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文化地標】維港百年 滄海桑「填」






 










【文化地標】維港百年 滄海桑「填」






1910年代的香港海岸線,皇后大道東及金鐘道均是臨海大道。 A. 中區木球會,即今天的遮打花園。 B. 海軍船塢,約現在的金鐘地鐵站。昔日金鐘是兵家重地,如今政總正建於對出的填海土地。 C. 金鐘兵房,約今天統一中心附近,因兵房之一的禮樂樓懸有金鐘而得名。 D. 灣仔,當年是黃賭毒集中地,設有發電廠。 E. 東角,設有東角糖廠,今天已失去海角的地理特徵,建滿千篇一律的商場。
1910年代的香港海岸線,皇后大道東及金鐘道均是臨海大道。
A. 中區木球會,即今天的遮打花園。
B. 海軍船塢,約現在的金鐘地鐵站。昔日金鐘是兵家重地,如今政總正建於對出的填海土地。
C. 金鐘兵房,約今天統一中心附近,因兵房之一的禮樂樓懸有金鐘而得名。
D. 灣仔,當年是黃賭毒集中地,設有發電廠。
E. 東角,設有東角糖廠,今天已失去海角的地理特徵,建滿千篇一律的商場。

百多年前,英軍戰艦初駐維港,當時的海岸線彎曲蜿蜒,恍如長蛇。然而,變幻原是永恆,我城難抵發展巨輪,填海工程此起彼落,港闊水深頓成回憶。今天,站在山頂俯瞰兩岸,稜角不見,滄海桑田,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俱在數十年間拔地而起。一位中學教師眼見學生讀了數年歷史,古今中外治亂興衰讀個大概,卻對腳下土地一無所知,於是心有不甘,決意自行補白,提筆錄下海岸線的多年變遷。

今日緩緩走遍維港兩岸,俱是平整筆直的馬路,或是草木扶疏的海濱公園,誰想百多年前,原來的海岸線凹凸有致。弧形海灣是個天然避風港,尖削海角則是渾然天成的觀景台,還有那小小的奇力島,就如離群小童獨自在水中央。可惜為了開拓土地,港英政府自十九世紀中開始填海,一直以「磨平海角、填平海灣」為方針,港島及九龍半島彎彎曲曲的天然海岸線慘遭分段填平,原生地理形態從此再不復見。八十後中學教師余震宇不忍維港昔日風光被人遺忘,近兩年先後推出《港島海岸線》及《九龍海岸線》,藉着填海進程道出香港發展。「以前的中上環、筲箕灣及土瓜灣,都是形態各異的港灣,顧名思義,灣仔就是一個小海灣。至於北角、東角、牛頭角和荔枝角等,皆是凸出的海角。」海角三面環海,正好站在盡頭欣賞海景。現時想在市區看到原始的海岸線,只能到西環摩星嶺泳棚一帶。









余震宇自小醉心香港歷史,三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堅持每天發放舊照。
余震宇自小醉心香港歷史,三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堅持每天發放舊照。
香港還有一些貼近海岸線的小島,因填海而併進港九半島,從此在地圖上消失,就如上述的奇力島,便因填海興建紅隧時併入銅鑼灣北部;還有海心島,併入土瓜灣變成海心公園,年輕一輩大多未曾聽聞,「沒辦法,本地史在本地教育制度裏缺一席位。」三年前,余震宇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重溫昨日故事,因此經常往來政府檔案處及圖書館,「了解歷史,讓我們有基礎去辨別現狀,比如說六七暴動事件,當年警員面對暴徒僅放出數枚催淚彈,但是去年面對和平集會人士卻施放87枚,今昔對比,論述會更有力,同時更能掌握傅振中及陳靜心等左派人士的心理。」

串連海神廟宇 重塑昔日面貌

土地問題,其實也是每代香港人的問題,香港山多平地少,要發展城市不可避免移山填海。如今地處內陸的中間道、裕民坊、高士威道及皇后大道中,昔日竟是沿海地帶,今日全然不見痕迹,「唯一可以留意的是海神廟宇,如天后廟、譚公廟及蓮花宮等,以前都是建於海邊,把它們串連起來就是當年的海岸線。」仔細一想各區廟宇,方才驚覺填海土地之闊。百年前,其實也有反對填海的聲音,不過並非珍視維港的小市民,而是經營海運業務的商家,因其公司大多座落沿海位置,填海後便變得遠離岸邊,失去地理優勢。

回歸前,我城雖由港英政府統治,但發展一直受內地政局影響。余震宇回顧多次填海工程,其實都與內地政局不穩有關。上世紀,中國人禍頻頻,大量難民從不同年代湧港,遂需開闢土地安置暴增的人口。「例如二十年代軍閥混戰,內地人逃難來港,政府於灣仔東部填海,由莊士敦道填至告士打道,容納新增人口。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大量國民黨士兵攜同家眷來港避難,政府又在北角建立難民營作容身之所。到四、五十年代國共內戰,還有後來的大饑荒、文革十年,難民一波波湧港,九龍灣填海土地就是作徙置區之用。」

「從太平山山遙望對岸,可以清楚看到九龍半島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填海土地」,余震宇兩手比劃解釋,「香港填海可用九十年代作分界,在那之前,維港兩岸的填海用地普遍用於商業、住宅及康樂設施,如中環的摩天商廈、文化中心及維多利亞公園等,為香港經濟及社區發展提供助力。」寸金尺海的維港總算用得其所。「九十年代後情況卻急轉直下,西九龍大幅填海土地用於地產項目,尤其九龍站、奧運站及柯士甸站附近主要用以興建豪宅,如凱旋門和擎天半島等,呎價動輒兩三萬元以上。購物商場如圓方則以名店為主,卻連接西鐵線、東涌線,以及耗資八百多億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旁邊還有作糖衣的西九文化爛地。」文質彬彬的他越說越憤慨,「整項工程令人質疑,到底是為香港人服務?還是為了方便內地人投資、購物?還是規劃失當?」港九兩岸最近距離已由兩公里收窄成九百米,香港人已沒有向維港予取予攜的資本了。









遠眺今天的維港,高廈林立,稜角不見。
遠眺今天的維港,高廈林立,稜角不見。
親畫繪本 簡述港九發展

舊照片加上一大堆文字,小朋友未必感興趣,更何況是講歷史?設計師劉斯傑為了讓港孩輕鬆接觸香港史,花了兩年時間做資料搜集,甚至找來日軍畫來轟炸香港的地圖作參考,「軍事地圖應該較準確,影響勝負呀。」然後畫成維港海岸變遷的兒童繪本《香港百年變變變》,逐頁翻開,可按比例找到各年代的細節變化,「香港填海史,某程度就是簡化版的港九發展史。」









劉斯傑花兩年時間查找資料,以繪本形式紀錄香港海岸線。
劉斯傑花兩年時間查找資料,以繪本形式紀錄香港海岸線。
他自言純粹以紀錄者角度反映真實地貌變化,讓讀者自行思量在維港變成維河前,是否該收手?「答案可以是否定的,我自己亦不反對填海,例如你要在港島區填海興建沿海單車徑,我會舉腳贊成。」仔細研究舊日風貌,偶有特別發現,「舊時土地需求不太劇烈,三、四十年代填海後,會任由沿海土地暫時空置。」不像現時即填即建即超支即用。









最早期的香港海岸線
最早期的香港海岸線









日治時期的香港海岸線
日治時期的香港海岸線
紅隧秘聞

紅磡海底隧道屬銅鑼灣第三期填海工程,約於七十年代動工。原來港英政府早在1900年已經開始計劃填海,但因庫房空虛,待戰後才重提計劃。當時官員一毛不拔,不肯免費撥地,又不許官方借貸,故一直拖延,直至七十年代維多利亞發展公司及其他財團願意承包才動工。當時鍾士元爵士曾建議興建六條行車線,認為能夠很快回本,後因耗資過多而放棄。余震宇翻查檔案又發現,當時海底隧道還有多個建設方案,如在海底分開兩個出口,其一通向中環地段。此外,五十年代政府還認真規劃興建跨海大橋替代海底隧道,一是建議由堅尼地城延伸至深水埗,二是由尖沙嘴連接摩利臣山,但因颱風及船隻航行的安全問題而擱置。若以上任何一個想法最終得以落實,今天的交通規劃也會截然不同。

中環









中區海傍道:約今天的干諾道中,攝於1880年。
中區海傍道:約今天的干諾道中,攝於1880年。









皇后像廣場:攝於二十年代,對出便是維港。
皇后像廣場:攝於二十年代,對出便是維港。









天星碼頭:這是1910年的第一代天星碼頭,位於今日的干諾道中。頂部有KOWLOON FERRY字樣,意指駛往九龍。後方建築為皇后行,即今日文華東方酒店。天星碼頭隨中環填海遷址四次,真正見證香港發展。
天星碼頭:這是1910年的第一代天星碼頭,位於今日的干諾道中。頂部有KOWLOON FERRY字樣,意指駛往九龍。後方建築為皇后行,即今日文華東方酒店。天星碼頭隨中環填海遷址四次,真正見證香港發展。









干諾道中現貌
干諾道中現貌









置地廣場:中環昔日亦是海灣,最早期的海岸線位於皇后大道中,置地廣場的位置當年為六層高的香港大酒店,是十九世紀中香港最高建築物。
置地廣場:中環昔日亦是海灣,最早期的海岸線位於皇后大道中,置地廣場的位置當年為六層高的香港大酒店,是十九世紀中香港最高建築物。









中環填海進程 以前的海岸線大概位於皇后大道中,19世紀中移至德輔道中,即今天滙豐;20世紀初移到干諾道中,即今天皇后像廣場;到五十年代,填至愛丁堡廣場;最後90年代遠至IFC,建成第四期天星碼頭。
中環填海進程
以前的海岸線大概位於皇后大道中,19世紀中移至德輔道中,即今天滙豐;20世紀初移到干諾道中,即今天皇后像廣場;到五十年代,填至愛丁堡廣場;最後90年代遠至IFC,建成第四期天星碼頭。
銅鑼灣









高士威道:以前的銅鑼灣,是個銅鑼般的避風港,而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則是海堤。如今高士威道已成馬路,旁邊本建住宅,後來變成維園。
高士威道:以前的銅鑼灣,是個銅鑼般的避風港,而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則是海堤。如今高士威道已成馬路,旁邊本建住宅,後來變成維園。









高士威道現貌
高士威道現貌









灣仔及銅鑼灣:十九世紀末,維港沿岸沒有高樓大廈,可以清楚看見整個灣仔及銅鑼灣地區。左上方還有兩個海角,稍近的是東角,稍遠為北角,今日已被填平,地理形態消失不見。
灣仔及銅鑼灣:十九世紀末,維港沿岸沒有高樓大廈,可以清楚看見整個灣仔及銅鑼灣地區。左上方還有兩個海角,稍近的是東角,稍遠為北角,今日已被填平,地理形態消失不見。









銅鑼灣避風塘:二十年代,水上人多,晚上萬家燈火,市民還可在買辦船隻買海鮮。
銅鑼灣避風塘:二十年代,水上人多,晚上萬家燈火,市民還可在買辦船隻買海鮮。









鵝澗榕陰:香港八景之一,已在填海工程下消亡。1910年代,位於鵝澗上的鵝頸橋跟現今的不同,小橋主要助市民渡過運河(Canal),該運河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堅拿道(Canal Road)。
鵝澗榕陰:香港八景之一,已在填海工程下消亡。1910年代,位於鵝澗上的鵝頸橋跟現今的不同,小橋主要助市民渡過運河(Canal),該運河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堅拿道(Canal Road)。









奇力島:座落銅鑼灣對出海面,原是軍火庫,六十年代為配合海底隧道入口工程,與港島連接,現為香港遊艇會。
奇力島:座落銅鑼灣對出海面,原是軍火庫,六十年代為配合海底隧道入口工程,與港島連接,現為香港遊艇會。
尖沙嘴









半島酒店:因海灣像嘴形,水上人因而稱其尖沙嘴,另外又有別稱九龍角。早期海岸線在中間道一帶,廣東道及漆咸道都是沙灘。後來經歷填海,約三十年代建成半島酒店。
半島酒店:因海灣像嘴形,水上人因而稱其尖沙嘴,另外又有別稱九龍角。早期海岸線在中間道一帶,廣東道及漆咸道都是沙灘。後來經歷填海,約三十年代建成半島酒店。









鐘樓:早年尖沙嘴沿岸為軍事要地,有威菲路軍營及漆咸道軍營,戰後威菲路軍營變成九龍公園,漆咸道軍營改建成科學館及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火車站遷至紅磡,舊車軌和鐵路建築變成文化中心與太空館,當年鐘樓建於海邊。
鐘樓:早年尖沙嘴沿岸為軍事要地,有威菲路軍營及漆咸道軍營,戰後威菲路軍營變成九龍公園,漆咸道軍營改建成科學館及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火車站遷至紅磡,舊車軌和鐵路建築變成文化中心與太空館,當年鐘樓建於海邊。









訊號山:又稱大包米,19世紀中期屬沿海地帶,後來前方填海開闢梳士巴利道及尖東,興建文娛設施。
訊號山:又稱大包米,19世紀中期屬沿海地帶,後來前方填海開闢梳士巴利道及尖東,興建文娛設施。









尖沙嘴填海進程 早期海岸線在中間道一帶,兩邊廣東道及漆咸道是沙灘。20世紀初,政府把所有海灣及海角填平,海岸延至今天新世界中心及鐘樓位置,土地主要作軍事用途及營運倉庫業務。20世紀中期,再度填海,開闢了尖東大幅土地,作商業及康樂用途。尖沙嘴天星碼頭亦於當時興建。近年發展西九,填來大塊柯士甸土地,巧立名目開展地產項目。
尖沙嘴填海進程
早期海岸線在中間道一帶,兩邊廣東道及漆咸道是沙灘。20世紀初,政府把所有海灣及海角填平,海岸延至今天新世界中心及鐘樓位置,土地主要作軍事用途及營運倉庫業務。20世紀中期,再度填海,開闢了尖東大幅土地,作商業及康樂用途。尖沙嘴天星碼頭亦於當時興建。近年發展西九,填來大塊柯士甸土地,巧立名目開展地產項目。
觀塘









駿業里:四十年代觀塘區的填海規劃非常蝦碌,為大力發展工業而建成工廠區,後來驚覺工廠排煙會影響往來啟德機場的飛機,於是只許經營指定輕工業。由於規劃不當,僅有小量住宅,且未有東隧,不便市民前來工作,儼如鬼域。直至六十年代重新規劃,興建大量公屋、學校,情況稍見好轉。圖為1959年的駿業里,屬第一期填海土地。
駿業里:四十年代觀塘區的填海規劃非常蝦碌,為大力發展工業而建成工廠區,後來驚覺工廠排煙會影響往來啟德機場的飛機,於是只許經營指定輕工業。由於規劃不當,僅有小量住宅,且未有東隧,不便市民前來工作,儼如鬼域。直至六十年代重新規劃,興建大量公屋、學校,情況稍見好轉。圖為1959年的駿業里,屬第一期填海土地。









開源道:觀塘原稱官塘,據說曾用來擺放政府船隻,或作官家鹽塘,因而得名。四十年代才填海發展成工業中心,現時裕民坊、觀塘道對出,皆是填海得來。由於規劃失當,當年往來觀塘只得一條道路,交通極其不便,圖為巴士及客貨車司機各不相讓。
開源道:觀塘原稱官塘,據說曾用來擺放政府船隻,或作官家鹽塘,因而得名。四十年代才填海發展成工業中心,現時裕民坊、觀塘道對出,皆是填海得來。由於規劃失當,當年往來觀塘只得一條道路,交通極其不便,圖為巴士及客貨車司機各不相讓。









茶果嶺:攝於1947年,當時茶果嶺油庫剛投入服務,人口稀少。
茶果嶺:攝於1947年,當時茶果嶺油庫剛投入服務,人口稀少。









海心島:原於土瓜灣對開的海心島,是當年市民假日旅行勝地,沿岸有小船往來,去程免費吸引遊客,回程收取一毫。當地曾發展賭檔,興盛一時,堪稱土瓜灣大笪地。四十年代開始填海與土瓜灣接壤,海心島從此消失,七十年代變成海心公園。
海心島:原於土瓜灣對開的海心島,是當年市民假日旅行勝地,沿岸有小船往來,去程免費吸引遊客,回程收取一毫。當地曾發展賭檔,興盛一時,堪稱土瓜灣大笪地。四十年代開始填海與土瓜灣接壤,海心島從此消失,七十年代變成海心公園。
舊相片由香港舊照片提供
攝影:劉永發、鄧鴻欣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