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腳由26塊骨組成,共有3個足弓位。分別是:
1. 內足弓 (最為明顯)
2. 外足弓
3. 橫足弓
主要由以下四個人體組織所維繫。
. 足弓可比喻為彈弓, 走路時負責推進身體及吸收震盪扁平足的人仕
. 足弓缺乏了彈性,推動身體時肌肉需要用額外的能量去推動身體
後跟著地
》後跟外側最先著地
》壓力在後跟外側 (這亦是其中一個令鞋底後跟外側磨蝕的原因)
全足著地
》整個足底會與地面接觸
》足弓微微下降,產生吸震作用
》壓力在中足外側部份及慢慢向內移
支撐中期
》完全承受整個身體重量
》壓力集中在內側
後跟離地
》把身體向前推送
》壓力轉移至第二、三蹠骨頭及拇趾位置
》(另一隻腳在搖擺期)
搖擺期
》整個足部離開向前搖擺
》預備下一步的後跟著地 》(另一隻腳在支撐中期)
人從出蘭到年先,足部骨骼不斷變化,足愚亦隨之顯生。因應同的常見足部情沅需要,我們購買一系列的鞋墊及護足產品,減少足部勞損機會,保持足部舒適健康,達至最佳的護理效果,優化生活。
足部護理正確的第一步:
正如擦牙一樣;從這一刻間始,應作出以下的步驟:
• 每天用溫水清洗足部,不可浸得太久,然後抹乾,尤其注意腳趾之間。
• 若有需要,可用浮石把硬厚的皮膚磨去。
• 修剪腳甲,要平著橫剪,不可太深及太短,並可用趾甲銼把趾甲角位銼滑。
• 做適量運動,可加強下肢血液循環。
• 若發覺足部有紅腫、損傷、灼傷、變色或腳痛等問題時,應及早找醫護人員診治。
• 若可能應由足病診療師作定期性的足部健康檢查,尤其是足部易生毛病的患者。
特別護理:老年人、糖尿病病人或任何人的足部易產生問題的患者,應該特別注意足部的健康。
據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以上,而在所有非創傷性截肢中,糖尿病足所致的占50%以上。另外,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目前約有5000多萬糖尿病患者,其中有20%會發展成糖尿病足綜合征,而40%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作截肢手術,10%的患者截肢後30天內會死亡,50%的患者截肢後會在5年內死亡。
不客氣地說,只要有糖尿病,就有患糖尿病足的可能,其中又以長期血糖控制差、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不注意足部的衛生保健及鞋襪不合適、足部有畸形或潰瘍病史、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更為常見。糖尿病足也不是一開始就併發的,通常先有以下一些不適,如常無汗、下肢出現色素沉著、下肢特別是末端感覺異常、行走呈鴨步、下蹲起立困難、足發涼、足部皮膚發亮變薄、皮下組織萎縮、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等。一旦足部皮膚出現水皰、血皰或胼胝等,不管什麼原因引起,也不論表面看起來是大是小,如果一不留神使皮膚破損,就將導致足部潰瘍。如果這時還不重視,潰瘍將由表皮漸次深入到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韌帶直至骨骼,最終導致壞疽。
俗話說:“七分治療,三分護理”。這說明糖尿病治療重要,但足部護理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個人護理。
(1) 腳部的保護。除每日洗腳外,還要注意腳趾甲的清潔與修剪。修剪腳趾甲時要直剪,切勿彎剪,以免剪破甲床引發感染;也不要挖掘腳趾甲周圍的軟組織,以免感染。
修剪腳趾甲後,應銼平邊緣銳利或突起部分,以免刺傷鄰近的腳趾。長入肌肉內的趾甲可能引起感染,如果趾甲很堅韌,並有畸形或增厚,應去請醫生幫助處理。
(2) 鞋子的選擇。應細心選擇鞋子,使之穿著舒適、大小適合而腳趾不受擠壓。以旅遊鞋或布鞋較好,不宜穿高跟鞋。如果腳趾擠在一起,走路時互相磨擦,可以在腳趾間填塞些棉花或羊毛,以防擦傷;如果感到鞋子磨腳,應先檢查腳部有無紅腫、水皰或擦傷,然後檢查鞋子的相應部位,並設法處理鞋子突起或不平的部分。穿新鞋,尤其是新皮鞋,要循序漸進,第一天最好只穿1小時,以後每天增加1小時。
(3) 有汗腳的糖尿病患者,可撒些中性、無刺激性的粉劑或澱粉於腳趾之間,也可撒在鞋內或襪子內。勤換鞋、襪也是辦法之一,最好每天中午換一次鞋子與襪子。
(4) 腳部有雞眼或胼胝者,可以敷貼雞眼膏,最好請專科醫生處理,不要自己去撕扯,或用刀子切割、挖掘,也不要隨便請非醫務人員切、挖雞眼與胼胝。在鞋內置一軟的鞋墊,有利於防止雞眼與胼胝。
(5) 患有甲癬或足癬,容易引起皮膚裂傷。甲癬與足癬應請專科醫生治療,自己不要隨便用藥,因為一些商業性藥品對皮膚有較大的刺激性。
(6) 腳部發生腫脹或感染,應及時休息,直至痊癒。如果繼續走路,可能促使病情加重與發展。經常在水準位抬高患肢,可以改善血液迴圈,促進癒合。
(7) 腳部迴圈不好的患者,可以經常短時間地抬高下肢,如每小時抬高數分鐘左右,每天堅持腳與腿部運動,也可以改善局部的迴圈。如果因病不能堅持運動,則可以在床上活動腳和腳趾,作上下左右或環形繞圈活動,也可以試著用腳尖踮著站立。坐位時,不要將一條腿壓在另一條腿上,或是將膝蓋壓膝蓋,這樣不利於血液迴圈。
最後要提醒的是,如果不幸罹患了足部潰瘍,要抓住最後的機會,儘早到專科醫生處診治,積極配合治療。如果因為過多考慮一時的費用而“心慈手軟”,一旦進入糖尿病壞疽階段,後果就嚴重了。由於糖尿病是一種全身病變,可以影響各個器官,當出現壞疽時,通常很多微血管已經堵塞,因此糖尿病壞疽截肢的部位一般較高,而且療效較差。
總之,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為了不讓截肢的悲劇再現,請糖尿病患者多多注意!
拇趾外翻
定義:
拇趾向外傾斜超過15度 成因:
1. 遺傳/ 先天
2. 經常穿著高跟/尖頭鞋
3. 扁平足 影響:1. 波子骨發大及生痛,穿鞋時可能較困難
2. 嚴重者第二趾會疊上拇趾
處理:1. 避免穿著高跟/尖頭鞋
2. 使用波子骨夾及分趾軟墊控制惡化程度
3. 使用波子骨墊減少波子骨與鞋之間的磨擦
4. 手 術 (嚴重足趾重疊者)
定義:
第一蹠骨頭內側凸出 成因:
拇趾外翻、痛風症、 拇趾滑囊炎等 影響:
穿鞋時,波子骨與鞋互相磨擦產生痛楚或厚繭
處理:不同成因之波子骨發大需配合不同的處理 例如痛風症者需使用藥物控制,拇趾外翻者需使用矯正器具或手術處理
繭
定義:
生長在腳板上的厚皮 成因:
1. 長時間磨擦及受壓而產生
2. 穿著鞋底硬的鞋 影響:
繭的位置太厚會生痛
處理:
可使用軟繭膏慢慢軟化厚皮
雞眼
定義:生長在足趾上的厚皮 成因:
足趾受到重複性壓力及磨擦 影響:
雞眼的位置太厚會生痛
處理:
1. 可使用“足趾套”防止磨擦
2. 穿著鞋頭空間較大鞋款,避免鞋頭壓抑足趾
後跟骨刺
定義:後跟骨之骨骼增生 成因:
1. 不妥善處理之足底筋膜炎, 一般會有足底筋膜撕裂的現象
2. 後跟骨會有骨骼增生,連接撕裂的足底筋膜
3. 形成後跟骨剌 影響:
步行或站立時, 後跟有刺痛的感覺
處理:1. 可使用後跟吸震鞋墊
2. 避免穿著平底鞋
定義:
足底筋膜發炎及痛楚 成因:
1. 足底筋膜受到外來刺激,加劇筋膜拉扯
2. 外來刺激包括有長時間步行或足弓偏低 影響:
1. 足底筋膜與後跟之接駁處產生痛楚
2. 特別是早上下床時,痛症會最為明顯
處理:1. 穿著有足弓承托及吸震功能的鞋墊
2. 看醫生,食消炎止痛藥
3. 物理治療
4. 休息
爪狀趾
定義:腳趾呈爪狀 成因:1. 長時間穿著尺碼太細及太大的鞋
2. 因高弓足引起 影響:影響外觀,腳趾容易因磨擦而產生厚繭
處理:1. 用足趾墊/ 趾骨槽填補足趾底的空間,增加接觸面,平均分佈足底壓力
2. 避免穿著太扁身的鞋
- 穿鞋步驟
- 先解開鞋帶或魔術貼, 穿鞋後把腳移後至後跟杯, 才縛鞋帶或魔術貼
- 避免在未解開鞋帶或魔術貼前便穿鞋, 除了容易弄傷腳部外, 亦會令鞋容易耗損
- 預留生長空間
- 替小朋友買鞋時, 適宜預留8 – 10mm(約一個手指位)空間預留生長
- 太緊或過鬆都容易引起厚繭等問題
- 購鞋需知
- 用尺準確地量度
- 最好下午或黃昏購鞋, 因為經過一天的活動後, 雙腳比早上略大, 所以黃昏尺碼較為準確。
- 避免只跟隨穿慣的鞋碼去選擇尺碼, 因不同的鞋店或鞋款可能有不同的尺碼準則, 須穿上腳嘗試才可作準
- 內生甲(倒甲)需知
- 平剪腳甲, 不可修圓, 減少因剪傷兩側甲床而引起內生甲的機會
- 避免穿著過緊的鞋或襪, 減少因壓迫兩側甲床而引起內生甲的機會
- 穿新鞋需知
- 即使新鞋合腳, 鞋身及鞋底仍然偏硬, 長時間穿著亦容易引起腳部不適
- 建議循序漸進穿著
- 糖尿病腳護理
- 洗腳時避免用毛刷擦腳以免皮膚破損
- 洗腳後抹乾趾縫間的水跡
- 乾燥必須塗上潤膚膏
- 腳汗多的病人, 可用棉花棒將火酒塗於趾縫間, 再用紗布分隔, 切勿用爽身粉, 以免堵塞毛孔
- 每天小心檢查腳部, 及早發現足部損傷(例如: 皮膚爆裂, 水泡及雞眼等), 以便作出適當的處理
- 鞋與活動的配合
- 穿著皮鞋做運動除了容易弄傷腳部外, 亦會令鞋容易耗損
- 建議穿著運動鞋才做運動
- 腳背較高, 選鞋需知
- 如穿著不能調較的鞋款, 會增加壓腳背的機會
- 建議穿著可調較式(魔術貼, 鞋帶)鞋款, 以配合腳背高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