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新配方糖尿藥 可減少副作用

新配方糖尿藥 減少副作用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208/3/fk5q.html

據國際糖尿聯盟資料顯示,每一百名港人有十三人患有糖尿病,全球每年更有接近四百萬人死於此症。都市人高脂、高鈉及高糖飲食習慣,加上缺乏運動,直接提升糖尿病發病年齡,控制病情不善更可引發致命併發症。最近有新藥上市,可減傳統藥物引致低血糖副作用的風險。

日趨年輕化



糖尿病分為一型及二型,當中以二型糖尿病最為常見,佔全港糖尿病個案九成以上。威爾斯親王醫院 糖尿及內分泌科主管周振中醫生指,二型糖尿本質為慢性衰退疾病,六十五歲以上約有四分一人為患者,但隨青少年肥胖問題日益嚴重,港人生活習慣愈來愈不健康,發病年齡亦相應提早。有別以往,二型較一型糖尿病更常見於年輕人身上。



胰臟分泌胰島素後,若基因或環境影響無法發揮功能時,會阻礙葡萄糖吸收,也會影響肝臟抑制葡萄糖的合成,讓血糖增加。

改變生活習慣

一型糖尿病成因大概與遺傳及過濾性病毒感染有關,且發病較急,病者隨時因缺乏胰島素    以致有生命危險,故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較常於二十歲前病發。至於二型糖尿發病較慢,發病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而肥胖、基因、生活習慣及壓力等,皆可影響發病機會及病情,有家族病史者患病機率較普通人高幾倍。不過,周醫生亦指, 遺傳基因強弱可影響發病率,但後天環境影響亦甚大,「歐洲、美國    及內地有大型臨床研究發現,二型糖尿病前期人士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有效減低五至六成發病率。」

致命併發症

周醫生說︰「糖尿病的特徵是長期血糖(葡萄糖)水平升高,引致血糖上升的原因可包括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細胞功能出現紊亂,以及肝臟輸出葡萄糖水平升高。而一型糖尿病者通常不能產生胰島素,二型患者則產生胰島素不足或不能適當應用。」兩類型患者都會因血糖水平長期升高而致組織損傷,特別是血管和神經損傷,容易引起併發症,例如視力受損、神經受損、腎衰竭、心臟病及中風等。隨年齡增長,胰臟B細胞功能衰退,出現併發症機會亦會增加。

終身慢性病

二型糖尿屬於終身慢性病,患者除須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同時要控制飲食及多做運動,防止病情惡化。運用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控制血糖水平,大部分二型糖尿病者需要藉多種藥物聯合治療來控制病情。周醫生指,因應不同情況,有機會要服食藥物或接受胰島素注射,又或合併使用。「現時約有五至六種口服降糖藥,針對患者不同病情來處方,例如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分泌,以及控制造糖機能出毛病等不同的致病原因。」

舊藥可致低血糖

周醫生續指,治療二型糖尿藥物如二甲雙胍、磺胺尿類等均屬於一線藥物,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磺胺尿類藥物,則可引致低血糖反應及體重上升等副作用。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劑是一種用來治療二型糖尿的新口服藥物,透過增強人體腸促胰島素系統來降低血糖,「進食後身體會自動產生腸促胰島素,調節葡萄糖水平,但體內的DPP-4同時會迅速分解進食後釋放的腸促胰島素。新藥通過抑制DPP-4,將腸促胰島素維持於較高水平,有助促進胰臟B細胞在有需要時釋放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水平。」

相較磺胺尿類藥物,新藥產生低血糖反應的機會較低,亦不易引致體重上升。不過,他亦表示,大部分治療二型糖尿藥物如二甲雙胍已經過數十年研究發展,但新藥臨床研究時間則較短,其長遠安全性仍為未知之數。

一型糖尿病者多要終身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
DPP-4抑制劑價格較傳統二型糖尿病藥物昂貴。
二型糖尿病者應多做運動及控制飲食,防止病情惡化。


終身注射胰島素

「打針?咪搞!」不單是糖尿病人,就算是一般人都以為,醫生建議打針 —— 接受胰島素注射 —— 的話,便是病情到了晚期,甚至末期。這純粹是誤會。
事實是,當口服藥未能把血糖降低至合理水平時,人為補充胰島素便成為治療的必然方向。若因為怕痛而不打針,醫生在你面前親身示範又如何?


胰島素針7大誤解

胰島素的功用,在於幫助血液內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問題,則是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據研究指出,自知道患病後的10年內,一半患者最終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以防心臟病、中風或糖尿上眼等併發症出現。確進糖尿專科中心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穎斌稱,實在太多病人怕打針,醫生難免要用時間解釋一番。他指出,病人的誤解不出以下7項﹕

誤解(1)
注射用的胰島素會令人「上癮」
破解﹕胰島素不是海洛英,不會令人「上癮」。患者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若連口服降血糖藥也未能令血糖水平下降,注射胰島素可有效達到降血糖的治療目的。

誤解(2)
到了要注射胰島素的地步,等於快要「拜拜」
破解﹕糖尿病人過身,乃因病情嚴重引致出現如心臟病或中風等併發症,不意味「打針可致死」。

誤解(3)
注射用的針很長,看起來很嚇人
破解﹕很多人未見過胰島素注射用的針頭,以為它們也像抽血那種針有1吋長。事實上,科技進步,注射胰島素可以用「胰島素筆」,一般患者使用的針頭大小,只是8毫米長,相當於半個一角硬幣而已。

誤解(4)
注射胰島素時,一定「痛到飛起」
破解﹕非也。由於針頭非常幼,刺進肚皮時根本不痛,亦不會出血。有患者形容,自我驗血糖「篤」手指那一刻的疼痛程度是5分的話(以10分為最痛),注射胰島素只有12分。

誤解(5)
一旦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便不能四處去,失去了自由
破解﹕不少患糖尿病的長者仍然很活躍,愛出國旅行。胰島素筆這類較新型的注射器,方便隨身攜帶,患者依然可以帶着它們四處去玩。

誤解(6)
聽說一天要注射好幾次,好麻煩
破解﹕對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若以口服降血糖藥再加上胰島素治療,大致上每天只需注射一次(當然,一些病人或需兩次,視乎病情而定)。病人可選擇在晚上睡前或早上上班前注射,這樣便毋須把注射器帶出外。
誤解(7)
別人看着我打針,好像我是「道友」,被人貼上負面標籤
破解﹕社會上確有人對需要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人投以歧視眼光。可是,患者確有這方面的需要,大眾應明白及諒解,不要誤會。
病人的誤解消除後,大部分都會接受胰島素注射。可是,如病人依然有顧慮,醫生便施以「殺手鐧」——在病人面前示範如何注射胰島素。看着他一面鎮定,還說一點不痛,毫不見血,便知所言非虛。陳穎斌說,只要病人克服心理關口,依時注射,便會看到血糖下降至理想水平,即「糖化血紅素」(又稱血糖平均值,HbA1c)下降至7%或以下。
此外,他亦引述病例指出,病發較急的病人接受3個月的短期胰島素治療後,除了把血糖水平控制妥當外,更可停掉胰島素注射,只需繼續以口服降血糖藥治療。

胰島素

胰島素是一種賀爾蒙,由胰臟分泌,幫助我們食物中的糖份能夠順利進入身體細胞提供能量,當我們身體不再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不能夠被我們身體所利用時,就會出現糖尿病。

正常人的胰臟是根據血中葡萄糖的濃度來分泌胰島素,血糖上升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相對的血糖下降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經此調節機轉,使血糖維持在正常的範圍。

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人而言,注射胰島素是一種賀爾蒙補充治療方法,去彌補其不足。胰島素注射方式盡量去模擬正常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所以必須根據監測到的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劑量,目前的胰島素製劑和注射系統尚無法達到像正常人胰臟分泌般理想的。

由於胰島素會被胃酸破壞,因此胰島素必須由注射方式投藥,不能口服。每位糖尿病患都有各別的獨特性,所以每位糖尿病患的胰島素治療方式,是受到各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胰島素的敏感度、生活方式、活動量,飲食型態等因素影響,不盡相同。

血糖的測定,可提供病人及醫師最具體的資料,幫助判定使用胰島素的注射劑量、時間及製劑的種類。所以胰島素療法因人而異,可由一天注射一針,或二針至三針,甚至四針不等。切忌以別人的胰島素療法隨便套到自己的身上,這是很危險的。

胰島素治療之主要目標是維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範圍內。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是非常有幫助的,在1993年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中已得到很好的證明。

目前市面上的胰島素製劑大致上有三種不同的特性:

1.   作用開始時間:胰島素注射後到開始產生作用所需的時間
2.   作用尖峰時間:胰島素注射後到產生最大作用所需的時間
3.   作用持續時間:胰島素在血流中維持作用的期間

每位病患都要清楚了解自己所注射的胰島素製劑,這是非常重要。當血糖控制不好或發生低血糖時,只有了解所用之胰島素製劑的特性及作用,才可以有效的調整治療方法,去避免問題發生和獲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胰島素若經由口服的方式給藥,一經胃液及腸液的消化,它的構造會變的七零八落而失去功效,所以目前胰島素僅有針劑的劑型,其中又以作用時間的長短分成四類,下面列出胰島素製劑及其分類:

速效型諾和瑞筆型胰島素NovoRapid® Penfill® 100 IU/ml
短效型愛速基因人體胰島素Insulin Actrapid® HM 100 IU/ml
中效型滿樂達基因人體胰島素Insulin Monotard® HM 100 IU/ml
因速來筆型胰島素注射劑Insulatard® HM Penfill® 100 IU/ml
長效型蘭德仕注射劑Lantus® 100 IU/ml
預先混合型(30%短效+70%中效)
密斯它30 胰島素注射液Mixtard® 30 HM 100 IU/ml
諾合密斯30 筆型胰島素類似物注射劑NovoMix® 30 Penfill® 100 IU/ml

 

新型胰島素類似物製劑
Insulin analogue

由於目前使用的胰島素不論短效、中效或長效,其藥物動力學圴異於正常內源性分泌的胰島素,因此控制血糖方面並不能得心應手。例如一般使用之短效胰島素RI在注射入人體前即已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六分子之聚合物(Hexamer),當注射入皮下時,必須先經過分解作用變成較小之聚合物(DimerMonomer),方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無法適時的發揮其功能以降低飯後血糖。此外,一般使用之中效胰島素NPH,由於在血中濃度會出現一個高峰值(有低血糖風險),無法穩定的提供如常人般24小時血中平穩之基礎胰島素濃度,因此病人血糖控制也不盡理想。為了彌補這些缺點,乃有胰島素類似物製劑的研發與生產。

美國禮來藥廠(Lilly)近年來捷足先登推出速效型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LysPro Humalog,優泌樂,1996),所謂超短效,顧名思義就是在注射後立刻發生作用,而作用後很快就代謝失效,因此十分類似正常的胰島素作用。其作用較傳統使用之短效胰島素RI,更能有效的降低餐後12小時的血糖值,而發生低血糖反應的次數卻無顯著增加,它的使用可以減少注射傳統胰島素飯後早期高血糖及後期低血糖的現象。加上其可在用餐前一刻注射,較一般短效胰島素必需提前30分鐘注射,顯然來得方便,它的上市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啻是一大福音。而歐洲大藥廠諾和諾德(Novo-Nordisk)近來也推出超短效胰島素Insulin AspartNovoRapidB28 asp-insulin),效果不惶多讓。

此外,近年來諾和諾德及安萬特(Aventis)二大藥廠,也在開發長效穩定型胰島素類似物上,有不錯的進展。例如諾和諾德藥廠所研發之DetemirLysB29-tetradecanoyl, des(B30)-Insulin)長效型胰島素類似物,是使胰島素與水溶性脂肪酸(Myristic acid)結合,皮下注射及被人體吸收後,在組織及血中可以與白蛋白結合(故為水溶性),然後在血中穩定地釋出,沒有波峰且能維持24小時,所以能提供血中穩定而不波動的基礎胰島素濃度,維持人體空腹時體內葡萄糖、蛋白、及脂肪的基本新陳代謝率。此外,安萬特藥廠(Aventis)所研發之LantusGlyA21,ArgB31,ArgB32-Insulin),是使胰島素的「等電點」微偏酸性,故在人體組織正常生理(中性)酸鹼度下Lantus因沉澱而使其作用時間得以延長,達到穩定而「長效」的目的。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