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給馬斐森補一堂歷史


給馬斐森補一堂歷史
文:方德豪
作者是1992年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2016年1月30日)



外號「沙皇」的李國章於1月26日首次以香港大學校委會主席身分現身港大校園,主持校委會會議。大批不滿李國章、擔心學術自由的學生在會議場外集結,要求同李國章對話,事件擾釀了一整個晚上(上述風波,筆者姑且稱為「1.26」之役)。1月27日,港大校長馬斐森出來「譴責學生暴力行為」。

在此,筆者想跟馬斐森校長分享一段中國歷史:從1917年7月起,擔任交通兼財政總長的曹汝霖與駐日公使章宗祥等人,以出賣主權的代價,向日本政府大舉借款。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巴黎和會。不料會上列強竟然將戰敗國德國於山東之權益轉讓予日本。學生知悉,奮起抗爭,社會一起響應。最終,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章相繼被免職,連總統徐世昌也辭職。而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和約上簽字,此事就是可歌可泣的「五四運動」!

學生或犯錯 焦點不應被轉移

「五四運動」和「1‧26」之役有一共通點,就是學生都想追求「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筆者想指出的是,學生入世未深,在抗爭之中犯錯是可以理解的:無論「五四運動」,抑或「1‧26」之役,學生均有可能犯錯,但問題的焦點均不應被轉移,學生追求「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熱忱,更不應被抹煞。
在「五四運動」中,亦有一件十分激烈之事件:1919年5月4日,有北京大學學生衝去交通總長曹汝霖家,打傷恰好於曹家串門的章宗祥並放火,32名學生被捕。但當時中國沒有忘掉「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21條」、「拒絕合約簽字」等問題。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單沒有「譴責學生」,還設法營救學生,兼且全力支持罷工罷課!

馬斐森不諳中國歷史,筆者可以諒解。但如果馬斐森自認是追求實證的學者,那筆者真的希望他能尊重「賽先生」,不要像李國章般,還未搞清楚真相就草率炮轟學生。也希望馬斐森校長不要因為一些口水戰而失焦,忘掉學生渴望「德先生」的願望!

說到底,究竟學生要求和李國章對話之原因是什麼呢?大家就是害怕「沙皇」會「扼殺港大?學術自由」。而如今港大的體制,由非普選產生的特首隨便安插人選,實不難令人擔心學術自由!但馬斐森有沒有提過「學術自由很重要」的話呢?如今肢體衝突議題淹蓋學術自由原則,真是十分可惜啊!

學生應該學習的地方

在「1‧26」之役中,渴求學術自由的學生有沒有應該學習的地方呢?有!第一點是今日傳媒極度發達,所有事件即時轉播,有影像有聲音,運動過程極容易失焦。像去年港大校委會出現「盧寵茂受傷」,今次亦有「紀文鳳想嘔」加「公民黨做黑手」。事件焦點一旦給轉移後,學生的努力可謂是事倍功半。如果想把學術自由一事重新納入關注議程之內,學生處理運動時應該要更加小心。第二點是,學生在傳播信息時要極度小心,把一個錯誤信息傳出去,所起的效果可能會極速放大!

如果馬斐森認為他是受壓力下表態,他也可以從歷史中學習。上文提到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不但處事方法似較馬斐森高明,其進退有度,也值得馬斐森學習。蔡元培雖屬清朝進士,為翰林院士,但他一點也沒有戀棧權位。1898年(清朝光緒24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殺掉蔡元培所崇拜的譚嗣同,蔡元培毅然離開翰林院,並提倡新學。

筆者相信,香港大學要捍衛學術自由,就要靠自己,想指望「洋學者」?「發夢早左啲喎!」





Flag Coun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