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高材生才知道的驚人「記憶術」
作者:築山節
譯者:李伊芳
大腦清醒時思緒敏捷,工作時處於興致高昂的絕佳狀態;學習時,解題速度會比平常快上許多,即使碰上高難度的題目,也可以馬上找到方向;寫文章時則能文思泉湧,條理清晰。因此,每當提到學習方法時,如何刻意讓大腦保持「清醒」,並在每一次學習時間善加利用,絕對是要優先強調的重點。一般在三種情形下,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大腦思緒清晰:
關鍵1運動之後,大腦會變「聰明」
大腦什麼時候最清醒呢?答案是「在身體充分活動之後」。大家不妨回想平常散步、慢跑之後(或進行當中),頭腦是不是格外清楚,創意和靈感接二連三地湧現?與好友談笑風生後,也會感覺大腦變靈活了。
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其實是血液充分循環至整個大腦的緣故。大腦支配肢體運動的區塊,分布在大腦表面的中央位置,如果想使運動機能活躍,必須將血液輸送至該處,如此便能理解讓血液循環至大腦的重要性了。
◎身體越活動,大腦效率越高
人類的大腦機能運作與身體活動程度息息相關。人體活動時,大腦的活性也會隨之升高。大腦是生命體的一部分,身體越活動,大腦效能就會越高。
然而讀書時坐在椅子上,幾乎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唸書的時間越長,身體靜止的時間越長;而身體靜止越久,會讓大腦運作效能更趨低落,我們常不知不覺落入這種惡性循環。因此,把學習與運動視為一套相輔相成的方法,才是恰當的做法,這也是學習效果突出的人,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
關鍵2整理桌面、丟垃圾,能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
除了運動之外,「工作後」也會覺得大腦特別清醒。例如「整理桌面後」比「整理桌面前」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況;同理,完成多道簡單的計算題後,容易感覺思路更加清晰。這種現象被稱為「勞動興奮」,由德國精神科醫師克雷普林所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克雷普林的勞動興奮」。
◎善加利用克雷普林的「勞動興奮」
分析大腦結構,位處大腦邊緣的「伏隔核」與「勞動興奮」密切相關。即使只是動動手的簡單工作,都能刺激大腦伏隔核,使人處於輕微興奮的狀態。
想引發勞動興奮,必須先對工作抱持「簡單、輕鬆」的想法。可能有人會因此產生疑問:「簡單的工作就能引起勞動興奮,那麼困難的工作,成效豈不是更好?」但事實並非如此。
伏隔核屬於大腦「酬償系統」中的一環。「酬償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人受到讚美時,會激起「好,我要更努力!」的心態,是影響本能行動的中樞。對大腦來說,「讚美」就是成功體驗,會讓自己感到「舒服暢快」。
喚起大腦的「清醒狀態」,有助工作學習
「整理桌面」、「把文具放到筆筒裡」、「丟掉不需要的物品」、「把書放到書架上」等簡單動作,可以幫大腦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帶來「暢快感」,這是因為大腦酬償系統中的伏隔核受到刺激,使人興奮。但若換做高難度的工作,想達成此目的就沒那麼簡單了。
不過,一直持續做單調重覆的工作,反而無法讓大腦保持活性。整理桌面後,花5分鐘寫報告或文案、或進行稍有難度的學習,接著逐步轉為集中心力的認真學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簡單中帶點變化」更有助於產生勞動興奮。
關鍵3「時間急迫」的緊張感,使大腦保持清醒
有人會問:「輕微的興奮狀態有助於提升大腦的清醒度,那麼緊張與迫切感是否也會有相同效果?」沒錯,正是如此!「感受緊張與迫切」是讓大腦保持清醒的第三種方法。
請回想睡過頭的經驗,20分鐘後不出門絕對會遲到,在兵慌馬亂中洗臉、刷牙、梳頭,省略一些習慣的步驟,將必要物品一股腦丟進包包,飛也似地火速奔出家門。儘管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在做這些動作的同時,原本沉睡的大腦會瞬間清醒過來。在緊張與迫切感的刺激下,大腦會感到興奮,使活性急速增加。
利用「時間限制」,讓壓迫感近在眉梢
想要有計畫地利用緊張感,讓頭腦清醒,就必須有「時間限制」。即便是單調簡單的工作,若開始前就煩惱著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完成,原本的勞動興奮會大打折扣,導致動作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低落。
我建議反其道而行,在工作開始前,先訂定時間限制。例如事先決定早上8點開始唸書。現在是7點30分,剩下的半小時要完成哪幾項工作。無形中的「時間限制」會使人時時刻刻緊盯時鐘,強化緊張與迫切感,在短時間內便能製造充足的勞動興奮,若想在視覺上更直接地感受時間節節逼近,不妨使用電子時鐘或沙漏,效果更佳。真正要開始學習時,也可運用時間限制,讓記憶效果加倍。
例如,早上8點開始唸書,9點準時出門,限制時間即為1小時,於是要求自己在1小時內要唸完哪幾頁。當「時間」與「量」的關係清楚明確,緊張感與迫切感自然呼之欲出,大腦就容易維持清醒。
如果你正苦惱於學習成效不彰、無法持之以恆,不妨參考以下建議:想提高唸書效率,不應只著眼於學習本身,更重要的是改善整體「生活習慣」。當大腦高效率運作時,即使學習才剛起步也能進步神速。觀察學習表現突出的人,基本上都有「隨時活用大腦」的生活步調。
讓大腦隨時擁有「緊張感」,學習更有效率
重視運動、喚起勞動興奮,讓自己隨時懷有衝勁,並養成設定時間限制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僅有效率,還能持久;反之,學習成效裹足不前的人,或許是太專注於「將一切心力集中在學習上」了。
想持之以恆地維持高效率學習,「動機」非常重要。廢寢忘食不代表很有效率,成果經常不盡理想。因此,設法讓「整體生活融入學習」才是基本之道。本章秉持這個宗旨,和大家分享具體有效的實行策略。
以下是控制大腦清醒度的兩大前提,希望各位讀者牢記在心:
1. 一天裡,大腦清醒的尖峰狀態最多只有「2~3次」。
2. 清醒度的尖峰狀態「無法長時間持續」。
「一天最多2∼3次」,可能意謂著上午1次、下午1次、晚上1次。不過這是樂觀的理想狀態,以我個人來說,一天大約只有2次。而所謂「無法長時間持續」,僅限於「尖峰狀態」,指的是大腦最清醒、思路最清晰靈活、工作效率最高的狀態。
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無法避免因人而異的情況,但尖峰狀態能持續1至2小時就算相當不錯了。請千萬不要誤解為「每次唸書時間只能讀1至2小時」。重點在於尖峰狀態絕對要出現在「學習時間」裡。此外,學習比較艱深的內容時,應發揮自我控制大腦清醒度的能力,學習才會有效率。
◎對應艱深內容,大腦會建構「工作回路」
大腦想確實吸收首次接觸的新內容、進階問題時,必須建構全新的「工作回路」(第4章會詳細說明,在此請理解為「對應學習的腦神經運作系統」)。
全新的工作回路,必須以大腦原有的工作回路為基礎,進行建造工程,這對大腦來說是個沉重負擔。假使可以在「大腦清醒的尖峰時段」進行較有難度的學習,一定能提升學習成效。
藉由簡單的運動或勞動興奮,能使大腦立即進入尖峰狀態,調整成最理想的清醒度,不過要成功辦到仍有些難度。如前所述,雖然運動或勞動興奮有助於大腦「暖機」,但學習不同的科目,各有不同的思考邏輯與方向,若無法善加運用,很難使「學習的大腦」進入清醒的尖峰期。此問題可用「3階段學習法」解決。
◎大腦的「3階段學習法」
首先,請將學習時段分為以下3個區塊:
階段1——「尖峰前」學習(提升大腦清醒度)。
階段2——「尖峰中」學習(活用大腦清醒度的尖峰狀態)。
階段3——「尖峰後」學習(配合清醒度的下降)。
按照前述原理,「尖峰前」的學習應該包含「勞動興奮」,但這段時間其實仍應以「單純的學習」為佳,並以「不學新的內容,著重在已學過的內容」為原則,「複習昨日所學,加強特定科目的基礎」是最理想的做法,意即第4章中會提到的「反覆訓練」,這是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在尖峰前進行「反覆訓練」有助於提升大腦清醒度。
階段1【尖峰前】先抽出15分鐘複習,讓大腦清醒度上升
開始學習前,依循下列的三步驟能獲取最大效益:
1. 充分活動身體,使大腦血液循環良好。
2. 從事整理桌面等簡單工作,引起第一次「勞動興奮」。
3. 複習昨天學的內容,使大腦清醒度逐漸攀上高峰。
至於此階段要分配多少時間,應視整體學習時間而定;大腦清醒度的上升快慢也會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就原則來說,由於學習內容較為單調、缺乏變化,因此「尖峰前」的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在個人不會感到厭煩與疲累的範圍內,不妨設定15分鐘或30分鐘,相信能有不錯的效果。
階段2【尖峰中】明確訂定「達成目標」
配合大腦清醒度,處於尖峰狀態的學習,應利用大腦的「高效率運作」學習新內容,或練習具挑戰性的應用問題。有人為了讓大腦產生緊張感,會在學習時模擬「臨場考試的狀態」,但這和接觸新的學習內容並不完全相同。
建議使用較極端的想法來自律。若抱持「不論花多久時間都沒關係」的心態,會無法完全集中心力;此外,如果毫無規劃,覺得「讀哪個部分都好」以致三心二意,同樣無法聚焦學習。因此,若能明確訂定「現在開始1小時內,把這個單元唸完」的目標,絕對比沒訂定目標,更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階段3【尖峰後】複習、複習、再複習
最後,尖峰後的學習時間,應該做的是「複習今日所學」。
當全神貫注於特定焦點上,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陷阱,因此學習最後應該安排充足的時間、抱持寬裕的心情,重新審視整體內容。將文章從頭至尾重新讀一次、留心畫線註記的部分、審視整體內容並看看自己的筆記等,都是不錯的做法,對於已經解答過的題目,也可嘗試重新解題。
由於此時大腦的清醒度已逐漸走下坡,因此不必斤斤計較學習的時間;依照原訂的整體學習時間作為限制即可。
◎「控制大腦清醒度」是學習的最高原則
各位不必太過拘泥於「3階段學習法」。有人希望同時規劃多科學習,每科唸15分鐘;也有人習慣將新學習結束後,再全面複習。可依自身學習情形及範圍,進行適當的安排。
只要記得一項原則就好:「依照大腦清醒度的時段,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並善加運用。」特別是學習速度較慢的人,對你來說,這是必勝關鍵!
就讀醫學院時,同學都說我是「歸納整理達人」。學習可細分為許多類型:有人擅長研讀分析論文,有人專攻解題,大家各有強項。而我唯獨對「整理、歸納」特別有自信。
製作重點筆記,請用「自己的話」做記錄
醫學院每學期的考試科目都超過20科,幾乎有長達一個月每天都在考試。我在考試開始的一個月前,就會向同學宣布「我要開始唸書準備考試了」,積極自律管理生活,全心全意準備所有科目的「重點筆記」。
本章要跟各位讀者介紹,如何製作高效率學習的「重點筆記」。對大腦來說,「書寫等於輸出」,我還會詳細解說「整理、歸納」的意義;此外「適合大腦特性的筆記與讀書方法」,也是不容忽略的重點。
製作「重點筆記」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定要用自己的想法,進行整合」。不是將老師講課或教科書內容照本宣科完全寫下,而是經過個人思考後,轉換為自己清楚易懂的文字。以自己的話進行歸納時,請注意以下3個重點:
重點1藉由「寫出來」,確實讀取學習內容
人很容易認為自己「已完全讀取」看到、聽到的資訊,事實並不盡然。我們經常在眾多情報中迷失,所以之後碰到相同情報時,即使明知「看過、聽過」,卻無法從記憶中搜尋到相符的內容。
這是因為對大腦而言,「輸入情報」不等於「認知」。例如專心聆聽他人說話的錄音檔,再試著寫下內容,與完整內容對照後,一定會出現幾句錄音檔裡沒出現的話。
◎被「認知忽略」的情報,無法變成記憶
雖然聽覺捕捉到聲音資訊,但可能因集中力不足,或是將錄音內容以自我想法詮釋,沒有針對詳細內容建立認知,因而使其偏離原意。未經認知的情報無法留存於記憶中,「健忘」就是這樣形成。
「已輸入的情報,沒有被正確認知」,這個現象稱為「認知忽略」。即使聚精會神地觀看、豎耳傾聽,也會發生「認知忽略」;當大腦清醒度低而無法集中精神時,被認知忽略的情報更是不計其數,因為大腦在同一時間可處理的資訊量有限。
「想要認知」是不夠的,必須「確實認知」
在此建議容易健忘的人:為避免發生「認知忽略」,大腦必須有「輸出」的動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書寫或說話。
單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只能說是「想要認知」;然而真正要寫成文字、說出口時,就必須「確實認知」才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學習,只有唸過、聽過是「想要記下」而已,一定要養成習慣,手寫或口述「輸出」自己認為真正重要、非記不可的情報。
「手寫和口述」效果驚人,可強化記憶力
「輸出」的動作還具有兩項附加效果:
1. 輸出等同「再次輸入」,可再次強化腦中記憶。
2. 提高對重要資訊情報的「注意力」。
動手寫筆記,會讓內容經「眼睛」再次輸入;出聲朗讀時,會經由「耳朵」再次輸入。如此一來一往,再加上首次輸入,使輸入次數達3次之多。雖然輸入的動作很單純,但輸出的動作卻有「輸出+再輸入」的雙重效果。反覆輸入、輸出,配合使用大腦的視覺、聽覺與運動功能,無形中也強化了腦中記憶。
舉例來說,如果在街上散步,突然被問到「有什麼特別顯眼的建築物」時,能確實回答的人少之又少。不過,如果「散步前」就知道這個問題,散步時勢必會特別注意周遭建築物,減少「認知忽略」。學習也是如此,先想著之後要整理「重點筆記」,聽教授講課、讀教科書、抄筆記時都會格外專心,集中注意力記下重點。
重點2 情報無法「引起共鳴」,只會一知半解
將教科書或老師講課內容一字不漏抄寫下來,僅是做到「基本認知」;但是想以自己的想法進行歸納時,就要自己嘗試說明與解釋。
例如醫學教科書往往一句話就含有數個專有名詞,教授在課堂上能講解的相當有限。學生得查詢專有名詞後,才能對內容有進一步瞭解。否則光想著「這部分在講些什麼?」內心不會產生任何感想或共鳴。如果一味死背、順利通過考試,日後對行醫也沒有實際幫助。因為沒有引起任何共鳴的情報、不經思考的資訊,很容易隨時間而淡忘,無法成為長期記憶。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寫下自己無法理解的筆記,不但勞心勞力,也沒有任何增強記憶的效果。
從現有認知聯想,有利下次喚醒印象
站在神經學角度看「解釋」這件事,以腦海中勾勒的影像來說,當大腦試圖獲得新的情報資訊時,就預計要把新資訊納入已建立的「知識體系」中了。
例如第一次看到「homeostasis」這個單字,並嘗試記下時,字典裡的解釋為「不論環境變化,生物體運作仍保持一定規律」。
即使第一次看到這個單字,但每個人都能將它理解為:「不分寒暑,人的體溫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心臟也持續跳動。儘管跳動頻率可能暫時提高或下降,但仍會迅速回復正常範圍,如果不能順利恢復,則代表健康出現問題,血壓與脈搏也是相同情況。」
大腦在這個基本認知上,記住了「homeostasis」,可以輕鬆理解並記憶。下次看到此單字便能迅速喚起印象。
─ ─摘自:《醫學院高材生才知道的驚人「記憶術」》采實文化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