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百病之源
http://tnb.39.net/089/9/638748.html
儘管糖尿病本身並不危及生命,但由於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質分解增加和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嚴重者可由於感染或其他併發症而誘發急性代謝紊亂,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且已成為中老年常見病之一。最近,許多讀者來信問及糖尿病的防治問題。為此,筆者採訪了廣州醫學院內分泌──代謝疾病學專家中華醫學會廣州分會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蔡如森教授。
老“病”新傳
“其實,糖尿病不是‘現代病’,它是一種古老而時興的疾病。”蔡教授一開始就風趣地說。糖尿病,中醫叫消渴。我國醫書很早就記載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病人以多吃、多喝、多尿為特徵,後期病人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當今世界,在經濟發達、食物豐富的地區,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拿歐美國家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患病率為7‰,目前已升高到30~40‰,甚至更高。我國1980年14省市聯合調查中發現,糖尿病患病率為7‰;在40歲以上的城市人口中,患病率竟達30~40‰,已接近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隱患。目前,糖尿病的防治已列入我國醫學科學的重點攻關課題。
得病原因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得糖尿病呢?”筆者關切地問道。蔡教授說,糖尿病是一組內分泌──代謝疾病。人體內有一種重要的激素叫胰島素,由胰臟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在人體三大代謝(即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缺少它,三大代謝就亂了套,身體內的合成代謝減少,分解代謝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尿中出現葡萄糖,這就成了糖尿病。在發病機理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β細胞損害,胰島素絕對缺乏所致;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有缺陷,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所致。
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對糖尿病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有關。在一些糖尿病的家庭系譜中,常可找到同樣的病人。在環境因素中,肥胖、感染和多次妊娠者患此病最為常見。值得提出的是: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資料表明,在40歲以上的人中,體重超過正常者,發病率達20.4‰,而體重在正常範圍以下者發病率僅為3.88‰。“那麼,怎樣才算肥胖或超重呢?”我們問。蔡教授說,粗略地說,一般人的身高(釐米數)減去105就等於標準體重(公斤數),如果一個人的體重超過標準的10%,就算超重。蔡教授說,超體重者進行減肥,不但可以增加體形美,而且在防治糖尿病上也有重要的意義。
“百病之母”
“我們看見很多糖尿病者面色紅潤,與健康人差不多,究竟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呢?”我們問。蔡教授說,儘管糖尿病本身並不危及生命,但由於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質分解增加和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嚴重者可由於感染或其他併發症而誘發急性代謝紊亂,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所以,你不要看有些病者表面很好,他(她)卻處處潛伏著危機。儘管目前治療技術有很大發展,使糖尿病者壽命大大延長,但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一些慢性併發症仍很難避免,這可給患者帶來嚴重後果。1、在血管病變方面,常有兩種類型,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變。前者為動脈粥樣硬化,常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大腦動脈、腎動脈、足背動脈等大中動脈,並由此發生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栓形成、下肢壞疽等。微血管病變常累及許多器官和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腎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變和視網膜病變,後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在神經病變方面,由於糖代謝障礙,使神經能量供應不足,加上微血管病變,使整個神經系統受累,最常見的是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炎。如累及植物神經,還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變、腹瀉、便秘、尿失禁、陽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併發腦血管病,則後果更嚴重。由糖尿病派生出來的疾病還有很多,醫學上稱它們為糖尿病併發症,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是“百病之母”。
如何診治
“那麼,怎樣知道得了糖尿病呢?”蔡教授告訴我們,糖尿病的典型表現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輕。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有血糖升高而無明顯症狀。還有一些人是因併發症就醫時才發現患糖尿病的。由於糖尿病的併發症多而嚴重,所以及早診斷和治療,有利於減少和推遲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目前,一些單位對40歲以上職工每年檢查一次血糖和尿糖,這有助於發現早期病人,值得提倡,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都可以進行。對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人,以及肥胖的、懷疑有糖尿病的人,定期進行血糖、尿糖檢查更屬必要。也可自己先用尿糖試紙做初步檢查,如系陽性再進一步檢查確診。此法很簡單,只將試紙浸入尿中5秒鐘,取出比色就可大體知道有無尿糖。但要注意,維生素C、左旋多巴等藥可引起假陰性,故如服用這類藥物時不宜用本法測定。
在治療方面,蔡教授談到,目前對糖尿病只能對症處理。一個人得了糖尿病,首先要認識到這種病是缺乏根治方法的慢性疾病,必須長期乃至終生治療。因此,需要病者和醫生密切合作,耐心治療。如果措施得當,糖尿病人仍可達到正常健康人同樣的壽限。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一項基礎措施,不論是哪一類型的糖尿病,均應長期和嚴格遵守。很多非胰島素依賴型病者,特別是肥胖者,通過認真控制飲食,就能使症狀改善,並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飲食治療包括總熱量估計、營養成分的合理分配和進餐的定時定量,由醫生根據病人標準體重、工作種類、生活習慣及病情具體制定和調整。一般來說,接受治療的病人,開始總覺得很餓,抱怨醫生批准的進食數量太少。有些人甚至會忍不住偷吃東西,像饞嘴的小孩一樣。所以,在住院期間,護士長常常要檢查糖尿病患者的櫃子和床頭,“沒收”一些藏起來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病人出院後,或在家中治療的病人,則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覺性和毅力,才能抵禦周圍美味食物的誘惑。有時病人實在餓得厲害,可以找些缺乏營養的食物果腹,例如吃一些反復煮過的老菜渣充饑。說到這裡,蔡教授笑了笑說,看來,有的病人也挺可憐。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切都是為了控制血糖,鞏固療效,希望患者能理解醫生的苦心,堅持長期合作。
運動治療是一種很有效的治療,可促進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從而可減少或延緩血管病變,運動對超重者更為有效。運動的方式可多種多樣,從跑步、爬樓梯到打太極拳均可。但要注意控制運動量,適可而止,切勿過量運動,並持之以恆。有些人“三天打魚,兩日曬網”,這不會有多大效果。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制定運動計畫,並定期檢查效果,還要注意,在空腹、飯前和注射胰島素後,不宜運動,因這時運動容易引起低血糖而發生意外。此外,當合併嚴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性腎病者及糖尿病失控者也不宜用運動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替代治療,必須根據病情和病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才能收到顯著療效,故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主要需做好以下三點:
一、加強病情監測 專科醫生應定期進行隨診;而病人自己應定期到醫院門診,檢測血糖和24小時尿糖量;每隔2~3個月宜複查糖化血紅蛋白一次,以瞭解病情控制程式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每半年應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著重瞭解血脂水準和心血管、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早期症狀。有條件的病者和家屬,除要學會尿糖測定外,還宜學會用血糖計來測定毛細血管的血糖含量,以便更好地調整用藥,實現家庭自我血糖監測。
二、堅持良好的病情控制 長期和良好的病情控制不僅可以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症狀,保障兒童患者正常生長發育和成人患者具有一定勞動力或工作能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根據血糖監測,良好的治療控制為:早餐前血糖每分升70~90毫克,早餐後1小時100~160毫克,早餐後2小時80~120毫克;24小時尿糖量小於5克。中等控制的血糖分別為早餐前70~100毫克,早餐後1小時100~180毫克,早餐後2小時80~150毫克;24小時尿糖量在10克以內。
三、充分宣傳教育 糖尿病者要長期密切配合醫生取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必須懂得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治療控制要求。最好能學會尿糖定性測定和血糖計使用,掌握飲食治療原則和具體實施辦法,應用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學會自己注射胰島素等基本技術。保持規律的生活,戒煙、酒等,以便能在醫生指導下長期堅持合理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