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民情報告政治意義不大 對話平台有助朝野互動


民情報告政治意義不大 對話平台有助朝野互動

港府昨發表簡稱「民情報告」的《近期香港社會及政治情况報告》,稱按人大決定及《基本法》推行普選,是「市民的共同願望」,又稱報告是當局在可知範圍內,從公開渠道盡量收錄的相關事件及意見。泛民議員昨午召開記者會,斥報告是扭曲民意,並撕毁報告以示不滿。(盧翊銘攝)

政府公布提交給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的《近期香港社會及政治情况報告》(簡稱民情報告),厚達158頁,檢視其主體報告,主要是流水帳式記錄佔領行動79日以來發生的事態。一些記述顯得避重就輕,令人擔心後來者閱讀報告時,將難以洞悉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之後,香港發生大規模群衆運動的來龍去脈。按現時的政治氛圍,這份在政府與學聯對話沒有成果之後提出的報告,已經淪為走過場式的產物,政治意義不大。實際上,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對話平台,建立機制促進朝野良性互動,以解決政改爭議。

民情報告本意走過場
泛民把握機會批政府

民情報告原本是政府與學聯對話之前,雙方通過中間人議定的其中一項默契,作為各自的下台階,解決佔領行動。不過,政府在對話時公開宣示後,學聯代表回到金鐘佔領場地,卻一手抹去全部「默契成果」;自此,政府與學聯失去互信,雙方再沒有對話。到佔領行動後期,學民思潮成員提出重啟政改五部曲,以絕食要求與政府對話,可是佔領行動大勢已去,社會普遍期望清場,政府再也沒有藉對話紓解情勢的誘因。政府在各方都無期望下提交民情報告,皆因有言在先,為履行承諾,交「功課」而已。

當日,各方對民情報告都有盤算,其中學生和泛民陣營期望報告會描述8.31決定之後發生的事,顯示中央根據特首梁振英啟動政改五部曲的報告偏離民情,作出未合乎香港實際情况的決定,因而順理成章要求撤回或修改8.31決定。民情報告背後的唯用考慮,並非記錄群衆運動各類事態那麼簡單。

民情報告可用之處雖然不多,但是泛民未放棄用之以增加政治本錢,他們批評報告並無分析佔領行動前因後果,又無表述市民爭取「真普選」訴求等,實際上是在放大佔領運動對他們有利的一面。相反,建制陣營對於民情報告,並未趁機用以攻擊政敵,例如他們未批評報告未交代外國組織、外部勢力介入的情况,也未追究報告未觸及「大金主」與一衆泛民黨派和議員的關係等。情况說明不同立場對民情報告可有不同要求,即使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對這場運動不可能沒有想法;他們手握權力機器,對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相信不少於其他人,政府若以民情報告為武器,不難使一些人忐忑不安。當然,這是極壞選擇,負責任的政府應該不會做、也不屑於這樣做。

政府現在以走過場方式處理民情報告,是恰當做法。首先,履行了政府對市民的承諾;其次,不分析、不評論,可以避免爭拗;第三,不至為今日開展的第二輪政改諮詢,增添負面因素,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政改爭議仍然尖銳,民情報告若火上加油,對整體社會絕無好處。

即使如此,不少人對報告一些表述會有意見。例如報告結語指「嚴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讓香港如期依法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是中央、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的共同願望」,行文未清晰界定所謂「相關解釋及決定」是否包括8.31決定;若包括在內,則「香港市民的共同願望」的說法,在這裏是否有問題?事實上,若全體香港市民都對「《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解釋及決定」沒有異議,就不會有那麼大規模的抗爭行動了。

關鍵轉折輕輕帶過
無助了解佔領事態

另外,民情報告作為記錄佔領行動事態的官方文件,恐怕未能經受嚴格的歷史準則檢驗,部分關鍵之處顯得粗糙,未能反映全面真象,例如上文所指未觸及外國組織、外部勢力介入的情况,即屬一例。還有,9.28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群衆,是否使用了過度武力,從而激發民憤?這是事態惡化和導致大量市民以行動表態的重要轉折,可是民情報告就此輕輕帶過,只說「大批示威人士在金鐘一帶聚集,佔據馬路,衝擊警方防線,並與警察爆發多次大規模衝突。警方在金鐘及中環多次使用催淚煙嘗試驅散人群」。到底是誰下令施放催淚彈?這一直是事態關鍵,報告完全略過,而且主體記述沒有87枚催淚彈的數字,僅在附錄提及。民情報告對警方施放催淚彈的處理,無助當今和後來者了解整件事。

民情報告有太多政治考慮,不可能滿足歷史如實記錄的要求。這次群衆運動,今後肯定成為本港歷史的重要章節,為了對歷史負責,政府應該委請獨立學者團隊,全面了解和調查整件事,如實記錄和敍述,以免隨着時日冲刷,失去一些重要點滴,使事態模糊而無法保留真象。另外,當日政府與學聯對話時,除了民情報告,還提出了建立多方對話平台機制,讓各方人士與政府共同探討2017年之後的政改安排。如今佔領運動壓力消失,但是對話平台處理政改爭議是好構思,朝野透過對話平台良性互動,有望起到積極作用,政府在第二輪諮詢應該保留對話平台選項,推動並爭取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