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領導力 - 決策為何遭到事後質疑?該如何是好?





決策為何遭到事後質疑?該如何是好?

Why Decisions Get Second-Guessed,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羅伯.賈爾福(Robert M. Galford
領導組織中心(the Center for Leading Organizations)執行合夥人,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學院「企業主管教育」的領導力研究員。

主管總希望決策定了就是定了,但種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卻又常常遭到老闆、同事決定重新討論、甚至是無視,使得進度拖延,也滋生種種不滿、困惑及無力感。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的決策更有份量而不受動搖?在我們為新書《簡單的破壞》(Simple Sabotage)做研究的過程中,就找出決策遭質疑最常見的三種原因。我們也明確提出相關應變措施,讓你確定他人能夠照著你的計畫行事。

原因1:「你沒問過我!」一聽到決策結果,就有人起身阻止,聲稱沒人問過他們的意見。或許他們確實不同意這項決策;但也有可能不是如此,只是不高興自己被排除在決策過程外,而希望重新討論。在企業或組織成長的時候,決策權分落在多人手中,很容易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裡的問題在於這個人究竟是否應該參與。有些時候,這個人確實無須參與過程;但也有時候,決策其實與這個人利害相關(特別是那些最後要執行決策的人),但他卻被排除在外,這就是個問題了。

解決之道:澄清決策過程。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曾說:「意見要多元,指揮要統一」。換句話說,在下決策之前,務必向正確的相關人士聽取得足夠的意見。這裡說的並不是要聽取所有人的意見,但一般來說,聽了愈多意見,得到的支持也就愈多(即使是決策對他們不利的人也不例外)。市面上已有許多相關的可用模型(例如RACI),能協助你定義出整個流程從頭到尾的各種角色及責任。對於可能提出反對的人,務必要諮詢他們的意見;對於最後要執行決策的團隊,也要請一名代表參與這個過程。在這之後,如果還有人站起來說「你沒問過我」,你就能輕鬆解釋為何未將他納入決策過程,也能提出又是哪些人參與了這個過程。

原因2:「我以前沒說,但現在說了。」有人先前就對這項決策心懷疑慮,但卻在已經定案後才決定要表達意見。這種到最後才出現的反對意見,有時候是來自資深高層;他們以為應該先讓別人表現,自己只到最後一刻非不得已才出手,但常常整個時機也就太晚了。另外也有些時候,這種意見則是來自資淺員工,當下並沒有足夠的信心提出反對意見。

解決之道:一開始就定出基本規定:「沉默視為同意。」如果諮詢某人意見、而他當時什麼都沒說,就視為他們贊成這項決定。不管是資深高層或是私交甚篤的同事,都不能在事後才說「我覺得不太好」。

原因3:「我知道我們已經達成某某決定,但我想用另一種做法。」這可能是三者之中最危險的:原本同意某項決定,但後來卻想在事後撤回同意、用另一種做法。通常這種情況是發生在負責執行的團隊,負責人回去和團隊成員再談談後,隊員常常還有其他意見,結果就是執行團隊在執行過程中自行做了調整、影響了整個決策,而且當初下決策的人常常還被矇在鼓裡。

解決之道:首先,要確認是由誰負責執行,並且確認這個人了解整項決策的意向及細節,也了解徹底遵照決策行事的重要性。第二,訂出有明確階段目標的時程:何時達成決策、何時應傳達給所有相關人士、何時開始執行,以及何時應完成。第三,訂出分期的檢查點,確認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某項決策遭到質疑,都必須判斷利弊,思考該重啟討論或是繼續堅持。如果因為不當的原因就重新討論或駁回決策,除了會影響企業組織當下的效率,甚至還會播下讓組織文化猶豫不決的種子。有些時候是確實有充分的理由,應該要重新思考某項過去達成協議的計畫,因此你必須要有判斷的能力。一種快速的判斷方式,是問問自己在決策確定之後,是否出現了任何全新而相關的事實。有可能是原本要下單的供應商大幅調高供應售價,也有可能是有人發現先前參考的數據不精確或不完整。在這種情形下,決策可能就該重新考量。但如果沒有新的事實,就該參考一下大衛.法拉格上將(David Farragut)的名言:「去他的魚雷;全速前進!」(林俊宏譯)



https://www.hbrtaiwan.com/blog_content_944_1.html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