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症飲食參考
自古以來,歐美把痛風稱作「帝王病」或「奢侈病」。發病的原因多與飲食有關。據日本統計資料發現,痛風病人以30到50歲的人居多,而且90%左右的患者為男性。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痛風的發病率亦大量上升,但在門診中常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丹毒等。痛風多發生於長期超量食肉的人,特別是體胖的中年男性。
痛風與蛋白質的消耗量有關,這是由於體內的嘌呤代謝紊亂引起。人們吃了富含嘌呤的動物內臟、肉類後,嘌呤在體內代謝分解最後產生尿酸,如果尿酸過多超過腎臟的清除能力時,可形成痛風結石而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有時關節皮膚破時,內有白色粉屑樣或豆渣樣的尿酸鹽結晶物,如果痛風結石沉積在腎臟,則可引起腎絞痛及腎功能衰竭。
痛風症是全身的慢性代謝疾病,典型症狀是常在半夜感關節部位劇烈疼痛,以拇指及腳掌關節最常見。開始幾天疼痛難忍,一到二周後症狀緩解,但會反覆發作,一年數次。體胖者酒醉飯飽後,如果發生關節疼痛等症狀,應想到是痛風性關節炎。那麼應如何注意飲食呢?請參考下述幾點:
1. 肉、魚煮後去湯,因為50%的嘌呤均溶於水中。含嘌呤較高的食物有動物腦、內臟、雞、鴨、鴿、魚等。其次為牛肉、豬肉、羊肉、兔肉、火腿、香腸、骨髓。在牛奶、雞蛋、豆類、蘑菇、香菇、米、麵、藕粉、核桃、花生、栗子、植物油、蔬菜瓜果、海藻類等食物中含嘌呤較少。
2. 飲食應以素為主,粗食雜糧最好,應盡量少吃動物油,多吃素油如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小麥胚芽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菜子油等。葷油與素油的搭配以一比二為宜。
3. 多飲水、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的食物,使每天尿量保持在二千毫升以上,可以使體內生成過剩的尿酸、淤積的鹽類能隨尿排出。
4.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精神緊張,適當參加體育活動。
學者指出,痛風是促成動脈硬化、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應高度重視。只要少吃動物內臟、魚、禽肉類等高嘌呤食物,少喝酒,就能有效預防痛風,還有利於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