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詠春拳是近代新興及流行的中國武術門派。於1950年代,葉問將詠春拳從中國大陸帶到香港,於1968年組織成立詠春體育會。1970年代開始,梁挺首先將詠春拳介紹到德國,從此詠春拳在歐洲及北美洲發展[1]。
詠春拳以實際的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非科學性質、近似哲學性的解釋。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擊及防守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會硬套次序重複性的招式,更加容易使到練習者感到有興趣。故此,詠春拳可以在擂台的項目上比賽,一般的訓練亦可以被視作為長期健身強體運動。[2]於香港,香港警察學院及廉政公署訓練營的常規武術訓練以自衛術為主導,亦曾經加入詠春拳元素。此外,部份航空業在訓練空中服務員保安內容時,亦有加入詠春拳的技巧。
目錄
1 歷史
1.1 傳說時期
1.2 梁贊
1.3 陳華順
1.4 陳華順傳人
1.4.1 陳汝棉
1.4.2 吳仲素
1.4.3 葉問與詠春體育會
2 口訣與理論
2.1 葉問口訣
2.2 適用口訣
2.3 用力三論
2.4 其他理論
3 傳統教程
3.1 小念頭
3.2 坐馬
3.3 尋橋
3.4 黐手
3.5 標指〈手不出門〉
3.6 腳法
3.7 木人樁法
3.8 六點半棍法
3.9 八斬刀
4 手法
4.1 基本法
4.2 詠春八手
4.3 有(手)形手法
4.4 純手法
4.5 雙手法
5 練習器具
6 主要分支
6.1 戰鬥詠春拳
6.2 蛇鶴詠春拳
6.3 實用詠春拳
6.4 紅船詠春拳
6.5 蛇形永春內功拳
6.6 佛山蛇形詠春拳
6.7 偏身詠春拳 (鶴山詠春拳或古勞詠春拳)
6.8 刨花蓮詠春拳
6.9 總匯詠春
7 相關條目
8 參考註釋
9 參考書籍
歷史
傳說時期
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能靠師徒口耳相傳。其間或因個人學識不足而多所短缺;或因受到章回小說影響而增添幾分神秘色彩。經過若干年後,今日的傳說與當年的事實必然有其差距[3]。
依據詠春拳一代名師葉問所述:清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攜女嚴詠春遠徙四川大涼山腳。詠春年滿15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大涼山白鶴觀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五枚法師攜詠春返山,授以武藝。詠春技成後返家擊敗土霸。詠春婚後將武藝傳予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再傳予梁桂蘭,梁桂蘭再傳予黃華寶。黃華寶為棲身「紅船」之粵劇演員,與曾獲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禪師教授六點半棍的同袍梁二娣為伍。2人互相切磋武藝,彼此盡得所學,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後梁二娣將技法傳予佛山名醫梁贊[4][5]。
葉問長子葉準根據佛山永春拳的彭南陳述及研究,提出與父親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間,湖北藝人張五擅長攤手(粵劇做手),人稱「攤手五」。因故從北京流亡至佛山,組織紅花會館,教授戲曲及武藝。其拳術已經初具詠春拳的章法,經過近百年的流傳和發展,歷經嚴詠春、梁博儔、黃華寶、梁二娣等人的努力,詠春成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術,至梁贊始發揚光大[3]。
梁贊
梁贊原名梁德榮(1826至1901年),廣東鶴山古勞人,享壽75歲,為葉問於1950年代來到香港後,報紙開始有「佛山贊」的武俠小說出現,被尊稱為「詠春拳王」。傳人有人稱找錢華之陳華順。
梁贊,廣東鶴山古勞人,在古勞出生。梁贊父親因為生下次子德榮,把在佛山筷子街經營中醫及跌打醫館訂名為榮生堂,因為榮字之行草書形似贊字,故人稱榮為贊。
梁贊18歲時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欽州蛇形洪拳。後梁二娣將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四川梅花拳詠春〉門下。黃華寶亦是鶴山人,與贊是同鄉。黃華寶將詠春拳秘密傳授與梁贊。並告誡不可以將此拳公開發揚;否則違背祖師等語。
梁贊約於1870年至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詠春拳從此聞名。
梁贊年花甲後,5名兒子中的梁春早逝,而梁璧已經離開佛山去了香港在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交託與陳華順,順為杏壇人,故改店名杏濟堂,後轉讓與他人。贊退休後返回古勞。
梁璧(1845-1920年),梁贊長子,自小追隨父親習拳(比陳華順早20多年),後到香港與朋友經營綢緞店,後傳技於葉問。他應該是對詠春之歷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為理解的傳人。日後對葉問影響最大。
陳華順
陳華順(1849年-1913年),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順德出生,後居佛山,以找錢為業,綽號找錢華。身材高大,臂力驚人。他知道佛山贊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裡自觀自學,終於在39歲時追隨已經62歲梁贊學習詠春拳。贊去世,陳華順(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
陳華順於1901至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大師兄吳小魯、二師兄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陳汝錦和封門弟子葉問等。
陳華順傳人
陳汝棉
陳汝棉(1884年—1942年)為陳華順的獨生子。其父在他8-9歲時,便教他詠春拳。由於陳汝棉在13-4歲時,脾氣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別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稱號,貔貅即是頑皮的意思。陳汝棉與鄰村昌教鄉的一個年老花洪拳教頭黎三興女兒黎好(妙顯)結婚。陳華順在他們婚後,因為中風的關係,隱居在東馬寧;佛山的跌打醫館,便交由陳汝棉負責。
陳汝棉育有3子,即陳家燊、陳家廉及陳家齊。所傳弟子中較為知名者有南海人招就。
吳仲素
吳仲素父於佛山開設缸瓦店,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隨後(1901年後)將缸瓦店交付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兄小魯一同受託於陳華順,成為陳華順首兩名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當時陳華順在舖內正式開始授徒。
兩年後追隨陳華順租用葉氏桑園大祠堂設醫館並授徒。直至3年後陳華順輕微中風,自覺年老回鄉養病。
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線香街開設醫館並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記盲公餅何兆初,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學。
30年代,姚氏鴉片煙館禮聘阮濟雲睇埸,其弟阮奇山及煙館太子姚才得以學習其蛇形拳術近10年[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皇軍南下前,阮濟雲1939年到越南,煙館由吳氏接任睇場,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機會學習詠春拳。及後,吳仲素到香港,姚才請得廣西欽州名家郝寶全到佛山指導。
據說戰時,吳仲素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但時間甚短。和平後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養。
葉問與詠春體育會
葉問(1900年-1972年)本是佛山世家子弟,後習藝於陳華順。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傳人有梁相、駱耀[7]、袁九會、徐尙田、古生、招允、黃淳樑、梁挺、盧文錦(台灣)、李小龍 (美國)、何金銘 (澳門)、梅柄華(又名 :余有顯)(美國)、梅逸 (美國)、長子葉準和次子葉正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問為詠春拳派的中興名師。
從梁博儔起、梁蘭桂和黃華寶皆沒有設立武館之習慣。梁贊在醫館中教習,陳華順在缸瓦店內授拳,吳仲素在俱樂部中,傳授詠春拳術。
葉問晚年倡議成立由其弟子組成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得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在經濟上支持,於1968年成立,第一個訓練班由梁挺主持。 葉問兩名兒子於父親離世前數月開辦葉問體育會。
口訣與理論
葉問口訣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寓意〉
念頭主手〈一說守〉,尋橋主腳〈與步〉。〈練習拳套目的〉
標指不出門。(拳法〉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撳頭扢尾,撳尾扢頭,中間〈飄〉膀起。
正身子午,側身以膊〈為子午〉。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補手,以手補形。
力由地起,拳由心發,手不出門〈手不離午〉。
避實擊虛 (遇實則卸,見虛即進)。
畏打〈終〉須打,貪打〈終〉被打。(不畏打,不貪打〉
轉馬手先行,上馬手先行。〈轉馬上馬,樁手先行〉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不挑不格,消打同時。
適用口訣
枕手橋上過,攤手中門內,伏手控外門。
膀手不留橋,間手破中出,構手枕伏化。
換手肘 (粵音爭) 腕過,削脫上下反。
膀手非手,錯膀非錯。
拳打一線,連環迫步。
打拳爭不盡,練拳有幾何?
圈腕手爭曲,念頭錯上錯。
用力三論
捨力論──捨棄拙力
卸力論──卸去來力
借力論──借用來力
其他理論
中門論-人體中門最弱,是攻擊目標,也是重點守護的地方。手由心發,上至頭頂,中為心窩,下達胯襠。老洪拳、羅漢拳、鶴拳(包括空手道),則分四門八方。詠春則重中門內外。
直線論──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子午論──用中守中
失午論──身手步全論
傳統教程
詠春拳講求反應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勝。由淺入深。拳法只有小念頭、尋橋及標指3個套路,另有其他武技及基本功。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初級拳套,有念頭正,終生正之意。全套拳由開馬〈二字拑羊馬〉 起,至全套完結,全身〈除手部動作外〉都不動。頭要正,身要正,馬要正。全身其他肌肉放鬆。呼吸自然。共計108個動作,故又名「一百零八點手」。主要練習摏馬穩定,腿部和手部肌肉肌鍵伸展。及手部動作之標準位置。
小念頭其實就是利用小腦控制全身肌肉放鬆,鬆到一點肌肉都不必用。 因為小腦是管全身肌肉協調以及平衡的主要部位。 詠春之所以為女性所創,正是因為人體早已與生俱來一種潛在力量,能令得學習者不需運用肌肉努力就能擊出極重的拳勁。 然而這種力量一般人難以利用大腦掌控,所以徐尚田宗師特別注重小腦的開發。
坐馬
坐馬是中國武術,特別是南拳練習開始之技法,北拳稱為站樁,主要練習股四頭肌、腓腸肌等腿部肌肉,以達致身體平衡。於坐馬期間,配合呼吸,採用腹式呼吸法,可鍛鍊腹直肌及外斜肌等軀幹肌肉(氣沉丹田)及身體上其他隨意肌之硬氣功,亦可自然舒氣,練習軟氣功.做到心無雜念,冥站隨意之輕鬆精神狀態.
尋橋
尋橋為詠春拳的第二套套路,屬於中級套路。用以練習步法及撐腳,配合之前所學習的手法,可以尋找敵人的橋手。
黐手
黐手是詠春拳的鍛鍊方法之一,用以練習攻擊及防守反應;更加是接近應用的互動練習。最終練習至應用之手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更深一層的作用,是在提昇自身內力。 經由手腕接觸互動,可以協調肌肉平衡,及身體重心的穩定性。 [1]
標指〈手不出門〉
標指為詠春拳第三套套路,屬高級套路。以開馬後第一個動作命名,只教授與品格良好及達到標準之入門子弟。標指主攻,步手身全。標指圈腳之後,練習腳法。
腳法
包括坐著馬練腿力加上踢腿,步法使之靈活平衡之外,練習以腳消腳之攻擊及保護自己。
木人樁法
木人樁為中國武術練習器材,以木材製造,有樁手及樁腳之設置。容許少量活動(彈性)。當作模擬敵人練習。鍛鍊手部接觸部分之剛強性,全身整體活動性。步法之靈活性。
六點半棍法
六點半棍法即南拳單頭棍七法。研習六點半棍法,可以增加臂膀之力及標馬穩定。六點為:上中路之枕、攤〈挑〉、槍〈標、點)、下路之掃、撥、彈〈撬〉冚〈壓〉及加上半點摭攔〈退躍〉。
八斬刀
八斬刀為詠春拳的練習方法之一,由八路(段)組成,無甩手反刀之危害自身動作。
手法
基本法
三拳:日字衝拳,尋橋抽拳,尋橋欄撞拳
三掌:正掌,橫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橫掌,昂掌),殺掌(陰掌沿),摌掌(陽掌沿)
三腳:(三身法):出自尋橋之(正身)撐腳,(側身)撐腳及(反身)撐腳
三步:正(箭)步,橫步,圈步
詠春八手
黐單手之標準手法,出於小念頭尾段,順序為前(內門〉攤,〈上〉枕,〈內〉刮,撈〈粵音錨,外攤回〉,圈〈手腕〉,伏〈掌〉,構〈錯膀〉,膀。
手掌──伏
手腕──圈、構
前臂──枕、攤、膀、刮及撈。
全臂──衝包括拳、掌、間、標及拂〈問〉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為名。
攤手:手形為手掌向上(陽掌),手腕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係從其他手形(如間手)變動成正身攤手或側身攤手。當中手法有滾、圈,撈(錨),枕等。要求作法「不招不架,手不出門」。手臂(部)姿勢有兩式:
正身攤手,沉肘埋中(盡歸子午)。
側身攤手,沉肘顧(護)脇,以膊為子午。
枕手:手形為手掌向內,在子午線(垂直橫過人體中軸線之二維(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動作係從其他上路手形(如問手或護手)變動成枕手。
間手
膀(拂)(搆)手
伏(窒)(拍)(撳)手
護(拍)(撳)手
問(標)手
攔(拂)手
純手法
(動作)
窒
標
衝
拍
撳
圈
搆
拂〈發〉手
刮
脫〈削〉
臘〈擒〉
托〈拿〉
雙手法
雙間手
雙滾〈綑〉手
抱牌手
構枕手
練習器具
木人樁:樁上有3支「倒品字形狀」樁手,一支弓字樁腳,供練習者熟習拳法。
八斬刀:比蝴蝶雙刀短窄,僅僅長過手睜少許(包睜),護手有倒鉤反上,刀鋒前沿磨尖,利直刺;後沿及刀背較厚,利於斬削及枕欄。
長棍〈即六點半棍〉
沙包:貼牆或吊包。
八仙枱,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8人。相傳梁贊曾經以此桌來訓練梁璧黐手。
主要分支
戰鬥詠春拳
馬來西亞「陳氏詠春拳」是以街頭格鬥為主修,以格鬥來學武術而不是以武術來學格鬥,只談結果不重過程,是一種為生命戰鬥的武學,以往低調極少外傳,是詠春的另一分支,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已傳至第四代。
蛇鶴詠春拳
蛇鶴詠春為詠春拳的一個支脈,由紅船武生大花面申錦傳予羅悌雲,再傳技於其子羅定周。羅定周亦在國民政府時期為官,後移居香港,投身警界,其後轉投文化事業。此技羅定周再傳其子羅昭榮至今。蛇鶴詠春拳過往在傳承方面,以父傳子形式為主,及以個別小組形式低調地向外教授,但從不讓小組間師兄弟們認識。
實用詠春拳
為香港黃淳樑詠春拳分支,是將西洋拳融匯於詠春拳法,以實用性及攻防兼備為目的。坊間多以「傳統派」及「實用派」來劃分。 台灣於2010年間中部亦有施明傑實用詠春拳,教學風格將街頭實戰經驗融入平日基本功,也是實用性為主。
紅船詠春拳
馮小青(在1870年後,當時粵劇可以在廣州恢復演出) 在廣州追隨粵劇武生新錦(大花面錦,陸錦)學習紅船永春 (前身為福建白鶴拳)。拳套只有一套小練頭和散式。新錦在粵劇班中是黃華寶 (1854年前在佛山粵劇演出之武生) 的後輩。馮小青約於1920年在佛山去世,享壽72歲。
蛇形永春內功拳
阮濟雲在安南所傳出—蛇形永春,永春內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阮奇山之兄長,追隨師父欽州郭寶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馮小青(紅船永春,當時年屆70)等。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紅船永春拳路外,還有小練頭,但並無尋橋及標指等套路。[8]
佛山蛇形詠春拳
葉問,阮奇山,姚才拜陳華順為師(陳年事已高,實際是其弟子吳仲素傳授拳術),時稱佛山詠春三雄,姚才一脈衍為蛇形詠春。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寶安縣,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近代武術家、詠春拳名師。父姚九枝在黃傘巷(今福賢路)開設膏、丹、丸、散中成藥店。姚才人稱『大力才「,其腕力驚人,能單臂伸直將一籮穀用繩吊於手腕之上而輕易舉起。他自小好慕武術,拜阮濟雲門下學詠春拳,在師傅精心培養下,經十載苦練,武技大成。及後,其師阮濟雲往安南傳扔詠春拳,他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故領姚往啟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瑞文、林瑞波、吳日明等。佛山現有姚才姚氏詠春拳館,林瑞文詠春拳館,林瑞波詠春館等傳人之後傳授拳術
偏身詠春拳 (鶴山詠春拳或古勞詠春拳)
廣東鶴山古勞偏身詠春尊梁贊為師祖,王華三為宗師。王華三首徒林伯長 (又名林兵),於日戰時和阮濟雲一起於越南廣東會館傳授拳術。根據中國《精武》2002年第9期文章,提到林兵為孫中山在南洋一帶活動的近身保鏢。
偏身詠春拳名稱是由莫沛安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時出現,是為了分別葉問的佛山詠春拳與馮振的鶴山詠春拳的不同之處。鶴山詠春拳名稱為馮振早期在香港教授詠春拳時所稱。
偏身詠春拳現在分有22式散手與12路。22式散手為廣州古勞詠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
莫沛安亦在1970年代中的《新武俠》雜誌介紹原為花洪箭拳的朱忠為刨花蓮詠春拳。
總匯詠春
詠春拳注重實效,拳理自然科學,合乎人體力學,三角幾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條件來學習。加上中國傳統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隨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發展之有利條件。
現在很多廣識專業,亦加入原詠春之原理或動作,將自身之動作招式增修,發展了:
洪拳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少林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老洪拳加上更改之詠春拳套路。
太極詠春。
紅船永春──部分永春拳加上黃華寶之小練(念)頭。梁二娣之六點半棍。
永春詠春──以永春三(七)娘為創始人。部分永春拳加上詠春三套拳套路。
洪頭蔡尾詠春──以至善禪師為創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練」,「走四門」。加上詠春3套拳套路。
參考註釋
^ 《亞洲周刊》 重現一度湮沒的武林.謝曉陽
^ [《詠春搏擊術》 良仕出版 1992年 第35頁]
^ 3.0 3.1 葉準,〈有關詠春源流之探討〉,1990年發表於《詠春族譜》,刊載於葉問、盧德安、彭耀鈞合著之《葉問·詠春》,匯智出版,2009年5月增訂版,第180-183頁
^ 彭紀寧等,〈詠春三百載〉,《首頁>>羊城晚報>>佛山新聞》,金羊網,2006-07-19
^ 〈擬組織詠春堂聯誼會小啟〉(附原始手稿影像),《詠春源流》,詠春學社官網
^
http://www.hkwingchununion.org/history-zh/foshan-yaocai/ 自幼師承……阮濟雲習技足十年……。及後,阮濟雲欲往安南(即越南)……帶姚才拜吳仲素之門深造……。及後,廣西欽州詠春名家郝寶全曾兩度到佛山,姚才亦請郝寶全加以指導
^ [駱師傅於1950年代在深水埗海壇街飯店工會內跟隨葉問學習詠春,是葉問最早期弟子之一。駱耀追隨左右作為「隨師遊」。於1961年,駱耀於深水埗基隆街設館授徒,於1966年遷館至上海街現址至今。於1996年,香港警察中國武術會成立,駱耀經過會長的誠意邀請,答允於警察體育會再次公開授徒。]
^ 又名永春佛家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中國詠春拳論壇
參考書籍
《詠春族譜》,詠春體育會,1990年,編審委員會由駱耀、徐尚田、黃淳樑、梁挺、葉正、蕭煜民、葉賢、陳暖林、譚鴻勳、林文學等組成。
梁挺,《詠春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