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植根香港的惡菌




View Image

近日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的十大抗藥性惡菌名單,當中最備受重視的為對強效抗生素具抗藥性的超級惡菌「NDM-1」、「Nmc」及「IMP-4」。有專家表示,這類新型菌種固然需要提防,但一些已在港落地生根的惡菌,更是不容忽視。市民如能及早預防,有助降低感染風險。
  未服完療程為禍首



  養和醫院臨床微生物學及感染專科鄧兆暉醫生(上圖)表示,出現這類惡菌,部分原因為病者未服完療程所需的抗生素即停藥,讓殘餘的病菌可適應藥性。如此病菌再復發,即需要使用另一抗生素治理,如又再中途停藥,即可造成惡性循環,演變成抗藥性。此外,不少家禽、魚類在飼養時被餵食抗生素,他們被進食後可與人類基因結合,令病菌產生抗藥性。「外國曾有研究指,利用類似抗生素的肥料種植食物,該地區病菌出現抗藥性的風險亦會隨之上升。」故即使為常見病菌,亦有機會出現抗菌性問題。
  治療難易因素多
  但鄧醫生解釋,病菌引起疾病的嚴重性,並非單只取決於其菌種,或是否具有抗藥性,更與其感染的部位和個人體質有密切關係。即使為常見的金黃葡萄球菌,如只感染皮膚則很易處理。「像早前衞生署公布的NDM-1患者,雖然帶有超級惡菌,但因只感染尿道,只需要口服藥物即可治瘉。相反如感染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即使病菌不帶抗藥性,用藥和治療難度亦會大增。」其次,由於抗生素只可殺死99.9%的病菌,餘下的0.1%病菌需要由患者自身免疫力對付,故如患者正接受化療、患有先天性免疫系統疾病,均有機會令其難以應付餘下的小量病菌,而易令病情死灰復燃。
  最常感染部位
  鄧醫生強調,因流行病菌各可造成不同部位的感染,故難以籠統評論哪種較為常見,但可就其常見部位作出分類:

常見感染部位 病菌名稱
皮膚感染 金黃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
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
呼吸道感染 肺炎鏈球菌。
尿道感染 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

  五類病菌簡介:

名稱 傳播途徑 病徵 致命併發症
金黃葡萄球菌 約三分一人鼻孔內或皮膚上帶有此細菌。如個人免疫能力下降,而病菌接觸到傷口,即可被感染。 可以引起皮膚感染、傷口感染、食物中毒、尿道發炎。 免疫能力弱者或會出現肺炎、敗血症而致命。
大腸桿菌 存在於動物腸道和糞便內,可因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進食未熟透的食物而感染。 刺激患者出現腹瀉帶血、發燒、腹絞痛及嘔吐。 嚴重時更可能併發急性腎病、腹膜炎感染而致命。
肺炎鏈球菌 常存在於鼻腔及咽喉中,又以兒童較為普遍。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可經飛沫傳播。 多只引起鼻竇炎或中耳炎。 如進入其他器官,則有機會演變為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病。
甲型鏈球菌 普遍存在鼻腔和咽喉中。免疫力差者即可透過飛沫或接觸患者感染。 引起皮膚染、膿瘡、蜂窩組織炎、呼吸道感染和扁桃腺發炎。 嚴重者可引起壞死性筋膜炎,或引發敗血症而致命。
肺炎克雷伯氏菌 此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體腸道、呼吸道,如遇免疫力下降即易被感染。 多為傷口感染或尿道炎。 可以惡化為致命的肺炎、腦膜炎和敗血病等。

長期住院、癌症病人,為抗藥性病菌的高危族。

即使病徵已停亦要服完整個療程,以殺滅殘餘病菌。

食物的種植和養殖方法,同為抗藥性問題的成因。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