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詠春拳術 馮漢 師父口述校訂




詠春拳術




馮漢  師父口述校訂
馮漢詠春拳社



詠春拳(派)是一種十分人工化的拳術。因就其理論、心法、手法而創有:《小念頭》、《尋橋》、《標指》等三套拳。學習者能訓練其個人在搏擊時,不經思考的自動反應。詠春拳術著重:「埋肘理論」、「中線理論」、「左右兼顧」、「甩手直衝」、「朝面追形」;以最短距離、最短時間,來攻打對方身體最脆弱的部位。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短勁、和彈勁三種同義),有爆炸性的勁力;攻守具備。詠春出手要求效果,不做無謂的手法與動作。

練《小念頭》的目的

練《小念頭》最主要的目的在學詠春最重要的基本手法和心法,以及鍛練學者的「意」和「氣」。練時腳踏「二字拑羊馬」,而馬步札好後保持不變(練站樁)。同時有利學者專心一意去練好手法和心法。熟習之後要配合腰馬、步法,才能運用成為一個完整的進攻或防守動作。

《小念頭》三節要點

第一節

打時要放鬆手來打。放鬆手肌,不可束力。當然,在打熟之後某一部份需要用力;但大部份要放鬆來練。希望以前慣用的死力棄而不要;而從新發展新的彈勁出來。同時練其基本手法、心法、和意念。

二節

是練其基本手法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學彈勁。要每一個動作都帶有彈勁;當然每一下都有其練習目的和手法。

第三節

這一節增加許多新手法,是第一、二節所沒有。

詠春手法  《小念頭》第一節

開馬與二字拑羊馬

開馬的馬步

第一先舉起雙手。高過膊頭些少,然後握拳放於腋下。握拳時,大姆指位置在手指外邊,盡量拉後抽高。因為詠春的攻防要點,在心窩對出之一、二尺位置。所以我們的拳頭要盡量拉高,以便出手時盡快到達這攻防要點。

開馬時要蹲低些少。以腳踭為圓心,腳尖左右分開;然後以腳尖為圓心,左右腳踭分開。心意為我們兩腳中間拑著一頭羊;大腿形成中文「二」字。

拑羊馬位置:
(一):一定要八字馬步。
(二):其闊度同膊頭相等。
(三):要收尾閭/提肛(即尾龍骨要收縮上去)。
(四):兩大腿的肌肉要向內拑入去。
(五):高度要在拑好馬之後,眼向下望,膝頭要同大腳指成一直線。太高為企馬,而太低為跪膝。拑羊馬本身是吊在中間。站樁做得好,雙腳板會貼實地下,重心不移。

雙插手

乃掌法之一。大凡講掌法,一定要扣大手指。其餘的手指要盡量貼埋最好。「雙插手」可用作定中線,「插手」本身可消對方下路來手。有對手的手太接近,我不可以用「耕手」,可用「插手」消之。

扣手指要點:

(一):大姆指要屈。
(二):大姆指要貼實手板。
(三):大姆指的肌肉要蹬緊。

日字衝拳:

(一):拳頭在胸骨對出,離身一個拳頭位。
(二):拳面向正對方,不好斜向。
(三):埋肘出拳。
(四):拳盡收肘。拳打到盡即要放鬆,自然會收肘。時間上沒有損失而又有下列之優點:
1):可隨時再出拳。
2):防守較緊密。
3):肘位不動,不易為對方所乘。

埋肘理論:

優點:

(一):攻方面:可搶中線以達到最短距離的攻擊。
(二):守方面:(1)埋肘本身已護若干重要部位。
                              2)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埋肘出手之法:

(一):其動力在肘。
(二):手法沿身弧形,不貼身向中線埋。
(三):同時間,要把出手維持於我中線與敵人中線之間的平面中之推出。

收拳攤手:

「收拳攤手」同我們真正用的攤手有好大分別。「收拳攤手」本身是一個收拳的步驟,最主要練腕力及掌勁。攤直手與肘,完全利用腕力。如果縮肘,腕力便練得不好;掌勁不可能練到。詠春好多時用腕力,有時加埋肘,加多一個手跤多一分力量。攤手收拳時要用力收回,第一可練彈勁,第二如有敵人在我後面可開肘打之。

攤手(小念頭之第一次攤手):

《小念頭》有三次攤手(不計收拳攤手在內),這三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

第一下攤手是在第一節。慢慢取中線埋肘推出。攤手時要有意念,第一:假設對方有一隻手與我攤手接觸中,隨時可能消失無踪。所以我方隨時趁勢進攻。當我手出時,意念著對方的手也同時在回退之中。

第二:每當我方出手時,另一個意念便是搶中線。

第三:另一個心法是甩手直衝。當對方的手突然離開我方的手,我方就應不經思考地立刻去攻。如果不趁勢去攻,在詠春派來講是失去一個進攻的機會。

攤手出法:

由握拳變扣掌,埋肘出之。高度在胸骨對出。手板維持在我中線與敵人中線之間的平面。整隻手推出,直至手肘離身一個拳頭位。

攤手位置:

(一):攤手是掌。一定要扣手指(記三點)。
(二):手肘離身一個拳頭位。
(三):攤手之內緣,即前臂盡量接近中線,但永不越中線。
(四):手掌同地下平行。
(五):其餘四指緊貼實,尾指稍比其他手高些少。
(六):攤手手板高度是在個人胸骨對出。真正用攤手時當然會有高低。而這小念頭內之攤手位置就是「黐手」之攤手位置。

「攤手」變化成「窒手」:

攤手變屈埋手腕,向中線圈落去。一路圈,一路取平前臂;以上的動作已是「圈手」。繼續圈至前臂與地下平行。已變成「伏手」。但動力不停繼續下去變「窒手」。由攤手變窒手已經過「圈」和「伏」兩個階段。對方來拳打我,可以圈手來填補虛位,不露自己道弱點,然後窒之。

「窒手」留意三點都要做到:

(一):基本窒手要直,手腕入手掌內緣守著中線。
(二):手指盡量向上,用腕力。
(三):手要盡量埋肘,切忌飛肘。

收回手時肘同手要一齊備收;千萬要留心埋肘。一路收,手指一路向上而手掌慢慢提高,直至升回胸骨對開一拳頭位之位置為護手。
護手位置:

(一):護手是掌,一定要扣手指。
(二):在前面或側面看護手走都垂直(與地平面成九十度角)。
(三):高度在胸骨對出。
(四):離身一個拳頭位。

護手本身蘊藏著一種向出的暗勁。如對方打我,我隨時有反抗之反應由「護手」變「伏手」。

「伏手」出法:

「伏手」將手腕屈,手離地面高度不變(同「護手」位置一樣)。然後用肘沿
  身體中線埋;一路出,一路要做到兩點:

(一):向中線埋時,伏手的手腕要沿中線之間的平面推出。
(二):同時期將前臂同地下取平,即是將伏手向下套落去。

當我手埋完肘之後,前臂同地下平行。我伏手用來套著對方中路打來的手,將來手食住。

伏手位置:
(一):手腕要向中線盡量屈。
(二):手肘離身一個拳頭位。
(三):前臂同地下平行。
(四):前臂切緣盡量貼著中線。

伏手向下圈時切忌以下兩點:

(一)不好將手腕向上提。借力然後圈下去。詠春有個定律是不借力,隨時從
      某一個位置出手。

(二)另一方面,當我方圈落去時,不好將前肩提高。這是借力。當然落去時
      威力大,但是借力時會露虛位弱點;對方若是好功夫的可趁機向我攻擊。
     「伏手」圈好之後然後「窒手」;窒手後便慢慢收手。肘同手一齊收,
      變為護手。伏手、圈手、窒手、護手各三下之後變為「橫拍掌」。

橫拍掌:

由護手開始變為橫拍掌,左掌向右邊拍向前/上各大約十五度,不超過膊頭。詠春理論是不過籠及不追手,能消到對方便算數;因為多做會費精神、氣力。最重要是我們返手打,或防守時多些時間可用。橫拍掌出手時向前向上,向前希望將防守距離增加。因為如果我橫拍的話,我防守的距離是一個拳頭位;向有個角度向前向上可增加三個拳頭位。在時間的配合上,對方要多出三倍的時間給我消(當一個拳頭為一個時間單位。)當然要視乎對方來拳快慢而定。打完橫拍掌之後,用肘為圓心,擺掌向正中,出直擊掌。再打另一邊橫拍掌。

直擊掌:

要埋肘出法,攤手收拳。

不消過籠及追手之理論:

當敵人向我攻擊而我要防守的話,是以剛剛消到而不過籠為最好。因消來招的話,一則會費多些氣力做多餘的事;二則翻手向對方進攻則更費時。若敵方之橋手向我方攻來,而實際上因角度問題打不到我,我並不需要出來去消(黐貼對方之手)。若是出手去消的話,是為追手也。又若敵我雙方橋手已接觸,而對方突然收手轉另一攻擊手法,而我方不用「甩手直衝」之心法而去消他的第二攻擊亦為追手也。追手必定費時、費力、及被動式的手法。

詠春手法  《小念頭》第二節

撳手 — — 兩側、後、前撳手要配合馬步,轉馬用。以消對方來手,亦可用作上膊等等。譬如當敵人拉我時用膊頭碰之。如用作消側面之攻擊手掌和平臂則會形成一個盾牌。

上下欄手 — —雙撥手:

在上面的是上欄手;下面的便是下欄手。

(一):欄手是掌法,要扣手指。
(二):上欄手同膊頭平。
(三):前臂與身體正面及地面成平行。
(四):上下欄手要以互相蓋叠為原則。

在「小念頭」裏是用來練撥手;但練到「尋橋」有很多用處。要用彈勁收。
雙撥手:

肘同膊一齊出,直到上臂同自己身體成一直線。上臂不再出,膊頭不移動,只有繼續拂動手肘將前臂分左右彈直。直至前臂、上臂、及身體成一直線為止。要用彈勁快動作撥出;出時左手在上(上欄手),收回時左手變下欄手。收時亦要用彈勁。後轉雙枕手。

雙枕手:

出法
(一):雙肘先沉,盡量埋肘。
(二):雙前臂繼續下落與地面平行。
(三):雙手要平行。
(四):手指盡量向上。

要記著枕手以埋肘先。對方有手打來,肘可消之,然後食平佢,取有利陣地,以便進攻。練時雙手練,用時可分開用;可變成一手枕、一手打。

雙攤手:

承上式。留心攤手位置。你會發覺前臂同手掌已形成一個角度,不論你在高或低角度去看都是不變。由雙攤手翻掌而變成橫窒手的手掌與前臂所形成之角度不變。翻掌時沿這個角度,用手掌以彈勁拉下一個至半個手掌位,沿原有角度雙手「標」上去。由橫窒手、變標手至撳手,手肘不屈。撳手乃是用來消對方的外簾下來手。

拋手:

手肘不屈,向上拋。拋高來手,收拳。

詠春手法  《小念頭》第三節

橫拍掌:

由握拳位置出,可出任何一招。橫拍掌消對方同樣一邊的來手。敵人左手攻來,我右手消之。右手攻來我左手消之。

上橫擊掌

承上式,加一過渡式。前臂內緣在中線手指向出、前臂與地面形成之角度在打橫拍掌形成。貼中線向前向上打掌出去。最主要是上頸。下式收拳攤手。

攤手— —小念頭第二種攤手出法:

要點:
(一):彈勁快出搶中線。
(二):留手(留對方來手之法)。
(三):以拋物線出去,手出到頂點便停。手掌同時與地下平行,乃達控制對方來手。

耕手:

用來消對方同樣一邊的來手。手不可過中線,沿中線平面破落去;詠春謂之「破中」;但永不過越中線。破到同地面平行的時候可以轉些少位向外,直至手肘直。同時手肘同身體離一拳頭位,膊頭同耕手成九十度,千其不可過籠;下式變為攤手。

攤手:

圈手— —下橫擊掌:

承上式,由攤手變圈手;圈到盡為至。拳差不多變為收拳攤手那招一樣;但要扣手指。前臂與地面平行將肘打直,一掌打落去。自然形成一個斜角向下位置,落點在中線與膊頭之間,打對方肺尖。手指向出稍向下,攤手收拳。

膀手:

位置…膀手出時用肘行先,取直線拋出去。(實用來說正身膀手比較少用)

(一):定中線。在腕骨對上(前臂)的位置。
(二):於鬆手指。
(三):放鬆手腕。
(四):前臂要盡量斜。
(五):前臂尺骨向上。
(六):上臂同身體正面成三十度。
(七):手肘高過膊頭少許。

這膀手乃黐單手或盤雙手時所用之膀手位置。

低攤手——第三種攤手:

承上式,用彈勁將手撻下去,直至前臂同地下平行。兩個用處:

(一):準備下一式——底掌。
(二):用來消對方中下來手。由上至下消解下路之進攻。
底掌:承上式。盡量用肘打直上去。底掌多數用來打心窩,但練時打高。

單插手(插手上文有解釋)

雙甩手:

一隻手掌在上,另一隻手在下。陰陽掌法去消被捉的手,詠春謂之「甩手」。
將手掌厚肉的位置向單插手的腕骨位置切下去,練我雙手合作。
實踐時如對方捉我手腕,我將被捉的手拉回單插手位置,以便另一隻手切落對方腕骨上。

扯拳— —車輪拳:

扯拳時,取中線,埋肘;另外一隻拳頭守著自己心窩位置(胸骨下面陷的位置。)第一下扯空拳時(上文)是要擺在胸骨的位置,原因是怕初學者埋肘和搶中線練不夠好;日後升級出拳不用先擺在胸骨的位置,可直接由握拳位置出。

承上式甩手之後扯左拳,收回右拳護心窩對出。

扯右拳,收左拳護心窩;為車輪拳之基本手法。

第三拳(左手)出後,同時期右拳收回右胸骨位。右拳便收拳攤手;右手扯拳後攤手收拳。

<小念頭完>



詠春拳理    馮漢  師父口述校訂
馮漢詠春拳社 1987 11

詠春與別派不同的特點:

(一)        中線理論:
a.    練習由最短距離及最快速度去進攻或防守。
b.    敵人因不易卸力,所以被擊時受力較重。

(二)        朝面追形:
a.    防守方面:用於限制敵人向己進攻的方向。因是正面攻擊,對方向己進擊的方向只限於四門內,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同時對於敵方的來勢也能較易捉摸。
b.    進攻方面:易於擊中目標,及擊中後敵人受力較重。

(三)        黐手:
練習與敵人接觸時所得的感覺,從中找出對方的空隙,以便進攻和防守。

詠春心法:
(一)        膀手無定形:

膀手是過渡性的,每次用膀手消後應即變別的手法去進攻敵人。固定了形的膀手除了欠缺攻擊性外更容易被敵方所乘。

(二)        撳頭上尾,撳尾反上頭:

若對方的手在己身膀手之尾部(即近手踭或以上的位置)壓下,我可用膀手之頭部(即拳或手腕的部位)來攻打對方。

若對方的手在己身膀手之頭部壓下,我可用膀手之尾部上踭打之。

(三)        應打要打,不應打莫強打:

在對方露出空隙時,若不進攻,只有使自己的防守更加危險。因在很多情況下,攻打亦具備防守的作用。在不應打的情況下勉強進攻,反使自己露出空隙,因在不適當時候發出的攻擊會使自己的防守盡失。

束橋膀:

是利用膀手加上馬,來束縛對方的橋手。但時間運用要恰好,不可太早或太遲。若自己的護手要鑽低向上面,不能由胸直攻對方,那麼我們是不應強打。
當束橋膀用在適當的時刻,作用可連消帶打。但當用得不當時,強打只會反給對方攻擊的機會。護手應以守為主。

入生樁法可分五類:

(一)        拍(撳)打
(二)        內簾攤打
(三)        外簾攤打(打上路)
(四)        外簾攤打(打肺尖)
(五)        擸打

入生樁之拆法

(一)        拍(撳)打之拆法:
a.    追形攤打。
b.    追形拍(撳)打,由橋手上面拍,跟用住撳打。
(二)        內簾攤打之拆法:
a.    追形攤打。
b.    追形拍(撳)打,由己方橋手底下拍去。
(三)        外簾攤打(打上路)之拆法:
a.    追形攤打。
b.    追形攤打,切記擸手不可飛肘。擸完後,手要與身體成 90°。
(四)        外簾攤打(打肺尖)之拆法:
a.    追形撤退式底攤手。
b.    追形攤打(同上第三b)。
c.     追形上、下耕。前鋒手做「下耕」,消後的繼續攻擊在乎於和對手的距離是遠或近。在近距離可以直接用「上耕手」,埋肘向前逼;而另一手攻打對方。
在遠距離則要向前踏步,並用「下耕手」轉底掌,向對方的肺尖部位打之。同時「上耕手」要窒低對方的攤手;一則提防對方攤手之攻擊,二則更可以借對方之力。
(五)        擸打之拆法:
a.    追形攤手。
因擸打的力度比攤手大(擸手是要加上腰馬力),所以攤手時,需將後腳踏橫,來達到追形的理想位置。
b.    追形束橋膀。
c.     追形拍(撳)打。前鋒手反擸敵方之擸手而拍手,消對方來手;轉拂手取敵方之頸部。(不能用擸手消之,因為對方先擸的力度是比較大)

入生樁之反拆法:

(一)        用於練習入樁時應有的勁度、速度,及在每一種拆法中所感覺到的不同先後。

(二)        「追形」在每一種拆法和反拆法中,都佔很重要的位置。只要能追到形,已在可以消到對方一大半的攻擊。不過,追形的速度一定要達到「敵人一動我即動」的地步。不然,防守方面便會有問題了!

基本接橋五法

(一)        接橋的定義:接敵人橋手也。在對敵時用手來消對方的攻擊為之「接橋」。

(二)        當敵方攻擊時,詠春拳手在「朝面追形」之後,對方攻擊之方向大致上可分為四個方向:即右上、右下、左上、左下。這四個方向為之「四門」。

(三)        接橋之要點:

a.    一定要「朝面追形」。否則受攻擊方向便不限於四門。
b.    一定要用適當的招式去消。
                                                             i.      對「橋面」的攻擊,可用:標、攤、或膀。
                                                           ii.      對「橋底」的攻擊,可用:枕、耕、或撳。
c.     一定要運用「彈勁」去消(一定要用勁)。
d.    消的「時間性」要準。接觸對方的時間要在出手不束橋、和用盡彈勁在這範圍之內。

(四)        接橋之基本手法

a.    標:— — 用來對付「上路」的攻擊。
b.    攤:— — 對付「上、中路」的攻擊。
c.     拋:— — 對付「上、中路」較為埋身的攻擊。
d.    耕:— — 消「下路」的攻擊。
e.    撳:— — 消「橋底」的攻擊。通常用以對付在木人樁手「長手」
         方面橋底的攻擊。

(五)        「留手」與「不留手」接橋的分類

a.    留手接橋法:
除了消對方攻擊之外,還能控制敵人橋手以便利用詠春橋手感覺之長處。接橋後留手的有攤、拋、耕、撳、等手法。
b.    不留手之接橋法:
只消對方之強力攻擊,消後對方橋手通常會被擊退因而未能「留住」對方之橋手。接橋後不留手的有標手。

尋橋(第四節)

尋橋定義重溫

簡單定義:尋找對方的橋手。

詳細定義:在我詠春攻擊及防守範圍內,配合手法、馬步上落同變化去找尋對方橋手,以便能利用我詠春黐手感覺之長處來達到防守及攻擊之目的。
增加尋橋第四節之原因:

(一)        尋橋拳套的首三節,每一下都是一個散招的練習。有第四節是給詠春學者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及示範怎樣去由一下散招轉變第二下散招。
(二)        增加手、腳、腰、馬配合與運用。
(三)        尋橋頭三節,攤手比較少。在第四節增加多幾種不同的攤手用法及馬步配合。
(四)        練習進攻與防守之連貫性意念。

打吊包之目的及打法:

目的:
(一)        練習打移動目標之中線。
(二)        練習馬步上落及轉變以達到擊中目標為目的。
(三)        練習手法運用和轉變。
(四)        練習打「真人」時正確的距離、位置、和感覺。
(五)        練習寸勁及勁度,能從任何招式發勁。
(六)        練拳頭硬。

打法(兩種):

(一)        組合性打法:要符合打吊包的多個目的。特別注意打吊包中線的重要,上落馬步和手法運用與及轉變的配合。

組合打吊包方法要點
數次
手法
落點
馬步
一、二
左、右日字衝拳
心窩/面門
二字拑羊馬
三、四
左、右掌
上頸
二字拑羊馬
五、六
左批肘兩下
肺尖
上左步右卸身馬
七、八
右批肘兩下
肺尖
右卸身馬
左掌(拂手)
上頸
退左腳右卸身馬
右掌(拂手)
上頸
右卸身馬
十一 *
出左拳抽正身
心窩/面門
二字拑羊馬
*第二輪開始重複

(二)        第二種打吊包法散招練習

散招:招數可以憑個人想像力去練習;但一定要符合詠春拳的拳理為準則。散招可以分為兩種練習方法:

(i)               打靜止中的吊包:即吊包被打時移動不大。可練習打「真人」時接觸的感覺。打吊包時的落點是在吊包由上至下 1/5的地方。吊包被打時其擺動不大。

(ii)            打回蕩中的吊包:練勁、練打「迎頭」之力。通常打吊包由上至下 4/5的地方。第一拳(或掌、或其他招數)打吊包出去之後,當吊包回蕩之時,再出招把吊包打回去。第二下才是真正的練勁。

扯空拳(車輪拳)要點:

(一)        練鬆筋及練彈勁。手肘筋鬆,力才能達。
(二)        練氣力、心法、與手法。
(三)        練習進攻與防守,雙拳一攻一守,互相呼應。
(四)        扯拳時,打同一個目標。上下拳同時一收一發,及同於中線平面上。

打沙包(扯空拳)目的:

(一)        鍛鍊拳頭至堅硬和結實。
(二)        練拳頭忍受痛程度增加(皮加厚)。
(三)        最重要是鍛鍊拳與所擊目的之正確距離。如果你本身拳頭半出已接觸到對方,你的力便未能發盡。若拳已發盡才接觸到對方則乃強弩之拳。

打沙包(扯空拳)心法要點:

(一)        腳踏二字拑羊馬。
(二)        上下拳路同於中線平面上。收拳位心窩對下些少。
(三)        埋肘出拳,不可飛肘;要搶中線。
(四)        不出膊,不斜膊及「衝身」。
(五)        不可吊炮式打法。
(六)        不好借力。

黐單手目的:

(一)        練最基本手法(註:黐單手之目的並非用作打人)。
(二)        練習基本感覺:
(1)    雙方橋手相接之感覺。
(2)    相接後轉動之感覺。
(3)    相接後對方攻擊之感覺。
(三)        練習與對方黐手有力壓著之後,我們仍然可以保持埋肘現狀。
(四)        練習我手在任何時間及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發彈勁攻擊或防守。
黐單手手法(攤、正掌打、膀、伏、窒 (勒)、日字衝拳):

循環開始:

步驟
甲方
乙方
甲方
1
攤手(主動)
伏手(被動)

2
打一掌
窒(勒)手消之

3

打一日字拳
膀手消之
4


攤手(重複 1

子午馬迫步法(即:尋橋馬迫步法)

腳踏子午馬(注意子午馬正確位置),重心在後腳。

上馬時,後腳用力撐之(過渡時重心當然變)。盡量貼著地面而上,保持身體高度不變,不可忽高忽低。

上後腳後,前腳跟隨標上去。保持用雙腳正確距離,不要太大或太短步,以便保持重心在後腳。前鋒手左右均可。左腳在前面,稱「左子午馬」。右腳在前面,稱「右子午馬」。

盤雙手(黐雙手)最基本練習法:

(一)        練習最基本的手法和招數。
(二)        練習最基本的感覺。
(三)        雙方橋手接觸後,仍然保持埋肘現狀。
(四)        左右兼顧。
(五)        練習自己的力同對方的力之平衡。對方有多少力來,我用同樣的力度去抵抗。對方力大,我無法抵抗便要轉另一手法去卸力。
(六)        是過手攻擊對方的一個準備。位置一定要準,才可以感覺對方的破綻。

盤雙手(黐雙手)要點及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               外簾手橫過自己的中線。
(二)               上、下伏手力度不同。上伏力向前,下伏向前及向下,保持埋肘。
(三)               肘離自一個拳頭位,不好貼身。
(四)               雙方四個手腕接觸時形成一個防守網的圓圈,亦即是攻防通道。雙方四個手腕轉動時都在這無形的圈子內。上伏時期若手不作鉤形而升高,當你要消對方時便失去腕力的借助。
(五)               不盡上伏或下伏。忌將自己脈門貼著對方橋手;此乃暴露你的弱點。
(六)               下伏應盡量去貼實對方。用伏手之「L」形盡貼對方前臂,加強前臂的感覺。

詠春甩手操:

(一)        腳踏二字拑羊馬。
(二)        雙手伸直,舉雙手向前,同膊頭平。
(三)        雙手用力拂後,雙手鬆勁得雙手自動回前,直至稍高於膊。
(四)        雙手上前後,再用力拂後。
(五)        一落一上,是一個循環。

詠春基本攻法:

橋底掌、橋面拳

橋底掌(對方橋手在我橋手上):在對方的橋底(如攤手或膀手),如對方有空隙暴露我便乘機打之。用掌時上頸,用拳時打心窩,用來練彈勁。

橋面拳:自己的上伏或下伏。通常上伏是不可能打的,因為對方是用膀手,因角度關係,你無可能打。但如果對方膀手位置不正確便可打之(例如:膀手超過 30度)。

橋面拳是對方攤手時,自己「食住」對方來打。

走手:由橋面手(上伏)變橋底手是當大家黐手時,對方橋手開始由上面轉落下面,我手落的動作要比對方快些,沿著對方橋手(外簾)圈入變攤手,要保持埋肘。

由橋底手(高膀或攤手)變橋面手,多數由上面開始,沿對方橋手,埋肘「食」著對方橋手打之。

走手原因

(一)        自己疲倦。
(二)        大家有變化,比較靈活。
(三)        創造或找尋對方黐手時的破綻,希望有空隙以便攻打對方。

詠春樁手第一下(即木人樁第一下)

(一)        兩隻手掌都守著中線。
(二)        前鋒手(左或右)在自己下巴對下,不應太低,有肘底比後面的手為高。
(三)        後面的手守著心窩對出。肘離身一個拳頭位,並不是護手位置。側面看,手是 45 °。

拑羊卸身馬:(由正身拑羊馬變化出來)

(一)        用雙肘為圓心。
(二)        本身身體中線保持不變。
(三)        每一方向轉(或左或右)腳板都不超過 45 °。
(四)        轉時用腰馬力。

拑羊卸身馬位置(以二字拑羊馬為基本)

(一)        雙腳要向內拑入。
(二)        收尾閭 (提肛)。
(三)        身體高度與拑羊馬同。
(四)        身體重心分配為:坐馬腳(後腳) 2/3力度,前腳有 1/3力。
(五)        向左面轉為左拑羊卸身馬,右腿為後腳,左腿為前鋒腳。

用卸身馬原因:

(一)        我出手時因用腰馬力,所以力比較大。
(二)        可以同時打一、或兩個目標。
(三)        我出手時,手比較長些;不會聳身、不會失重心或出膊,及保持中線不變。

接橋:

坐馬消法:

(一)        最基本消法:正身不退馬消。
(二)        正身基本消法加坐馬。
(三)        正身基本消法加坐馬,再加退馬。退馬後保持卸身馬(1/3重心腳退先,雙腳退同一距離)。
(四)        退馬時的距離保持恰好消到對方便夠,不可以太多或太少。希望同一時期可以在消之中有機會攻。

上路消法:

(一)        上格手(4)直;直。『外交錯;內正(卸馬)』。
(二)        上耕手(8)直;直;橫;『反手。交錯;交錯;正』。
(三)        單擸手(4)直;卸直插。『內;外』。
(四)        膀手(6)直;直;反手。『正;交錯;正膀上踭』。
(五)        拍手(2)直。『由下至上斜拍,打下』。
(六)        拍撳手(4)直;直。『正拍撳打上;交錯拍撳打上』。
(七)        枕手(2)直。『正,外』。
(八)        圈手(4)直;卸插。『內;外』。

下路消法

(一)        膀手(6)直;直;反手。『正;交錯;正』。
(二)        下插手(4)直;直。『外交錯;內正(卸馬)』。
(九路者:中上、中中、中下;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

詠春基本防守法三部曲:

(一)        窒手(或攤手、或底膀手)。
(二)        窒手加坐馬。對方橋面打來,用攤手消之。向攤手那邊坐馬(膀手相反);左膀手向右邊坐馬,另一隻手是外簾的,要半窒)。
(三)        窒手加坐馬,再加退馬(退 1/3重心腳先)。如雙手是在外簾坐馬,要漏手入內;或半窒。威脅性會大些。

子午馬位置:

(一)        重心在後腳。
(二)        雙腳要屈。
(三)        雙腳踭同個人子午線成一直線,前鋒腳保護我子午線。
(四)        後馬腳位置不超過 45°(35°至 40°)。
(五)        前鋒腳位置可微向入(或向前)。
(六)        上身同子午線平面成 90°角,以便左右手都可以接觸對方;攻守都可用兩隻手。側看只見一邊膊頭。
(七)        收尾閭 (提肛)。

子午馬轉法(由拑羊馬或卸身馬轉左右子午馬)

轉時後腳做圓心,用腰力轉至 90°;前鋒手出左或右均可。

轉後要注意前及後腳的位置,前鋒腳要「就番」後腳同子午線成一直線;重心在後腳。

注意:如前腳提高,身體重心不移;同敵人交手時不易被人掃跌。我可隨時起前腳而無起腳預兆。

擒拿解招法

學擒拿解招法,要假設以下數種情況:

(一)        我方給對方擒拿住,我方已輸了半招或一招,或者情況很危險。
(二)        對手比自己高大。
(三)        對手大力過自己。

因此,我們去解救自己時,不要只靠自己的力去化解。

請參考擒拿解招法圖 1:己方被對方同一邊的手捉住

解法:我們一定要有個用力點,才可以用到自家力來解對方的擒拿手;
方法就是:沉肘枕手同時向後退,跟著圈手或批肘打對方。
第一圖擒拿手法很容易轉成第二圖擒拿手法,參看圖 2。當對方用第 1圖擒拿手法,而我用沉肘枕手,跟著預備用圈手打對方時,而對方轉用第 2 圖擒拿手法,我們的圈手是沒法用出。我們就要用以下二個方法去解對方的擒拿:
(一)        用批肘,跟著用拂手打對方。但不要忘記同時要有護手去保護自己的弱點(即批肘下之位置)。
(二)        用另一手鎖住對方擒拿我們的手,將對方的手骨反轉,用我們的手肘壓在對方的手骨上。我們只要用肘的角度來壓對方,以便控制對方着地的高低。


詠春腳法

十五腳法是從尋橋、標指和樁法中加變化出來。包括:

一:提膝蹬腿
九:挑腿轉橫踩腿
二:直上蹬腿
十:提膝轉耕腳
三:正挑腿
十一:踢毽腳
四:橫蹬腿
十二:前掃腳
五:膀腳轉橫蹬腿
十三:後掃腳
六:膀腳轉反挑腿
十四:跪膝(不著地式)
七:橫切腿
十五:跪膝(著地式)
八:提膝轉橫下蹬腿


腳法不一定是踢;前後掃、提膝 、跪膝和上落馬步也是包括在內。

(一)        提膝蹬腿腳法源出尋橋第二節;用腳踢敵方。因距離及方向不同,而有以下三種基本起腳法如下:

a.    原地起腳——對方在我們正前方,而且在我們踢到的範圍內,就可正身踢。若果用左腳踢,就要以右腳尖做圓心,向中線轉入同時踢出左腳。
b.    上步提膝蹬腿——對方在我們前面,但距離不在我們踢到的範圍內。如果我們用左腳踢,就要用右腳踏前一步成子午馬後,繼而起左腳踢。
c.     左右提膝蹬腿——正身拑羊馬,踢的腳向起腳的那邊方向踢出,不踢的腳保持原來位置不變。如果對方從左面來,我們起左腳向左方踢去,右腳保持拑羊馬不變。

這三種起腳法,踢後將腳放下地上便成子午馬。

(二)        直上蹬腿腳法

源出尋橋第三節;蹬腿接觸對方是用腳跟,踢法如同提膝蹬腿。

(三)        正挑腿腳法

是從蹬腿變化出來,所不同的是用腳尖或尖面去踢對方,踢法如同提膝蹬腿。

(四)        橫蹬腿腳法

從正蹬腿腳法變化出來;木人樁法中有橫蹬腿。橫蹬腿不是向敵方中路攻擊,詠春的橫蹬腿通常踢對方任何一邊的小門,通常用一手擸住對方的手而踢對方。如果我們踢右腳,第一要用左腳跟轉出;第二再用左腳尖轉前起橫蹬腿,踢對方中線位置。

紅線課程(為期四個月)

甲:拳術
(一)        心法。
a.    無橋應尋橋。
b.    打手乃消手。
c.     拳入三關任我行。
d.    套拳鍛練之要點。

(二)        小念頭。

(三)        尋橋。
a.    目的和要旨。
b.    第一節:
1.  「甩手直衝」意念之鍛練手法。
2.       拑羊馬轉子午馬之練習。
3.       子午馬轉反邊子午馬之練習。
4.       子午馬轉卸身馬之練習。
5.       轉馬雙扣掌攔手(批肘和分肘)。
6.       雙擸手。
7.       拍肘手。
8.       撤退式低攤手及直擊掌。
9.       單扣掌欄手。
10. 卸馬膀手(移位式)。
11. 從欄手肘出拳。
12. 單橫掃手;子午馬轉拑羊馬。

c.     第二節:
1.    開始移動馬步之練習。
2.    上耕手。
3.    握拳下欄手。
4.    提膝蹬腿。
5.    卸馬膀手(拋肘式)。注意護手。
6.    轉馬揪拳。
7.    轉馬單擸手。

          d. 第三節:
1.    子午馬迫步之練習。
2.    直上蹬腿。
3.    雙低膀。
4.    雙橫窒手。
5.    雙標手。
6.    帶腰轉馬直上蹬腿。
7.    卸馬撳手。
8.    轉馬反手出拳連消帶打。
9.    卸馬扯拳打同一目標。
10.   卸馬扯拳打兩個目標。

(四)        黐手法。
1.    卸馬消法(坐馬消法)。
2.    卸馬膀手(坐馬膀手)連擸打。
3.    綑手。
4.    坐馬消法之反消法,及反反消法。
5.    拍手打法(入步與原步)。

(五)        基本入樁五法。
1.    目的。
2.    馬步走法。
3.    五法:
a) 撳手,拍手出拳(外簾入)。
b) 入內簾,攤打。
c) 入外簾,攤打上。
d) 入外簾,攤打下。
e) 入外簾,擸打上。
乙:拳功
(一)        空拳 120
(二)        沙包 120
(三)        單黐手每手法 1分鐘(共 4分鐘)
(四)        雙黐手(共 8分鐘)
丙:輔助運動
(一)        左右坐馬各 12
(二)        相背坐地相壓各 10
(三)        跳繩共 55
黑線課程(為期八個月)
甲:拳術
(一)        小念頭。
(二)        尋橋。
(三)        木人樁法(一至四節)。
1.    目的與要旨。
2.    練習程序之要點。
(四)        黐手法。
1.    變化打手法一至四(其目的及手法)。
2.    回合式黐手練習。
3.    獨立腳黐手(其手法及目的)。
4.    綁眼黐手(其手法及目的)。
5.    黐手之基本消腳法。
(五)        獨立腳推拉之練習(即拉車仔),其目的、訓練方法及實用。
(六)        腳法。
(七)        擒拿解招法(其要旨及方法)。
(八)        入馬迫馬——「敵我」前鋒腳相接而我未能「食馬」之補救法:
1.    同邊腳:
a.    己在內簾;
b.    己在外簾。
2.    交錯邊腳:
a.    內簾相接。
b.    外簾相接。
(九)        入馬迫馬防腳法。
1.    敵方低樁馬:
a.    重心在前。
b.    重心在後。
c.     當我踏上第一步而對方變其重心。
2.    敵方高樁馬
(十)        中級接橋練習。
1.    接橋要點。
2.    何謂「九路」。
(十一)              高級空拳心法。
1.    隨意發拳。
2.    從任何位置發拳。
3.    攻擊任何位置。
4.    以最短距離攻擊目標。
乙:拳功
(一)        空拳 150 次。
(二)        吊包 180 次。
(三)        獨立腳各半分鐘。
(四)        雙黐手共 8 分鐘。
(五)        綁眼黐手共 2 分鐘。
(六)        基本打甩手共 3 分鐘。
丙:輔助運動
(一)        左右坐馬各 18次。
(二)        坐地相背相壓各 10次。
(三)        跳繩 65次。
黑線課程簡介
甲:摘要
(一)            打拳套要點:
   準、打出意念。勁到、快(除了小念頭第一節)。一定要能做到手到、腰馬到、與眼到,打完之後不可氣喘。
(二)常見的打甩手缺點:
           交手分開後便垂手轉身行開。此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舉動,因在任何戰鬥情況下都應警惕著自己;所以應習慣擺出樁手及注視對方。
乙:主題  (變化打手法一至四)
(一)            目的:
1.    在對方完全正確的手法下,利用手法或角度來製造破綻進攻對方。
2.    在對方微露破綻的手法下,擴大其原有破綻而達到進攻目的。
(二)            手法:
1.    雙方都是攤、膀、與上下伏手的位置及雙方的手法是完全正確。在這情況之下可在用自己膀手轉攤手的一刻,將對方的手反擸底,並同時用卸身馬來將對方的中線帶歪;然後用自己的下伏手來攻對方心窩部位。
切記擸手的手肘要與身體成 90°角,擸時可利用轉卸身馬的腰馬力來發出彈勁將對方的手擸低,這樣才可對方衝身。
2.    雙方都是攤、膀、與上下伏手的位置,但對方的上伏或下伏微露破綻。在對方的伏手露出飛肘時,在我們膀手轉攤手的一刻,正身上前一步迫向對方,膀手反轉掌或拳打向對方的頸或頭部。
此打法可分兩種:
第一,在真打情況下,打的手上完對方之頸部後要收肘用作防守。
第二,在切磋的情況之下,打的手輕拍對方頸部後,要飛小許肘來擋着對方的手;飛肘的角度要達到束對方的橋,令到對方的手不能圈打到我們為最理想。
同時,自己的伏手要變成撳手來撳低對方的攤手;切記此撳手要向前向下撳去,千祈不可過去了自己與對方之間的中線,不然對方可上肘反攻。
3.    自己雙手都是內簾手(即攤、膀),而且對方的某一隻手微露破綻的那一邊,我手可在膀手轉攤手的一刻反擸對方的手,而在有破綻的一邊就直打向對方的頸或頭部。
注意這打法也分真打及切磋兩種情況,例如變化手法 2
4.    自己雙手都是外簾手(即上、下伏),而且雙方手法完全正確。在自己上伏轉下伏的一刻,雙手順勢將對方的手交錯地撥向另一邊。目的是將其雙手用力帶交錯其中線而使到對方的手交錯着,撥後繼而用肘;同時自己的另一隻手就立即反手上來攻打對方。
注意撥撳與打是同一時間進行。而且撳時一定要肯定對方的雙手是被撳低,不然對方便有機可乘了。

1987 12 9 日)稿












Flag Counter





1 則留言:

  1. Thank you SiHing, this is most important record and information.

    Alain Chan from Toronto, Canada.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