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尋橋

尋橋




    詠春拳的第二套拳為「尋橋」,尋橋意即尋找橋手的意思。「橋」本是指兩達地方互通的一種方法,而橋手就是指兩個人接觸之間的橋樑。人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攻擊對方,就必須把力打到對方身上,你絕不可能隔空就把對方打下去,固此一定會有接觸對方的一刻,這個接觸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頭、肩、肘、膝、手,腳等。而手的接觸就好比一條橋樑把兩者連在一起,故美其言為之橋手。所謂尋橋,並不是指盲目去追摸對方的橋手,而是要學會在橋手相接時作出變化,作出自保,尋找,是要尋找對方攻擊的來勢方向,從而作出相應的防守,故稱之為尋橋。

    在練習「小念頭」的整個過程中,馬步始終也沒有移動半步,但是到了練習「尋橋」,便會很著重轉馬的鍛鍊。轉馬是學會御力的基礎,轉馬要練到穩且快,才能真正達到御力的效果。例如你把一扇門用力推開,門被你推開的一刻其實也是把你的來力御開的同時。但是那扇門能否御開你的來力的背後因素其實是在於把門與牆連在一起的接合點是否穩健,若果本身不穩健,不單不能御開反而會倒在地上,那好比轉馬能否御開對方的來力有著相同的道理,而尋橋裏的轉馬膀手就是這個原理。

    在尋橋裏,大部份的動作都是以防守為主,其實也是指學會找出與敵方之間的最佳防守位置,也因為只有把這個最佳位置找出來,再把它理解並加以消化及苦練,才能做到真正的連消帶打及以打為消等上乘的打法。因此練習尋橋時,不單要練出快而穩健的轉馬基礎,更要明白對敵位置的一套理論,亦即中線理論及子午線的理論。有關中線及子午線的理論,不在此談。

第一節 > 第二節 > 第三節

第一節 

預備式立正抱拳二字拑羊馬下交叉耕手
1.1 預備式
全身放鬆雙腳靠合立正,兩手垂於兩側,眼望水平向前。
1.2 立正抱拳
兩手握拳提至胸側,拳心向上,須記放鬆沉肩。
1.3 二字拑羊馬兩膝微曲,雙腳掌向左右分開成八字腳。1.4 下交叉耕手雙拳變雙掌向前交叉下插,掌背向上,左手上右手下。
上交叉耕手收拳左日字衝拳攤手
1.5 上交叉耕手上臂不動,兩前臂提起轉作交叉之勢於胸前,此時左手內,掌心向內。1.6 收拳雙掌握拳,兩臂微力向後拉收回胸側,拳心向上。1.7 左日字衝拳左拳扭轉成姆指向上且慢慢推出移至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距離的中線,跟著向前用肘底力伸前,差不多伸前時才用力衝出。1.8 左攤手左拳攤開成攤手(手掌向上),注意手肘位保持中線。
圈手、收拳右日字衝拳攤手圈手收拳(1.1至1.11同小念頭動作一樣,故不作詳細介紹細節。)
1.9 左圈手、收拳手腕為軸心向內圈手後握拳,不可扭動肘位。拳收回胸側(如1.6動作)。1.10 右日字衝拳右拳扭轉成姆指向上且慢慢推出移至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距離的中線,跟著向前用肘底力伸前,差不多伸前時才用力衝出。1.11 攤手圈手收拳右拳攤開成攤手(手掌向上),注意手肘位保持中線。手腕為軸心向內圈手後握拳,不可扭動肘位。拳收回胸側(全套動作如1.8動作)。
正身穿橋左欄手45轉馬右欄手45轉馬左欄手45轉馬
1.12 正身穿橋
雙拳變掌,掌心互對向前穿與胸齊,當雙掌與胸口距離約有一個拳頭位時,雙掌遂向前標出。 
1.13 左欄手45轉馬
掌向內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90度角),左手上右手下,掌心向地,左掌在右肘上,右掌置於左肘下,同時馬部轉向左轉45度,上身側轉90度面向正左方。
1.14 右180度轉馬
攔手雙臂不動,再將馬部轉(下身腳尖)向中線右45度成右側身拑羊馬,上身則90度面向正右方。
1.15 左180度轉馬
攔手雙臂不動,再將馬部(下身腳尖)轉回中線左45度成左側身拑羊馬,上身則90度面向正左方。
右欄手45轉馬尋橋雙伏手尋橋雙攤手尋橋三托手(左)
1.16 右180度轉馬
攔手雙臂不動,最後將馬部(下身腳尖)轉回中線右45度成右側身拑羊馬,上身則90度面向正右方。
1.17 雙外伏手
手肘靠向中線用肘底力把前臂向兩邊打出,手腕須要放鬆,手心向地。
1.18 雙攤手將雙手反轉成攤手,掌心向天,手肘須埋中線。1.19 三托手(左)左手掌(掌心向下)由右手指尖而下往右肘部曲處拍下,而右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
尋橋三托手(右)尋橋三正掌(左)尋橋三正掌(右)
1.20 三托手(右)
右手掌(掌心向下)由左手指尖而下往左肘部曲處拍下,而左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
1.21 三托手(左)左手掌(掌心向下)由右手指尖而下往右肘部曲處拍下,而右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
1.22 三正掌(左)左手掌沿中線打出,掌心向外,掌指向天,右手隨即收回成護掌靠於肘位。1.23 三正掌(右)再將右掌沿中線打出,左手隨即收回成護掌靠於肘位。
三正掌(左)
1.24 三正掌(左)最後重複將左掌沿中線打出而右掌則變拳收回胸側。 
1.25 轉身左橫攔手雙腳掌向左90度向轉馬,而身體則180度轉成正身面向左方,同時間左正掌手順勢往左方一攔變成左攔手橫置於胸前,而右手拳放於左胸側。 
1.26 攔手1.27 側身膀手
轉身膀手(第二次)轉身膀手(第三次)左攔手衝拳正身右橫拂手
1.28 橫攔手轉側身膀手(第二次)
(重復1.25-1.27)
1.29 橫攔手轉側身膀手(第三次)
(重復1.25-1.27)
1.30 左攔手衝拳1.31 正身右橫拂手
抌手
1.32 窒手1.33 枕手1.34 正身穿手1.35 圈手、收拳
(1.37至1.47與1.13至1.35的動作相同,故此會略為精簡圖片介紹。)
1.36 正身穿橋1.37 45轉馬欄手四次(右、左、右、左)掌向內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90度角),左手上右手下,掌心向地,左掌在右肘上,右掌置於左肘下,同時馬部轉向左轉45度,上身側轉90度面向正左方。1.38 雙外伏手手肘靠向中線用肘底力把前臂向兩邊打出,手腕須要放鬆,手心向地。
1.39 雙攤手將雙手反轉成攤手,掌心向天,手肘須埋中線。1.40 三托手(右、左、右)右手掌(掌心向下)由左手指尖而下往左肘部曲處拍下,而左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左手掌反轉(掌心向下)由右手指尖而下往右肘部曲處拍下,而右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最後右手掌反轉由左手指尖而下往左肘部曲處拍下,而左肘同時向前而往上托。1.41 三正掌(右、左、右)
右手掌沿中線打出,掌心向外,掌指向天,左手隨即收回成護掌靠於肘位。左手掌再沿中線打出,掌心向外,掌指向天,右手隨即收回成護掌靠於肘位。最後重複將右掌沿中線打出而左掌則變拳收回胸側。
1.42 轉身右橫攔手雙腳掌向右90度向轉馬,而身體則180度轉成正身面向右方,同時間右正掌手順勢往右方一攔變成右攔手橫置於胸前,而左手拳放於左胸側。
1.43 右橫攔手轉側身膀手 (三次)1.44 右攔手衝拳1.45 正身右橫拂手1.46 窒手
1.47 枕手1.48 正身穿手1.49 圈手、收拳
第二節 回頁頂
2.1 轉身左攔手2.2 左攔手直踢腿2.3 側身迫步膀手2.4 交叉手姿勢
2.5 側身迫步膀手第1次2.6 交叉手姿勢2.7 側身迫步膀手第2次2.7 側身迫步膀手第3次
2.9 側身左抽拳2.10 正身右枕手2.11 攤手圈手收拳2.12 轉身右攔手
2.13 右攔手直踢腿2.14 側身迫步膀手2.15 交叉手姿勢2.16 側身迫步膀手第2次
2.17 側身迫步膀手第3次2.18 側身右抽拳2.19 正身左枕手2.20 攤手圈手收拳
第三節 回頁頂
3.1 左轉身3.2 左直撐腿3.3迫步雙低膀3.4 雙攤手
3.5迫步雙低膀第一次3.6迫步雙低膀第二次3.7迫步雙低膀第三次3.8 併步雙問手
3.9雙窒手、雙正掌3.10 雙攤手3.11 雙圈手收拳3.12 轉身右直撐腿
3.13 迫步雙低膀3.14 雙攤手3.15迫步雙低膀第一次3.16迫步雙低膀第二次
3.17迫步雙低膀第三次3.18 併步雙問手3.19雙窒手、雙正掌3.20 雙攤手
3.21 雙圈手收拳3.22 45度斜撐腿3.23 左拍手3.24 右拍手
3.25 左拍手向左45度轉馬,左手掌向前拍出,右手收回成護手。3.26 左日字衝拳左拳向前用肘底力伸前,差不多伸前時才用力衝出。右掌同時變拳收回胸前中線。3.27 右日字衝拳收左拳回胸口中線,同時右拳向前用肘底力伸前,差不多伸前時才用力衝出。3.28 左日字衝拳右拳收回胸側,同時左拳用肘底力伸前,差不多伸前時才用力衝出。
3.29 攤手左拳攤開成攤手(手掌向上),注意手肘位保持中線。3.30 圈手收拳手腕為軸心向內圈手後握拳,不可扭動肘位。拳收回胸側。雙腳靠合立正。


尋橋須注意要點

 - 練轉腰馬,達到轉馬時快,
   停頓時又穩定。
 - 身體平衡
 - 上下身體動作協調
 - 轉馬及進馬膀手、直踼腿、蹬腿及
   45度斜踢腿

「九十度轉馬」

九十度轉馬為腳跟轉45度,而腰胯及膊頭左右四點轉向90度,頭跟身轉望向90度,兩手橫平放於胸膛前,保持沉肩沉肘,又稱尋橋馬。

「攔手、膀手、低膀手的作用」

 - 「攔手」有攔截對方的意思,一般在中路上用。

 - 「膀手」是捨開對方的攻擊,配合45度轉馬或上馬膀手為常用,練習時要鬆柔。

 - 「低膀」有別於膀手,低膀是用作迫開對方,所以於外形上是成 V 字形,而且需有勁力配合迫馬同時運用。

「蹬腿、直踢腿、四十五踢腿」

蹬腿、直踢腿、四十五度踢腿,都是尋橋裡出現的腳法,彼此相同之處是大家都是踼不過腰,不同之處是踼的方向及用力點不同。

 -   「蹬腿」力向上蹬,腳尖向上,力點於腳跟,重心全於後腳,有停止敵人,勾人之意思。

 -   「直踢腿」高度齊腰,腳尖向外向前踼出,有外撐的意思,力點於腳跟,重心於後腳。


 -   「四十五度踢腿」與直踢腿相同,配合了轉馬同時踼出,力點於腳跟,踼向自身45度外方向。



九十度轉馬、四十五度轉馬及標馬

-     練功夫有分練法及用法之分,九十度轉馬 (尋橋馬) 是練法,久練會使轉馬更穩更鬆沉有力,但論實用或常用則以四十五度轉馬較為好,因為這種轉馬較靈活。

-     當轉九十度轉馬 (尋橋馬) 時,尤於腳與腰膊指的方向不同,所以身體會處於比較不平衡狀態,但卻可使腰馬得到更大幅度的充份練習。

-     但論實用,四十五度轉馬因為轉的幅度較細,較穩、較快,而且變化較多,所以較為實用。

-     進馬是指由二字拑羊馬下左或右腳向前進步,或在前後馬的情況下後腳向前進步為之進馬。

-     而標馬是指在進馬的情形下或前後腳的情形下前腳再向前標進一步,後腳蹬地隨後向前跟步為之標馬。

-     在外形上進馬會使左右腳互換,有時亦會使自身朝形的方向有偏左偏右之分。但標馬就於外形上沒大分別,只是距離縮短了。

其實三者都很有用,但若要選的話我會選標馬,因為它若配合了扯拳的話是一個既實用又好練的動作。

由於拍攝圖片於真實動作會有差異,本頁所有動作圖片只供參考之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