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燕京城





  “左邊就是宋慶齡故居,再有個三分鐘就到銀錠橋咯!”
  白色對襟衫、黑色燈籠褲、千層底布鞋、手拿濕毛巾,一身“職業裝”的車伕老張一邊踩着三輪車,一邊給記者介紹途經的景點……在北京後海,花不貴的價錢,坐在老式遮陽篷人力車上,穿梭在青磚灰瓦的衚衕裏,“八百年古都風華,燕京城閭巷交錯”的傳奇故事如曲樂般徐徐入耳,撩動心絃。
  在北京,有一句老話叫“大衚衕三千六,小衚衕賽牛毛”,説的就是這座城池與衚衕交織相融的關係。其實誰也説不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還是衚衕成就了厚重的古都文明。
  圍繞着後海老胡同片區,你既可以去恭王府感受王府奢華,也可以在荷花市場的酒吧小酌一杯,你會看到各國遊客漫步湖邊,也能遇上提籠架鳥的居民悠閒散步。你也可以租一條腳踏船泛船後海,還可以和在後海野泳的街坊們切磋泳技;再登上中軸線最北端的鐘鼓樓,遠遠看到泛着金光的建築,那是春日裏的紫禁城。
  鐘樓腳下,年逾六旬的何大爺正坐在鐘樓灣廣場邊上的石頭圍欄上,深深地咀着菸嘴兒,漫漫地看着過往行人。關於北京胡同的故事,老人是永遠也講不完的。“中國人最講一個‘人氣兒’,住房子也要接着‘地氣兒’,這衚衕裏的生活最有那股子人情味兒。”何大爺告訴大公報,雖然現在的樓房舒服方便,但老北京人還是稀罕衚衕深處的熟人大院。
九旬老人眷戀衚衕生活
  在鐘樓腳下住了一輩子的何大爺説,他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你看,這個院子,是極少見的西房為上,而且都上百年了。再看那個院子,以前有個門樓的,後來拆了……”
  按照社會學理論,衚衕裏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東家幾口人,西家有啥事,街坊鄰居都一清二楚。“平時出門買菜,見面就打個招呼,有啥事都能彼此照應,咱們過的就是這個熱乎勁兒。”
  同樣眷戀衚衕的還有張奶奶。“這可是一條將近1000歲的老胡同啦。”年近九旬的張奶奶顫顫地説。老人指的是位於北京西城長椿街國華商場後身一條名為三廟街的衚衕,也是京城最古老的衚衕。據考證,三廟街衚衕的歷史可追溯至遼代,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當地居民説,在遼金時期,三廟街衚衕就相當於今天的西單、王府井,相當繁華。
  “每天我都要來回走上幾趟。”張奶奶自小就在這裏長大,她説,衚衕裏既安靜又安全,不像外面吵得慌。只要在衚衕轉悠轉悠,自己的心裏就舒坦敞亮。
古城之脈記錄生靈流湧
衚衕是北京城的文化之脈(張寶峰攝)
  北京文物保護協會會員陳光中告訴大公報,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歡衚衕,首先因為與高樓大廈相比,衚衕之間的寬度較小,不會形成渦流,所以非常舒適宜居。此外,衚衕院落間緊密相聯,鄰里相熟,天然形成了一種既熱鬧又和諧的人文氛圍。
  其實在北京,衚衕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老北京人生活的依託,京城文化的脈絡。它好似一座座北京風情博物館,記錄着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展映着萬千生靈的律動流湧。
衚衕青年難捨衚衕大院
鈴鐺衚衕抬頭可見鐘樓(譚笑攝)
  每個人都有不忘的家鄉情,也許承載着北京人家鄉情結的就是衚衕。
  當記者走進鐘樓廣場時,回憶不斷湧現。記者在十多歲時與父母搬至鐘樓腳下,直到成年,成為平房“上樓”大軍中的一員。
  何大爺與記者是街坊,自民國起他家就在這裏,三年前的區域整改中他家的五間北房得以保留。記者在鐘樓灣遇到老鄰居,立刻便熟絡起來。就像何大爺所説,衚衕裏彼此都熟悉,即便搬走了,重遊故地時也一定會遇到老朋友。
  住在後海邊上的“90後”小夥左巍也説,每次遇到“上樓”的老鄰居回來打點老房時,絕不會有一點兒生疏,而是像親人一般請到家裏喝茶敍舊。
  遠親不如近鄰,説的就是衚衕街坊。左巍對大公報説,小時候父母不在家時,他就到鄰居家吃“百家飯”;下雨天主人不在家,院子裏晾的衣服會有鄰居幫忙收起來;深夜裏有老人病了,青壯年鄰居都急忙出來,幫着送病人去醫院;下水道堵了,街坊立刻拿來各樣的工具,沒一會兒就修好了……這樣的故事在衚衕裏代代重複,卻很難在樓房裏再現。
  左巍最愛念叨的電影,就是前不久著名導演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左巍把最能代表北京“勁兒”的同齡人分為兩類,一類是他這樣的“衚衕串子”,一類是各個機關大院出來的“大院兒孩子”。他説,衚衕出來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光腳不怕穿鞋的”、“混不吝”(什麼都不在乎),而部隊大院兒裏的孩子天生帶着軍人的“霸氣”。
90後“衚衕串子”左巍(譚笑攝)
  童年的左巍就是與“衚衕串子”和“大院兒孩子”的玩耍中度過的,這兩類孩子甚至時常“約架”,但長大後若相遇“盤道起來”,會發現特別和睦,因為骨子裏都是“地道的北京爺們兒”。
  如今,昔日一同玩耍的夥伴們陸陸續續都“上樓”了,可左巍還是無法割捨這裏。他還是習慣早上去麪點鋪買一個麻醬燒餅,下班回家前從回民肉鋪帶一包現切的牛羊肉,嘴饞了就去衚衕的小餐館裏吃一碗地道的爆肚。當然,他最喜歡的,莫過於在夏天的傍晚,在院子裏的大槐樹下,吹着後海刮來的陣陣清風,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香噴噴的炸醬麪。
衚衕是北京城的文化之脈(張寶峰攝)
  即便整改後的衚衕不再有隨處可見的菜市場,生活用品的補給需要到三公里以外的交道口或新街口,狹小的衚衕也不便停車,這裏的居民仍然“堅守”在這裏。
  “你看他,”何大爺指着一位正在跑步的中年男子對記者説,“我看着他長大,他以前還想着‘上樓’住,現在也不捨得了。多少年的習慣啊!”
南鑼鼓巷:重拾文化魂
遊人如織的南鑼鼓巷(張寶峰攝)
  在北京,若説起最著名的衚衕,則非南鑼鼓巷莫屬。“蜈蚣狀”的天然小巷、星羅棋佈的特色店鋪、美國《時代週刊》眼中“亞洲最佳風情地”之一、諸多外國元首來京必去之所……然而,就這樣一條名聲遠播的衚衕,不久前卻主動放棄AAA景區資質。按照南鑼鼓巷商會會長徐嚴的話説,現在南鑼鼓巷“商業味道太濃,丟了文化,丟了‘魂兒’。”
“奧巴馬”為南鑼鼓巷“打廣告”(張寶峰攝)
  作為一處極具特色的古老街區,南鑼鼓巷迄今已歷700餘年。這條與元大都同期建成的衚衕,是中國規模最大、資源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曾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結合的典範、北京舊城改造工程中各街區效仿的樣板。
  “我們是2011年12月開的店,當時效益還不錯,最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賣出5萬多元的貨。”在南鑼鼓巷入口處一家名為WOO的店鋪裏,店主季女士告訴大公報。這家不大的店鋪主要經營各色錦緞圍巾,時尚的材質、現代的縫紉、中國風的紋路,都契合着南鑼鼓巷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精神氣質。
  然而,就在2010年前後,名聲日隆的南鑼鼓巷迎來了遊客的爆發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房租的飆升:老店選擇離開,極具文化特色的小店被酒吧、小吃店取代。“這條巷子已經變味兒了。”從小就住在南鑼鼓巷的康大姐説,原來老街的安然祥和、悠遠沉靜已經蕩然無存。
今天的南鑼鼓巷裏有很多炸雞店、果汁店(張寶峰攝)
  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胡同研究者祁建向大公報表示,現代商業與古舊風貌必須保持在一個平衡點上。今天的南鑼鼓巷,其商業色彩正使其原有的文化氣息慢慢喪失,老街那種原初的安逸已經難以找尋。
  徐嚴介紹,暫停接待旅遊團、主動申請“降級”是好事,這將給南鑼一個靜下來思考的機會。下一步南鑼商户要自律管理,自動關停數十家有問題商户,逐步實現業態升級,最終走上健康發展軌道。
北京胡同之最
  1、最長的衚衕: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舊中國時為使館區。
東交民巷-網絡圖片
  2、最短的衚衕:一尺大街。坐落於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桐梓衚衕東口至櫻桃衚衕北口。其實它並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25.23米,只有6家門臉店鋪。
東交民巷-網絡圖片
  3、最寬的衚衕:靈境衚衕。位於北京市西單地區,東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業街西單北大街,全長664米。因先後擴充現最寬處已達到32.18米。
靈境衚衕-網絡圖片
  4、最窄的衚衕:錢市衚衕。位於珠寶市街西側,臨近大柵欄,衚衕全長55米,平均寬僅0.7米,最窄處僅0.4米,兩個人通過此衚衕需要面對面側身通過。
錢市衚衕-網絡圖片
  5、拐彎最多的衚衕:九灣衚衕。位於原宣武區東部,東口與鋪陳市衚衕相連,西口從校尉營衚衕通出,全長約390米,彎曲之處不下於13處。
九灣衚衕-網絡圖片
  6、最古老的衚衕:三廟街衚衕。位於原宣武區長椿街國華商場後身的三廟街一帶。這裏遼代叫檀州街,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
三廟街-網絡圖片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