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你可選對了運動鞋



你選對了運動鞋嗎?有人把流行的帆布鞋、皮鞋當跑步鞋穿,不少年輕人也耍酷把籃球鞋穿來壓馬路,這種把一雙運動鞋當成萬能鞋,會讓足、膝承受巨大壓力,對健康的傷害恐怕比不運動來得嚴重。


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說:「國人的運動鞋十之八九穿得不對,有些鞋頭鬆或鞋底磨到沒有支撐還在穿。」李文吉拿筆當場往記者的運動鞋墊下壓,「鞋子氣墊還可以,可用來走路,跑步則不建議。」
穿錯鞋傷你腳


由左至右:慢跑鞋、網球鞋、籃球鞋
慢跑鞋只有單一推、蹬;
網球鞋因須左右位移,鞋體也不輕;
籃球鞋須要衝撞,鞋面多為皮革,且護踵高保護腳踝,鞋體最重

諮詢: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
註:紅圈處即易發生病灶處。 足踝扭傷


症狀:腳踝紅腫痛。
原因:常因穿錯鞋(如鞋底磨損傾斜或鞋太舊),致使腳踝支撐力不好。此外,穿一英吋以上的高跟鞋,會改變足部施力點;而矮子樂則會讓關節反應能力變慢,容易扭傷。
處理:鞋子穿來鬆鬆或足底磨平就要換新。一旦扭傷,可立即冰敷及固定腳踝。
足踵滑囊炎或囊腫



症狀:腳跟尾出現腫塊,觸碰會痛。
原因:鞋子護踵設計不良或太緊,讓足踵不當受壓引起,部分與先天性跟骨結構有關。
處理:鞋子護踵須貼合腳踵處,硬度要夠,才能支撐及穩住足踝。若已發生問題,須穿拖鞋或無後束帶的涼鞋,並可接受藥物、骨震波或手術治療。

莫頓氏神經瘤

症狀:站立或走路時,第3、第4或第4、第5腳趾間,會像觸電般疼痛。
原因:成因不明,疑與鞋子穿太緊,使腳趾間的神經纖維擠壓出來,形成米粒般的瘤,洋人及年輕人居多。
處理:穿鞋頭寬大、有氣墊設計的鞋子,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脥脛痛

症狀:運動後,小腿內緣往上痠痛難忍。
原因:扁平足或足踝內翻者,穿未有支撐的鞋,使原本扁平的足弓,負重分力往內傾斜,落在脛骨內緣,負荷過度。
處理:選有足弓墊設計的鞋子或使用足弓墊,可讓腳的受力往外移除。
雞眼

症狀:腳底局部硬結,承壓時造成疼痛。
原因:鞋底不平,長期壓迫或磨擦造成,也有因足蹠關節角度改變導致。
處理:改穿好的氣墊鞋,雞眼硬結明顯處可考慮切除。
足底筋膜炎

症狀:剛下床或休息後落地,腳跟會有撕裂痛。
原因:長年在跑步機跑步或老化,肌膜會退化,導致肌膜與骨頭接骨點產生病變。
處理:雖非因穿錯鞋引起,但改穿好鞋可改善病症。吃止痛藥超過3個月仍無效,可骨震波治療。
穿錯鞋   重傷足踝
李文吉說,隨著年齡增長,骨骼退化,不當的運動會對關節造成傷害,尤其足踝是全身最穩固的關節,但當我們站立時,一公斤的體重,足踝就得承受四公斤的重量,跑步時承受的重量則達六倍,穿錯鞋時,對足踝的殺傷力極大。
一些有足內翻或外翻的人常不知自己問題,吳家慶說,這類人穿錯鞋運動時,腳會比較疲累、痠痛。李文吉也認為,足內翻者因力量往內,運動後會造成脥脛痛,劇烈運動者還會造成脛骨應力性骨折。
要知道自己有無足內翻或外翻,可看鞋底磨損情形,若是足內翻,鞋底外側會呈現不均勻摩擦(第五隻小趾處),足外翻則相反。根據鞋廠亞瑟士歷時九個月、針對一千五人進行三D足型測試,發現七成都有輕微足外翻情形,其中多數是扁平足或足弓較低者。
視運動   挑鞋上場
亞瑟士行銷推廣部公關高哲祥說,足外翻者適合在鞋子內側增加支撐;至於拇趾外翻者,鞋頭要較寬。
吳家慶也說,檢查鞋子第一步可看鞋底,若磨得不均勻就不宜再穿,也不要穿到鬆垮還在穿,這會讓鞋子失去該有的保護力。而不同運動型態的鞋子,作用保護力也不同,例如打籃球時,因會與人衝撞,且須快速來回、左右移位,籃球鞋的護踵會超過腳踝,以便保護足部,鞋身也較重(一隻鞋約四百公克以上),不應穿不適切的鞋子運動。

慢跑鞋的鞋底,會有一條條分割的紋路,主要是分散壓力。

鞋底這條紅紅的膠,是用來避震。

右為馬拉松比賽用鞋,量輕避震較差;左為平常用來走路、跑步的慢跑鞋,避震較厚。
一雙好的慢跑鞋

外層:須耐磨,可為輪胎材質。
中層:主要是支撐避震,各品牌都有其專利氣墊,包括AIR、結構式或GEL,效果差不多。
內層:片狀縫合式,材質及密度多變化,支撐較強,適合足外翻者;一體式,適合一般人。至於扁平族,可選足弓處有加高設計。
選鞋原則

1.買鞋時2腳都要試穿,並確定鞋頭不擠壓。
2.
若未穿襪試鞋,須預留一個手指寬度。
3.
鞋帶可換鬆緊帶式,較易綁緊。
4.
不是為了跑馬拉松者,不要買比賽用鞋。
5.
足外翻者,可選購鞋內側有加強支撐的鞋款。如右圖灰色部分就比較硬。
6.
好的慢跑鞋,一隻鞋重平均重約350~360公克,不要買太重的鞋。
諮詢: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台北大學體育老師吳家慶、亞瑟士行銷推廣股公關高哲祥
買鞋緊記六大要訣
市民選擇鞋子時一些應要注意的事項:
1. 鞋頭要夠闊、夠高、夠深,才可提供足夠的空間給足趾。小朋友常穿過尖鞋頭的鞋子會局限腳形發展,影響足部受力的位置,令部份肌肉因得不到足夠刺激,減慢發育速度。
2. 鞋底的厚度大約為一吋至一吋半,不宜太薄,能承受扭力、有足夠的彈性及吸震功能為佳,不宜經常穿高跟鞋或平底鞋。鞋底的前腳掌位置(前三分之一)需柔軟,方便起步行走,但中間部份要堅硬,防止足底筋膜被過度伸展。若整個鞋底也堅硬亦屬不理想,因為容易引致跟腱炎。鞋底也要有坑紋,以減低滑倒的風險,質料以飛機輪膠、乳膠底及混合橡膠為佳。
3. 鞋杯或後跟位置要堅固,以固定及承托足後跟,減低足踝扭傷的機會,避免常穿着凉鞋。另外,後跟肌腱位置要有軟墊,能減輕鞋杯與腳跟皮膚的磨擦力,避免磨損皮膚或產生水泡。
4. 鞋櫳要夠闊,令腳掌、足趾及橫足弓有足夠的空間。有需要時,鞋櫳應可容納足弓墊或矯形鞋墊,以承托足弓及矯正足部。
5. 鞋帶或魔術貼可調校鬆緊闊窄,使鞋子更貼腳面、固定足部,防止足掌在鞋內前後移動,導致扭傷或跌傷。
6. 至於尺碼方面,學童在發育時期,足掌快速生長,不少家長誤以為購買大一至兩個碼的鞋子,才可讓子女穿得舒服又不浪費,其實這樣會令足踝容易扭傷或步行時容易跌倒,因為足部未能固定在鞋子內,足趾抓不緊鞋墊,在跑、跳或着地時足掌便會在鞋內滑行。其實一對合適尺碼的鞋子,應該在穿着後,有足夠空位插入一隻手指,避免腳趾頂着鞋尖。
撰文: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物理治療臨床導師方少萌
電郵查詢:mailto:rssfong@inet.polyu.edu.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