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中篇)







《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最新親子教育經典讀本
(
篇)



本書向廣大父母介紹了60招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其中包含避免與孩子衝突的技巧、改善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常識和激勵孩子的技巧等幾個方面能夠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關係,能夠在關愛、尊敬、引導、教育和保護中培養出更加出色的孩子。

 者:成墨初

 

1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2  做孩子人生成長的好榜樣 
3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對待孩子 
4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5  永遠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6  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 
7  凡事都要與孩子商量 
8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9  主義和孩子說話的語氣 
10 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11 善聽孩子的弦外之音 
12 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講話 
13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個人隱私 
14 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 
15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16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17 尊重孩子的各種權利 
18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 
19 尊重孩子的朋友 
20 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21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22 不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 
23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2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5 用溝通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6 與孩子交流時多聽少說 
27 用溫和的建議走進孩子的心靈 
28 不用權威的口吻指責孩子 
29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 
30 讓孩子感覺到深深的愛 
31 包容孩子的過失 
32 寬容孩子的缺點 
33 理解孩子的壞脾氣 
34 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 
35 不將過高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36 不扮演孩子的監工 
37 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38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39 不把家變成死板的教室 
40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41 允許孩子發發小脾氣 
42 不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 
43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較勁 
44 永遠不對孩子進行體罰 
45 不粗暴專制地對待孩子 
46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 
47 及時誇獎孩子 
48 對孩子進行合理獎懲 
49 在他人面前讚揚孩子 
50 用讚美點擊孩子的缺點 
51 肯定孩子的叛逆 
52 不對孩子進行威脅 
53 適時靈活地激勵孩子 
54 肯定和欣賞孩子的閃光 
55 不對孩子一味指責 
56 不對孩子下否定的預言 
57 不拿孩子和他人隨便比較 
58 多一些引導,少一點控制 
59 用小紙條和孩子進行交流 
60 不向孩子提苛刻條件


《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繁體版  精讀本


16 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孩子懂事以後,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父母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父母靠近。他們對父母世界的事情發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是非常可貴的。

  這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和壓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擊他們;不要總是以父母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表達出來。

  美國總統佛蘭克林出生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他們住在紐約美麗的哈德遜河谷的海德莊園裡。小時候的佛蘭克林與外界沒什麼接觸,但是,他卻在莊園裡玩得很開心。

  幼年的佛蘭克林非常幸運,媽媽總是非常尊重他的意願和想法。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媽媽只是給佛蘭克林提些建議,她完全尊重佛蘭克林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這不僅促進了佛蘭克林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而且使佛蘭克林從小就非常有主見。

  母親薩拉在佛蘭克林出世後不久就開始記日記,20年來從未停止。

  在日記上,薩拉記錄了佛蘭克林2歲半時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一家人圍在餐桌邊吃飯。調皮的佛蘭克林把盛牛奶的玻璃杯邊沿咬掉了一大塊,我立即將他推出餐廳,從他嘴裡掏出碎玻璃片,並嚴厲地教訓了他一通。

  當我覺得他已經認錯了才讓他回到餐桌上來。可是一會兒,他又拿起剛換上來的高腳玻璃杯,閃著調皮的目光假裝再去咬它。佛蘭克林!你的順從哪裡去了?佛蘭克林莊嚴地答道:我的順從已經上樓去了。’”

  薩拉經常自豪地對周圍的人說:「我的兒子是德拉諾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羅斯福家族的人。」

  幼年的佛蘭克林長著碧藍的大眼睛,鼻樑挺拔端正,一頭金色的卷髮,顯得英俊、神氣,很招人喜愛。媽媽很喜歡佛蘭克林這頭漂亮的卷髮,並喜歡用各種服裝來打扮年幼的佛蘭克林。但是,媽媽為他選擇的衣服,佛蘭克林卻並不喜歡。

  有一次,媽媽想給佛蘭克林穿帶花邊的套裝,佛蘭克林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

  還有一次,媽媽想說服佛蘭克林穿蘇格蘭短衫,佛蘭克林又拒絕了媽媽的好意。最後,佛蘭克林和媽媽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關於這段故事,薩拉在她的《我的兒子佛蘭克林》一書中這樣寫道:「父母們對於衣飾的品味雖然高雅,可是父母們執拗的兒女卻並不喜愛。」可敬的是,佛蘭克林的媽媽並沒有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薩拉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從來不曾試圖對他施加影響,來反對他的喜好,或者按我們的模式規定他的人生道路。」事實上,佛蘭克林在這方面確實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5歲的時候,佛蘭克林憂鬱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不快樂,因為我並不自由。」薩拉想是不是對孩子太嚴格了,導致孩子反抗對他的管制。於是,薩拉決定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薩拉就開始這樣做了,她對兒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規定,讓佛蘭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佛蘭克林似乎很高興,並開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結果,佛蘭克林發現,受人忽視的自由其實一點都不好玩,後來,他又開始了讓媽媽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後,薩拉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的:「他對我們置之不理,以此證明他對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個疲憊不堪的髒小孩,累得拖著腳回了家。我們也不問他去了哪裡或是幹了什麼。第二天,他自願地按平時的日程作息,並且覺得心滿意足。」

  正是因為薩拉尊重佛蘭克林的意願和想法,才使這場母子之間的戰爭沒有爆發,這無疑是薩拉教育的成功之處。

  後來,漸漸長大的佛蘭克林想把自己的卷髮剪掉,儘管薩拉非常喜歡兒子的卷髮,但是她還是同意了佛蘭克林的請求,把他的卷髮剪掉了。

  薩拉說:「我們想培養他具有獨立精神與責任感,而波浪似的卷髮確實與這些品質不配。」薩拉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幫助兒子實現了走向成熟的一步。但是,薩拉保留了兒子的幾縷卷髮,並把它們與佛蘭克林幼年時期的其他紀念品放在一起珍藏著。

  佛蘭克林的母親知道怎樣尊重孩子意願和想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使孩子在無拘無束中鬆弛一下,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這對佛蘭克林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處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件事,媽媽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把孩子置於平等的地位。 

  許多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但往往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首先,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意願和想法,給孩子一個自主決定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權利,就是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並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引導,這也是民主家庭中父母為孩子應當負起的一個責任。

  其次,父母在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尊重他的選擇。現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如果讓孩子學,一定要仔細觀察,再選擇一種比較適合孩子性情及興趣的才藝。千萬不要讓他一下子接觸太多,或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後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賞識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當孩子想要向父母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父母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語。

  當孩子在父母和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要打擊和壓制他們。而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

  當孩子主動和父母談起他對某件事情的意願和想法,也不要不耐煩地敷衍了事,而應該對孩子說:「孩子,來!我們一起聊聊。」 

17 尊重孩子的各種權利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並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時,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開始。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條件。由於孩子還不成熟,自尊意識往往處於萌芽狀態,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所以,父母更應當具有保護孩子權利的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可以說,是否尊重孩子,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父母們應該給予特別關注。

  按照聯合國《未成年人權利公約》的規定,未成年人是指18周歲以下的任何個體。父母說要尊重孩子的權利,是因為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是一個權利的主體。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到國際、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法規的保護。不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有能力了才需要給孩子以尊重。

  孩子的隱私權、行使民主生活的權利等等,都屬於應受到保護的孩子的權利範圍。孩子的權利範圍是很廣泛的,其中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是孩子的基本權利。

  談到孩子的生存權、受保護的權利,也許父母還比較容易接受,認為孩子當然應該受到成年人的保護,但若和一些成年人深入探討孩子的發展權、參與權的時候,就會發現,許多成年人幾乎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要有隱私權、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行使民主生活的權利等。在一些成年人眼裡,孩子生來就是被保護的,而他們作為獨立個體所應該享有的尊重,成年人卻很難接納。

  傳統的觀點往往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你給他什麼就是什麼,孩子本身並不存在索取的理由。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孩子有他應得的東西,比如,受教育的權利;比如,被尊重的權利。

  其實,好多時候,父母將成人間的那種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寬容的態度用到孩子身上,就很讓孩子感動了。因為成人間可能會容易尊重對方的各種權利,為什麼對孩子卻不能夠呢?因為好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沒有尊重意識,因為孩子在被責備後,大多不知道如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孩子對父母的決定和誤判只能是承受,不管你的決定是正確還是錯誤的。

  孩子的不加辯駁、不會辯駁,往往使父母忽視了他們應有的權利。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時常發生孩子的權利受到侵犯的事件。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給孩子那麼多的權利,孩子還怎麼管呢?不是無法無天了嗎?

  其實,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一個懂得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一個不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容易教育,因為這說明孩子在成長。而且,孩子的權利是在教育孩子怎樣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逃避父母的幫助和指教。

  一年夏天,某學校的校長對王豔說,暑期有一個國際海洋夏令營,給她女兒一次參與的機會。校長如此關照,學生父母能不千恩萬謝嗎?事情就這麼定下來,雖然女兒知道後反應平淡。

  不久,開始辦理夏令營手續。6天活動,交費1600元。在當時,王豔知道價格偏高,可還能去砍價嗎?只能乖乖如數交錢。

  誰知,女兒參加夏令營的事前培訓之後,回家宣佈:

  這個夏令營是騙人的!6天改5天,又沒有多少海洋活動,我不去了?」

  錢都交了,怎麼能不去呢?」

  退錢唄,有什麼了不起的!」

  女兒態度挺堅決。

  這件事讓王豔有些犯愁。校長給的機會,怎麼好意思退?再說,多一天少一天有什麼大區別?去了就會有收穫嘛。

  這種慣性的理由在王豔心中上升的時候,王豔突然意識到,女兒的態度是有道理的,而一味忍讓的態度不應讓孩子接受,為什麼不就勢給孩子一次機會呢

  王豔調整了一下心態,平靜地說:

  去不去參加夏令營是你的權利。如果決定不去,你要負責向有關老師解釋清楚,並辦好退營的手續,行嗎?」

  做父母的人都明白,退營是一件挺麻煩的事,誰辦夏令營願意參加者退出呢?況且,這一次是區校兩級參與,又已經到了出發前的培訓階段。不料,女兒卻毫不猶豫,一口答應下來。

  第二天,女兒辦妥了全部退營手續,1600元錢如數交回。

  孩子對自己的權利的意識在幼年時期處於萌芽狀態,父母肩負著喚醒孩子權利意識的任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並且指導孩子這是你的權利你可以決定這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權利意識就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就會知道捍衛自己的權利。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權利,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得到健康發展?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給孩子自主的機會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權利,就是孩子的事情要征得孩子的同意,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並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引導。

  平等地對待孩子

  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不管他是怎樣的孩子,都應該以一顆愛心去寬容地接納他。不要歧視孩子,以免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

  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不要總希望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要真正瞭解孩子,必須首先給孩子尊重,承認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秘密。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後果。 

  父母進入孩子房間應該先敲門、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等等,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喚醒孩子的權利意識

  父母的責任是喚醒孩子們的權利意識,而不是將它扼殺在萌芽的狀態。一個明確自己的權利的孩子才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總之,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童真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權利,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18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他人。在家裡,父母要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

  許多父母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小小的孩子有什麼人格呢?其實小孩子也渴望尊重,怎麼會沒有人格呢?所以,認為孩子沒有人格的父母,就不會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育好。

  所謂人格是人能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不尊重他人人格就是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是父母必須認識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多父母常以自己的權威威懾孩子,甚至動之以武,有時讓孩子當眾出醜。有時稍不隨心,就在孩子身體上烙上自己的手印。

  不可否認,父母的願望是好的,是為了教育孩子成材。但有一個事實父母必須明白:你傷害了孩子,讓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對父母失去了尊重和信任,教育的效果就降低了。

  教育專家認為,尊重孩子,同時也是尊重自己。因為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樣孩子才會尊重父母的人格,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會明顯。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不能成為合格的人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維護尊嚴、保證權利的前提下進行,才可能培養出人才來。對孩子人格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強。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為什麼失去自尊,因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在此,列出某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幾種表現,以期引起父母重視。

  居高臨下,指揮一切

  父母高高在上,一副威嚴的面孔,指揮孩子的一切,例如:你必須好好念書,給我考大學;你必須給我上××班,不愛上也得上,沒商量;你的前途,服從我的設計……這樣指揮,已經把孩子當成一架小機器

  寵愛篤深,呵護備至

  愛需要理智,寵愛往往走偏。視孩子為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要高檔,穿要名牌。只要求念書,什麼活也不用幹,即使孩子該幹、能幹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辦代替……在這種狀態下,孩子還能學會過正常的人的生活嗎?孩子做人的尊嚴在父母篤深的寵愛中被抹殺了。

  訓字當頭,不許發言

  有的父母誤把當教育,天天訓孩子,有事沒事訓幾句。最令人遺憾的是,不允許孩子解釋,更不許提出不同意見,不能表態:「懂了」,「是」,「我改」。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沒有了尊嚴,沒有了權利。

  濫施懲罰,不顧後果

  有的父母不只口頭上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還濫用懲罰。調查發現,從城市到農村,有8%—12%的父母對孩子常常採取打罵的教育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開始害怕,過一段時間就被打了,更難教育。觸及皮肉的結果,可能造成靈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會扭曲。

  以上列出的幾種現象,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針對以上現象,父母需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認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只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被教育者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把孩子當,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嚴,父母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清除頭腦中的封建家長制餘毒,改變我說你聽我打你受那種支配一切、指揮一切的錯誤觀念。孩子必須管教,但又必須把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個平等成員。父母與孩子, 既有領導關係,又有同志關係。在施教中,要時刻提醒自己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無知,認識可能片面,可能錯誤。父母瞭解了,才好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其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緒。父母對孩子的愛,天經地義,但是決不能信馬由僵,走向極端。任何事情,物極必反。面對孩子,父母應有一種自控意識,保持理智清醒的頭腦。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別生氣的情況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會失敗。

  總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是每個父母的責任。不論孩子的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這就是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當預見到任務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時,父母可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若完成任務確有困難,父母要採取幫助而不是替代的態度,去幫助解決。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不畏困難的精神、健康自我意識等良好個性,有著積極的作用。 

19 尊重孩子的朋友

  作為成年人,父母都有一種體會:回憶起童年生活時總感覺非常興奮,對兒時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別親密,說起與童年朋友一起做的各種趣事,如數家珍。父母自身的經歷說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時代的友誼是非常珍貴的。朋友的缺失不僅使孩子的童年極為孤獨,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因此,父母應該珍視孩子的朋友,通過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協作互助的良好習慣和健康心靈。

  有這樣一個案例:

  春萍的好朋友靜靜,經常到春萍家玩。可是,每次靜靜走後,家裡都會變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一次,爸爸對春萍說:「千萬不要向靜靜學,你看家裡被她弄得多亂,這種孩子沒有人會喜歡的。」聽了爸爸的話,春萍非常不高興,噘著小嘴對爸爸說:「不許你這樣說我的朋友!」說完就悶悶不樂地進了房間。

  幾天後,靜靜又來找春萍玩。爸爸立即將靜靜擋在門外,不許靜靜進他們的家門。靜靜委屈的走了,從此再也不和春萍一起玩了。

  春萍為了這件事情哭了好多次,還好長時間沒有和爸爸說話

  還有一個案例:

  孫皓有一個壞毛病,就是自己的東西總亂扔一氣,結果到用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後來,他認識鄰居家一個叫芊芊的小女孩,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兒。孫皓的媽媽發現芊芊非常愛乾淨,自己的東西也從來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條。

  於是,媽媽問孫皓:「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嗎?」「當然是啊!」孫皓回答媽媽。好朋友就應該互相學習,你看芊芊多愛乾淨,總是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你能做到嗎?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會和你做好朋友嘍。」

  後來,孫皓果然改掉了亂扔東西的壞習慣,自己的東西也收拾得整齊多了。

  從上面的兩個案例可知:賞識和尊重孩子,應該支持孩子的社會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賴父母,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促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尊重孩子的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有諸多好處:

  首先,可以通過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讓孩子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主動學習,克服自己的缺點。

  其次,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勵孩子與孩子們交往,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和交際能力。

  在孩子的遊戲中,常常通過手心、手背的方法決定由誰當皇帝當大將當解放軍當壞蛋”……這是一種簡單的機會均等的民主手段,卻可以培養孩子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思想。孩子常在一起玩兒過家家的遊戲,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買菜、做飯、睡覺、掃地以及娶媳婦、走親戚等等。這是成人社會現象在孩子社會中的折射,孩子在過家家中瞭解了很多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初步社交能力。

  最後,鼓勵孩子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培養群體意識,可以克服孩子過強的個體意識。朋友之間的群體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讓他們遵從群體活動規則,認識到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只顧自己,就會受到朋友們的排斥,其他孩子就會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兒,將會促使孩子最終向群體規範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質和能力,這是父母無法口授給孩子的。

  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交朋友,當孩子有了朋友之後,應該通過賞識和尊重,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

  如果孩子已經交上了朋友,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比如對孩子說:「真高興你有了自己的朋友,聽說你的朋友很棒,你們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或者說:「聽說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見見他,你看可以嗎?」

  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則應積極幫孩子尋找。比如鼓勵孩子與家附近的孩子一起玩,與同事或同學的孩子一起玩。並適時和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説明孩子分析並做出選擇。

  另外,要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把孩子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採取熱情歡迎的態度。當孩子來家裡時,父母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或者真高興我的孩子有你這樣的朋友,你們能來太好了!」而且要鼓勵孩子認真接待,讓孩子的朋友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支持和賞識。

  對於孩子和朋友的交往,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當的交際圈。而是要充分利用他們喜歡交往的心理,因勢利導,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建立純真的友誼。

  父母不能因噎廢食,還是要讓孩子積極參加各項有益的活動的,但必須得讓他們知道哪些朋友是不該交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朋友某個方面很不滿意,就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嚴肅地說出來。當孩子沖著你轉眼珠暗示別說時,你不必大喊大叫,而應堅持以清晰、嚴肅的態度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被你所贊成的。

  怎樣才能做好引導孩子交到好朋友,並且尊重孩子的朋友呢?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讓孩子學會選擇朋友

  父母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進行擇友引導。這樣孩子在交友的時候,有了一個大的原則和方向,從而避免陷入交往誤區。 

  培養孩子交往的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不難發現,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長,就會為他結識新朋友提供機會,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湯瑪斯·伯恩特說:「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

  指導孩子與朋友相處

  在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地進行指導:對待朋友要真誠坦率,以誠相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每個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儘量尊重朋友的意願,主動尋找雙方都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交談。另外,由於每個朋友的心裡還都有心理敏感區,那就要在平時說話、玩笑裡,儘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點,不要刺痛朋友心靈的瘡疤

  尊重孩子的交往意願

  在孩子交往過程中,儘管需要父母的指導,但父母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有一定的自主權。在選擇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見常常會不一致,只要對方不是品行太差,還是儘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見,然後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父母還應尊重孩子的朋友,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做客。父母這樣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進一步密切與孩子的關係。

  總之,賞識和尊重孩子,應該支持孩子的社會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賴父母,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促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20 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雲曉教授曾在浙江舉行的“‘忠告天下父母孫雲曉家庭教育報告會上為現場的父母們佈置了這樣一道家庭作業”—— “你今天回家去發現一個孩子的優點,能夠發現十個的,是優秀的父母;能夠發現五個的,是合格的父母;不能發現的,是不合格的父母。」

  孫雲曉還指出:「成功父母與失敗父母的區別是,前者將孩子對的東西挑出來,把他的優點挑出來,而不明智的父母,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點。」「人有八種智慧,而學習好的人,只是語言智慧和數學智慧較好,而不同人的優勢是不一樣的。只要父母用心觀察,就一定能夠發現孩子的優點。」

  但是在生活中,父母總是慣於尋找、放大孩子的缺點,慣於拿孩子的缺點同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較,常常說別人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這樣好,那樣好。而自己的孩子,總是千瘡百孔,一無是處。

  還有很多父母望子成龍,總想著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因此,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什麼都比別人的孩子強,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優點熟視無睹,對孩子的缺點卻是不依不饒。比如,當遇到孩子回答問題,對孩子答對的部分不在意,而對答錯的部分則非常敏感,甚至對孩子進行責駡。

  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其實,每個父母都應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在自信中成長。面對孩子,更需要竭力去找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沙裡淘金,哪怕是微不足道,都需要出自真心地去讚揚、鼓勵和引導。

  小龍是個聰明且調皮的男孩,經常會出現許多小問題,製造諸多麻煩

  這一天,媽媽剛剛回家,聽到爸爸正在生氣的指責小龍:「沒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就跑出去玩!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老是愛擺個爛攤子啊?」

  說到氣頭上,爸爸又開始批評小龍的其他諸多錯誤,如粗心、脾氣不好、貪吃等。

  媽媽瞧瞧小龍,正滿不在乎的嘟著嘴,滿臉的不服氣和不情願。

  為了緩和僵局,媽媽若有所思的說道:「小龍身上是存在缺點,我想他自己知道那樣做不對。每個人都有缺點的,可每個人身上也是有優點的啊!」

  爸爸領會了媽媽的意思,定神後說:「是啊!有缺點不要緊,只要改正就好。其實小龍身上有許多優點,比如很愛勞動,喜歡主動幫助朋友。」

  媽媽接著說:「還有呢,做事情很認真,學本領很聰明呢!」

  小龍本來以為媽媽也會批評自己,誰知竟然誇獎自己。他被爸爸媽媽誇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最後媽媽說:「小龍有這麼多優點我們也很為你驕傲,如果能將自己的缺點改掉變成優點,那麼小龍會是個了不起的人,大家會對你另眼相看的。」

  聽了媽媽的一席話,小龍輕輕點點頭,仿佛若有所思。

  從此之後,小龍的很多毛病果然都改掉了。


  這個真實的案例說明:孩子渴望賞識就像人需要陽光和氧氣一樣強烈。小孩子認不清自己,需要靠成年人的表揚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


  所以,父母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在自信中成長。充分發揮正面、有效的教育作用。面對孩子,竭力發現和放大他們的優點、閃光點,並進行真心地讚揚,引導其成為改掉不良行為的動力,使孩子建立自信,邁向成功。每一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如果父母愛她,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他會感覺到自己是天地間的寶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個大優點。假若父母打他,奚落他,那脆弱的生靈,就會被利剪截斷雙翅,從此萎靡不振,或許跌落塵埃一蹶不振

  很多父母也想表揚孩子,但往往覺得找不到值得表揚的優點,這該怎麼辦?那麼,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做看。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只是盯著學習成績一個方面。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明禮貌,孩子的勞動表現,孩子的交往情況,孩子的文體才能,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的衛生習慣等等,當然還有孩子的學習,都是評價孩子的因素。父母考慮的面寬了,就不難找到值得表揚的內容。

  即使對學習本身也應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數。學習認真程度,預習複習情況,各門功課情況,寫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乾淨,會不會使用工具書,願不願向老師請教,有沒有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等等,都應思考一下,也會找出優點。總之,父母不可對孩子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要把孩子看了。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有進步的地方。可能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可能某方面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可能一次作業進步或者一次考試進步,可能在勞動或公益活動方面表現較好,可能文藝、體育取得好成績,可能有什麼小發明、小製作等等。

  關鍵的總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哪怕發現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不應該由於橫著比或高標準要求而看著不起眼兒,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應該想到優點是一步步發展的。 

  對孩子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應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瞭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籠統否定。

  比如說孩子的某次作業沒做好,錯誤較多,應該看看哪些題錯了,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因為馬虎不認真,還是根本不懂。如果不懂,是老師講解時沒聽清楚,還是做作業前沒有複習。還有的孩子抄錯了題,抄錯了答案。這樣從不同角度、不同因素一分析,就會找到問題的根兒,也就有了解決的辦法。在分析過程中,該肯定什麼,就肯定什麼,該否定什麼,就否定什麼。表揚與批評是從實際發出的,孩子服氣。

  誇孩子優點要講究科學方法

  關於表揚,父母應該注意要中肯、適度,不過分誇大,也不無端縮小;要有分析地表揚,不能太籠統,讓孩子清楚表揚的是哪一點,為什麼表揚;要注意時間、場合,根據孩子個性特點和年齡特點,宜及時講的及時講,宜階段講的階段講;宜當面表揚的當面表揚,宜採用暗示的就採用暗示,該向老師彙報的就告訴老師;對有驕傲情緒的孩子應適當減少表揚的頻度,提高要求;對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的孩子要通過肯定點滴進步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講究表揚的方式、方法,口頭表揚,手勢動作表揚,書信表揚,慶賀式表揚,物質鼓勵,依孩子特點和該表揚內容而定。

  總之,父母需要用放大鏡去觀察孩子,當父母為孩子的缺點煩惱時,不妨靜下心來,從頭到尾,認真回味一下孩子身上至少不會令你煩惱的地方,你總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可愛之處。或許,孩子的一個小動作,或許一個微笑,都可能打動你的心。

  父母們請務必記住,對待任何一個孩子,往往是表揚越多優點越多,訓斥越多毛病越多。

  讚美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父母越是能夠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孩子就會具有更多的優點,就會變得更加的優秀。 

21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說能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話語,而應該永遠拒絕哪些傷害孩子的話溜出自己的嘴唇。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父母或教師體罰等等。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怕的傷害遠勝過這些傷害,在他們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軟性的語言傷害 中國少年平安行動組委會曾公佈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家庭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孩子認為家庭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

  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父母。

  作為一位母親和祖母,曹麗枚也面對過這樣的尷尬和衝突。

  有一次,她和女兒帶著6歲的外孫到西班牙度假。在一家商店裡,外孫非要買滑板,但媽媽說:「你已經有兩個了,不能再買了。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貪得無厭啊!」

  小男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來:「我就要,現在就要!」

  曹麗枚說:「作為一個孩子精神心理專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

  在外面站了一會兒,曹麗枚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就進去對外孫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麼讓人沮喪。不過我有個好主意,你願意試試嗎?」

  小男孩覺得外婆理解他,又想盡力幫自己,就停止了尖叫。

  曹麗枚說:「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媽媽都不願意給你買。我們可以到別的商店看看,有沒有商店願意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你。」

  小男孩高高興興拉著外婆的手來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他介紹給售貨員,問是否能滿足孩子。售貨員說不,我們沒有。」

  兩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釘子,到了第五家,小男孩說:「我不買滑板了,我還是玩家裡的那個吧!」

  遇到上述案例中的情況,通常情況下,父母的反應都是會說你不應該尖叫不許哭。但是作為一個人,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允許他們表達,否則,就會造成對孩子心靈和情感的傷害。

  怎樣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情感傷害呢?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讓父母頭疼,而且也是不對的。父母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並不是件難事。下面的建議,不妨作為父母的參考。

  首先,要清醒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其次,要多鼓勵孩子,採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再次,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勵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避免說出諸如:「你怎麼越大越……」,你都這麼大的人了,竟然還……。」,「「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那樣呢?」,「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之類的話。這些話語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和心靈。

  總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父母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22 不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

  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犯錯誤的同時,苛求完美,就會變成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讓孩子心煩意亂,結果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

  有一位母親怕孩子不用心學習,不僅在家從早到晚提醒學習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時也不忘隨時隨地地進行現場教育。看見掃大街的環衛工人,告訴孩子你將來不好好學習就連這樣的工作都找不著,掏廁所也要用機器,你也幹不了;看見乞討的,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也會這樣。害的孩子以後不願在與她一同上街,而且越來越自卑。孩子本想主動學習,但母親越說越不想學,家也成了讓他頭痛的地方。

  由此可知:對於孩子的教育,嘮嘮叨叨只會令孩子討厭,老調重彈不會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常有父母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聽人說,真讓人操心。同樣的事要說幾遍才聽得進去。」究竟是孩子不聽話,同樣的事要說幾遍,還是同樣的事要說幾遍,孩子才不聽話?既然那些話隨時都能聽到父母講,今天沒注意,明天還可以再聽,當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還有的父母發牢騷說:「那孩子,不管你說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沒聽見似的。」做父母的不覺得自己很多時候是說過了頭嗎?天天在孩子耳邊嘮叨同一個問題,他不煩才怪呢!任誰也受不了啊!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復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重複交代某些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有效的進入孩子的心靈呢?

  和孩子一起參加有意義的活動

  與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強調一些大道理,不如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去參加,通過活動來尋找更合適的溝通話題,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沒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清澈小舟說:「很多時候我們喜歡頭疼治頭,腳疼治腳。孩子學習不好,就拼命地補課。其實,活動往往會使大腦動起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找到孩子的興奮點。」

  在清澈小舟的班裡,有4個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姜和、亞東、田威和袁源。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在活動中得到一些啟發,清澈小舟專門在週末帶他們去溜冰場。

  到了溜冰場,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或是講自己的溜冰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溜冰技術,或是練習如何溜冰,場面非常活躍,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在回家的路上,清澈小舟問孩子們有什麼收穫。孩子們的話題一下子多了起來。

  姜和說:「原來溜冰這麼鍛煉身體啊!我滿身是汗,感覺還很開心。」

  亞東說:「我今天明白了什麼是王者風範。真的,在溜冰場上,看到你們不會而我滑得那麼好的時候,內心真的很驕傲,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覺自己原來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麼好。」

  田威說:「今天是我第一次學溜冰,在溜冰的過程中,我真的是一點也不敢懈怠,可以說是全神貫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這樣認真,沒有做不好的。」

  袁源作了總結性發言:「最大的收穫是在玩中學,大家快樂地學習溜冰,還領悟到了老師今天帶咱們玩的深意。」

  噢!我帶你們來有什麼深意呢?不就是玩玩嗎?」清澈小舟問道。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老師的意思是讓我們通過學習溜冰,知道學習也可以像溜冰一樣,跌倒了,爬起來,站直了,不趴下,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嘗到一點點進步的滋味;讓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能像學溜冰一樣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瞧!這就是活動的魅力,在活動中,孩子們自己體會到了該怎麼做,一點都不用他人再提醒。正如清澈小舟所說:「孩子們能體會到我的用意,我真是很欣慰。」

  切實地提供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

  父母應該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應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後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並不好。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晚飯前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乾淨!」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得,而父母見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不斷的反復催促,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的房間收拾一下吧!」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以喘息的空間,不會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給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間,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孩子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嘮叨無效時,不能隨意懲罰孩子

  在對孩子嘮叨無效時,父母就要小心地運用懲罰。因為孩子處在被懲罰的階段,很自然地父母和孩子會變成敵對狀態。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等時間快到了,他卻什麼都還沒做,再平靜地說出處罰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說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電視。」這種說法比除非你洗好澡,否則不准看電視好得多。立即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說出罰則要說這是我希望你做的事,但是我想你不會做,所以這就是你不做的後果這樣的話。 

  對年長的孩子應該解釋為何必須去做此事,草坪早上必須澆水,否則會被太陽曬枯或是你必須在8點去洗澡,因為你需要時間選擇書籍,然後讀一會兒再睡覺。孩子認為父母只想嘮叨他們,假如父母可以解釋,就能降低雙方之間的緊張度。 

23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們早已習慣了站著說話,對孩子發號施令,把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想法。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產生碰撞的時候,父母就會對孩子大失所望,然後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蹲下來,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時再開口說話,情況又會怎樣呢?

  至少,孩子肯定會認真地聽你說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說話,而他心不在焉,那麼即使你說得再多,道理再正確,又有什麼用呢?

  蹲下來吧!只有蹲下來,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喜歡把心裡話對自己的朋友說,卻不願與父母說的原因。蹲下來,這一步很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你只有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這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無數事實也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孩子,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一天,劉芳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兒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被扣在學校,老師讓家長到學校領人。劉芳聽完電話當即火冒三丈,決定這次一定要狠狠教訓一頓這個調皮鬼。

  於是在去學校的路上,劉芳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我打兒子一頓,難道就真的能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保證兒子以後不再打架了嗎?有了這樣的念頭,在學校見到兒子之後,劉芳沒有發作,而是平靜地將兒子帶回了家。

  回家之後,劉芳也沒有發作,而是耐心地幫兒子在傷口上貼上創可貼,並且下廚為兒子做了可口的飯菜。當兒子一口口吃著飯菜時,劉芳才開口述說,述說自己是如何擔心兒子,自己是如何盼望兒子早點回家。聽著聽著,兒子的聲音哽咽了,哭著撲進劉芳懷裡,說自己錯了,對不起媽媽,以後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讓媽媽擔心了。

  聽了兒子的承諾,劉芳會心地笑了。

  劉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過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他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他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稍有失誤,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這是不正確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父母不要再居高臨下,甚至死抱著某些封建殘餘意識不放;也不要總是以責備、教訓的口吻同孩子交談;更不要總是認為作為長輩,面子是萬萬不能沒有的,其實有句俗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況面子確實會影響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父母應該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的朋友關係,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溝,相互敞開心扉,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也無論聽起來多麼沒有道理,父母也要學會耐心傾聽,讓孩子盡情傾訴。父母還應該再學會多問一些為什麼,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為什麼不贊同父母的看法等等。

  只要這樣做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才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通暢。也只有這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越來越容易,父母同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才會越來越改善,家庭才會越來越和睦。有句話叫家是休息的港灣,這句話不僅針對夫妻如此,針對父母如此,同樣對於孩子們也是如此。

  那麼父母如果真心實意地願意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教育專家的意見,不妨參照一下試試。

  忌用過激的語言

  好的意識還得用好的語言來表達才行。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連,自然沒有哪位父母任何時候都沉得住氣。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跟孩子說話不宜囉嗦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孩子對父母的這種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我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家人之間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異。 

  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

  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2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才能與孩子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成功的親子溝通。

  孩子往往喜歡與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為那些成人對待他們很像同輩,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

  有些父母對孩子,總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並強調他們自己的觀點與尊嚴,而不顧及孩子的想法,父母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破壞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總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角度來與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時,讓孩子對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父母還應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讓父母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而建立和孩子之間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也莫過於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蔡儀琳的女兒林達放學回家後抱怨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她大聲斥責。蔡儀琳聽後把腰一叉,用質問的口氣說:「你是幹什麼壞事了?」林達瞪起眼,很生氣地說:「我什麼也沒幹。」「不會吧!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地斥責學生。」

  林達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開心的樣子盯著媽媽。蔡儀琳繼續責問:「那麼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林達很倔強地說:「什麼也不做。」如果這樣再問下去,母女之間一定會對立起來,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此時,蔡儀琳改變了她的態度,用一種友好的語調說:「我肯定你當時覺得很尷尬,因為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斥責你。」林達有些懷疑地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接著講:「我記得我上四年級時,同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其實我只是在算術考試時站起來借了一支鉛筆,老師就讓我下不了臺,我感到十分尷尬,也很氣憤。」

  林達露出輕鬆的樣子,很感興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課時要求借一支鉛筆,因為我沒有足夠的鉛筆,我真的覺得為這麼簡單的事,老師教訓我,不公平。」「是這樣。但你能不能想出辦法,今後可以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準備一支鉛筆,那就不用打斷老師講課而向別人去借。」「這個主意不錯。」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他們關係的重要方面,因為不信任會使現實關係中出現抵觸現象和直接影響教育品質。因此,作為合格的父母,必須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須要能夠站到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齊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

  父母想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就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對待孩子應該真誠

  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沒有任何虛假。要求父母能客觀地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以及做什麼。除了自我意識,真誠還意味著向孩子敞開你的思想和感受。當你的工作沒有做好時,你可以說你很灰心。如果對孩子很生氣,直接對他表露這種感受比用隱諱的方式更好。

  放棄大人的成見

  父母應該明白,大人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來對待孩子,勢必會發生許多親子關係上的問題和不愉快。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放下自己的成見,試著用孩子世界的眼光來瞭解和認識孩子。

  學會換位思考

  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於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觀念。作為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換位思考,還是一種瞭解孩子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靈距離的有效方法。

  總之,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信任的友誼關係,要尊重與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友誼。 

25 用溝通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有意見得不到及時交流,主要責任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卻適得其反。

  父母經常會這樣抱怨:「孩子什麼事也不願和我講。」而孩子卻訴苦說:「父母不理解我們的需要,他們想說的就說個沒完,而我說時他們卻心不在焉。」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其實孩子有許多事情、感受是很想跟父母說的。他們有歡樂、有苦惱、有意見沒有得到及時的交流,主要責任還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認真地或不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如何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實質上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問題。

  不願聽孩子講話、不和孩子談心,你怎麼瞭解孩子?不瞭解孩子,你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對話的家庭氣氛。

  有一個13歲的男孩子,由於母親不再給他零花錢了。沒錢去打遊戲機,所以對母親很反感。母親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母親對著幹。這位母親說,為了孩子學習、生活得愉快,我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孩子知道,沒想到他現在這樣對待我。

  後來,在外地做工的父親回來了,他把自己的艱辛和經歷都告訴孩子,不久之後,媽媽發現孩子竟然變乖了許多,問孩子的爸爸是怎麼回事。孩子的爸爸說:「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問題,你只要去跟他溝通,他就會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溝通啊!」

  母親聽了恍然大悟,以後特別注意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結果,孩子身上許多逆反的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如果這位母親以前就能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瞭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就會理解母親,改變自己對母親的錯誤態度。

  那麼,父母們應當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要消除對孩子負評價的心理定勢

  父母對孩子過去的表現所形成的看法會影響現在對孩子所說話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歪曲。不是一好百好,愛屋及烏;也不是一壞全壞,以偏概全。孩子是發展變化的,父母要排除主觀偏見,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對於孩子的話,父母應表現出熱情和興趣,並表現出很高興和孩子溝通。孩子講話時不打斷、不批評,並能從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說話的內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視和接納。

  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感受,體會他的心聲、苦惱和心理矛盾,鼓勵他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不贊同他的某些行為,並不表示對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認同。父母對孩子的感受認真加以理解和評價,將會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

  言語要切合實際,合乎情理

  父母與孩子交流思想情感要實事求是。無論是批評、表揚和評價,也無論是談論家庭和社會問題,都要切合實際,有理有節。不能跟著感覺走,隨著性子說。比如,你批評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你不應這樣說:「笨蛋,我已經說過一千次了,為什麼還不改。」這就是誇大其詞,於事無補。

  經常運用切合實際、合情合理的溝通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強教育效果。父母可親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來。

  溝通時言語要清楚、具體、明確

  「好吧!你玩一會兒,就回來做作業。」這一會兒是多長時間,孩子有他的打算,父母有自己的要求,兩者不一致,結果產生衝突是必然的。同樣也不能接受孩子言語不詳的話,否則也會帶來麻煩。如孩子說:「媽媽,這個雙休日我們幾個同學到盤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馬上明確表態。因為孩子和幾個什麼樣的同學去,具體怎麼安排的,什麼時間回來都不清楚。父母與孩子間產生的許多問題和矛盾,往往是由於言語不祥、語義不清、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溝通要成功、有效,言語就要清楚具體。

  孩子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不會有自覺性,你不說明原因,只是我說你做,會有強迫命令之嫌,孩子會認為你主觀,強加於人。所以對你的決定要說明原因。

  另外,當出現問題時,父母還應有自我批評精神,把屬於自己的問題說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問題模糊地敷衍帶過,卻去具體指責孩子的不對,那樣孩子會認為你沒有責任心,是不可信賴的父母。

  所以,與孩子交流時時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態度,口氣不應有煩人、生氣、責備或警告之意。 

26 與孩子交流時多聽少說

  父母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令孩子明白,當遇到有任何煩惱時,回到家裡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這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便可使孩子的創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面地發揮。

  父母多聽少說,是親子溝通的重要的一環。

  瞭解孩子沒有說出來的思想感情、內心活動時,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的內部情感的直覺,而這種直覺的建立,最重要的途徑。便是聆聽孩子的說話和促使孩子的表達。

  與孩子溝通,要注意讓孩子說出來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學會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

  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微妙的變化,弄清孩子沒有明說的思想感情。這裡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時抓住孩子隱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線索,如同在閱讀時注意字裡行間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樣。

  劉梅曾經是一位苦惱的媽媽。她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有一段時間和劉梅講話時,態度很不好,比如說有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劉梅問她:「你到哪去?怎麼晚了一個多鐘頭?」女兒說:「我和同學一起到張小葉家玩。」劉梅很生氣地說:「你知不知道,我很擔心!以後放學後就回家做功課;不要到處去野!」女兒聽了臉色很難看,然後不理劉梅就回房間去了。

  開始劉梅認為自己說的話和語氣不好,但是劉梅發現女兒愈大愈不聽話,劉梅擔心女兒現在有許多話不跟自己說,將來會發生什麼問題。於是劉梅去諮詢家庭教育專家,專家聽了劉梅的情況給她開了一個藥方:多傾聽孩子的訴說。並交給了劉梅許多傾聽孩子心聲的技巧。

  從此劉梅不再對女兒的言行做價值判斷;即使當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時,也要承認女兒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權利,並積極做個女兒的傾聽者。

  比如:一天女兒放學回來說:「媽!我好難過,今天考試考壞了。」劉梅聽了,不再是責怪,而是停下手邊的工作,坐下來對女兒說:「願意說給我聽嗎?」女兒看了看媽媽,把自己考試考壞的情況給劉梅講了。劉梅聽後,和女兒一起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併合女兒一起制定了相應的補救措施。

  聽完女兒的訴說,和女兒分析完情況,已經是深夜了。女兒感激地投入劉梅的懷抱說:「媽媽你真好!」那一刻,劉梅的嘴角也浮現出了幸福的笑容。

  有時候,出於自尊心或是別的一些原因,孩子並不願意或認為沒有必要用語言說出他們的思想感情,但他們又很想讓父母明白他們的意圖,這時,他們就會改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對父母進行暗示。

  父母對孩子正處在苦惱時所表現出來的信號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的時候,只是悄悄地說。如果父母不注意聽這種不顯著的信號,這種悄悄話將會聽不見。

  如果父母的注意不靈敏,就應該試著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細微的行為信號。比如,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樣子,聲調、面部表情、動作、姿勢等。孩子講話時,除了注意他的行為之外,還要傾聽他所講的字裡行間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訴我們什麼,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識別或弄清孩子的動機或基本情緒。父母憑藉著細緻與耐心,做到這些都是不困難的。

  父母還應特別注意孩子習慣行為的消失,這將是瞭解孩子內部情感的有價值的線索。明顯的表現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時集中。發現了許多線索之後,就應該試著去推測,或者去直接感覺孩子的情緒狀態反映了一些什麼。

  聆聽是瞭解孩子語言所代表的資訊的活動過程。

  常聽有的家庭成員抱怨說:「沒有一個人真正聽我說話。」孩子對這種情況更有特殊感受。

  親子溝通的關鍵,不在於父母說,而是在於父母學會聆聽。

  稱職的父母,一定要聆聽孩子的說話,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說話,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達自己,從而與他們有所交流、有所溝通。在聆聽和促使孩子說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要對孩子表現出興趣

  如果你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你和孩子之間不但打開了通路,而且會使他們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父母在一起很親密。

  要給孩子留出接觸的時間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時需要母親或父親,特別是母親在他身邊聽他講話。當孩子經歷著內心的恐慌、創傷或有失望情緒時,他們特別需要溫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們的父母在分享他們的好消息或愉快時的心情。所以,父母應當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由於忙或急著做其他的事,無暇聽他們說話,而應當給孩子留出充分的接觸的時間,給孩子創造訴說表達的機會。

  聽孩子講話要專心

  一個好的聆聽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時應選擇一天裡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這樣才能夠做到專心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燙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和忘掉電話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們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只用幾分鐘,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到小房間去單獨在一起談談。」 

  耐心地鼓勵孩子談話

  開始和孩子交談時,需要向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為了使孩子的談話持續下去,要用一些鼓勵的詞,如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孩子。在結束談話之前,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讓孩子詳述某一問題的情景,儘量描述它的細節。

  注意自身的行為語言

  行為語言是父母向孩子傳達資訊的一種不用語言的方式。許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表示我在聽著呢,我感興趣,我在注意。有幾種主要信號可以表示對孩子的注意:一是正面向孩子;二是與孩子緊挨著坐;三是身體豎直或和孩子傾斜;四是眼睛互相接觸;五是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孩子。

  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個善於聆聽的父母,最重要的技巧是擺脫自己對問題的思想和感情,設身處地想孩子在經歷著什麼。有了這種技巧就能敏感到孩子情緒的波動,並將自己符合實際的看法告訴孩子。

  幫助孩子弄明白,並說出自己的經驗

  聆聽,是父母幫助孩子對自己內心活動和感受的比較深入理解的過程。在聆聽過程中,通過父母的詞語對孩子的敘述加以解釋和說明,可以幫助他們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釋時,要多運用詞彙,盡可能幫助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來。

  準確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個極為有效的聆聽技巧,是要使自己成為孩子感情的一面鏡子,用語言説明孩子反映他們的感受。當父母認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評價他或回避壓制他的感情時,父母可以幫助他承認而不是否認這種感情。當消極的感情得到承認和表達後,將會擺脫其強烈性,為更積極的情緒和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開闢道路。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應作出有意識的努力。 

27 用溫和的建議走進孩子的心靈

  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為什麼教育孩子時最好要用溫和的建議呢?

  首先,溫和的建議能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父母的呵斥,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父母將怎樣處置,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作出心理防禦,以至於在父母面前不敢也不願道出真情。

  這時,倘若父母能用和藹的態度、溫和的建議開導、說服,孩子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會漸漸鬆弛,情緒穩定了,父母的說教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溫和的建議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裡,父母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父母對著幹。可見,嚴厲斥責只能使孩子的對立心理更趨激化。

  溫和的建議,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會對孩子產生良性暗示,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誨。如長期堅持這樣做,自然會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覺按照父母所講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再則,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談話,可以縮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相反,那些熱衷於保持父母的尊嚴,對孩子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父母與孩子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溫和的建議與孩子溝通,比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點,它有助於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賴父母,自覺自願地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

  如果父母用命令的口吻告誡孩子,孩子就會拒絕,因為他們感到對你的讓步,就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和不自主。經常聽到有些父母高聲亮嗓地吼孩子:「不要吵,不要亂喊亂叫!」斥責孩子父母說話時別插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也會態度強硬起來,變得蠻不講理。

  其實,客氣地用溫和的語調徵求孩子的意見,他們會樂意去實現你的願望。如果你改換成溫和的口吻,表示重視孩子的意見,友好地問:「你是怎樣想的?」或者說:「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你說怎麼辦才好?」你就會看到孩子會很認真地考慮和關心你提出的問題。

  強強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乖巧。但有一次,他跟父親到姑姑家去玩時,卻發生了點不和諧的小插曲

  到了姑姑家後,由於爸爸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姑姑了,所以難免和姑姑聊得時間長了點。本來強強和姑姑家的表弟玩得也很好。可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強強吵著要回家。爸爸正姑姑聊到興處,也沒有心情理強強,只是隨口說了句:「去!去!去!……

  沒想到強強一改往日的乖態,躺在地上撒起潑來。這還真讓爸爸下不來台,爸爸掄起巴掌就在強強的臉上留下了紀念。這下強強更不依了,姑姑只好讓他們父子打道回府,一頓好端端的相聚就這樣在不和諧的氣氛中收場了。

  其實如果爸爸能和強強說得好一點,或許就不會發生出現這種尷的局面。這是爸爸粗暴的結果。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妨先放下打罵粗暴的管教方式,不妨嘗試一下使用溫和的建議,或許真的能收到預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呢!


  以體恤和寬容孩子為出發點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把錯誤和學習的過程。因此,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能發脾氣或自我失控,而應該以理解,體恤和寬容孩子為出發點。唯有如此,才能夠做到理智、平靜地面對和處理孩子身上的問題。

  針對孩子情況提出建議

  有效的建議,都是有的放矢的。父母對孩子提出建議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否則,無效的建議提的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

  父母給孩子提建議是應該的,但千萬不能抱著孩子一定要聽取的想法,否則,一定要孩子聽取,那就不是建議,而是命令了。孩子也是人,他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對於父母的建議,他們聽取不聽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千萬不能採取壓制或脅迫手段。

  愛意融融,用溫情打動孩子

  對孩子的建議,要包含無限的真誠和濃濃的愛心,因此,只有這種溫情脈脈的建議,才能最有效地打開孩子的心靈,被孩子聽取。

  未成曲調先有情。教育孩子只有動之以情,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父母能夠用溫和的春光去照耀孩子的心,孩子就會在愉悅之中成長。 

28 不用權威的口吻指責孩子

  家教專家指出: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時刻不忘自己的父母權威,動輒對孩子破口大駡,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自己的父母地位。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還有些父母批評孩子時表情嚴肅,聲音很大,以為嗓門越大,孩子越會記憶深刻,效果也就會越好。其實這是家庭教育的誤區,這樣不僅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結果是事與願違。

  據美國教育專家一項的研究結果顯示,與肉體處罰比較起來,父母對孩子動不動就破口大駡,更有可能在以後的歲月給他們造成心理傷害。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馬丁·H·泰切在6月號的《美國家教研究》雜誌上撰文指出:「每個父母都不應該低估對孩子責駡產生的後果。」泰切還表示,父母應該對孩子所遭受的各種不同的創傷給予細心的關注,因為與那些特定的身體上的虐待相比這或許更具嚴重性。

  泰切在報告中指出,一直以來缺乏對孩子遭受口頭責駡所造成的影響的研究。此前專家的研究只集中於身體或性虐待或目睹家庭暴力對孩子造成的長期性影響。

  泰切還發現:只經歷過情感虐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和對那些只經歷過性虐待的孩子或只經歷過身體虐待孩子的影響是一樣的。與身體和性虐待相比,情感虐待對精神分裂症狀的影響要更為強烈,而那些經歷辱駡和目睹過家庭暴力的孩子與那些經歷家庭性虐待的孩子相比會表現出更多的分裂症狀。經歷過的虐待類型越多,精神病學方面的症狀也就越多。

  泰切最後得出結論表明:遭受責駡容易讓孩子產生壓力,心情緊張,這又影響了他們大腦中某些脆弱區域的正常發育,導致他們在精神病學方面出現許多嚴重後果。

  母親見女兒小博練小提琴的姿勢不對,就提醒女兒,誰知女兒很不服氣。可能因為情緒不是很好,母親就突然來氣,數落起小博來:上課時老師讓看老師的姿勢,你的眼睛卻往別處看,結果總是不能正確模仿;學琴的人那麼多,可外面有人進來,只有你分神扭頭去看;說了她多少遍琴頭要抬高,還是拉不了半分鐘就低下去了;很多事情並能做到可是偷懶不做……

  小博見母親責備也不吭聲,依然不緊不慢的練,但她眼裡含著的淚。和大部分在火氣中的父母一樣,小博如果說一句讓母親覺得她自己做得不好的話,母親的火氣可能就會消了,可小博不吱聲。母親就覺得那是一種無聲的抗議,於是越發煩躁,想起最近小博的種種不聽話的表現,順便就提起來責備小博了,火氣越來越旺。

  結果自然是小博沒心事練琴,效果不好,而母親也越來越覺得這樣控制不了情緒的責備有點過分,結果一個自己在責備孩子,一個自己在責備自己……最後小博哭了,母親也難受得流淚了。

  孩子容易犯錯,並經常犯同樣的錯誤,父母的批評指責是必要的。但態度一定要誠懇,倘若大聲訓斥,甚至拳打腳踢,結果收效甚微或適得其反。為此,責備孩子時要掌握好以下技巧:

  指責要適時和適度

  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應及時給予責備,趁熱打鐵,不可拖拉。在責備孩子時,態度要嚴肅,語氣要平和,擺眼前事實,講錯在何處,不要翻老賬,拉三扯四地就會喧賓奪主。孩子聽了煩,當做耳邊風,會事與願違,達不到目的。

  以說明過失的後果代替責駡

  如果孩子不慎抓破了同伴的臉,有的父母開口便責駡孩子:誰讓你去抓人家的?看我不打你的手。這樣一來,反而強調了孩子的過失行為,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與你的責備相對抗上,根本不會想到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用說明過失後果的方式來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把別人的臉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是不是會很疼呢,從而喚起孩子的同情心,這樣他才能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並逐漸改正。

  語速應緩慢,以低於平常的聲調責備

  有的父母一見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問青紅皂白自己先激動起來,連珠炮似地數落孩子,孩子往往因懼怕而一句也沒聽清楚,更沒聽進去,說了也白說。如果說話時的語速放慢些,低而有力,讓孩子聽清楚你所表達的態度,則更有利於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

  可以用表揚他人的方式來責備孩子

  對於孩子一些不構成直接損害的行為,用這種責備方式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孩子不愛起床,父母可以說:鄰居的明明已經在洗臉了,他好能幹喲,早早起來,不遲到,也不會耽誤爸爸媽媽上班,這才是好孩子。孩子都有被表揚的欲望,這種向上的內驅力往往抵消了由於責備帶給孩子的自卑心理,對於年幼的孩子尤為有效。

  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

  有的父母責備孩子後,常常忽略了這一環節,把孩子冷落在一邊,常常使孩子將委屈的情緒轉嫁到父母的責備上,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父母應在孩子有悔過表現時,如:傷心、流淚、反省時,通過替孩子擦眼淚、摟抱、撫摸等舉動,告訴他你是為他好,是愛他的,引導他說出對過失的認識。這樣,你的責備不僅使孩子認識到了錯誤,也增進了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29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孩子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從觸及孩子的心靈開始。而走入孩子心靈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關心孩子。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包括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次談話,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個眼神。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應當體現出對孩子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應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入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關愛,從而影響孩子的心靈。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或者由於工作忙,或者由於生活壓力大,或者由於疏忽,因而對孩子關心不夠。缺乏關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13歲的小雪跟10歲的妹妹吵架,姑媽批評了她倆,小雪竟負氣離家出走,姑媽焦急地四處尋找,因小雪的父母都在外地經商,平時托她代為照顧兩個女兒。幸好到了晚上,小雪的父親打電話說孩子去找他了,姑媽這才松了口氣,但卻產生了深深的擔憂。保姆告訴她,小雪平時就經常打妹妹,說家人更愛妹妹,對她卻很忽視,小雪還說過幾次想跳樓。

  而實際上,平時無論是姑媽還是孩子的父母,對兩個孩子都是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並沒有偏向。更讓姑媽著急的是,當她對小雪的父親講起孩子的一些值得關注的表現時,孩子的父親卻總是不以為然,覺得小孩子能有什麼問題?

  父母給孩子一樣的玩具、一樣的美食,東西都平均分配,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的公平。事實上,這正是對孩子的不公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更不可能一樣,用物質衡量和代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有一位父母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記得去年兒子過生日的那天,一回家,他就興沖沖地告訴我:「媽媽,今天我有一份最好的禮物,你猜猜是什麼?」望著兒子有點發紅的笑臉,我說:「一定是什麼玩具了。」「不對,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的作業做得非常好。」聽了這話,我不由得心中一震,老師的一句表揚勝過我們的任何禮物,兒子長大了,不再是只需要電動車、坦克玩具的小孩兒了。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由於平時對兒子的要求太高,在檢查他的作業時,做得好的只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會對他有所贊許;相反,做得不好的地方,則會橫加批評,甚至是訓斥。久而久之他感到的只是批評和訓斥,在媽媽的眼裡永遠是做不好的,老師的一句表揚讓他感到了對自己的認可,感到了無窮的快樂,勝過了任何禮物。

  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更多地考慮孩子的心理要求,看見兒子有進步的地方,我就會及時的加以表揚;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時加以糾正,使他逐漸找回以往的自信心。

  好惡分明是我兒子最大的特點。有興趣的事情,他非常願意做,而且也做得非常好;相反,沒興趣的事情他就會敷衍了事,甚至心裡有抵觸畏懼情緒,越做越不好,越不好就越沒興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數學。

  由於他比較粗心,所以作業經常有計算錯誤,時間長了,他就失去了興趣,每次做作業如臨大敵,要麼很快地做完,要麼就是不會,即使是做完的也是錯誤百出。因此,我不時地告訴他,要相信自己,要多動腦,只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就會得到老師的,並要求他把每一次的練習都當成考試,認真對待,不要放過任何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另外平時帶他出去買東西的時候,也不時地讓他幫我計算應付的錢、找回的錢以及可以用幾種方法把大面額的鈔票換成小面額的錢等等,抓住一切機會讓他懂得數學在我們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從中找到樂趣。

  相反,他對吹口琴非常感興趣,經常找時間自己琢磨,並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有些曲目老師還沒教,他就已經會吹了,而且吹得也比較好。所以一看到兒子對數學失去興趣的時候,我就會用吹口琴的事情來鼓勵他,讓兒子感到有了興趣任何事情都會做好的。

  所以,我感到對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確立一個符合自己孩子實際的目標,在點滴的關愛中鼓起孩子的學習樂趣,使孩子不斷進步。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體貼孩子,多參與,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相當重要。

  孩子需要體貼愛護,這對於他們的情緒安定和感受親子間的親情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能持續得到父母給予溫暖的關愛,體貼的照顧,以及肯定的回饋,有助於孩子認知能力和情商的發展。

  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生理上的需要,還應當關心孩子心理上的需要,真心傾聽孩子的訴說,耐心瞭解他表達的意思,多多給予支持和引導,進行平等的雙向交流。

  作為父母,應當對教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時刻不忘予以關注。

  一切以理解孩子為出發點

  常言道:理解萬歲,此話不假。作為父母,時常希望自己的意願得到別人的理解。其實,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有美好的願望。只是有時他們不知道怎樣表達,甚至會選擇用不恰當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正確的理解,也許孩子那顆純潔、善良的心靈,就被我們傷害了。從此,他們也許會為此做一個感情麻木的人,因為他們會感覺到,好心不能得到回報。如果父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聽孩子說說自己的真實想法,真正體會孩子的出發點,就會發現孩子那顆金子般的心。孩子也會為自己的善良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而欣慰。接著,他們會去做第二件、第三件好事,直到形成美好的人格。 

  給予孩子無私的關愛

  要想真正成為孩子最信賴的人,就要具備慈母般的愛。母愛是人世間最神聖的感情,因為這種感情沒有任何私利之心摻雜其間。孩子的眼裡,老師是一位威嚴的長者,因此,當他們的行為出現問題,老師想瞭解他們時,很難聽到孩子的真話,原因是怕被老師批評。因此,在生活中,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的關心他,愛護他。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敞開心扉。

  每天儘量多地和孩子在一起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工作更加忙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少了,教育孩子的時間更少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忽視或中斷了親子關係的紐帶。父母應多抽出時間照顧孩子,和孩子多多互動與交流,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和身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