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珠海學院



香港特區 珠海學院 求學之旅 隨緣隨團


LogoOK.gif




珠海書院於1947年在廣州成立,原名為珠海大學,1949年遷移香港。由於當時港英政府不承認該校的學位,該校改名為珠海書院,但一直由台灣教育部頒發國際認可的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到去年為止,台灣政府一直資助該校研究經費,並以低價將校舍出租給該校當校址。

珠海書院董事局於2002年正式邀請香港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工作。在2003年至2004年期間,當局對該校多次視察及評審,上月獲得行政會議批准可以採取「珠海學院」名稱,開辦港府認可的10個學士學位課程。

目前學院正在尋找新校址,爭取3年時間升格為私立大學。
 珠海學院根據香港專上學院條例於2004年七月中注冊成立,同年十月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開辦經評審學士學位課程,並可頒授學位。
學院的成立:開創新頁,邁向目標

2004
年七月,珠海學院按香港專上學院條例,成功增辦珠海學院,開辦本地認可之一項副學士學位及七項學士學位經評審課程,並於同年十月獲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頒授學位,朝向私立大學之途,邁向一步,為本地的高等教育,開創新頁。
珠海學院優良的師資,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術及實用課程,因此許多畢業生能在海外著名學府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將來,本校冀望能成為一所私立大學,因此向香港學術評審局(HKCAA)申請學術評審,使我們頒發的學位,取得更全面的認可。如今已順利通過院校評審,並獲准頒發本地認可的學位。
珠海學院由二○○三年一月至八月、二○○四年五月及二○○六年三月期間,計有文、理工、及商學院之下列十項學位課程,順利通過香港學術評審局評審,並獲准頒發本地認可的學位:
  信息科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
  中國文學(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
  新聞及傳播(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
  會計及銀行(榮譽)商學士學位課程
  土木工程(榮譽)工學士學位課程
  建築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
  工商管理學(榮譽)學士學位課程
  財務金融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課程
  商業信息(榮譽)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課程
  建築(榮譽)學士學位課程
 

求學原是人生一段旅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程,亦有自己的團友。世上五十億人口中,在您求學時,有幸碰上的,盡是你的團友。沒有一個人的旅程是相同的。每一個人所遇到的經歷,可能有雷同巧合之處,卻是獨特而與別不同的。每一個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考驗,有不少的挫折,亦有不少的樂趣。有的旅程比較精彩充實,有的平淡簡單,有的驚險萬分,有的有驚無險,但都殊途同歸,冥冥中自有主宰,您們亦不必操心強求。

既然明白到求學旅程只是短暫的,而終生學習才是永恆,您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求學旅程,好好計劃一下,開開心心的渡過。求學的挫折與考驗不少,許多挫折是來自個人心中的期望。對真正的考驗,您們要努力以赴,但要接受失敗如同接受成功一樣。您們定要放開懷抱,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肯定自己。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明白塵世本非樂土,您們必要能在求學旅程上苦中取樂,把樂趣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把樂趣與團友分享,組成一團開心快樂的珠海求學旅行團!加油!努力!




尋找你我在珠海的「那些年」



荃灣海濱花園校園 外觀 (上 ), 正門 (下)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相信大家都知道, 在六十多年的校史中, 珠海學院曾多次遷校。雖然部分舊址年代久遠, 已被重建, 不著痕跡, 但那裡可能是大家經常路過的地方。我整理了一些相片, 讓大家欣賞各個舊校址的今昔對比吧!

第一代 - 廣州竹絲崗 (1947 - 1949)
1947年, 珠海大學於廣州竹絲崗創校, 開辦初期, 校方已籌備在登路 (即今日小北路) 興建較大型的校舍, 並於1949年啟用, 不過因政權更迭, 珠海大學於同年遷到香港。

六十多年後, 創校舊址已成為珠鷹大廈, 是一間廉價賓館, 看上去至少有二十多年歷史。
竹絲崗從前是廣州的高尚住宅區 , 目前珠鷹大廈後面 , 被政府劃為空軍宿舍區。這裡鄰近東山口地鐵站 , 附近有很多商場和百貨公司。

雖然珠海大學的校舍不復見 , 但此區如此恬靜 , 難怪校方選擇在這裡建校。我在 Wikipedia 珠海學院的分頁 , 才知道珠海創校的地址。珠鷹大廈的「珠」字 , 暗示著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第二代 - 旺角奶路臣街 (1949 - 1961)
德明中學 (左) 與旺角中旅社 (右)

遷港初期, 學校暫借旺角德明中學的校舍上課。港英政府當年只承認香港大學, 也不容許其他院校命名為大學。受此法例所限, 學校唯有改稱為珠海書院, 但在台灣教育部, 仍然註冊為「私立珠海大學」。根據明報月刊的文章 (原文按此), 此校園早於1937年建成, 是德明中學的正校, 內設幼稚園小學和中學, 在1960年代更加設德明書院, 開辦大專課程。有人說在此校舍, 從地下至天台, 可直落由幼稚園讀到大學, 可說是當年一條龍的典範。

直到今日, 這裡在七十年代已重建為得寶大廈, 下設旺角中旅社, 同時是中旅等公司的直通巴士總站。而附近的麥花臣體育館 (又稱「舊伊館」) 去年也被拆卸 (相關新聞, 資料 - 「舊伊館」之由來), 猶幸校舍門前的麥花臣球場, 便一直存留至今天。

至於德明中學, 因收生不足, 正校和各分校於1980年代逐步結校, 而德明書院則繼續辦學, 開辦一些文憑及海外學位課程, 校舍設於尖沙咀漆咸道一幢商廈, 即歷史博物館對面。有趣的是, 該大廈外牆沒有任何相關校徽和廣告, 若不是偶爾在網上刻意搜尋, 相信很難知道, 那裡有一所和珠海甚有淵源的院校。想知更多, 可到: http://www.takming.edu.hk/new/index.htm ; http://www.takming.edu/

相關文章: 珠海的過去與現在 (來自中大資料庫)


第三代 - 旺角亞皆老街124號 (1961 - 1972)
舊校外觀 (左, 中) 及怡安閣 (右)

據「珠海書院新貌」介紹, 此校舍原為德明中學的亞皆老街分校。自那時起, 珠海終於有自己的獨立校園, 同時復辦珠海中學。中學部於1946年在廣州創辦, 比大學部還要早, 遷港後因地方不足, 一度停辦, 直至1961年搬校後才重開, 辦學至2006年才結校。

值得一提, 怡安閣內有一間中山圖書館, 隸屬中國文化協會, 藏有很多珍貴的中國近代史文獻。以前乘車經常見到它的招牌, 但入讀珠海後, 才知它和「金龍船酒樓」(即今天的旺角亞皆老街113號大廈) 一樣, 也是珠海舊校址。



第四代 - 旺角亞皆老街113號
初啟用時 (左), 珠海遷入後 (中), 現今的亞皆老街113號大廈 (右)

珠海的第四代校址, 本應是大同中學旺角分校, 於1950年代創校, 據1963年大同校刊介紹, 它原本是一所兩層高樓房, 後於1961年拆卸, 改建為十二層高教學樓, 於1963年啟用。左面的黑白照片, 就是在剛落成時攝, 我在大同校刊也見過它的彩色版本, 校刊更刊出它的模型和校舍內照片。

聽姨丈和其他校友講過, 這舊校的主樓呈回字形, 設有九十多間課室、兩個球場、兩部升降機、和大禮堂等, 新聞系大多於九樓上課, 研究所則在頂層, 空間宏大, 難怪拆卸前可容納三間學校 - 大同中學、珠海書院的大學和中學部。聽聞珠海於1992年遷出後, 曾轉讓給德明中學, 直至1997年拆卸, 重建為右圖商廈, 向亞皆老街的地鋪, 就是金龍船酒家。

除了舊校, 附近的環境也有不少改變, 火車由單軌變雙軌, 後山部分斜坡被削平, 旺角火車站被重建, 新世紀廣場和帝京酒店取代近太子道的山丘和火車隧道, 可見滄海桑田。

<== 左邊就是亞皆老街113號大廈

第五代 - 荃灣海濱花園

珠海於1992年遷往海濱花園, 位置屬於屋苑二期。據親戚憶述, 1991年海濱花園二期入伙時, 珠海已在新校址掛上校名。值得留意的是, 外牆和大門旁的校名, 均出自溥儒手筆, 和第四代校址的同出一致。溥儒是溥儀的兄弟, 是一位著名書畫家 (資料來源)。不知為何, 學校於2004年易名為珠海學院後, 外牆仍保留溥儒的墨寶 - "珠海書院", 是保育文物, 還是保存舊校風韻, 就不得而知了。

有次在Facebook發現, 海濱花園校舍的前身, 是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 (荃灣) (該校Facebook Group Click here!)。原來, 校舍雖位於二期範圍, 但它和一期一同於1988年入伙, 難怪Facebook Group的介紹說荃灣地利亞, 是在地盤中開校的。 (真係O嘴, 師生要在沙塵滾滾中上課 @@) 這所地利亞只開了2-3年就結束, 網上相關資料, 簡直寥寥無幾, 令該短壽的中學更顯神秘。

據悉, 在大約1990年後, 台灣教育部的政策出現變化, 令珠海的學系和資源均被削減, 離開旺角校舍, 相信是節流措施之一。至於為何選擇海濱花園, 就留待日後作研究了。

我在珠海學院就讀時, 就在上圖的校舍上學, 在介紹第六代新校後, 我們便一起暢遊這座「微縮型」 學校吧。


第六代 - 屯門青山灣 (近黃金海岸)
新校初步構想的第一版(左) 和第二版(右), 現已改用OMA及L & O建築事務所聯合策劃的新設計, 下文詳談。


新校地圖 (來自立法會文件)


眾珠海人數十年的遷校和正名夢, 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了!

在2009年6月, 政府撥出屯門青山灣的軍營舊址, 並撥款3億5千元, 予學校建新校。為隆重其事, 學校舉行了祝捷會, 並在畢業禮派發「珠海新聞」號外報導消息。同時, 煲呔特首更於6月底訪問學校, 為遷校正名之路, 注入一支強心針。

其實, 學校爭取新校舍, 至少有十年以上。有學長講過, 早於約2000年後, 學校已提出遷校, 如江副校所云, 海濱花園始終是一個過渡期的校舍, 不過當年時機未成熟, 一直只聞樓梯響。學校本應屬意新界另一幅地皮, 連草圖和模型也造好, 但因各種原因令談判告吹。不過, 皇天不負有心人, 新校之新址, 終於塵埃落定, 證明我們對學校的信任和支持, 是正確的。

後來, 校方為新校設計進行公開招募, 最後OMA和L&O一同設計的建議書, 獲選為最佳作品。OMA全稱為Office for Metropopolitan Architecture, 創辦人均來自荷蘭, 曾為央視興建新總部大樓, 和策劃西九文娛藝術區。L & O全名為Leigh & Orange Architects, 中文名為利安顧問有限公司, 於1874年在香港創辦, 曾為港大規劃校園發展, 和設計香港科學園二期。校方已於2011年5月12日於新校址舉行動土禮, 預計於2013年入伙。

為集中資料, 本網將開設專頁介紹新校, 讓這重要的發展歷程, 留下完整紀錄。

新校模型

內部設計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怡樂街, 攝於 12/2008

這是珠海師生來往學校的必經之路, 經過怡樂街, 可以直接抵達巴士總站、小巴總站、海濱廣場和位於平台的大家樂與金莎堡茶餐廳。如想前往西鐵站、陸記米線、功夫美食坊、海濱公園和荃灣廣場等, 就需要從校門向左走。



大學校門, 攝於 5/2008

這裡是師生們的拍照熱點, 無論畢業相、系會相、嘉賓到訪等, 都會在這裡拍大合照。

此外, 學校另有三個後門, 兩個通往走火樓梯, 一個近電錶房和粉麵店的, 可直接進入操場。天雨時, 遇上office 書記, 他們會開啟後門, 讓我們早點到學校避雨。


地下學院及學會告示板, 攝於 5/2008

告示板是校方、學會和同學的重要通訊渠道, 所有停課、調堂、考試通告, 都在那裡宣佈, 而學生會、 系會、學會等的活動, 也在那裡宣傳。每當我們回校時, 看告示板是我們的指定動作。
在這小小校園, 一樣設有校舍平面圖, 但它早已過時, 純粹作為校舍變遷的見證。


地下走廊, 攝於 5/2008

右邊的房間是staff room, 從大門起, 首兩間屬商學院, 第三間屬中文系和英文系。本來第二間staff room是屬於先修班老師, 自先修班於2008年停辦, 這間staff room便撥歸商學院, 供四位老師使用。


校務處, 攝於 5/2008

校務處別號「金魚缸」, 交學費、申請資助和學生八達通、借咪和visualizer, 都在那裡處理。在選科日早上, 這裡就會人頭湧湧, 「打哂蛇餅」。校務處的隔鄰, 就是新聞系的staff room。


小花園, 攝於 5/2008

校務處的小花園, 是學校僅有的休憩處。以前這裡是一個羽毛球場, 和球場之間沒有任何分隔, 花槽和平台都是後來加上去的。雖然球場空間縮小了, 但花槽的分隔, 令休憩處顯得更安全。
遠處的雙層「貨櫃」, 是學生活動中心, 上層是學生會室, 下層是系會室, 擺放各學系的儲物櫃, 系會、學會等的meeting, 都在那裡舉行。順帶一提, 球場側也有兩個「貨櫃」, 一個是體育室, 一個是「商學苑」, 供商學院同學使用, 但需要借鎖匙才可開啟, 加上位置較偏僻, 所以很少使用。

在雙層「貨櫃」左邊, 是學校醫務所, 師生可免費看醫生, 尹醫生會定時駐校應診。他可說是學校的老臣子, 曾獲頒長期服務獎, 聽姨丈講, 以前同學稱他為「獸醫」。他講解很細心, 但藥物效力有限, 我看過一次後, 要找其他醫生覆診。

球場, 攝於 5/2008

作為一所學校, 球場自然是必需設施。學校的體育課、球賽、部分公開論壇, 都在這裡舉行。四面環「樓」的球場, 真像一個大天井。下雨時, 凹凸不平的地面, 令球場變成「未來水世界」。地下的男廁, 設於左方的籃球架後面, 眾男士必需經過操場才可使用, 如下雨的話, 我們便要涉水而行。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一樓走廊, 攝於 5/2008

一樓有101105、106三個課室, 與及禮堂、圖書館、亞洲研究中心和會議室。為遷就禮堂, 一樓的樓底比其他樓層高, 令空間感增加。


圖書館, 攝於 5/2008

現時學校有兩個圖書館, 分別在學校和海濱廣場 (下稱「廣場」), 校內的擺放理工科書籍, 其他則在廣場。未擴充前, 學校圖書館確實非常擁擠, 右邊放滿高聳的書櫃。現時環境比數年前寬敞, 電腦數量也增加, 並設有一部影印和printing兩用的彩色影印機, 需使用八達通付費, 早前學校換了新影印機, 和廣場的同款, 使同學更易適應操作。

其實, 學校圖書館的環境, 遠不及廣場的舒適, 但地點比較方便, 又可借閱報紙, 省卻回家看報紙的時間。雖然廣場也有報紙, 但它們不是我平日閱覽的。


105/106課室, 攝於 11/2008

105/106課室是學校的演講室, 六十人或以上的大班, 會在這裡上課, 而嘉賓專題演講, 也在這裡舉行。去年新聞系的「時局對談」演講, 演講室更成為現場直播廳。雖然演講室設有六喇叭音響, 但只供無線咪使用, 整套器材放在左前方壁報板上面的白色櫃, 我們既不可調校音量, 又不能插私家咪、電腦、DVD等影音器材。要播放電腦或DVD機音效, 卻只靠咪箱, 並將音量調至最高, 讓觀眾聆聽很「拆」、很「散」和刺耳的聲音。這樣的佈置, 真是「耐人尋味」。

顧名思義, 演講室是由105和106室合併而成, 兩者可用屏風分隔, 獨立使用。可能大班數量增加, 屏風已甚少開啟, 105室的教師檯更被移走。今年下學期進行課程覆審時, 一樓所有課室不設常規課堂, 101室劃為接待室, 讓嘉賓享用buffet, 而演講室用屏風分為兩個會議室, 讓師生和視學官開會。我和同學被派往105室會見視學官, 一齊進行group discussion, 校友就在106室。

在2010年初, 下學期開始時, 105室可以和106室分開使用, 當時我選了一科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就在105室上課, 同一時間, 亦有一班新聞系科目, 在106室上。不過, 分隔105室和106室的屏風, 其隔音效果未如理想。另外, 在105室上課前, 校工要重新整理課室的座椅, 程序較繁複。之後, 105室沒有被獨立使用了。

珠海歷史線, 攝於 5/2008

這幅歷史線於2007年, 即六十週年校慶時開始展出它簡明扼要地展示校史, 和創校以來開辦過的學系。我們可發現, 部分如phy、chem、bio、engine(工程) 等其他大學都開設的學系, 珠海以前都有開辦, 但隨著供求的改變, 已成為歷史陳跡。畢竟, 私立大學的資源, 絕不能和官立或官資大學比較。

江茂森禮堂, 圖中講者為當年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先生, 攝於 11/2008

江茂森禮堂, 是紀念學校創辦人及前任校長江茂森先生, 他也是江校監和江副校的爸爸。學校的迎新演講 (官方稱「新生輔導日」)、大型專題演講研討會歌唱比賽選科日等, 都在這裡舉行。2008-2009年新聞系舉行「時局對談」, 邀請了黃毓民、曾俊華、周一嶽等多位嘉賓到訪演講, 禮堂簡直萬人空巷, 而商學院邀請鄭海泉出席的分享會, 場面也不遑多讓。

禮堂大門旁的牆壁, 掛滿學校歷屆畢業生合照, 反映學校歷史的源遠流長, 可說是「珠海精神牆」可能空間有限, 近年沒有掛上新合照了
現時禮堂全面使用無線咪, 它們來自Shure, Sennheiser等頂級品牌, 但以前的古典National Sonoline

長條喇叭, 音質始終欠佳2008年禮堂的音響終被更換, 更採用Yamaha mixer, 令音質大為提升


神秘的108, 109課室, 攝於 11/2008

這裡可說是學校最神秘的區域, 師生通常都不會去一般禮堂都有後台, 但這個禮堂的後台, 竟是兩間課室, 真令我大開眼界

108和109的特別之處, 是兩間課室都裝上隔音板, 而且沒有咪箱。以前是英文系的專用課室, 隨著英文系日漸萎縮, 加上課室面積太小, 它們已被學校冷落。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二樓通道, 攝於 5/2008

二樓可說是特別室中心, 全層有202203206和210四間課室, 另有五間電腦室, 和新聞系廣播及錄影黑房


新聞系實驗區入口, 攝於 5/2008

正如陳sir (陳望祖) 講過, 這走廊堪稱新聞系木人巷新聞系的學生, 都會經這裡前往實驗室上課, 走廊也掛滿新聞系自創系至今的歷屆畢業生合照, 除體驗歷史外, 也可讓校友們緬懷昔日時光。不知何時工管系能擁有這樣的木人巷呢?

當然, 此黑房只供新聞系使用, 裡面的校園生活, 就留待他們分享了


210室 (電視錄影製作室), 攝於 5/2008

210室的門上, 寫著「電視錄影製作室」和「新聞傳播學系」字樣, 但徹頭徹尾, 它只是一間普通的課室, 和其他課室沒大分別。除新聞系外, marketing、finance、英文等科目, 都會在這裡上課。可能, 這些字樣是紀念從前210室的特殊地位吧。

除一樓課室外, 210室相信是首批改用藍色座椅的課室。從圖中所見, 藍色椅的佔用空間, 比中學用的木板桌椅為少, 令課室可容納更多同學。雖然課室不大, 但用了藍色椅, 可容納六十個同學, 相當於學校大班的人數。大一入學時, 只有一樓和210室用藍色椅, 不久202、203、206、310室都改用藍色椅, 並提升容納人數, 讓學校能開設更多大班。順帶一提, 310室比其他課室少了一橫排藍色椅, 令容量只有五十人, 第一排椅前的空間, 遠比其他課室寬闊。

雖然校舍在1988年落成, 樓齡不高, 但它和舊式建築一樣, 電線縱橫交錯。校舍沒有預留空間予電腦設施, 插座也十分缺乏, 因此學校加裝投影機、Lan線插座等設施時, 都要加裝喉管和新插座, 而且它們不是同時安裝。看來新校舍應要預留空間, 以加入新電線。

另外, 學校在安裝投影機等設施時, 也一併更換部分課室的咪箱和喇叭, 從黑色換上白色款式, 並將兩者移開, 以減少爆咪機會, 不再像黑色咪箱般, 剛好在木箱喇叭之下。但成效真令我懷疑, 因為不論黑色白色, 一樣非常易爆咪, 大聲d都唔得, 比中學舊校的咪插更差學校真的不應再用咪箱, 擴音機實在需要防feedback功能

現時使用白色咪箱的有101、105106, 二樓有202203206210, 三樓有310311312。而303和306室更於2010年換上更新型的白色咪箱。除一樓所有課室, 和203、206、303和306外, 其他都裝上新喇叭線, 喇叭旁有一條又長又幼的白色管我們更可看到舊咪箱的位置, 和已棄用的舊喇叭線


209室, 攝於 11/2008

209室右邊的「玻璃房」, 就是控制室它是technician的休息室, 和器材儲存室, 要借電腦或電線, 便要到這裡找technician

眾課室中, 204205207208和209室是電腦室, 除207室是用apple外, 其他都是PC, 而204、205和209室的電腦裝有OfficeDreamweaverPhotoImpact等商業應用軟件, 因此商科同學只會在204和209室上電腦課除課堂時間外, 我們都可入電腦室借電腦使用, 這真是一個德政, 我們不用去圖書館爭用電腦 。大一時209室部分電腦換上Dell Vista新機, 大二時204室全部電腦換上Dell的產品, 並使用寬銀幕Dell Mon., 但它們卻使用Windows XP, 可能Vista性能太不濟, 令學校缺乏信心吧。

在商科科目中, IT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 (IT)、Intro to Business Info. System (BIS) 和E-Commerce (E-Comm) 需在電腦室上課, 有趣的是, 三科之中只有IT經常需要電腦做堂課, BIS和E-Comm以理論居多, 上課很少用電腦, 真不明白這科為何要在電腦室上。不過, 這給我們機會, 在上課時玩電腦開小差。

有趣的是, 學校課室的鋪線工程, 並沒有影響電腦室。投影機仍放在電腦檯, 沒有吊在架上; 牆壁沒有加裝VGA和Audio輸入插座, 以連接咪箱。另外, 全部電腦室都插了一支咪, 而204和205室, 及207和208室, 都像105/106室般, 以屏風分隔, 課室也加裝四喇叭音響, 但可能電腦課人數有限, 屏風很少打開, 204和205室的音響, 更加不知所終。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三樓走廊, 攝於 5/2008

三樓是全校最原裝的樓層, 一磚一瓦, 都保留校舍開幕時的樣子。這層是教學區, 有十間課室和綜合實驗室, 商科大多在這裡上課。雖然309室早已改建成課室, 但門外仍保留「打字室」門牌,  
三樓水牌仍標示309室為「打字室」, 無聲反映它從前的角色。畢竟, 隨著時代發展, 打字機已被電腦取代, 309室正好反映這段歷史。


三樓梯間, 攝於 5/2008

從地下到二樓, 樓梯已換上粗大的不銹鋼扶手, 但它到二樓便中斷了, 令三樓的古典扶手得以倖存。雖然樓齡不高, 但卻使用鐵枝扶手, 真是原始。

306室, 攝於 5/2008

在參觀210室時講過, 三樓除310室外, 其他仍擺設木板桌椅。這些桌椅在大學出現, 似乎有點奇怪, 但卻很實用, 也比藍色椅舒適。首先, 使用藍色椅的課室坐滿同學時, 比木桌椅的課室侷促。而且, 藍色椅的桌面很小, 考試作答時很不方便, 反之木桌面比較寬闊, 不需擔心試卷和原子筆會否跌下。希望學校訂購新桌椅時, 真需要考慮是否舒適實用。


學校天台入口, 攝於 5/2008

除108/109室外, 天台可說時另一個神秘的地方。雖然名牌寫上「珠海花園」, 「師生天地」, 但可能基於保安需要, 天台早已關閉, 花園變成禁地, 甚至成為歷史陳跡


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海濱廣場圖書館, 攝於 11/2008

六年前, 學校為提升校園設施, 準備政府評審, 就對外擴充, 在海濱廣場設立圖書館, 及在海灣花園開設建築暨土木系實驗室。雖然圖書館位處校舍以外, 但它十分寬闊和舒適, 令它成為師生最常到的地方。

圖書館位於海濱廣場六樓, 佔用商場一個大單邊鋪位, 內有獨立洗手間。六樓除扶手電梯和觀光lift外, 另有特快lift直達該層, 除圖書館外, 所有商鋪都空置, 因此沒有街外客會到六樓。不過, 這可為圖書館帶來清靜的環境。


從這角度, 圖書館真的很長, 桌椅供應非常充足, 不愁沒座位坐。此外, 這裡也有數張梳化, 坐上去很舒適, 是小休的好地方。



圖書館有三間會議室, 分別是Conference Room A、B和C, 師生可租用會議室上課或開meeting。室內光潔明亮, 隔音效果不錯 (當然不是100%吧, 如太大聲, 就算關了門, 外面的人一樣聽到)。每間房都有獨立冷氣, 但不能調較, 所以有時會很凍。



圖書館有六部電腦, 四部iMac, 兩部連接影印機的老爺PC。奇怪的是, iMac大多不能上網, 真是中看卻不中用。

Note: 以下圖片, 均來自學校網頁

建築系和土木系, 可說是校內最outreaching的學系, 它們有不少學科, 需借助儀器實習。而它們的特別室, 就在海灣花園, 所以除了共同必修科外, 他們有好多科目, 要在那裡上課。

來校兩年, 我只在去年和新生參觀校園時, 到過海灣的實驗室, 平日不會到那裡。裡面的生活體驗, 就留待他們分享了。

建築系studio和圖書館

'煲呔' 曾特首到訪學校時, 曾在土木系實驗室視察

總結:

小時候, 舅婆家遷海濱花園, 我不時和家人到那裡拜訪她, 加上姨丈也是在珠海畢業, 所以久聞 '珠海書院' 大名但真正認識「珠海」, 還是從入學後說起

考完高考後, 我才專心議訂升學計劃, 畢竟八大收生要求高, 當時已考慮選擇如樹仁等non-JUPAS大學作後備。但意外地, 樹仁的競爭異常激烈, 因此要另謀出路。那時候, 我才知「珠海書院」原來是一間大學, 並已易名為學院, 不過心裡滿是疑惑, 一間像美孚、太古城地利亞般, 寄生在屋苑裡的微型校舍 (按: 荃灣校舍的前身, 的確係地利亞!!), 竟然是間大學? 我的大學生涯, 便要在這裡度過? 老實講, 高考成績不佳, 別無選擇, 既然「珠海」的學位已獲承認, 而且不希望讀asso (副學士), 搏「升入八大」這個不大可能的夢, 所以我決定安分守己, 讀好四年的課程, 畢業後才找就業升學機會

慶幸的是,「珠海學院」沒有因硬件的缺乏而影響質素它純樸務實的學風, 使我渡過安穩充實的大學生活。即使珠海的資源, 不能和八大比擬, 但校方依然請了一群充滿熱誠的老師, 使我們能有充實的大學課程。儘管面到評審沉重的壓力, 老師們仍緊守崗位, 不離不棄, 他們的熱心和堅持, 實在可敬可佩。珠海的同學, 都很勤力友善, 形成良好健康的學習氣氛, 不少雖然要兼顧工作, 但依然著緊學業, 力爭上游, 真是值得尊敬。一切一切, 都使我適應和融入這個家庭。
這些年來, 我逐漸意識到, 珠海要遷入海濱花園, 其實有其苦衷八十年代後, 大環境漸有轉變, 官資大學漸多, 那時私立大學的地位, 卻依然十分模糊, 前路茫茫, 港英政府也忽視其發展, 珠海只有緊縮開支, 刻苦辦學, 靜待時機來臨。我想, 當年遷校, 可說是破釜沉舟的決定, 否則珠海可能等不到今天, 看見曙光的到來。

幸運地, 珠海的辦學成果, 終於得到政府的認同在五六年間, 珠海成功通過評核和覆審。政府也樂意向私立大學開綠燈, 令珠海和樹仁, 終獲應得的學術地位。多年只聞樓梯響的新校舍, 最終於今年塵埃落定。如今, 珠海大學正名之路, 快將水到渠成。師生們的堅持, 最終獲得肯定, 真是可喜可賀。

可以說, 幸福非必然, everything is not taken for granted, 珍惜學習機會, 和已有的資源, 自然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2 則留言:

  1. 珠海學院已經變了很多,海濱的圖書館早在前幾年隨著海濱廣場被收購走了,不過,學校的天台現在已經開放給學生使用,雖然很多時候,它都是關著的。看了賴博士的文章,很有感觸,畢竟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如此熟悉。現在新校舍已經竣工了,相信珠海學院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回覆刪除
  2. 珠海學院已經變了很多,海濱的圖書館早在前幾年隨著海濱廣場被收購走了,不過,學校的天台現在已經開放給學生使用,雖然很多時候,它都是關著的。看了賴博士的文章,很有感觸,畢竟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如此熟悉。現在新校舍已經竣工了,相信珠海學院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