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專注力失調


專注力失調
(
Attention Deficit )
AD / HD
過度活躍症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6027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心理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APA, 1994) 的界定:「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以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專注力失調症」、「過度活躍症」,以及混合型「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當中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佔最大多數。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是指兒童的專注力、活躍程度及控制情緒、行為的能力,較同齡的兒童出現明顯的差異,通常會在孩子就讀幼稚園至小學階段出現較明顯的症狀,導致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上的障礙。學童中,患者以男童居多。
特徵
> 常常走動,難以安坐。
> 注意力短暫,容易分心。
> 自制力弱,容易衝動。
> 在活動時不能安靜地輪候。
> 經常不能依從指示完成工作。
> 經常打斷別人的說話。

家長角色
家長態度
> 接納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因應他們的需要,給予學習機會,幫助他們發展潛能。
> 家庭成員應一同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 不要過份溺愛和遷就他們。
> 不要期望即時改變孩子的所有不當行為。
輔導策略
溝通方面
> 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交談時,可先叫喚他的名字,並將手輕放他的肩膊上,以確保有目光接觸,使他專注。
> 指示宜清晰明確,逐項說出。為確保孩子明白指示,可著孩子重複講述或示範每個步驟。
行為管理
> 宜多用讚賞及鼓勵的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 賞罰孩子時,要即時、合理及一致。
> 孩子犯錯時,要即時清楚指出他所犯錯的事項及原因,提供解決的方法。
> 運用視覺提示策略以加強孩子的正確行為,如用黃牌表示警告;孩子做對時在獎勵表內貼上星星等。
> 處理孩子多項不當行為時,宜先與他定下改善一項較易達標的行為,如把隨意離位改善至安坐位中後,才改善另一項不當行為。
情緒處理
>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避免與他正面衝突,有需要時,可在安全情況下把他隔離,待他冷靜後,再與他說理。
> 應教導孩子適當處理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放鬆自己、望遠處、喝水和想一些開心的事情等。
> 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或協助簡單家務以疏導他的旺盛精力。
學習方面
> 可跟孩子一同訂定作息時間表,讓孩子的學習與活動交替進行。
> 孩子做功課時,減少外界對他的干擾,盡量保持桌面整潔,文具要簡單,不宜花巧。
> 可協助孩子把功課分成細小獨立的部分,並分次完成。
> 可利用聲音、顏色、動作、圖像等多種感官刺激的活動,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對外聯絡
>應與學校教師保持密切聯繫,以確保管教方法互相配合。
依時覆診
> 應與專業人士(如醫生、心理學家或社工)保持密切聯繫和合作,例如準時帶孩子覆診及依時服藥。如有需要,可找學校老師協助孩子依時服藥。
支援服務機構常用查詢電話及網址
電話網址
教育局 教育心理服務(專業支援) 27828461
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36983900   http://www.edb.gov.hk/serc
衛生署  http://www.info.gov.hk/dh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22466633
家庭健康服務部 29618855
學生健康服務 23492772
醫院管理局23006555   http://www.ha.org.hk/kch/adhd/study.html
油麻地兒童精神科中心23848934
認識「注意力缺陷過動症」http://www.nknu.edu.tw/~sec/adhd04.html
Children&Adultswith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早對症下藥 是有藥可醫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504/children.htm
兒科醫生 陳以誠
全世界都在留意ADHD-Attention Deficien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過度活躍症。國際醫學研究發現約有3-10%學生是有不同程度的過度活躍症。
香港也不例外,很多老師向家長投訴孩子騷擾同學上課便以為他們有過度活躍症。實情是,不少上課問題乃學生行為失調問題,原因包括性格偏差、家庭問題影響情緒,並不一定是過度活躍。
要診斷此症,作為兒科醫生特別是腦科及智能評估科的專科醫生,我們固然有訓練與經驗,但家長與老師的警覺與觀察,實在是我們賴以判斷的基礎,我們會分別給家長及老師填寫問卷去了解學生的表現,配合在診所所做的檢查與測試,分析孩子的情況,給家長建議。當然檢測時需要留意有沒有其他因素,如甲狀腺分泌過多。很多過度活躍的小孩,也會有其他共存問題,如閱讀書寫障礙、協調障礙等特殊學習困難。有些孩子本身智商可以是很高,甚至是資優兒童,有創意,或有其他特長,有說微軟的比爾蓋茨也是AD-HD。但過度活躍問題影響他們在學校成績差,和衍生行為問題,甚至抗拒上學,實在可惜。
所以,必須及早對症下藥。不錯,此病是有藥可醫,我們通常配方Methylphenidate,醫學證明有效減少三方面的病徵,多動、專注力及情緒失控衝動,此藥有短效(56小時)或長效(12小時)配方,另有新藥atomoxetine亦是長效藥性的,副作用亦不多。
當然,也不是只靠藥物。要團隊合作,醫生、心理學家、社工、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基礎是接納與鼓勵、啟發長處,將破壞性的動力化為建設性的動力。

本港每百名兒童,便有5人患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以120萬兒童人口計則有多達6萬名患者,倘未能及早接受治療,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惟本港目前僅得12位兒童精神科醫生,患上該症的兒童如到公立醫院求診,一般要排期一至三年才獲接見。香港兒童腦科及體智發展學會促請政府,將兒童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列為殘疾及康復服務範疇,並增加兒童精神科醫生的數量應付需要。
香港兒童腦科及體智發展學會主席兼兒科醫生陳作耘指出,本港約有6萬名過度活躍症病童,而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2002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本港患有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的中學生,男與女的病發率分別為5.7%3.2%
患者散漫衝動容易犯事
他說,患者不能集中精神工作,未能抑制衝動行為,倘沒有及早接受藥物及行為治療,可以影響學業成績。「在學校經常坐不定,於是被老師處罰,繼而停學失學,或會變成問題青年,衍生出濫藥、童犯的問題。」
惟本港可處理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嚴重短缺,不論私營或公立醫院,全港僅得12名兒童精神科醫生,令公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症排期時間,延長至13年不等。他稱:「若以歐美作為標準,本港需要有28名兒童精神科醫生才足夠。」
蕭太的兒子患此症,很早已察覺兒子特別好動,「看見雀鳥飛過、有人走過,他便放下手上工作,跟那雀鳥那個人走了;別人下車時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走,但我的兒子是跳下車的,結果弄傷了要去看跌打。」
專家促納康復服務範疇
於是蕭太在兒子小二上學期,便開始輪候政府評估,惟歷時18個月、約見醫生達4次之多,仍未能為兒子確診。其間,學校不斷投訴其兒子闖禍,蕭太只好向私家醫生求助,而醫生在第一次面診時,已證實其兒子患有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陳作耘建議,政府盡快增加兒童精神科醫生數量,而該會轄下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工作小組,已草擬一份「兒童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2007立場書」,於下周一在立法會「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會議上發表,促請政府能將兒童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等列為殘疾及康復服務範疇。
 
常吃零食
易患過度活躍症
林綺文
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
http://www.sph.cuhk.edu.hk/cns/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0714/00176_063.html


溫馨提示: 五顏六色的糖果零食一向都是小朋友的最愛,家長可知道零食裏的人造色素和防腐劑會有機會使兒童過度活躍嗎?
過度活躍症是指行為情緒失調,患者行為形態上相比同齡者會表現得較衝動。其情緒控制及專注力也比較差,因而使學習、社交及人際關係上出現困難。在香港,每百人就有36個患有過度活躍症,單是兒童新症就佔約兩成。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數據顯示,在0306年期間兒童過度活躍症每年平均遞升約一百宗。患者大都是小學生,男童發病率比女童高68倍。
人造色素防腐劑所致
市面上大部分糖果薯片或果汁汽水都分別含有人造色素(偶氮染料)和防腐劑(苯甲酸鈉),兩者一般用作改善和保存食物的顏色和外觀。在預先包裝食物上會以E及數字標示,如E110E123E211。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一項食物色素及兒童行為研究指出,八至九歲兒童食用人造色素和防腐劑後明顯有過度活躍的反應,如說話過多、身體不停扭動難以安坐、課堂上發出怪聲、經常打斷別人說話等,但反應程度因人而異。
雖然過度活躍症發病成因不僅在飲食一方面,但建議減少食用人造色素和防腐劑也是其中一個避免方法。作為一個精明的家長,在選購零食時應多選擇天然色素和不含防腐劑之食物為佳。

調查指愛食糖果與暴力有關
(明報) 2009101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001/4/ehqv.html
英國一項心理調查指出,兒童每天都食糖果,長大之後,較傾向暴力。
該項由威爾斯卡迪夫大學進行的研究指出,他們曾研在1970年出世的一萬七千名嬰兒,監察他們在5歲、10歲和34歲的情況,以決定是否有關連。
調查指出,69%被定罪的暴力案犯人,在兒童時差不多每天都食糖果,而非暴力的研究對象中,只有42%差不多每天食糖果。
英國食品和飲品協會對報告不滿,認為是絕對是胡說八道。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