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千奇百怪的趣詩欣賞(完) -其他類






千奇百怪的趣詩欣賞(完) -其他類




第十六部分:其他類



102藏字詩


  前面說過的嵌字詩應該包括這個藏字詩,可我看來那個嵌字詩應與這個不同,這個藏字詩是每句的某一位置上有一個特殊的字,將各句的這些字連起來,又成一個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意思,這樣的手法比較常見,如果想找幾首不錯的藏頭詩,一點不難,現舉幾例:

  首先說一下,嵌在詩中的位置不同,叫法也就不一樣。如:

  嵌在第一字的為“鶴頂格”;
  嵌在第二字的為“燕頷格”;
  嵌在第三字的為“鳶肩格”;
  嵌在第四字的為“蜂腰格”;
  嵌在第五字的為“鶴膝格”;
  嵌在第六字的為“鳧脛格”;
  嵌在第七字的為“鳳尾格”;

  其它還有好多格式,不下五十多種。

藏字詩
作者:明·施耐庵

蘆花叢裡一扁舟,   俊傑俄從此地遊。   義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逃難可無憂。

   這首詩出自《水滸傳》第六十一回。軍師吳用為了誘迫盧俊義上山入夥,化裝成算命先生,在盧家的牆題下的反詩。詩的每一句第一字合起來,就是“盧(蘆)俊義反”四字。後來盧的管家向官府告發,逼得盧俊義不得不上了梁山。

  沽酒作者:清·倫文敘

  有心披星戴月來,
  柴門緊閉未曾開。
  出聲高叫驚鄰里,
  賣酒人家快出來。

  這首詩的來歷是這樣的:倫文敘半夜三更去敲一家酒店的門,說要沽酒。店家頗為不悅,有意刁難,就指著對面柴店的招牌,要馬上以“有柴出賣”為字首,做一首嵌字詩,不然別想買酒。倫文敘當然是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吟出上面這首詩。



103 轆轤體


  轆轤體:雜體詩名,也稱輪迴體,是主題相關的組詩。起於明清,類似遊戲。此體須作律詩五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別置於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五首的韻節如轆轤旋轉而下,故名。

開窗蝶戀香
作者:(待查)

   其一:  

  開窗蝶戀香,案句興偏長。   
  我嘆春猶淺,妻栽菜正芳。   
  籬邊花幾點,雨後滴千光。   
  歳未修空意,無由老自傷。
  其二:

  陋巷小茅堂,開窗蝶戀香。
  漠然吾厭我,夢夢憶家郷。
  艶麗花含涙,珠珠輝淡陽。
  賦詩詩未就,牆角日増長。

  其三:

  菜花受雪霜,緑緑與黃黃。
  執筆吾思舊,開窗蝶戀香。
  仰天羞傲骨,托酒慰愁腸。
  重歳従疏懶,相說也自裝。

  其四:

  風動白花翔,看前路渺茫。
  妻謂梅有信,我見樹為妝。
  養拙詩成癖,開窗蝶戀香。
  花禽和草木,矮屋是我郷。

  其五:

  狹庭果菜芳,陋巷又春陽。
  欲賦平生事,望穿旅行裝。
  鶯鳴梅萼白,露照菜花黃。
  相坐薫風裡,開窗蝶戀香




104 神智體


  神智體:也稱謎象詩,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是古代的文字遊戲。它文字形體和筆劃大小疏密的變化、位置的正反和結構的拆借增減來“以意寫圖,使人自悟”。做這種詩一些人認為設想新奇,能啟人神智,故名“神智體”,又叫形意詩。

  據說神智體出自蘇軾,據宋人桑世昌《回文類聚》記載:宋神宗時,遼國有一使者來京,以能賦詩自誇,神宗命蘇軾為館伴。遼使便以詩詰軾,蘇軾笑曰:“賦詩亦易事也,觀詩難事耳。”便揮筆寫了十二個字,“亭”字寫得很長;“景”字則寫得極短;繁體定的“畫”字中間的人字還沒寫,“老”字寫得粗大,“拖”字橫了過來,而“筇”字寫得極細。“首”字反寫;繁體字的“雲”中間斷開了,“暮”字下的日斜了過來;“江”字右邊的“工”彎彎曲曲,“蘸”倒寫;“峰”字的山旁向右側偏。寫完之後,蘇軾便計遼使讀其意,遼使惶惑不能讀,此後不復言詩。下面大家來看看蘇軾這首詩。

長亭短景
作者:宋·蘇東坡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105 字迷詩


  斷腸迷宋·朱淑真

  下樓來,金簪卜落;
  問蒼天,人在何方?
  恨王孫,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難留;
  悔當初,吾錯失口;
  有上交,無下交;
  皂白何須問;
  分開不用刀;
  從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這是一首詩迷,看似一個女子的絕情詞,實際每句都含著一個數字,十句話從一寫到十。第一句“下樓來,金簪卜落”的關健字是“下”字去掉“卜”就是“一”;第二句“天”裡的“人”不知在哪,就是“二”字;第三句“王”沒有了一直(豎)”是“三”;第四句“詈”字的“言”去留不住了。是“四”;第五句“吾”中失去了口是“五”;第六句“有上交,無下交”為“六”;第七句“皂”染黑了,白就不用問了,為“七”;第八句“分”字不用刀,就剩下了“八”;第九句“仇”字人不靠,是“九”;第十句“千”去了一撇還剩什麼了。是“十”。從一到十共十個數字,就這樣被巧妙地安排在一首情辭俱佳、通俗易懂的情詩裡。

  謎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清南文兵注:朱淑真是南宋的一個美女,也是一位才女。

   一個網友有一條字迷,每句一字,清南文兵好歹算猜了出來。

接受又離只做友,情人無心土月勾,
竹已孤竹單思苦,從也單從獨自愁,   
如需閉口一子伴,誰人無語又同遊!

   提示一下:受字去掉又,添個友字;情字去掉一個土,再去掉一個月字,還得把心去掉;竹字剩一半;從字剩一半;如字去掉口,添個一子字;誰字去掉言字添個又字。

   字謎詩

何人經商出遠門,河水奔流不見影。   
千柯木材火燒盡,百舸爭流舟自沉。

   謎底是:“可”字。
106 數字詩

  這種詩實際也屬嵌字詩的一種,只不過數字詩較多,所以在此單列出來,這裡的數字詩要求每詩都有數字出現,而且不是一種數字。但也不是十數都全。這種詩較隨意一些,在此單列出來。

  據統計,一部《唐詩三百首》,嵌入數字的詩就有一百三十首。其實,何止是唐詩,歷代詩歌數字入詩隨處可見。如:“一將功成萬骨枯”、“二十四橋明月夜”、“三千寵愛在一身”、“四時可愛唯春日”、“五嶽尋仙不辭遠”、“六朝如夢鳥空啼”、“七八個星猶在天”、“八千里路雲和月”、“九曲黃河萬里沙”、“十年辛苦不尋常”、“百年世事不勝悲”、“千呼萬喚始出來”、“萬里歸心對明月”等等。但是,數字入詩與數字詩並不是一回事。要稱為數字詩,至少要有四分之三的句子嵌入數字才算“達標”。

水仙子·春情
作者:元·徐再思 

九分恩愛九分憂,兩處相思兩處愁。十年迤逗十年受。   
幾遍成,幾遍休。半點事,半點慚羞。   
三秋恨,三秋感舊。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風流。

絕句
作者: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個絕句,兩副絕妙的對聯。嵌進了四個數量詞。

   數量詞在對仗之外,還表現在音調上也是平仄相當。如兩個(仄仄)對一行(平平),千秋(平平)對萬里(仄仄)。我在對聯的講座裡還會涉及平仄相對的問題。

   總之,如此完美精巧之筆,非詩中聖手,誰能為之?

宣城見杜鵑花
作者: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子規鳥也叫杜鵑。作者由花寫到鳥,又由鳥寫到花,尾聯兩句緊承上文,寫出了暮春三月的思鄉之情。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後兩句僅十四個字,共嵌進了三個“一”和三個“三”,枯燥的數字在這裡寫活了。   
集句數字詩
作者:清·查慎行

兩岸山花似雪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勸君更盡一杯酒,二月已破三月來。

   依次採用劉禹錫的《竹枝詞》、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王維的《渭城曲》和杜甫的《絕句漫興》,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天衣無縫,絲毫不顯拼湊之痕跡,而珍惜春光之意,遂如己出,令人叫絕。

臨江仙
作者:吳承恩

   在吳承恩的《射陽先生存稿》卷四中,保留著一首數字詞《臨江仙》,詞是寫給一位名字帶“九”字的人,因此該詞中嵌了不少“九”字(每句或加或減都得九):

屈指重陽將近也,五更四壁寒蛩。佳期十遍一無成。   
胡笳空撥盡,半是斷腸聲。   
一寸芳心些子欠,相思點在丸中。銀河曲曲漫斜橫。   
何時當七夕,雲雨會雙星。

   以下列出的詩中,每首僅出現一個數字,而且反復出現。

   先看半字詩,每句都有半字。

半景
作者:明·梅鼎祚

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
半沉半浮魚艇,半藏半見人家。

        描繪出一幅空濛迷離的煙雨春景圖。


   再說一字詩,一字詩最多見,好多詩歌裡每句不只一個“一”,而是許多“一”字,而每一個“一”字後面一般都是跟一景一物或一個動作。按詩法論,一詩中出現重字(即一個字重複出現)乃大忌,但作為一種遊戲之作,“一字詩也別有趣味。

   “一”這個筆劃最為簡單、看似平淡無奇的漢字,在我國古代的一些詩歌中,卻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果用得巧妙,往往可以收到平中生奇的效果,能烘托營造出別樣的意境。

   唐代詩人王建在一首題為《古謠》、總共4句28字的詩中則反復用了8個“一”字,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動靜結合、有景有人的風景畫,並且絲毫不給人重複單調之感。回船一字詩
作者:清·陳沆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作者陳沆,蘄水(今湖北浠水)人,進京趕考,到河邊時,艄公已經離岸,若等船回還和半個時辰,於是陳沆自報姓名,要求艄公幫忙,船上人聽是陳沆,想要幫忙,還想試試陳的才氣,便出怪題,要他吟詩一首,要有十個一。只一會功夫(據說是出題的話音剛落),陳沆便吟出上面這首,船上人無不喝采。老艄公便回船,將陳接上小船。
  
關羽千里走單騎
作者:清南文兵

  一書一印一辭行,一袍一金一送情。
  一山一寺一火把,一騎一刀一路驚。


  關羽為了尋義兄劉備,給曹操寫了一封辭行的信,並將“漢壽亭侯”之印掛於堂上。曹操聞之,趕來送行,贈一錦袍,送一盤金,也顯示了曹操的情意。關羽回來,二位嫂子被劫到了山上,被廖化救下。在鎮國寺中,關羽又被普淨暗示,所以有了防備。在滎陽,太守王植命每人一個火把,半夜燒死關羽,被胡班救出。這一路,驚險之處太多,全憑關羽一個騎馬的武將,過五關,斬六將(多數只一刀就完事)。最後趕到渡口。


   二字詩不多,咱選個特別的。

沁園春·賦二字
作者:清·蔣春霖

有女同居,燕燕鶯鶯,才兼艷兼。   
愛杏花開候,春風似剪;床棋對處,妙弈疑仙。   
看去雙文,配個人兒想見憐。   
休拋撇,怕形單影只,各自蕭然。   
鶼鶼。蘭夜燈前,算過了、初更漏正添。   
憶洲分白鷺,水流無跡;   
台荒銅雀,春鎖何年?   
繭樣同宮,魚般比目,嘉耦寧從怨耦怨。   
廝相並,莫較長論短,兩小生嫌。

   這首數名詞,它只賦“二”字。但整首詞字面上不著一個“二”字,而是將“二”字隱藏在詞句的意思中。每句詞無論是比喻、描寫,還是用前人的詩句,都與“二”有關:如“杏花開候”、“春風似剪”都指農曆二月,“算過了初更”說的是二更;“燕燕鶯鶯”、“鶼鶼蘭夜”、“繭樣同宮”、“魚般比目”寫成雙成對;“洲分白鷺”、“台荒銅雀”則在所化用的原詩句中都含有“二”字。這種寫法生動有趣,含而不露,耐人玩味。

   其他的從三到十、百、千、萬也都有詩,這裡就不多舉例了。

 
 107 十全詩


  這種詩要求詩中的數字較全,一般來講,從一至十都有。還有個別的詩中除一至十外,還有百、千、萬、兩、雙、半、尺、丈等數字。大多名為閨怨。

  蒙學詩作者:宋·邵雍(康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寥寥幾筆,描繪出景色宜人的鄉村畫面,後來成為古代兒童入學寫字描紅本上的詩,也是兒童學習一到十的計數,是數學上的科普詩歌。
題羅浮山
作者:佚名

  一上二三峰,煙嵐四五重;
  雲門六七折,八九十株松。


  以“一”到“十”十個數字來表達羅浮山的山景,比較有意趣,而又不牽強。


回复家書
作者:漢·卓文君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撫彈,八行書無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我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叫丫環!   
萬語千言把郎怨,百聊無賴十倚欄干,九九重陽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祭祖問蒼天,   
六月三伏他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端陽想起有情白娘子,   
偏遇無情小許仙,四月枇杷未黃我梳妝懶,   
三月桃花又被風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心月照雲溪
作者:金·馬鈺

一心離俗,二氣調和寶,清淨聚三光,四時花,五方運造,  
斷除六欲,不使七情牽,持八戒,九關通,十載功須到。   
十年鍛煉,九變金光草。八脈和勻,有七聖、六丁助道。   
五行咄出,四假不中留,禮三清,成不二,一性投仙島。

   把一到十嵌在詞作中,而富有意趣。上片從一到十,循序漸近指出潛修仙道性命調和的步驟,下片從十到一則指出鍛煉有成後所得的成果,即便是文字遊戲,也是設計高明的文字遊戲,此詞的用意即在強調潛心修行仙道可證。

閨怨
作者:清·吳學素

百尺樓頭花一溪,七香車斷五陵西。   
六橋遙望三湘水,八載空驚半夜雞。   
風急九秋雙燕去,雲開四面萬山齊。   
子規不解愁千丈,十二時中兩兩啼。
閨怨
作者:清·楊繼端

  十二闌干水半溪,千紅萬紫六橋西。
  兩峰黛黯三春夢,一院花飛五夜雞。
  鶴到九霄雙翮健,書分四體八行齊。
  道人殷七歸何處,百尺高枝鶯又啼。


  此詩亦限溪、西、雞、齊、啼韻,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兩、半、雙、尺等十七字。與前文吳學素、藍燕兩媛之作相比,僅少用一“丈”字。


閨怨
作者:清·況周頤   

   六曲圍屏九曲溪,尺書五夜寄遼西。
   銀河七夕秋填鵲,玉枕三更冷聽雞。
   道路十千腸欲斷,年華二八發初齊。
   情波萬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


  
 
108 數迷詩

  數謎詩一般稱數學詩。數學詩溶文、史、數、謎於一體,是古代一種常見的算題形式,它與現代的數學題相比,讀起來更有意思,朗朗上口,但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理解起來更難一點。

數學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無味,怎樣使數學易於理解,為人們所喜愛,在這方面,
中國古代數學家做出許多嘗試,歌謠和口訣就是其中一種。從南宋楊輝開始,元代的朱世傑、丁巨、賈亨、明代的劉仕隆、程大位等都採用歌訣形式提出各種算法或用詩歌形式提出各種數學問題。

  數謎詩顧名思義就是數字猜謎詩,它以數字謎語,又似趣味數學。它猶如今的一道趣算數題,文字表達採用古典詩的形式表現出來,形式活潑生動。

   著名《孫子算經》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數”問題(孫子剩餘定理)。這個算題原文為: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答曰二十三。

  這個問題流傳到後世,有過不少有趣的名稱,如“鬼谷算”、“韓信點兵”等。看下面用詩歌形式的解法。

韓信點兵
作者:明·程大位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首詩包含著著名的“剩餘定理”。也就說,拿3除的餘數乘70,加上5除的餘數乘21,再加上7除的餘數乘15,結果如比105多,則減105的倍數。

        上述問題的結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這個問題在宋代一本筆記書裡也有一個詩歌解法:三歲孩兒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   七度上元重相會,寒食清明便可知。

   古代稱正月十五為上元,所以上元指15,又稱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是清明節前一日,所以寒食清明指105。這二首詩解法都一樣,答案是23。

飲酒醉人
作者:明·程大位

肆中飲客亂紛紛,薄酒名醨厚酒醇。   
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   
共同飲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顏生。   
試問高明能算士,幾多醨酒幾多醇?

   這道詩題大意是說: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們總共飲下19瓶酒。試問:其中好酒、薄酒分別是多少瓶?文海注:本詩名為清南文兵加的。

寺內僧幾何
作者:清·徐子云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隻碗,看看周遭不差爭。   
三人供食一碗飯,四人同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詩句的意思是:寺內有三百六十四隻碗,如果三個和尚共吃一碗飯,四個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個和尚都有得吃,寺內共有和尚多少個?

   “週盡不差爭”意即很準確。如果用現在的代數方程式來解答,設寺僧為x,列出如下算式:
x/3+x/4=364,可得出x=624即寺裡六百二十四個和尚。

荷花的數學詩
作者(待查)

平平湖水清可鑑,石上半尺生紅蓮;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   
漁人觀看忙向前,花離原位二尺遠;   
能算諸君請解題,湖水如何知深淺?

   這是一首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代數題!你看,長在湖里的紅蓮,露出湖面的長度是半尺,它被風吹向一邊,紅蓮頂上的花離原水面的距離為2尺,問湖水有多深?根據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為3.75尺。   
百鳥朝鳳圖
作者:明·倫文敘   

有一則數學詩的故事由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敘擔當主角特別有情趣。

   一天,某官員拿出一幅古畫《百鳥朝鳳圖》請倫文敘題詠。他沉思片刻寫下這幾行: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爾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表面看來,前兩句毫無味道,實際上是巧思的結果;

        經運算:

“天生一隻又一隻”,是 1+1=2。
“三四五六七八隻,乃 3×4=12,5×6=30,7×8=56。

四組數字相加之和,正好是100只。這首詩有如智力遊戲,啟人以智。兩句和起來剛好是一百隻,正切百鳥得圖意,絕極!

感謝您的欣賞,清南文兵在這裡向欣賞本文或轉藏本文的朋友致意!















Flag Counter


http://www.aboluowang.com/2013/0827/329156_5.html#.UoDBHHBHKI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