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Ý 氏Ý
談到姓,人們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時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於其一,嚴格男女之別,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其二,區別貴賤,姓是指他的血統來源,氏則是指他子孫的血統來源。出身低賤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統出處;其三,更好地選取婚姻之家,我國自古就有“同姓不婚”。春秋末年以後,由於禮崩樂壞和戰亂的影響,姓與氏的界限慢慢變得模糊不清,出現了姓氏走向統一得勢頭,以至於現在完全沒有了界限,和二為一。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唐太宗的時候--西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據。
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西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 Jones, Williams;美國是:Smith, Johnson, Carson;法國是:Martin, Bernard, Dupont;德國是:Schultz, Mueller, Shmidt;蘇聯是: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國則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 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 梁、葉。佔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十五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句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口姓了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像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人的名、字、號
名、字、號是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它們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特徵。
名:人的代表符號,稱呼。
字:也稱表字,它是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按照我國古代禮儀,男子20歲時要結髮加冠取“字”,而女子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份子,貧民百姓則有名無字。古人的字與名有著密切的聯繫,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裡。《顏氏家訓》中有“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之說。
號: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往往有藝術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號,謂“雅號”。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蹟給予的稱號──諡號。皇帝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專號──廟號,稱為某祖,某宗。
筆名:清末以來,有些人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不願用真名,就給自己取個筆名。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唐太宗的時候--西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據。
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西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 Jones, Williams;美國是:Smith, Johnson, Carson;法國是:Martin, Bernard, Dupont;德國是:Schultz, Mueller, Shmidt;蘇聯是: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國則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 蕭。佔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 梁、葉。佔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十五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換句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口姓了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像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人的名、字、號
名、字、號是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現象,它們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特徵。
名:人的代表符號,稱呼。
字:也稱表字,它是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按照我國古代禮儀,男子20歲時要結髮加冠取“字”,而女子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表示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份子,貧民百姓則有名無字。古人的字與名有著密切的聯繫,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裡。《顏氏家訓》中有“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之說。
號: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往往有藝術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號,謂“雅號”。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蹟給予的稱號──諡號。皇帝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專號──廟號,稱為某祖,某宗。
筆名:清末以來,有些人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不願用真名,就給自己取個筆名。
用圖畫來代表姓氏
繁體姓氏,請自行對應。
梁 宋 鄭 謝
韓 唐 馮 於
董 蕭 程 曹
袁 鄧 許 傳
沈 曾 彭 呂
繁體姓氏,請自行對應。
李 王 張 劉
陳 楊 越 黃
周 吳 徐 孫
胡 朱 高 林
何 郭 馬 羅
繁體姓氏,請自行對應。
蘇 盧 蔣 蔡
賈 丁 魏 薛
葉 閻 余 潘
杜 戴 夏 鍾
汪 田 任
繁體姓氏,請自行對應。
范 方 石 姚
譚 廖 鄒 熊
金 陸 郝 孔
白 崔 康 毛
邱 秦 江 史
繁體姓氏,請自行對應。
顧 侯 邵 孟
龍 萬 段 雷
錢 湯 尹 易
黎 常 武 喬
賀 賴 龔 文
王
Wang2 |
陳
Chen2 |
李
Li3 |
張
Zhang1 |
劉
Liu2 |
楊
Yang2 |
黃
Huang2 |
吳
Wu2 |
林
Lin2 |
周
Zhou1 |
葉
Ye4 |
趙
Zhao4 |
呂
Lu3 |
徐
Xu2 |
孫
Sun1 |
朱
Zhu1 |
高
Gao1 |
馬
Ma3 |
梁
Liang2 |
郭
Guo1 |
何
He2 |
鄭
Zheng4 |
胡
Hu2 |
蔡
Cai4 |
曾
Zeng1 |
佘
She2 |
鄧
Deng4 |
沈
Shen3 |
謝
Xie4 |
唐
Tang2 |
許
Xu3 |
羅
Luo2 |
袁
Yuan2 |
馮
Feng2 |
宋
Song4 |
蘇
Su1 |
曹
Cao2 |
陸
Lu4 |
麥
Mai4 |
董
Dong3 |
於
Yu2 |
韓
Han2 |
任
Ren2 |
蔣
Jiang3 |
顧
Gu4 |
鐘
Zhong1 |
方
Fang1 |
杜
Du4 |
丁
Ding1 |
姚
Yao2 |
潘
Pan1 |
Jiang1 |
譚
Tan2 |
邱
Qiu1 |
肖
Xiao1 |
金
Jin1 |
賈
Jia3 |
田
Tian2 |
崔
Cui1 |
程
Cheng2 |
餘
Yu2 |
魏
Wei4 |
薛
Xue1 |
戴
Dai4 |
範
Fan4 |
盧
Lu2 |
洪
Hong2 |
侯
Hou2 |
夏
Xia4 |
白
Bai2 |
賀
He4 |
錢
Qian2 |
莊
Zhuang1 |
鄒
Zou1 |
汪
Wang1 |
史
Shi3 |
路
Lu4 |
石
Shi2 |
彭
Peng2 |
龔
Gong1 |
秦
Qin2 |
廖
Liao4 |
黎
Li2 |
施
Shi1 |
付
Fu4 |
賴
Lai4 |
江
Jiang1 |
邵
Shao4 |
毛
Mao2 |
邢
Xing2 |
倪
Ni2 |
閻
Yan2 |
嚴
Yan2 |
常
Chang2 |
康
Kang1 |
牛
Niu2 |
萬
Wan4 |
陶
Tao2 |
孟
Meng4 |
葛
Ge3 |
尹
Yin3 |
雷
Lei2 |
盛
Sheng4 |
樊
Fan2 |
齊
Qi2 |
傅
Fu4 |
柯
Ke1 |
龍
Long2 |
曲
Qu1 |
郝
Hao3 |
關
Guan1 |
紀
Ji3 |
溫
Wen1 |
喬
Qiao2 |
湯
Tang1 |
殷
Yin1 |
代
Dai4 |
段
Duan4 |
蘭
Lan2 |
韋
Wei2 |
畢
Bi4 |
裴
Pei2 |
章
Zhang1 |
顏
Yan2 |
阮
Ruan3 |
俞
Yu2 |
翁
Weng1 |
孔
Kong3 |
淩
Ling2 |
武
Wu3 |
文
Wen2 |
季
Ji4 |
熊
Xiong2 |
安
An1 |
魯
Lu3 |
祝
Zhu4 |
房
Fang2 |
尤
You2 |
伍
Wu3 |
焦
Jiao1 |
井
Jing3 |
柳
Liu3 |
米
Mi3 |
向
Xiang4 |
駱
Luo4 |
莫
Mo4 |
童
Tong2 |
談
Tan2 |
蘆
Lu2 |
苗
Miao2 |
耿
Geng3 |
宮
Gong1 |
虞
Yu2 |
柴
Chai2 |
易
Yi4 |
奚
Xi1 |
霍
Huo4 |
申
Shen1 |
尚
Shang4 |
佟
Tong2 |
符
Fu2 |
龐
Pang2 |
嶽
Yue4 |
辛
Xin1 |
聶
Nie4 |
翟
Zhai2 |
左
Zuo3 |
單
Shan4 |
蒲
Pu2 |
包
Bao1 |
牟
Mou2 |
解
Xie4 |
穆
Mu4 |
漆
Qi1 |
歐
Ou1 |
遊
You2 |
景
Jing3 |
閔
Min3 |
穀
Gu3 |
卞
Bian4 |
東
Dong1 |
費
Fei4 |
屠
Tu2 |
詹
Zhan1 |
儲
Chu3 |
黨
Dang3 |
叢
Cong2 |
鮑
Bao4 |
隋
Sui2 |
艾
Ai4 |
車
Che1 |
衛
Wei4 |
覃
Qin2 |
苻
Fu2 |
華
Hua4 |
寧
Ning4 |
冉
Ran3 |
蕭
Xiao1 |
戚
Qi1 |
項
Xiang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