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結底是習慣的差距


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結底是習慣的差距



  許多家長很疑惑,為什麼我給孩子報了那麼多的輔導班,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理想?為什麼我讓孩子一天恨不得24小時都學習,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來?一位有着多年教齡經驗的老師告訴您:其實,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這些差距體現在那些方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學生同時面對的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所以學生要學習好,除了我們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外,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2. 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盡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4.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所言之書,是專指《尚書》,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清代學者王夫之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這都是在強調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5. 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着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7. 獨立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做作業的同時也時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學的作業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書面的,二是看書思考或實踐操作的。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的態度,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盡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8.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9. 練後反思的習慣

  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10.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盡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周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11.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12. 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當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的時候,學習對他而言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造成孩子學習不好的家庭習慣

孩子學習不好、成績差、學習馬虎都是困擾家長的大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呢,關鍵又在哪裡呢?
專家指出,家長在教育中不自覺的錯誤,可導致孩子多種心理問題,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以下行為,你有過嗎?

1、常詢問孩子在班級的名次。
家長不能以每次考試成績的排名來肯定或否定孩子,對於一個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覆強調名次,勢必使孩子陷於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僅會使其學習成績進一步下降,孩子未來的整體發展都會受到妨礙。

2、常指責孩子的失敗。
比如有兩個孩子的語文考試不及格,家長甲對孩子說:“媽媽和爸爸都很關心你的語文成績,我相信這次考試還沒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長乙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以後肯定考不上大學!”
家長甲傳達的是關心和愛護,家長乙引發的卻是焦慮和憎恨,前者能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注重於問題的解決;後者則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實踐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期望,給孩子摧毀性的預言會造成傷害。

3、常阻止孩子玩耍而命其回到書桌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學”,而且學之不盡,孩子必然會產生厭煩心理。成功的教育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恰當的教育,則只會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學習興趣也沒有了。

4、在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使孩子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學習馬虎,成績不好(差)的孩子,家長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家長必須要有耐心,情緒穩定。
因為孩子過去的基礎較差,想要孩子一下子把學習搞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父母的千萬不能躁之過急,更不能因為孩子學習不好而指責孩子。

第二,父母應該和孩子進行誠懇溝通。
交談時,父母應該對孩子抱着真誠關心和寬容體諒的態度,表示理解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挫折是難免的。同時,父母還可以談自己過去學習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給孩子以必要的信心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再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孩子的情況:
①在學習上是否盡了全力?
②你是否認為自己無法搞好學習?
③你需要什麼幫助嗎?

第三,應向孩子的老師、同學或朋友了解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所在。
①孩子上課是否用心?作專是否認真?能否按時完成?
②孩子平時喜歡與哪些人在一起玩?有沒有受到什麼消極影響?
③孩子的特長是什麼?興趣是什麼?能否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讓孩子恢復自信,培養其成功感。

第四,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①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關心他,支持他,鼓勵他堅持不懈,頑強奮鬥。
②讓孩子養成獨立學習、不依賴他人的良好習慣,不要老乾預,老指導,老幫助。
③教育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告訴他是成功之母,要善於從失敗中找出成功之路。
④以肯定任何大小成績的方法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體會到,無論成功或失敗,只要他盡了自已的努力,父母都一樣愛他。
⑤鼓勵孩子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一步步地爭取,不要希望一步登天。

第五,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期望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到做事不拖拉,當天的事情當天處理,而不要輕易斥責孩子學習拖拉、不主動以及貪玩;對孩子講話、做事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易指出孩子致命的弱點,要維護孩子的尊嚴;不應該給孩子布置額外的學習任務,避免作業強迫症,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言行規範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去領悟如何做人做事;要經常在家庭中進行民主交流,
父母和孩子分別總結一段時期以來個人的得失以及未來的努力方向,同時相互交流家庭成員之間對彼此的意見和建議,讓孩子暢所欲言,使其感受自己的存在意義,而不是在不斷的埋怨和抱怨中掙扎。

第六,向孩子的老師、同學或朋友了解其優點。
比如,孩子的特長、興趣以及其他表現良好的地方。要結合他現有的優點,鼓勵和督促孩子發揚優點彌補不足,建立起對文化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形成對文化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習上的成功感。

第七,要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關心、支持、鼓勵;孩子出現進步行為表現時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時完成作業、寫作業又快又好等),鼓勵和支持孩子尋找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獨立的學習模式,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八,父母要多與老師溝通,了解作業的布置情況,以便督促孩子完成作業。
同時還可以針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與老師協商幫助策略,比如針對孩子的學習實際請課任老師設計輔導方案,循序漸進,保證孩子“當天學當天會,當天的事當天做”。

第九,要鼓勵與調動孩子積極主動地學。
比如,與孩子展開寫作業競賽,促使孩子全心身地投入到寫作業的競賽之中,使其興趣盎然高效率地完成作業;和孩子商量如何完成學習任務以及玩耍,這樣既了解了孩子的需要,也讓孩子明確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而也增強了孩子自我做主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


【孩子這三大壞習慣,你千萬不能縱容】

  葉聖陶先生把“習慣”和一個人的“能力”聯繫起來:走路和說話是人人具備的兩種基本能力,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比如,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事物記下來的習慣,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俄國民教育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我們家長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比如,生活習慣、待人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等等。
  關於怎樣培養好習慣,育兒專家都有很多經典的著作,我不啰嗦了,也許以後會總結一些具體的實例。今天,我想說幾個“反面教材”,不良習慣,對人的一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

  (1)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要發泄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我們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旅遊,其中一個朋友的孩子5歲,僅僅相處了三天,這男孩的火爆脾氣,讓所有人都崩潰了!
  看電視時,他說要看少兒頻道,他媽媽只不過慢了一秒鐘的時間,他居然抓起遙控器拚命往電視機上砸去,一邊還撕吼尖叫;吃晚飯時,他喝了很多飲料,他媽媽說不能喝太多,結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媽媽的腦袋上,還理直氣壯地哭喊;朋友們一起打撲克,他想玩,就單獨給了他和笑笑一副,誰知他不領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東西都掀翻了……
  別人的孩子,我不會幹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長:必須儘快幫助孩子糾正惡習。如果希望世界都圍着他一個人轉,一點願望沒有滿足就大發雷霆,那麼將來長大到了社會上,肯定會撞的頭破血流!當他遭遇拒絕、遭遇失敗、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會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更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控制情緒。

  (2)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事沒始沒終。
  一個朋友的孩子已經8歲,上小學了,我帶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圖,和笑笑一起拼,當笑笑還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開,衝到房裡,拿出一個奧特曼變形玩具。笑笑抬頭看了看,又低下頭,依然專註於手中沒有完成的活兒。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兩下,又轉身翻開抽屜,拿出一張碟,對笑笑說:“弟弟,我們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靜地說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讓哥哥的媽媽瞠目結舌。是的,笑笑2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訴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煩惱,說她兒子一直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沒耐心,不能堅持,現在上學了,老師也批評他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東張西望,回家做作業呢,也很磨蹭,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事兒,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看電視一會打槍居然能折騰兩個小時。
  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沒始沒終,長大以後可能很難成器,並不一定是幹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個認真投入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而且,不能專註,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沒有效率,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也讓人感覺缺乏責任感。我讓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兒子顯然已經養成了“習慣”,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糾正惡習,雖然改變很難,但是為時不晚。

  (3)依賴性強,不愛思考,遇到問題就找媽媽。
  這是一位網友媽媽向我發來的求助,女孩5歲。她說,孩子的獨立性很差,特別依賴媽媽,不僅僅是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還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畫畫的時候打不開彩筆盒,不會自己想辦法,就是找媽媽;玩滑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會自己面對,就是哭着要媽媽;看動畫片里提出的問題,不會自己思考答案,就是問媽媽……
  獨立,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愛思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習慣於依賴別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風雨。我們愛孩子,就要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能夠擁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種依戀,是為了分離!我提的幾個建議: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過於代勞、過於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提問,激發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別忘了適時給一點啟發;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結語:
  我還是這句話:孩子無錯,家長有責。以上惡習的形成,家長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過度順從,會導致孩子自私蠻橫;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軟弱無能。所以,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