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癌症


當正常細胞發生無法修復的損傷時,會進行細胞凋亡 (A)
但癌細胞並不受到控制,反而持續進行生長複製。(B)

正在擴散中的癌細胞

癌症(cancer),醫學術語亦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中醫學中稱岩,為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細胞除了生長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浸潤,invasion)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遠端轉移)。
癌症有許多類型,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以及是否發生遠端轉移。醫生可以根據受檢查者的活體組織切片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甚至是生物標記的含量做出診斷。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
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失活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導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導致這種局面,既可能是為該蛋白編碼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因突變而出現了損傷,轉譯而出的蛋白質因此也出現錯誤。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需要許多突變發生,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過程受到干擾。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中,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年紀越大得到癌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美國每年逝世的5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這一數字在世界範圍則是十萬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癌症在已開發國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癌症已經成為男女居民死因的第一位。2007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年死亡的城市居民中,癌症造成的死亡佔28.53%。資料表明,儘管癌症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提高,但近20年,一些主要癌症的5年生存率卻沒有明顯改善。

細數飲食中的十八種致癌因素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12771
癌症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關係。有研究表明,30%的癌症死亡是有飲食不當造成的。
飲食中動物脂肪(以飽和脂肪為主)過多、蔬菜水果過少、烹調方法不科學、進食方式不合理、某些食物過多等是最主要的致癌因素。飲食主要與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鼻煙癌、食管癌、肺癌等的發生有關。
與致癌有關的飲食因素有一些目前已經基本確認:(受研究方法所限,比如不可能像動物實驗那樣,用人做癌症發生實驗,有些致癌因素對人類的致癌作用還沒有最後肯定,但它們對實驗動物的致癌作用是已經被證實的)
1. 農藥殘留

常見農藥有有機磷、有機氯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等。有機氯農藥主要有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其致癌性比較肯定,並已被證實可在人體內蓄積。所以,我國及大部分國家已禁止使用。
不過,有調查顯示,2000年我國居民每人每天膳食中DDT攝入量極少,但HCH攝入量為3.11ug,與1990年相比反倒有所增加,主要來自水產類林丹的污染。
由於目前廣泛使用的有機磷農藥殘留在食品及環境的時間明顯地少於有機氯,所以與人類腫瘤關係較少。
2. 多環芳烴類化合物
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的生成主要與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有關。目前已發現的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共有400餘種,其中約20種對實驗動物有致癌作用,苯並(a)芘是最重要且最常見的一種。食品中苯並(a)芘主要來自燒烤類食物、食品加工及包裝污染等。
3. 有害金屬
鉛、砷、鎘三種金屬元素可能對人體有致癌作用。它們主要來自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加工過程污染等,是食品中最難控制的一類環境污染物。一般地,魚類、海鮮、水產品、高脂肪的肉類、某些被工廠廢水、廢氣和廢渣污染的蔬菜、糧食等。
4. 環境雌激素類
環境雌激素類主要包括已烯雌酚、多氯聯苯、二噁英等物質。已烯雌酚是常用於動物飼料中的促生長激素之一,也是一種性激素。
多氯聯苯和二噁英都是最常見的環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富集作用)於動物的脂肪組織。故應少吃富含脂肪的肉類,如肥肉、五花肉、肥瘦肉、排骨、高脂肪牛排、肥鴨、肥鵝等。
環境雌激素類主要包括已烯雌酚、多氯聯苯、二噁英等物質。已烯雌酚是常用於動物飼料中的促生長激素之一,也是一種性激素。
多氯聯苯和二噁英都是最常見的環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富集作用)於動物的脂肪組織。故應少吃富含脂肪的肉類,如肥肉、五花肉、肥瘦肉、排骨、高脂肪牛排、肥鴨、肥鵝等。
5. 氯乙烯
日常生活中,氯乙烯主要來自包裝食品的塑膠袋--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因含有未聚合的單體--氯乙烯和添加劑而具有一定毒性,不應該用於包裝食品,國家亦有規定限制其使用,但在農貿市場仍然大量使用該種塑膠包裝食品。
比較而言,聚乙烯則安全無毒,可以用於包裝食品。目前在規模大一些的超市都使用該種塑膠包裝食品。其特點是表面有一種蠟樣的光澤,用手撫摸有一種滑潤稍硬的感覺,用力搓有響聲。
6.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作為一種發色劑,常以混合鹽的形式加入肉類製品中,如各種火腿腸、午餐肉。
亞硝酸鹽在食品中或胃中均可用以合成N-亞硝基化合物,大部分(80%)N-亞硝基化合物,如亞硝胺等都是比較明確的致癌物質。
除肉類製品外,醃制蔬菜(如酸菜)、不新鮮的蔬菜也是亞硝酸鹽的重要來源。
另外,有些加工食品,如熏魚、醃肉、醬油、啤酒、油煎鹹肉等都含有較多N-亞硝基化合物。
研究發現,食入維生素CE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大蒜、洋蔥、茶、獼猴桃汁、檸檬汁等可以阻斷致癌物質N-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7. 人工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多數用煤焦油或以苯、甲苯、萘等芳香烴化合物為原料合成,大部分有害,各國都對其加以嚴格限制。
我國目前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主要有莧菜紅、檸檬黃、靛藍等。鑒於合成色素對人體可能有致癌作用,應儘量少用或不用。
8. 吊白塊
吊白塊的化學名為甲醛次硫酸氫鈉,屬於工業用漂白劑,不屬於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但有不法者把它添加于腐竹、米線等加工食品中。
吊白塊已被國家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人體可能致癌物。
9. 蘇丹紅
蘇丹紅是化工染色劑,也不屬於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但許多商家把它用於紅心鴨蛋、辣椒醬、調味品、鹹菜、辣味速食麵等需要紅色的食品中。
2005年曝光的"紅心鴨蛋"事件之後,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蘇丹紅。蘇丹紅也是IARC確定的人體可能致癌物。
10. 孔雀石綠
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易溶于水,溶液呈藍綠色,具有相當好的殺菌效果。一些不法商販濫用孔雀石綠消毒養魚池、運送魚類的車廂或容器等,以防止魚鱗脫落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曾引起"著名"的多寶魚藥物殘留超標事件。

11. 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麯黴的代謝產物,是最強的致癌物質之一,可引起肝癌、食管癌等。黃麴黴主要污染花生、玉米、花生油、大米等。購買、儲存糧食、花生、大豆等食物時要注意避免發黴。購買花生油時要選擇信譽可靠、不含黃麴黴毒素的產品。
12. 雜環胺
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它們主要產生于高溫烹調富含蛋白質的魚類、肉類食品。
燒烤、煎炸魚類或肉類中含有較多的雜環胺。一般地,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水分含量越少,產生的雜環胺越多。因此,要少吃,最好不吃燒烤、煎炸的魚類或肉類。
13. 丙烯醯胺
澱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動物試驗結果顯示,丙烯醯胺是一種可能致癌物。
根據衛生部2005年發佈的第4號公告,炸薯條、炸薯片、速食麵、油條等油炸食品,以及即溶咖啡、早餐穀物等焙烤食品都含有較多的丙烯醯胺。
因此,應盡可能用蒸、煮等不超過120的方法來烹飪澱粉類食品,改變喜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飲食習慣。
14. 高鹽膳食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鹽攝入量高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險性。食鹽本身並非致癌物,但高鹽飲食可導致胃粘膜保護層受損,引起慢性炎症反應及癌前病變,不促進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控制飲食中食鹽攝入量有助於預防胃癌。
15. 高蛋白膳食
一些人群調查和動物實驗研究顯示,過量攝入動物性蛋白質可明顯增加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的危險性。

但只有"紅肉"即牛肉、豬肉、羊肉及其製品有明顯作用,而魚、雞、鴨等"白肉"並無這種危險性。故應該限制紅肉攝入量。調查表明,加工肉製品增加癌症風險的作用較肉類原料更強。
16. 高脂肪膳食
一般認為脂肪,尤其是來自肉類的飽和脂肪是癌症的主要膳食危險因素,與乳腺癌、結腸癌等關係密切。控制脂肪攝入量,尤其是控制來自紅肉的脂肪,對減少癌症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17. 飲酒
長期飲酒可能是食管癌及賁門癌的重要病因。
一般認為,飲酒和八個部位的腫瘤發生有密切關係,即舌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肺癌和腎癌。
有研究指出,飲酒和吸煙之間有協同誘癌作用。
18. 喜食過燙的食物
一些不良飲食習慣,如常吃很熱()的食物、進食過快等都可損傷食管粘膜,產生慢性炎症,並增加患食管癌和胃癌的風險。

人體癌症地圖 12個器官最易患癌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283232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2030年最常見死因預測報告,稱在未來一百年裡,癌症將繼續位居人類"奪命殺手榜"首位。為什麼癌症能如此猖獗?癌細胞到底最喜歡在人體的哪些部位"搗亂"呢?我們是否能有重點地進行預防?為此,《生命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內權威腫瘤專家,請他們繪出了一幅人體癌症地圖。


人體12個器官最危險
國際抗癌聯盟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對記者表示:"癌細胞是人體內非常活躍的搗蛋分子,幾乎可以說是無孔不入。除了指甲和頭髮,它可以在人體的任何部位生根發芽、四處蔓延。而且研究發現,人體中有些部位的確格外受其青睞',但男女會有明顯不同。"
郝希山教授進一步介紹,在我國,癌細胞最頻繁"光顧"的人體組織,位居男性發病率前十位的分別是,肺、胃、肝、食管、大腸癌、膀胱、胰腺、腦、淋巴、腎;女性為肺、乳腺、大腸、胃、肝、食管、卵巢、宮頸、胰腺、腦。"可以說,這十種腫瘤佔據了所有腫瘤類型的80%以上。如果把這些癌症高發的器官在人體圖表中標出來,那就是一張典型的人體癌症地圖'"郝希山教授說。
當然,這張地圖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據郝希山教授介紹,由於一些特殊原因,我國一些城市表現出了"地方特色"。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已超過了肺癌,名列第一;而廣東則是鼻咽癌高發地;江蘇啟東是肝癌的高發地;河南林縣食管癌病人之多讓人側目。
採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專家們普遍對一個問題非常擔憂:"通過這幅地圖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現在兼具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性。"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工作部部長支修益告訴記者,比如原來乳腺癌和大腸癌都是富裕國家的"專屬品",可現在這兩種癌在我國已經"名列前茅";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高發的胃癌、肝癌在我國仍居高不下。
癌細胞由何而來
面對這張特殊的地圖,我們不禁產生疑問:我們身體上的這些器官,為什麼特別容易被癌細胞侵擾?從這個排名中能看出什麼科學道理呢?
"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瞭解癌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教授孫燕給記者打了個比方: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很多人說,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只不過沒發展起來。從醫學上講,如果能查出癌細胞,就可以診斷這個人患癌症了。所以,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現在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
這些器官為何易得癌
採訪中,專家們針對這幅人體癌症地圖進行具體分析,除了細胞變異這個"通用"原因外,每個器官遭受癌細胞侵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肺。無論男女,排在首位的都是肺癌。為什麼肺部會如此脆弱呢?"就目前的致癌原因分析,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吸煙。據統計,30%的腫瘤發病都與長期吸煙有關,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肺癌。此外,由於致癌物質可以經肺吸收,造成全身危害,因此會誘發喉癌、食管癌、口腔癌、膀胱癌、腎癌、胰腺癌等。第二是環境污染。有關資料表明,空氣污染是誘發肺癌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曾提出,環境污染對人們肺部的傷害不亞於吸煙。
子宮頸。這是世界上女性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引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熬夜導致內分泌紊亂、過早開始性生活等。
大腸。這是世界上第3位最常見的癌症。紅肉、大量飲酒(僅指男性)、高溫油炸食物、常忍便意等,都有可能導致大腸癌。此外,炎症性腸病也可增加結腸癌的危險。
胃。胃癌是世界上第4位最常見的癌症,而每3個病例中就有2個是男性。除了鹽、鹽醃食物、紅辣椒、加工肉類、煙熏食物、燒烤動物食物等是胃癌發生的原因外,胃黏膜的改變以及萎縮性胃炎也可導致胃癌發生。另外,"共餐"也會增加胃癌直接誘因-----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機會。"因此,甚至有人把胃癌歸為了傳染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游偉程說。
腎。腎癌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見的癌症。身體肥胖度、飲用水中的砷含量以及吸煙這三個因素可導致該癌發生。
肝。肝癌是世界上第6位最常見的癌症。目前有證據表明,"乙肝病毒",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穀類和豆類,同時,長期飲酒都是導致肝癌發生的直接原因。
淋巴。淋巴和造血系統的癌症主要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這組癌症與肝癌並列為世界第6位高發癌症。環境污染、病毒感染以及肥胖是導致該癌發生的原因。
卵巢。這是世界上女性第7位最常見的癌症。引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熬夜導致內分泌紊亂、過早開始性生活等。
食管。食管癌是世界上第8位最常見的癌症。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喜歡吃燙的食物,比如常飲熱茶等。此外,吸煙、肥胖、食用加工肉類等因素是直接誘因。胃酸反流也是增加食管癌的危險因素。
乳腺。乳腺癌是世界上第9位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生因素主要有: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精神壓力大、晚婚晚育等。
膀胱。膀胱癌是世界上第10位最常見的癌症。研究表明,飲用水中的砷是膀胱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此外,常憋小便也能增加該癌發生的風險。
胰腺。胰腺癌是世界上第11位常見癌症,是癌症中"富貴病"的代表,肥胖和糖尿病都會導致該病發生。
" 繪製人體癌症地圖'並不是說人們面對癌症束手無策,而是希望能進一步提高人們的警惕性。"郝希山說。實際上,正如解放軍307醫院乳癌科主任江澤飛所說,癌症絕對是可防可控的,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就可以把癌症殲滅在萌芽時刻。"這些年,癌症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新技術不斷湧現,治療也越來越規範,病人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就到癌症治療的專科醫院或專科診室,找專科醫生進行治療,就肯定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療效。"



缺乏哪些營養容易患癌症
http://www.kanzhongguo.com/node/382334
癌症是人類的最大敵人,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大無形障礙,許多小康家庭因癌致貧,因病至衰。如何抵禦癌症的侵襲,也成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程!
缺乏慢些營養容易患癌症呢?
高脂肪飲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過量攝入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可以促進結腸癌及乳腺癌的發生。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高脂肪飲食地區,如北美洲、西歐地區結腸癌的發病率就高;而在脂肪飲食較低的亞洲和非洲,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較低。還有調查證明,乳腺癌的發病與動物性脂肪攝入量有關,而與植物性脂肪攝入量無明顯關係。
缺乏蛋白質:
動物實驗表明,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高或補充某些氨基酸,可以抑制動物腫瘤的發生。如以甲基苄基亞硝胺誘發大鼠食管癌,高蛋白組動物食管癌發生的潛伏期延長。癌細胞分化較好。據研究,在食管癌高發地區,人們飲食中蛋白質的缺乏就十分明顯,給腫瘤病人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可使其提高免疫力,改善營養狀態,有利於病人的康復。
攝入維生素不足:
臨床實踐證明,局部使用維生素A酸可治療光化性角化病,基底細胞癌;口服維生素A酸可治膀胱乳頭病。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維生素A3500~5000國際單位。據調查,癌症病人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只有食管癌低發區居民的1/9~1/8。維生素C可以抑制甲基苄胺與亞硝酸鈉在體內合成亞硝胺,減少胃癌的發生。國外有人用大劑量維生素C(每日30~50克)來治療癌症晚期病人。8%~10%的病人出現腫瘤消退現象,存活期亦見延長。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據觀察,皮膚、黏膜腫瘤的發生可能與缺乏維生素B2有密切關係。
攝入過多的熱量:
人體所需的總熱量是由基礎代謝,體力勞動強度等決定的。熱量供給過多,多餘的熱量會積存為脂肪。導致日趨肥胖。據統計,體重超重的人較體重正常或略輕的人容易患癌症,病死率也較高,熱量過多,會造成肥胖,在女性容易多發乳腺癌,在男性多發大腸癌。當然,限制熱量也不宜過分,貴在均衡。
缺乏微量元素:
碘、鋅、銅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疾病的流行,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高。低碘飲食還會促進與雌激素有關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發生。在飲食中應增加含碘豐富的海帶,海參、紫菜、蛤、海蜇等。鋅缺乏可能與食管癌發生有關,據調查,食管癌患者血中鋅的含量較低,頭髮中鋅的含量也低。銅缺乏與缺鋅引起的情況相似,食管癌高發區的土壤、糧食及人血清中銅含量偏低。含鋅量多的食品有穀類、豆類、魚、蛤、牡蠣等;含銅多的食品有扁豆、蘿蔔纓、黃豆、大白菜等。實踐證明,硒有抗癌作用。有人曾作硒阻斷黃麴黴素B1誘發大白鼠原發性肝癌實驗,結果表明服硒組肝癌發生率為23.5%,不服硒組為64.7%。提示了硒具有較明顯的抗肝癌作用。
纖維素缺乏: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講究飲食的精細,導致纖維素攝入過少,纖維素雖是不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但膳食中纖維素偏低,會促進大腸癌的發生。大腸癌的發生是由於某些刺激物(或毒物)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所致,多食含纖維素食物會縮短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促進致癌物質的及早排出。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