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21日 後佔中第188天
否決政改方案後第3天大公社評:建制議員誠可嘉 “三人組”更見光榮
隨着二○一七特首普選方案被二十八名“泛民”議員否決,困擾港人社會達兩年多的政改爭議也隨之告一段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泛民”既阻撓特區民主邁大步,特區政府也就正好“疊埋心水”,將精力重新集中於經濟、社會、民生事項上,進一步搞好施政,造福市民。
事實是,過去兩年時間,由於反對派的無理阻撓,令到特區政府和整個社會、包括市民和建制派人士,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到推動政改工作上去了,而且精神壓力相當之大。三十二位建制派議員,前天中午在方案表決前一刻,突然表現失準,其實和長期全力支持政改、推動政改,但到最後一刻卻要面對方案被否決的殘酷現實,因而心緒不寧有關,確實是“非戰之罪”,值得理解與同情,不宜深究與責怪。
建制議員的失誤,與按下否決掣的二十八名“泛民”議員是有天壤之別的,應該被譴責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泛民”扼殺普選方案、斷送民主進程,連給政制向前行一步的機會都要封殺,他們的惡行是不可以被恕宥的,他們更無資格嘲笑一時失誤的建制派。
同樣,在歷時兩年的政改之爭中,鍛鍊了一支隊伍、提升了三位“將才”,他們就是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組成的“政改三人組”及從旁支援配合的公僕隊伍。
事實是,就以林鄭司長而言,“好打得”是早已名聞遐邇,袁司長在加入政府前於業界亦早已以幹練着名,譚局長轉戰多“局”、尤擅應對,但是,政改之爭、普選之役,不同安老扶貧、更非一般訴訟,而是涉及到國家主權憲制、中央與特區關係以及準確理解落實基本法這些重大政治問題與原則,其難度之大、要求之高、工作之艱鉅,確如林鄭司長日前所言,是她三十年公僕生涯所從未遇到過的。
但是,值得市民欣慰的是,就是這麼一場難打的“硬仗”,儘管方案最終被否決掉,但“政改三人組”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精神和勇氣,確是令人欽佩和感動的。“三人組”是港官、不是京官,但是他們的專業知識、學養見聞和工作責任感,令他們由衷認同要依法辦事,包括尊重中央憲制角色和地位,普選提名必須依據基本法而不能另搞一套。他們全力推普選,是真誠為香港好,而不是為了要完成“政治任務”,他們在諮詢各界、落區接觸市民和遊説“泛民”“袋住先”的工作過程中,表現越戰越勇、水平不斷提高,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其中,林鄭月娥司長在方案被否決後的總結陳詞中指出:“回望過去二十個月,即使專責小組的工作並非十全十美,即使我們三人的表現並非無懈可擊,但我可以昂首地説,這二十個月以來,律政司司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和我,一直克盡己職、依法辦事、努力在社會上尋求共識。……我們深信提出的方案是合憲、合法、合情、合理的,是在現時香港的實際情況下最好的方案,亦得到四成多至六成香港市民的支持。對於這20個月的工作,我們問心無愧。”
一場政改之爭已告落幕,特區政府官員、建制派議員和廣大市民,在過程中經歷了考驗,對“一國兩制”認識有了提高,值得肯定和高興。
本文為大公報社評
李慧琼:中央應該要諗下,點解會咁多人反政改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出席「城市論壇」稱,政改否決後,中央政府要反思,為何一個「明顯進步」方案會一直有三成多人反對。學者質疑,民建聯一向跟緊中央路線,如今叫中央反思,質疑是否為了建立溫和形象,從而為下年的選舉鋪路。
李慧琼指,中央、特區政府以至我們,都要思考為何一個明顯進步的方案,竟然只有五成人支持,卻有三成人反對,不少市民不接受。立法會否決,我們做不好的,會吸取教訓,會總結經驗,未來努力。
同場的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提出馬上重啟政改,但李慧琼反對。她認為此舉是「呃自己」,她認為社會現時沒有條件重啟政改,「20個月嘅討論都冇辦法達到共識,泛民一邊否決政改,一邊要求重啟政改,係漂亮嘅口號」。在場的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亦指,應留待2019、2020年才重啟,現時應集中處理民生項目。
《蘋果日報》的報道引述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他指民建聯向來跟緊中央路線,質疑李慧琼是否「口快快講錯」,但也可能一時情急想「講一句說話,全身而退」,不想得失任何人,博取同情和支持。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亦指,也許李只是想建立其開明形象,或為年底選舉鋪路。
順時序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