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聽星雲大師談人生》










《聽星雲大師談人生》

 

作者:星雲法師




目錄



前言



1

1.1 發揮潛能,開悟人生 看到自己的價值

1.2 救世主就是自己

1.3 找好自己的角色

1.4 獲得身心的健康

1.5 把自己適當看高一點

1.6 敢說我是第一!

1.7 活出每天的精彩

1.8 做一個博學的人

1.9 養成勤學善思的習慣

1.10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



2

2.1 生活隨緣,幸福一生 別以為自己很重要

2.2 人生何必太貪心

2.3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根基

2.4 簡單生活才是最好的

2.5 對生活不要苛求太多

2.6拿得起,放得下

2.7 降低一分渴求,得到一分幸福

2.8 禍莫大於不知足

2.9 在平淡中感受生活

2.10 放曠達觀,才能怡然自得

2.11 天堂地獄一念間

2.12 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2.13 生命在於一個



3

3.1 完善生命,獲取人生財富 財富不是唯一  

3.2 不要落入財富的陷阱

3.3 無財便是福

3.4 守義而富且貴

3.5 錢因人而有罪

3.6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3.7 積聚金錢不是最重要的

3.8 有了外財,還要有內財

3.9 自由比金錢更重要

3.10 名利如浮雲,還是放下好

3.11 走出安逸這個人生的陷阱   



前言



星雲大師是佛中的智者,他一生弘揚佛教,六十年佛門生活讓星雲大師擁有了慈悲的心腸、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觀。他教化宏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千餘人,信更是多達百萬人。他倡導「歡喜與融合、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等觀念,讓佛教成為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現世淨土的人間佛教。推行人間佛教,實現佛教現代化可以說是星雲大師的畢生追求。星雲大師以佛教精義為根底,對世俗社會萬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觀、財富觀、愛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際交往、成功勵志等諸方面進行闡釋,勘破紛擾表像,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讓人身心善美。



「持平常心,參生活禪」,放下心上所有煩惱事。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是向佛陀本懷精神的回歸,更是佛教因應現代社會的方便施設。他「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媒體評論說:「如今的星雲大師,不只屬於佛光山,不只屬於台灣,不只屬於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寶藏。」



在這婆娑世界,不少人顯得尤為浮躁,他們似乎很難找到人生的正確方向,不知道如何去安頓自己的心靈和生活。



基於此,筆者將星雲大師的智慧精華編撰成書,讓更多人聆聽法師的教誨。讀者可以一邊閱讀書中最生活、最有趣的故事,一邊體味大師最哲理、最智慧的話語,從而解開生活的難題,走出人生的困惑。



1



1.1 發揮潛能,開悟人生 看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自己平時應該不斷地衡量自己、評估自己,看看自己能發揮多少潛能,能盡多少力量。自己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顧忌,只要客觀地評估自己,然後盡情發揮自己。



——星雲大師





在星雲大師看來,只有肯定生命價值才能發揮自我的潛能。他說:「我們的生命有無限的價值,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軀,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為?其實生命裡面有無限的價值,即使小小一個平民百姓也能旋乾轉坤,有時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為國家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業。」



生命是一種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價值,活著本身就是意義。生命的意義在於進步和奉獻,在於不斷的提升生命的境界,改善體制,改善心智,同時竭力服務社會,幫助他人實現生命的超越,也成就了我們的人生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是生命長河的一個片段,生命長河是由生命價值的存在組成和表現的,人生價值的意義在於表現、延續生命長河,不斷地把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來。



佛說,無上佛法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其實,每個人都自己的價值,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而有的人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雁過留聲,人過留痕。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會有它的痕跡,哪怕匆匆逝去,只有看到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命價值得以體現,才能夠創造人生的輝煌。



草木榮枯才一春,人生匆匆僅一生。人生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跡,不管我們能存在多久,我們都應該好好的生活,去看去聽,去想去感覺,去擁抱這個奇妙的世界,盡我們所能去瞭解我們的人生價值。



有一個佛經上的寓言,說明瞭只要看到自己的價值,每個生命都能發出它的作用和光芒。



有一天,一隻老鼠掉進了一隻桶裡,怎麼也出不來。老鼠吱吱地叫著,它發出了哀鳴,可是誰也聽不見。可憐的老鼠心想,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墳墓了。正在這時,一隻大象經過桶邊,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來。



「謝謝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報答你。」



大象笑著說:「你準備怎麼報答我呢?你不過是一隻小小的老鼠。」



過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獵人捉住了。獵人用繩子把大象捆了起來,準備等天亮後運走。大象傷心地躺在地上,無論怎麼掙紮,也無法把繩子扯斷。



突然,小老鼠出現了。它開始咬著繩子,終於在天亮前咬斷了繩子,替大象鬆了綁。



大象感激地說:「謝謝你救了我的性命!你真的很強大!」



其實,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綻放光彩的剎那,即使一隻小小的老鼠,也能夠拯救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巨象。故事中的這隻老鼠正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有價之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即使別人看不到他,他依然具有自己的價值,他依然會在自我的生命之旅中將智慧的種子撒播到世間各處。



有一句話說:「在命運向你擲來一把刀的時候,你可能會抓住它兩個地方:刀口或刀柄。」如果你選擇抓住刀口,那麼它就會割傷你,甚至使你送命;但是如果你抓住刀柄,你就可以用它來劈開一條屬於自己的大道。因此,當遭遇到命運的大障礙時,你要抓住它的柄,換句話說,你要誠實評估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星雲大師說:「我們自己平時應該不斷地衡量自己、評估自己,看看自己能發揮多少潛能,能盡多少力量。自己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顧忌,只要客觀地評估自己,然後盡情地發揮自己。」



人的價值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這是佛祖賦予每個人均等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不論是何種潛能,一旦你開始運用,就會如同啟動開關按鈕般,立刻在心底湧起某方面的自信,從而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績。這就是說,不是我們不能夠走向成功,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把自身的價值發揮出來。任何人,只要發揮出了足夠的價值,就能成就一翻驚天動地的偉業,就能夠走向人生的巔峰。



1.2 救世主就是自己



人往往沉迷於世間物欲,迷惑於世間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水性蒙蔽了。現在我們要清除自己心靈上的塵埃、汙穢,要涵養我們清淨的心靈,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潛顯現出來。



——星雲大師



在現實生活中,有大部分人面對激烈的競爭時,常常顯出措手不及的驚恐狀,在他們的心裡總是有著這樣的想法,我能打倒他嗎?”“我比他有實力嗎?等等。他們在面對強手時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弱者,所以,隨時都有可能被迫退出成功舞臺。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人往往沉迷於世間物欲,迷惑於世間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水性蒙蔽了。現在我們要清除自己心靈上的塵埃、汙穢,要涵養我們清淨的心靈,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潛能顯現出來。



人生的有些失敗,是自己放棄的結果。放棄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信,也可能是把問題看得過於大,這些就是被星雲大師稱為心靈上的塵埃、污穢,它讓人發揮不出固有的能力,從而失去成功的機會。所以,星雲大師積極提倡人要勇於面對現實,他說:有的人常常慨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覺得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覺得現實太殘酷了。其實只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處世,只要我們把自我潛能發揮出來,只要我們做好自我的價值評估,然後勇敢地面對現實,如何優遊自在地生活,就看我們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勇氣面對現實,面對問題。



在這裡,星雲大師指出,對困難一方面要在心理上藐視,一方面要知道去奮鬥,這六,一個人才能發揮出他真正的能力來。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裡,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凡事自立,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是一種對待生活磨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更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對能力的一種超越。遇到困難時,當你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也就決定了困難化解的程度。



求人不如求己,是首先把解決問題的基點放在自己身上。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始終堅持理想的追求,不放棄、不拋棄,始終懷揣著一顆以抗爭為幸福、把艱辛當歡樂、視厄運為戰的曠達磊落的心靈。也就意味著當你獨自面對困難時,你必將選擇孤獨、淚水、堅強、拼搏。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一種執著的精神,是永遠也駛不到成功彼岸的。在面對困難時,能夠靜下心來三思而行,能夠提出解決的方法,這就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發掘和超越。



生活當中,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具備了這種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我們就能激發自己的能量,活出最好的自己。



1.3 找好自己的角色



在現在的社會中,大丈夫已不再是男人的專利了,現在有所謂的女強人、女中丈夫,女人也可以做強人,也可以做大丈夫。生活中的不論男女,都有自己的角,每個人都應該演好自己的角色。



——星雲大師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羸弱……正是這些差異造就了我們別樣的人生。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最好的自己。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在香港開拍的場景中,拍攝場上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經常會由於劇情的需要就發生一場惡鬥!在一次惡鬥過後,片場上留下了一具屍體,那屍體躺在地上沒有起來,週星馳走上前去踢了他一腳,意思是叫他起來,他沒有動,再踢一腳,還是沒有反應,周星馳又拿起手的道具霸王槍,對準他的大腿連戳兩槍,哪知屍體還在原地紋絲不動,週星馳慌了,以為是演員發生了意外,趕緊叫大家停下來,導演大喊一聲:停!週星馳去扶屍體,這時屍體卻突然睜開眼睛,活過來了!週星馳很氣惱,問他:你剛才怎麼一動不動?嚇我一跳!有人提醒他:趕緊向星爺認錯,不然你的飯碗就要砸了!屍體沒有認錯,他抹去滿臉的泥巴,說:我演的是死屍,導演不喊停,我是不能動的。



這個演屍體的人叫田啟文,那天週星馳沒有更多地責怪他,反而一下子就看中了他,在此後週星馳的每一部電影中,人們都看到他擔任重要角色,表演得相當精彩,他在香港演藝界聲名鵲起,後來還成了週星馳的演出經紀人。



屍體演員到明星的經紀人,靠的是什麼?這裡面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探討,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的認真,一個能把屍體演得如此逼真的人,有什麼角色演不好?



人生就像一場戲,每個人都是這場戲中的一個角色,有的人認為只有做主角才能出人頭地,而有的人卻甘願做著配角。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每個人只有找準自己的角色,才會取得成功,就如同星雲大師所說的那樣,在這個社會中,大丈夫已不再是男人的專利了,女人只找準自己的位置,也能成為女中丈夫。



生活中,星雲大師把找準自己的角色,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標準。如果不能成為山頂上的大樹,那就當棵山峰裡的小樹吧;如果不能成為一棵小樹,那就當一叢小灌木;如果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路邊的一棵野草;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小草,那就當成一片樹葉;如果你不能成為一片樹葉,那就當樹葉上的一顆雨露。人生之中,角色萬千,總有一個角色是為你設,也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所以,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在人生的舞臺上有沒有演出一個最好的你!



1.4 獲得身心的健康



我們想要過身心健全的人生,應該:第一,要有正當的欲望;第二,要有正當的情愛;第三,要有正當的工作;第四,要有正當的生活。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在論述人的生老病死四個過程時指出,人的身體有了病痛懂得要找醫生治療,但是只是希求身體上的健康是不夠的,一個人要想得到質的提升,還要求思想、心理上的健康,而身體的強壯只是量的保證。要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就必須獲得身心健康。



一位禪師帶著他的一群弟子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禪師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下來,對他的弟子說:十年遊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禪師坐了下來,禪師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裡。禪師又問:曠野裡長著什麼?弟子們說:曠野裡長滿雜草。



禪師說:對,曠野裡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師傅,只要有鏟子就夠了。禪師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禪師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



第四個弟子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禪師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裡了,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



禪師的最後一堂課實則是在考驗他們的心理品質,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品質,才能把原先的荒草改變成欣欣向榮的莊稼地,而不是成為一塊寸草不生的荒地。他讓弟子們除草,是為了除去弟子們心田那塊地上的荒草。



那麼如果一個人想要改掉壞的質,該怎樣去做呢?星雲大師為我們提供瞭解決之道,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據它。



美德是心靈的健康劑,它讓人有一顆平常心,有一顆愛心。擁有了美德,我們便不會與人爭名奪利,憑空與人起紛爭,便不會為一絲小利而煩惱。美德本身就是報酬,它能給人們帶來最高尚而真實的快樂,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們愛心的刀刃會更加鋒利。



在講求效率和功利的現代社會,星雲大師一再強調,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心靈中為美德留下一片空間,讓美德幫我們清除心靈的垃圾,不能物質生活豐富了,而心靈卻貧乏了,將美德作為修身必修課的人,昂首行善於人世間,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我們有許多傳統美德,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安貧樂道等等。助人為樂者,予人樂也予己樂,幫助困難中的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後看著別人那掛滿笑容的臉,自己心裡何嘗不是欣慰的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樂的,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如果佔為己有,則會整天提心吊膽,總擔心被別人認出來或是良心的愧疚,而這種私欲,要以長期甚至是終生忍受心靈的折磨為代價。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則會皆大歡喜。



總之,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鮮花。美德可以讓心靈擺脫痛苦,心靈被美德所佔據,煩惱、紛爭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欲望便會得到淨化。快樂是美德所結出的碩果,擁有美德,便擁有快樂的工作和積極的生活。



1.5 把自己適當看高一點



我們常常希望比人好,比人高,自己的地位能居人之前,在人之上。但是我們要怎樣才能站在人前,在人之上呢?所謂居上位者,要有心胸、勇氣、智慧和主的精神,把自己適當看高一點。



——星雲大師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辦成的,沒有什麼結果是不能改變的,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前進的道路上,有時差的就是那自信的一步,前進一步便是不一樣的人生。



星雲大師時常會這樣教誨他的弟子們:當你走到人前時,昂首挺胸總是要比低眉順眼好。一個人若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別人怎麼會看得起他呢?所以,與其把自己看低,不如把自己高看。



有位佛學大師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弟子。



他把弟子叫到床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支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那位弟子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大師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元元元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你幫我尋找一位好嗎?



我一定竭盡全力。



大師笑了笑。



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弟子,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管道開始四處尋找了。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都被大師婉言謝絕。一次,當那位弟子再次無功而返時,病入膏肓的佛學大師硬著坐起來: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弟子懇切地說,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優秀的人選挖掘出來。



大師笑了笑,不再說話。



半年之後,大師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弟子非常慚愧: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佛學大師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說完後,大師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世界。



那位弟子非常後悔,自責自己沒有明白師傅的用意。



為了避免自己也有這樣的缺憾,你不妨把自己看高一點,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位置是你沒有資格去佔有的、沒有什麼東西是你不配享有的,然後信心十足地付出努力。你將發現,你的人生道路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了。



對於現代人說,我們就應該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付出辛勤的勞動,並盡享人生的美妙之感,這種享受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質方面的。也就是說,對於生活,我們應該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激情和動力去找出屬於我們自身的金礦。



星雲大師自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也同樣教導身邊的人不要受這些世俗觀念的影響。即使你是一個凡夫俗子,只要把你心中的自我偉大一些,你也會隨之變得偉大。按照這樣的方法試一試,你的人生就會走出困境,走進展示自我價值的成功的路。



1.6 敢說我是第一!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別人幫我,只要求國家給我,要求社會大眾給我。一切靠別人、靠親友、靠社會、靠國家,自己內心沒有一點力量,一旦失外在的支助就喪失前進的力量,這太脆弱了。所以人還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曾在傳道時說過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能力並不十分突出的人卻幹得非常不錯,而我們自己的條件和境況往往好於他們,但卻經常一敗塗地,於是,我們往往認為有某種神秘的命運在幫他們,而在我們身上有某種東西總是在拖我們的後腿,但是,實際上卻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



所以,無論別人如何貶低你的能力,你都不能懷疑自己擁有成就一番事業的能力,你都不能對自己能否成為傑出物心存疑慮。你要盡可能地增強你的信心,敢於說我一定能行。這樣,你才會成功。



小時候,基安勒隨父母移居到美國,從此他也過起了悲慘的童年生活。他總是遭受同齡人的欺侮,因為他沒有錢,清貧的生活讓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辛。痛苦和自卑的情緒一直籠罩著他。有一天,他忍不住大聲質問父親為什麼他們會這麼窮,而他那碌碌無為的父親則對他說:認命吧,你這一輩子都是這樣了。這個說法令他沮喪,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何方,他陷入了深深地苦悶之中。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他:你要永遠記住,世界上沒有誰跟你一樣,你是獨一無二母親的話燃起了基安勒心底的希望之火,從此,他認定自己就是第一,沒人比得上他。



當他第一次去應聘時,他沒有交出自己的名片或者簡歷,而是遞上一張黑桃A。黑桃A在他們的國家代表了最大和最強。當時,老總怔了一下,然後直盯著他的眼睛,問他:你是黑桃A



沒錯。我就是黑桃A他也注視著老總的眼睛。



為什麼是黑桃A老總的目光有些咄咄逼人了。因為黑桃A代表第一,而我剛好是第一。年輕人迎著老總的目光,毫不回避。



老總笑了,他被錄用了。



而後來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沒有料到的,一年推銷1425輛車,並且創造了吉尼斯紀錄。他成功了,而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



為什麼他能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窮小子一躍成為世界一流的推銷家呢?這裡的秘訣就在於基安勒每天睡覺前都要重復幾遍說:我是第一,我是第一。日復一日,這種鼓舞性的暗示堅定了他的信念和勇氣,他的個性由此得到強化,並逐步成熟起來。這樣,自信貫穿於他的事業,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礎。



星雲大師認為,在人生的進取過程中,我們會靠身邊的朋友,靠週圍有能力和非常出色的人,但是這些都是非常有限,朋友總不能夠每次都出現在你的面前,有能力的人並不每次都會幫你,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靠自己,認為自己能行,自己就是最優秀的。



如果我們去分析研究那些成就偉大事業的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質,那麼就可以看出一個特點:這些卓越人物在開始做事之前,總是具有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強自信心,深信所從事之事業必能成功。這樣,在做事時他們就能付出全部的精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俗話說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認為自己是第一,是人中龍鳳,就會產生一種促使我們前進的動力,這樣,我們的個性才會真正成熟起來,我們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縱觀古今的那成功者們,很多人就曾經宣稱自己是第一。其實,是不是第一無須追究,關鍵是他們通過行動的確取得了成功,一旦成功了,你自然也就是第一了。



1.7 活出每天的精彩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天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有的人活得很愜意,有的人過得很苦惱。為什麼同樣的日子,會產生快樂與煩惱的不同感受呢?主要在於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不同。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說:如果一個人能力要得到提升,就要活出自己。只有活出自己了,一個人的能力才能提升。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呢?很簡單,就是做自己!因為只有敢於活出自我本色的人,才能真正成為生命的主角,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世界是美麗的,但似乎所有的美麗都會轉瞬而逝。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抓住瞬間消失的美麗,就是一種收獲。時間像是一支弦上的箭,它是單向的,不能回頭,所以我們要把握住現在,活出自己的精彩。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裡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搖樹,這樣他覺得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裡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裡如往日樣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出每天,才是最明智的人生態度。



明天的落葉,怎麼能在今天全部清掃幹淨呢?再勤奮的人也不能在今天處理完明天的事情,所以,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認真地活在今天比什麼都重要!



活出每天精彩的人,應該放下過去的煩惱,舍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因為失去此刻便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嚮往未來。



有人問星雲大師,怎樣是活出每天的精彩?



大師回答他,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優缺點,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某些世俗的觀念,就將自己改造成他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怎麼看我們那是他個人的問題,與我們沒有多大關系,而我們怎麼樣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自己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端正自己的心態,活出真實的自我,這樣我們才會幹出屬於自己的特事業,這樣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獲取人生精彩。



1.8 做一個博學的人



世間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擁有一半,不能擁有全部。比方說:有的人很有錢,但是他沒有健康;有的人擁有愛情,卻沒有金錢,所以說,人生由多缺陷,博學可以彌補不足。



——星雲大師



縱觀歷史長河,那些成功的大師和智者們無不一個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他們四處學習,到處遊歷,最後達到博學多才,輕鬆的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星雲大師對人們這樣說道他的人生經歷:自從加入弘法利生的行列之後,近五十年來,到處行腳,不曾停止,尤以近幾年來,週遊五大洲,更是席不暇暖。



有人關心,問我:你為什麼不休息呢?



我都如是回答:將來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歡閱讀名人傳記,在神遊古今中外時,經常發現成功幾乎都屬勤奮工作的人,而驕奢放逸的人註定要走向失敗的命運。多年來,我踏遍全球各地,在考察人文風俗,經過一番比較之後,深深感到前途充滿希望的國家,往往都擁有樂觀進取的人民;反之,落後貧窮的國度裡,不知勤奮生產的人比比皆是。我發覺那些具有恆心毅力,能夠百折不撓的朋友們,活得最為充實幸福。我自己做過各類不同的苦工、勞役,只要利濟有情的事業,縱使是經過一番辛苦奮鬥,都能令我終身回味無窮,所以我經常告誡徒眾說:博學多識,是善德,是財富;才疏學淺,是罪惡,是貧窮。



星雲大師以上說的將來有永遠休息的時候,意思就要求我們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要想彌補人生的缺陷,就不能停下來,就要不斷的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做到博學。



有人問星雲大師,博學的人與沒有學識淺的人的差別在哪裡。星雲大師回答說:這就如同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之間的差別。孤陋寡聞、胸無點墨的人,生活就如同死去了,就如同大樹沒有枝葉,毫無意義;而博學多識的人,知書達理,人生大樹枝葉繁茂,一片生機盎然之景。



人怎麼才能成功,首要就是做到博學,而博學的首要就是讀書學習,正如吳兢在《貞觀政要推崇儒學》中所說,雖然上天給予了人好的品性和氣質,但必須博學才能有所成就,這就像一塊玉石,要進行打磨才能展現它的完美;木材本性包含火的因素,要靠發火的工具才能燃燒;人的本性中包含著聰明和靈巧,要到學業完成時才能顯出美的本質。



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讀過書的人。即使是沒讀過書的草民,奪得了皇位,為了治理國家,他還是要去讀書。所以,讀書真的是很重要的。古代帝王中不少是把讀書作為治國之本的,康熙就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



康熙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他自幼就刻苦讀書,每日竟達十餘小時之多。及至青年時,經史子集便爛熟於胸中了。特別難得的是,他成年後,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知道了自然科學的重要,便發憤地學習起自然科學來了,最終成為一位博學多思、大有作為的一代明君。



星雲大師說:大自然中,四季輪流遞嬗,行星運轉不息,我們是大自然裡的一分子,又何能遁逃於天地之間?而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的現象,更說明瞭唯有將自己腦子運轉起來,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唯有精進不懈,才是順應天心,安身立命之道。



所以,我們要想成功,就需要集所有學識於一身,豐富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成功之路,來改變我們的命運,來實現我們的偉大夢。



1.9 養成勤學善思的習慣



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在這一段漫長的人生裡,如何去打發時間呢?社會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樂去打發時間,打牌、賭博做無聊的事來消磨歲月,這實在非常沒有意義。我認為應該從勤學善思中去打發時間。



——星雲大師



自古以來,唯有勤學善思才是無往不勝的成功秘訣。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無不體現著一個字;經、史、子、集……無不蘊藏著的智慧。



星雲大師認為,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能夠立地成佛,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勤學善思的故事。就像魯迅說的: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學善思,是沒有何捷徑可走的。在每個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思的好習慣。



鑑真法師剛入空門時,住持要他從最辛苦的行腳僧開始磨鍊。



有一天,已經日上三竿了,鑑真仍未起床,住持覺得納悶,便到鑑真的寢室裡巡視。



住持推開房門,只見床邊堆了一堆破破爛爛的草鞋,住持叫醒鑑真:今天你不出外化緣嗎?床邊堆的這些破草鞋是用來做什麼的?



鑑真打了個哈欠說:這些是別人一年都穿不破的草鞋,如今我剃度一年多,卻穿破了這麼多鞋,今天我想為廟裡節省一些鞋。



住持聽了之後,笑了笑對鑑真說:昨夜外頭下了一雨,你快起來,陪我到寺前走走吧!



昨夜的一場雨,使寺前的黃土坡變得泥濘不堪。



忽然,住持拍了拍鑑真的肩膀說:你是要當個只會撞鐘的和尚,還是想成為能發揚佛法普度眾生的名僧?



鑑真說:當然是發揚佛法的名僧啊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說:你昨天有沒有走過這條路?



鑑真說:當然有!



住持又問:那麼你現在找得到自己的腳印嗎?



鑑真不解地說:昨天這裡原本是平坦、堅硬的道路,小僧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接著又笑了笑,說道:那我們今天在這條路上走一回,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鑑真自信地說:當然能了!



住持微笑著說:是的,只有泥濘路才能留下足印啊!只要經過艱苦的跋涉,終有一天會留下痕蹟的,一如此刻,我們行走在這片泥地上,不管走得多遠,足印都會深深地留在泥地裡,印證我們的存在。



勤思的人,每一步邁出去都會留下深深的腳印,一個挨著一個,通向成功的終點。



社會不是享樂的天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人才雲集,競爭對手強大,容不得我們有絲毫懈怠。勤學,使人如虎添翼,能飛又能闖;善思,使人如魚得水,能沉又能浮。



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勤學好思的習慣,唯有如此,才會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才會活出全新的自我。



1.10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做一個明白人,才能有一個明朗的未來,年老後才不至於悔恨,才不會覺得虛度此生。

——星雲大師



人的一生,只和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二是他人。在星雲大師眼中,人生時空本是一個渾融的圓,所以無論自處,還是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就是那個人生時空的圓。



要想將這圓畫得圓滿,最重要的莫過於認識自己。



有一次,神會禪師前去拜見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裡來?



神會答道:沒從哪裡來。



六祖問:為什麼不回去?



神會答:沒有來,談什麼回去?



六祖問:你把生命帶來了嗎?



神會答:帶來了。



六祖問:既有生命,應該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會答:只有肉身來來去去,沒有靈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禪枝,打了他一下。



神會毫不躲避,只是高聲問:和尚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



六祖又打了三下,才說: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答:感覺痛,又不痛。



六祖問:痛或不痛,有什麼意義?



神會答:只有俗人才會因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頭和石頭是不會感覺到痛的。



六祖說: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的。見與不見,又有什麼關系?痛與不痛,又能怎樣?無法擺脫軀殼的束縛,還談什麼生命的本源?



六祖又說:問路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還用問嗎?你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來問我有沒有看見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問我見或不見?



神會默默禮拜合十,然後轉身離開了六祖,下山去了。



在神會禪師雙手合十的剎那,你是否在一片智慧禪光中看到了自己呢?



這正如星雲大師所言,做人應該做一面鏡子,時時刻刻通過對自身的關照來反省,不斷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而現實中,人們常常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就好比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原因恰恰正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



一名僧人問智門禪師:蓮花在尚未出水的時候是什麼樣呢?



智門禪師回答說:還是蓮花。



僧人又問:那出水之後呢?



智門禪師:出水之後就變成了荷葉。



雪竇禪師恰巧從他們二人身邊經過,聽到他們二人的對話之後作了一首詩:蓮花荷葉報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時,江北江南問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蓮花始終是蓮花,正如本來清淨的人之本性,但若不能正確認識,一疑才解,一疑又生,不能自己解決,反而事事求助他人,必然在疑惑叢生中迷失自我。



當人迷失在對自我的尋找中時,又怎能以一種坦然與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戰?



星雲大師認為,做一個明白人,首先要正確地認識並評價自己,既不可自卑,更不能自傲。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發現和重用自己,同時又要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每個人都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不過是偌大宇宙中的滄海一粟。



到底人要認識自己的什麼呢?星雲大師為困惑中的眾生列舉了六點:認識自己的環境,認識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的學識,認識自己的因緣,認識自己的家世,認識自己的志趣。當然,這只是每個人需要瞭解的一部分而已。認識自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好像人必須一步一步攀山越嶺,從山中走出來,才能在豁然開闊的視野中看清山的本來面目。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短處,做一個明白人,才能有一個明朗的未來,在白發蒼蒼回首時,才不至於悔恨,才不會覺得虛度此生。



2



2.1 生活隨緣,幸福一生 別以為自己很重要



別以為自己很重要



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臻於安身立命的境界。



——星雲大師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習慣以我為中心,總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偏偏又把別人看得太輕。總以為自己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一心想幹大事,創大業;總以為別人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獨自己最行。一旦失敗,就會牢騷滿腹,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心理容易失衡,個性往往脆弱卻盛氣淩人,容易變得孤立無援,停滯不前。



星雲大師總是保持著低調的人生態度,認為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看得輕,如風中落葉,如鵝毛之雪,人才可以時刻保持一份寧靜的心境。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常常以理智的看待人生:總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是凡間俗胎,恰似神仙降臨,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總以為自己是個能工巧匠,別人不行,唯有自己最行;總以為自己工作成績最大,記功評獎應該放到自己頭上,稍不遂意,罵爹罵娘……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個性脆弱,意志薄弱;容易使自己獨斷驕橫,跋扈傲慢,停滯不前。



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天下蒼生。修禪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大慈大悲正體現了佛心的深情,一個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斷,誠心誠意,鍥而不捨,勇猛精進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天帝為了測試他的誠心,即令侍者化成一隻鴿子,自己則變成一隻鷹,在鴿子後面窮追不捨。



修行者看到鴿子的危難情況,挺身而出,把鴿子放進懷裡保護著。老鷹吃不到鴿子,很是不滿,責問修行者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視眾生嗎?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為了表示公平起見,鴿子身上肉有多,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修行者還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修行者只好捨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的捨身,老鷹、鴿子全部變回了原形。天帝問修行者:「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你是否有絲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了救度眾生的疾苦,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以及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復了原來的健康。



鴿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鷹的饑飽也很重要,只有自己不重要,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心使釋迦牟尼佛能夠坦然地看輕自己。



佛祖尚且如此,凡人不妨更需看輕自己,生活中就會多幾分快樂。看輕自己,是一種風度,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把自己看輕,它需要務實的志向、曠達的胸懷、冷靜的思索。



善於把自己看輕的人,總把自己看成普通的人,處處尊重別人;總覺得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自己始終是個小學生;即使自己貢獻最大,也不居功自傲;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謙虛平和。



把自己看輕,絕非輕易所能做到。它是光明磊落的心靈折射,它是無私的心靈反映,它是正直、坦誠的心靈流露。



把自己看輕,絕不是去鄙視自己,絕不是去壓抑自己,絕不是去埋沒自己,絕不是要你去說違心的話,絕不是要你去做違心的事,絕不是要你去理不願理的煩惱。相反,它能使你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以及他人,妥善處理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現實生活中,有人把自己看重的地方很多,而把自己看輕的地方很少;看重自己的東西很多,而看輕自己的東西很少。我們是不是太在意自己的感覺?如,你走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旁人哈哈大笑。當時你一定覺得很尷尬,認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著你。但是,如果你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事不過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插曲而已,有時甚至連插曲都算不上,他們哈哈一笑,一回頭也就把這事給忘了。



在匆匆走過的人生路途中,我們不過是路人眼中的一道風景。對於第一次的參與、第一次的失敗,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不必過多地糾結於失落的情緒,你的哭泣只會提醒別人重新注意到你曾經的失敗。你笑了,別人也就忘記了。



有句話說:「20歲時,我們總想改變別人對們的看法;4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才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我們。」這並非消極,而是事實,它也讓我們知道,不妨學會看輕你自己,輕裝上陣,沒有負擔地踏上漫漫征程,你的人生路途或許會更通坦。



一個自以為很有才華的修僧,在佛祖座下一直得不到重用,為此,他愁腸百結,異常苦悶。



有一天,他去質問佛祖:「命運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



佛祖聽了沉默不語,只是撿起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並把它扔到亂石堆中。佛祖說:「你去找回我剛才扔掉的那個石子。」



結果,這個僧人翻遍了亂石堆,無功而返。



這時候,佛祖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然後以同樣的方式扔到了亂石堆中。結果,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他要找的東西,那枚金光閃閃的戒指。佛祖雖然沒有再說什麼,但是修僧卻一下便醒悟了:當自己還只不過是一顆石子而不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子時,就永遠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許多人都有和這位修僧一樣的心理,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裡最重要的人物,這裡缺了自己就不行,就好像地球離開他就不轉動了一樣。因為自己很重要,所以其他人必須以他為中心,圍繞著他。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地球離了誰都照常轉動不誤。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這就要求我們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這就需要別把自己看得那麼的重要。



如果我們生活上看輕自己,就會減少很多的爭鬥。俗話說得好,「君輕則人貴」,只有做到這點,你才是一個生活的智者。



2.2 人生何必太貪心



處在當前這個充滿聲色誘惑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安心立命呢?第一,用平常心來生活;第二,用慚愧心來反省;第三,用無住心來修持;第四,用菩提心來契道。



——星雲大師



佛家有貪、嗔、癡三毒,貪心處在首位。人的欲望是個無底洞,不加節制的話,永遠不會有滿足的一日。其實,我們所需不過是一日三餐,睡床三尺,何必貪得無厭自取煩惱呢?若是懂得知足,人生就快樂得多!



相傳,一位古佛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裡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多,當然跑得快。於是它向古佛禱告說:佛祖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古佛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上粘,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不得不停止。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軀體,心中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各自為政,各走各的,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欲,因為,貪欲是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它,貪欲只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麻煩,蜈蚣就是因為貪欲太大,結果卻適得其反。



活中,不斷膨脹的物欲、工作、金錢幾乎佔據了現代人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付這些事情,幾乎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他們想要賺更多的錢、找更好的工作、升更高的職位、住更大的房子、開更豪華的車子等等,然而一旦擁有之後,一些人反而會產生一種迷惘的心情,表面上看來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為什麼自己卻並沒有變得更滿足、更快樂?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控制好自己對名利的欲望,不僅關系到腳下的人生,更關系到我們每日的心情。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你不放棄一些東西,你的身上和心靈一定越越沉重,快樂就真的離你而去了。因此要學會自我放棄、自我解脫,保持一顆平常心,少一點欲望,就會多一些快樂。仔細想一想,即便你左手財富,右手地位,一面是妻子,一面是情人,可是這些畢竟是身外之物,不會長久屬於你,一旦財去人空,那時滑過心頭的必將只有失落與悔恨。



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生命的過程中,一切物質及肉體都是不可靠的奴僕,想讓自己的人生得以升華,就必須放下這些本性之外的聲西,而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樸,這樣才能活得愜意,活得灑脫。



2.3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根基



我們常以為老年人比較容易生病,青年比較少生病。其實老年人生病是由於身體衰老了,是一種自然的病象。可是年輕人的病卻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行上的、語言上的、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病。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對於人的健康方面非常重視,尤其是對於青年的健康。他認為只有一個人擁有了健康,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生活。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當然也會有許多的誘惑。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和名譽地位……但最後你會發現,健康才是你所有美好追求的基礎和根本保證。如果沒有了健康,生命就不再是一個蓬勃向上和快樂進取的過程,而成了一個痛苦無奈的延續。一個在痛苦中掙紮的生命,無論擁有再多的東西,也都是黯淡無光的



當然,擁有健康並不代表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別人的施捨,而是對生命的執著追求。往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必定是體格強壯的人;經得起失敗打擊的人,必定是意志堅定的人。強健的體魄和堅定的意志相結合,就產生了一個完美、健康的人。很少有人能夠徹底明白體力與事業的關系是怎樣的密切,怎樣的重要。人們每一種能力、每一種精神機能的充分發揮以及人們整個生命效率的增加,都有賴於體力的強健。



雲霞大師喜歡遊歷四海,在遊歷的途中收養了兩個孤兒,並給他們起名為無山和無海。兩個孩子一邊聽著雲霞大師談經論佛,一邊跟著師父四處佈施恩德。



一天,雲霞大師發現,無山聰明智慧,與佛有緣,每次談經論佛,都能說出頗有深刻的道理;而無海樂於助人,可是在佛緣上的慧根差了一點。雲霞大師其實早已想好自己的衣缽傳人,就是把自己一生的佛法修行傳給無山,可是令雲霞大師擔憂的是,無山雖然資質聰明,領悟也快,但是天生體弱多病,往往在途上一病不起,所以每當幫助他人的時候,都把體力的重活交給了身體強壯的無海。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無山在師父的教導下,已經在佛法上小有成就,但是無山的身體也日漸消瘦,由於經常跋山涉水、餐露宿,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最後在一次大病中再也沒有站起來。



雲霞大師看著心愛的弟子死去,十分痛惜,最後無奈只好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了另一個弟子無海。



星雲大師曾說:我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但我後來要決意恢復我的健康,我立志要變為強健無病,並竭盡全力以做到這點。



許多人,就失敗在這點上——從事工作時,不能發揮出全部的力量——一個行動力遲緩、精神衰弱、心理失衡、毅志不定、情緒波動的人,自然不能成就出了不起的事業。聰明的將軍,不肯在軍士疲乏、士氣不振時,統率他們去應付大敵。他一定要先精蓄銳、秣馬厲兵,然後才能去參加大戰。



在人生的戰鬥中,能否得到勝利,就在於你能否保重身體,保持你的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即使只有一成本領但體力旺盛的人,也可以勝過那些具有十分本領但體力衰弱的人。假如在你的血液中沒有火燄的燃燒,在你的身體中沒有精力的儲存,那麼你在人生戰鬥中就會不堪一擊。一個人有大志,有相當的自信,而同時又具有足以應付任何境遇、抵擋任何事變的旺盛體力,則他一定能夠從那些煩悶、憂慮、疑懼等種種精神束縛中解脫出來。



旺盛的體力可以使人們充滿力量,而使其行動力、意志力較之體力衰退的時候大大增加。強健的體魄,可以使人們在事業上處處得到便利,得到幫助。凡是有志成功、有志上進的人,都應該愛惜、保護體力與精力,而不能有恣意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因為體力、精力的浪費,都將可能減少我們成功的可能性。世間有不少有志於成大事的人,因沒有強壯的體力為後盾,而致壯志未酬身先死。然而世間又有另一大批的人,有著強壯的體力卻不知珍重,任意浪費在無意義、無益處的地方,從而摧毀了珍貴的身體資本。



工作中一切行動和過程都是生理調節機能的結果。空閒最是誤事。人們的作惡犯罪行為,大都是在空閒時發生的一個在正當的事務上忙碌的人,他是安全的。他能避免許多在空閒時可能使他誤入歧途的種種誘惑。有一位著名的英國醫師曾說,人要得長壽,必須要做到除了睡眠時間以外使腦部盡可能不斷地活動。每個人必須於職業、工作之外找一種正當嗜好。職業給他以生活資本,嗜好則給他以生活樂趣,可以使他在愉快、高興的心情下,活動其精神。行動的意義等於生命,而靜止則等於死亡



不管我們的理想是什麼,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生命更珍貴的了。我們都希望生活十分美好,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衰老的蹟象。人們都盡可能地保持年輕、幸和健康,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保持他們的青春和活力。他們破壞健康和長壽的規則,把生命浪費在愚蠢、不符合作息規律的生活和墮落的習慣中,同時他們還不明白為什麼生命的能量在消逝。濫用能量和浪費精力必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有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的人才會健康,才能長壽。



星雲大師在闡述人的本質的時候,提出身體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質所在。離開了這一物質基礎,就談不上從事社會生產勞動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更談不上取得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乃至人生的幸福。人們都是渴望成功和幸福的,他們給自己設定目標,激勵己向著目標努力,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可惜的是人們在追求心中所想的時候往往忽略了、甚至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健康。沒有了健康,即使你創造出了再多的人生價值也徒勞無用;失去了健康,你擁有再大的人生成功也無福消受。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一個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等於一無所有。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才會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2.4 簡單生活才是最好的



我們應該怎麼樣生活呢?首先要隨遇而安,要隨緣生活,要隨心自在,要隨喜而作。總之,簡單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無上境界。



——星雲大師



簡單的意義,不是幻想生活而是面對生活,祈求心靈的寧靜。追求簡簡單單的幸福應該是每一個人的目標,生活在簡單中的人,就能夠朝目標邁進,不至於誤入歧途,而使我們喪失自我的可貴一面。很多人總是會情不自禁地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以為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其實,不切實際地改變自己,不但得不到簡單和幸福,反而會喪失原本的美好,會平白增添許多麻煩和苦惱。心中有佛,即為淨土。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只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一早小和尚便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頭:隨喜!



老和尚的隨心並無所欲,就是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是一種大智慧,隨遇而安,要隨緣生活,要隨心自在,要隨喜而作,才是最好的。



別認為通往幸福的路有多遠,只要有信心的指引,向那個方向努力就可以了。幸福很簡單,它是一種堅持的結果,何須費心尋覓呢?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簡單的幸福的生活,它不在千裡之外的島嶼上,而是存在你的心中。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擁有充實愉快的精神生活,感覺到安寧平和的內心世界,用你的心,你眼神,你的雙手,你的行動,去關愛你身邊的人和物,而且,你的這種愛應是單純的、和諧的,為此你不能附加條件,你的這種情感應該是純粹的。



到花市去,選擇一盆你第一眼就喜歡的花,把它帶回家,移植在一個你每天都能看到它的位置。你就可以開始天天練習照料你的花兒了。你要有意識地關愛你的新寵,就像愛你的孩子一樣。你要學會和你的花兒培養感情:經常跟它說話,把心裡話說給它聽,告訴它你多麼愛它——你要相信,它總是很認真地聆聽著你的心事。你一定能夠體會到自己付出純真的愛意時內心和諧的感覺——那是多麼美妙的感覺啊!你全忘卻了焦躁不安、憤懣和匆忙時的尷尬。你盡情欣賞你可愛的鮮花時,你已融入了愛的氛圍,你的身心於輕鬆愉悅之中享受到了最甘最醇的幸福。



不論你對簡單下什麼樣的定義,其本質都是擺脫過剩的物質。你依然可以追求烹飪之樂,但卻不必訂數種美食雜志、累積收藏無數的食譜;你依然可以追求最新的時尚,但卻不必同款鞋各買一色或買許許多多的領帶;你依然可以買下別墅,卻不必依照超出平日家居的方式來佈置它;你可以多交朋友,朋友卻不必多到非得用名片檢索的地步。



請開始更簡單的生活,不要理睬你最初可能產生的焦慮,拋棄你所有物品,只取你所需要的,而非你所不可求的,簡單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淺薄,更不是平庸,它是一種處驚不變的人生理念和境界。簡單是一種對復雜事物的感悟,就像將厚重的一摞書讀完,突然萌生了靈感一樣;簡單是一種把握自我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高格調的東西。在星雲大師心中,真正享受每一縷陽光,每一聲鳥叫,每一絲涼風,每一天的簡簡單單,才是最好的生活。



2.5 對生活不要苛求太多



如何求得自在的生活就是:第一,對感情要不執不舍;第二,對五欲要不拒不貪;第三,對世間要不厭不求;第四,對生死要不懼不迷。



——星雲大師



俗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星雲大師對自己的弟子們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唐代有一位豐幹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他在鬆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循聲望去,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豐幹禪師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幹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做添飯的工作。時間久後,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裡吃剩的飯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這,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世秘訣。



有人說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閭丘胤問豐幹禪師:何方有真身菩薩?意指豐幹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二人隱身岩中,人不復見。寒山、拾得二大士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其處世秘訣確實高人一



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要做到不為世事纏縛,灑脫自在,就必須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太多。竹枝芒鞋輕勝馬,飢來吃飯困來眠,觀潮起潮落,看清風送雲。這是禪者的生活智慧。



星雲大師強調,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長,加以妥善運用,不僅能使環境增輝,更能美化生活,增添情趣。人若能像順應花草的自然天性一樣去順應自己的能力和體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強出頭,就能營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做自己理想中的自我。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對生活不苛刻呢?星雲大師把認為獲得自在生活的方法分為下面點:



第一,對感情要不執不舍。經常有人問:人怎麼會來到世間上的呢?人是從情愛而來的!佛教講人叫做有情眾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每個人皆離不開感情生活。縱然如此,我們對感情也應該要能做到不執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過於執著,為情所困。也不要舍棄感情,最好把感情升華為對眾生的慈悲,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第二,對五欲要不拒不貪。五欲:財、色、名、食、睡,乃是人類五種基本的欲望。對於這五種欲望,我們既無法完全舍棄,卻也不能過分地沉溺、縱欲。最好抱持既不排拒也不貪求的態度,就像維摩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才是我們對五欲應有的態度。



第三,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在這個世間上,難免有順境有逆境,不管是苦是樂,我們應該要隨遇而安、隨緣生活,千萬不要有消極厭世的逃避心理,也不要有希求長生不老的妄想。



第四,對生死要不懼不迷。有人說人生如戰場。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確有許多的關卡要過,所謂名關、利關、生死關,關關難過。有的人在面對生死時,心生畏懼、迷惑,那是因為不能體悟生命的真諦。假如懂得生死一如的道理,便不再對生死感到畏懼、迷惑,一切就能自由自在了。



人們對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導致了內心的苛刻與緊張,因此,常常不能平和心態,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事物總是循著自身的規律發展,即便不夠理想,它也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不對生活苛求太多,生活反而會賜予你更多的快樂。



2.6拿得起,放得下



離苦之道就是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就需要明因識果,要謹言慎行,要防非止惡,要攝心正念。



——星雲大師



從佛的角度講,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個英雄或勝者,但一個人能夠永遠做一個人。這裡,做一個英雄或勝者,就是拿得起時的狀態;而做一個人,便是放得下時的狀態。星雲大師便把拿得起,放得下說成是離苦之道,一個人要快樂的生活,就需要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這樣才可以超然萬物。



有一個人一手拿著一隻花瓶前來拜見智雲和尚。



智雲和尚對他說:放下!



於是,那個人把他左手拿的那只花瓶放下了。



智雲和尚又說:放下!



於是,那個人把他右手拿的那只花瓶也放下了。



智雲和還是對他說:放下!



那個人說:大師,能放下的我已經都放下了,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您到底讓我放下什麼呢?



智雲和尚說:我讓你放下的,你一樣也沒有放下;我沒有讓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並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心中的雜念。你的心已經被這些東西填滿了,只有放下這些,你才能從生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那個人這才恍然大悟。智雲和尚最後說:放下這兩個字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錢,就放不下金錢;有愛情,就放不下愛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幾個人真正做到放下呢?



星雲大師說: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的很多悲劇,往往就是由無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所釀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錢,有些人不能放下愛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則是不能放下不應該執著的執著。



如果你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你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更何況,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東西放下,你的人生行囊將很快就沒有空間去擱置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有自以為聰明的人常常會暗自慶幸自己拿到的比別人多。事實上,他們才是最糊塗的。拿得越多,說明放不下的也越多。那麼,背負的也就越多,活的也就越累。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過得像落雨背稻草一樣,心靈的負荷越來越重。既有妻子、兒子、位子、票子、房子、車子的誘惑,又有愛恨情仇等恩怨的困擾。於是,許多人天天喊著累、日日高呼著鬱悶。日趨激烈的競爭,利益的衝突與爭奪,人情的冷漠與無奈,往往攪得人心慌意迷、作繭自縛。殊不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因此,要讓自己遠離煩惱,快樂地生活,就要學會放下



第一,財要放得下。人對財富的追求總是無止境的,希望有錢沒錯,但不能貪財。因為一個貪字,是會讓人萬劫不復的。因為貪得無厭,人便沒有了精神上的自由,成了金錢的奴隸,甚至於墮落成貪贓枉法的罪犯。要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能夠生活無憂就好。



第二,情要放得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女人切不可陷入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因為世間最難說清的就是一個情字。剪不斷,理還亂,多情總被無情誤。所以女人若能在情方面看得開,放得下,心情一定輕鬆不少。



第三,憂愁放得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能樣樣天遂人願?多事情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是努力了就能辦得成的。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更不要怨天尤人。應該順其自然,不要為了根本辦不到的事苦苦折磨自己。放下憂愁,就是快樂。



2.7 降低一分渴求,得到一分幸福



我們妄念雜染的心,要用菩提正覺,用禪定養心,用念佛清淨,心中充滿般若,降低心中的一分欲望,就能涓涓不斷地流出智慧和福報。



——星雲大師



欲望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著人們拼命向前。星雲大師在對人性禍福的研究中指出,一切世間的欲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大海,欲望不能滿足,貪念沒有止境。許多人不知道,如果人們的心靈被欲望佔據久了,會麻木,會失去幸福的方向。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曾作《頌》詩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面對人生,我們要選擇閒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選擇一種從容自在的人生態度,既要正視生活中的悲歡離,做到寵辱不驚,也要正確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做到自在隨意。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竇禪師,於是他就寫了封介紹信給雪竇,讓他到靈隱寺去找珊禪師,告訴他珊禪師一定會照顧他的。雪竇禪師欣然接受,然後拜別,雲遊去了。



這一別就是三年。一次,曾會學士因為公事,來到了靈隱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這裡,於是便問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個人呀!是不是搞錯了?



曾會學士說:怎麼會錯呢?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眾中尋找了個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沒有找到這個人。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個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說: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介紹信呀!



珊禪師看學士那麼著急想找到這個人,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個地方,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個很破的屋子的角落裡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歡喜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見是曾會學士,也感到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珊禪師一見雪竇禪師,就看出他將來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三年前,我親筆寫的介紹信你給弄丟了嗎?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害得你住這樣的房子!



雪竇禪師從衣袖裡取出原封未動的介紹信還給曾會,說道:我只是一個雲遊的和尚,沒有什麼渴求,為什麼要請人介紹呢?



原來,在雪竇禪師心中,自己只是一名雲遊僧,無欲也無求,掙脫世俗的誘惑,拋卻名利的紛擾,雖默默無聞卻終成正果。



幸福到底是什麼?許多人都在問,其實得到幸福很簡單。星雲大師說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扔掉那些對自己來說十分奢侈的夢想和追求,那麼,你就被幸福包圍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拼命地追求、索取,以為這樣便可以得到幸福,殊不知,當你費盡心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消除了一個煩惱,很快你又會有新的沒有實現的目標,你又會煩惱。如此反復,永無盡頭。事實上,人們追求的東西往往是自己並不需要的。



有位著名的佛學家說:一個人體會幸福的感覺不僅與現實有關,還與自己的期望值緊密相連。如果期望值大於現實值,人們就會失望;反之,就會高興。的確,在同樣的現實面前,由於期望值不一樣,你的心情、體會就會產生差異。



星雲大師覺得,追求幸福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降低你的欲望。通過心理調節,使自己能夠平靜地對待目標,從而減輕或消除心理負擔,幸福也就會悄然而至。在世界上所有獲得幸福的途徑中,這種方法的投入產出比最高,它基本上不用你花一分錢,有時甚至能省錢。只要降低一分渴求,你便會得到一分幸福。



2.8 禍莫大於不知足



追求快樂,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擁有財富、健康,乃至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卻獨缺快樂,生命將失去意義。如要擁有快樂,那就是常常感滿足。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萬事萬物,知足常樂。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有許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



有一個青年總是哀嘆自己命運不濟,生活多舛,既發不了財也求不到一官半職,終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個老和尚,當他看到老和尚一臉的平靜祥和時不由得嘆了口氣。



老和尚攔住青年,問他為何嘆氣,青年說:我看到你開心的樣子覺得很羨慕。為什麼我總有這麼多的煩惱?為何我既有一技之長而又一貧如洗?



老和尚說:年輕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問:富有?我除了煩惱什麼也沒有。



老和尚並沒有急著解釋,而是繼續問他:那麼,假如有人給你一千兩銀子,換你十年的壽命,你換嗎?



當然不換!



給你五千兩銀子,換你的健康,你換嗎?



不換!



給你一萬兩銀子,換你的生命,你換嗎?



不換!



老和尚頓時笑了:年輕人,到現在為止你至少擁有一萬六千兩銀子了,難道還不夠富有嗎?



青年人的煩惱來自於未能真正認識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只是看到了自己缺少的東西,卻從未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若能知足,則一切煩惱自會迎刃而解。



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的。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為擁有自己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記憶。今日重溫,也許會忍俊不禁,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知足常樂。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裡面就時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



用星雲大師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面對現實,我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嘆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嘆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裡會知足,哪裡會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經歷過了,才懂得它的彌足珍貴,最主要是我們遺落了那一份擁有時的心曠神怡。現代人匆匆的腳步已定格為一種時代的風景,競爭與挑戰接踵而至。在前進的道路上,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袪除煩躁的心態,時刻保持著樂觀充實的心境,就會得到如沐陽光般快樂的生活。



知足常樂,在煩躁與喧囂中,會過濾一種壓抑與深沉,沉澱一種默契與親善,澄清一種本真與回歸,才會少一些煩躁,多一些寧靜。



2.9 在平淡中感受生活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有的人有錢有勢、有名有位,乃至兒孫滿堂,但是卻活得不自,人生要活得幸福,就要在平淡中感受生活。



——星雲大師



人生的內容很多很亂,人的心思太雜太煩,負荷沉重,誘惑太多,站在繁華的都市街口,東邊是金錢,西邊是名譽,南邊是地位,北邊是權力。世人總是東奔西走,南衝北突,想要的東西太多,眼睛盯著浮華世界裡的功名利祿,到死才發現得到的東西很多,丟了的東西更多。所以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如何讓自己活得自由自在,這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就是平淡,平淡就是生活。滿目青山是平淡,茫茫大地是平淡,浩浩長江是平淡,潺潺溪水是平淡,青山翠竹是平淡,鬱鬱黃花也是平淡。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佛、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學僧終於領悟。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平平淡淡,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生活需要舒適,並不需要鮮花的陪襯,我們只需要在心靈的平淡中感受生活,平淡處事,正確對待這些身外之物,才可活得舒心自然,體會活著的真實意圖:人生不是只為背負沉重而活,而是為了從背負的沉重裡取一點成就讓自己感受快樂和幸福。



佛曰:水清無魚。魚只住在潺潺流動的河流,或者是很深的水潭裡,要是水很清澈,幾乎一眼見底,魚反而不會住下去。



留不住魚的理由很多,最基本而重要的一點是,水太清澈並且沒有夾帶雜物時,當然也沒有魚兒賴以為生的浮遊生物如水藻之類的東西,所以魚兒不可能在那種環境裡生存。其次,在清水中一旦遇到危險無處可躲,因此作為魚餌的小生物必也無法繁殖。所以魚兒能活下去的河流必須是流動的,既可使水底混濁,小生物也有地方躲。又可以接納別的河流的水及營養物,供給魚兒生存。另外,太澄清的水氧氣少,也直接影響了生物間的生生息。



如果把魚的世界比喻成人的世界,那麼水清便是不允許絲毫自由及失敗的理想環境,人必須處處受規則的束縛。但是,人不是機械,不能過著一牽一引的機械生活,誠如水清無魚,這世界一旦邁向圓滿的境地,也就沒有上進的人類了。



星雲大師說:簡簡單單是福,平平淡淡是真。人生只有平淡,才能活得自在。人生無需所求太多,口袋裡的票子夠花就行,家裡的房子溫馨就行,平平淡淡的過日子才是最快樂的幸福和自由。



2.10 放曠達觀,才能怡然自得



我們對於世上的知識、財富、愛情等等,總是期望別人能教導我們、成全我們、愛護我們,甚至於覺悟成佛都希望別人幫忙,但就禪宗而言,世間上的一切事情,唯有放曠達觀,才能怡然自得。



——星雲大師



人生於天地間,則立於世,行於世。星雲大師覺得人要立身處世,當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為權勢利祿所羈,不為功名毀譽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做到曠達,能持性而往,能臨危不懼,能以本色面世,不費盡心機,不為無所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才會怡然自得,真實自然。



俗話說,海納百川,很多人將大海作為浩瀚胸襟的代名詞,而星雲大師認為人的心是大海與高山都不能比的,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就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默雷禪師有個叫東陽的小徒弟。



東陽看到師兄們每天早晚都分別到大師的房中請求參禪開示,師父給他們公案,於是他也請求師父指點。



等等吧,你的年紀太小了。但東陽堅持要參禪,大師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參禪的時候,東陽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後在師父的旁邊坐下。



你可以聽到兩只手掌相擊的聲音,默雷禪師微微含笑地說道,現在,你去聽一隻手的聲音。



東陽鞠了一躬,返回寢室後,專心致志地用心參究這個公案。一陣輕妙的音樂從窗口飄入。啊,有了,他叫道,我會了!



第二天早晨,當他的老師要他舉示只手之聲時,他便演奏了藝妓的那種音樂。



不是,不是,默雷禪師說道,那並不是只手之聲,只手之聲你根本就沒有聽到。



東陽心想,那種音樂也許會打擾自己。因此,他就把住處搬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



這裡萬籟俱寂,什麼也聽不見。什麼是只手之聲呢?思量之間,他忽然聽到了滴水的聲音。我終於明白什麼是只手之聲了。東陽在心裡說道。



於是,他再度來到師父的面前,模擬了滴水之聲。那是滴水之聲,不是只手之聲。再參!



東陽繼續打壘,諦聽只手之聲,毫無所得。他聽到風的鳴聲,也被否定了;他又聽到貓頭鷹的叫聲,但也被駁回了。只手之聲也不是蟬鳴聲、葉落聲……



東陽往默雷禪師那裡一連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種不同的聲音提出應對,但都未獲認可。到底什麼是只手之聲呢?他想了近一年的時間,始終找不出答案。



最後,東陽終於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聲音。他後來談自己的體會說:我再也不東想西想了,因此,我終於達到了無聲之聲的境地。



東陽已經到只手之聲了。



一旦仔細去聆聽那只手之聲,人就踏上了心靈的解脫之旅,心感受到的萬物之豐富便會遠遠超過自己視線範圍之內的一切。內心豐富,卻亦可呈現一種空無的狀態,東陽在無聲之聲的境地中進入了真正的禪定。



蘇東坡說,能每時每刻都很快樂,關鍵在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遊於物外。星雲大師則認為,人只有擺脫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靈的恬靜和快樂。逍遙曠達不是要求做到無欲,而是淡看各種名利之欲。淡看之後,則可生曠達,有了曠達之後,人生自然逍遙了。



2.11 天堂地獄一念間



天堂、地獄,唯在一心。可以海闊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擾攘終日,是天堂,是地獄,完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星雲大師



生活在凡塵俗世中的人,註定逃不脫世俗的牽絆。與其為外境所困,不如用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平和對待。



盡管外在的花花世界是虛虛假假、爭權奪名,只要我們內心的世界無風無浪、無花亦無香,自然會有韓愈所說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心的知足與自在。若能得星雲大師的這般智慧,定能夠成為駕馭生活的熟練舵手,駕駛生命之舟縱情暢遊。



有一個弟子打生之時,總覺得有一隻五彩斑斕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來爬去,他常常被驚嚇得無法入定,於是他便將這事告訴了禪師。



老禪師遞給他一支筆,說:下次這只蜘蛛再出現時,你把它出現的位置畫下來,這樣才可以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能想辦法驅逐。



當這名弟子再次打生時,蜘蛛又出現了,他標下蜘蛛的位置急匆匆地找到禪師。



老禪師指著弟子畫的圈,問道:難道你還不知它從何而來?



弟子低頭一看,只見這個圈正畫在自己心的位置。



五色蜘蛛,不在別處,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妄念,因而由心所生。佛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心中澄明,則處處是淨土;心中有礙,則處處是地獄。



正如星雲大師所言:我們的心,每天都是上天堂、下地獄,來來回回週遊。順心如意,歡喜得意,便是天堂;惡念紛飛,受挫憂邑,即地獄。



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著名的南隱禪師,他境界很高,常常能用一兩句話給人以深刻的點撥,很多人慕名而至,前來問佛參禪。



有一天,一位官員前來拜訪,請南隱禪師為他講解何謂天堂、何謂地獄,並希望禪師能夠帶他到天堂和地獄去看一看。



南隱禪師面露鄙夷之色,細細打量了他一番,然後問道:你是何人?



官員說:在下是一員武將。



南隱禪師哈哈大笑,並用很刻薄的語言嘲笑道:就你這一副模樣,居然也敢稱自己是一名將軍!真是笑死人了!



官員大怒,立刻讓身邊的差役棒打南隱禪師。南隱禪師跑到佛像之後,露出頭來對著官員喊:你不是讓我帶你參觀地獄嗎?看,這就是地獄!



官員頓時明白了南隱禪師所指,心生愧疚,並被南隱禪師的智慧所折服,於是走到禪師面前,恭恭敬敬地低頭道歉。



南隱禪師笑著說:看啊,這不就是天堂了嗎?



在聽到南隱禪師的辱罵之後,這名官員尚未思考禪師的用意便勃然大怒,一念之間,便墜入了地獄;反之,當他以坦然平和的心境對待所發生的事情時,天堂也就在眼前了。這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星雲大師在《留一隻眼睛看自己》中說道:天堂、地獄,唯在一心,可以海闊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快樂生活,也可以擾攘終日,是天堂,是地獄,完全在於自己的選擇。從另一個側面上講,這種選擇也決定了一個人將成為快樂生活的主人還是憂愁煩惱的奴隸。



你是選擇成為一名智者,還是一名癡人呢?星雲大師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回答。



2.12 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現代的很多人所覺悟的道理和人間都是相反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質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本來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實的實相、真實的人生,可是大家往往表現不出來,所以這是空幻的人生。



——星雲大師



每個人的一生,無非就是在生活。人們首先注重的是物質生活;當物質生活具足了以後,我們還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後,還要追求藝術的生活;因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用禪的觀念來看,這是一種合理的人生觀。



但是,現代的很多人所覺悟的道理和人間都是相反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質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本來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實的實相、真實的人生,可是大家往往表現不出來,所以這是空幻的人生。



星雲大師舉了一個佛家的例子。



有一次,趙州禪師和他的徒弟文偃禪師在談話,門徒送來一個燒餅,師徒倆約好:誰能把自己比擬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誰就有燒餅吃。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頭驢。



文偃禪師說:我是驢屁股。



趙州又說:我是屁股裡的糞。



文偃又說:我是糞中之蛆。



趙州就問:你這蛆在糞中幹什麼?



文偃回答說:我在糞中乘涼。



……



星雲大師意在告訴世人,禪師們在糞中還能安住、逍遙自在,多灑脫。所以不要看禪師們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實他們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禪定,自有一種美妙人生境界,這真是修禪之人所必須具備的人生素質。



星雲大師常感到現今的社會中的人們都處在一種焦躁不安的狀態中,這就需要我們一日之中應有數分鐘的寧靜時間,一週當中有數時的寧靜時間,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週的寧靜時間,寧靜與睡眠不同,盤腿是一種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統一,就是將六識暫時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迷失人生方向,認為都市中之塵囂難道還不夠苦嗎?星雲大師反駁道,為何到了如此寧靜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聲音來自我麻醉呢?從事工作要能過寧靜生活。最好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靜中有活潑的舉止,在動中有寧靜的力量。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培養自己的人生觀呢?



星雲大師說,首先從退讓中體驗樂趣。生活的口號是向前進,不能開倒車。一般人都認為退讓比較消極,而前進比較積極,其實這可不一定,為什麼呢?以退為進,有時候退一步比進一步高明。有一首偈語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後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後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事實上,我們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個向前進的世界;因為人太多,認識又不夠正確,所以容易產生你爭我奪的情況。反而回過頭來的另外半個世界,很少人注意,這個退讓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人生空間。



然後就是從寧靜中安頓身心。星雲大師說,這個世界太動亂了,現在的社會噪音很多,我們找不到片刻的安寧,片刻的寂靜。寂靜是很重要的,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從寧靜裡可以增長智慧。



佛教說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與焦躁欲望作戰,若在戰場上失敗,修行會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焦躁誘惑邊緣中獲勝,完全靠自製的力量、寧靜的約束。



誠然,外界給予我們的誘惑太多,金銀財寶、感情、洋房、汽車……都是誘惑。有些人我們看起來實在是可憐:誇贊他的服飾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兩句,就心生歡喜;說幾句壞話,就非常生氣。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裡,自己的苦樂自己無法平衡。



這就是因各人人生觀不同而不同!我們如何從森羅萬象中把自己返璞歸真呢?如何在這世上探討自己的本來面目呢?星雲大師這樣要求:有寬大自己的心胸,從退讓中體驗樂趣,從寧靜中安頓身心,從自製中克制物欲,去樹立人生的觀念,從而獲得人生的重要價值。



2.13 生命在於一個



生命是活的,就應該好好地活。活著,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光彩。死亡,就像日落西山,就算有生命的存在,但在人間已經沒有光輝。求死,是弱者的行為;要活,才是勇者的形象!



——星雲大師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勇者的形象。多少人從商場上失敗,走投無路,還是要勇敢的活下去,為自己鼓動生命潛在的力量,渡過難關,最後重整旗鼓,揚眉吐氣。



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們的社會裡,多少人在天災人禍中,絕處逢生;多少人從絕望、灰心、艱困、暗淡的逆境裡,重新鼓起勇氣,撿回希望,再創人生的光華。他們不都是我們的榜樣嗎?何必只為一時的失敗,就此放棄生活呢?



一個年輕人被情所傷,他來到佛前訴數苦惱,痛哭流涕,最後告訴佛,即將遠離,決定遠走天涯。



佛說:離開前,請回答兩個問題。



年輕人說:既然要走,回答也無妨。



佛問:天涯在哪裡?



年輕人答:天涯很遠,在天邊。



佛又問:天邊在哪裡?



這個……”年輕人回答不出,說:請佛祖指點。



佛說:天涯在你心裡。



年輕人詫異:天涯怎會在我心裡?



佛說:既然你已被情傷,走得再遠,心仍然受傷,無所謂天涯;如果你覺得傷已平復,更無所謂天涯,天涯就在你心裡。



年輕人說:謝佛祖指點。那第二個問題又是什麼?



佛問:你認為的幸福是什麼?



年輕人說:幸福就是愛啊。



佛說:錯!幸福就是你還活著。



年輕人更加詫異:僅僅活著就是幸福嗎?



佛說:在這個世間,能活著已經是幸福的。很多人來不及享受生命就匆匆地走了,難道你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嗎?



年輕人說:活著是一種幸福,可是也有痛苦。



佛說:那你認為的痛苦是什麼?



年輕人說:痛苦就是沒有愛了。



佛說:錯!痛苦也是你還活著。



年輕人說:那我更加糊塗,活著是幸福,活著怎麼又是痛苦呢?



佛說:生而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這樣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為你還活著,你知道痛苦也是因為你還活著啊,不然你怎麼會知道有痛苦呢!



年輕人說:我明白了,我應該以感激的心,去面對生活,我所獲得的美好的,痛苦的,都是生活賜予我的,所以我是幸運的。也許生活曾經賜予我的,她也有權利收回。感謝佛祖,我決定留下來,繼續生活在這裡,我會珍惜我所擁有的。



窗外,陽光明媚,暖風習習,年輕人大踏步走出佛祖殿堂,決定好好地活著。



海鷗孤獨地在大海上與狂風暴雨搏鬥;鮭魚逆流而上,破腹犧牲,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口氣,達到最終的源頭;一葉孤舟,在乘風破浪裡,努力奔向海的彼岸;老兵身上傷痕累累,因為勇敢而活下來了就是代表勝利的希望。



星雲大師說,花兒吐露芬芳,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因為它是的;樹梢隨風輕搖,因為它生意盎然,因為它是的;鳥兒枝頭鳴叫,給人動聽悅耳的歌聲,因為它是的;雲朵舒卷自如,我們覺得自在舒暢,因為它是的;溪水淙淙流動,我們覺得滌盡塵慮,因為它是的。人著就會擁有著活力,充滿著活氣,才能散發生命的喜悅與希望。



生命就是生下來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精彩。比如會做事的人將事情做了,所以能越做越大;會下棋的人將棋子下了,所以能全盤皆贏;會撰文的人將文字寫了,所以能感動人心;會講演的人將道理講了,所以能引起共鳴。



科學理論說世間萬物是運動的,佛的世界裡天地萬象都是活的。不管你現在是窮途潦倒,還是工作上、情感上的失意,只要你擁有了鮮活的生命,就能夠重生、能夠再起。人生的希望,不但要勇敢的活下去,還要有願力的活下去,還要有智能的活下去。不但為自己,還為家人、為社會、為責任,都應該要勇敢的活下去。因為,不想活的人是懦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只有這樣,人的一生才能瀟灑自如,活得快活。



3



3.1 完善生命,獲取人生財富 財富不是唯一 



財富不是唯一



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卻不是絕對萬能的,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對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健康、智慧、慈悲、願力、懺悔、感恩,才是們真正的財富。



——星雲大師



人生中的財富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更值得追求的東西。比如滿足和歡喜。求得內心的滿足,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人能滿足,處事易謙恭謹慎。反之,物質方面擁有很多但不歡喜,如同沒有。更何況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是有限的,對世界上一切都抱持享有的觀念,歡喜就無所不到。



有一位禪師,每天早上經過一個豆腐坊時,都能聽到屋裡傳出愉快的歌聲。



這天,他忍不住走進豆腐坊,看到一對小夫妻正在辛勤勞作。禪師憐憫之心大發,說:「你們這樣辛苦,只能唱歌消煩,我願意幫助你們,讓你們過上真快樂的生活。」說完,放下了一大筆錢,送給小夫妻。



這天夜裡,禪師躺在床上想:「這對小夫妻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我須仔細觀察一下,看他們是否能夠擺脫金錢的誘惑。」



第二天一早,禪師又經過豆腐坊,卻沒有聽到小夫妻倆的歌聲。他想,「他們可能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今天要睡懶覺了。」但第二天、第三天,還是沒有歌聲。



就在這時,那做豆腐的男人出來了,拿著那些錢,一見禪師便急忙說道:「禪師我正要去找你,還你的錢。」



禪師問:「為什麼?」



年輕的豆腐師傅說:「沒有這些錢時,我們每天做豆腐賣,雖然辛苦,但心裡非常踏實。自從拿了這一大筆錢,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們還要做豆腐嗎?不做豆腐,那我們的快樂在哪裡呢?如果還做豆腐,我們就能養活自己,要這麼多錢做什麼呢?放在屋裡,又怕它丟了;做大買賣,我們又沒有那個能力和興趣。所以還是還給你吧!」



禪師聽後微微一笑說:看來你們已經有所悟了。今後你二人可安度時日,待時機成熟我必引你二人往生佛界。



第二天,當他再次經過豆腐坊時,聽到裡邊又傳出了小夫妻倆的歌聲。



擁有更多的財富,是今日許許多多人的奮鬥目標。財富的多寡,也成為衡一個人才幹和價值的尺度。當一個人被列入世界財富榜時,會引來多少人的艷羨,但對於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財富貢獻給了社會。但丁說:「擁有便是損失。」星雲大師也同樣說道,「財富的擁有超過了個人所需的限度,那麼,擁有越多,損失就越多。」



佛經中也把財富當作淨財。所謂淨財,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有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淨財呢?



首先,來源是正當的。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



在佛的世界裡,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來是那樣艱難!可是結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學佛的,財富不可強求;如散失了,也不必過分的懊喪,因為這是遲早要散失的。反而應該注意:財富應怎樣得來,得來了應怎樣處理,才不致讓它無意義地消散了。



有時財富不一定是有形的,而且,一旦有形的財富超出所需時,財富即會轉化成一種壓力,使的生活狀態難以維持平衡。那些無形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它們之於你的生活有益。比如說聲譽、知識、人緣……



有位禪學大師曾說過:「對於金錢,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做美德的累贅……金錢之於美德,猶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不可無,也不可留在後面,但它卻妨礙行軍。不僅如此,有時還因顧慮輜重,而丟掉勝利或妨礙勝利。」



所以,我們不要排斥金錢,而是把財富的內涵擴大化,健康、智慧、慈悲、願力、懺悔、感恩,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



3.2 不要落入財富的陷阱



我們凡事不要向財富看,比財富寶貴的東西很多,慈悲、道德、智慧、和諧、歡喜、關懷、情義等等,才是取用不盡的寶貴資源。



——星雲大師



雲大師一直都把財富看成是紅塵俗物,他最大的擔心就是世人容易鑽進錢眼裡,掉進了財富的陷阱裡,從而萬劫不復,那當真比打入十八層地獄還要可怕。



無果禪師為了專心參禪,在深山裡一住就是10年,這10年來一直有一個女人細心地照料著他。



然而,這10年,他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認為自己無法在那裡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山尋師問道,解除多年來心中的疑惑。



他向這個女人辭別時,女人對他說:禪師,您再多留幾日吧。路上要風餐露宿,容我為您做件衣服再上路也不遲呀。這個女人的好意讓禪師無法推辭,只好答應了。



女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她又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作為路費,禪師心中無比感激,他接受了女人的饋贈,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一大早就走。



到了晚上,無果禪師坐禪養息,卻突然出現了一個童子,後面還跟著許多人在吹拉彈奏。他們扛著一朵很大的蓮花,來到無果禪師面前說:禪師,請上蓮花台!這就是您要去的地方。



無果禪師心裡嘀咕:我的修行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這種境況來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吧!於是他沒有理會,童子又說:禪師,請您坐上來吧,機會就只有這一次,錯過了就再也不會有哦。抵不住童子的糾纏,無奈之下,無果禪師就把自己的拂塵插在蓮花臺上。童子與諸樂人便高興地離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無果禪師正要動身時,那女人來到他家,手裡拿了一把拂塵,問道:禪師,這可是您的物品?昨晚怎麼會從我家母馬的肚子裡生了出來?



無果禪師聽後十分吃驚,說道:如果不是我的定力深厚,今天已經是你們家的馬兒了。於是將馬蹄銀還給了女人,作別而去!



不要被突如其來的實惠或好運迷惑,其實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生活中的陷阱太多了,金錢、名譽、地位、美女、機遇……其實,所有的陷阱都有一個同的特點,就是抓住人心中最脆弱的那根弦,使人像中了魔似的不能脫身,毫不猶豫地掉進陷阱裡。掉進陷阱的人,多數是因為貪戀不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東西,被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誘惑,結果總是得不償失的。



財富,究竟是好事,還是陷阱呢?再來看一個故事。



佛陀在世時,每天實行乞食的生活,阿難是佛的隨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難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水溝旁的時候,佛忽回頭對阿難說:阿難!毒蛇!阿難上去一看,就說:毒蛇!世尊!他們就走過去了。那時,有父子兩人在田間工作,聽說有毒蛇,就跑過來看看。不看也罷,一看兩人有說不出的歡喜。哪裡有毒蛇!溝旁土裡所露出的,卻是一壇黃金。於是父子倆歡天喜地的,把黃金搬回家去了。得到了黃金怎麼辦呢?取一塊去金鋪裡兌換。金鋪裡見他們是窮人,心裡起了懷疑,暗暗地去報告了官府。一會兒,便把父子倆捉了去。再到家裡去搜索,收藏的黃金一起查了出來。審問明白,就判定了盜取國王財物的罪名。當時是波斯匿王時代,法律上說:凡藏於地下的,都歸國王所有。這父子兩人,就以這個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場上,父親忽然想起了,對兒子說:阿難!毒蛇!兒子一想,比丘說的真不錯,現在是為黃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著父親說:毒蛇!世尊!監斬的是一位佛弟子,聽了他們的話,覺得稀奇,就去報告波斯匿王。



王聽了,要父子兩人回去,問他們這兩句話的由來,他們於是把早上在田間遇到的事情說了。國王知道這是佛與阿難說的,對他們說:這是佛的開示,現在你們信不信佛的話呢?回答說:真是毒蛇,害得我們喪生失命,怎麼還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們信佛,就把他們開釋了。



這個故事說明瞭金錢萬惡的一面,它使人墮落、作惡、喪失生命。多少人為金錢而犧牲;多少罪惡,多少苦難,不是從金錢而來?這是近於小乘的見解。



佛法我們修福修慧,如把財富來佈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資糧。星雲大師把人性的貪欲說成魔障,把對財富的極度渴求比作是一個永遠都無法填滿的無底洞,有的人不會讓自己落入貪財的陷阱是因為他們比較清醒,而有的人卻因為不清醒掉了進去就再也沒有出來的機會。



因此,面對紛擾復雜的社會現實,我們要牢記星雲大師的話,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財富心理,看清金錢對於我們的真正價值,財富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奴役我們靈魂的魔鬼。



3.3 無財便是福



在一般人的思想觀念裡,大都不喜歡無財。總覺得人生無財,令人恐懼;人情無財,令人悲傷;世界無財,成住壞空;一切無財,虛假如幻。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無財實際上是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



——星雲大師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忙著爭名奪利,他們整天活在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之中。他們認為在這個社會上要比別人生活得好,首先就得有錢,有財富,然後才會有幸福。可是,在星雲大師的眼裡,財富並不是幸福的根源,無財有時反而是一種幸福。



一位老居士的家中生了一個男孩,長得英俊端莊,父母非常疼愛。這孩子從小就聰明異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無憂無慮中快樂地度過了黃金般的童年。



人類往往被欲念所迷惑,在歡樂的日子裡,想不到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至於隋落。居士家中的這個孩子,可是有高人一等的智慧。雖然他生長於安逸的環境中,但仍能瞭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惡。因此,他在成年以後,就辭親出家當比丘。



有一次,他在教化回來的森林裡遇到一隊商人,他們到外鄉從商路過此地。當時已是傍晚,太陽西下,商人們紮營住宿。出家比丘看到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車輛載著大量貨物,並不關心,只管在離商隊營帳不遠的地方徘徊踱步。



這時從森林的另一端來了很多山賊。他們打聽到有商隊經過,就想乘夜幕降臨以後劫掠財物。但當他們靠近商營的時候,卻發現有人在營外漫步。山賊怕商隊有備,所以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動手,然而營外巡邏的那個人,通宵不入營休息。天已漸亮了,山賊因無機可乘,只得氣憤地大罵而走。



正在睡覺的商人,忽然聽到外面的吵鬧聲跑出來看,只見一大隊的山賊手執鐵鎚木棍往山上跑去。營外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兒。商人驚恐地走向前去問道:



大師!您見到山賊了嗎?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們昨晚就來了。出家人回答說。



大師!商人又向前問道,那麼多的山賊,您怎麼不怕獨自一個人,怎能敵得過他們呢?



出家人心平氣和地說道:各位!見山賊而害怕的是有錢人我是一個出家人,身無分文,我怕什麼?賊所要的是錢財寶貝,我既然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無論住在深山或茂林裡,都不會起恐懼心。



比丘的話使眾商人醒悟,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凡俗,對不實在的金錢,大家肯捨命去取得,而對真實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反而視若無睹。他們決心跟著這位比丘出家修行。從此,他們體會到這個世間苦空的意義,把無常的錢財帶在身邊,那實際上是一種拖累。



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財富?答案很簡單:否。佛陀要求比丘們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坐、穿糞掃衣、吃腐爛藥。除此而外,出家後所能擁有的,不過是三一缽而已。因為出家就意味著對世俗生活的放棄,對物質享樂的放棄,從而排除一切幹擾,將整個身心安住在對佛法的體悟中。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人無財便是福。星雲大師更把能安於貧賤的人稱為是有福之人。因此,無財是一種福氣,能消除人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有礙身心健康的欲望,從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



3.4 守義而富且貴



生活裡,我們有形形色色的朋友,相處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彼此要坦誠,要重情重義。情義是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



——星雲大師



孔子說: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對於錢財與朋友,星雲大師也認為情義最重要,對朋友要有情有義,要熱情助人,要仗義疏財。



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到處旅行流浪,辛苦地尋找著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觀世音菩薩被他的虔誠感動了,就教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從此以後,你要珍惜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佈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青年聽後高興得不得了,就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當他爬起來的時,發現手裡粘了一根稻草,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突然,他聽見小孩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拿著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就把稻草送給小孩,孩子高興得笑起來。小孩的母親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不久,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裡,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布商說:我口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這些橘子就送給你解渴吧。



他慷慨地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最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裡一籌莫展。他就徵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他跑到小河邊提了一桶水給那匹馬喝,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的門前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他立刻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等我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裡,等我回來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了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時他領悟到:呀!我找了許多年能夠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這樣簡單!



世間道義在星雲大師心裡就如同一盞照亮世人的明燈,他認為求取財富的道路不是靠無盡的索取,而應該守情重義,這樣你的財富才會逐漸積聚。倘若你只是一味地索取,最終只會斷了財源,這就是佛法中所講的因果報應。



星雲大師在四處雲遊的過程中,都會為那些陷入迷途、忘義貪財的人給予及時的提醒。他說,當一個人真正領悟道義之後並做到了視富貴如過眼雲煙,那麼,他就能夠成為人中的智者,這也是一種禪境的領悟。



3.5 錢因人而有罪



錢因人而有罪



一生,要為自己賺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怕海枯石爛,不怕滄海桑田,可以結伴我們終老,遠離啼哭悲惱,人生中很多的煩惱都是在為錢而煩惱。



——星雲大師



在佛家的眼裡,錢本就是身外之物。星雲大師更是看透了錢的本質,他認為錢會誘導人犯各種各樣的罪惡,墜入苦海。



星雲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釋圓大師雲遊到一個地方。他拖著疲憊的身體,感到又飢又渴。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兩座房子。其中一座非常華麗,另一座卻非常破舊。



釋圓大師心想:我若是借宿於那華麗的房子,相信不至於給房主帶來負擔。於是,大師敲了敲華麗房子的門。一會兒,一個穿著很得體的男人開了門,問道:你有什麼事?



大師回答說:我出遠門,途中至此,不知是否方便借宿一宿?



那男人用非常不屑的眼神上下打量了大師一番之後,他覺得:這人衣著樸素,行囊簡單,可見不是有錢人。於是,房主說:不行,我的房子怎麼能讓你住呢?我的房間裡有那麼多的藥材、種子,沒有空地了。假如每一個來敲門的人都要求借宿,那怎麼能住得下呢?再說了,我哪有那麼多食物給你吃啊!說完,房主就關上了門。



生活富足的房主,不肯幫助貧苦的和尚,不是因為經濟能力不允許,而是因為用勢利的眼光看人。



星雲大師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用自己的智慧普度眾生,他看到如今的社會,已經布滿了銅臭的氣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金錢而變得變幻難測。貧居鬧市時的門可羅雀和富居深山時的遠親相訪,足可以反映出金錢的巨大魅力。錢,讓人墮落,讓人犯罪,讓人痛苦,讓人毀滅。人性在金錢的誘惑中變得罪惡,爾虞我詐。



有人說錢是古今第一哲學家,若能讀懂錢,怎能不變為哲人?即使在茫茫荒漠中,錢猶如砂石一樣無用,但錢的哲理仍在狂風中卷著;即使錢失去了外形,變成了一個密碼,或者一張磁卡,但錢的精神也在其中儲存著。人之所以在不斷創造、在不斷進取,就因為看到了錢和錢負載的力量、智慧和信念。有了錢,人就有了傾注愛的對象;若失去錢,人不只孤單更否定了自己。



星雲大師指出,錢其實本身無罪,反而有功,只是俗人歪曲了錢的本質,自身也留下無盡的痛苦和悲哀。比如,把錢用來造福社會,它就是善的;反之,用來毒害社會和大眾,它就是惡的。



金錢其實就是一種以交換為目的的貨幣,我們應當讓它為人服務,能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目標。所以,我們在運用金錢時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埋怨金錢的誘惑作用,就像星雲大師講述的那樣,犯罪的不是錢財,而是我們自身。



3.6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世間上所有的金錢都不是我們的,佛經說是水、火、官府、盜賊、敗家子是五家共有的,金錢要用自己的,聚斂錢財更要取之有法。



——星雲大師



俗話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星雲大師告訴世人,如果人一旦取了不義之財,無疑和官府勒索,與盜賊搶劫無異。世間上所有的金錢都不是我們的,佛經說是水、火、官府、盜賊、敗家子是五家共有的,金錢要用自己的,聚斂錢財更要取之有法。



一天晚上,小偷來到良寬禪師的茅屋行竊,結果沒發現一件值錢的東西。正在小偷東找西找的時候,禪師從外面回來,撞了個正著。



禪師和氣地對小偷說:你既然來了,也不能讓你空手而歸。我就把我身上的這件衣服送給你吧。



說完,他就脫下衣服,交給小偷。小偷不知所措,只得灰溜溜地著衣服走了。



天亮時,禪師發現那件衣服被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茅屋前的石臺上。原來,小偷半夜裡又把衣服給送回來了。



也許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愛財的人,尤其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的時候,對金錢的渴望就會更加強烈。如何獲取財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式和手段,有正當的,有不正當的,有合法的,有不合法的。所以佛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什麼是如法?什麼是非法呢?一般人以為從辛勞職業得來的財物,便是合法的,其實未必盡然。從非法職業得來的財富,是種下苦因的,這又有兩類:



其一,非國法所許:如從事的職,沒有違犯國家——或是居留地國家禁令的,便是正業。如國法所不許的——或不許民營的,不許外僑經營的,不許種植(如鴉片)或出賣的,就不可以作。國家的法令,不論國民或僑民,都應該遵守。雖然國家的法令,未必都是對的。如不同意國家的法令,認為不合理,也得依正當的辦法來求補救,求改變,切不可陽奉陰違,觸犯禁令。



其二,非佛法所許:有些職業,不一定是國法所禁的,但依據佛法,卻是一種不正當的職業,這就是以殺、盜、淫、妄、酒等,解決生活的職業。如屠宰、漁獵,或被雇負責殺人,或製造殺生的器具等,便是與殺有關的非法職業。又如專門偷盜,或東欺西騙,以說謊為職業的;或釀酒,開設酒館等,便是與盜、淫、妄、酒有關的職業。這些,凡是良好的佛弟子,是要避免的。這一點,不論在家或出家眾,都要互相勸勉,不但自己不作,還得勸教內善信,共同避免觸犯。我們中國佛教徒,對職業問題,每每不夠注意。有的是不知道,有的明知道自己的職業是不合佛法的,但或為了是祖先的遺業,或為了生計改變的不容易,還是做下去。其實有真切的信仰,真實的信解善惡因果,就應該拿出勇氣來改革,不惜犧牲,忍受痛苦來改革!信佛就應依法而行,希望作佛弟子的,應特別重視這點。



由此可見,只要取財有道,足可以令身在商場的人置身於成功人物行列之中,財富一樣可以因此而增加。星雲大師告訴芸芸眾生,取有道之財,方能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心地無私地活著。



3.7 積聚金錢不是最重要的



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從人我相處中,賺到禮貌,賺到關懷;從信仰中賺到心安,賺到慈悲,這心內的法財,勝過銀行的利息和紅利。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對人生的看法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生活中的人需要去積聚金錢,但是積聚金錢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在積聚金錢的過程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賺到禮貌,賺到關懷,賺到心安,賺到慈悲。



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他很高興,趕緊跳進水裡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最後他精疲力竭,只好上岸休息,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金塊又出現了。



他想: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裡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卻撈不到呢?於是,他又跳下去撈,結果還是沒有撈出來,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佛祖出現在他面前,看到他全身又濕又髒,於是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年輕人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



佛祖看看平靜的水面,再抬頭望著樹,說:你看,金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樹上!



許多人都如同這個年輕人一樣,把積聚金錢看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結果卻勞而無功,不僅沒有得到金錢,還丟掉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金錢有時同樣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倘若你為了得到金錢,不惜破壞或舍棄自己的人格,那麼你得到了金錢又能如何?



星雲大師一直都不把自己標榜為超凡入聖的聖人,他覺得現實生活中,金錢確實非常重要,我們要生活,就必須用錢來購買一切生活用品,但是我們更應該在獲取金錢的過程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人生價值,否則,人就會成為一種積聚金錢的機器。



所以,星雲大師提醒世人應時刻保持一份對自己和對金錢的清醒,不要讓金錢腐蝕了自己的心靈,盡管你無須成為佛家的一分子,成為一個出世之人,但能夠保持一種心靈的澄澈終歸是好的。



金錢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應小心控制自己對金錢的欲望,要時刻提醒自己,金錢只是控制你生活的一個工具,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親情、友情、愛情,工作和事業,一切美好的情緒等等。所以,請不要把積聚金錢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才是快樂生活的保障。



3.8 有了外財,還要有內財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富有的人,但是富有並不一定是很有錢。有的人錢財很多,房屋田產很多,但是沒有道德、智慧,這並不算是富有的人。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把財富分成兩大類,即我們有心外的財富,也要有心內的財富。一個人縱使心外財富再多,但是金錢可以買到胭脂、花粉,可是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到魚肉,可是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床鋪,可是買不到睡眠;金錢可以買書,可是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酒肉朋友,可是買不到患難之交。所以外財不是絕對萬能的,有了外財,還要有內財。



心內的財富是什麼呢?可以從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中看出,顏回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樂,是因為他有心內的財富,因此我們要內財與外兼具。



佛經中,有一個善生長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最寶貴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長者就對人宣佈說:我要把這寶貴的東西,贈送給世間最貧窮的人。有很多貧窮的人就要來向他要這個金盒子,但是這一個人來要,善生長者就說:你不是世間最貧窮的人!那一個人來要,善生長者又說:你不是世間最貧窮的人!



大家就奇怪了──“你是不是不想把這個金色盒子送給人?



善生長者就說:我這個金色盒子要送給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誰是最貧窮的人呢?我告訴你們,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是世間最貧窮的人。



這個消息慢慢地傳到波斯匿王那裡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興:



哼!我是一國之君,怎麼可以說我是世間最貧窮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長者找來!



波斯匿王把善生長者帶到收藏珍寶的庫房裡,就問善生長者: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善生長者說:這是收藏黃金的金庫。



那是個什麼地方呢?



那是收藏銀子的銀庫。



那是什麼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寶庫。



波斯匿王大聲責問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庫、銀庫……,這麼多的財寶,你怎麼以在外面散佈謠言,說我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呢?



顯然,在善生長者的心中,認為波斯匿王雖然有錢,卻不會照顧社會大眾,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人群的事業,雖然有錢卻不會用,這不就是世間最貧窮的人嗎?



星雲大師說,作為學佛的人,一個人是否富有,關鍵是看自己的發心,看自己是在哪一個層面上修行。如果從出世解脫的層面來說,就不應追求財富;如果想進一步發菩提心,那麼,以財富來利益眾生,也是行菩薩道的途徑之一。



的確,人的私心、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惡念的禍害裡,所以一個要想真正的富有,不僅需要有心外的財富,更重要的是要有心內的財富。否則,即使物質上的財富再多,那也是一個窮人。



3.9 自由比金錢更重要



所謂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有是有限、有量;所謂空無,無是無窮、無盡。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來應真理;以用有的財富,順應人間,讓因緣、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



——星雲大師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詩人裴多菲的心裡,自由比生命和愛情都重要。那麼在金錢和自由之間,你會選擇什麼呢?



星雲大師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那就是自由。一個擁有自由的人,才可以心包太虛,量週沙界



有一個叫難陀的國王非常貪心,他拼命聚斂財寶,希望把財寶帶到他的後世去。他想:我要把一國的珍寶都收集來,不能有一點剩餘。因為貪婪財寶,他把自己的女兒放在淫女樓上,吩咐她身邊的人說:如果有人帶著財寶來求我的女兒,把個人連他帶的財寶一起送到我這兒來!他用這樣的辦法聚斂財寶,全國沒有一個地方會留有寶物,所有的財寶都進了國王的倉庫。



有一個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心中很是疼愛。她兒子看見國王的女兒姿態優美,容貌俏麗,很是動心。可他家裡窮,沒法結交國王的女兒。不久,他生起病來,身體瘦弱,氣息奄奄。他母親問他:你害了什麼病,病成這樣?



兒子把心事告訴了母親,說:如果不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必死無疑。



母親對兒子說:但國內所有金錢寶物都叫國王弄了去,到哪裡去弄到錢呢?母親又想了一陣,說:你父親的時候,口裡含有一枚金幣,你如果把墳墓挖開,可以得到那枚金幣,你用它去結交國王的女兒吧!



兒子挖開父親的墳,從口裡取出那枚金幣。然後,他來到國王的女兒那裡。國王的女兒便把他連同那枚金錢送去見國王。國王見了,說:國內所有的金錢寶物,除了我的倉庫,都沒有了。你在哪裡弄到這枚金幣?你一定是發現地下的寶藏了吧?



國王用了種種刑具,拷打這個寡婦的兒子,要問明白他得錢的地方。寡婦的兒子說:我真的不是發現了地下的寶藏。我母親告訴我,先父死時,放過一枚金幣在他的口中,我就去挖開墳墓,拿到了這枚幣。



於是國王派人檢驗真假。使者去了,果然發現有這件事。國王聽到使者的報告,心想:我先前聚集這麼多寶物,想把它們帶到後世。可是那個死人卻連一枚錢也帶不走,我要這些珍寶又有什麼用?



從此,國王不再斂財,一心教化民眾,他的國家也因此而興盛起來。



世間事總是難以兩全,為金錢投入太多精力時你往往就需付出自由的代價,終日勞碌奔忙,無暇享受該有的自由和快樂。寡婦的兒子因為金錢被國王拷打,失去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而寡婦的丈夫因為金錢連安睡於九泉的自由都要丟失,那麼國王丟掉的是什麼?生前享受天倫之樂的自由。公主丟掉的是什麼?自己選擇生活伴侶的自由。這就是金錢的罪惡之處。



所以,人不應該貪圖金錢,金錢會使得人性變得貪婪。星雲大師認為,一個人如果擁有了一個自由之身,一顆自由之心,就能摒除魔障,消除金錢的羈絆,讓自己享受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3.10 名利如浮雲,還是放下好



擁有多少,有何標準?有錢人盡管名下擁有許多高樓、土地、黃金、股票,但日夜畏懼,睡不安穩,比起讀書人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眾生,你說誰擁有的多呢?



——星雲大師



佛家強調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星雲大師則把名利都看成天空中的浮雲、秋風中的沙子、大江中的水流。他說: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吾人的財物也應空空而得,空空而舍;對於世間上的一切,擁有空,用於實,豈不善哉。



正所謂: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幾尺?即使生前萬般積聚,富可敵國,但是到了死後,不過僅得數尺葬身之地,所以說,世間的一切功名財富都是過眼煙雲。



唐朝某年間的一個清晨,在潤州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他們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另一位則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幾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個清冷的地方,面對著滾滾流去的長江水,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面啊。原來,辛漸要從這裡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送我到潤州,昨晚在這裡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對此王昌齡淡然處之。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己。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非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因為要給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誦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贊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追求自身的高潔,用淡泊的心懷看待世事,這是高超的做人和處事的哲學。自己內心純潔,就不怕別人的惡意詆毀和誹謗;抱著淡泊的胸懷,名利如浮雲一般,入不得耳目,擾不了心志。只有這樣,人生才踏實、充實。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真,抑制了對於理想的追求。現代人生活在節奏越來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誘惑始終存在,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們身心疲憊不堪。一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在他的精神中就不能缺少氣魄,一種視功名利祿如浮雲的氣魄。



不拘於物,是古往今來許多人一生的所求。視功名利祿如浮雲,不必為過去失去而後悔,不必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也不必為未來的不幸而憂愁。拋開名利的束縛和羈絆,做一個本色的自我,不為外物所拘,不以進退或喜或悲,待人接物豁然達觀,不為俗世所滋擾。煩惱和羈絆都是由於自己的不能舍棄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人生於世,無論君子、聖賢、雅士也好,還是小人、俗人、凡人也好,誰也不可能無所謂的舍棄。俗人愛財,難道君子就不需要了嗎?聖賢如果沒了一日三餐,他也要去賺錢的,但不要執著,要懂得放下。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對俗世的淡泊。



人一旦有了一份淡泊的心境,少了幾分對名利的追逐,人生就會多幾分自在、幾絲溫暖、幾分快樂、幾般快慰。淡泊胸懷,獨善自身,人生便不受困擾,心神才會一片安泰!



3.11 走出安逸這個人生的陷阱



過於安逸的生活真如地獄一般,甚至比地獄更加可怕。當一個人所有的智慧與能力都在這樣的地獄中消磨殆盡的時候,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星雲大師



在紅塵中摸爬滾打多年的人,常常希望獲得一份安逸的生活,卻容易忘記居安思危的道理。



星雲大師提醒身處安逸中的人們:人在安逸中常常忘記了自己的使命,甚至原來的自己;在安逸中常常不能忍受挫折,心也容易受影響、受波動;在安逸中自己的信心也很容易流失,甚至失去原本光明的本性。所以,居安思危,安逸之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有兩只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野地裡。



在籠子裡的老虎三餐無憂,在野地裡的老虎自由自在。



籠子裡的老虎羨慕野地裡老虎的自由,野地裡的老虎卻羨慕籠子裡老虎的安逸。一日,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咱們換一換。另一隻老虎同意了。



於是,籠子裡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裡的老虎走進了籠子。從籠子裡走出來的老虎高高興興,在曠野裡拼命奔跑;走進籠子裡的老虎也十分快樂,它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了。但不久,兩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飢餓而死,一只是憂鬱而死。



從籠子中走出的老虎獲得了自卻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籠子中的老虎在長期安逸的生活中喪失了求生本領,籠子外的老虎則無法適應那種失去自由的安逸,兩只老虎都因這陷阱般的安逸而失去了性命。



每個人都嚮往安逸的生活,短暫的安逸生活可以使我們得到休息和寧靜;但是長期的安逸,會磨滅人的理想,摧毀人的鬥志,最終毀掉其一生。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鎚百鍊的人,最後的結局往往是後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廢料。



有個人死後,靈魂來到一個大門前。進門的時候,司閽對他說:你喜歡吃嗎?這裡有的是精美食物。你喜歡睡嗎?這裡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喜歡玩嗎?這裡的娛樂任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裡保證你無事可做,沒有管束。



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了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下來,他漸漸覺得沒有意思了,於是問司閽道:這種日子過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給我一份工作嗎?



司閽答道:對不起!這裡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問司閽道:這種日子我實在沒法忍受,如果沒有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司閽帶著譏笑的口氣回答:這裡本來就是地獄,你以為這裡是極樂世界嗎?在這裡,你沒有理想,沒有創造,沒有前途,沒有激情,你會失去活下去的信心。這種心靈的煎熬,更甚於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你當然受不了啦!



過於安逸的生活真如地獄一般,甚至比地獄更加可怕。當一個人所有的智慧與能力都在這樣的地獄中消磨殆盡的時候,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安逸的誘惑。三伏天,酷暑難當,曝曬的烈日之下與涼風習習的河邊,你會選擇哪一個?三九天,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狂野與溫暖如春的爐火旁,你又會如何取捨?只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孰不知,這種安逸正是人生的軟陷阱。



安逸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最大障礙,而只有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如何取捨,你是否已經明白了呢?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