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九種教育方法 -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作者:劉暢
前言
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採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父母採用什麼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們的競爭。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被壓抑住了,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
現在,很多父母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都能認識到:讓孩子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靠後天的努力和父母的引導;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來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是天才,只要父母能用培養天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是的,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然而,很多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因此,系統全面地瞭解在世界上發揮巨大影響的教育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真正適合的教育路線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著名的9種教育方法,系統地介紹了每種教育方法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運用,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權威、最完美的教育聖經。這些方法不僅培育出了一個個神奇的天才少年,而且也在世界上廣受歡迎,被世人奉為圭臬: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M
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教育思想精華的書。這些教育方法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人們的實踐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教育寶典。全球已有數百萬家長從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幫助,使他們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聰明的父母可以從本書中發現一條完美教育的路線指南,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才的希望就在眼前,培養教育的秘密就在身邊,悉心閱讀此書,借鑒這些經典的教育方法,你會發現——天才就在你的身邊!
匯總一下九種育兒方法:
第一部分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第二部分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一、關注早期教育

井深大是日本當代教育家,索尼電器公司的創始人及名譽董事長。他從商界功成身退之後,熱衷於研究早期教育問題,產生了一種在幼稚教育上有所作為的想法。井深大創辦了幼稚教育研究會,對日本的母親進行教育,併發明瞭許多刺激嬰幼兒智慧發育和情操培養的切實的可行方法,為日本經濟奇跡的創造輸送了無數一流人才。

在上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一批有識之士開始關注早期教育問題。他們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傳統的教育體制和觀念發起挑戰,並投身到幼兒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井深大先生就是這場運動的先驅。他從商界功成身退之後,熱衷於研究早期教育問題,產生了一種在幼稚教育上有所作為的想法。

他發現,日本不僅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出了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在幼稚教育上,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有人認為,幼稚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對於一般的孩子就不必花那麼大的精力;還有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種天才型的孩子,因此,在養育兒女時,只要盡力把孩子的體力培養好就行了;還有一類母親,她們儘管肯定幼兒所具有的無限潛力,但仍然頑固地堅持已有的觀念,認為一個小孩即使在幼兒期的啟蒙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潛力開發基礎,但是,想在現實的學校教育體制下發展他們的更大潛能也值得懷疑。

於是,他大聲呼籲:為了孩子的未來,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應向現行的育兒觀念提出挑戰。如果天下父母們仍然抱持傳統的觀念,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就無法革新孩子的腦力,使他們脫胎換骨。而且,孩子的教育從出生的那一瞬間即已開始,因為對於一個毫無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其實,凡是為人父母者,都會對幼稚教育感興趣。由於他們本身是從幼兒走過來的,現在又有子女,因此他們對如何教育子女,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遇到現實問題,例如孩子一直不會說話,或者進入小學就讀後,成績不理想等等,做父母的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錯誤。若再深入思考,他們更是感到自己對幼兒的能力根本一無所知,到了這種時候,他們便會不安起來。

為了加深對幼稚教育的瞭解,井深大曾創設了幼稚教育研究會,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在他的觀念中認為教育應該越早開始越好,於是設計了許多早期教育的方法,然而他的這些方法卻遭到日本文部省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的極力反對。例如拿英語教育來說,許多專家認為讓兒童學英文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他們提出了十分強烈的反對意見。甚至有位專家更為極端,認為:太早實施英語教育會使孩子的頭腦變壞。耐人尋味的是,這位曾極力反對的人後來為了彌補自己當初的失言,竟毅然擔任了幼兒英語教育會的會長。慶倖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想法也在不斷地改變。到現在,幼稚教育已普遍地被社會所接受,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

二、發現幼兒的識別能力

我們通常將自己有心而努力從事的學習或記憶,稱為教育。而事實上,還有一種學習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識的,它也不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如學習母語一樣,目前有專家稱之為有意識以前的學習,井深大稱這一時期為潛能教育時期。談到此一時期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對34歲左右發生的事我們幾乎沒有記憶,但另一方面,我們的語言卻似乎是在這段時期根植於腦海中的。這種語言能力究竟是記憶以前教育的效果,還是反復練習使然呢?若不能正視這個問題,所謂的幼稚教育,就容易和一般的小學教育一樣,人們所從事的也只是讓孩子們提早入學灌輸知識而已。

從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比較,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一般動物自出生後就已具備了一切本能。以昆蟲來說,它一出生即已具備了所有本能,雄昆蟲就可以依賴本能來分辨雌昆蟲。雄蝶一看到黑色及黃色的條紋就知道那是雌蝶。因此在刺激與本能的結合下,它們絕不會脫離其既定的行為模式。

相比之下,越高等的動物,在出生後其能力通過漸漸形成的部分也越多,也就是說,通過學習而來的部分就越多。因此人類作為一種高等動物,它有許多動物所沒有的特質,最根本的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塑造自己。

那麼,什麼是人類自我塑造的最佳時期呢?經過不斷探索,井深大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出生後的一年內,尤其是其出生後3個月,是最重要的時期。這種說法有何依據呢?

首先,嬰兒出生後3個月才開始產生許多表情及反應,所以3個月是關鍵期,事實上或許比3個月更早。井深大曾做了許多實驗。例如讓嬰兒由出生那天起每天都聽同樣的音樂,大約三四個月後,這會成為他最喜愛的音樂。

其次,嬰兒也是三四個月大時,只要不是母親抱,他就開始哇哇大哭。因為他有辨別母親的長相的能力,即所謂的模式認識能力,這是一項極了不起的能力。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察,井深大曾問過許多母親,她們也證實嬰兒是在三四個月大時開始認人的。但是他會認的人並不只限於生下他、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母親,只要是親切照顧過他的人他都會認,而且不只會認臉,而且抱的方式、兒歌、氣味以及走路的方式等,他都會記得而且喜愛。可以這樣說,對於一個嬰兒,只要是他喜歡的人,連腳步聲他都聽得出來。

井深大曾舉過一個例子,他有一位熟人開設了一家特殊的托兒所,其中就有一名這樣的幼兒。

這個小孩在1歲多時,就能認出所裡50個工作人員的面貌,不只是認得,而且還分別給取了綽號,叫這個胖胖,喊那個娃娃等等,那種表達特徵的能力,令人嘆服。

要認出50個人的不同長相,別說是小小一個幼兒,就連大人也非易事。不信,你可以試試用文字來說明你所熟悉的人的面貌,你就會瞭解,描寫別人的特徵可不是那麼簡單。

事實上,幼兒所具有的超強辨識能力,在半歲後就逐漸明顯地表現出來了。用他的小小腦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熟悉的父母面孔和陌生人的相貌。

這究竟是個人的資質不同,還是本能呢?難道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嗎?就常識而言,似乎不是這樣。

井深大的解釋是,因為生出後就不斷重複接受這種訊息,使嬰兒對這種外在的刺激毫無抗拒感引起的。

三、最佳的教育時期

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班上的同學中是否有的特別優秀,有的則朽木不可雕?那些優秀的同學,不怎麼用功,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不成才的無論怎麼努力,也不見得有何長進——這種經驗,想必大人都有,而老師們則常以資質好壞並非天生的,要看後天的努力來安慰大家。

可是,我們的實際感覺卻仍以為:聰明的就是聰明,笨的還是笨,一開始就已如此。究竟是我們的這種實際感覺對呢,還是老師說得對?

在井深大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對,也可說都不對。

因為從結論而言,人的能力與性格,雖然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在某一時期以前就已相當定型了。

從前,人們常以血濃於水教育比門第更重要來議論人的賢愚是由遺傳或血統而定,抑或取決於後天的教養。時至今日,卻仍未見有何可靠的權威研究,或具說服力的學說出現,結論也就此擱淺。

後來,大腦生理學及遺傳學的研究有了進展,證實了人的能力與性格,從0歲至3歲間的幼兒期,逐漸基本形成。換言之,人在初出娘胎時都是一樣的,世上根本沒有天生的天才或蠢材,資質的良莠,實際上依後天的教養而定。長大成人後才想成為天才,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人在出生至約3歲之間,其能力與性格大多就已經固定了。所以,上了學之後,才有一點即通不得其解的學童產生。

總之,3歲以前是最佳的教育時期,所以調教方法非常重要,如果等到進了幼稚園才教起,就為時太遲了。

四、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

每一個做母親的,都有一個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學,畢業後進入一流機構任職。井深大認為,其實,只要教育得當,這個願望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要孩子一出生,就把一流意識灌輸給孩子就行了。

當然,怎樣才算一流,對它的解釋也因人而異。不過,我們在這裡要摳字眼,僅提供一個觀念,那就是,只要母親自認為是一流的,她就會把這種意識直接傳到孩子的頭腦裡。

井深大說:一個人在成年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幼兒期受母親意識影響的結果。令人遺憾的是,從現實情況看來,做母親的卻很少注意進行這種意識的灌輸,而越是希望兒女能讀一流學府、能進一流公司的父母,越是疏於這種意識灌輸。這樣,等到孩子有了自我,已經能獨立自主之後,她們才擰著孩子思維的韁繩朝著他們所期待的一流方向努力,到那時已經來不及了。

看看今天許多注重兒子教育的媽媽們,她們為了要讓孩子考取一流大學,就得讓他進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就讀一流初中;為了進一流初中,先得想法進入一流幼稚園,可是,她們唯一沒有注意到的是,比讓幼兒進一流幼稚園重要的是,必須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裡接受薰陶。

聽聽今天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們的軼事,就可知道他們幾乎無例外地都是家庭這個先修班的畢業生。耐人尋味的是他們的父母大概也未必都曾雄心勃勃地立下要把孩子教養成傑出人才的目標,但是由於家庭教育方法得當,結果都將孩子教養成了一流的人物。

父母不必用嘴嘮叨叫子女將來要成為一流的人才,但在家庭氣氛及父母的行為中一定要有那種意識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斷地養成一流意識,並且會逐漸發展和增強那方面的能力。

井深大以素有世界機車大王之譽的大企業家——本田宗一郎先生為例:

據說本田宗一郎小時候,每天都由祖父背著,散步到附近一家腳踏車修理廠去玩兒。他在追憶往事時也曾表示,每天在那兒聞到的汽油味,是促成他日後對製造摩托車發生興趣的因素之一。對本田來說,任何設備齊全的幼稚園都比不上他祖父的脊背,他祖父的脊背就是促使他成為機車大王的先修班。當然,並不一定在嬰幼兒時聞過汽油味,就人人都能成為摩托車大王,但在本田宗一郎那裡,祖父的脊背——確實是他走上機車這一行的啟蒙。

五、教育與金錢無關

井深大曾告誡天下父母:如果他們在教孩子學小提琴、鋼琴、英文、教學等方面下工夫,孩子是具有驚人的可塑性的,而且孩子的許多潛能若不在幼時打好基礎,等到成年後就會悔之晚矣。

儘管這種說法已慢慢被許多父母所接受,但她們卻會找出很多理由來為自己的責任開脫,如:你說得很對,可是我沒有錢,也沒時間讓孩子受那樣的幼稚教育。” 在他們看來,幼稚教育只有那些有錢又有閑的人才能辦得到。

井深大對此予以否定,他說:其實,教育孩子並非消遣或享受閒暇,也不是只要花錢,花時間就能輕而易舉辦成的事。

誠然,讓孩子學音樂、學外文的父母之中,不乏有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打發時間的人,尤其看到那些一身華貴裝扮,以高級轎車接送子女的排場,更難怪有人會覺得,那是有錢人的一種炫耀。

但這畢竟只是極少數的人才懷有的動機,實際上大多數父母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都在如此拼命地籌措金錢,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一些時間來幫助孩子的學業。

更進一步地講,孩子的潛能開發也不是父母只要從口袋裡掏錢就能解決的事。試想想,倘若孩子的潛能真能用金錢和閒暇就可以開拓與激發,那麼,為何有的富人兒女平庸凡俗,無所作為,而許多寒門子弟卻不乏優秀人才呢?

這裡的奧妙就在於,孩子的教育不是單靠金錢與時間就能達成,而是要靠父母的愛心與努力才能實現的。如果沒有父母的愛心與努力,是很難使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的。

六、如何培養孩子的教養

3歲以前的嬰幼兒,父母的灌輸或教育很有必要,那麼,應向他們灌輸何種內容才是最理想的呢?對此,井深大認為有兩個方面要著力去培養。

一個方面是,人們常常談到的對孩子進行語言、音樂、文字、圖形等等的訓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智慧活動的基礎;另一個方面是,要在這一時期把做人應有的基本規範或態度灌輸給孩子,這一方面人們往往強調得不夠。

談到做人的態度,有人也許會覺得,它就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但很難捕捉到它具體的意味。還有人甚至懷疑,由於幼兒還不具備批判能力,如果將父母主觀的人生觀硬往他腦裡灌輸,是否恰當?但事實上,我們只要回歸現實,就會發現它並不只是人生觀等高深莫測的東西。

客觀上,作為一個人,就有人人都認同的起碼規範。無論思想、見解多麼與眾不同的人,也都有自認為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則

例如,生命是可貴的,必須珍惜;不要只顧自己,同時要多為他人考慮;凡事不要依賴別人,要用自己的腦筋思考等等,這些都是極為自然的做人原則。

或許有人說,這些都是一些近乎無聊的約束。但仔細推敲一下,你也會同意,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如果人人都能確實以身作則,按照這些規範行事,相信所有人都會過得更加安詳,更為順心。

在井深大看來,父母對幼兒所能做的最大貢獻,即在於此。實際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它根本無需你向孩子說明這個規矩為什麼必須具有,那個規矩為何重要,只需要做父母的從孩子呱呱墜地時起,就以身作則,就能不失時機地把做人的最起碼原則灌輸給他們。

當孩子長大之後,也就自然能夠瞭解父母教導的意義,甚至可以說,當那個孩子已經完全吸收了那些做人的原則,將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之後,或早已習以為常,不再有所懷疑時,便能自然而然循規蹈矩地做人了,這才是最標準的所謂教養

幼時培養起來的生活模式,的確能成為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與眾不同的教養,並使他的人生更豐富、更完美。

七、與其他孩子多交流

井深大通過許多實例證明,從早到晚與母親親密接觸,對嬰兒是一種良好的刺激,這不僅可以激發嬰兒的智慧,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嬰兒良好的情緒。

但是,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對於嬰兒的身心發育來講,不能僅限於這種母子之間的單線接觸,還應讓他多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嬰兒間進行多線交流,而且後一種交流可能更為有效。

我們經常遇到一類母親是,她們習慣于把嬰兒整天關在房中,而忽視了應把他們帶出去見見世面,從而失去了讓自己的嬰兒和別的小寶寶接觸的機會。事實上,讓嬰兒多與外界接觸,這不但可以促進孩子智慧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協調性和社會性。

井深大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裡?哈洛博士的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哈裡?哈洛博士曾通過實驗,來提示將出生的幼猴,馬上放進隔離室,其結果將對它的未來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他從實驗中觀察了猴子間的交流與其智慧發育和社會化能力的關係,從中得到了一些極為有趣的結果。

哈洛博士將隔離室的四周用木板圍成柵欄,裡面只放入哺乳瓶的奶嘴。實驗的第一步,就是觀看在此養了3個月的小猴,當它被放在一般小猴群中生活時,會有怎樣的情形發生。

從實驗中發現,起初,這只幼猴感到彷徨無措。但不到一個星期,它就大膽活潑地與同伴玩了起來。

第二步,就是把一隻隔離了6個月的小猴放入一般普通小猴子中。發現這只猴子完全不和其他小猴玩耍,它只是蜷曲著身子,害怕地縮在角落裡,試圖沖出柵欄。

還有一隻在隔離室養了一年的小猴,同樣將它與隔離室的猴子關在一起時,它也無法與它們相處。

第三步,博士又把一般小猴放入隔離室內的猴子中,結果,這些小猴根本無法忍受與它們相處時的孤獨感,甚至顯示出神經衰弱的徵象。

接下來,博士還測驗了它們的智商,也發現,隔離6個月以上的猴子根本不如一般的小猴。

井深大認為:這項實驗結果,對我們嬰兒的培養也提供了啟示。那就是,在缺少人際交流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在性格還是智慧的形成上,都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這一點對於城市父母尤其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在城市生活環境中,鄰居之間往往彼此不相往來。為此,那些有嬰兒的母親們,應該儘量主動到外面去,讓自己的孩子多與其他孩子接觸與交流。

八、為幼兒提供可以看得見的場所

每個做母親的,都喜歡把剛出生的寶寶放在滿是雪白天花板、雪白牆壁、隔離一切外來聲音的寧靜房間裡撫養。但是事實上,全無刺激的環境,對嬰兒是有害無益的。

美國的布魯納教授指出:嬰兒智力的發達程度,因其生活環境是否有刺激而有顯著的差別。他還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

首先他將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放在如同前述絕無刺激的房間,另一組則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護士、醫師在工作的房間。在後面那間房子裡,其天花板、牆壁和被褥上都繪有色彩繽紛的美麗圖案,並且在裡面還不斷地播放著音樂。

像這樣將嬰兒分開養了幾個月後,再去測量他們的智力差距。方法是,在嬰兒面前放置一個發光物體,看看他們什麼時候產生捕捉它的意念,藉以測定智力的發展情形。結果,兩組明顯的有3個月的差異。它表明,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長的嬰兒,比在有刺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智力發展慢了3個月。

據一些幼兒專家的研究表明,1歲至3歲間的智力發育要比417歲歲間的智慧發育更快也更為關鍵。因此可見以上的例子顯示的在此時期智商會相差3個月其意義有多大。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這種幼兒時期的智力差距可以借由後天的教育拉平,這種說法儘管也有道理,但它勢必使孩子承受過重的負擔。

類似的實驗,除了布魯納教授外,尚有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它們都證實了有無刺激確實會影響幼兒能力的大小。

還有些研究企圖探討何種刺激對促進幼兒智慧發育更為有效。在這些實驗中,研究者使用了各種各樣的道具,如:搖動的床、用明亮色彩點綴而成狀似香荷包的串串、閃閃發亮的球、五光十色的紙等等。參與實驗工作的專家們大多認為,帶有音樂的風車、有花紋的窗簾等,都是極有效的刺激促進物。

為此,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懷特,還做過如下的斷言:我們已經明白,佈置一個熱鬧的環境,可使初生嬰兒的早期發育產生顯著的效果。

從幼兒的角度來看,他們總是渴望從周圍的景象接受一些刺激,喜歡儘量用眼睛盯著要看的景物,大人這時一定要設法滿足嬰兒的這種好奇心。對父母來講,與其拿著東西得意洋洋地在他眼前搖晃,不如給孩子一個可以看到外界景觀的場所。

井深大還發現,越是專心照顧孩子的母親,她們越愛收拾房子,把嬰兒的四周收拾得一乾二淨。這一方面是她們出於對幼兒的溺愛,另一方面是她們怕家裡東西太多會給幼兒造成危險。的確,從學會爬到會走路這段期間的嬰兒,其所作所為確實危險萬分,叫大人的神經一刻也不敢放鬆。他或她一年到頭不是弄翻花瓶,便是用嘴咬電線或滾落床下,做媽媽的唯恐寶寶發生意外,便會小心翼翼地將所有能想到的危險物品,都從孩子身邊移開。

井深大指出:這種作法當然無可厚非。但若因此而使嬰兒周圍一無所有,或讓孩子能觸摸到的東西,盡是一些堅硬物的話,結果也大多是負面的。應該讓幼兒能用手接觸到東西,光是那種觸覺,對他而言就是一種可貴的體驗。因此,大人應該下意識地給寶寶各色各樣的刺激,諸如表面粗糙的、尖形突出物,或輕的、重的東西等等。

事實上,幼兒對周圍的物品感到稀奇而帶著好玩的情形去摸弄它,有時即便將它推倒、弄壞,都是他的探索心與創造性的表現。

如同雜亂無章的房間可以給藝術家新鮮的靈感一樣,那些在大人看來毫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危險性的物品,對孩子來講,卻能激發他的想像力,促進其智慧的成長,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提升他們創意的重要刺激。

九、畫線練習可以鍛煉集中注意力

井深大先生一直積極宣導對孩子加強畫線練習。

他認為畫線練習可以鍛煉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同時,通過隨便畫曲線或直線的練習,也可以為將來寫一手好字或畫好畫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孩子拿著鉛筆或蠟筆對寫寫畫畫開始表現出有興趣,這就是開始的好機會。

首先,請家長理解,所畫的線是有感情的。比如畫圖畫,孩子的畫看上去只不過是到處抹的毫無意義的線。儘管如此,也肯定是幅出色的畫。

上幼稚園以前的孩子幾乎都很喜歡畫畫兒。這些孩子的畫實在有聲有色。一條線,一個點,都洋溢著孩子們跳動的生命和活力。哭也好、生氣也好、笑也好、害怕也好……孩子們每時每刻的心理狀態,都與線或點息息相關。孩子的心理活動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在畫裡或線上。因此,不能評價這個畫的好與壞,而是要看是否充分表達了心理活動。我們應該站在這個角度來欣賞孩子的畫。

畫東西不單是手指的活動,而是與大腦的活動密切相關的。比如,畫蘋果時,首先在腦子裡浮現出蘋果的形狀(印象),然後大腦通過神經向手傳達如何動的命令,手接到這個命令後才開始動起來。

一旦長大了,這套程式習慣化,手幾乎無意識的就能畫出蘋果的形狀,但是在小的時候,就不能畫得那麼快、那麼流利。對孩子來說,畫一條線要比大人想像的要困難得多。因為必須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記住調整手的運動。為此,練習起著關鍵作用。

手能運用自如,而且可以畫出表達自己感情的美麗的線——這就表明孩子的巨大能力已經發揮出來了。繪畫、寫字、數位,以及美的感情都是從一條線裡產生的。是否能愉快地、不厭其煩地畫線,將關係到大腦的發育,同時也是鍛煉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

十、將興趣持續下去

興趣是幼兒的最佳意志促進劑。但是要使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能繼續維持下去,那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孩子的興趣物件很快就會改變。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不過,若是勉強要他把興趣集中於某一事物,反而會讓幼兒在心理上產生逆反心理。況且,正因為有了那樣的旺盛好奇心,孩子才能從外界獲得心智、身體的成長所不可欠缺的各種刺激和體驗。

大人們一般都以為,幼兒會從很多外界的事物中,自然找到可以作為自己興趣的物件,並且會自動加深興趣以將之持續下去。然而,在多半情形下,父母似乎都應以某種方式為他們提供説明。

具體而言,對幼兒所最感興趣的事物,做父母的能否很快發覺,並發表出予以支持的反應,對幼兒維持長久的興趣具有很大的意義。

孩子的興趣是暫態即變的,即,在一瞬間萌生,暫態之後又會萎縮。做父母的,應該適時把握住那萌芽的一刻,給予適當的輔助,使其興趣能繼續茁壯成長。

話雖如此,但事實上,要讓孩子的所有興趣都作均衡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儘管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興趣最後會變成他長久的興趣,但做父母的還是應該儘量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在廣泛的興趣中,試試哪一種興趣可以持續下去。

有一位父親曾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向井深大談了這一看法:

他的兒子在1歲兩個月時,偶然對字發生了興趣,從此,凡是看到各種場合有字出現的,做父親的便指著那個字告訴孩子,並教他念的發音。

過了兩個月,他的孩子已經認得ABC三個英文字母,父親便趁機用折尺上的英文字,教他繼續再學XYZWTFHNM等,孩子馬上就學會了。

到了1歲半時,孩子又對各種汽車、家電製品的標誌發生了興趣,父親就舉出廠家名稱,讓他猜測商標,有時向他出示商標讓他猜廠名。

由此可見,這位看似天真的老爸,在孩子興趣的培養上還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使得幼兒的興趣即能持續,而且還能更為濃厚。

井深大通過研究還發現,嬰兒期的一再重複,有利於加強他們的腦部智力組織的功能。嬰兒之所以對反復地灌輸不覺得厭煩,主要是因為他們還處於不懂厭煩的階段,因此,我們才可以用反復的做法,以提高他們的智力。

即使出生才3個月的嬰兒,只要每天重複播放幾次音樂給他聽,過了一段時間,任何深奧的音樂,他都會記得。由此可見,嬰兒的吸收力是十分驚人的。

這一時期的一再反復,除了有助於孩子的智慧發展外,還有助於培養他們對某一事情的興趣。

通過不斷的反復而記住了各種音樂與童話的嬰兒,就會漸漸地著迷於自己所喜歡的音樂或故事。也就是說,反復的作用,一方面使得孩子能熟記故事,另一方面也同時增進了他們對該故事本身的興趣。

經常反復聽故事的嬰兒,隨著不斷的長大,會對畫本漸漸感興趣,進而再對畫本上的圖畫、文章產生好感,最後就會激發出想親自去讀的意念。

井深大還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雙雙在外工作的夫妻,一直把自己一個年僅12個月大的孩子寄養在育幼院,當他們將孩子領回家時,孩子已近乎處於白癡的狀態。可是,等孩子到了四五歲時,他卻突然對音樂表現出濃烈的興趣,一下子想學小提琴、鋼琴的欲望,狂熱得近乎異常。

他的父母覺得十分奇怪。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這個孩子在育幼院時,在睡前和運動時間,院方曾不斷地播放舒伯特和莫札特的搖籃曲,以及冰上華爾滋等音樂。

正是這種不斷播放的音樂,使這個智慧並不高的孩子對音樂產生了獨特的領悟力。

十一、玩具不宜多

談到玩具,我們就不得不評論一種令人擔心的情形,那就是:現在的父母,似乎給孩子過多的玩具。我們在百貨公司或街上,常可看到兒童在玩具店前,吵著要買玩具,最後,大人拗不過,也只好給他買了。

遇到這種情形,若是西方的父母,就不這樣,他們無論孩子是哭是鬧,除了生日與耶誕節以外,好像都不給孩子買玩具,更別說會把小孩帶進玩具店了。

他們這樣做自有他們的道理,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想要的東西樣樣都給,那絕不是父母愛心的表現,反而會給小孩帶來不良的影響。

井深大的研究指出,擁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較散漫,他會精神不集中,容易見異思遷。玩具一個接著一個,興趣也會跟著瞬息萬變。

幼兒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種,他也能變換各種方式來玩。即使是個硬瓶蓋,一片木頭,在孩子看來,或許都比玩具店買來的昂貴東西還要好玩。

井深大認為,幫助幼兒發展種種創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義務。給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東西樣樣都可以得到,這樣的孩子絕不能算是幸福的。

常言道:喝酒的人被酒喝。我們倒覺得,玩具過多的小孩不是在玩玩具,反倒是被玩具給玩了。

井深大見到一些家長,他們絕對不給孩子買現成的玩具,只給他們買只有自己動手組合才能玩的那種,這樣孩子在得到它之後都得絞盡腦汁,甚至流著眼淚去拼裝。他們即便完成不了,也不輕易向父母求援。由於拼不起來就不能玩,孩子們就會拼命去幹。

井深大很贊同這種教育理論。很多父母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玩具店裡,幾乎擺滿了形形色色、琳琅滿目的玩具,連大人看了都會不知不覺深受吸引,以為買了回家,孩子一定會很高興。但其實不然,他們在玩了片刻後,就再也不屑一顧了。

事實上,孩子對於用不著自己動手完成的現成玩具,一點也不會覺得好玩,因為這樣的玩具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欲望。比如,當你花高價買了一架電動火車回來時,孩子並不滿足于看火車如何在軌道上跑,而是感興趣於將軌道一會兒予以拆散,一會兒加以組合。

井深大認為,現代的孩子,只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玩具感興趣,所以不但玩具不宜過多,而且應該給予他們能夠完成的喜悅感的玩具,並從中滿足來自他們內心的創造欲望。

十二、讓孩子進行鍛煉

一次,日本奧運會體操冠軍池田敬子,向井深大談起他們養育孩子的經驗:

池田女士和她丈夫都是體操選手。當第一個孩子降生後,他們疼愛無比。打從0歲時起,她們就片刻不離地跟在孩子身邊,教他做體操、翻筋斗等運動。

到了小學二年級時,孩子就能從椅子上翻個筋斗跳下來,顯示出令人吃驚的運動能力。

池田夫婦欣喜不已,覺得這是虎父生虎子,把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歸於遺傳的作用。於是,在她們生第二個孩子後,便不再施以同樣的訓練而任其自然發展。結果,雖然同為著名體操選手之子,這個小孩卻非但不會翻筋斗,而且連一點像樣的體操動作都不會做。這一截然不同的結果令池田深有感觸:運動能力不是遺傳的,而是鍛煉出來的。

與體格和靈巧有關的運動,確實較易受到遺傳的影響,但是如何運用這些方面的能力,那就要看出生以後的鍛煉了。例如游泳、賽跑、跳高之類的運動,即使承襲了再合適的遺傳體格,如果不經過相當的訓練,仍然無法將這種遺傳能力發揮出來。相反,體格上稍差一點的孩子,若能在幼兒期作適當的訓練,反而能夠施展超水準的潛能。

另外,運動神經要趁著腦組織尚未完全形成時,就讓孩子鍛煉,這樣才最容易學習,而且進步也快。

井深大先生就深有體會,他30多歲才開始學打高爾夫球,儘管非常努力,但仍打不好。他就十分感慨,如果自己能更早就打高爾夫,也許無需這麼辛苦,還能比現在更高明呢。

井深大先生還有一位美國朋友史泰那先生。他也非常喜歡高爾夫球運動,於是讓兩個兒子從小就學打高爾夫球,長子9歲時起,次子7歲開始學起。8年後,哥哥只能打9杆,弟弟卻能打7杆,後者球技顯得更高明。他們的父親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長子的體格更加魁梧並且在其他運動中,他的成績也比弟弟更優異。後來他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弟弟學高爾夫球的時間要比哥哥提早了兩年。

所以,井深大告誡家長:任何運動,著手學習的時間越早,技藝的精湛程度也越高。

十三、關注孩子感興趣的事

毋庸贅言,小孩有小孩自己的天地,他們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玩著長大的。有些事情,不管我們大人看起來是多麼莫名其妙,但孩子們卻做得很起勁,而且還當它是件大事去做,這就是孩子的天性。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一類母親對孩子在做的事,總是用不屑一顧的表情望著,這實在讓我們感到失望。

常有一些母親提這樣的問題:我自己並不喜歡古典音樂,但為了孩子,我是否應讓他聽古典音樂呢?試想一想,一個母親是如此討厭古典音樂,孩子會對它有興趣嗎?

古典音樂對小孩能有很好的影響,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但是由於做母親的已對它顯示出厭惡的神情,她那種神情就會傳導給孩子,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樣,你也就別指望孩子會喜歡古典音樂了。

井深大說:在幼兒階段,孩子對某種事有興趣,都是受了母親的影響。既然如此,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事,就不可以漠不關心。有時,大人對孩子在做的事情感覺無聊,則是因為你用大人的感覺去看待孩子形為的關係。這時,你應換一個角度,比如把自己拉回到童年時期,也許你就不會這樣對待了。

當大人貿然闖入小孩子的天地時,這無異于在強迫孩子對某種事物感興趣。而一旦大人自己對某件事不感興趣,則會使孩子的興趣大減。

因此,井深大認為,母親應有的態度,該是在小孩世界的四周,密切注意他們所做的一切。你對孩子在做的事表示關注,並給予鼓勵,對孩子的幫助不知該有多大!

請你明白,用愛心去注視孩子,對他的行為報以母親的笑容,這勝過任何言詞的勉勵。如果你用大人的尺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甚至認為:反正那是小娃兒玩的把戲,不值得我們大人去認真,就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十四、帶孩子到戶外去

對出生後對世界表示好奇的嬰兒,每個做媽媽的無不歡欣鼓舞。家裡人會爭先恐後地去給他買各種玩具,如團團轉的風鈴和嘎啦嘎啦棒,嬰兒會頗有興致地盯著風鈴看,也會聚精會神地傾聽嘎啦嘎啦響。但光是有這些,他就果真滿足了嗎?井深大通過對這些嬰兒面孔的觀察,發現從他們的表情來看,似乎覺得僅有這些玩具還不夠刺激。

井深大認為,這一時期的嬰兒,正患上一種刺激饑渴症,他們甚至對偶然飛來的蒼蠅都會顯示出無比的興趣。哪怕是看見一隻爬到眼前的螞蟻,他也會用眼睛追蹤螞蟻的動態。

當然,要滿足嬰兒對刺激的渴求,光是給他看螞蟻、蒼蠅是不夠的,必須儘量多帶他到可以看到車、狗、貓,甚至飛機、飛鳥等的外界去。

然而,我們發現,現在母親們帶著嬰兒在外走動得越來越少。這或許與家庭擁有私家車越來越多有關。別為了顧及路況、衛生、健康等問題,年輕媽媽們也往往不太喜歡把寶寶帶到外面去。殊不知如此做法,無形之中就封殺了嬰兒的好奇與興趣。這對於拓展嬰兒的智慧與能力,絕對是弊大於利的。

正如一句名言所表達的:大自然是孩子學習的寶庫。外界與大自然之中,有無窮的力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不把孩子帶到那種學習場所去,這不是母親的怠慢與失職,又是什麼呢?

的確,把孩子帶到戶外,可能有傷風感冒之虞,也有遭遇不測的危險,但是為了這些理由,就把孩子整天關在家中,這等於是做母親的親手奪去了孩子在戶外學習的機會。

井深大說:走出戶外的嬰兒,都會驚奇地注視路上的狗或貓兒,對川流不息的來往車輛,也會始終看個不停;看到菜攤上擺放的各色各樣的蔬菜,更是瞪大眼睛欣賞。通過這樣接受在家中所得不到的新鮮刺激,嬰兒的智慧也自然會發達起來。

因此,儘管對嬰兒的健康與安全予以最大關注,是父母的責任,但我們也切不可因此而限制了孩子的學習場所。因為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嬰兒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活潑與健康。注意這個事實,也是做父母的不可忽視的責任與義務。

十五、讓孩子親身體驗

父母對於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懷有期盼是很自然的。雖然孩子的未來最終取決於他自己的意志,但是母親仍可能左右孩子的將來。要讓孩子照著父母的期盼發展不難,但是,要給孩子什麼環境,讓他擁有些什麼,也是很重要的。父母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物?是不求名利的有用之材?還是不修邊幅的散漫人士?或是有地位的偉人?一旦目標確定,父母就必須胸懷堅強的意志,努力培育孩子。

只要用心,培育一個智商150的兒童一點也不難。在鈴木兒童園地裡的兒童,智商平均就達135150左右,有些甚至高達180。他們在入園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學校也並未以提高智商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當,自然就達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麼事的時候眼睛會光輝閃爍?對他說什麼的時候他會靠過來?什麼時候他會生氣勃勃?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獲得這方面的瞭解後,就可以讓他繼續朝這方面的興趣發展了。例如打算讓他學小提琴的話,就必須為他營造這方面的環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沒有興趣,父母卻仍一味無理的要求的話,那麼父母的意思與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井深大先生始終主張在這樣做的時候,應以母愛為前提。也就是說,你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之前,應首先將母愛灌注到嬰兒身上,在此基礎上再來談母親該抱什麼觀念來教育孩子。但是若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意思,母親仍不斷強制他的話,絕對是有害的。

現在的幼稚教育主要局限於音樂、繪畫或體育方面,但好像還是少了一些什麼。幼稚教育應該沒有限制,無論什麼都可以教,換句話說,就是要讓他實際去看、去聽。以日本九州幼稚園為例,幼稚園常常帶三四歲的兒童去觀看村裡的祭奠。從廟前老先生的揮拳弄掌、抬轎,到舞獅表演都讓孩子觀賞。令大人們吃驚的是,回到幼稚園後,孩子們能從頭到尾記住祭奠的內容,跟著揮拳弄掌,模仿抬轎,對獅子有興趣的孩子還會跟著舞獅。想一想,他們只是一些三四歲的兒童呢!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得這麼好呢?因為他們實際上看到,而且很直覺地捕捉到這些演出的精華所在。所以老師們根本不必告訴他們必須看什麼,只要讓他們實際體驗就可以了。

後來,老師又帶他們去看農夫種田、除草。回來後,他們就在幼稚園旁邊為他們開闢的田圃裡照著所看的情景做了起來。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眼睛詳細觀察他們有興趣的事物,對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並跟著學習。從這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的真正個性,並配合其個性因材施教。

對於兒童,是主要的還是讓他們實際體驗,就這一點來看,現在的兒童實在很可憐,周圍盡是些華而不實的擺設!

十六、不要罵慣孩子

多湖輝曾經研究過各界名人的幼兒時期。他說,沒有比不用強制壓迫,而給予正當動機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井深大則更進一步認為,以母親為主的身邊所有的人,懂得給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根本。而且自出生到兩三歲間的孩子,對外來刺激具有驚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復不停地給予同樣的刺激,那種刺激就會固定在他們腦中,變成一種能力

這有許許多多可資證明的實例。其中,最佳的例子便是說國語的兒童。在此以前,一般人都認為小孩子講國語是遺傳的。事實上是因為一出生就可每天受到大人說國語的刺激。井深大之所以一再強調,在3歲之前儘量多給孩子良好刺激的重要性,原因亦在於此。

反過來說,如在模式時代,一再的給予不良刺激,孩子就會養成壞的能力

例如,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每當孩子一哭,便發起火來,來叱喝責駡,於是這種刺激就會固定在孩子腦中,很可能培養出孩子挨駡也滿不在乎的能力。又如母親倘若每天哼著奇腔怪調的搖籃曲給孩子聽,日久之後孩子就會養成了無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當著孩子面盡講父親的壞話,也會使孩子產生輕蔑爸爸的心態。

許多做母親的,如此這般地養育子女,到了孩子進入幼稚園之後,卻愛發牢騷說:我這孩子,任你怎麼罵都聽不懂……”其實,被罵慣了的孩子、五音不全的孩子,或輕蔑父親的孩子,都不是遺傳的,而是母親那樣教養他的結果。

須知,起步方向如果錯誤,當然不可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就算發現了,想要改正軌道,也一日比一日困難,這點,井深大提醒父母們切記在心。

十七、溺愛的危害

常常聽說,現在的孩子都很懦弱,井深大本人就曾親身體驗過這一事實,有一次,他被好友本田宗一郎硬拉去擔任童子軍東京聯盟會長,出席該典禮時所發生的事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星期天,來自全東京的3500名兒童,皆集合于世田穀的一個運動場。在典禮還未進行到一個小時時,蹲著聆聽致詞的孩子們,就陸續有人暈倒,而且竟有11名之多。

後來,小學五年級以下的小童子軍們也來參加典禮,並舉行了破氣球遊戲,即一種自己腳上綁著氣球,再去踢對方隊伍的氣球的遊戲。可是,大家只是列隊哇哇叫嚷著,大多不想積極地沖入對方的陣地,去多踢破一個氣球。看了這種情形,本田和井深大為了要給孩子們打氣,也加入了這場遊戲,而且兩人都很專心地在踢球,可是孩子們非但不因此受到刺激,反以一副鎮靜的表情望著,好像在說:偌大一個人了,還樂個什麼勁!別踢傷了才好。

當時他想:平常受過嚴格童子軍訓練的學童尚且如此,其他未受訓練的孩子,就更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在學校運動會上,連50米賽跑都跑不完的孩童也多得是,甚至還有稍一跌倒就骨折,弄得救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的。此外,不會吊單杠、不會跳箱、不會爬竹竿的孩子也不罕見,要是老師想作個示範,他們反而會勸老師:危險,還是別做的好!

孩子究竟為何如此膽小懦弱?這樣的小孩長大後,能有本事適應這現實而複雜的社會嗎?

所謂志氣,就是儘量不輸於人的魄力,但是無可避免地,有魄力必有危險。然而,一開始就不與人競爭,凡有危險事就依賴父母兄弟的風氣不單在孩子之間盛行,而且蔓延至青壯年。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職業的選擇。這種人無論當公務員,還是進了大公司,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找一份工作,而是想找一種興趣作為生活的依託。

井深大認為,所以會有這樣的兒童與青壯年人,原因之一就在於幼兒期母親的態度。在應該嚴加管教的時候,不嚴加管教,把教養的責任推給幼稚園與學校,結果培養出膽小懦弱的孩子,自是理所當然了。既然從孩子能夠很自然地接受嚴格管教的時候,就過分像寶貝似地把他養大,也就難怪孩子會有嬌生慣養的心理;而這種嬌生慣養的心理,到了上幼稚園及小學以後,還會更嚴重。

如果孩子稍微被老師訓了一下,家長就向校方興師問罪;上體育課時,孩子受了點傷,也要學校貼醫藥費,如此,孩子怎能產生自立心?

學校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固然也有問題,但是,至少對孩子的教養,以及教孩子向現實或危險挑戰的氣魄,除了父母之外,誰也無法辦到。而這個時期,就只有在歲以前。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非常任性,不聽父母的話,光想自己想幹的事情。責備他一次就反抗一次,越來越不好對付了,這怎麼辦才好呢?

孩子的任性也是父母培養出來的能力之一。作為父母一般是不願通過責備方法培養孩子的。不過,你打算嚴格培養,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對孩子的溺愛或助長了孩子的反抗心理。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狀況下,更容易把孩子培養成為嬌生慣養的人。當孩子哭了,就急忙奔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當孩子摔倒哭了,立刻跑過去抱起來。這樣做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但不管任何場合都如此,就會培養出孩子的任性心理。

如同有句諺語所說的:過猶不及。凡事過分固不適宜,但沒有任何事比在幼兒期父母的溺愛對孩子更為有害的。

父母為了疼愛子女,往往會讓懦弱的孩子更有依賴心,如此落入惡性循環。其結果,受害的當然是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本人了。

十八、父親的重要性

幼稚教育需要父母的協調以及雙親的職權分攤,如果忽略了父親的角色,對往後孩子的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說,單單吃母乳、換尿布就能長大,那麼,孩子是母親一人就可以撫育的了,所以才會有人說:沒有父親,孩子也會長大。

的確,在肉體上、生理上是如此。因為,作為生物的人類,要培養生存上的基本力量——即動物性的育嬰工作,都得假借母親之手,而且也非母親莫屬。父親的存在,要等孩子稍大後需要精神教育和社會性教育時才會顯得特別重要。

有趣的是,在猴子的世界裡,雖然有頭目猴子,但卻沒有父親這個名位。當然,讓母猴生小孩,必須要有公猴才行,可是,哪個公猴是哪個小猴的父親並不清楚;即使知道,也沒有一個特定公猴像人類的父親那樣,在孩子誕生後,負責找食物或保護小孩。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河合雅雄認為,在動物社會中並無人類這種意義上的父親,而人類這種特殊種群,則為了要過團體生活,才組織所謂的家庭生活,因而有了父親這個人物。

河合教授說,人與動物的最大差別之一,就是父親這個名位。只要是人,無論任何未開化的民族——當中雖然也有跟現在的我們一樣,形式上沒有家庭組織的民族,但是他們照樣明顯地有父親和母親的存在。

母與子的關係,在任何動物間,都能一眼即可看出。可是像人類這樣的父子關係,卻必須在社會的組織或制度下——亦即在某種規則下建立的關係中才能存在。

換句話說,所謂父親,是家庭中的社會代表人物;是表現母子關係這個動物性關聯所沒有的制度規則的人。

如此想來,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存在意義,就更明確了。也就是說,父親在子女教育上如能多多用心,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父親所代表的社會,或 “制度等人類團體的規則。

如果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漠不關心,只安於做個不熱心教育的爸爸,則任憑母親怎樣孤軍奮鬥,在培養孩子的社會性方面都會有明顯的缺陷。

一般而言,父親在家庭中,大多扮演著斥責孩子的角色。如果偶爾照面的父親,一見到孩子就教訓一番,孩子定會把父親視如仇敵,而表現出反抗的態度。情緒不穩的兒女,多數對父親都沒有好感。

在比媽媽還嚴厲的父親教養之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所謂的天才或英雄,不過翻閱偉人傳記,大家可以看出,他們在性格上似乎大多有缺陷。

而另一個極端是,有不少父親不務正業又酗酒,經常吊兒郎當,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被這種父親養大的兒女,性格會變得彆彆扭扭,長大後成為不良少年的幾率更大。

有一次,井深大在電車上遇到一對夫婦帶著小女兒要去郊遊,只見那位大約3歲的女孩,興致勃勃地和父親對著話。

女孩說:爸爸你猜猜看,有了10條橡皮筋可以做成什麼來?爸爸回答:哦,10條橡皮筋嘛,可以湊個臭皮匠啦。對於這番無謂的交談,坐在一旁的媽媽,佯裝不知的看著雜誌。由此可知,一個積極想和父親進行溝通的女兒,如果碰上這樣一對漠不關心的父母,她怎麼可能身心愉快呢。

雖然,井深大認為幼稚教育的主要擔當者是母親,但並不意味著可以將教養子女的任務完全交給母親。做父親的下班回家,在說太忙了、太累了之前,應多多加強和孩子的溝通,這才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成為母親的一名好幫手,這才是父親在家庭教育上應負的職責,因為和諧的家庭氣氛,不是母親一個人可以營造出來的。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