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4日 後佔中第99天
從學聯大選論普選可能性
大學從來都是社會的縮影,學聯一事亦然。
學聯一方面高舉民主旗幟,另一方面聯會體制一直為人詬病。學聯在數年間的支持率是以幾何比例增長,體制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為甚麼學聯可以接受由037而不能接受689?雖然原因種種,但當中最有說服力的兩個原因:秘書長沒有實際權力、53位選民中已能有效代表七大院校。
就秘書長沒有實權的一點,我們可以由學聯架構中看出。在學聯中,秘書處是代表會(由七大院校所組成)以下 ,因此他們認為秘書長是行政角色。可是,在運動期間,以領導姿態示人的是秘書長或是八大院校代表已說明典章的失效。我不是說領導者應該是八大院校代表,但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觀之,秘書處的決策能力必不亞於失蹤的代表會。
53位選民中能否有效代表七大院校?我不知道。我先不可以說「能夠」:要建立「能夠」的關係的話,那就請學聯先公開53位選民的身分,及解答下列問題:他們是否透過間選代表學生?選民中七大院校比例?在他們選舉時,他們的選民是否得知他們會代表自己在學聯中的投票權?及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與自己的選民就事件溝通?在沒有清晰景象前,任何人也不應妄下判斷。
就這樣,為甚麼689就不能接受?
為甚麼公民提名不可行?我必須指出公民提名是最直接的表態,是最民主的選舉方法。可是,正如學聯一直提出的行政困難為由,香港要有公民提名實在困難重重。我認為,公民提名與基本法並不相符,要有公民提名就必須修改基本法。先放開修改基本法影響法治穩定的包袱,香港的修憲權只在中央的手中,那是中央實施一國(之後)兩制的底線。
那麼,在不修憲的前題下,間接選舉是否可行?在我的理解,實現間接選舉的前題是要有兩個選舉。政府要說服我們提名委員會的1200人是具代表性的話,那就請指出1200人的選舉方法及其背後的代表性。如果1200人純粹是護航的話, 政府何以回應市民?市民反對有理。說俗一點:你比我地選個1200出黎咪咩事都無!諷刺的是,與其要選1200名代表,為甚麼不以完善體制為名修改基本法,直接選出1名特首?
作為沉默大多數,我們當然希望以和平手段來得到民主。在此僵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一邊廂要接受提名委員會的存在,而另一邊廂則要民主化提名委員會,令大家廣泛接受。建制其實不用害怕,素來種票也是你們的強權,蔣麗芸被提名的可能性必定高於眾望所歸的劉德華。
最後一點,我想告訴所有爭取民主的人,民主不一定帶來繁榮穩定,獨裁不一定會有權力腐敗,民主只是給市民一個選擇,一份安全感。
「得不到的從來矜貴」!
司徒子朗,謝謝你的參選!
第五十七屆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周年大會上,正就各秘書處職位候選人的政綱進行諮詢,歡迎各位同學列席。
第五十七屆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候選秘書長 司徒子朗(香港中文大學)參選發言摘要:
「今天,我參選第五十八屆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一職,是希望告知大家只要你願意及有勇氣被捲入社會的洪流,任何人均可參選學聯職位。我沒有參與傳統的「傾莊」,卸任學生會後亦停止參與任何學聯事務。整個參選過程由看到學聯的招莊mass email,到從中大學聯代表團首席代表中得到參選表格,連我的兩位提名人亦是非幹事會成員,整個過程無需任何特權。對於學聯秘書長及其他職位是被欽點的批評,是對各為不同社會議題努力的學生的不尊重。就算是學生組織,我們也是面向社會,也是有程序的。」
學聯周年大會前,一直都有流傳羅冠聰早已被周永康欽點作接班人,話啲咩周年大會選舉只係做樣。雖然最後都係羅冠聰以三十七票高票當選,喺嚟緊一年代表晒全港幾萬個大學生,但司徒子朗同學嘅參選,為周年大會選舉引入形式上嘅競爭,絕對係成功打破咗周年大會係橡皮圖章嘅形象!
我相信面對羅冠聰背後嘅強大體制共識,司徒同學參選,自己都從來冇諗過可以贏。所以我特別佩服佢嘅體育精神,不昔陪跑都要盡力製造學聯有真選舉嘅形象,為保全學聯形象而不顧個人榮辱,實在係非常偉大。
有人話司徒同學係改革派代表,如今大比數輸咗比傳言係被欽點嘅羅冠聰,意味住改革無望,呢啲講法簡直係廢話!學聯明明由始至終都係一個團結、無私嘅學界代表團體,傳承多年,人人貫徹「建設民主中國」嘅崇高宗旨,話佢哋入面有改革派即係屈佢哋入面係分門分派,係乜嘢居心?分化邊個最高興?
司徒同學絕對係學聯忠實嘅成員,為阻止班共諜搞退聯而拋開個人榮辱,用自己嘅參選話比大家聽學聯各職位形式上都係選舉產生,理論上可以有競爭;再用自己嘅落選話比大家聽羅冠聰先係眾望所歸,大大加強學聯同呢位新秘書長嘅認受性。呢種大局為重嘅覺悟,實在值得表揚!
我相信經歷今次周年大會選舉之後,一定會有更多人覺得學聯係仲有希望,會比以前開明同透明,循序漸進,慢慢成為真正代表到學界同真係有民主嘅組織。嚟緊又有退聯公投,我相信學聯一定唔會比呢啲「垃_圾」嘅人奸計得逞。司徒同學同埋佢位同為學聯忠實朋友嘅知己梁麗幗肯定會竭盡所能,發揮佢地最大嘅號召力同感召力,再一次呼籲大家投反對票,與學聯共存亡。希望支持學生、支持學聯、信奉黃絲帶精神嘅大家,到時都一定要回應佢哋嘅號召,向退聯說不,向分化說不!
香港本土衰邊瓣?唔讀書囉~
假如一種社會種運動缺乏理論基礎,這種社會運動只能吵鬧一段很短的時間。而過後很快就會被忘記得一乾二淨。對於目前種種吵個不停的所謂本土路線爭拗,看來也差不了多少。
很多人也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香港由開埠到「被回歸」的時間,是 155年。而到底155年在歷史上是短還是長?對於「老愛國」來講,所謂「歷史長河裡面的沙沙石石」,那當然是「微不足道」啦。之不過稍為認真地讀過歷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都不能否認 155 年的相對意義實在非常重大。
試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到底155年是一個什麼概念:
世界歷史上由「沒有德國」開始,歐洲中北部一個落後地區的「大雜燴」泛日耳曼民族,由普魯士王國在1870年領軍擊敗法國、在1871年打造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才開始有「德國」這回事。再由民族主義擴張期間,由1914年到1945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到希特拉的「第三帝國」滅亡。在分裂狀態之下重新發展到1990年東西兩德重歸統一。德國再一次登上世界經濟巨頭的位置,並且主導着歐洲1992年「馬城條約」完成歐盟統一。
這整個「德國」的演進過程,全部都在「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時之內發生和完成!全部只用上121年。可以這麼說:整個現代德國的歷史,其實比香港建埠的歷史還要短!德國本身不知被戰火摧毀破壞過多少次然後浴火重生。但香港一直都是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裡面自由演進和累積經驗。難道香港只是一個「時間囊」而絲毫沒有自身的演進沉澱?這個有可能嗎?
當香港的教育制度不再是製造英殖時期的那種割裂的、功利的、自私和自我矮化的順民,而是要求青少年從自己處身的社會去認識自我。而香港作為一個獨立演進了155年的社會,新生代從這種思想釋方之中又會找到一個怎樣的身份?
由此觀之,香港本土這個話題又怎會沒有材料可供研究。之不過回頭看看香港本土運動的所謂理論基礎,又真是乏善可陳。
最近輔仁媒體有文章研究這個話題,也只能得出一個近乎擺地攤的情況。其中提及的「主流」包括:城邦派、自治派和港獨派。
文章作者的區分如下:
1. 城邦派:是論述較多的派別,主要是以:城邦三部曲作主調(城邦論、城邦論II:光復本土及城邦論III:邦聯論(未完成))主張以邦聯方式聯繫:港、澳、台、中等四地,又以港界北移來擴展香港地積至東莞及惠州,最終成立:大香港城邦(獨立?!)。2. 自治派:主張大陸政府落實一國兩制的兩制為主體,因為大陸太腐敗不坎堪,堅持港中一定要分隔,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三權分立,經濟體系上的自主,要求高度自治。本來自治跟城邦是同一理念,但在堅持港中分隔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導致往後分道揚鏢。3. 港獨派:主張香港跟大陸完全脫離,以星加坡作實例,爭取香港獨立成國,行動上亦較為激進。
至於這個分析是否準確,那倒不是重點。重點是沒有一致的理論。
綜觀各種不同流派的出現,其實也真的是很近期的事。這個也不奇怪,要在十多年之內追趕人家百多年的思想建設,短期之內自然就是核爆一樣的百家爭鳴。但長遠來說,不可能不出現一個統一的本土論述。因為客觀社會發展早已出現,現在是理論不足以解釋現象。誠如文章作者所言:以往以「大中華」為主的價值,及以「和理非非」的抗爭模式,大眾亦開始抗拒,不久可能將被慢慢淘汰。但至於是否真的就只是「必然被本土意識所取代」,這點倒是言之尚早。因為要是本土派仍然只是流於口舌之爭,而不能集中精力去鑽研理論,那麼香港這個社會,也許不會有很長的耐性去等理論成熟。到時候有其他的理論出來一統思潮,本土派想繼續吵鬧也吵不出什麼光景來。而這個情況,在幾十年前就經已發生過。
在1967年的暴動之時,其實香港人是在醞釀「自主」,從而對民主產生訴求。英國人以殖民主義的手段來鎮壓,當然不可能把民主訴求長久遏抑下去。所謂「本土訴求」,真的是早已有之。只不過是被「暴力革命」的毛派理論吸引了過去,從而被騎劫為「反英抗暴」而已。到了楊光領導的「革委會」放火燒死了電台播音員林彬之後,左派立即原形畢露、最後狼狽收場。
六七暴動是左派統戰失敗了,但由於本土理論仍是一片真空,於是不久之後,左派又來「借屍還魂」。由「學聯」繼續領導大學生,從而成功統戰了一整代青少年。不過又是好景不常,到了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之後,「國粹派」灰頭土面、變成過街老鼠。不過本土理論仍然是得個吉,於是又有表面上打着「和平理性」口號的「社會派」出來領導輿論。這個派系的所謂「民主回歸」,其實只有「回歸」是真、「民主」是假嘛。香港本土的民主訴求,再一次因為理論真空而落入統戰系統的口袋。
其實當時香港人反英而已,為什麼一定要「統一」?而統一也罷了,為什麼「宗主國」不是孫中山創建以及負責抗日的國民政府?起碼在1972年之前,國民政府好歹也是聯合國代表噢。
對於本土理論應該如何研究這個話題,早在1923年,孫中山先生重訪香港大學之時,就已經道中一個十分吊詭的情況。按當時孫中山所講:
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從香港得來。回憶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功課完後,每出外遊行,見本港衛生與風俗,無一不好,比諸我敝邑香山,大不相同。….,而內地已數千年,何以香港歸英國掌管,即佈置如許妥當。因是返香山與父老斟酌,各父老莫不謂然。
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很直接的講,就是在香港留學之時得到啟發。而至於香港和中國的分別,在於中國幾千年來也改變不了的東西,在英國人管治之下,短時間之內即已改變完成。而即使是對國際事務和理論一竅不通的鄉親父老們,也是「一點就明」。
至於孫中山先生當時的「大中華思想」,他是這樣講的:
深願各學生,在本港讀書,即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將來返國,建設一良好之政府…
孫中山講到明,中國學生要向西人學習、以香港為模範。這個算是什麼「大中華」?也又和鄧小平一樣,講到明「以香港為模範」嘛。因此香港與中國,根本就是「大有不同」,而其不同之處,是去到「中國數千年」不能解決的難度。因此「要以香港為模範」。
不過怎麼「本土派」的論述又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呢?為什麼其後居然在一群逃離共黨統治的難民之間,會由主張「回歸」的派系出來領導輿論的呢? 可見本土派一日形成不了自己的理論系統,民意早晚也會被統戰過去的。正所謂前車可鑑、書到用時方恨少,本土派的大敵是不能確立自己的理論去說服和領導社會大眾呀。
順時序記錄
21:00 【旺角鳩嗚團之鳩嗚與反三跑】
從旺角清場至今,錢姨姨、吳伯、儀姐、歐陽生、李生、萍姐、馮姐姐和其他無數的團友,一直堅持在旺角鳩嗚,爭取真普選,因為大家深深明白,沒有選票在手上,大家不能用選票監察政府,所以不能放棄。
耗費千多億既三跑大白象,引來民間洶湧的反對民意,梁振英與中共殖民政府葫蘆裏在賣什麼藥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明白,沒有選票在手、沒有民主的政府,這樣的大白象工程、各種荒謬絕倫的政策不會停止,所以團友們說:我要真普選!
22:30 【鳩嗚團友與途人衝突 舉牌李生被打】
夜晚十時半左右,十多名鳩嗚團友,包括吳伯、錢姨姨、萍姐、歐陽生、李生等人,沿西洋菜街、彌敦道鳩嗚,行至奶路臣街位置,一名身穿黑風褸、白髮男人出言挑釁,舉牌李生上前與他對罵,被該名男人出手打至眼鏡跌落、面部出血;混亂中吳伯大腿亦被踼一腳,幸無大礙。
李生稍後被送往廣華醫院治理,該名男子被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