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田雞



田雞粥、田雞煲仔飯是市民天寒地凍下的美食,但香港大學從街市售賣的十隻田雞中,驗出八隻帶有可導致腸胃炎的「香港海鷗形菌」,是首次在兩棲類動物身上驗出該菌。專家相信,繼淡水魚外,兩棲類動物也是海鷗形菌的孳生溫床,建議市民進食田雞時先清除內臟,並徹底煮熟。
温馨提示:服食抗排斥藥的腎移植或免疫系統有問題人士萬一中招,腸道的細菌便會伺機入血,最嚴重可引致敗血症。
港大在六年八月至去年七月,在街市購買共五十隻蝦、廿隻田螺、十隻水魚和十隻田雞進行化驗。
港大從其中八隻田雞中抽取的廿六個樣本,驗出香港海鷗形菌,大部分在田雞的腸和胃發現;蝦、田螺及水魚樣本則無發現。專家更驗出,田雞身上的海鷗形菌,與港大早前在人類、淡水魚和水塘樣本驗出的香港海鷗形菌有所不同。
港大研究又指,該批田雞由廣西進口,相信海鷗形菌可能在本港和南中國一帶活躍。
須清除內臟滾三分鐘
負責是次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授劉嘉珮指出,港大自從二○○一年全球首次發現香港海鷗形菌後,先後抽驗市面的淡水魚及水塘的水樣本,均發現帶有香港海鷗形菌,故今次特意在市面購買生活在淡水或鹹淡水交界的田雞、基圍蝦和水魚,以化驗是否帶菌。
今次發現十隻田雞有八隻帶菌,比率甚高,她估計與田雞是兩棲類動物,在淡水中生活有關。她呼籲,市民烹調田雞前必先清除內臟,尤其是腸臟。此外,更必須煮至全熟,徹底清除細菌。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出,香港海鷗形菌可致腸道感染,引起嚴重腹瀉,長者、幼童、肝病患者、免疫系統有問題人士萬一中招,腸道的細菌便會伺機入血,最嚴重可引致敗血症。他指出,田雞除可能帶有細菌外,亦有很多寄生蟲,市民及飲食業界千萬別因田雞煮得太熟影響賣相及口感而煮半生熟田雞,「起碼都要用滾水或滾粥開火煮兩至三分鐘,先可以殺死細菌,就咁淋滾粥落生田雞度係殺唔死細菌。」



全球首宗受 「香港海鷗形菌」感染之個案,是在2001年由港大醫學院感染及傳染病研究中心發現。當時科研人員從一名肝硬化病者的血液和胸腔膿樣本中,發現了此種在顯微鏡下呈海鷗彎曲狀的細菌。該病者感染了社區感染性胸腔蓄膿。
醫學界通常每1020年才能發現一種具臨床研究價值的全新細菌。對上兩種被發現的重要致病細菌分別是1977年的退伍軍人桿菌和1983年的螺旋桿菌。由於在顯微鏡下「香港海鷗形菌」的形態像海鷗呈彎曲狀,因此獲得命名權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把這種全新細菌命名為「香港海鷗形菌」,以紀念細菌在本港被首次發現,及對香港培訓出一群世界級科研人員表示致意。
自發現細菌以來,研究人員陸續在患有腸胃炎的香港及瑞士病人的糞便樣本中培植出 「香港海鷗形菌」,顯示此種新的病菌已可能於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由於醫學界對這種新細菌的傳染途徑、是否廣泛於社區存在、對人類的殺傷力及預防方法等仍所知不多。因此科研人員一直積極進行研究,以找出對抗這種新病菌的方法。同時瞭解 「香港海鷗形菌」與社區感染的腸胃炎在流行病學、臨床診斷、病徵及高危因素等之關係,與及調查感染病菌的源頭。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今年在 「香港海鷗形菌」的研究上再有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只能在社區感染的腸胃炎病人糞便樣本中培植出「香港海鷗形菌」,這顯示「香港海鷗形菌」可能是引致腸胃炎,尤其是較嚴重腸胃炎個案的原因之一。此外,進食魚類及外出旅遊後出現腹瀉,亦證實與由「香港海鷗形菌」引致的腸胃炎有密切關係。
新細菌可致嚴重腸胃炎
研究在20027月至10月進行,期間研究人員收集了社區感染的腸胃炎病人糞便樣本進行化驗,並以沒有患上腸胃炎的人士作對照組別研究。結果在17名病人的樣本中培植出「香港海鷗形菌」,但在對照組別中卻未有培植出此種病菌。
研究人員再對這17名病人進行問卷調查,以進一步瞭解他們的病徵、最近旅遊情況及飲食習慣,並記錄了病人曾前往的本地食品零售市場及食肆地點,再在那些地方抽取食物樣本化驗,其中包括豬肉、牛肉、豬、牛及雞的腸臟、6種不同種類的新鮮淡水魚(鯇魚、大頭魚、鯪魚、淡水黑鱸、桂花鱸及非洲鯽)6種不同種類的鹹水魚(黑鱲、紅衫、四絲馬魚犮、黃花魚、青衣及黑艙)及免治魚肉等。
綜合前3名在香港曾感染 「香港海鷗形菌」的個案及在此項研究中的17名病人(20名病人),研究人員發
現所有病人均出現腹瀉,其申80%病人的腹瀉排泄物呈水狀,而另外20%則腹瀉排泄物中帶血。最嚴重的病人每天腹瀉的最高次數可達30次,而持續出現腹瀉現象的最嚴重個案為90天。同時,研究結果亦顯示在此項研究的17名病人中,有59%曾外出旅遊,另有94%在出現腹瀉前3天內進食過魚類,及29%在出現腹瀉前3天內進食過免治魚肉。
研究人員在所有抽取的食物樣本中,發現25%的淡水魚含有 「香港海鷗形菌」。其中分別在59%的鯇魚、53%的大頭魚、29%的鯪魚和6%的淡水黑鱸樣本中發現 「香港海鷗形菌」。此外,研究亦發現在15%的免治魚肉中含有 「香港海鷗形菌」。由此可見,進食魚類是感染 「香港海鴿形菌」的途徑之一。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習慣食用新鮮肉類多於凍肉,而且為保持鮮味,魚類及免治魚肉亦可能未經完全煮熟便進食。由於細菌容易依附在魚類的腸臟,因此容易令市民受到感染。
「香港海鷗形菌」於全球各地廣泛出現
現時,亞洲 (中國及日本)、歐洲 (瑞士)、非洲 (突尼西亞) 及中美 (古巴) 國家已相繼出現 「香港海鷗形菌」感染個案,顯示病菌已於全球各地廣泛出現。這是近20年來醫學界發現首種可引致病人腹瀉,甚至嚴重腸胃炎的新病菌。
進食魚類為主要感染途徑
一般情況下,病人感染「香港海鷗形菌」後會腹瀉。如經醫生診所後,腹瀉情況不嚴重及病人的免疫系統健康正常,可以不需服用抗生素。相反,便可能需服用抗生素抑制病菌。
由於醫學界對這種全新細菌仍所知不多,因此港大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下一步將進行病菌的基因排列,使醫學界對「香港海磅形菌」的病理(如何引致腸胃炎)、設定治療及預防方案提供更多資料。
其實,除了「香港海鷗形菌」外,我們經常可在魚類中找到其他可引致腹瀉的細菌,如霍亂及融血性弧菌等。因此,預防感染細菌的最佳方法是將魚類,特別是免治魚肉徹底煮熟後才進食。此外,市民亦不要將未經煮熟的肉類及熟肉放在一起,以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香港海鷗形菌」的病徵
1) 腹瀉
2) 排泄物呈水狀
3) 排泄物帶血
4) 嘔吐
5) 發燒


淡水魚含「香港海鷗形菌」情況
魚類名稱 抽驗數目 含菌數目 百分比
鯇魚 17 10 59%
大頭魚 17 9 53%
鯪魚 17 5 29%
淡水黑鱸 17 1 6%
免治魚肉 13 2 15%
田雞 10 8 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