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
詠春的起源
作者: 楊七郎
有兩種説法,第一種說法如下:
雍正年間,湖北藝人張五,又名攤手五因故從京流亡至佛山,在佛山大基尾組織紅花會館。除教授戲曲外,還教武技,時人稱爲張師傅。他所授之拳術,已具有詠春拳的法度和手法,或者可以稱它為不完整或不夠成熟之詠春拳,經過了近一百年之流傳(主要在紅船)和發展,經過了嚴詠春,梁博儔,黃華寳,梁二娣……等人之努力,使詠春成爲一套完整成熟之拳術,再由梁贊將之發揚光大。
一般來説,比較接受第二種説法,詠春拳始創於嚴詠春師祖,而嚴詠春學藝於少林之五枚大師,故詠春派是源於少林。嚴詠春嫁給梁博儔後,隨夫歸原籍廣東肇慶,詠春功夫,輾轉經梁博儔傳給梁贊,這裡,也有各種傳説。一是梁博儔傳給梁蘭桂,黃寳華,梁二娣……等人,再由黃,梁(二娣)二人傳給梁贊,梁贊傳給陳華順,陳華順再傳給葉問。(參考資料:詠春族譜第二十六,二十七頁)
直到五十年代,葉問宗師因戰亂南來至香港,於一古廟中掛單,不知如何給人知道他是學詠春拳的,當時港人對詠春拳聞所未聞,其中有一位彪形大漢,是一名武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想見識一下詠春拳法,於是到古廟找葉問。並道明來意。但見葉問身裁瘦削,跟這大個子相比,其有點像梁醒波與新馬仔,有些輕敵。看不起眼前的葉問及詠春拳,心想不消一個回合,便可將對手擲出廟外,亦不擺出架式,立即大吼一聲,撲將過去,誰知還未接戰,已慘叫一聲,倒下地來,發現右腳幾乎被踢斷,因不知怎的給葉問踢中上下五寸之要害,當時仍摸不到頭腦,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是如何給踢斷的。後來痊癒之後,走起路來右腳有點一跛一跛的。但亦輸得心服口服,並拜葉問為師,葉問在香港收的第一個徒弟,就是這位彪形大漢,亦是筆者的師父──他的名字叫梁相。這個故事就是他親口述說出來的,很多追隨他多年的徒弟都知道這個故事,但由他娓娓道來,一點兒都沒有怨恨,亦不懷恨於心。對葉問宗師亦為恭敬,常說「勝負乃兵家常事,要勝不驕,敗不餒」誠真漢子也!徒弟在他面前尊稱師父,背後則叫他「肥佬」,但他生性隨和,亦不以為意。在詠春派內的輩份則甚高,人皆稱之為「大師兄」。所以筆者只有師叔,並無師伯。
詠春拳簡介
作者: 楊七郎
詠春拳之所以能夠在香港發揚光大,甚至傳遍海外,葉問宗師當然居功至偉,但其首徒梁相師父亦功不可沒。
猶記得拜師當日,也是由家母安排。(當年大部分家長大多反對兒女習武,只有家母例外,真奇怪!)親自帶筆者及家兄至梁相師父館中,以爲是拜師日,怎知他劈頭第一句就對我們說:「人哋話詠春是女人拳,唔好睇,你兩兄弟先坐埋一邊,睇兩日先講啦!」
家兄話:「都唔駛點睇嘞!」
師父但笑不語。
家母此時向師父問了一個全世界都誤解的問題。「師父,D人話學詠春學學嚇會『寒背』噃,係咪真的?」「他們都學咗好多年」梁相師父說時指向館中練武之徒弟「你睇下他們有沒有『寒背』咪知囖。
當時大約有十多人正在練習,有些虎背熊腰,有些身材瘦削,真是甚麼身材都有,唯獨沒有人「寒背」而已!家母當即舒了一口氣,好像放下了心頭大石一般。
終於坐了兩日,都快悶出鳥來,到了第三日,師父問我們兩兄弟還有興趣沒有,不用説我們都齊聲答「有」。於是便正式學詠春拳了,由師父替我們開拳,然後由師兄教小念頭第一節
武館規矩開拳及收拳由師父親自教授外,其他則由師兄教,師父有空時則替你「執拳」(即親自調教,改善你的招式)
詠春拳只有三套。如下:
(一)小念頭:分三節
(二)尋橋:分三節
(三)標指:分四節
其間會教你練習單黐手,然後,練習木人樁,共一百零八下。
兵器只有兩套:
(一)六點半釣魚棍
(二)八斬刀
回頭再説第一套拳「小念頭」。若問,詠春有拳三套,以何者為最重要?
得體的答案:三套拳都那麽重要,無分輕重。否則便不用有三套拳這麼多。
愚見則認爲:雖然三套拳都重要,但若要擇其一,則答“小念頭”第一節是也。
原因:詠春拳基本手法有五,即「攤膀枕伏梗」(就是攤手,膀手,枕手,伏手,梗手五種手法)
如想將詠春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非要有「踭力」不可
如何可練至有「踭力」?
答曰:「小念頭」第一節。
若問:既稱「小念頭」。有何特別意思?
對於初入門者,標準答案就是:詠春拳是很難練得一門功夫。不要抱很大的期望,所以稱爲「小念頭」。
但有些師父會因材施教。
對於入門久者,則有另一種説法,就是説有另外一種練法,即是在招式上加上你的念頭,念頭者,意識也!這跟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差不多,也跟佛家某宗派修止覌的方法有點近似。再問:如何能在「小念頭」第一節練至柔「踭力」?
答曰:第一節第一式就是「攤手」,俗稱「攞錢手」因攤大手板之故。
只要「攤手」之位置正確,然後將整條手臂放鬆,即由膊頭至手指位置,完全放鬆,尤其手指,切切不可用力,則經百日之功,就開始有「踭力」出現,然則手指用力會怎樣,則很難會有「踭力」,因力在踭,不在手指,若力在手指,則踭力不會出現。
只要有踭力,五種基本手法便佷容易練就。
至於第二節及第三節,主要是練習五種基本手法。
學完第一套拳之後,就是學單黐手。單黐手主要是練感覺及反應。當與對方兩手相交之時,慿感覺感應對方的動向。如何能做到「敵不動,己不動,地微動,己已動,後發先至。」如何能達致,則非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行。
詠春的馬步主要有四:
(一) 二字箝羊馬
(二) 正身馬
(三) 側身馬
(四) 三角馬
「小念頭」主要是練習二字箝羊馬。
第二套拳是「尋橋」。
意即「尋找對方橋手」之謂。
尋找來幹甚麼?
黐住對方的橋手,即「黐手」。
黐來幹甚麼?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因為你每天都在練習黐手,苦對方不是,那麼你的勝算便較高。
「尋橋」主要是練習「膀手」,馬步除了二字箝羊馬外,還有正身馬與側身馬。
學完第二套拳之後,因為練習單黐手已有一段時間,所以便可以學習「雙黐手」。
「單黐手」,顧名思義,即練習單一隻手,練完左手,再練右手。
「雙黐手」者,即雙手一起練。至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開始學第三套拳-----「標指」。
(至於要練習時間之長短,則由師父決定)很多人只知道詠春是短橋窄馬。短距離發勁-------即「寸勁」。其實也有發長橋力,「標指」即是,意思是要「力貫於指」。
因為若單單只是短橋窄馬的話,那麼便很難與長橋大馬者匹敵,至於馬步,則要練習「三角馬」。
「三角馬」主要是如何入楔對方之空檔位置。這跟太極拳的「我順人背謂之走」的口訣如出一轍。
其間,當雙黐手練至純熟,便可學本門手法。所謂本門手法,便是如何將每套拳每一招應用於黐手及實戰之中。詠春手法主要有五:攤,膀,枕,伏,梗。在學拳時,是從攤手學起。
小念頭第一節第一式就是「攤手」。但在雙黐手時,是從「膀手」練起,尤其入門久者,很多師兄都是左手較右手好。原因很簡單。因為詠春拳的特色就是當對手用右拳發動攻勢,很多時侯都是左手來擋格對方的右拳,而一般人都是左手較右手弱,所以師父會特別調教,令你的左手較強及靈活。
此一秘密當年從無外人知曉,他們只是覺得:「佢左手已經這麼厲害,右手還得了!」
其實我們的右手反而是「麻麻地」!
五種手法之中,以膀手最難練,所以從最難的練起,其次是枕手,最容易反而是攤手------因為很多時候是借力打力,四兩拔千斤時才用的,所以若懂得竅門及資質較好的話便較易練就。
三套拳都學完之後,每一招每一式都懂得如何運用,亦練至純熟後,至適當時間,(甚麼時候是適當時候,則由師父來決定)師父就會教你「埋樁」,即是學「木人樁」。
木人樁
共一百零八下,其中八下是腳法,在館中,簡稱一百下樁,每十下為一單元,合共十個單元,每次學十下,叫「第十下樁」,「第二十下樁」,「第三十下樁」……餘此類推。
有些武館則以一節一節來分,因不同的武館有不同的術語,就算是不同時期的師兄弟碰上了,也搭得上口。
「一百下樁」共分十次來學,先練左面,再練右面。這也是詠春拳的特色。原因是一般人都是左手較弱,所以先練左面。
埋樁主要練發勁,尤其是短距離發力,俗稱「寸勁」。其次是如何將樁法應用於黐手及實戰之上。知道理論之後,如何實踐呢?這就要平時互相練習,直至熟能生巧。很多時侯師父下場與每個徒弟黐手,甚至是用別派招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