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創意思考教學策略


http://images.google.com.hk/imgres?imgurl=http://ceag.phc.edu.tw/~nature/master/1/02/02-58.2.jpg&imgrefurl=http://ceag.phc.edu.tw/~nature/master/1/02/02-58.htm&usg=__5NGgFHMxEHtxNSZkO0N2BMEosE0=&h=330&w=440&sz=32&hl=zh-TW&start=374&um=1&tbnid=kNfUCqUIXCS88M:&tbnh=95&tbnw=127&prev=/images%3Fq%3D%25E5%25BF%2583%25E6%2599%25BA%25E5%259C%2596%25E6%25B3%2595%26ndsp%3D20%26hl%3Dzh-TW%26sa%3DN%26start%3D360%26um%3D1
作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龍安

創造思考技法
01腦力激盪法
02菲利浦斯66
03 MBS
04 NBS
05 CBS腦力激盪法
06六三五默寫式腦力激盪法
07希望點列舉法
08形態分析法
09 SAMM
10創造性問題解決
11檢核表法
12屬性列舉法
13逆向思考法
14焦點法
15目錄法
16分合法
17戈登法
18發明創造的策略
19心智圖法
20討論法
21九宮格法
22六頂思考帽
23十二思路啟發法


(一) 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1. 方法簡介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是利用集體思考的方式,使思考相互激盪,發生連鎖反應,以引導創造性思考的方法。
腦力激盪(BS)的兩個基本原則:
1)延遲判斷:在提出設想階段,只專心提出構想而不加以評價。
2)量變引起質變:想的點子越多,越可能產生好點子。
   延伸上述原則的具體原則有四:
  (1)不做任何有關優缺點的評價。
  (2)歡迎自由聯想,但要自我控制,不說廢話。
  (3)點子越多越好。
  (4)鼓勵巧妙地利用並改善他人的構想。
2. 步驟
1)選擇及說明問題。
2)說明必須遵守的規則。
3)組織並激發團體的氣氛。
4)主持討論會議。
5)記錄大家所提出來的意見或觀念。
6)共同定標準並評估,以選取最好的意見。
3. 注意事項
1)領導者必須維持熱烈的氣氛。
2)記錄員需儘可能將提出的設想記錄下來。
3)參加人員以五至十人為宜。
4)避免過多專家涉入。
5)主題應於會議前告知參加者。
6)時間進行的掌控最佳設想的提出宜於會議快結束前提出。
7)評價不宜於同一天進行。
8)可以三明治技巧加強效果,例如:
BS→評價→BS或個人作業小組BS→個人作業。
4. 實例:
益智性發問活動:老師隨時準備一些益智性問題,向學生提問,引發他們反應回答,可收腦力激盪功能。

(二)菲利浦斯66 (Phillips 66) 

1. 方法簡介
〝菲利浦斯66〞是把一個大群體分為每組 6人的小組,並且只進行 6分鐘
的討論。其以腦力激盪法為基礎,可以消除〝人數太多,不利於自由發言,
從而導致參加者提設想的積極性減退〞,與〝人多可以有較多的發言,容易
收集到相當有趣的構想〞。
2. 步驟:
1)決定主題。
2)把規模較大的團體分為 510人的幾個小組。
3)在各小組中安排一位主持人(兼記錄員),在各個小組中進行腦力激盪活
動。
4)討論時間為 510分鐘。
5)各小組得出結論,報告結果。
6)對全體出席者提出報告,再由全體成員進行討論或對設想進行評價。
3. 注意事項
1)主持人在會前應考慮小組的構成,現場宜迅速辨識出席者的能力,並任命
各小組的主持人。
2)主持人事前宜熟悉腦力激盪法之規則及要領,同時準備好相關書面資料,
交給出席者。
3)在第56道程序中未被列入報告的設想,不可捨棄,應加以收集,供將
來應用。

(三)MBS法(加入個人思考、評價、收束的腦力激盪)
1. 方法簡介
MBS法〞 乃延伸自BS。活動進行時,首先要求出席者預先將與主題有關
的設想分別寫在紙上,然後輪流提出自己的設想,接受提問或批評,接著以圖解方式進行歸納,再進入最後的討論階段。
2. 步驟:
1)主持人提示主題。
2)各人將構想寫在筆記本上(10分鐘左右)。
3)各人提出自己的設想-每人以 1 5個為限。主持人再把各人構想寫在道林紙上。其他人在聽了宣讀者提出的設想後,受到啟發而想到的也可記下。
4)盡量提出全部構想。
5)由提案人對構想進行詳細說明。
6)相互質詢,進一步修訂提案。
7)主持人用圖解方式進行歸納。
8)全體出席者進行討論。
3. 注意事項
1)〝MBS” 參與成員,以1015人為宜。
2)一次活動費時約三至四個小時,故負責歸納整理者相當重要。

(四)NBS 法(會前把設想寫在卡片上的發想法)
1. 方法簡介
NBS法〞 MBS法相似,不同點在於MBS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各人的設想進行質詢與評價,而NBS的主要特點是盡可能不要花費開會的時間。 NBS適用於解決事務性、實務性的問題。
2. 步驟:
1)參加者對會前所提示的主題進行設想,並把設想寫在卡片上,然後帶入會
場(每張卡片寫一個設想,每人提出 5個以上的設想)。
2)在開會時,各人把卡片放在桌子上,輸流進行解說( 5 8人為一小組)。
3)傾聽他人設想時,如果自己有新構想,應立即寫在備用的卡片上,並把它
放在桌子上。
4)參加者發言完畢以後,將內容相似的卡片集中起來,並加上標題。
5)分好類的卡片把標題列在最前頭,橫排成一列。
6)主持人決定分類題的重要程度。
3. 注意事項
1)參加者宜五至八名。
2)時間約花費二至三小時。

(五)CBS腦力激盪法
1. 方法簡介
CBS法是使用卡片的腦力激盪法,此法亦與 MBS法相似,都是千方百計讓出席者絞盡腦汁提出設想。由於其是一種一邊在卡片上寫設想一邊提出設想的方法,所以它是腦力激盪法熟練者所應用的一種技法。
2. 步驟
1)各人單獨進行腦力激盪活動:參加者各自在卡片上填寫萌發的創思。每張
卡片寫一個設想,以不超過二十~卅字為宜,文字應簡明易懂。(時間:
全部時間的1/6
2)參加者按座次輪流發表卡片上的創見:各成員自右往左,依次宣讀自己的
一張卡片,然後將卡片排列在桌子中央,排成七列。若卡片內容與他人重
覆,應多以捨棄,待下一輪回,但不得兩次輪空。(聽眾可以提出質詢,
或即時將新的構想寫在備用的卡片上)(時間佔全時的3/6
3)全體參加者自由發表:自由宣讀自己手中新的設想卡片。(時間:佔全時
2/6
3. 注意事項
1)  成員三至八人為宜。
2)  桌子需大至能鋪200張卡片。
3)  主持人需注意時間的掌握。

1.方法簡介
635法是指有〝6〞位參加者,各提出〝3〞個設想並在〝5〞分鐘內完成之方法。
2. 步驟
1)以AF代表六個人,每人都必須在面前的卡片上寫出 3個設想,並在五
分鐘內完成。開始進行該法以前由出題者提示問題,如有疑問點必須預先
澄清。
2)五分鐘一到,每個人都要像下圖所示,把面前的卡片傳給右鄰的參加者。
在第一個五分鐘內,各人分別在傳送到自己面前的卡片上填寫 3個設想,
這想,每隔 5分鐘一次,一共 6次,30分鐘為一個循環,根據計算,每
一個循環得到 108個設想。
                      
                              D

 
3. 注意事項
1)不能說話,思維活動可自由奔放。
2)由六個人同時進行作業,可產生更高密度的設想。
3)可以參考他人寫在傳送到自己面前的卡片上的設想,也可改進或加以利用。
4)不因參加者地位上的差異,以及懦弱的性格而影響意見的提出。
5)卡片的尺寸相當於當於A4開紙張,上面畫有橫線,每個方案有 3行,共 9個方案的空白處,分別加上13的序號。

(七)希望點列舉法
1. 方法簡介
這是一種不斷的提出〝希望〞、〝怎樣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願望,進而
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的技法。意即通過提出對該問題的事物的希望或理
想,使問題和事物的本來目的聚合成焦點來加以考慮的技法。
2. 步驟
1)決定主題。
2)列舉主題的希望點。
3)選出所列舉的主要希望點。
4)根據選出的希望點來考慮改善方法。

 
(八)形態分析法-探求一切可能的組合方法
1. 方法簡介
〝形態分析法〞是把需要解決的問題,當作幾個獨立的構成要素組合而成的,並且用圖解方式來表示。這些構成要素稱為〝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 ,分別成為形態圖表的軸心,如果有N個獨立變項,就可以構成N維的圖表。也就是說,以結構的分析為基礎,再使用組合技術,來產生更多的新觀念。
2. 步驟
1)用詳盡而且通俗易懂的形式,正確記述需要解決的問題。
2)列舉有關解決問題的獨立變項,並下定義。
3)繪製形態圖。包含解決問題的所有對策的多維矩陣。
4)將所有變項相互結合,形成許多新觀念。呼應目標,進入分析和評價階段。
5)選擇最佳解決方案。

 


   (Sequence-Attribute/Modification Matrix)
1. 方法簡介
SAMM法〞是利用矩陣法,將奧斯本的檢核表法與屬性列舉法兩者的優點組合在一起,使人們易於掌握和應用。
2. 步驟
把檢核表的項目排成橫行,而在縱行中則列舉屬性,形成一個矩陣,簡明地表示這些要素相互之間的關係。然後,按照項目順序檢查各個屬性,並強制他們發生聯繫,從中得到啟發,萌發設想。

(十)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1. 方法簡介
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教學模式係由美國學者帕尼斯(ParnesS.J.)所發展出來的,此一模式係以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特別強調問題解決者在選擇或執行解決方案之前,應儘可能想出各種及多樣的可能方法。
2. 步驟
1)發現事實。
2)發現問題。
3)尋求主意。
4)尋求解決辦法。
5)尋求接受。

(十一)創造技法之母-檢核表法(Check List Method)
1. 方法簡介
檢核表法是指在考慮某一個問題時,先製成一覽表對每個項目逐一進行檢查,以避免遺漏要點,獲得觀念的方法,可用來訓練學生思考周密,避免考慮問題有所遺漏。
以下幾種有名的一覽表,則是使檢核表法得到實用方面,有不可抹煞的功績。
1)字母表系統 
〝字母表系統〞的方法,乃指不斷地考慮新的方法和新的設想。也就是,使每一個字按字母表逐一排列,並寫出由該字母帶頭的物品;然後按照字母表列舉出可能影響到這些物品的使用的慾望以及人的行動並反復不斷的進行這一個過程。
2)屬性列舉法
屬性列舉法是靈活應用檢核表的有名技法,是一種將所考慮的對象事物屬性列佈表上,形成檢核表的方法。實施的時候,先讓學生列舉所研究問題或物品的各種屬性,然後提出各種改進屬性的辦法,使該物品產生新的用途。
3)波利亞的檢核表主要內容,包括:必須理解問題、要發現給定的數據與未知數之間的關係、實施計劃、要檢查得到的答案等。
4)奧斯本的檢核表
A.F.奧斯本(Alex F. Osborn, BBDO公司副經理,創造教育基金會的創立者)發明的〝奧斯本檢核表〞是現在所有檢核表中,最有名、最受歡迎的。主要有以下九項,用簡短的文字寫在卡片上製成。
a.是否有其他用途?是否可直接用於新的用途?或改造後用於其他用途?
b.是否能夠應用其他設想?是否與其他設想相類似?是否暗示其他設想?
是否能加以模仿?
c.是否能夠修正?是否有新的想法?是否可以有其他變化?如改變意義、顏色、運動、樣式、類型等。
d.是否可以擴大一下,是否可以增加些什麼?如附加價值、材料等;或是延長時間、提高頻率....
e.是否可以縮小?是否可以減少些什麼?是否可以微型化?如更低、更短、更輕....等。或是進行分割。
f.是否可以代用?誰能代替?可用什麼代用?是否可以採用其他材料、製造程序、動力....;或其他場所?
g.是否可以重新排列?是否可以替換要素?是否可以置換原因和結果?改變步調或日程表?
h.是否可以顛倒?是否可以正和負進行替換?是否可以方向朝後或上下顛倒?分析一下相反的作用。
i.是否可以組合?是否可以採用混合品、合金?是否可以分別使目的、觀
點、設想等組合起來?
5)〝奔馳〞(SCAMPER)
Eberle(1971, 1982)提出〞奔馳〞(SCAMPER) 的設計表格,可供檢核表使用;這種設計主要藉由幾個字的代號,來幫助我們瞭解並實際運用。我們可用「代合調改用消排」單字代表,以利記憶。
a.取代(Substituted, S)何者可被「取代」?誰可代替?有沒有其他材料程序、地點可代替?
b.結合(Combined, C)何者可與其「結合」?結合觀念、意見?結合目的構想、方法?
c.調整(Adapt, A)
是否能「調整」?有什麼事物與此調整?有沒有不協調的地方?過去有類似的提議嗎?
d.修改(Modify, M)  可否「修改」?改變意義、顏色、聲音、形式?可否擴大?加時間?較大、更強、更高?
e.使用(Put to other uses, P)利用其他方面?使用新方法?其他新用途?其他場合使用?
f.取消(Eliminate, E)是否「取消」?有沒有可以排除、省略或消除之處?是否詳述細節,使其因而更完美、更精緻呢?
g.重新安排(Rearrange, R)
有沒有可以旋轉、翻轉或置於相對地位之處?怎樣改變事物的順序?或重組計劃、交換組件?(陳龍安,1991)以上五種乃是較有名的檢核表。不過這幾種檢核表雖然形式相同,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功能還是存在著性質上的差異。其中波利亞的檢核表是表示作業程序表;屬性表乃指描述問題整體狀況的表;奧斯本的檢核表、奔馳則指擴展設想框架的表。
2. 步驟:
1)要有條理的進行,檢查一下是否毫無矛盾的列作所有的項目。
2)要以過去的事例、他人的意見及其他情報為基礎,列出項目。
3)在根據檢核表進行設想時,還要根據萌發的設想反過來檢查一下檢核表是否有不周之處。
3.注意事項:不能一開始就製成表格,先要製作卡片,等數量充足時才進行整 理。

(十二)屬性列舉法(Attributive Listing Technique)
1. 方法簡介
屬性列舉法是一種掌握問題所而的分析技術。其要點在於〞如果問題區分得越小,就越容易得出設想〞以及〞各種事物都有其屬性〞。
2. 步驟
以〝鉛筆盒的改進〞當主題為例:
1)首先,把可以看作是鉛筆盒屬性的東西分別列出名詞的、形容詞的、及動詞的屬性三類,並以腦力激盪法的形式一一列舉出來。
2)如果列舉的屬性已達到一定的數量,可從下列兩個方面進行整理:
a. 內容重複者歸為一類。
b. 相互矛盾的設想統一為其中的一種。
(3) 將列出的事項,按名詞屬性、形容詞的屬性及動詞的屬性進行整理,並考慮有沒有遺漏的,如有新的要素要補充上去。
(4) 按各個類別,利用項目中列舉的性質,或者把它們改變成其他的性質,以便尋求是否有更好的有關鉛筆盒的設想。
(5) 如果針對各種屬性來進行考慮後,更進一步去設想,就可以設計出實用的新
型的鉛筆盒了。

(十三)逆向思考法 
1.      方法簡介
  〞逆向思考法〞是可獲得創造性設想的種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為下列七類,如能充分加以運用,創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2. 七類方法
1)逆向蜂擁而作法-在考慮某一設想的過程中,如果努力朝著與目的相反的方向思考,反而會茅塞頓開。
2)更上一層樓法-該設想的要點是目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方法未必最好的。進一步對其他方面也要作仔細的探索,這就是逆向思考法。
3)順勢反擊法-對於在理論上被認為是正確的事,要敢於反過來思考一下,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逆向法。
4)形式逆向法-在考慮設想時,應該設法在形式上顛倒過來考慮一下,這樣就容易得到良好的啟示。
5)調頭法-例如從鋼筆的重到輕、從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從粗到細等等都調過頭來,自由的進行設想,由此得到啟示。
(6)現場確認法-在觸及問題實質但經過多次努力仍無法突破時,如果再退一步對問題作再認識,就能意外的想出好主意。
7)翻里作面法-推翻對某一現象的評價。例如,反過來對被認為是最大的不足之處思考一番,這樣就可以輕易地找到優秀發明的線索。
 由此可見,通過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可以發現意想不到的設想,這就是逆向思考法的要點。

(十四)焦點法(Focused Object Technique) 
1.      方法簡介
焦點法是以特定的問題作為焦點,強制地把隨機選出的要素結合在一起,以促使新的設想迸發而出。此法是把強制聯想法和自由聯想法加以綜合而產生的。
2.      步驟
具體的發展方法,主要是持續地進行自由聯想,並且巧妙地使聯想與輸出發
生聯繫。至於聯繫的要素,應該選擇能夠使人們感興趣的要素。
1)首先,決定可以成為焦點的物品或主題,例如〝椅子的設計〞這就是輸出。
2)任意尋找一個好像可以作為輸入的線索,例如選擇〝電燈泡〞作為輸入的
要素。
3)通過聯想,使物品或主題與輸入發生聯繫,進而考慮設想。
例如據電燈泡所具備的屬性進行考慮,並產生下列設想:
玻璃的椅子。
薄型的椅子。
球狀的椅子。
螺旋式插入結構的椅子。
電氣保溫的椅子。
電動椅子。
.....
4)如果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而且不理想時,可以更進一步進行自由聯想,然後再使之與輸入發生聯繫。
5)歸納成簡明易懂的表格,得出結果。

(十五)促使聯想實現飛跳-目錄法 
1.      方法簡介
目錄法比較正統的名稱是「強制關聯法」,意指在考慮解決某一個問題時,
一邊翻閱資料性的目錄一邊強迫性的把在眼前出現的信息和正在思考的主題
聯繫起來從中得到設想。
2. 步驟
1)把解決問題所能想到的方法都列成一張表。
2)然後把這些設想逐一與其他設想發生聯繫。
3)並強制性進行新的組合。
4)產生便於解決問題的新奇設想。
3. 注意事項
1)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準備適當的目錄。
2)適當的目錄通常是具有三特色:
a. 範圍廣泛,主題不偏頗。
b. 有豐富的圖片(彩色更好)、照片或插圖皆可。
c. 在翻閱到的頁面上有使主題實現飛跳的信息。
例如:時裝雜誌、旅遊、風俗雜誌、生活雜誌等,其次平時留意收集的報刊資料亦可。
4. 實例:
圓形的球和四方形的紙箱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為了把這兩個東西結合而產生新的創意,就把這兩個東西的附屬性質列舉出來:
球:圓形、會滾、會彈、有打氣孔、用橡皮橡膠製成。
紙盒:四方形、易燃、有角、安定、用紙做成。
其次,把這些附屬性質分為幾類:
  (易燃)-化學性質。
  (以橡膠做成、以紙做成)-材料品質。
  (彈)-彈性。
  (會滾、安定)-安定性。
  (圓的、四方形的)-形狀。
  (有氣孔、有角)-附屬性。
下一步是把這些附屬性質,利用想像力連貫起來,從這些連貫的觀念產生新的提示。此時在你的腦子裏就要有到底要創造出哪一方面的東西的意識。例如:日用品?玩具?....等。但球形和四方形的紙盒,到底能產生什麼樣的結合?如果你思考的方向在於玩具,則可以如圖,製造「四角形」的人工衛星模型,在這模型上做一個氣孔,從這裏噴出瓦斯,那衛星就會噴著火飛行。對噴火這一點,在實行上可能稍有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以「四方形」「氣孔」「點燃」這一要素做為結合的對象可以產生新東西。強制關聯法就是這樣進行的。
此技法的原有功能就是促進聯想實現飛跳,萌發設想大多是通過聯想把各種素材組合在一起的。但聯想的範圍是因人而異的,這一種技法的目的是通過逐一的審視連本人也未曾想到的素材,以實現聯想的飛跳。

分合法係由果登(Gordon W.J.J.)於1961年發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所提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其本義為「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
果登的分合法將過去所認為神秘的創造過程,用簡單的話歸納為兩種心理運作的歷程:
1.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由合而分)。
2.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由分而合)。
所謂「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也就是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此一歷程在使學生對某種熟悉的事物,用新穎而富有創意的觀點,去重新了解舊問題、舊事物、舊觀念,以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有一些諺語就是從另一個新奇的角度來解釋一些熟悉的概念,就像我們很熟悉的「母雞」這個概念,採用化熟悉為新奇的方法,就是:「母雞只是生蛋的一個工具。」 
所謂「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也就是熟悉陌生的事物,此一歷程,主要在增進學生對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材料主觀化。大部份的學生對於陌生事物的學習,多少都會有些壓力。所以,面對陌生的事物,或新觀念時,教師可經由學生熟悉的概念來瞭解。通常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熟悉陌生的事物。
其一是分析法,先把陌生的事物盡可能劃分成許多小部份,然後就每個小部分加以研究。第二個方法是利用類推,即對陌生的事物加以類推。例如,可問學生:「這個像什麼呢?」,「它像你所知道的那一樣東西呢?」
果登的分合法,主要是運用類推(analogies)和譬喻(metaphors)的技術來協助學生分析問題,並形成相異的觀點。
「譬喻」的功能在使事物之間,或事物教材之間形成「概念距離」(conceptual distance),以激發學生的「新思」。例如,問學生:「如果教室像電影院」,提供新穎的譬喻架構,讓學生以新的途徑,去思考所熟悉的事物。
相反地,我們也可以讓學生以舊有的方式,去思索新的主題,例如,以人體去比擬交通運輸系統。譬喻的活動可將某種觀念,從熟悉的教材串連到新教材,或以新觀點,去分析熟悉的教材。透過此種「概念距離」的形成,學生能自由任意地思索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或經驗,發揮想像力及領悟力。
果登提出以下四種類推的方法:
1.      狂想類推(fantacy analogy):
這種方法是讓學生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儘可能以不尋常的思路,去考慮或儘可能牽強附會。
例如,開始時,教師問學生「將球場上笨重的石塊搬走,最理想的方式為何?」學生運用「狂想類推」,提出下列解答:「用大氣球把它搬走」、「用大象搬它」、「用好多的小螞蟻將它搬動」等等。在學生產生各種不同的狂想觀念之後,教師再領導學生回到「觀念」的實際分析和評量,然後決定何種方式為最有效的途徑。
「狂想類推」通常的句型是「假如……就會……」或「請盡量列舉……」。
作答者可利用輻射思考,或「狂想類推」盡情思索。它是一種最常用的類推型式,當然有時在答案中也摻雜下列三種類推。
2.直接類推(direct analogy):
這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譬喻或類推,藉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運用此種策略,要求學生找出與實際生活情境相類同的問題情境,或直接比較相類似的事實、知識或技術。例如,將電話比擬聽覺系統的構造,電腦比擬人腦的構造;很多自動控制系統,往往是人體系統的翻版。
「直接類推」主要是簡單地比較兩種事物或概念。它的作用在於將真正的問題情境,或主題的要件,轉換到另一問題情境或主題,以便對問題情境或主題,產生新觀念。在譬喻時,可利用人、植物、動物、非生物等等,去進行辨識作用。
「狂想類推」與「直接類推」的不同,在於前者純屬幻覺虛構,不依事實而捏造的,是空想幻想的。後者必須有與問題相類同的實際生活情境。
3. 擬人類推(personal analogy
其意為將事物「擬人化」或「人性化」,例如,行政組織的觀念,一個好的組織要像人的器官或細胞,各有所司,但每一器官或細胞都是健全的。行政作業之運作如身心之功能,以心使臂,以臂使指,互相協調,相互配合,方不致互為阻滯,行政機構如像人體器官功能之運作,必可得最大效率。如挖土機是模仿人的手臂動作做成的。
在教學上,首先要使學生感受到,他是問題情境中的一個要素。所強調的是「同理心的涉入」(empathetic involvement)。例如:學生自問道「假如我是校園內的鞦韆,我想跑到校園的另一角落,該怎麼辦?」「好罷!我要跳上去,抓住樹幹,然後向上拋,就可以拋到我想去的地方。」
4. 符號類推(symbolic analogy
這是運用符號象徵化的類推,例如:詩詞的表達,利用一些字詞,可以引伸或解析某一較高層次的意境,或觀念。又如:設計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等皆是。
符號的類推是一種「直指人心,立即了悟」的作用,例如:我們看到了「中正紀念堂」的建築,立即可感受到莊嚴、雄偉的氣勢。看到一些交通標誌,立即可聯想到一些規定。(陳樹勛,1973;郭有遹,1977;張玉成,1983;林孟宗,1982;官如玉,1983Gordon1961Davis& Scott1971Lytton1971Feldhusen &Treffinger1980

(十七)戈登法 
1.      方法簡介
戈登法是由腦力激盪術演生出來的,適用自由聯想的一種方法。但其與智力激盪法有所區別;腦力激盪法要明確提出主題,並且盡可能地提出具體的課題。與此相反,戈登法並不明確地表示課題,而是在給出抽象的主題之後,尋求卓越的構想。
例如,在尋求烤麵包器的構想時,按照腦力激盪法就是提出一個新的烤麵包器的構想的課題。但是,就同一個課題而言,由於戈登法受到傳統方法的限制,新穎的構想就難以提,出故採取以〞燒制〞作為主題,尋求有關各種燒制方法的設想的方式。在這種技法中,有關的成員完全不知道真正的課題。只有領導人知道,採用從成員的發言中得到啟示的方法,推進技法的實施。
戈登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加者,而領導者與其他技法相比,應感到更為舉足輕重的作用。
2.      方法
領導者:
主持討論的同時,他要完成將參加者提出的論點同真實問題結合起來的任務。因此,要求領導者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敏銳的洞察力。
成員:
人數以 512名為佳,盡可能由不同專業的人參加,如有科學家和藝術家參加那就更好。參加者預先必須對戈登法有深刻的理解,不然的話會感到不愉快。
時間:
會議時間一般為 3小時,這是為了尋求來自各方面的設想,需要較長的時間;另一方面,讓會議進行到某種程度的疲勞狀態時,可望獲得無意識中產生的設想。
其他條件:
最好是在安靜的房間中進行。與會議室等相比,舒適的接待室更為理想。
一定要將黑板或記錄用紙掛在牆上,參加者可將設想和圖表寫在上面。造成愉快輕鬆的氣氛,充滿幽默情調。
3. 步驟:
1)領導者決定主題
認真分析實質問題,概括出該事物的功能作為主題。必須在肯定〝揭示實質問題,而能更廣泛出地提出設想〞的情況下進行。例如:
實質性問題 戈登法的主題
新型的罐頭起子 開啟
城市停車場 儲藏
軸承的改進 無摩擦
新型牙刷 去污垢
割草機 分離
2)召開會議
主題決定以後,領導者召開會議,讓參加者自由發表意見。當與實質性問題有關的設想出現時,馬上要將其抓住,使問題向縱深發展,並給予適當的啟發,同時指出方向,使會議繼續下去,在最佳設想好像已經出現,時間又將接近終點時,要使實質問題逐漸明朗化,然後使會議結束。

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對產品、方法,或者其他改進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和外觀設計(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做出富有美感而適合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創造性(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實用性(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稱職效果)。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或者不相似。
1. 調查專利進行發明創造
通過調查專利文獻,選擇發明目標,從中尋求啟示,此法一般是按照自己確定的發明對象,從專利文獻中尋找有關的專利提供借鑑參考,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創造發明,也有直接從調查專利文獻過程中,找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發明對象開拓研究的。
1.      綜合專利進行發明創造
綜合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利用這種方法從 事發明的實例屢見不鮮。
2.      尋找專利空隙進行發明創造
尋找專利空隙的步驟如下:
1確定初始課題。
2專利文獻調查(將主分類、副分類以及所有相關文獻逐一排列)。
3對現有專利逐項評價,並與初試課題進行比較。
4找出專利文獻的空隙(忽略的現象,文獻缺乏的知識……)。
5增加新知識。
6增訂正式課題。
7調查是否有新技術可資借鑑。
4. 利用專利法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
自有專利制度以來,就伴隨出現專利訴訟。大多數發明家不大關注專利訴訟,總認為這是專利律師的工作。但是,在技術發明史上,有許多事例表明,凡是容易發生專利訴訟的新技術、新產品,往往是具有較高商業價值和有銷售前途的技術和產品。因此,有許多發明家通過專利訴訟而熟悉了專利法,從而為發明創造取得專利尋找到途徑。
附記:發明十步法
發明十步法由日本著名的發明大王中松一郎先生提出,他曾經獲得
2300件發明專利,並根據多年他從事創造發明活動的實踐,總結出發明三要
素:
合理符合科學性。
靈感積累豐富的經驗,在廣博牢固的知識基礎上產生。
實用發明得以存在的重要屬性。
有關發明的十個步驟:
1)拋棄一切陳舊迂腐的觀念,使思維自由奔放。
2)深入細微調查,做到心中有數。
3)掌握與發明對象有關的知識(各種機械概念,邊緣學科知識)。
4)善於捕捉自己的靈感,並努力使之實現。
5)按自己頭腦中的印象,進行實際試驗。
6)對試驗中的數據進行認真的討論。
7)了解是否實用,如不十全十美,就反覆尋求新發明。
8)再試驗,如不成功則再次尋求。
9)如獲成功,就使他日臻完善。
10 發明成為一種有實用價值的產品。
北京市科技幹部局(1999P135~145

(十九)心智圖法(Mindmap)
1. 方法簡介:是一種以擴散思考的方式組織不同的想法、觀念,激盪創意、改善記憶力和想像力的心智繪圖技術。(羅玲妃譯,1997)
2.作法:
1)空白紙一張
2)白紙平放在桌上
3)在紙中央寫或畫上主題
4)用彩色圖形表示主題
5)主要的議題像書的章節樣圍繞在主題周圍
6)主題擴散到分支像標題
7)由主支衍生出第二階層想法線條較細
8)其他想法出現時加在第三四層用圖樣符號或代表關鍵字
9)在文字或圖像上加上立體框框以顯出重點
9)有關聯的想法可用彩色線條圍繞或符號箭頭表示
10)讓心智圖美化
11)開心玩


(二十)討論法
1.      三三兩兩討論法
每二人或三人自由組成一組,不能少於兩人,也不能多於三人,彼此分享、
討論……三分鐘後再跟大家報告。時間到,請舉手推薦對方發表。被推薦人請先謝謝推薦人再報告。六人一組,只進行6分鐘的小組討論,每人一分鐘。其方法與程序為:
1)決定主題
2)推選一位主席、一位計時員、一位記錄
3)每人輪流發言一分鐘未到不可停止發言;一分到還沒有講完,計時員應要
求立即停止發言。
4)推派一位發言代表回到大團體分享成果。

2. 七何檢討法(5W2H檢討法)

這是一種對現有的辦法或產品,從七個問題來重新檢討的思考策略。這六個
問題是:

1)為何(Why

2)何事(What
3)何人(Who
4)何時(When
5)何地(Where
6)如何(How
7)何價(How Much




(二十一)九宮格法 

1.      曼陀羅法
曼陀羅法是利用像練習書法用的九宮格圖如下表中間的九格圖 , 將問題寫
在中間 , 由問題所產生各種想法則寫在四面八方,也可配合六W法從 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來思考(陳秋月,1990
2. 蓮花法
由九宮格圖擴大而行成蓮花圖
1)發給每一位成員一張蓮花圖,在圖的中心寫上一個問題或中心主題。
2)請小組成員想出相關的創意,寫在圖形正中央的小正方形周圍的AH
小圓圈中。
3)參與者針對選定的蓮花辦中的主題想出八個新創意。並將這八個新創意填
入緊接著蓮花圖正中央的下方有著另一個圓圈的大正方形中,標著1-8
方格中。
4)繼續進行這個程序直到整個蓮花圖都完成了。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徵詢
專家意見。

(二十二)六頂思考帽(The six thinking hats)
思考是人類最基本的資源。迄今,多數人篤信自己可以駕輕就熟,不必枉
費心機、力求改進。DE Bono(許麗美,1980)創了六頂思考帽的策略:如何使用六頂思考帽,使我們思考具有效率——用一種嶄新、睿智的方法,去處理任何問題。
戴上黑帽,挖掘批判見解。換上黃帽,迎接陽光般的樂觀!綠帽帶來豐富的創意。為了中立就用白帽。為了訴諸情緒就用紅帽。一旦網羅全數可能的解答,就著手分類!(像天空的藍帽,領你超然俯瞰問題。)結果證明效果驚人。
六頂思考冒的涵義如下:
白帽:客觀審視數據和資料
紅帽:將感覺、預感、直覺合理化
黑帽:合邏輯的否定、評估、小心謹慎
黃帽:合邏輯的肯定、找出可行性和利益點
綠帽:新點子和創意思考
藍帽:控制思考作決擇過程
六頂思考帽概念有兩個主要的目的﹔
第一是簡化思考法,容許思考者一次處理一件事,不必兼顧情緒、邏輯、資料、希望和創造力。
第二是容許變更思考法,而不具攻擊性的特色。如果能了解各頂帽子的意義而這些思考法在討論的時候就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二十三) 十二思路啟發法 
十二思路啟發法的原名叫十二個聰明的辦法,是上海市的創造教育工作者在指導和田路小學進行創造力啟發教育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十二思路的大意
內容
加一加
 
增加、組合
 
可否增加什麼?可否附加些什麼?可否增加使用時間? 可否增加頻率、尺寸、強度?可否提高性能?可否重新組合?可否嘗試混合、合成、配合、協調、配套?可否把物體組合?把目的組合?把特性組合?把觀念組合?
減一減 削減、分割 可否減少些什麼?可否密集、壓縮、滾縮、聚束可否微型化?
擴一擴 擴展、放大
 
可否增加新成分?可否加倍?可否擴大若干倍?可否放大?可否誇大?
縮一縮 收縮、密集 可否縮短、變窄、去掉、分割、減輕?可否變成流線型?
改一改 改進、完善 可否改變功能、顏色、形狀、運動、氣味、音響外形、外觀?是否還有其他改的可能性?
變一變 變革、重組 可否變換?有無可互換的成分?可否變換模式?可否變換布置順序?可否變換操作工序?可否變換因果關係?可否變換速度或頻率?
搬一搬 搬去、推廣 有無類似的東西?利用類比能否產生新觀念?過去有無類似的問題?可否模仿?能否超過?
學一學 學來、移植 有無新的用途?是否有新的使用方式?可否改變現有使用方式?
代一代 替代、變換 可否代替?用什麼代替,還有什麼別的排列?別的
成分?別的材料?別的過程?別的能源?別的顏色?別的音響?別的照明?
聯一聯 插入、聯結 可否連結另一領域?可否插入別的想法?
反一反 顛倒、反轉
 
可否顛倒?可否顛倒正負?可否顛倒正反?可否頭
尾顛倒?可否上下顛倒?可否顛倒位置?可否顛倒
作用?
定一定 界定、限制 如何界定?有否限制?
莊傳 、張振山(19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