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暴力的本相



暴力的本相




1. 所謂暴力的界線,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模糊不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個人的力量往往不敵集體的意識,而所屬群體的認同,往往令實際情況變得比預期嚴重。從校園欺凌事件,我們可清楚看到這種狀況。

2. 暴力的表面是憤怒,但憤怒背後其實更多是理想無法達成的絕望感覺。除了少數天生有反社會傾向的人,或背後另有目的,只要有人理解其想法,並真心誠意協助他們嘗試調節目標,絕大部分的憤怒情緒是可以舒緩的。客戶服務中心的設立,正正是聰明的商人減少與客戶衝突帶來經濟損失的做法!

3. 除了絕望,恐懼也是引發暴力的主因。為了保護自己或遮蔽自己的弱點,有人會選擇先攻擊對手,包括所有潛在的敵人,而為了加強效果,通常人會傾向選擇採用具壓制性的武力以期威嚇對手,可惜壓力往往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加上對手突如其來的反應加強了恐懼的感覺,終令暴力場面一發不可收拾。軍隊誤殺平民的事件,正是這種異常心理狀態下的產物。

4. 暴力的恐怖之處不是眼見的破壞行為,而是信任及關係的消失。人類社會之所以高效,重點在於溝通機制及人際網絡,而習慣使用暴力,會令人回復動物本能,減少解決問題之選項。父母習慣體罰子女,以為有效控制,其實是削弱了言教身教的說服力和道德感染力。

5. 暴力出現容易,和諧共處困難。理論上政治人物的天職就是代表不同想法不同意見的人進行討論,從而找出交易成本最低的方案。消弭暴力衝突的法門本來很簡單,只需願意溝通覓得雙方最大利潤點即成,奈何人類的私心,往往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舉個例,誰都知道戰爭會帶來嚴重後果,人類卻重複相同的錯誤。

6. 有人可能嘗試利用別人的憤怒及其衍生的暴力獲取個人私利,但請他們不要開心得太早,因為當所有人都對暴力麻木,他們同樣亦可能遭受暴力對待,而這些暴力行為的發生及結果往往是無法預料的!如果你不明白,請看各地獨裁者的下場。

7. 暴力需要時間醞釀和發酵,暴力衝突的規模愈大,需要的能量愈大。暴力通常由外界的刺激開始,情緒掀動了我們的潛藏的負面能量,而更多不良的經驗往往加速其進程。言語攻擊通常是第一步,突破心理防衛機制過後,暴力會進一步升溫。當肢體衝突出現後,代表人的「超我」「自我」已經控制不了「本我」,別人的目光,社會的輿論已經無法有效制約人的行為。有時候,浪漫化的暴力更會反過來影響社會對暴力的觀感。戰爭英雄就是這樣形成!

8. 當暴力成為解決問題的選項,人際關係及社會規範會暫時失去原有的功效。值得關注的是,如果連宗教信仰的力量也無法阻止暴力的出現,甚至連宗教人士本身也遭受有組織的暴力對待,這地方將要在一段極長時間面對價值崩塌的衝擊。事實上,世上幾乎所有獨裁者也曾對宗教人士施暴!

9. 要社會達到真正和諧,在上位者必須首先展示自我制約的能力,盡一切可能避免制度暴力對少數聲音的打壓,並願意建立、優化及更新溝通平台。建立一個正面開明的形象,有助在推行政策時得到更多的支持。當然,假若當權者急功近利,選擇利用公權力以武力手段管治,他們亦要確保其屬下的武裝部隊不會乘機濫權謀取私利……當然,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絕少出現,反之更多的是制度暴力衍生出來的貪腐問題。中國歷史上歷朝各代亦逃不過這個惡性循環。

小結: 故意不提旺角衝突的原因,是希望各方,包括政府官員、前線警察、示威者、花生友、政界中人及普通市民能夠透過不同的面向從較遠的角度反思暴力的本相,因為我依然亦唯有相信集體的智慧及群眾的力量可以帶領社會選擇正確的方向。



(原文載於《評台》網站。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