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宗祠
「賴氏宗祠」的大門兩側,鑲着「好古家聲遠,秘書世澤長」的木刻鎏金楹聯。
序言一:血脈相連,飲水思源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客家祠堂建築宏偉,可以說是繼客家圍龍屋、土樓後,最壯觀最具客家特色的傳統建築。宗祠又按照等級分總祠、宗祠、家祠、支祠等。嚴格意義上說來,我們高梧村落的祠堂應屬於家祠。
宗祠文化屬於民俗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重要而獨特的流派。它以姓氏為基石,祠堂為載體,譜牒為紐帶,孝道為核心,數千年來薪火相傳,成為炎黃子孫相互聯繫的血緣情結,成為祖先認同、思想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誌,成為華夏民族心中一盞魂牽夢縈的燈。在歷史長河中,宗祠文化發揮着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紮根在我們的心坎里,融入在我們的血液中,讓漢族客家人無論是處在昇平盛世或者是烽火硝煙,都能做到祖宗不能忘,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序言二《高梧瑣事(開篇)·千年村落》里的宗祠
高梧的賴氏祠堂巍然矗立了幾百年,在這不大的守護着這群客家人最後的精神家園,時隔50年,祠堂門前的石筆「高梧的制高點黃蜂寨【現名:寨上】原名是『龍泉寨』,和龍泉寨遙相呼應的便是『龍安寨』,如今已改叫『樓下』了」,龍安寨佔地十幾畝的「鰱子塘」一側是村落的宗祠,是我們村落最神聖的地方,宗祠的正門,正對着龍泉寨的塔廟。而水塘的另一側,便是我們歷經百年的高梧小學,學校位居其中,站在學校操場,即可凝望宗祠,亦可仰望塔廟。
序言三:心有靈犀,以父之名
祠堂的修復傾注了高梧鄉親們的心血,得知祠堂要修復,村裏的鄉賢們紛紛慷慨解囊,短時間籌集了首期80萬的費用,可謂心有靈犀,一呼百應。
父親是我們方圓百里最資深的師傅,從部隊復員後做了30多年的泥水施工,作為施工總負責人,也是宗祠管委會成員,整個宗祠的修復都是父親一磚一瓦耗費了半年的心力,最終在鄉親父老們的幫助下落成。路經祠堂的鄉親們無不感嘆祠堂之莊嚴華美,無不感嘆祠堂修復意義之流芳深遠。我也希望以此文獻給高梧所有解囊的熱心鄉親們,同時,獻給我勤勞樸實的父親。
一. 客從何來,大河之南
在鱗比櫛次的龍安寨里,安睡着賴氏宗祠,在喧囂紛繁的塵世里,賴氏宗祠也安放着村落里族人的靈魂。小的時候,我們問村裏的老人「爺爺,爺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爺爺捋着白鬍子說「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來,又過了很久很久,我們的有些祖先又從這裏跑去更遠更遠的地方」。
一如哲人所言「有時候,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甚至,我們已忘記了回家的路」。村上春樹也曾寫道「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是的,離家追夢往往簡單,還鄉尋根卻是很難,有多少人,既不屬於異鄉,也不屬於客地,在兩者間漂泊,遷徙,游離,幸好,客家人早已安之若素,落地生根,視他鄉即故鄉。《出埃及記》中摩西與他的門徒猶太人逃出埃及憑着對主的信心拯救了以色列人。千百年的顛沛流離,千百年的奮鬥抗爭,千辛萬苦磨滅不掉他們自由的夢想,千難萬險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的客家人也是歷經艱難,在不斷漂泊遷徙中找尋屬於自己的黃道樂土。在遙遠的古代,當劫後餘生的猶太人手持希伯來聖經在清真寺虔誠祈禱的時候,或許,躲避戰亂的客家人也在祠堂的裊裊香火中祈福許願。
往事越千年,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裏非常重要的民系,賴氏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家族,有着足以自傲的貴族血統和文化脈源。賴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
關於姓氏源流,主要有三種: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有鑒於此,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全球300萬賴氏總祠選址於賴氏祖地(古賴國)——河南省息縣包信鎮,總祠亦稱古賴國文化園,這座總投資3500萬的宗祠目前正在緊張的建設當中,落成後將成為全世界賴氏宗親和後裔子孫永久朝拜祭祀聖地。
二. 敬天法祖,家國情懷
我們的祖先無疑是最聰慧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產,客家的先人也是如此。在客家人的宗祠里甚至住宅里,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的「謎語」——郡望堂號,若是你了解這些自己的歷史,無疑是解開了這些謎底。
所謂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區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發源以後,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會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那些求同存異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區(郡),這樣就有了郡望。後來,郡望演變為姓氏的一種標誌。堂號則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和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稱號。為了加以區別,便在郡望之下出現了許多新的名號,這種名號有時稱為房號,有時則稱為堂號。
客家的郡望有潁川郡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還有南康郡、河南郡、河內郡、松陽郡: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賴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為江西賴氏始祖,稱松陽賴氏。
客家的堂號有潁川堂,穎川為賴氏發祥之地,堂號潁川源此。還有秘書堂:唐代賴棐,從小聰明,7歲會寫文章。20歲通九經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他不願干,退居鄉里,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里」。此外,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陽堂」、「五常堂」、「五美堂」、「錫美堂」、「懷德堂」、「積善堂」、「思敬堂」、「水聲堂」等。祠堂多數會陳列堂號,堂號選定後,請族人或外姓高手書丹,製成金字匾額高掛正廳,兩側附掛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楹聯。祠堂匾額的內容、規格和數量都是全家族的榮耀。
名字是伴隨一生的精神胎記,客家人不斷的遷徙散播各地,為了增加家族凝聚力,方便異地聯繫,在郡望堂號的基礎上,賴氏先祖更進一步,寫了一首長詩,所有後代的輩分名字想對固定,中間一個字可以變通,這樣一來,在一個村落裏面甚至在不同的地域的族人,只要報上郡望堂號和自己的名字,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是不是本郡本堂本輩分,一看名字,就能清楚尊卑長幼,先祖創造了一套嚴密的代碼澤被後世,流傳至今。
名字更是敬天法祖的圖騰。賴氏以國為姓,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後,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同樣,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家國情懷。長風萬里,史書萬卷,字裏行間都是「家國」二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早已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數千年間無論社會變遷滄海桑田,我們都知道「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語出《禮記》)」的規則,也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訓,正是這些規則和古訓,我們崇禮尚德,睛耕雨讀,讓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讓我們的文明得以延續,讓我們的民族得以復興!
三.多面之「祠」,精彩紛呈
客家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祠」的本意就是在春天祭祖,祭祀祖先是為祠堂的最主要功能,在客家人的各項祭祖活動中,祠祭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儀式之一。
舉行祠祭的時間,在客家人的各宗族中並非是千篇一律的,較為普遍的是奉行春、秋二祭。春祭,有的家族定在春分,有的在春分後三日,有的在清明,有的在春節期間,有的則擇吉日而祭;秋祭,有的家族定在秋分,有的在霜降前三日。此外,也有不少家族在冬至日舉行祠祭。
祠祭的參加者為族中男丁,如宗族太大,則由每家或每房派代表參加。祭祖儀式多由宗子、族長主持,還有司禮等執事人員。祭禮舉行之前,族眾依長幼尊卑次序排列在廳堂,要求「位卑讓尊,階同序長,次第昭然」,如「敢有越位亂階,欺尊凌長」,則「屏之祠外,決不少寬」。祠堂祭祖儀式隆重而煩瑣,各家族的儀式也不盡相同。大致過程是:迎神,唱着祖先的名字,把祖先的神靈請來;獻食,向祖先神靈奉獻上精美的食品;敬酒,向祖先神靈敬奉香醇的美酒;念祭文,由司儀朗讀,內容主要是頌揚祖先功德,表示後代對祖先的仰慕、懷念之情;焚燒祭文,在堂中焚燒祭文,使其化為灰熔,讓祖先神靈皆能收到祭文;結束,眾人依序退下。在祭祖過程中的每一個程序,主祭人都要向祖先的神主跪下叩頭,然後,全體與祭者跪下叩頭,氣氛莊嚴、肅穆。
祠祭結束之後,參加祭禮的全體人員可在祠堂用餐,宴席由祠堂出資,酒、菜非常豐盛。族人們相聚在宗祠,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得以強化。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曾說,傳統中國存在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在江湖和廟堂間,還有一個宗法鄉紳階層,他們充當着兩者的溝通和交流,他們克己復禮,言傳身教,客家地區概莫能外。在古代國家的法外之地,法律往往鞭長莫及,這時,家法族規就顯示出強大的力量,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接受處罰,如果犯下滔天罪行甚至會被驅逐出祠,死後將不能回到祠堂,對我們客家人而言,這是最嚴厲的懲罰,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傳統道德的法庭。
客家地區非常注重教育,傳統的圍龍屋和土樓或「九廳十八井」客家建築中,一般的大戶人家會在上廳設置私塾,教育本家孩子。一般而言,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裏讀書求學,創立百年的高梧小學,最初即是宗祠的附設學堂。祠堂學校的學生,起初一般為本族子弟,後漸放鬆,除允許外姓親戚子弟來就讀外,有的也接納無親戚關係的外姓子弟入學。區別在於,本族子弟就讀於祠校是無須繳學費的,外族子弟則須酌情繳納學費。客家祠堂除辦學設校外,還出資幫助族內部分有培養前途而經濟困難的子弟繼續深造,同時,獎勵族內學有所成的子弟。過去,祠堂都有祠產,有不少的田地,叫作「公堂田」。公堂田的收穫除用來舉辦祭祖儀式之外,有一部分用來助學獎學,稱為「學谷」。
客家人歷經艱難終於安定在各地,因此非常崇尚家族精神。村裏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村民大會,大家商議,最後由族長定奪。村裏人娶妻嫁女在祠堂里大擺酒席,老人去世了,棺材停在祠堂的後廳,晚上親人和村民繞着棺材燒香磕頭,舉行拜路燈儀式。俗話說:落葉歸根。村民最怕在村外死去,在村外死的人,棺材不能停放在祠堂里,只能停放在村外搭建的棚子裏,這樣死人就成了孤魂野鬼。
過去,客家人認為,人去世了之後,要到老祖宗那裏去。而實際上,祠堂的規矩亦如此:人老死之後,其後代為他制神主牌置於祠堂,他也成為列祖列宗之一。因而,客家人的喪事就與祠堂分不開。
在古代根據客家習俗,人若是正常死亡,在老死之前、彌留之際尚未斷氣時,就要趕緊抬到祠堂,若死在祠堂,其靈魂就可與祖宗的靈魂在一起,而若死在外面,其靈魂就可能會成為孤魂野鬼。有的祠堂還專門設置「棺材間」,堆放備用棺材。老人死後,子女們要到祠堂守靈幾天幾夜,有的還要請和尚道士超度亡靈,之後,才能出殯安葬。出殯時,祠堂門上方懸一張大紅紙,寓「趨吉避凶」、「否極泰來」之意。老人死後的49天內,每逢7天,死者子女要到祠堂悼念死者。
聽村裏的老人說,從前祠堂里最熱鬧的時候要數大年初一,不管是晴天雨天,不管是上午下午,祠堂里的人都是滿滿的。早飯後,各家各戶的大人帶上米酒和小吃糕點來到祠堂里,男人在後廳,女人在前廳,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議事,晚輩敬長輩,小的敬大的,祝福聲不斷,敬過酒後便開始划拳。划拳聲此起彼伏,猶如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廳堂里熱鬧非凡,激情高漲。餐食不夠了,女人負責回家拿。這一天,沒有人會心痛酒和糕點。如果平時鬧了矛盾、慪着氣的兩個男人,在你來我往的碰杯聲中,會把怨氣拋到九霄雲外,並且此後和好如初。今天,鄉村祠堂多被修繕一新,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書寫懸掛在牆上,讓子孫閱讀,而且村裏的紅白理事會、修路築橋理事會、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都在祠堂里開會,共商建設和諧美麗家園的大計,把古祠演繹得更加魅力四射。
婚俗「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自古人生的兩大喜事,但在傳統的觀念看來,這又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家族的事。特別是結婚,關係到傳宗接代,關係到祖宗煙火的繼承問題。因此,它必然要與祖宗祠堂發生聯繫。
在客家地區,一般的情況是:新娘離別祠堂(或「老廳」),出嫁到男方,到了男家,先到祠堂祭拜男家祖宗,再成婚禮。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又有所差異。在從前,男子談上對象,女方會到男家來「采家風」。這時,由男方族中輩份大的牽頭,在祠堂里置茶果酒飯,盛情招待女方親人;出嫁前,新娘要拜過祖宗、父母,然後由其兄弟將她背出祠堂,接着,隨着男方迎親隊伍,一路上吹吹打打,來到男家;到男家之後,首先須到男家祠堂拜其祖宗,然後,一般就在那裏舉行婚禮。這樣做,一是表示對祖先的尊崇,二是讓祖先分享喜悅,三是祈求祖先的保佑。
過去許多的客家祠堂還沒有戲台,戲台一般設在下廳,與上廳的祖先牌位相對,一年中要演幾次戲。各祠堂演戲的時間並不一致,但較為集中的是每年春節期間和秋收時期,每次演戲,不會是演一、二天,而是演一段時間,短至三、五天,長至一、兩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劇目都是傳統戲。這個時候,祠堂變成為了族人的娛樂場所。
四.敬天愛人 大美大成
祠堂建築的組織和佈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佈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照壁、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是根據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而定。站在賴氏祠堂正門,我的前方是一座二進廳的古色古香的建築,半年的修復,讓它重煥生機。
「敬天愛人,天人合一」,賴氏宗祠在建造中將這一傳統儒家哲學運用的爐火純青,渾然天成。祠堂坐西朝東靠山面水,背實向虛,選擇了這塊地寬基平,山明水秀,交通方便的風水寶地。前面是「鰱子塘」,有些祠堂大門前有泮池:即水池,我們祠堂則直接用水塘替代,這寓意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孫「進學」「入泮」成為科舉人才;另一方面,民間還認為水池是「聚財」的象徵,同時兼有消防滅火的意義。祠堂的後面是「狐狸山」,這就是風水中所說的靠山;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左右互襯,四勢勻和。
客家祠堂講究「左環右抱必有氣」,要的是有生氣、靈氣和福氣。站在祠堂正面前廣場,祠堂照壁是正對大門的一堵黃牆,大門和兩邊的側門限定了祠堂門前廣場的空間,按照風水學說。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築內的「氣」能夠聚而不散,照壁上有兩個半月形的窗,從窗口望去,外面的景致一覽無遺,就像是蘇州園林的設計風格,具有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方圓相勝、小中見大的涵構。
白雲蒼狗,滄桑百年。在照壁前面有一對幾百年歷史的石獅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們就像守護神,忠誠的守護着小小的宗祠。在石獅子的中間,是一個大的焚香鼎,族人在三叩九拜行禮之後,會將香火插入香鼎內,遠遠望去,香火繚繞,猶如仙境。正對着這對石獅子的後面,是兩座重新聳立起來的石桅杆,石桅杆其實叫「石筆」,是在古代鄉人考取功名後,朝廷或者皇帝表彰賜予的,石筆一般採用質地較好的上等石材整塊打磨而成,石筆的基座上寫着考取功名的事跡,在往上的石筆筆身,鐫刻着飛禽走獸,麒麟獅虎,龍鳳呈祥,整個石筆精雕細刻,古色古香。到了一個客家祠堂,如果石筆越多,說明這裏的人才越多,石筆約豪華,說明朝廷的恩澤越隆重,越是光宗耀祖。在50年前的那場浩劫中,祠堂門口4座古石筆連同不少的石碑被擊的粉碎,而今,新的石筆又重新矗立在祠堂廣場,歲月悠悠,多少樓台煙雨消逝在長河中不知影蹤,而高高的石筆,就像一座座客家人的精神豐碑,始終百折不撓,屹立長存。
祠堂廣場上的左側,是一個焚燒紙錢的香爐,再旁邊是新建的小洗手間,待開展後期工程,更多的戲台等附屬設施將陸續建成。
賴氏宗祠是典型的以「四點金」格局,就是小型三合院,為上、下兩廳結構,每個廳面積都很大,廳的邊側有廂房,兩廳之間有天井,天井中空,晴天可以採光,保證足夠的光照,雨天可以蓄水,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是寓意着奔流不息的子孫繁衍。
從廣場轉身往後抬眼望去,是一整面的木格窗戶,左右兩側分別是七幅手工木雕畫,整面木牆的正門高掛着一對紅燈籠,門頭原來高懸着「潁水長流」的牌匾,這次重修換成了「賴氏宗祠」的新匾,大門兩側,鑲着「好古家聲遠,秘書世澤長」的木刻鎏金楹聯格外顯眼。此聯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好古家聲遠」說的是崇尚古代的道德,珍惜家庭家族的名聲,就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潔身自好,緬祖懷古,見賢思齊。「秘書世澤長」,語出「秘書世第」,出自賴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譜載:「西漢平帝時,以文學選舉官任秘書郎,升崇政殿大學士,仕至嘉議大夫贈太子太師。」晉朝右軍王羲之為之作象贊曰:「忠心報主,直義純良,凌煙閣士,四海稱長」。
跨過門檻,勁直邁步入內,一根根塗着紅漆的木柱撐起了朱紅色的抬梁。斗拱橫樑下正中間又是一幅木刻對聯,橫批「源遠流長」古樸遒勁,風骨凜然。左手邊,繪着「忠」、「廉」兩個大字,中間是一副富貴花開的彩繪,右手邊,繪着「孝」、「節」,中間也有一幅「梅竹雅韻」的彩繪。內堂四個字合起來就是「忠孝廉節」,何謂忠:就是忠於國家。《論語》有「與人謀而不忠乎」之語。推而遠之,忠還得是忠於家庭,忠於信仰。何謂孝?就是孝敬父母。學業有成,「揚名聲,顯父母」,是「孝」。娶妻生子,繁衍後人是孝;贍養父母,以報養育之恩,是孝;「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何謂廉,做官廉潔奉公。若是為官不清不廉,即為不忠不孝。何謂節,操守節氣,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先祖告誡我們凡人處世,不隨流俗轉,高風亮節,從一而終,正如孫中山先生所云「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從源遠流長的對聯下再深入進去,便是一個天井,之前的天井沒有鋪木板,從下廳走下去,裏面放着一個長方形的石槽,裏面養着一些荷花一些小魚兒,幽靜古趣,甚是雅致。
再往上走,便是整個祠堂最為神聖最為重要的上廳了,兩側同樣是一副木刻對聯,正中間,擺放着上廳的神案,神案的後面是一個花崗岩的神龕,神龕上供奉着我們「潁川堂」的祖先牌位,這是祖先的妥靈處,既是祖先的象徵,一塊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重修前,神龕上供奉着幾層陳列着幾十、上百塊神主牌,密密麻麻,蔚為大觀。神主牌上寫着我們祖先的名諱、生卒時間,祖先若做過官、中過舉,或者有什麼榮譽稱號。神主牌的製作十分考究,「主」要用栗木,「趺」(神主牌的座)方四寸,主高一尺二寸,身博三十分,厚十二分,剡上五分為圓首。客家祠堂的神主牌多為一種帶座的、可以豎立的長方形小木牌,製作較為精細,一般都塗飾以漆,黑底金字,既可長期保存,又顯得莊重、典雅。
在高梧這個客家古村落里,我們的族人鄉親落地生根,開支散花,繁衍生息,就在我昂首望龕,肅然起敬的時刻,不經意間,我發現了牆上張貼着一張「告祖」紅帖,上面手書了一個賴家男丁的名字,主家告慰祖先,祈願孩子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這樣的紅帖,曾經密密麻麻出現在祠堂;這樣的紅帖,曾經張貼在祠堂斑駁支離的牆面,這樣的紅帖,我的父親也曾書寫下我的名字。我能想像到,在那個呱呱落地的時刻,這個男嬰的祖父高興的寫下孩子的生辰八字,一路小跑,顫顫巍巍莊嚴神聖的張貼下這張紅帖,從那一刻開始,他有了自己的名字;從那一刻開始,他承載了家庭的使命;從那一刻開始,他寄託了家人的希望!這是生命的延續,這更是使命的傳承。
移步神龕,兩側分別是寢堂和輔助用房兩個房間,寢堂旁邊的牆上開着一扇側門,側門旁邊的牆上,赫然寫着中國玻璃、陶瓷學家,中國陶瓷學會創始人之一「賴其芳」公的字樣,宗祠後輩無不以公為榜樣,無不以此公而自豪。
出了側門,旁邊新建了一排廂房,看着青磚砌牆的祠堂,整個祠堂的外部輪廓變得更加鮮明起來。高梧之地,四季常青,景色怡然,綠色掩映。宗祠風雨洗禮已過百年,這次重修把破碎的瓦片都換成了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鐵青的石筆下,金黃一片,鮮紅點點,在祠堂的正脊兩端是屋頂吻,兩條金龍衝着一顆蓮花底座的龍珠,讓整座祠堂頓時龍騰四海,熠熠生輝。祠堂廣場的石雕,祠壁的磚雕、內檐的木雕、融合了各種手法,匯集了各種故事傳說典故,仿佛是一部無聲的影像,更像是一部無言的家族簡史,鐫刻在這一磚一石一木一祠。
賴氏宗祠,朱閣青樓。遠觀碧瓦朱甍,雕樑畫棟,近看丹楹刻桷,飛檐反宇。金瓦青磚襯白牆,紅柱丹欞襯墨梁,整座宗祠秀麗雅談,意蘊深遠,婉轉情致。
賴氏宗祠,心之所依。祠堂是賴氏家族心靈的驛站,安放着我們的初心和靈魂,承載着我們的光榮和夢想。祖先神位赫赫,功名昭昭,鄉人長路漫漫,上下求索,堂中天地悠悠,堂里香燈永續;堂中上下交融,堂里古今一體;庭堂間,每個台階都踏出了整個村落家族的情感,每一炷清香都隱隱熏出整個客家族群的期盼。
祠堂里,是榮光,是歲月;祠堂外,是夢想,是人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neg4qy.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9q253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