。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破壞,對此,猶太人自己也承認因為最終的原因是對上帝信仰的背棄和道德的墮落。
猶太人的歷史觀

雖然上帝是全能的,但猶太人不是總依賴上帝,不是每到困難的時候就去請求上帝的幫助。這樣安逸的生存方式上帝也不允許。上帝的責任是將在埃及深受奴役之苦的以色列人解放出來,而能不能利用自由之身去主動地實現自立和成為優秀的民族,就是以色列人自己的事情了。
在西乃山授予十戒時,上帝這樣說:如果你們聽從我的訓導,遵守我們的約定,你們將成為天下我最寵愛的民族,因為全世界都歸我所有。你們應該能夠成為一群虔誠的民眾和一群合格的教徒。
上帝對以色列人的祝福是有條件的,就是要人們在正視殘酷現實的基礎上,嚴格遵守與他的契約。西乃山受戒以來已經過去三千多年了,猶太人為了遵從這個條件,一代又一代地做著努力。這裡面也有猶太人獨特的歷史觀:歷史既不是瞬間事件的連續,也不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至少歷史不是作為事件的旁觀角色出現的。
對於猶太人,通過歷史事件可以領悟到上帝的意志,所以歷史就是人對這些意志所做出的回應。即使是西乃山受戒這樣古老的事件,還帶給當今一些很普遍的命題。從這點來看,整個事件並沒有結束,它還在影響著當今的猶太社會。每年春天祭祀的時候,猶太人會偕同全家參加慶祝宴會,朗讀《哈加達》。其中有一句讓人耳目一新:
每個時代的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是從埃及逃出來的。
猶太人這樣一遍遍地回顧出埃及的故事,重新體味食用米麩、苦菜和鹽水的生活。這個節日持續七天,這期間,人們都要思考民族的起源,還要思考上帝和人的關係。日本的祭祀節日就是不斷地重複祭神儀式和進行大眾捐款。與此相比,猶太人是人人都重新思考自己和上帝的關係。
猶太人眼中不單有宗教,還有歷史、人與上帝之間的契約。契約是當事者雙方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締結而成的,只要一方不違約,那契約就有效。自從西乃山受戒以來,無論哪一代猶太人都遵守割禮的規定。只有接受了割禮,才有成為猶太人的基本資格。就像前面講述的,即使一個人生來就是猶太人,但如果沒有接受割禮,那他就不會被承認為真正的猶太人。當時猶太人是以猶太教共同體的形式在西乃山上與上帝訂立契約的,而割禮儀式就意味著一個人要加入到這個共同體當中。
進行割禮儀式的時候,西乃山時的情景就像是穿越了三千年時空回到了現在。每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有履行對上帝的契約的責任,也就是實現自己的使命。在成為聖民以前,西乃山上受戒的事情永遠都不是過去。他們一直在聆聽著三千年以前上帝的聲音。
上帝這樣說:你們要遵守公平,行使正義。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會在你們身邊,因為我無處不在。
世人是上帝的奴僕

現在我們來看第二點,即上帝對現在歷史的演進給予著充分的關注。先知以利亞曾經反對當時以色列流行對巴力神的禮拜,要求民眾回到耶和華的身邊。在他的宗教改革受挫之時,上帝對他說:不向巴力神屈膝的以色列人只有七千了吧。
上帝開始留意被埋沒的人才,賦予他們使命,而猶太人也開始感到自己應該成為那七千人中的一員。《塔木德經》疾呼道:世人就是上帝的奴僕!而上帝為了自己奴僕的利益也是盡心盡力,所以猶太人對上帝的理解是非常具體和現實的。
在古希臘,歷史只是人們好奇的物件。海羅道得斯編纂過一本歷史書,裡面收錄了當時的文明世界裡發生的奇聞逸事。對於中國,他以歷代的政治為中心,在政治的運營方式上總結了一些反省材料,正所謂溫故而知新
即使對於猶太人來說,歷史也是充滿了有趣的故事,只是對於當政者而言,他們是反省的好資料。舊約《聖經》裡的《列王記》和《歷代志》就被認為是為了反省而編纂的。如果《聖經》只是單純記錄以前的事件或是收錄古人的文學作品,那人們就不會在兩千年裡一直閱讀它了。《聖經》的最大魅力在於它證明瞭上帝在現在依然存在。
西方的哲學一直沒有從亞裡斯多德的影響下擺脫出來。他們將上帝當作是無人格特點的存在,並定義上帝為無限和終極的實體,或者說是一個絕對者和超越者。這種定義在一定意義上可能正確,但定義本身將上帝抽象化,並將他從現實生活當中分離出去了。隨著社會的近代化,我們東方人被認為沒有宗教信仰,可能是因為這個定義產生的西方文明思潮影響了我們吧。
對上帝的稱呼

在猶太教裡面,我們很難找到關於上帝的定義,只有在中世紀,神秘主義曾經提到上帝是一種無限,而從無限中釋放出來的光創造了萬物。這種說法勉強可以稱得上是定義。在西元1世紀,希臘文明在世界盛行,猶太教神秘主義就是在它的神知主義影響下形成的,所以,以上的定義並一定代表猶太教本來的思想。所謂無限,雖然表現了上帝的特點的一個方面,但絕對沒有說明上帝的本質。
猶太人知道世人不可能完全瞭解上帝,所以就沒有對上帝下一個絕對的定義。在《聖經》中出現的眾多賢人中,耶弗他可算是最有智慧的一個了。即使他在上帝的面前也認為自己因為無知誤解了上帝的旨意。雖然是這樣,上帝對於猶太人來說也不是一個不可知者。猶太人們常常通過上帝的各種行為來瞭解上帝的性格,也能知道上帝對他們的關愛程度。
摩西曾經問上帝的名字,上帝說:你想知道嗎?你們已經在不同的場合叫出我的名字了。我在審判世間萬物的時候,你們叫我上帝;我在幫你們對敵作戰的時候,你們叫我萬軍之主;我在赦免世人罪惡的時候,你們叫我全能的上帝;我在憐憫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們就叫我耶和華。(摘自出埃及記)
雖然不能對上帝下一個定義,但猶太人可以描述他。在猶太教中,對上帝的稱呼各種各樣,比如創造者、至高者、審判者、世界的領袖、以色列的保護者、亞伯拉罕之盾、以色列的岩石、耶路撒冷的創造者和世人的,還說他憐憫世人、賜予食物、醫治病人、讓人死而復生、養育寡婦和孤兒、能創造宇宙也能毀滅宇宙、能創造光和聲音、能讓離散的人團聚和洞察人心等等。
對上帝典型的稱呼應該是世界之主。猶太人對作為全世界支配者的上帝的稱呼各種各樣。如果上帝能早些聽到,就會明白這些稱呼凝結了幾千年的感歎。猶太人相信,無論早晚,上帝總有一天會聽到他們的聲音。對這點,猶太人可以說是十分自信。猶太人每日三餐都說我們的主啊,憐憫耶路撒冷吧!快幫我們重建耶路撒冷吧!現在我們看看再建成功的以色列,就會明白他們每天的祈禱不是沒有用的。
上帝”的具體的含義

猶太人對上帝的稱呼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是具體的,幾乎找不到抽象的稱呼。
我們舉創造者這個稱呼為例。這個詞有正在創造的意思,所以譯成英語應該是“the creating one”或者“the creator”,但仍不能完全將意思表達出來。例如,“creator”這個詞只表示在過去進行了創造活動卻沒有現在和將來的意思。
如果要讚美上帝從無到有創造了世間萬物的時候,拉比們會用上帝以神命生成世界這個表現。如果要表現上帝仍然關注著我們,就可以用以色列人民的守護神以色列人的主人給予食物的上帝這些稱呼。
如果說上帝的全能已經在萬物的創造上表現出來的話,那上帝的全知就是看透人心上帝無處不在這個概念其實是說上帝是世人的。《詩篇》中有這樣一句:耶和華啊!你讓我們世代生活在你的羽翼之下。根據《申命記》中永恆的上帝是世人的家,世界永遠在他的保護之下這句,我們可以想像出,世人就生活在上帝中,而世界也被上帝包含著。
借用拉比們的話,就像人的身體中包含靈魂一樣,上帝覆蓋著整個世界。這句話是要說明上帝是普遍存在的,而拉比們的目的則是要人們知道上帝就在自己的身邊。
人們居住在至高的上帝身旁某個地方
接受著全能的上帝的恩惠
上帝說:我是避難所,我是城池,我是你們可以信賴的上帝。(摘自《詩篇》)
期待完成歷史使命的猶太人

在第三點上,猶太人認為上帝在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之後還要繼續進行其它的創造行為。那怎樣才算完成歷史使命了呢?
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古希臘人雖然將自己民族的歷史興亡寫成了敘事詩,但那是一種無目的和無意識的行為。他們所關心的是歷史舞臺上的演出的一幕幕人間榮辱興衰和愛憎的糾葛。古希臘人的現實主義精神表現在他們關注現實形成的原因,卻不對未來進行思考。古希臘人所能考慮的是怎樣將現有的生活保持下去。
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最能懷念歷史上的理想光景。他們將恢復殷周時代的安寧和和平作為歷史的責任,但這只是將過去作為標準,沒有將眼光放到未來。
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然後再創造歷史,這應該是猶太人的獨創思想,也是亞伯拉罕時代以來《聖經》的中心思想。
是亞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召喚,去繼承了上帝的旨意。他遵從了上帝的旨意,雖然他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同樣接受上帝的旨意的還有以撒和雅各,他們都住在帳篷裡面。亞伯拉罕一直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摘自《聖經新約》)
亞伯拉罕時代以來,流浪和離散就成了猶太人的宿命,但是這種流浪不是無目的的彷徨。雖然沒有被告知目的地,但猶太人一直堅信在迦南就可以等到和上帝的約定。這個約定就是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即在全世界建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理想國。
實現的那一天就要來臨!
耶和華的家的山(耶路撒冷)高過一切山峰,
所有的國度都在它腳下。
世人說:我們去雅各家吧,他為我們指路,我們就按照他說的方向走。
錫安人創造了律法,
上帝說要創造耶路撒冷。
他對世人都不偏心,他為世人裁定善惡,
他把自己的劍變作鋤頭,把自己的杖變作鐮刀。
國家之間拔劍相向,
他已經學會了不使用武力。(摘自《以賽亞書》)(錫安是耶路撒冷的別稱——譯者注)
萬軍之上帝會這樣祝福:總有一天,以色列會和他的夙敵埃及站到一起,接受我的祝福。這樣多好啊!我的愛民埃及和我的孩子以色列。
猶太人一直期望全世界都能實現和平,長年的仇敵握手言和,大家在上帝的守護下共同繁榮。這也是猶太人認為的歷史的終極。那時,耶和華會在耶路撒冷接受世界各地人的朝拜,人們也不會再有從惡的心。(摘自《耶利米書》)
這種期望是一種理想,即消除一切肆意掠奪的利己行為,全世界實現真正的融合。
狼與羊羔相伴,豹與山羊為鄰,獅與家畜同住
他們都由一個童子領路。(摘自《以賽亞書》)
****
這樣的理想到底能不能實現?每個人都會有疑問吧。就是猶太人也有這個疑問。不管怎樣,猶太人一直認為地球上的人類能夠實現和平。這種面向未來,追求夢想的態度應該是猶太人從長期的流浪和磨難的生活中獲得的吧。這也是所有想在和平中生活的人的願望。就因為猶太人經歷了太多的動盪,所以他們更認為未來應該出現一個理想的國度。一直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可能認為這沒有必要,特別是我們這些居住在島國上的日本人,更是這樣想的吧。
那猶太人在現實中的生活方式接近這種理想嗎?雖然他們付出了努力,但仍有很大距離。在實際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問題單靠以色列人是解決不了的。理想和現實的脫節、未來和現在的距離、上帝和人的矛盾還有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存,這些都是作為普通人的猶太人的煩惱和苦悶。猶太人開始對生活哲學進行反省,於是上帝告訴他們:熱愛真實和和平吧!
十、從草民到選民
我們如果要瞭解猶太人,一定要瞭解他們的選民思想。怎麼說呢,猶太人自己認為他們是上帝的聖民,而外部人認為他們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選民思想

猶太人由苦難到至善——猶太格言
我們如果要瞭解猶太人,一定要瞭解他們的選民思想。怎麼說呢,猶太人自己認為他們是上帝的聖民,而外部人認為他們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為早期的基督教佈道立下汗馬功勞的保羅曾認為:自稱為猶太人而死守律法、誇耀神靈百害而無一利。實際上,這裡保羅所描述的不應限於猶太教,這些情況出現在每種宗教的信徒身上。雖然有些人陶醉於自己宗教的優越性而有一些妄自尊大的言行,但他們所屬的團體也因此不用東施效顰了。
和保羅一樣,拉比們也認為上帝教會人們的不是為了自救而刻板地領會上帝的旨意。只會墨守律法和戒律的人就是能到達天國之門,也到不了上帝的跟前。
猶太人為什麼會被上帝選中

猶太人的民選思想來源於西乃山上受戒時上帝的旨意。你們看到了,我把你們在放在鷹的羽翼上,幫助你們逃離埃及。所以,如果你們聽從我,遵守我們的約定,你們將成為天下我最寵愛的民族,因為全世界都歸我所有。你們應該能夠成為一群虔誠的民眾和一群合格的教徒。(摘自《出埃及記》)
上面上帝的旨意雖然沒有使用選擇這個詞,以色列人還是從諸國中站出來,行使朝拜上帝之職。這個過程中沒有紛爭,被選很自然地成為了事實。
但是,為什麼上帝選了以色列人就不選其他民族了呢?為什麼猶太人已經是上帝的子民還要繼續苦難的命運呢?上帝啊,偶爾讓俄國人也吃點這種苦如何?這是話劇《屋頂上的鋼琴曲》中的主人公向上帝發出的牢騷。
對這個問題,拉比們的回答多種多樣。有人說以色列人先天上就比別的民族富於宗教意識,有的人則說是因為其它民族都抗拒上帝的訓誡,只有以色列人服從上帝的旨意,還有的拉比認為上帝和以色列人的關係在天地創造以前就被決定了的。在眾多回答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猶太人的主流看法。
摩西問上帝,為什麼只給予以色列人以神意,上帝回答說,我選擇你們不是因為你們比別的民族偉大,也不是因為你們比他們更服從我。即使是別的民族,不用我催促,他們也會服從我的命令,而且比你們更敬重我。(摘自《士師記》)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上帝選擇了以色列人呢?《申命記》有這樣的記載:耶和華愛我們的祖先,所以就選擇了他們的後代,並將我們從埃及拯救出來。(摘自《申命記》)
猶太人是托了祖先的福才被選中的,至於怎樣去做上帝的選民,怎樣去實現上帝賦予的使命,上帝在一旁期待著。
從草民早選民

話說回來,上帝為什麼愛猶太人的祖先呢?一般的回答是:以亞伯拉罕為首的猶太人祖先,在上帝面前謙恭,並且順從上帝的旨意。但真正的原因好像不僅如此。根據史料記載,無論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還是以後的拉比們,都受到了亞拉伯,而他們將這些亞拉伯作為上帝憐憫他們的證據。
另外,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是可有可無的、脆弱的生命,所以他們才會得到上帝的強大力量的保護。那些稱王稱霸的國家(例如古埃及和巴比倫)的王公貴族就不需要上帝的庇護,他們需要的是顯示自己強大力量的各種儀式。猶太人認為上帝不會眷顧奢侈浮華的人。隨著幸運帶給他們繁榮,信仰也隨之墮落,從而在追隨上帝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實際上,上帝是把猶太人對自己的認識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以色列人出身卑微,這可以從你們可以成為聖民的的話中看出來。希伯來語Goi(民)是對外國人的一種蔑稱,所以以色列人終於能夠成為聖民的前提是他們起初是賤民,而後才經過了從賤民到聖民這個昇華的過程。
上帝是為了完成人間的終極使命才選擇猶太人的,而且是選擇了這個當時最底層的種族。對這一點,拉比們的意見是一致的。猶太人中有個說法叫苦難的奴僕,表現的就是這種觀點。
即使這樣,事實是上帝愛以色列人祖先和愛以色列民族,這已經不需要強加理由了。為什麼呢?本身就意味著選擇愛的對象,而不是先決定打算愛誰,然後再根據愛的對象決定給予什麼樣的愛。猶太人就是這樣認為的。
另一方面,如果單單根據上帝愛以色列人來說明選民思想,未免有些片面。要知道,猶太人這方面也在選擇,他們選擇了耶和華作為他們的上帝,並發誓會永遠歸順他。
約書亞曾經對他們說:你們選擇了耶和華,聽從耶和華的教誨,所以你們就是你們自己的證人。猶太人回答說:我們就是我們的證人。(摘自《約書亞記》)
從約書亞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獨特的契約觀念。一方面,上帝選擇了以色列人,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有遵從上帝的意願。猶太人將雙方的意願和他們達成的契約作為準繩,無論是對割禮儀式還是成人儀式,他們都嚴格遵循和上帝的約定,因為他們就是自己的證人。只有將契約這個概念作為前提,上帝和以色列民族的關係(即使是上帝是單方面的寵愛)才能是完全對等的。或者說,只有世人認為自己需要上帝,上帝才會認為有必要愛世人。
我們不能對為什麼上帝會選擇猶太人的祖先下一個絕對的判斷,但猶太人到現在還是具有這種選民思想,而且能說明被選擇的條件和目的。根據拉比的說法,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給予他們的關愛,以色列民族認為他們還是生活在被上帝創造的歷史中。
證明上帝存在的義務

在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直面死亡的時候,猶太人說:讓我們的犧牲換取和平繁榮的彌賽亞時代的早日到來吧!雖然歷史超出了我們的理解,但上帝的約定是不變的。請相信,那一天總會到來。現在我們要把生命交給上帝了!這就是猶太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表現出來的對上帝的信仰。
作為精神病理學家,弗蘭克也被關進過集中營。他這樣對他紐約的朋友說:我能在集中營中活下來,是因為我有求生的意志。但這個意志是上帝給我的,他是讓我以學者的身份將其中痛苦的體驗告訴全世界。” 上帝之所以選中猶太人,也是想讓他們去批判人性中潛藏的惡和促使人們反省吧。
讓我們重新考慮,如果歷史上沒有出現以色列民族,那就不會有《聖經》這個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就不會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了,當然也包括基督教的始祖耶穌他的弟子彼得和保羅。保羅曾經說:不是你們(基督教徒)讓你們的根(猶太教)得以生存,而是它讓你們得以生存。(摘自《羅馬書》)
如果沒有猶太教,三大宗教的產生和生存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猶太人的宗教思想、文化、藝術和科學,世界文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上帝從無到有創造了世界,而猶太人就是上帝的僕人。因為世人對世界的無知,所以猶太人有義務通過傳播知識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作為知識源泉的宗教對於猶太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你們必須遵循我的旨意,這就是給世人帶去智慧和知識。(摘自《申命記》)
現代猶太教的權威亞伯拉罕海歇爾警告說:如果不能讓猶太教存續下去,基督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如果猶太人不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上帝也會被世人遺忘。
尾聲:箴言

人要成為,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亞伯拉罕海歇爾
生存總是伴隨著苦痛和困難。作為猶太人更是如此,他們必須忍受長期的離散、流浪、逼害和歧視、非難、中傷,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困境。如果他們願意被周圍同化,也就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了,但為什麼大多數猶太人拒絕同化,依舊選擇自己獨立的信仰和傳統呢?這是因為猶太人拒絕安逸的生活,他們永遠都在追求自己所信仰的東西。
但是,人的意志是脆弱的。猶太人如果遇到意志脆弱或是崩潰的時候,就會聚在一起相互勉勵。就這樣,一句句名言、格言和智慧之言誕生了。這些充滿洞察力的語言引起連鎖反應,產生了更進一步的智慧之言。
有一本書叫《祖先之訓》,裡面收錄了很多聖賢之言。我現在將其中一些飽含啟示性的語言介紹給大家。至於猶太人是怎樣考慮人的存在方式的,還是由讀者自己體味吧。
w 一切為天(上帝)。
w 熱愛勞動吧。不要統治他人,不要追求權力
w 為領袖祈福吧!沒有領袖,人們可能會兵戎相見。
w 消滅嫉妒、情欲和對他人的仇恨
w 通宵地娛樂,進行幼稚的談論和與他人一起發牢騷,都會將自己毀滅。
w 財產多,煩惱也多。
w 像珍視自己的財產一樣珍視他人的東西
w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是凡人說的話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是無知者的話
我的是你的,你的還是你的是聖人的話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也是聖人說的話。
w 放縱情欲,家就是你的墓地
w 不要輕易動怒。在死前將你一生的罪過進行懺悔
w 在死之前不要自負。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就不要妄下判斷。不要評論你不知道的事物。
w 不要侮辱別人。不要認為一切都不可能。任何事都有可能。
w 依靠自己的判斷。
w 一切都可以預見,而你有選擇的自由。要知道,世界是由愛來區分的。
w 對長輩要盡心對待,對晚輩要親切鼓勵。對所有的人都要溫和。
w 誰是賢人?從所有人身上學習的人是賢人。誰是英雄?戰勝自己情欲的人是英雄。誰是富人?對自己滿足的人是富人。誰是被尊重的人?尊重別人的人是被尊重的人。
w 賢人有七德:
一是不班門弄斧,
二是不打斷別人的話,
三是不急於求成,
四是提問要有針對性,
五是解答要符合情理,
六是談話要有始有終,
七是要立足於實際。
w 如果有人說:聽我的吧!,請不要理他。選擇一個人意見的是他人,不是他自己。
w 沒有監督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w 如果我沒有自我,我會是誰?如果我有自我,那我又是誰?如果我現在失去自我,那我何時會找到自我?
w 今世是來世的大門。要想進入大廳(來世——譯者注),那就在門口梳妝整齊(修身——譯者注)!
                全書選載完畢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