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自閉症孩子的不良行為矯正策略及原則



自閉症孩子的不良行為矯正策略及原則
http://www.cautism.com/2006/8-25/10373328241.html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特別孤獨,缺乏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對父母的依戀,對外界刺激無動於衷。這些兒童在社會交往中很少使用語言,即使使用也多為模仿言語、刻板言語,有的代詞顛倒、言語奇特、可懂性差,對固定行為的改變常會產生焦慮反應。

自閉症的治療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等。但大部分自閉症是很難通過藥物治療取得最佳效果的,而通過行為訓練卻能逐步改善其孤獨狀態,因此行為治療是自閉症治療的重要手段。自閉症孩子有較多的行為問題,如發脾氣,咬手,自傷,晃動身體,尖叫等,這些行為不僅影響孩子學習,訓練,有時會傷害他自己或對周圍帶來干擾。並影響他在公眾中的形象,明顯影響它的社會適應,為此需要進行矯正,並讓他們學習並維持一些良好行為。對於孤獨症的不良行為分析應當結合心理和生理兩方面,如有的孩子哭鬧時有一定原因的,可能是有所需求,這是就要從心理方面瞭解孩子究竟為了什麼。而有的不良行為及有可能與她麼感覺失調有關,象晃動身體可能與他的本體平衡杆不足有關等,在訓練時應選擇合理的方法和策略,

至於自閉兒行為矯治的策略和方法,以下提供幾種:

一、增強物的應用:凡孩子喜歡的事物或行為,都可作增強物。增強物最好不只一種,且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孩子的行為結果是愉快的,行為就會增加。故家長應時常考慮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正確,勿在不經意中增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二、介入法:較難處理的行為可用此方法。簡言之,就是與孩子做同樣的動作。但此行為要有所選擇,並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為、介入後能產生多少效果、如何處理發展新的學習(包括語言、行為等)三要點。如旋轉的行為、介入後可發展成拉他轉、轉快或轉慢而至聽指示轉。如介入後,旋轉次數反而增加,則表示不能介入,應改用其它方法解決。介入法有時要和環境控制相配合,如孩子愛撕紙,可以此做增強,但絕不可讓孩子隨地隨時都能拿到紙撕。


三、區辨增強法:即讓孩子辨別那些行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釭滿A故家長說話的聲音、表情和動作宜明確。最好在距離近時表達,以講求最好的效果,好讓孩子區辨行為的對錯。如果能多稱讚增強好的行為,更具作用。


四、隔離:方式有二種,一是把正在做的喜歡的事情撤走,另一是把孩子撤走。該注意的,是孩子喜歡的事物或環境才能隔離,否則易達反效果。隔離時間不宜太長,隔離地點則重安全,且不能比原來之場所有趣。


五、過度矯正及積極演練法:用來處理較常犯的行為。所謂過度矯正,是指在孩子不當行為發生時,除了要其改正外,還要多做一些。如摔破杯子,除了要收拾外,還要孩子多抹其它地板。實施此策略時,大人要陪在身邊,並告之正確的行為。積極演練可用來學習較好的能力,,,以修正不當行為。同時在不當行為出現時,應找最接近的替代行為來積極演練。如孩子關門太大聲,則一遍遍讓其練習;手敲頭時,則可以練習舉手答「有」為替代行為。


六、消弱:指將不適當的增強方式減除的策略。使用前要判斷何種行為適用?消弱過程中能否處理得很好?通常孩子的不當行為是要引起大人注意及關心時可採用此策略。如孩子哭是想吃糖的話,父母應堅持不給,久而久之此哭的行為即會減低、消失。起切,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哭得更厲害,家長如能堅持原則,長久的不驚不懼,就會產生效果。


而孩子的自我傷害行為就不能使用此策略。

自閉兒重複做某一動作的行為,如搖手、念念有辭......等,都是自我刺激的行為。通常在孩子無事可做或沒有刺激時出現率最多。我們可採取一些措施來處理:


一.轉移法:與孩子互動,並找事給他做,讓他的精力轉移到其它有益的事物上。

二·疏導法。孩子由於語言能力差,無法正確表達自我需求,因而有時會以傷害別人或物品等方式來引人注意。因此,平時應多給予關心,並進行溝通方式的訓練,使他的需求和情緒有表達和發洩的途徑。

三.建立有效的社會性行為:建立與孩子有益的互動行為,如能聽指示等。


四.增加行為模式:提供示範行為,替代行為讓他學習。


五·手的控制。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可用手牢牢地握住他“犯錯”的手腕,待他掙扎約1~2分鐘後才放手。通常此法對“打人”、“摔物”、“打頭”、“扯電線”等手部行為有制止效果。事後再教給他合理洩憤的方法,對他就更有幫助了。

六·擁抱控制。當孩子任意吵鬧或到處遊走,則可用“擁抱法”緊緊地擁抱他,使他無法“脫軌”,同時要一邊拍撫他或同他輕言細語,直到孩子不再掙扎、自然安靜才逐漸放鬆。尤其對年幼的孩子,身體的接觸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穩定孩子的情緒,並建立感情。

七·環境控制法。為孩子佈置一個屬於他遊戲、活動的空間,教他自己收拾物品於固定處,不希望他接觸的物品則要收藏好,引發他異常行為的物品儘量不要讓他見到。這樣由於從環境的改良入手,便可達到説明孩子控制行為的目的通常孩子可能是行為能力有限或父母無時間教,才會沒事情做。行為無發展,才會玩弄自己的身體。而自我刺激可能是由於逃避學習、情緒不佳、獲得快樂或引起注意而產生,且自我刺激有安定孩子的作用,如不妨礙他人或整個環境內的活動,可予以一些限制。家長應采漸進性的,逐步減少不當行為,而至減除及產生新的良好的行為。


在對自閉症孩子在進行行為訓練時應掌握以下原則

一、整體重點切入原則: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應有長期全面性的瞭解,把握重點並選擇影響最大或危險性高的問題優先處理。如在教室內,可能就以讓孩子能安靜坐下來為優先處理的事項。

二、優先處理及預告原則:自閉兒通常有固著行為,預先處理孩子在某情況下可能發生的不當行為,可使問題較易解決,並避免孩子產生較嚴重的行為,這就是優先處理原則。在做某事前,如果先傳達訊息告知孩子要做什麼,能減低孩子的反抗性,這就是預告原則。如外出都走同樣的路,要走另外一條,就先告訴孩子。父母于平日即可訓練孩子,經訊息的預警提示作用,說到做到,以後習慣養成就能產生效果。


三、漸進原則:孩子的不當行為多是長期累積養成的,為消除其行為問題,應訂階段性的目標,慢慢減少不適當行為。如孩子每天尖叫20次,慢慢使他減為15次、10次5次而至行為消除。


四、介入原則:較難處理的行為可用此原則。簡言之,就是與孩子做同樣的動作。但此行為要有所選擇,並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為、介入後能產生多少效果、如何處理發展新的學習(包括語言、行為等)三要點。如旋轉的行為、介入後可發展成拉他轉、轉快或轉慢而至聽指示轉。如介入後,旋轉次數反而增加,則表示不能介入,應改用其它方法解決。


五、替代行為範本行為原則:父母常禁止孩子不能做什麼,卻沒有告訴他可做什麼,這可做的行為就是替代性的行為,是一新的行為。父母也應提供範本行為,指導小孩學習任何一項行為及能力。


六、獎懲分明、態度一致原則:家長和家人務必做到態度一致、前後一貫。如果標準不一,將很難使孩子遵行、達成目標。


七、環境控制原則:家庭和學校應提供孩子安定、和樂的環境,以減少孩子的不安和焦慮。


對於自閉症孩子的不良行為訓練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設法去理解為什麼孩子行為特別。

孤獨症兒童的行為,雖然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異乎尋常,但它的背後總有一種具體的、合乎邏輯的原因,記住這一點是很有幫助的。意思是說,這只不過是一個殘疾兒童面臨著他無法懂得的複雜情況所做出的簡單反應。 

行為矯正方法的研究,表明孩子們往往會重複在過去導致獎勵的行為,而停止不受獎勵的行為。 

第二,在同一個既不能說話,又不能懂得很多的孩子打交道時,至關重要的是選擇時機,使你能立即做出反應去獎勵或阻止。最好是採取行動來防止不良行為,或者,如果辦不到時,則在這種行為一開始時,立即採取行動,這比聽任孩子做某種調皮或危險的事,而事後去懲罰他們,可能更行得通。看來,要是他已經有了去做被禁止的事情的樂趣,懲罰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許多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在做了某種錯事之後,並沒有被拍一巴掌所嚇住。他們甚至會發笑或者興高采烈地期待這一巴掌作為某種行為的例行後果。心理學家說,奇怪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巴掌起到了獎勵的作用。另一個問題是,對言語理解很差的兒童,很容易搞不清楚他們的父母表示不贊同的理由。

第三,你做出反應的方式,應當容易為孩子所理解。用談話的方法去防止一個孤獨症小孩打破玻璃窗,是根本無效的。對著他大聲喊叫,也許最初會使他分心,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會習慣於此。如果窗戶打破後你生氣了,而且非常明顯地表露出來,這樣做可能會產生與你原來的意圖背道而馳的效果。一個並不懂得狂怒含義的孤獨症小孩也許會認為,憤怒的父母是一件有趣而令人興奮的事,因而他受到的是鼓勵而不是阻攔。要是在他安安靜靜時,把他一個人留在那裡;而當他出了亂子時,就成了大家注意的中心,這時這種情況尤其可能發生。更有效的辦法是在窗戶打破之前,就採取行動,抱住他,把他弄開去。這樣做有其優點,可以就勢變成擁抱,或者撓癢癢的遊戲,或者去做無論什麼你知道孩子喜歡做的事。

某些行為是無法預期或防止的。毫無理由地突然發出一陣尖叫,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時,最好的辦法是不去理睬他。只是在他停止做你希望防止的事情時,才去照顧他。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通過你的興趣和注意去獎勵他。而這種獎勵只有當他不再沉湎於令人不快的行為時,他才能得到。 

重要的原則是,如果你要改進孩子的一般行為,你應當幫助他找到積極的、建設性的事情去做。 

第四,你的反應應該保持一致。

要是你有時候去阻止一種問題行為,而另一些時間則放任寬容,這樣的效果似乎比根本不採取行動還要糟些。人們普遍發現,前後不一致的方法比過分嚴格或過分寬容所產生的困難更多。可是始終一致是難以辦到的。最好是決心就最重大的行為問題採取堅定的立場,而不去管那些並不特別不方便的行為問題。這種妥協會產生適當鬆弛的氣憤,也能讓孩子認識到,存在著種種限度,他不能超過這些限度。

自閉症孩子的訓練是一項長期而又將苦的工作,尤其是對不良行為的矯正就像是一場永遠不停的戰鬥,對於孩子隨時不斷出現的不良行為,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斷地進行矯正,永不停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