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詠春拳中所蘊含的奧秘之力學篇
(核心拳理)
很多人都想要窺探詠春拳那些所謂真傳、秘傳的究竟是什麼東西?!我就破例做那所謂第一個“公開”這些奧秘的人吧。其實所謂的一些不傳之秘,不過是一些拳理、拳訣而已,就算我公開了,你又能學到多少?感悟多少?用到多少呢?!其實我之前就寫已經寫了很多介紹詠春拳的文章,裡面已經多多少少有所披露一些不傳之秘的東西,特別是《詠春拳決》我更是將之毫無保留的奉獻出來。而接下來,我將用數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來談一下這三套拳法所蘊含的的拳理。當然了,詠春拳所包含的哲學思想也許幾本書都寫不完,所以本文只做簡單的淺析,僅作抛磚引玉之用。
在我寫的《詠春拳決》中,提到了詠春絕技,始於發力,所以我就先從力學的角度談一下三套拳法的關係。
小念頭是入門拳法,包含了幾乎詠春拳的所有動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小念頭裡的動作就好像教科書一樣,是一個範本的存在,我們在後面無論空練、對練、黐手還是過手,都可以將自己的動作與打小念頭時的動作進行對比糾正。小念頭在一些詠春拳派中或稱之為“小練頭”,其實就是練習動作與其發力方式的意思,個人認為,小念頭這個名稱更能生動表達出作為詠春拳入門拳法的哲理和內涵。
首先,我們練拳時所有動作發出的力,都是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我將之稱為“基礎力”,這個力道我們可以通過反復的演練拳套,一定的功力訓練以及相應的對抗訓練來直接獲得,也是每個人只要刻苦訓練,都能夠得到提升的力。詠春拳的中線發力(靠肘底力驅使,埋踭原理,手肘推動)可謂是使用“基礎力”的一個典範,詠春拳決“拳由心發”是指我們發出的力是一條直線,直線所打出來的力直前直後,上下左右全角度都不會有分力。也就是說你發出多少力,最終就能打出多少力。而其他門派的打法幾乎都是有角度發出,這樣一來必定在那個角度會有分力產生,故而導致發出的力不能全完打出來。而我之所以更認可“小念頭”而不是“小練頭”的說法,是因為小念頭這個階段,我們是要打破常規思維,訓練出一種我稱之為“意念力”,其他門派稱之為“念頭力”或是“念力”的一種特殊的“力”。所謂的意念力,其實不是那種玄而又玄的東西,而是一種實實在在,靠集中精神,用意念來推動招式的力。其實這種力很難用文字去表述,對於詠春初學者來說,這是很重要但是又很難體會到的一種力。舉一個經典的例子:我們達到一定程度後,練一攤三伏(或稱三拜佛),當伏手推出時,其實我們不是靠肌肉的收縮去將伏手推出,而是靠集中精神在手肘的部位,用自己的意念將意識放在手肘從而驅使伏手推出。因為這是我們僅靠“意念力”,所以我們出伏手時的速度很慢,據說一些宗師出伏手時,肉眼幾乎看不到手在移動(比如葉問宗師),當伏手完全到位後,手掌都會變成紫青色(當然一些前輩的事蹟或許有所誇大,本文不作這方面的探究),這是意念力集中的結果;當護手回收時,毫無疑問我們是靠“基礎力”,這時我們靠的是肌肉的收縮來將護手收回,但是同時我們還要用“意念力”將護手向前頂,也就是說即使護手是回收的,但是如果突然有外力向護手壓來,我們的護手也隨時定將外力頂回去,這是我們練的就是力的“一心二用”,將“基礎力”與“意念力”分離。眾所周知小念頭的一攤三伏是小念頭拳套的核心,拋去其他拳理不說,僅僅是關於“意念力”體會,就是一個極難掌握的難點,很多詠春門人練了一輩子,也可能掌握不了其玄妙。也許這時我的學生們會恍然大悟,為什麼我要求他們每天不厭其煩的多打小念頭了!
前面護手回收時的“意念力”與“基礎力”是相反的,這時我們能夠及時的防護。而如果我們將“意念力”與“基礎力”相統一的話,就會產生遠遠超越我們靠肌肉收縮所產生出來的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一些枯瘦的老前輩明明很瘦小,但是卻能發出遠遠超越我們的爆發力的原因之一。我們在練小念頭時,任何動作的意念都要求是“朝型”向前的,而且意念要無限放遠。簡單地說,如果你拳打敵人胸部,你的力量不是止於敵人胸前,而是要將意念放遠至敵人後背,讓力量將敵人打穿。這也是鍛煉“意念力”的重要方法。不僅僅是攻擊性動作,前面說過任何動作都要求向前。比如說攤掌,一攤三伏中他是向前出的,這就向我們闡明了它不僅僅是防守或格擋的動作。詠春拳決“先迫後卸”,也就是說我們的攤掌不是防守或格擋敵人的攻擊手,而是去攻擊敵人的攻擊手,這時我們攤掌的“基礎力”與“意念力”都是朝型向前,當敵人的力量大於我們時,我們才被動向後卸力。從這點可以看出詠春的厲害之處,我們永遠沒有所謂的“防守”,而是用進攻的方式去“防守”,只不過我們進攻的物件不同而已,我們所謂“防守型手法”是攻擊對方打來的手,而我們的“攻擊型手法”是攻擊敵人的弱點、要害而已。詠春拳僅僅靠入門拳法的“意念力”,就將拳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
僅從力學方面的拳理就發現,小念頭階段竟然包含如此高深莫測的拳理,是不是也就難怪乎李小龍僅僅是學完了小念頭階段,就能成為“武之聖者”也不奇怪了?
接下來就到了尋橋階段,尋橋階段在力學方面,除了鞏固和更加深化“基礎力”和“意念力”外,增加了更為全面的“擰轉力”與“整體構架力”。
擰轉力,就是靠轉馬產生的腰馬推動力或者拉動力,也就是說靠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來增加力量的一種方法。比如尋橋中的“批踭”、“轉馬攔手”、“轉馬伏手”、“轉馬膀手”等,都是在訓練擰轉力(很多詠春門人苦思一些招式的實戰意義,卻沒有任何結果,何其可悲?!要知道詠春拳是一套富含哲理的拳法,每個動作的設計不能僅僅從表面運用去理解,也可能它本身就沒有具體技擊的含義!我們應該多從拳理和力學角度理解,這樣才能領悟拳法的真諦啊)。擰轉力在我們攀擒控制對手、偏門巧取對手、近身重創對手等方面,只要運用得當,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而最讓詠春門人引以為豪的發力方式之一,就屬“整體構架力”了。所謂“整體構架力”只是我為其起的一個名稱而已,它是我們運用詠春獨特的馬步構架、身法與步法的協調,配合六合關節的節節貫通而產生的一種由下而上的整體推進力,這種力數倍於自身的體重。整體構架的作用,其實就是合理的將上下的力,通過身體姿勢的轉換,變為前後的力(拳訣“力從地起”的原理)。在周身的整體構架能夠協調配合的前提下,這種發力方式,也許我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解釋會比較容易一些。大家都知道,F(力)=m(自身品質)a(加速度),我們自身的品質不會改變,所以我們就靠改變加速度來增加打擊力度。而,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時間,我們的初速度為零,所以我們靠身法和步法,用最短的時間將身體移動到最快速度,這樣提升我們的身體加速度,從而增加打擊力度。通過以上分析,只要我們的整體構架足夠堅固,身法步法足夠靈活,我們的打擊力就可以無限的被超越和增加。所以,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我手臂完全伸直,僅靠上一小步,還能發出驚人的爆發力也就不奇怪了吧?!
小念頭的“基礎力”與“意念力”加上尋橋的“擰轉力”和“整體構架力”,
當這四中力強強結合,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詠春拳手為什麼即使瘦小也能擁有驚人的爆發力了吧?
至於標指,則是將前面的這四種力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並將自身的重量做急速旋轉,更加厚重的增強前面的那些力,我將之稱之為“貫通力”。如果說小念頭與尋橋階段的力還能夠勉強用語言來表達,那麼標指的“貫通力”我實在是難於表述。可以大致的想像一個球體能夠自身高度旋轉的鏈球,再被人用鏈大力甩出所產生的力,擊中你是什麼效果?!當然標指的力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只能靠習練的人去慢慢體悟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