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

柳宗元(773—819年)因「八司馬事件」(805年)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八篇散文。

永州在今湖南永州市,在唐代仍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815年)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間,留下了許多清麗雋秀的遊記作品;遣詞用字上,大抵以淒冷和奧狹為基調。其中《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總稱為「永州八記」,其中前四記作於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後四記則是元和七年(812年)所作。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特色,實際上脫胎於酈道元的《水經注》。



參考資料

所謂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永州所寫的八篇遊記。其中四篇作於元和四年,即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稱為前四記;另外四篇作於元和七年,即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此為後四記。



1. 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為柳宗元永州八記之首篇,寫於「永貞政變」之後,柳宗元被貶放於永州的第四年。柳宗元進入仕途後,主張改革時政,並參加王叔文所領導的政治革新。不料引起保守勢力反撲,王叔文等人遭革職,柳宗元受波及,被流放至偏遠的永州擔任司馬一職。柳宗元貶謫永州之後,政治理想落空,心情委屈抑鬱。於是寄情於山水之中,以尋求心靈慰藉。這段期間,他寫出許多山水小品文,其中最受後世推崇的,就是「永州八記」。這八篇遊記超越了「山海經」、「水經注」等地理記遊,成為遊記散文的精品。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不是單純地描寫山川景物,而是透過山水遊記反映內心情感,將其遭謫的悲憤和懷才不遇的痛苦寄寓於文中,使遊記呈現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中,《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被稱為「永州八記」。遊西山的特殊體驗,使柳宗元終能從政治失意的挫折中暫時獲得解脫。痛苦的靈魂,終於找到了生命的出路。

原文: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瞭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並稱道它的奇異。於是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然後,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山峰高聳,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內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纏繞,視野之外的景物與高天相連,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樣。然後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丘同類。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遊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拿起酒杯來倒滿酒,喝醉得身子傾倒,不知道太陽落山了。昏暗的晚色,從遠處來臨,來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然後才知道我以前的遊覽不能算做遊覽,真正的遊覽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遊覽寫了篇文章作為記述。



2. 鈷鉧潭記

這篇鈷鉧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二篇,短短173字,以極精煉的文字,將這小小的水潭,寫的生動有緻。柳宗元用「顛委勢峻,蕩擊益暴」簡單八個字,傳神地形容冉水由上游衝下的急湍險峻;用「齧其涯」這擬人化來形容急流拍打河岸的力量;「流沫成輪」四個字,便讓人想像河水沖擊山石形成的漩渦景象,而「有樹環焉,有泉懸焉」,僅八個字,就將鈷鉧潭四周的青山泉瀑寫得如活現眼前。潭上居民的一段話,則隱隱透露出民生疾苦,加深了這篇文章的社會意義。最後一句話最耐人尋味。表面上是說,這座鈷鉧潭使他樂於居住在這荒僻之地而忘記了故鄉。這是明顯的反話,正因為時時不能忘記故土,不能釋懷於被流貶在這荒僻之地,幸好有這美麗的鈷鉧潭能安慰這孤獨寂寞的心情,使人暫時忘卻現實的不如意。

原文:

鈷鉧潭(鈷鉧,即熨斗。小潭的形狀像熨斗,故名。)在西山西(西山的西面)。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扺山石,屈折(曲折)東流。其顛(波頭)委(折曲)勢峻 (水勢急峻),蕩擊益暴(衝擊愈激烈),齧(音ㄋ一ㄝˋ,侵蝕)其涯(鈷鉧潭的潭岸邊),故旁廣而中深(潭邊廣而中間水深),畢至石乃止(水流衝蕩到山石才停止)。流沫成輪(水流形成車輪般的漩渦),然後徐行(然後才緩緩而流)。其清而平(潭水清澈而平緩)者且十畝餘,有樹環焉,有泉懸焉(鈷鉧潭四周有樹木環繞,有瀑布垂懸而下)。

其上(鈷鉧潭的上方)有居者,以予(余)之亟(亟,音ㄑ一ˋ,多次) 遊也(因為我多次來鈷鉧潭遊玩),一旦(有一天) 款門(敲門)來告曰:「不勝(無法負擔) 官租(官方租稅)、私券(私人借據)之委積 (累積),既芟山(芟,音ㄕㄢ,開闢、鋤草,另外闢山) 而更居(搬家),願以潭上田,貿財(換錢)以緩禍。」予(余)樂而如其言(我高興地買下鈷鉧潭上方的土地)。則崇其台(加高它的平台),延其檻(建長它的欄杆),行其泉於高者墜之潭(將山泉引至高處而讓它墜落於潭),有聲潀然(潀,音ㄓㄨㄥ,通「淙」,淙水悅耳的聲音)。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遙遠)。孰使予(余)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是誰讓我喜歡上這蠻夷之地而忘卻故鄉?難道不是這座潭嗎?)



3. 鈷鉧潭西小丘記

這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才三百多字而已。寫小丘崎嶙怪石,先用「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小丘似不甘被埋沒而憤然掙脫出土。接著用「牛馬飲溪」、「熊羆登山」的比喻來形容山石形貌;牛馬飲溪,罷熊登山,文字簡潔而充滿動感。次段寫小丘處境堪憐,深深融入作者情感。以如此奇特之山丘,竟是人們鄙視之棄地,柳宗元買下它,整理後,便「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而一躍為賞心悅目之地。末段慶幸小丘終於獲得賞識,則是意有所指的感慨自己懷才不遇,被貶謫於永州而得不到朝廷賞識。表面上是慶賀西小丘,實則是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嘆之意,溢於言表。

原文: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迴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澧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譯文:

找到西山之後八天,沿著山口往西北走了二百步,又找到了鈷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流急且深處築有順水勢設障孔以捕魚的裝置。

梁上有小土丘在那兒,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

丘石高猛突出而立,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無法計數。

有的險峻堆疊而下,像是牛與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突出較量競而向上,就像熊和羆在攀登高山。

小丘小得不到一畝,似乎可以包羅進袖裡去。

詢問小丘的主人,他回答說:這是唐家廢棄的土地,標價成貨品卻賣不出去。

問價錢多少,小丘主人答道:只要四百兩。

我因同情小丘賣不出去而買下了它。

那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一同出遊,都非常歡喜,認為這是意想不到的好事。

於是就又取來了工具,剷割雜草,砍掉雜樹,起了大火焚燒去它們。

好的樹木豎立在外,修長的竹子也露了出來,奇特的山石更是展現在面前。

由這其間來往外望去,可見青山高聳,雲朵飄移,溪水流動,鳥獸逍遙自在的嬉戲遊玩,和樂靈巧地表演技藝,呈現於這小丘之下。

鋪上席枕躺臥在小丘上,清淨涼爽的景致與雙眼謀合,瀯瀯水流聲與雙耳謀合,深遠遼闊的天空與精神相合,靜深的平和與心靈相合。

不滿十天卻得到兩處不同的地方,即便古代愛好此道的人,也未必能來到這兒。

唉,以這小丘的美麗勝景,如果是在灃、鎬、鄂、杜等地,那麼喜好遊樂的貴族人士爭購,即使每天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

現在棄置在這永州,農夫漁夫經過了也看不起它,求售價四百兩,卻連續數無人問津。

而僅有我與深源、克己喜愛並獲得了它,這難道果然是有所謂的際遇嗎?

我把經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這小丘的相遇際會。



4. 小丘西小石潭記

一篇精煉短文,還不到二百個字,卻將小石潭的清澄美貌,寫得令人印象深刻。首段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以「水尤清洌,全石為底」字句以形容這水潭,至於石頭的形狀,則用「坻,嶼,嵁,岩」四字形容;而潭上景物,僅用十二個字,「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用似魚游於空中,無所依靠,彷彿池水是透明般的。而太陽下,可使魚影倒映於水底的石頭上,則潭水之清澄,可想而知。寫小溪身影,用「斗折蛇行」四字形容,就像北斗七星的彎折,就如蛇行般的彎曲,這比譬相當生動。因為小溪曲折,水面或被陽光照射,或未被照射,因此「明滅可見」。溪岸模樣則用狗牙形容。溪既然彎折,所以無法看見它的源頭。整段文章可說是字字簡鍊而意涵豐富。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麽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爲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5. 袁家渴記

柳宗元在這篇遊記,展現了寫景的功力,首段由永州麗景寫起,由錮鉧潭、西山美景陪襯,以帶出袁家渴,突顯這處景點。次段及三段寫袁家渴的溪潭之貌,約百二十字,生動描繪袁家渴周遭山水之美,言簡意精。第四段最精彩,寫山風吹動時,何家渴動態美景,擬人化的描寫手法,情景交融,花草樹木都充滿了情感的色彩。

原文: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山水美景共有五處),莫若鈷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岩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渴,音ㄏㄜˊ);皆永(永州)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迴流)者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有許多小溪,小洲上又有一條條小溪),澄潭淺渚(清澈的溪潭,淺處有小沙洲),間廁曲折(沙洲之間夾雜著曲折的流水),平者深黑 (水流平緩者,深色深邃),峻者沸白(水湍急處,像是煮沸的白沫) (沸騰的白水)。舟行若窮,忽又無際 (行舟疑似無路,卻又柳暗花明,呈現無際的水面)。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草木茂盛貌)。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礫(白色碎石) ;其樹多楓柟、石楠、璆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 (一種奇怪的樹木),類合歡而蔓生(像合歡樹,卻有蔓藤) ,轇(ㄐㄧㄠ) 轕(ㄍㄜˊ;轕轇,交錯糾纏貌)水石(纏繞在水石上)。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使傾倒)眾草,紛紅駭綠 (風吹搖動大樹,各種小草隨風搖擺,紅花綠葉,像是驚怕的模樣) 蓊葧(濃郁)香氣;衝濤旋瀨,退貯谿谷; (花香隨風飄散,風浪衝擊使溪水迴璇,水流退回溪谷) 搖颺葳蕤(ㄖㄨㄟˊ;葳蕤,草木茂盛;風吹樹枝下垂),與時推移 (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無窮)。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筆墨無法形容)。

永之人未嘗遊焉,余得之,不敢專(獨享)焉。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6. 石渠記

沿續袁家渴記之遊,柳宗元從袁家渴往西南走約百步,就到了本篇所說的『石渠』了,就是用石頭堆建的水渠,首段描述渠上有橋,橋下泉聲忽大忽小,石渠寬廣不一,流經大石之下,還有很深的石泓(水池),然後是一小深潭,有很多鯈(音ㄔㄡ/)魚,水繼續往北流至袁家渴,水道旁很多奇石怪木,花竹扶疏,有清風吹拂,感覺寧靜以致遠呢!

後段描述柳宗元用心整理石渠,並特別將之記錄於石渠南邊,希望別人很容易找到這條美美的石渠。

這一篇文章也很短,但在用文字描述有形的景觀與無形的風、水與聲音,都非常簡潔傳神,讓人讀來神清氣爽,有種意氣風發,很想飛身前往與大師共同聆賞這小小石渠之美!

原文:

自渴(ㄏㄜˊ;袁家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 其長可(大約) 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過)石而往有石泓(比石渠還深的石頭水池),菖蒲(ㄔㄤ ㄆㄨˊ;植物名。天南星科石菖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長根莖,每年春日從根莖簇生劍狀葉,長達三十多公分。初夏葉間抽花莖,著生淡黃色小花,排列成肉穗花序。根莖可製香味料。習俗在端午節取葉插於簷下。)被之,青蘚(苔蘚)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泉水向西流去,旁邊的水落入岩石下面,山面則墮入小潭之中)潭幅員減(不足)百尺,清深多鯈魚(ㄔㄡˊ ㄩˊ;即白鰷,產於淡水,身體狹長,背淡黑色,腹白,鱗細。) 。又北曲行紆餘(ㄩ ㄩˊ;曲折婉轉),睨(ㄋ|ˋ;斜眼看)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ㄒ|ㄡ;休息)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眼看樹木花草己經靜止不動,可是它們被風吹動發出的聲音卻才在遠處回響)。(視覺是靜的,聽覺卻是動的,意境奇妙;言語簡潔,卻將風光寫的韻味十足。)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ˋ;遮蔽)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把堆高的枯草燒掉),既釃(ㄕ;疏通、分流)而盈(渠道疏通後,注滿清泉)。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一個「惜」字,有藉景抒己懷才不遇之意),遺之其人,書之其陽(石渠的南面),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ㄐㄩㄢ;使清潔;整修)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7. 石澗記

既陶醉於美景,又有難言的哀怨。柳宗元為什麼能到這麼美麗的山水之地?他並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閒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只能整天遊山玩水。

善用比喻來描述景色,是這一篇的最主要特色。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下土山之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民又橋焉(百姓又架了一座橋)。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若陳筵席(像筵席上擺滿菜餚),若陷閫(ㄎㄨㄣˇ;門檻)奧(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響若操琴(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揭跣(ㄒ|ㄢˇ;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絡之流(交織的流水),觸積之音(觸,音ㄔㄨˋ,碰撞;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下;翠羽之木(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龍鱗之石(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均蔭其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 (這兩句話包含著複雜的情緒,既陶醉於美景,又有難言的哀怨。柳宗元為什麼能到這麼美麗的山水之地?他並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閒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只能整天遊山玩水。) 得意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8. 小石城記

結尾餘音無盡,余未信之,正表示柳宗元懷疑是否有一個造物者的存在,也反映出他對自己身處困境卻無法突破的一種鬱悶情緒。

柳宗元以困惑的天問語氣總結永州八記。真的有上帝存在嗎?如果沒有上帝,誰能創造出這麼美好的山川風景,但如果有上帝,為何又讓如此美好的山水棄置於荒僻之地而無所用?把「山水」兩字換成「知識份子」,才是柳宗元內心深處的困惑,而這問題千百年來似乎仍然無解。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封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人工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