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社評:選舉儼如荒謬劇 下任特首前路艱






社評:選舉儼如荒謬劇 下任特首前路艱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選舉今天舉行。回顧過去3個多月的選戰,似乎很熱鬧,又似乎很空洞,予人感覺是弔詭處處,充滿違和感。幾位特首候選人都很落力,除了密密拜會選委,也不時落區和出席論壇,透過社交媒體造勢,可是若要細數談過哪些政策實事,似乎又相當單薄,印象不深。今次選戰沒有爆出醜聞,三強的口舌之爭也算點到即止,然而「君子之爭」表象背後卻不時滲出外弛內張的氣氛。三位候選人高談闊論得最多的,是誰能帶來團結和諧、誰會帶來撕裂,可是細察一下又似乎是標籤多於一切。凡此種種,實非偶然,因為真正主導這次選舉的,並非台前三位「主角」,而是民主派與中央在幕後的政治鬥爭。
候選人只屬台前演員
民主派中央幕後暗鬥
本屆特首選舉自提名戰開始,曾俊華和林鄭月娥的優勢和弱點已大定,難望戲劇化逆轉。曾俊華是人氣高但缺乏建制選委支持,林太則是民望不振但獲得建制選委力挺,結果兩人能做的,就是避免犯錯,盡力鞏固既有優勢,同時期盼「奇蹟出現」,弱點突然消失。若以足球賽事為喻,雙方比賽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己半場橫傳,偶有越過半場,惟攻勢乏力,很快就無功而還。如此比賽,豈能不是悶戰一場?
今次選戰特點之一,是社會民生政策討論擱一旁,政治議題討論雖多,惟說法往往含糊不清。曾俊華提出負入息稅、六成公共房屋願景,雖引來注目,惟未見跟進討論,曾俊華本人也沒詳細闡述。林太提出增加教育投資,坊間討論也不多。至於胡國興和未能入閘的葉劉淑儀,有關兩人政綱的討論就更少。政治方面,重啟政改和《基本法》23條立法,是討論較多的議題,可是參選人的回應經常前後不一,迴避問題。以23條立法為例,曾俊華一度表示,希望相關立法與重啟政改能在2020年前完成,惟後來改口說沒信心2020年前立法。就應否按照人大「8‧31框架」重啟政改,曾俊華政綱未提「8‧31」,在記者追問下才說是重啟政改的「開始和基礎」,惟後來又含糊其辭,說「8‧31是法律一部分」,只能由人大修改,不過諮詢時可提出超越「8‧31」的意見,云云,曾俊華就此說了什麼,令人一頭霧水。至於葉太為求入閘拉票,也曾修改政綱棄提「8‧31」。
曾俊華和葉太在政治議題上的搖擺含糊,多少突顯了今次選戰的本質。自從民主派在選委會奪得超過300席,這次特首選舉已變成民主派與中央進行政治鬥爭的戰場。起初,有泛民人士也許認為若與商界既得利益集團聯手,確有機會「造王」,即使失敗也可嘗試炮製流選令中央難堪;中央則認為反對派正發動「政權爭奪戰」,不能坐視。中央的操作,建制派說是「關心」,泛民說是「干預」,惟不管如何稱呼,中央跟民主派幕後政治博弈,才是真正戲碼,參選人不過是台前演員。政治鬥爭只講勝負,比併的是政治動員而非理念原則,導致今次選舉外弛內張,政綱變得無關痛癢,政策討論更加靠邊站,很多人一味自圓其說,幌子處處,儼如荒謬劇。
二元對立死鬥非必然
敵我分明難為新特首
政治鬥爭中,實力佔上風的一方,只需鞏固陣地,「忠告」己方選委切勿站錯邊。下風的一方,則要想方設法分化對手,視「敵人的敵人為朋友」,加以拉攏,可是這亦意味要180度轉軚,為此必須搬出較為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圓其說。於是有人提出根據候選人民望高低,作為民主派選委投票依據,儘管過去他們從不是按此邏輯投票;有人提出搞民間投票作為指標,但是整個規則設計奇乎怪哉,強調計算的是「淨支持」,彷彿為其中一位候選人度身訂做,硬將截然不同的民調和投票操作邏輯混為一談;有人則選擇性強調曾俊華已修訂立場,答應「沒有前設的政改諮詢」,不提他從沒清晰否定「8‧31框架」。胡國興質疑,民主派選委決意投票給「以8‧31框架進行政改、不會推行全民退保」的候選人,卻不投票給立場更為貼近的自己,令他相當失望,正好點出了今次選舉荒謬之處。梁國雄一度有意參選,結果慘被自己人猛烈批評,泛民原則派更被罵得狗血淋頭,只因他們鬧下去會揭破「皇帝新衣」。
當今次特首選舉,不過是你死我活政治鬥爭的又一次延續,所謂「團結和諧」恐怕都是空話。無論誰人當選,都難有蜜月期,因為這場政治死鬥仍將持續下去。民主黨胡志偉表示,希望選出「離西環最遠、離市民最近」的特首,二元對立彷彿是必然的,然而就算中央與香港的觀點角度不同,顯然也應該有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特首一大任務,本應是找出這些共通點,凝聚共識,推動社會前行,「既近中央亦近港人」,可是如果民主派和中央都缺乏意願改變「敵我不兩立」的政治鬥爭格局,下任特首就算本事再好、親和力再高,要帶領香港走出困局,仍然困難重重。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326/s00003/1490464851814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