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詠春歌



詠春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沖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穀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 以守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松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松後緊 再緊後松
松松緊緊 迴圈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捆刮耕攤 可從中破 捆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雖雲定法 變化人為 禪宗絕學 旨在修身
肉身成佛 古今幾人 無為無我 無界無終




冠中詠春歌來源


致譚五兄--2004319日問冠中詠春歌之來源

自先師公 葉問 及先師 招允 相繼死後三十餘年,葉氏一系詠春正是百花齊放,各自精彩。人人正統,個個真傳,有者習是而非,有者習非而是,誰對?誰錯?怕己分辯無從,徒添口舌之爭,何苦尤來?

余自1975年作業餘授拳至今,本意是不欲所學失傳,唯對武林門戶之爭興趣全無,故多年來皆異常低調。

猶記當年流行在外之詠春拳訣,聽者故少,懂者尤稀。余有幸得先師教誨,對詠春口訣?有所得。後於教學之餘,將口訣重編整理,一則讓徒兒們有所依歸,再則為本門一系留以印記。

詠春口訣本二至七字皆存,亦有有法度而無口訣者,余編此四言歌訣,祇取詠春獨有,或別派亦有但於詠春含獨特指導意義者,至於空說白話,如「快如風,疾如電」之流,或有誤導者,如「千破萬破,唯快不破」等(此亦非源於詠春),則絕不在選取之列。

全歌(1992年版)六百二十四字,套用原來四字口訣者祇二十五句,即一百字,其餘皆為二至七字之原口訣,或加本人習拳之心得化成,此外全歌編排為總綱、論力、四位、馬步、線位/朝形、對敵、技法、練功、形神力合一、手法、結語等各節,由於篇幅所限(當時設計為可攜帶之雙面咭片)及某種原因,腳法與兵器及尚有部份口訣並未包含在內,此即冠中詠春歌之「編寫」由來也。

余初作此歌時祇欲作內部流傳,後因一事故將此歌公之於外,早料會遭人修改,甚或曲解,但亦無可奈何。記憶中此歌早應於1994年於網上為人轉載,當時尚為未修改之版本,及後竟有人誤為佛山祖傳(因港葉系無人識得此歌,未知此實為一葉問徒孫所作),聞後無奈一笑置之。(既誤為祖傳,自不敢妄加纂改。及後發現既非祖傳,當中拳訣又大多不明所以,修改一途,自然難免。)

92年後之詠春歌余雖屢有修改,但應未流傳於外。至於有幸蒙人修改拙作者,應基於此92年版本。余於數年前曾見一修改近至面目全非之版本,但因歌中有不少前人未用,而皆余自創之用語,故依稀能辨出為余之拙作。

本詠春歌之編寫雖乃原創,但歌中內容本亦多為先師所傳之詠春法度,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故不敢言絕無雷同巧合之可能。唯Teacherzz兄所轉載者為92年版本之修改則當無疑問(深信Teacherzz兄衹是從別處獲得,而非纂改之人),現將文中與92年版本之異處括出,明事者當有定論矣。

Teacherzz兄所轉載者如下:( )中為與92年版本之分別: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沖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進手 拳入三關 任我(摧打)
(敗身誘敵 敗馬腳打)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X)
()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 打須有()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X)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 (消打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練功)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種 鬆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鬆後緊 再緊後鬆 鬆鬆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無忌 (欠八字)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定位 (欠四字)
咀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X)掌膊 也可傷人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標圈伏綁 綑刮耕攤 可從中破 綑手橫欄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撳頭屹尾 撳尾屹頭 中間綁起 (綁手行睜) (以睜為午) 有影無形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需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須云定法 變化(唯人) 禪宗絕學 旨在修身 肉身成佛 古今幾人 無為無我 無界無終

92年之版本為未善之舊作,故不重載於此。

先師遺訓,技傳有緣人,其實詠春非一人之詠春,吾亦不敢秘技自珍,若無恥如某君之妄欲將詠春版權私有化,余實不屑為之也。但恐先師所授,竟為人妄加纂改,乃至?其原義,以非為是,則余編寫此歌,豈非變有辱先師之舉?

本人中文學養所限,歌中平仄韻律恐有不善,貽笑大方,若得能人君子,有矣教我,實乃萬幸。唯望轉載修改之時,註明出處,所改者何字,以免陷余之不義,愧對先師於九泉之下也。

另有近作《詠春十法歌》,詠春以拳入道之義皆己在此,敬希共賞:

(南少林禪宗拳禪一如以拳入道)詠春十法歌

拳禪一如詠春立,禪與拳同通萬法,
法本天成唯心識,六根但選身根法,
佛本空無無太極,隨緣但說陰陽法,
立念無偏離外道,以拳入道世間法,
萬念自生一念間,尋橋彼岸行有法,
禪宗不二標月指,能覓菩提真佛法,
問我掌中無秘密,機緣巧合成妙法,
諸境不亂鍛身根,外離相?無我法,
因緣成就果能生,入世修成出世法,
信解行之憑正念,證後當知本無法。

尹冠中
200659


詠春拳心法歌訣

詠春拳法自成家, 問手攤出審敵勢, 出手疾如流星閃, 黏敵手橋是關鍵,法度森嚴忌浮誇, 遠如觀花近發招, 腳起無形似飛箭, 知覺敏銳握先機,師傳身授勤苦練, 任他龍騰與虎躍, 上必埋午下鉗陽, 借力打力憑巧勁,師傳破敵傳佳話。 我自安然樂逍遙。 確保身形無漏偏。 四兩撥化千斤力。

先發制敵有玄機, 橋來橋上去, 來留必去送, 攤攔和耕膀, 點點心法不含糊,後發先至藏奧秘, 肘來肘上消, 甩手要直衝, 搭截與沉標, 著著招式要分清,一招得手莫停留, 長橋逼身破, 直來曲中取, 黏摩兼燙蕩, 一線之差隔天涯,連環逼打要緊記。 馬來馬爭先。 橫來直手標。 吞吐帶偷漏。 半點疏懶定淘汰。

若能謹記此直言, 妙法法中生妙法, 詠春真藝最難尋, 相逢不是善良輩,他朝必獲笈中秘, 奇功功上建奇功, 更兼宗枝與品流。 縱有千金不傳留。

尊師敬業年復年, 方寸之內起風雷, 若年悟性加勤奮,
心誠志堅成大器。 教汝何能不心折。 猶如大海一孤舟。


佛山詠春拳理

拳理——

1.論勢:詠春拳對動作姿勢的要求很高,一招一式既要達到動作規格,又要符合實戰要求。尤其注重攻防練習中的基本姿勢。一般以“二橋上勢”?擺樁姿勢,這是詠春拳的典型樁勢,也是實戰練習的基本姿勢。一手上攔,一手下按,兩肘夾緊護肋。上攔手掌心向上,屆陽;下按手掌心向下,屬陰。陰陽上下相會,應於詠春拳“正面八門”的攻防戰略。

2.論力:

1. 三式六力。這是詠春拳在實戰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防守練習方法和發力形式。“三式”指在攻防實踐中,對方的每一攻擊動作,即便目標相同、力度相等,但其作用力的方向總是不盡相同。若只用一種方法、一種用力順序去防守,往往會力不從心。因此,在練習時,必須具備應變不同方向力變化的能力。正所謂水無常形、式無常勢、法貴應變。“六力”是指出手發力時,要以腰、胯、踝、肩、肘、腕六個部位同時用力,而?生一種聚周身力?一體的合力。

2. 力角。即用力的角度,或指擊打目標時搶佔的角度位置。拳理指出:交手時自身所處的角度得當,便可發出最大的打擊力,有效地制住對方,反之則受制於人。但角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運動著的雙方而隨時改變。因此要求能夠在於變萬化的運動中搶佔有利角度和位置。3.力矩。這是力學的概念。詠春拳正是依據這一古老的杠杆原理,在拼鬥搏力時,講究占取利於自己發力的“支點”,適時加長力臂,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3.論法:

1. 裏簾必爭。這是詠春拳攻防戰略的要言。詠春拳的招式主張排外而不排內。對己而言,是務要將對方的攻擊點排斥在自己的防守圈外;但對人而言,就要搶進對方的防守圈內,“爭取內簾”。

2. 來留去送。“來留”是指吞其來勢,牽其來力,引勁落空,使對方處於不利的位置,留而待斃。“去送”是指當對方抽手逃脫時,順勢而入。

3. ()頭翹尾,擒尾翹頭,擒中間飄膀起。這是詠春拳的化解方法。以手腕?頭,肘?尾,腕肘之間?中。如對方按壓腕部,則?起肘部,順勢而卸;如按肘部,前臂上翹,沈肘向下,引力向後;如按中間,則要屈肘向上,飄()膀豎手,以卸來勢。拳語中“一手對兩手”,就是指上述的化力方法,不頂不硬,以巧力化千斤。

特點——重樁步、求力法、三式六力、短橋手、發寸勁、重實戰、求架式、二橋上勢、上攔下按、連消帶打。重防守、求速度、裏簾必爭、由粘橋而入封手,貼身靠打。含胸、拔背、合肘、束肋、扣膝、鉗襠、起腳必配手,發腿不露形,出手不離中。

功法。——

1.手位練習:

藤箍手:以一直徑30釐米左右的藤圈,套住兩手,用前臂卡住藤箍做攤狀練習。要求用力向外張開。訓練發力時,不可超過藤圈的範圍。

木人樁:木人樁高與人齊,上段裝有類比人手臂的拉手,中段突出一枝“暗手”;下段裝有一隻腳枝,兩樁手成“V”形向外橫突。正好是練習者的防守範圍即外簾(圈外),與中段的暗手成三角形。樁形概括了實踐中值得防守的部位。只需在這些部位上進行攻防練習,便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進攻別人。練到高深境界時,結合敏銳的本體感覺,使可以閉上眼睛與人過招試手。這種打法,詠春拳稱?“盲人問路”或“黐手摸路”。

2.腕力練習:擰筷子,用扎實的一捆筷子,雙手(陰陽掌)對握,用力扭擰。

3.拳力練習:用直拳、掌法等手法打擊吊起的沙包。要求沖拳時“子午線”相對,即拳心、肘、心口三點成一線。因此發拳要夾臂,肘微屈。

4.力覺練習:

. 以意念帶勁:在徒手套路練習中,用意運力,自我體驗力的方向和力量轉化的角度。

. 打樁:在打樁時,聽木樁發出的聲音,便可自身感覺力度的大小和強弱。使意與力、內與外協調起來。

. 黐手:兩人以雙手粘按著。各自以手的觸覺窺探對方的力向、力度, 從而作出“力角”與“力矩”的隨機變化。如對方抽手逃脫,則可甩手直沖,轉用剛力擊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