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生理時鐘

現代研究發現  破壞生理時鐘 容易患心臟病
蘋果日報  20091215
經常捱夜,將日夜顛倒的人小心患上高血壓等與心臟相關疾病,日本一項老鼠研究發現生理時鐘經常被干擾的老鼠,特別容易患上高血壓,增加心臟負荷,原因是一種與生理時鐘有密切關係的荷爾蒙長期高踞不下,影響了正常新陳代謝,長期失眠、夜班工人、空中服務員及經常搭長途機的旅客,也是生理時鐘常被擾亂的高危人士。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在一項老鼠實驗中發現,經常顛倒日夜,會令正常生理時鐘失效,同時令體內其中一種激素醛固酮( Aldosterone)水平上升,引發腎臟排水功能失調,出現俗稱水腫的現象,導致血壓上升。研究又顯示控制生理時鐘其中一個重要基因,也會影響醛固酮分泌,當生理時鐘被擾亂,連帶這個基因也失控。
在老鼠身上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在人體也找到,相信生理時鐘影響血壓在人類也適用,但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證實。除了夜班工人外,研究人員表示經常要適應時差的人,例如機師、空中服務員及經常乘搭長途機的行政人員,生理時鐘被干擾,也容易患高血壓及心臟病,但建議高危族要定期監察血壓,尤其早上血壓波幅大的人要特別注意。


一天二十四小時可分為不同時段,由不同器官來執行不同的功能,這個機制稱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生理時鐘。
古人智慧提出  破壞生理時鐘 容易百病叢生



《皇帝內經》

在戰國時代,中國處於七國諸侯分割的情況。約於此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開始應用於疾病成因方面,更被發揚到作為學校教材並記載在文獻中。陰陽學說一直未能確定是源自那裡及什麼時期。

《內經》雖稱是皇帝所寫,其實是由數位作者經過長時間匯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由《素問》《靈樞》兩書合成,《素問》於春秋戰國未期完成,而《靈樞》成書於公元2年,又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 公元25)修改。《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內容非常廣泛,除了醫學,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

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是《內經》的主題思想

1973-1974年,長沙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醫學文獻,屬於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詳細記錄了52種疾病及52種方劑,是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參考文獻。雖然如此,《內經》仍是最廣泛參考的文獻之一,現今許多學者仍以《內經》的豐富內容為啟迪。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的醫學經典。該書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一部跨時代的集體著作。在養生方面,該書對先秦歷代養生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所提出的養生原則和方法,成了中國養生術的基本方向。主要有:
1 天人相應,四時順養;
2 陶冶性情,淡泊虛無;
3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4 形神兼養,動靜結合;
5 養心守神,房事有節;
6 行針服藥,預防為主。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內求,是要我們往裏求。這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在於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內求當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長壽的。
  現代人為什麼對內求這麼陌生,有點不舒服,總是馬上想到吃藥?平常更是想不到內求。我把現代人不內求的原因歸結為三個
  第一是不願意內求,不願意內觀,不願意內煉。為什麼?因為內求畢竟太困難了,你要自己往裏看,我們長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裏看能看到什麼?往外看多容易啊,往裏看太困難了。你看去照一個X光片,做一個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還要內求什麼?內煉也很苦啊,買點藥來吃多麼簡單,又何必要那麼辛苦地自我修煉呢?可是請大家想一想古代養生大家、歷代高壽長者,以及歷代的名醫、大德、高僧、高道,誰不是內求、內煉的。比如說李時珍就發現《黃帝內經》經絡的秘密,經絡就是內觀、反觀、向裏面看才看出來。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經絡是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內求。自己內求,靜下心來往裏看,一閉上眼睛往裏面一看,黑黑的,什麼都沒有。很容易出現幻覺,心中一緊張,就有點害怕,有點恐懼,所以不敢內求。
  第三是不屑內求。總是覺得內求是虛的。還不如買點藥來吃,藥物是實實在在的,吃了之後就有反應。內求要自己鍛鍊,自己調理自己的經絡、臟腑、氣血,這些東西存在嗎?煉了之後有效果嗎?一旦看不見,一旦沒有立刻的效果,馬上就否定它:肯定沒有這些東西。
  久而久之,我們現代人就越來越偏離了《黃帝內經》的思想,丟棄了這位偉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稀世珍寶。這是多麼可惜啊!
  讓我們靜下心來,一定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如果沒有中醫的庇祐,沒有《黃帝內經》的庇祐,能夠在歷次瘟疫中戰勝病魔嗎?能夠繁衍不息嗎?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在治療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養生強身這些方面有著重大的效果。雖然很多人現在還抱著懷疑態度,甚至於反對它,否定它,但是這都無關緊要,只要來看一看《黃帝內經》究竟在講什麼,我們就清楚了。
  《黃帝內經》養生總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記載了黃帝對於生命的第一個問題——古今健康長壽的重大差異究竟是什麼原因?是時代不同了,還是養生之道失傳了?是天道的原因,還是人道的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的人都會怪罪外在的條件,認為肯定是現代社會已經與前大不相同了。實際上世道有沒有變呢?岐伯的回答是世道並沒有變,天道也沒有變,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變化了,生活習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
  有一句話:“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是握拳而來,撒手而去的,嬰兒握拳是握著精氣神,不讓它外泄,可是我們成年以後卻是千方百計在握錢、握權,握那些有形的東西,絲毫不放鬆。等到撒手的時候,才意識到手裏實際上什麼都握不住,可是這已經違背了生命之道,違背了養生之道。所以說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看你手中掌握的是什麼。
  岐伯回答了八個字:“陰陽,和術數。這八個字是養生總原則。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並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長壽之道、養生之道。《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八個字,實際上整部《黃帝內經》都在詮釋這八個字。
  陰陽,和術數,這個,這個總原則,不是抽象的、虛空的,它就實實在在地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當中。
  養生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
  養生就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什麼是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按照陰陽,和術數來做。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食飲有節。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飲食是有規律,有節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僅是起床、睡覺,還包括日常的活動。起居要有常規,是不能搞亂的。
  第三,不妄作勞。就是說勞動、運動應不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
  第四,形與神俱。形體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條主要講的是形,這裡主要講神,講形神合一,神離不開形,形也離不開神。形是神的依託,神是形的主導。
  飲食、起居、工作和勞動、精神,這四方面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的。只要這四個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黃帝對話當中所說的這樣,人人都能活過一百歲。所以說活到一百歲並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你可能會說了,這不容易嗎?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嗎?請注意,做到這四點,不是一天兩天就行了,而是一輩子,每時每刻都這麼做,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想一想,我們是這樣做的嗎?我們是不是形成了這麼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
  再看一看黃帝和岐伯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是不是這樣?黃帝內經》裏是這樣描述的,當時的人根本沒有像古人那樣,沒有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黃帝內經》
十二時辰 養生方略
人一切的生命活動如生長、代謝等,冥冥中受一種生理時鐘的「時間物質」所支配而進行規律運動!生理時鐘紊亂,則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荷爾蒙及免疫功能下降、衰老、損害健康,甚至發生疾病。謹將黄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方略,繪出健康標準的生理時鐘對臟腑的時療圖如下,望各位好自我調整正常作息時鐘,以維護健康:


Á
1:子時(2300 0100)前要睡覺
此時膽經值班,是膽汁運作和骨髓造血的時間。子時是身體休養及修復的開始,應該睡覺。此時不要熬夜,否則會導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臉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臉色清白。子時不要吃宵夜,因不易消化。晚飯吃得多、吃宵夜都會影響睡眠。
·
(膽經)膽的排毒
膽固醇的時候、骨髓造血
排毒最佳的時刻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

·
2:丑時( 0100 0300)要愉快入睡
此時肝經值班,是肝經修復的時間。肝經可調節全身血液並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解毒和排毒,為人體進行清洗工作。此時我們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丑時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緒惓怠煩躁。
¹
(肝經)肝的排毒
強肝的時辰、骨髓造血
排毒最佳的時刻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

¹
3:寅時( 0300 0500要有較深的睡眠
此時肺經值班,是呼吸運作時間。其特點為「多氣少血」,「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後,將新鮮的血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臉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人體體溫最低,血壓也最低,脈博和呼吸都處於最弱狀態,腦部供血最少,此時值夜班的工作人員易出差錯,重病人員也更易出現死亡,必須加以重視。如果在寅時經常醒來,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應加以注意,老人要慢起床,少早晨運動。
»
(肺經)肺氣體排毒
人多於此段時間死亡
排毒最佳的時刻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

»
4:卯時( 0500 0700)宜喝溫開水
此時大腸經值班,有利於排泄。卯時血氣流注大腸,此時最適宜喝杯溫開水,然後去排便。早餐可吃香蕉、橘子、蘋果等酸性、高纖維蔬果。卯時不要渴酒,否則肝臟無力及時解毒,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提高,必然對身體有害。
½
(大腸經)大腸固體排毒
肛門漲、思排便
排毒最佳的時刻 完結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

½
5:辰時( 0700 0900)該吃早餐了
此時胃經值班,一定別讓它閒著。你的胃已經等了整個晚上,所以,每天一定要早起吃早餐,而且要吃好一些。每天此時調理胃經最好,以啟動人體的發電系統。
¿
(胃經)
中風、心肌梗塞最多時辰
早餐必須吃得好
辰時養生 辰時是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

¿
6:巳時( 0900 1100)要適量喝水
此時脾經值班,是脾臟最活躍的時間。上班族宜起身活動一下,給自己倒杯水慢慢飲用,讓脾臟處於最活躍的程度;坐時兩腿併攏,用力擠壓腿內側脾經,活動大足趾,如果已經有飢餓感,但不能馬上進食,可以按壓公孫穴,以減少胃酸分泌。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品質就好,所以口唇紅潤,否則唇白或暗紫。
Á
(脾經)適時活動
脾轉化、統血
早飯轉化成精、氣、血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

Á
7:午時(1100 1300最宜小憩
此時心經值班,是養心的時間。午時心氣推動血液運行,宜養神、養氣、養筋。此時要保持心情舒暢,午餐後適當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過一小時,否則晚上失眠。起來後要適量運動,以利周身氣血疏通,增強心臟功能。
·
(心經)
血循環加速
血壓偏高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

·
8:未時(1300 1500)消化吸收功能盛
此時小腸經值班,小腸可分清濁,將水液歸入膀胱,糟粕(大便)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故午餐應在下午一點前吃完,這樣小腸才可以在其精力最旺盛時吸收營養物質。
¹
(小腸經)
血聚小腸、腦缺氧
感到疲勞、想午睡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

¹
9:申時(1500 1700)多喝水,利排尿
此時膀胱經值班,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並將多餘水液排除體外,津液在體內循環。此時宜多喝水,是一天最主要的喝水時間,及時排尿,此時烏龍茶或普洱茶適合減肥族群。此時辰頭腦最清醒,記憶力最好,適合工作和學習。
»
(膀胱經)液體排毒
以瀉水氣與火氣
想喝下午茶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

»
10:酉時(1700 1900)工作後多休息
此時腎經值班,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本,腎在酉時進入儲藏精華的階段。申時輕微發燒是氣血大傷的徵兆。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下班路上多做十趾抓地動作鍛練足三陰、足三陽經,以刺激湧泉穴。
½
(腎經)
腎進入貯臟營養階段
晚餐應吃適量蛋白質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



½
11:戌時(1900 2100)要保持心情愉快
此時心包經值班,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要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油膩過多,餐後要休息;運動以散步或太極拳一類不劇烈為佳,否則容易失眠。如果此時在家裡,可拍拍手張開雙臂調一下心包經,並給家人一個擁抱。此時是心包經與腦神經活躍的時間,是看書最佳時間。
¿
(心包經)情緒最愉悅
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
心情好、利入眠
戌時養生 心包經是一條讓人快樂的經

¿
12:亥時(2100 2300睡眠休生養息
此時三焦經值班,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是人體氣血運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臟。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不妨做一下八段錦的動作「兩手托天理三焦」,有點像伸懶腰。
Á
(三焦經)淋巴排毒
抗癌的時辰
排毒最佳的時刻 開始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

 

              十二經絡

 

一、肺經

 



 
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認為肺不僅指現代醫學的肺臟器官,更是整個呼吸系統的統稱。肺經乃以肺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經脈。呼吸系統受到傷害時,尋找位於此經脈的各穴位,並利用這些穴位加以治療便能產生療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將空氣吸入體內,並將其連送分配至五臟(內臟),以維持生存。若此機能發生異常時,會有上火、口乾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狀出現。此外,尚會產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隨著身體機能降低,皮膚呈現乾燥、沒有光澤的現象、臉色蒼白、聲音微弱、元氣喪失,並連帶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導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統的疾病,在秋冬之際會有惡化的傾向,故請提高警覺。食物方面會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膩的食物。當身體呈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請刺激肺經上的穴位,使氣血流通順暢,身體便能迅速恢復輕鬆愉快。肺經的主要穴位有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
 
二、大腸經




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現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症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乾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身體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使用大腸經的穴位加以治療,症狀能減輕,身體也會感到輕快。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裏、肘髎、曲池、手三裏、上廉、下廉、溫溜、偏曆、陽穀。手掌有合穀、三間、二間、商陽等。
 
 
三、胃經




 
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四、脾經

中醫醫學裏所謂的脾臟,以現代醫學而言,是指胰臟的功能;特別和胃有深厚的關係,兩者相互影響,以完成消化機能。其主要的機能是溫暖五臟,並吸收運送胃部消化,完成之養分入五臟六腑,以生成身體需要的細胞。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裏關係,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經一發生異常,身體各種症狀就會呈現出來。如心窩或胃附近會有重壓感,出現疼痛、噁心、打嗝等現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體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時甚至完全無法排尿。腳部容易冰冷、浮腫、身體有倦怠感。因為經常失眠,故身體感覺不適,不活躍。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只要刺激經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適的症狀。脾經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個,列舉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榮、胸鄉、天穀、食賣、腹哀、大橫、腹結等。下肢部份有府舍、衛門、箕門、血海、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隱白等。
 
五、心經

心臟在中醫醫學中是屬於五臟之一:位於肺之下,橫隔膜之上,狀如蓮花一般,且附著於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現代醫學所認為的心臟機能大致相同,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組織。心經是維持心臟功能的經脈,假使有任何損害的話,機能便會降低或亢進,並呈現出各種不適的症狀,如眼睛帶黃並有充血的跡象。喉嚨痛。由手臂開始,經肘部到手掌、小指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覺。或者是相反地有熱感。臉部發燒,有如上火一般。講話的聲音明朗,比較喜歡說話、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時也會感情用事。食物則偏好辣味,但體力卻不太好。可以在位於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處壓看看,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心經的穴位包括有極泉、青雲、少海、靈道、進裏、陰刹、神門、少府、少衛等九個穴位。心經發生異常時,身體會有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此時請刺激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能減輕了。

 
六、小腸經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於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並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後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於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並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眼睛帶黃。耳朵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呈現麻痹、壓迫疼痛的症狀。頭重、頭痛的感覺。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後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症狀。小腸經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個。
 
七、膀胱經



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絕不能忽略它。現代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臟製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由尿道排出體外。而中醫醫學卻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物和水份分開後,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而呈現各種症狀。如頭痛、頭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症狀會出現於頭部。又會產生肩、背、腰、臀、脛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發生股關節痛、痔瘡等。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聽力不佳。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愛鹹食。以季節而言,冬天發病的機會較大。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是由於膀胱經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八、腎經

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欲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九、心包經

 
現代醫學並無心包這個名詞。古時候的中國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通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症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如臉部上火、發紅。心悸、目黃。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痹感。並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症狀。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心包經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衛等。心包經異常時,請利用以上列舉的穴道加以治療,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十、三焦經

現代醫學並無三焦這個名詞。中醫醫學則言:[司掌後天元氣之源]。腎是人天賦[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後,將經由食物而獲得的[後天之氣]吸收體內,並讓其迴圈內臟的機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三焦經的穴道於心包經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陰交都是調節機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經的經脈發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症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窩至肚臍的肌肉發硬,則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徵兆。三焦經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個。
 
十一、膽經

[肝膽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也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係,而膽其實更居於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並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狀。食物方面比較偏好油膩的食品。感情雖容易興奮,卻比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長期持續。容易頭痛,並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有症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懷疑膽經有異常時,可以壓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膽俞穴,若出現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斷定膽經確實有異常。膽經的穴道分佈於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症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故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時,請早期治療膽經的穴位,以便謀求症狀的改善。屬於膽經的穴位有四十三個。
 
十二、肝經

 
肝臟經現代醫學而言,具有解毒和儲藏養份的作用,並且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臟器之一。然而,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肝和腎一樣,擔負著維持人的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禦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擊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煞費苦色不佳、喉幹、噁心等。下痢。陰部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決斷力。肝經的經脈是由拇趾開始,和腎經、脾經交叉後往上行,經過性器而來到臍下約三寸之處。然後再由此地經過第九肘骨的前端,通過肝、膽等內臟。肝經由此繼續往上行,並在眼下分為左右兩條,一條直通頭上的腎脈,一條繞往唇部終止。肝經在第九肋骨處雖然有一個分叉,但是和十二經脈的起始肺經相銜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經脈的最初經脈,形成生命永遠的迴圈通道。



奇經八脈
脈有奇常,十二經脈者常也,何謂之奇?奇者不拘於常,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八脈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蹻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沖脈:
十二陰陽經之海 起源於會陰穴,陰陽相貫,故任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
督脈:
手足三陽脈之海
任脈:
手足三陰脈之海
陽維:
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之會。
陰維:
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之會。
陽蹻:
主一身足左右之陽。
陰蹻:
主一身足左右之陰。
帶脈:
總束十二經及其他奇經七脈。

明代《醫經小學》中奇經八脈歌云:
督脈:督脈起自下極俞,並於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斷交,為陽脈海都綱要。
任脈: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咽承漿裡,陰脈之海衽所謂。
衝脈: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都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陽蹻:陽蹻起自足跟裡,循外踝上入風池。
陰蹻:陰蹻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
陰維: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
unchar2.gif (898 bytes)
陽維: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
unchar2.gif (898 bytes)金門穴。
帶脈:周迴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

陰陽學說 中醫之基礎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髮展的結果。
  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病機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主要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主要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和陽的一方盛極,因而壅盛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形成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臨床現象。
  陰盛格陽,即陰陽內外格拒。系指陰寒之邪盛極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疾病的本質雖然是陰寒內盛,但由於其格陽於外,故其臨床表現,反見面紅煩熱、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熱象。因其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故為真寒假熱。
  此外,陰盛於下,虛陽浮越,亦可見面紅如火,稱為戴陽,亦是陽虛陰盛,陰陽之間不相維繫的一種表現。
  陽盛格陰,系指邪熱內盛,深伏於裡,陽氣鬱閉於內,格陰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多見於熱病的熱盛至極,反見「熱極似寒」的四肢厥冷、脈沉伏等寒象。由於其疾病之本質是熱盛於裡,而格陰於外,故稱為真熱假寒。這種四肢厥冷,又稱之為「陽厥」或「熱厥」。
  陰陽互損
  陰損及陽,系指由於陰液(精、血、津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系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機體陰陽的平衡協調狀態,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壞,導致陰陽之間出現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和陰陽亡失等情況,是對機體各種病理狀態的高度概括。
  陰陽失調之說,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的「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和《素問·調經論》說的「陽虛則外實、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
  陰陽偏勝
  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實證病機。病邪侵入人體,在性質上,必從其類,即陽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陽,而形成機體的陽偏勝;陰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陰,而形成機體的陰偏勝。
  由於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的,一般來說,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偏勝必然會耗陰,從而導致陰液不足;陰偏盛也必然會損陽,從而導致陽氣虛損。
  陽偏盛
  陽主動,主升而為熱,所以陽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亢奮、代謝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說,陽勝的病機,多指陽氣亢盛而陰液未虛的實熱證。進一步發展,可成為陽盛陰虛之證。
  陽勝的形成,多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寒之邪,但入裡從陽而化熱,或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臨床多見壯熱、煩渴、面紅、尿赤、便干、苔黃、脈數。若陽熱亢盛過久,則必耗陰液,故陽盛實熱病證,易於煎灼人體陰液,久之亦可導致人體津液不足,陰精虧損,轉化為實熱傷陰的病證。此即是「陽勝則陰病」。
  陰偏盛
  陰主靜,主內收而為寒,故在陰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代謝低下,熱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等陰寒內盛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說,陰偏勝,多指陰邪偏盛而陽氣未衰的寒實證,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陽虛,則成為陰盛陽虛之證。
  陰勝的形成,多由外感陰寒之邪,或過食生冷,陰寒內盛,遏抑機體的陽氣,或由素體陽虛,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前者屬實,後者則為虛實夾雜。此外,陰寒之邪壅盛,日久必傷陽氣,故陰盛實寒病證,常可導致虛衰,出現機體生理功能活動減退情況,此即「陰勝則陽病」。
  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所謂「精氣奪」,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虛為主,尤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最為重要,這是由於腎陽為諸陽之本的緣故。由於陽氣虛衰,陽虛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亦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陽虛則寒,臨床可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亦可見到倦臥神疲,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以及由於陽虛氣化無力,陽不化陰,水液代謝功能減退或障礙而導致的水濕停滯等病變。
  陰偏衰
  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其滋養、寧靜的作用減退。多由於陽邪傷陰,熱邪熾盛傷津耗液,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虛,雖然五臟皆可發生,但一般以肺、肝、腎之陰虛為主,其它臟腑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亦多累及肺腎或者肝腎,所以臨床上以肺腎陰虛與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髒陰液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又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謂陰虛則熱,是指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相對亢盛,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等病理表現。陰虛內熱多有全身性虛熱,五心煩熱,骨蒸潮熱,消瘦,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陰虛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齦腫痛,顴紅升火,咳血或痰中帶血等症;陰虛陽亢多見眩暈耳鳴,肢麻,肌肉顫動等症。
  陰陽亡失
  陰陽的亡失,是機體的陰液或陽氣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包括亡陽和亡陰兩類。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導致全身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外邪過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大量耗傷而脫失;或由於素體陽虛,正氣不足,又加疲勞過度等多種因素所誘發;或過用汗法,陽隨津枯,陽氣外脫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陽,多由於陽氣嚴重耗散而衰竭,虛陽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涼,肌膚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陽氣欲脫之象。
  亡陰,系指機體的陰液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煎灼陰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陰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手足溫,喘渴煩躁,甚則昏迷譫妄,脈數無力,舌光絳無苔等。
  由於陰與陽相互依存,故陰亡,則陽必無所依附而浮越於外,陰亡之後可迅速導致亡陽,「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亦告終結。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闡釋人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從人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心、肝、脾、肺、腎)屬陰,因其功能以靜為主;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屬陽,因其功能以動為主。五臟之中又可根據其位置分為陽髒(心、肺)和陰髒(肝、脾、腎),每一臟腑之中又可將其功能歸為陽,而其物質歸為陰。此外,經絡亦可分為陽經、陰經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人體的物質基礎屬陰,而生理功能活動屬陽,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動以物質為基礎,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物質的新陳代謝。如果人體的陰陽不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的生命就會中止。
  3、說明人的病理變化
  陰陽學說還被中醫學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很多,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對另一方的累及等,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許多情況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釋。
  陰陽偏勝包括陰偏勝和陽偏勝,是指在邪氣作用下(或本身機能病理性亢奮)所致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高於正常水平的病變,《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陰陽偏衰包括陰偏衰(陰虛)和陽偏衰(陽虛),指陰或陽低於正常水平的病理變化。《素問·調經論》指出:「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由於陽虛,不能制約陰寒,可出現虛寒徵象,即陽消陰長,「陽虛則寒」;陰虛,無力制約陽,可出現虛熱徵象,即陰消陽長,「陰虛則熱」。
  陰陽互損指體內的正氣,特別是陰液與陽氣之間的病理關係,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陰陽互損體現了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陰陽互損的最終表現為「陰陽俱損」、「陰陽兩虛」。
  陰陽轉化指陰陽失調所表現出的病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的「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就是說明這類病理情況。
  4、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由於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是陰陽失調,所以對於任何疾病,無論其病情如何複雜多變,都可以用陰陽學說加以診斷。中醫診斷疾病首先要分清陰陽,既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證型,又可以用陰陽來分析四診。如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語聲低微者屬陰;脈象浮、數、洪大者屬陽,沉、遲、細小者屬陰等等。從證型來看,病位在表屬陽,實證屬陽,熱證屬陽;而病位在裡屬陰,虛證屬陰,寒證屬陰等。
  在決定治療原則和臨床用藥時,中醫學也是以陰陽學說作為指導的。如對於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以熱者寒之的原則用寒涼藥物清熱;對於陰盛所致的寒實證,則應以寒者熱之的原則用溫熱藥來祛寒。而對於陰虛所致的虛熱證,要以滋陰藥以補虛;對於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則要以溫陽藥以補陽。在陰陽兩虛的情況下,就必須陰陽兩補。
  陰陽學說還可用來概括中藥的性味,並用以指導臨床使用。一般來說,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味酸、苦、鹹者屬陰,味辛、甘、淡者屬陽;具有收斂、沉降作用者屬陰,而具發散、升浮作用者屬陽。在臨床用藥時,應當根據疾病的陰陽性質決定治療原則,再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來決定用藥。

舌象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

我們養生保健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屬於自己的養生方案,有一個基本點,就是辨寒熱。根據體質的寒熱,我們在養生上要不同對待。我們只要跟著感覺走就行了:寒性體質的人比較怕冷,喜歡溫熱的飲食,熱性體質的人怕熱,喜歡涼性的飲食,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適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體質的人還是熱性體質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體內的環境還會發生變化,有時是偏寒,有時又偏熱,這就要求我們經常留意觀察自己體內的寒熱情況,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需要我們時刻用心。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體內是有寒還是有熱呢?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看看自己的舌頭。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體內寒熱均勻,那麼,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濕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


舌質
舌苔
症候
淡白而嫩,比正常稍大
薄白
氣虛
淡白,正常或稍微萎縮
稍乾,薄白
血虛
淡白,胖大而嫩,有齒痕
濕潤多液、厚、白
陽氣虛耗使寒濕內積
淡白
薄白、中心剝離
胃陰不足
淡白
白、粘滑
脾胃虛弱
淡紅
薄白而潤
健康人之舌、感受風寒
淡紅而舌尖紅
心火盛
黃,粗糙
熱盛
紅,起刺
厚、黃、乾
裏熱盛極
中心乾燥
熱盛消耗胃液
黃、粘滑
濕熱阻氣
厚、黃、光滑
脾胃濕熱積滯
稀薄、白
陰虛火旺
深紅,起刺
厚、黃
熱邪入血
深紅
乾燥、有裂紋
熱盛津耗
深紅
熱極
深紅,萎縮
乾燥、少苔
長期陰虛
深紅
黃、粘滑
陰虛裏熱兼痰濕
暗紅瘀斑、瘀點

血瘀兼熱
淡紫而嫩
光滑、潮濕
內寒証
青紫
白、滑
瘀血証
青紫
黃、乾
陰血耗損、虛火內熾
白、滑
極寒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