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哈佛日記》
規劃的人生更精彩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256_30829.html
規劃的人生更精彩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256_30829.html
一個出生在80年代的年輕人,帶著夢想獨立地自我規劃,走進了中國和世界上的頂級學府。這本書既沉澱了他生活中最真實的感受,也記錄了他通過激烈的考驗和出國申請的競爭,靠自己的努力蛻變成一個年輕的“國際中國人”的獨特歷程。希望他的故事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快樂、啟示和感動。
作者:張楊
目錄
我的哈佛日記 從清華到哈佛
• 從清華到哈佛 - 笑看過去
• 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我所經
我的哈佛日記 你好,哈佛
• 你好,哈佛
• 哈佛園裡的中秋
• 美國學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
• 請讓我來幫助你!
• 天幕電影及其他
• 人生的河
• 哈佛的管理模型、財務制度及獎
我的哈佛日記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 紐約,未知的以後
• 生命的輪回
•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 走出期末的壓力
• 給點陽光就燦爛
• 母親
• 哈佛留學學什麼?
我的哈佛日記 完整地生活
• 當公主嫁給海盜
• 夢想的力量
《我的哈佛日記》繁體版
作者:張楊
目錄
我的哈佛日記 從清華到哈佛
• 從清華到哈佛 - 笑看過去
• 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我所經
我的哈佛日記 你好,哈佛
• 你好,哈佛
• 哈佛園裡的中秋
• 美國學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
• 請讓我來幫助你!
• 天幕電影及其他
• 人生的河
• 哈佛的管理模型、財務制度及獎
我的哈佛日記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 紐約,未知的以後
• 生命的輪回
•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 走出期末的壓力
• 給點陽光就燦爛
• 母親
• 哈佛留學學什麼?
我的哈佛日記 完整地生活
• 當公主嫁給海盜
• 夢想的力量
《我的哈佛日記》繁體版
我的哈佛日記 從清華到哈佛
從清華到哈佛 -- 笑看過去
從1998年9月離開父母去武漢讀書算起,2007年是我在外求學的第九個年頭了,也是最後一年。九年中我經歷了四所學校:本科的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的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當然還有新東方,雖然我沒有機會上過這所學校的任何一個班,但是卻在這裡教了將近4年的書。
從1985年五歲走進小學算起,27歲的我已經在學校裡待了22年。從小學到驚險考入當時我們那個小城歷史上唯一一屆的重點初中(之前沒有,之後取消了重點初中制),到後來更加驚險,幾乎是最後幾 名考入在我們那裡久負盛名的枝江一中,再到後來高中成績起起落落,連累爸爸媽媽也跟著我一驚一乍的,擔驚受怕。
很多人說,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相信這句話的道理。教育讓我從一個小縣城走到了湖北的省府——九省通衢的大武漢。在那裡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見過的新奇東西,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小小的改變。大一暑假,我帶著幾百塊錢,坐著最便宜的綠皮火車,和一個朋友去北京看了清華和北大。當時看著北大的未名湖和清華的大牌坊,我心裡默默地說:“如果有一天我能到這兩所中國頂級的大學讀書,該有多好啊!”然後從北京到上海,去看了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當時住在剛剛從上海交大畢業的一個大哥家裡。大哥對我非常好,以前兩個暑假和寒假都給我免費補課。但當時我坐不住,就像一個猴子一樣動來動去。按照我媽的說法:“補課的人比上課的人還認真。”大哥帶著我去看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記得當時塔有三個珠子可以讓遊客參觀,越往上的價格越高。我們當時錢不多,所以只能爬到第二個珠子。當時和大哥有一個約定:若干年後再回上海,我們一定要爬到最上面的那顆珠子的餐廳去吃晚餐。若干年後,大哥從密歇根大學畢業,僑居休士頓,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而我在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學習。我們沒有實現那個同回上海的約定,但是我卻一個人爬到了紐約帝國大廈的最高層,哪怕那張門票要比東方明珠的貴得多。
考上清華之後,實現一個小小的夢想——來到了北京。剛來北京,似乎覺得自己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是沒有幾天就發現這裡應該不是我的終點。我的導師董關鵬老師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他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張他畢業典禮時跪著接受學位的照片,而董老師的外交風範也讓我嚮往一個更大的世界。李希光老師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訪問學者,他獨特的見解讓我認識到自己思維和視野的局限。所以剛剛到清華的時候,我就開始嚮往一個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走出中國,看看世界是什麼樣的。讀書的時候在新東方默默地教了近四年書,認認真真地旁聽了北京大學法語系的課程,那個時候很想去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學習,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沒有受過正式的法語訓練,最早是在華中師範大學跟著楊芬老師學習,後來在法國文化部的法語聯盟學校學習。但是我一直學得很努力,2004年還得到了北京地區法語演講比賽的三等獎,而我是其中唯一的一個非法語專業的學生。
2004年底,我申請了巴黎高政,本來是志在必得,沒想到第一輪就被淘汰了。看著和我一起申請的同學拿著法國政府的艾菲爾獎學金去巴黎學習,我經歷了自己所謂的“人生的第一個沉重打擊”。消沉的幾個月裡,董老師給我聯繫了路透社實習的機會。這個寶貴的實習機會讓我結識了路透中國的首席記者羅朗先生,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政治系。後來,我又得到機會參加了*和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在這個全國各省巡迴的培訓項目中,我有幸跟著時任美國新聞發言人的裴士蓮女士和公使銜參贊裴孝賢先生,他們和美國大使館公共事務處高級助理王培女士對我的英文翻譯給了極大的鼓勵和肯定,所以我也跟著參加了很多省份高級官員的培訓。旅行成了一份工作,也成了一種學習。這些經歷讓我走出了申請赴法國留學慘敗的陰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剛好這個時候,我在新東方的好朋友張曉楠被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的MPA公共管理碩士專案錄取。臨走的時候,我們幾個新東方的好朋友做飯給她餞行,曉楠給我們講了她申請的經歷,這些經歷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
我也開始了向美國大學的申請。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曉楠能申請上這麼多所美國知名的大學,也許我沒有她優秀,但是我可以廣泛申請,總有一所會錄取我吧。”可是當我準備申請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從來沒有參加過託福和GRE考試,而這個時候距離申請前的最後一次託福和GRE考試只有三個月了。這三個月是我最辛苦的三個月——路透社的實習、新東方的暑假班,再加上新聞辦的全國培訓,身體處於非常透支的狀態。10月份,我在一周內陸續考完了託福和GRE,開始了申請。由於上次申請失敗的經歷,這次申請我非常謹慎。我挑選了自己比較嚮往的8所學校,根據每所學校的情況認真寫好了申請材料,趕在2005年耶誕節之前寄出。剛剛寄完材料,就傳來爺爺在耶誕節去世的消息。我陪著媽媽度過了她最痛苦的一段時刻,回北京上完了寒假班,然後去三亞度假。三亞讓我慢慢從爺爺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來,暫時忘記了過去的很多事情——不過,也把自己剛買的一個很好的相機忘在了那邊。
回到北京的那天晚上,也就是2006年3月1號的晚上,我正在為丟相機的事情傷心不已,卻接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電話——我已經被這所學校提前錄取。這是非常超出我意料的一個結果。因為哥大正是曉楠讀書的學校,美國排名第9。我恨不得馬上就告訴哥大我會去讀書,媽媽勸我再等等。這個時候反而是最難熬的時候:一方面很想去哥大,一方面又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正好新東方在煙臺、威海和青島有一個巡講,新東方多語種部的主任好友范猛叫上我和他一起去講講學習法語的心得。出差旅行讓我暫時緩和了等待的焦慮。3月7號的晚上6點鐘,去青島海洋大學講座前的5分鐘,我最後檢查了一遍郵箱,意外地收到了斯坦福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及政策領袖專業的專案主任給我寫的一封信,我知道自己被美國排名第4的斯坦福大學錄取了,馬上給曾為我寫過推薦信的路透社北京首席記者羅朗寫了一封短信,告訴他我已被他的母校錄取。他的回信是:“你會發現,斯坦福有全世界最美的校園。”
說實話,我當時心裡的鬥爭很激烈。在加州的小城和紐約之間,我更希望到紐約,因為這裡有更多的機會,但又有些捨不得斯坦福。
這個時候,其他學校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波士頓大學的通知陸陸續續都到了,除了哈佛。當時也沒有在等哈佛。這所學校的網站上寫著每年錄取的競爭是多麼多麼慘烈,我想自己不可能會被這所美國排名第一的學校錄取。於是每天就在斯坦福和哥倫比亞大學之間鬥爭來鬥爭去,實在是一個很難的決定。為了放鬆心情,我每天6點起床去北京的郊區學車,好暫時忘記這些事情。3月15號的中午學完了最後一節課,約好了路考,看看時間還早,就去新東方總部辦了一些事情。正好範猛在辦公室,大家約好一起吃飯。快出門的時候,也就是中午12點剛過,范猛關電腦的時候我說來查查郵箱吧。沒有抱任何的希望,因為這個時候是美國東部時間深夜12點,沒有哪個教授會這個時候給你寫信。但是打開信箱,收到了一封哈佛的信。看標題看不出到底是錄取還是被拒了。打開信,第一句話是:“恭喜您,經過認真考慮,您已經被我們錄取。”後面寫的是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我不用再選擇了,我有機會可以去這所著名的大學學習了。
現在回想當時的整個申請過程,我似乎還有一些激動。最渺茫的希望慢慢變成了現實,我越發覺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剛開始的時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夢想也有可能慢慢變成現實。前提是這個夢想本身是可行的——如果一隻大馬哈魚的夢想是爬到喜馬拉雅山上去,這只大馬哈魚這輩子估計很難實現這個夢想了。現在回想當時的每一個場景,似乎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當時最受打擊的時候,幸好自己沒有放棄和消沉下去,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些機會,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儘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硬拼;比如多向身邊朋友請教,很多人生重要的決定或許是在一次不經意的交談中獲得靈感的。
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
人生會經歷很多選擇,有時候一個正確的選擇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而一個不切實際的選擇會讓我們走很多彎路。當代的很多大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是很難判斷大學畢業之後到底哪條路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究竟是應該出國、考研還是工作?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很難找到合適的朋友或者師長來諮詢。首先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大學還沒有比較成熟的職業規劃諮詢系統。在美國,在所有的大學和學院裡,職業規劃和諮詢是由專門的辦公室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負責的。以哈佛大學為例,進學校的第一天,學校就會讓學生意識到找工作的重要性。每一個學院都有Career Office(職業辦公室),這個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找工作,包括盡最大的努力來聯繫校友,邀請他們回學院聚餐、講座和諮詢,甚至帶回一些工作機會,或者在紐約、三藩市和華盛頓這樣的主要城市舉行Career Day(職業諮詢日),讓學生在那個時間段飛到這些城市,學校則會邀請重要工作單位的校友舉行諮詢會,集中解決學生的疑問。如果學生平時有疑問,可以隨時預約這個辦公室的諮詢老師,諮詢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可以請他們幫助你修改簡歷和個人陳述信。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中國,讀書的重要性被過度地誇大。中國的很多父母不太希望孩子們經歷太多的風險,他們希望孩子們走的路越穩越好。於是孩子們即使發現讀書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選擇,也會迫于父母的壓力而選擇讀書,於是本科畢業之後讀碩士、碩士畢業之後讀博士、博士畢業之後讀博士後,最後終於讀成了“烈士”甚至是“聖鬥士”。千軍萬馬在通過了高考這一關之後直接沖向了考研這下一關,太多的人壯烈犧牲了自己的寶貴青春。
選擇,改變我們的命運。正確的選擇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1998年走進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本科畢業考上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6年考上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我親身經歷了考研和出國的全過程。雖然很難說這條路是不是最適合我的或者說這樣的選擇是否是最好的,但是很幸運的一點是,從南方的一個小鎮,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的家庭,我一步一步地進入了中國和世界最好的大學去讀書,在年輕的時候獲得了最寶貴的教育機會,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體驗。這樣的選擇也是經歷過很多次失敗或者成功之後才慢慢探索出來的。
在我上本科的時候,最開始的想法是要在大學畢業之後馬上出國。當時最感興趣的是去關注那些出國留學的資訊,最喜歡讀的書是關於出國留學成功人士的書。楊瀾的《憑海臨風》,王輝耀的《我在東西方的奮鬥》,還有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出版的《精神的家園》幾乎都被我翻破了。我不厭其煩地看著那些描寫留學經歷的故事,然後做著自己的美夢。但是我慢慢發現這樣的選擇對於我而言似乎是非常不現實的。首先,出國留學需要良好的經濟條件。從準備出國留學開始,就得花很多錢,比如報名參加培訓班、考試報名費、申請學校時要交的註冊費(哈佛是75美金左右,斯坦福是100美金左右)、製作申請材料的費用、郵寄費(快遞一份大概是130元人民幣)。2006年我申請了8所學校,後來統計了一下大概用了兩萬塊錢,這麼大一筆費用是本科時期的我肯定沒有辦法支付的。因為當時的我並沒有太多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爸爸媽媽每個月給的500塊錢的生活費。除了準備出國的費用以外,還得準備一筆數目不小的學費。美國的很多碩士項目,尤其是非常熱門的碩士項目的獎學金是非常少的。如果全靠自費,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在4萬到6萬美元之間,再加上機票等費用,我逐漸發現本科出國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是我還想繼續深造,於是我調整了自己的思路,准備考研,並且一定要考北京地區的研,因為我認定北京能夠給我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
大三下學期決定考研以後,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準備。最開始的時候是聯繫學校和老師。由於沒有什麼錢,我就坐著最便宜的火車去了一趟北京。幸好當時有幾個大哥在北京廣播學院和清華大學讀書,所以我省下了一筆住宿的錢。在北京,我綜合考察了北京廣播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最後決定考清華大學。我在清華的招生辦公室領取了招生簡章,然後就回家複習了。當時考研需要考政治、英語還有三門專業課。我從5月份開始慢慢地走進了全面備考的狀態,這裡是我當時的一個大致的複習時間表:
5月份:收集各門課的資料,包括歷年考題和學校指定教材,報名參加考試培訓班,調整生活規律等等。
6月份:在準備期末考試的同時,繼續在網上收集考研的有關資訊,包括收集學校教授的資訊,加深對學校和專業的瞭解。
7月份:暑假剛剛開始,上一些考研的輔導班,聽老師先把歷年的考題串講一遍,然後制定暑期的複習計劃。
8月份:這一個月是考研過程中第一個最容易放棄的時間段,因為這個時候覺得身心很疲憊,並且長期的複習似乎也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分心甚至放棄。記得我當時差點都不想考了,聽說身邊有同學想去法國留學,我也想去,幸好媽媽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我長談,讓我慢慢穩定了情緒。當時和媽媽的約定是:我盡力去考清華大學,考試的過程中不留遺憾,如果考不上的話再去法國留學。那個暑假期間,我完成了第一輪的複習,對整個考試的內容和複習的框架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
9月份:新學期開始。這個時候除了準備新學期的課程之外,主要是開始第二輪複習並制定新學期的複習計劃。
10月份:新學期的課程慢慢走上正軌,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複習。每個星期我都會制定一個複習進度表,查漏補缺,告訴自己還應該準備些什麼,哪些地方還應該加強。
11月份:第二輪複習基本結束,我開始強化第三輪複習。第三輪複習的重點在於歸納。因為政治和專業課有大量的內容需要記,死記硬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就自己準備了幾個筆記本,把所有的複習重點歸納總結起來。
12月份:第四輪複習開始。這一輪主要是開始背誦,由於背誦需要大量的時間,並且非常枯燥,所以這一段時間是另一個考研的危險期。我有很多朋友之前準備得好好的,可是到了這個月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放棄了。要麼輕易地接受了保研,要麼和大家一起找工作去了。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每年媒體上總會報導多少多少萬人加入考研大軍,其實真正能堅持到這個時候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了。
1月份:這個階段是考試的衝刺期。我會給自己制定一個考前24天倒計時衝刺表。這樣我可以保證把自己調整到最飽滿的戰鬥狀態。同時
我會給自己設計很多考題和模擬考試,然後自己考自己,看是不是每一個考點都複習到了,掌握得是否扎實。
一個漫長的複習過程,是對意志的一場考驗。考完之後走出考場,我仰天長嘯一聲,把所有的書都塞進最深的櫃子裡,給自己好好放了一個假。我告訴自己:“我真的已經盡力了,考上考不上,我都沒有遺憾了。如果考不上,我也鍛煉了自己的意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我最沒有把握的時候,我就這樣對自己說。但是一般來說,只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並且有很完整的複習策略,我都能達到自己的夢想——一個月之後,我接到了清華的複試通知單,三個月之後,我接到了清華的錄取通知書。
現在回想起來,這條路是我當時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清華帶給我一個更大的平臺和視野,在北京和清華,我積累了申請哈佛大學的工作和實習經歷。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本科畢業馬上出國,所以如果經濟條件不好,外語水準不高,或者工作經歷不夠的話,我的建議是先工作或者先考研,等條件成熟之後再衝擊更高的目標。
與考研一樣,留學也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還有準確的判斷力。2005年年初,當我知道我被法國高等政治學院拒絕了以後,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對自己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設計。
首先,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覺得自己第一次申請的時候有點太自負了,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在申請美國的時候就避免了這樣的錯誤。我的留學申請反復修改甚至是顛覆了十幾遍。用簡短的1,000個英語單詞說服一個根本不認識你的人,這本來就是對公關能力的大考驗。我仔細研究了每個學校的錄取要求,然後根據他們的要求,用最能打動人的語言將我過去的工作和實習串聯在一起;除此之外,我意識到本科成績不太好是我一個很大的缺陷,於是專門寫了一封補充說明信,告訴錄取委員會的老師我的成績不好是因為我當時還不太懂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課外活動上,忽視了學習成績。為了說服他們,我還把我在大學的一些課外活動的獲獎證書的影本寄了過去。為了進一步說服他們,我還列印了非常精美和詳細的簡歷。其實這些材料都不是學校要求的,但是我相信這些材料只要錄取的老師多掃一眼,就能讓他們多瞭解我一些。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就會爭取。
其次,我拿出了當年考研的勁頭來準備託福和GRE考試。由於我準備這兩個考試的時間只有三個月,並且這三個月是新東方暑假班最辛苦的時候,所以我還是吃了不少苦頭。當時因為我經歷過考研的系統複習,我知道制定計劃是最重要的。於是我給自己設立了一個三個月的複習計劃:
7月:在網上收集考試資訊,購買教材。我當時參考了很多網上前輩的意見,比如寄託網、太傻網等等,參考了很多人的複習計劃,制定了最適合自己的計劃。
8月:主攻GRE考試。因為我當時發現託福考試除了聽力比較難以外,其他都比GRE簡單。所以我發明了獨特的“高原理論”——在高原上奔跑訓練,在平原上參加比賽,複習難的,考簡單的。所以我在複習的時候,每天練習託福聽力,然後主攻GRE,後來證明這樣的策略幫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複習的效率。
9月:主攻GRE作文。北美研究生院非常重視託福和GRE的作文成績。因為在北美讀研究生,大量的時間就是在寫論文。一般來說,GRE作文以分以上比較合適。由於這些作文題目都是公開的,所以我把題目歸納成了一些特殊的大類,然後集中強化練習。
10月:由於時間很緊,所以我是10月15號考GRE,10月22號考託福。考前最後一周,我還是像當年考研一樣,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倒計時衝刺表,讓自己逐漸進入一種考試的戰鬥狀態。
考完之後,我開始準備申請材料。準備的時候,可以請教一些美國的朋友,因為中西方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一個中國人眼中的優秀學生也許是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普通生,所以請美國朋友幫忙參謀參謀是非常重要的。
12月25日耶誕節之前我寄出了申請材料。3月 1日,哥倫比亞大學的通知寄到;3月7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通知寄到;3月15日,哈佛大學的通知寄到……收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你所能想到的只有快樂和自豪,以往付出的那些辛苦都會煙消雲散。這也許就是選擇和堅持的快樂——越重要的選擇,就意味著越大的未知和風險;而越大的未知和風險,就能帶來越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當你看准了一條路,走得很辛苦很想放棄的時候,不妨這樣想一想:有了正確的選擇和樂觀的堅持,很多遙遠的夢也能成為現實。
除了考研,除了出國,還可以就業和創業。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發展的軌跡——就像當年如果比爾·蓋茨被逼著考研,也許世界上就少了一個商界天才;如果比爾·克林頓被逼著讀博,世界上就少了一個政治家。現在成功的路越來越多,看准一條,做出你的判斷,堅持走下去,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天空。
我的哈佛日記 你好,哈佛
你好,哈佛
對我來說,和哈佛的相遇是一個絕對的意外。
從小到大有很多的求學夢。作為一個出生在中國南方小鎮的孩子,我渴望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一看。由於爸爸和媽媽小時候沒有受過太好的教育,所以他們期望我能夠讀更好的大學,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實現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於是我不停地做著現實或者不現實的夢,跟著這些夢,我慢慢地從武漢走到了北京,從華中師大走到了清華。實現這些夢想的過程,也是我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慢慢改變自己的一個過程。因為慢慢靠近這些夢,所以每當我回顧兩三年前的時候,總會看到一個有一些幼稚、甚至帶一些傻氣的自己。夢想改變了我,所以,我愛上了做夢。
走進清華的第一天,我告訴我自己,這裡或許是我求學之夢的最後一站了——因為我從小到大能做的最遠的夢在清華已經停止了——我想我可以停下來歇一會兒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錯了,一個愛做夢的人似乎很難停止自己的腳步。走進清華,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在尋找著出國深造的機會,也有很多人剛剛從海外回來,如魚得水地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比如我年輕的導師,他就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這些朋友的影響下,我開始回到了做夢的年代——做上了一個出國留學的夢。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講座,海外留學生是近代中國國際化的推進器,不管是在政界、商界、知識界還是在文藝界,總能找到很多海外留學生的身影。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努力,但也意識到出國留學對我而言是一個奢侈的夢——我沒有錢,甚至交不起報考託福的學費。畢竟,我來北京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1,000塊錢,而爸爸媽媽也不太可能負擔得起我昂貴的出國學費。或者即使他們能支付得起,我也不太願意靠他們的錢出國;我不太善於英語考試,從小到大考了很多試,似乎已經把我“考傷了”,只要是和考試沾邊的事情,我都容易發揮失常。
後來有機會到新東方工作,我的經濟條件開始好轉,於是我可以開始準備了。可是出國的路卻一波三折。考了三次雅思,每次作文都考砸,加上英國的學費實在太貴,我去英國的希望慢慢破滅。後來又想去法國,那時候很叛逆,覺得大家都去英語國家,我偏要去法國。於是靠著以前二外的底子,在北大語系蹭了一年的課,居然還得了北京地區法語演講比賽三等獎。信心膨脹的時候申請巴黎高政慘敗而歸,第一輪就被淘汰……越挫越戰,越戰越挫——我已經快放棄出國留學的夢了。可是在就要放棄的時候,新東方的一個好朋友張曉楠成功地申請上了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等著名學校,打破了新東方老師無法去美國的傳聞——之前由於新東方和ETS的官司,內部傳言新東方老師出國很難獲得簽證云云。
我開始了對美國學校的申請。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想法非常簡單,母校清華是中國最好的學校之一,如果去美國讀書,我也得儘量去排名前10的學校。或者,至少排名前20吧——畢竟申請法國失敗讓我的自信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一切忙忙碌碌地進行,甚至有些倉促——我在半年的時間內考完了託福和GRE考試,準備好了申請材料,申請了美國的六所學校,其中我抱希望最大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同時也想衝擊一下斯坦福大學。但是材料做到最後還剩一份,我想到了哈佛——“試一試吧,反正申請哈佛失敗了也沒有人會笑話我”,我這樣安慰自己。於是我把最後一份材料按照哈佛的要求修改了一下,在快截止的時候寄了過去。幾乎是同樣的順序,在陸陸續續收到了其他學校的通知書之後,我收到了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我下定了決心,就是斯坦福了。2006年3月15日的正午,我收到了哈佛的通知。這個時候,我告訴自己什麼都不用再猶豫了——我將開始一段意外的夢想之旅。其後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收到正式的書面通知,收到I-20表格,和未曾謀面的師姐聯繫,買機票,簽證,收拾行李,朋友聚會,在機場告別爸爸媽媽,飛行13個多小時跨過蒙古、俄羅斯、北冰洋格陵蘭島、加拿大和紐約,抵達波士頓。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這一站是地球另一端——美國的哈佛。 9月4號晚上,當我坐著地鐵穿過查理斯河來到“哈佛廣場”這一站,看到迎面而來的那些從前在圖片中才看到過的紅磚建築,我似乎忘記了以前的所有辛苦,覺得自己穿過地球就來到了這個夢想中的學校——幸福有時候如此意外,我告訴自己:要珍惜這裡的每一天。你好,哈佛!在370年的歷史裡,這裡培育了無數個改變了世界的人,在你370歲生日的時候來到你的身邊,不知道你會對我的命運帶來怎樣的改變,而我又能為別人和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一切都是未知,未知讓我無限嚮往。
從走進哈佛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把在這裡經歷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記錄下來。這一定會是一段難忘的旅程。幸運的是,我的記錄一直堅持了下來,從最開始的寫給母親,到後來寫給自己,直到現在寫給更多的像我一樣做著夢的人。這一段旅程的記錄,就是您現在看到的《我的哈佛日記》。
哈佛園裡的中秋
這是我來美國以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幾乎沒有意識到節日的到來。在美國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膚色,各種各樣的種族,讓傳統的中國節日在這裡幾乎沒有任何的氣氛。像往常一樣上課。哈佛的課程往往是一節連著一節。比如這節課1點下課,第二節課就是1點上課。所以教授們也心照不宣,決不拖堂。因為到了下課時間,大家就會沖出去。匆匆忙忙地從一個教室飛奔到另一個教室,沒有遲到,正好1點鐘。走進教室,發現門口的長椅上擺著兩盒精緻的月餅,才突然想起來今天是中秋節。兩個新加坡的女孩非常細心,提前一天去中國超市買了月餅,然後帶到教室裡和大家分享。美國東部時間和北京時間相差12個小時,所以下午一點正好是國內中秋節的淩晨1點。大多數美國朋友都沒有吃過中國的月餅,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食物,覺得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東西。看到大家這麼感興趣的樣子,我和新加坡女孩乾脆走上講臺,向大家介紹什麼是華人世界的中秋節。新加坡人把中秋叫做“Moon cake festival (月餅節)”,這個翻譯也不錯。把節日和食物聯繫在一起,比較容易讓人記住。我接著補充道:“Mid-fall festival is the time for th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fullest moon and to celebrate the family reunion, as they do in the Spring Festival.(中秋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和春節一樣,是全世界華人慶祝家庭團圓的日子。)”
恰巧中國的國慶日也是這幾天。當中秋國慶碰到一起的時候,帶給我很多的驚喜。10月1號那天晚上去圖書館看書。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身邊走過一個日本的男孩兒,看到我坐在那裡,突然用中文對我說:“國慶好”。每天大家都是用英文對話,我甚至不知道他能說中文。突然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他並不是非常清楚的中文,等反應過來是一個日本朋友在祝我國慶快樂的時候,心裡有一種特別的感動。“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次在異國他鄉過中秋和國慶,除了來自國際朋友的感動和思鄉的情懷,期望更多的是中國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瞭解,也希望祖國越來越好。
美國學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主動性
一年前曾跟一個新東方的兄弟一起去齊齊哈爾大學做講座,那時正好是東北最冷的季節,我們兩個在火車上談著自己的生活,談著自己的夢想。他說的最多的是他和妻子的幸福生活。再次和他聊天已經是一年後的冬天了,只不過我們沒有想到,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他從學校調到了集團,我離開北京來到了波士頓。他依然非常幸福地給我推薦他夫人的博客,告訴我那裡記錄了他們的夢想。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這位兄弟的建議。他很誠懇地建議我多寫幾篇關於在哈佛學習和生活的文章,這樣做可以幫助正在讀大學的朋友多瞭解美國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曾經教過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多瞭解一些美國的校園。原話是:“你的日記應該給他們些啟迪。不過,這會讓你覺得有點累,不能很自我地暢遊生活、暢遊哈佛。但是,我想你為他們做些事情,這也是你的日記最大的亮點。”所以,以後我除了繼續寫遊記外,還會找機會給大家多講講哈佛這邊的學習和生活。
在哈佛讀書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會非常自覺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學習中。有一個國內大學的校長來參加一個論壇,非常感慨地問一位哈佛的教授:“你們的學生都怎麼了?一個一個忙著這麼多門課,忙成這樣了還開心得不得了?!你們是怎麼讓他們這麼刻苦的?”
美國的大學的確和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美國是一個信用社會。這個信用也包括academic record(學術記錄),不管是繼續深造還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學成績單和教授推薦信。所以,每一個學生都非常想盡可能多地得到A,得到老師的欣賞。這樣,以後的發展就相對比較順利。但是國內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麼在乎大學成績,所以成績好一點壞一點影響不大。其次是因為美國大學的自由度比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選課。比如我們可以在哈佛任何一個學院選課,也可以到麻省理工和TUFTS大學選課,這些學分都是被學校認可的。也就是說只要修滿自己本專業的基本學分,就可以天馬行空地去選自己喜歡的課,而自己喜歡的課肯定會很投入地學習。
其次,我在這裡很大的一個感受就是社會多元化、校園多元化。在美國,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移民社會的各種挑戰,這是美國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時也是非常棘手的事。今天晚上一個很著名的教授來講座,院長和教授也坐在學生中間一起聽,氣氛非常好。我負責整個講座的錄影,所以能更清楚地看到每個人的表情。講座中教授提到,紐約生活著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移民。後來再一想,就在哈佛這麼一個地方就生活著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學生。因此每個學生和教授對多元文化是非常習慣的。比如今天早上上課,一個黑人女孩突然站起來對著全班學生大聲念了一篇我們都沒聽懂的經文(不知道是什麼宗教),然後很坦然地坐了下來。教授和同學們似乎已經很習慣這一切,你念你的經、我上我的課,反正老師的麥克風聲音大。第三個感受就是美國學生的主動性。東方文化強調“多聽少說”,所以很多亞洲學生剛來的時候幾乎只聽不說,我就是一個典型。不過慢慢發現不行了,因為美國學生上課時手似乎沒放下來過,生怕沒有機會表達自己。老師只是引導,學生討論是最重要的課堂內容。“blabla...”每一個人就像一個演講家。而我也因為不喜歡說話而收到了教授一封“委婉”的信,他信中寫道:“Alex, what happened to you? H*e you met with any technological problems?(Alex,為什麼上課聽不到你的聲音,你是不是遇到了什麼技術故障?)”於是我馬上調整風格,投入了“熱火朝天”的討論中,終於解決了“technological problems”。我很欣賞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我覺得東方的教育方式應該有所調整,不應該要求學生不說話,而應該鼓勵學生更智慧和幽默地說話。
第四點就是對殘疾同學的幫助。我們有一門課上有個女孩子是“聽力受損”的同學(我覺得這個詞比較禮貌,英文是Hearing Impaired),每節課都有兩個手語老師輪流給她打手語翻譯。學校專門設有殘疾學生辦公室,號召大家為殘疾同學做筆記,然後學校付費,大概一個小時14美元。邊上課邊掙錢自然會有人做,學校這種人性的關懷自然會帶給學生很大的溫暖和幫助。有了這樣的潛移默化,學生畢業以後也會去關注殘疾朋友,幫助殘疾朋友。
請讓我來幫助你!
今天意外地提前完成了一篇非常難的assignment(作業),這意味著週末我又可以去旅遊了。我們Richards宿舍二樓的25個樓友團結在一起得到了 “extra money”,所以就“冒上”來寫完這篇日記,介紹一些哈佛學生的互助制度。
首先講一講哈佛同學間在學習上的互助。前面提到美國大學的信用制度,A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努力想得到A。A的數量並不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做得好,那就都是A。這樣利益並不衝突。何況世界這麼大,明天你在哪個角落都不一定,所以我們一起來互相幫助吧。學生互助最常見的形式是自由組合的study group(學習小組)。每當一個作業佈置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各顯神通。你可能會參加老師和助教的複習課,我可能會去問學長,你可能會幫我潤色語言,我可能會幫你收集思路,大家電子郵件一發,約好一個時間,討論半個小時,基本上再難的作業也能完成了。以我今天為例,本來今天早上還覺得不可能完成這個作業,實在太難了!67頁的資料要分析,但是折騰了一天,又是找老師,又是參加助教的複習課,然後和一個印度朋友討論(印度、印尼、菲律賓這些國家的同學的英語很多都是母語水準,雖然都有自己國家很強的口音),於是做出了一份非常有成就感的報告,然後把作業發給study group的成員,大家互相修改。這樣大家都可以提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鞏固,並且提高了大家的團隊意識。互助還體現在校友制度上。每一個學校都是以校友為榮的,當然校友也希望母校越來越好。哈佛這樣的私立學校之所以能夠每年撥出巨額獎學金向全世界招收新生,就是因為有大量的校友捐款。除了捐款以外,校友也會捐贈教學設備。以法學院圖書館為例,走進去就會發現一些銘文,紀念某某校友的捐款,非常神聖。當然,校友也非常願意回來幫助學弟學妹。他們會舉行一個小的圓桌聚餐,8個人左右,這也是學弟學妹“套磁”找工作的好時機,我們把它叫做social networking。美國學生一進校就有這種networking的意識,學校也會竭力幫助學生去拉關係,讓他們順利走進這個圈子。我今天中午就參加了一個校友午宴,大家圍桌而坐,氣氛很好。但是這個午宴是需要在網上註冊的,所以誰的動作快,誰就可以擠進這張8個人的小桌子。在生活中,學校也會鼓勵大家互相幫助。哈佛的研究生都是一人一間宿舍,各個學院的男生女生混住在一起,每層樓都有一個高年級的同學做Residence Advisor(簡稱RA,生活輔導員)。
生活輔導員也是學生,學校會給他們一定的費用和福利,這屬於校園兼職的一種形式。每個學期,學校會要求大家評估輔導員。哪個樓層的回復率最高,就可以得到75美金的額外獎勵,一般會被大家用來開pizza party(比薩晚宴)。我們這層樓有一個比利時的小夥子是學物理的,突然想出一個創意。他建了一個群,大家回復以後就馬上去那個群登記一下,這樣我們就可以迅速知道誰沒有回復。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這層樓今天得到了這筆錢,所以RA在這個小夥子的門口寫下了“嚴重感謝”。
只有在學校培養起這種互相幫助的寬廣胸懷,走出校園才能成為團隊領袖,而這樣的校園氛圍也會讓大家覺得非常溫暖!附上我們的慶功及花錢討論信:
Hello folks!!
I have good news-we have won the $75 for a floor event, in return for all of you being so good and filling out your RA evaluation forms!!!!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of you whole-heartedly for taking the time to do this. Also, I hope everyone will thank Peter for starting the email response message to encourage a 100% response rate-it obviously was very successful! Please let me know when and what you would like to do with the money. We can split it up into a few events (ex. lots of little dessert nights), or do a large event all at once (ex. pasta dinner or pizza party). Please send me any suggestions! I would love to cook! Thanks again, and thank Peter!
Gena天幕電影及其他
刹車——停下來。決定今天什麼都不做了,聽聽音樂吧。這篇文章是聽著希臘的一段交響詩寫的,不知道感覺會不會不一樣。
每個人似乎都在不停地忙,忙著忙著就沒法停下來了。就像前幾天,國內的一些新東方的朋友過來晃了一下,還沒回過神,今天打電話他們又回到北京了。
Amazing, such a small world.(多小的一個世界啊!)有時候想別人為什麼那麼忙,自己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不知道為什麼忙成這樣?每天都在擔心今天會不會有吃飯的時間。有一個星期四,居然晚上9點了還沒有吃一頓飯。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接一個,而去吃飯的地方來回至少需要15分鐘。所以就一頓一頓地skip了。不過只要這些事情是自己願意做的,就覺得還行。我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忙了。但是生活似乎有一個加速度,一旦奔跑起來,就很難自己控制。也可能這和我的性格有關,也許天生就靜不下來吧。週一到週五忙吧,週六周日就是我自己的了。上周去了波士頓科技博物館,看了傳說中的“天幕電影”,整個屋頂就是一個球狀的螢幕,躺著看,絕對是視覺聽覺的享受。片名是“Greece, Secrets of the Past”(《希臘:過去的秘密》)。Discovery公司的片子做得果然好,尤其是音樂,真的是太好聽了,可以用壯美來形容。當愛琴海的波浪卷著天籟般的音樂從天幕上沖下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體驗到了光影的衝擊力。希臘的音樂融合了西方交響樂的氣勢磅礴和流汗音樂的輕鬆跳躍,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也從此喜歡上了這麼美妙的音樂。今天一個朋友幫我找到了這首歌,我請Konstantina這位正宗的希臘同學仔細聽了一遍歌詞,果然是希臘人,她聽了一遍,翻譯的歌詞居然和官方網站一個詞都不差。很喜歡其中最浪漫的一句:
Show me the new day, 告訴我新的一天,Each word of yours is a wish. 你的每一句話對我都是希望。
記得剛來學校的時候,Konstantina的媽媽陪她過來,每天聚餐的時候都熱情地教我們希臘文,可惜那時候沒有好好地跟她學。
看了一部感覺不夠,就看了第二部,“The Human Body”(《人體》),還覺得不過癮,又看了一部IMAX的“Bugs”(《昆蟲》),真是佩服,3D居然能把熱帶雨林昆蟲的世界表現得這麼細微。今天陪著一位國家美術館的朋友遊覽哈佛的博物館,我才發現哈佛的三座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世界級的珍寶。其中包括十幾件畢卡索、莫内、塞尚和羅丹的作品,還有很多中國的國寶級藝術品,本來應該是我陪她玩的,結果最後她給我結結實實地上了一下午的課。我明白了一些文物鑒賞的知識,知道了一點印象派、後印象派的知識,這幾天還得繼續請教她。
人生的河
有幾天沒有寫日記了。因為這段時間作業非常多,感恩節和耶誕節快來了,老師們開始帶著節日般的熱情佈置作業,大家也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完成。我現在有4個大的論文和課件要完成,同時必須籌備下個星期的一個重要活動。
隨著中美交流越來越多,國內經常有一些官員和學者朋友來哈佛訪問或者是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從這個周日開始會有一個論壇,國內會有大概二十多位大學的校長訪問哈佛,他們此行主要是來考察美國的高等教育。學校很重視這個活動,會邀請一些資深的教授來演講,題目自然會比較難,很多題材是我非常不熟悉的,所以得提前做好一切準備,包括熟悉嘉賓的演講大綱、和嘉賓溝通、熟悉他們講話的方式和語音、想到一切可能的細節……為什麼這篇日記的題目是《人生的河》呢?這個得從美國的選舉日說起。
11月7日是美國的選舉日。今年的中期選舉競爭特別激烈,共和黨試圖奪回失去了12年的參眾兩院控制權,所以攻勢猛烈。美國各大電視臺紛紛全天現場直播,我的導師早早地給我們幾個發了一封信,讓我們去他家裡看直播。導師本人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支持共和黨,特別關心這次選舉。我們幾個同學開著車去他家裡看直播看到晚上11點,實在等不到最終結果全部公佈了,於是回家休息。不過也算是經歷了一次美國的中期國會選舉的熱鬧。選舉中,電視臺的鏡頭紛紛轉向各路政治明星,我看到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身影。重新記起戈爾要歸功於他主演的一部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不合時宜的真相》),這部紀錄片上個星期日在哈佛科學中心禮堂放映,千余名學生去看了,看完之後全場鼓掌。
自從當年和布希競選總統失敗以後,戈爾就投身環保宣傳。因為布希拒絕簽訂《京都議定書》,戈爾就全球演講,宣傳全球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這部紀錄片就將戈爾的演講片段和他的一些人生回憶用蒙太奇的手法串聯起來。有他小時候的照片、有他孩子出車禍時的錄影、有他聽到競選失敗那一瞬間轉過身去擁抱他妻子的片段,非常感人。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競選失敗對他的沉重打擊,隨後的戈爾明顯比之前臃腫和憔悴了不少。這部紀錄片用最直觀的方式講到了全球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雖然也有人評論說這是黨派競爭的一種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認,溫室效應的確已經引發了很多氣候連鎖效應。不管爭論如何,戈爾繼續著他的演講,影片開始和結束都出現了他家鄉的一條安靜的小河:一個小孩子到一個政治家,又到一個環保主義演講家,一個滄桑的男人在遭受人生雙重打擊之後繼續堅強,落幕也英雄。人生的一切可能就像這一條河,堅強而執著地延伸……哈佛的管理模型、財務制度及獎學金制度
剛剛結束最後一天的活動,大家在Harvard Faculty Club(哈佛教工俱樂部)這所非常有名的學校官方餐廳裡舉行了晚宴,為期一周的校長論壇結束了。晚宴中遇到專程從紐約趕來的中國總領館的參贊先生,聊天時居然發現我們都來自一個城市,彼此老家相距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於是感歎世界真的是很小。這次活動我有幸擔任了六場專題講座和兩場校方官方歡迎晚宴的交傳翻譯,尤其是星期一和星期五每天連續翻譯8個小時,強度很大,但是收穫也很大。校方比較重視這次活動,特地邀請了幾位資深院長和“校長尋訪委員會”首席教育顧問做了這些講座,這些教授都是平時難得一見的,這次出山,講的東西非常寶貴。我把其中可以公開的一些資料總結整理了一下,希望給國內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鑒。哈佛大學目前有兩個校董會,一個是擁有實權的7人校董會(Harvard
Cooperation),校長是校董會的成員之一,也是主席。校董會定期召開會議,如果校長辭職,則由其他資深人員代為主持。由於薩默斯校長不慎得罪了文理學院這個最大學院的教授們,幾個月前剛剛被迫辭職,所以哈佛正在全美尋訪校長。“尋訪委員會”目前正在圈定候選人。這個校董會擁有學校的最高權力,包括財務、校長任命權。這個7人校董會是內選產生的,也就是說7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離開,則由另外6個人一起決定新的人選。這7個人裡面,除校長和總財務長(Treasurer)外,其他5個人均來自校外。除了7人校董之外,哈佛還有一個“Overseeing Committee(監督委員會)”,由32個成員組成。這32個成員由全體哈佛校友投票產生,每年開14次會。他們會組成“Visiting Committee(巡視委員會)”,負責巡視每個院的工作。院長及系主任向其彙報工作,但是這個委員會只擁有建議權,並沒有實權。校董會以下就是校長和學術副校長(Provost),校長由校董會任命,只對校董會負責,也是資深成員(Senior Member)。學術副校長是15年前剛剛設立的新職,主要負責將各個獨立的學院整合在一起。這個職位目前沒有實權,因為各個系主任直接對校長負責。但是目前有一種趨勢就是賦予學術副校長終身教授授予權。這樣學術副校長就會有更大的話語權。校長以下是哈佛11個學院的院長。學院彼此獨立,擁有財務及任命權。院長最主要的工作是向校友或社會募集資金。但是哈佛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鼓勵跨院募集。也就是說,文理學院不能向商學院的校友去募集資金,當然這樣的規定有時候也會有一些通融。在哈佛,學院教授也有一定的權力。薩默斯校長就是迫于文理學院兩派教授的壓力而被迫辭職。但是一般情況下,教授不會干預行政,只有到了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得到尊重的時候,他們才會聯合起來。(按照一位哈佛教育學院教授的說法,薩默斯校長的改革過於激進,所以樹敵過多。文理學院的兩派教授分歧一直很大,但是沒想到在薩默斯校長的問題上,兩派教授史無前例地團結了起來。)哈佛的財務模型是此次中國校長比較關心的問題。哈佛的校董掌管龐大的哈佛校產。有這樣一個說法,哈佛和麻省理工是劍橋市最大的地產擁有者。兩個學校擁有全市近一半的地產。哈佛的校友基金也是全美最大的,2006年達到280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5億美元。2004年這個數目是220億,是排名第二的耶魯(120億)的近兩倍。隨後是德州大學系統,普林斯頓和斯坦福分別是近100億。這些哈佛基金,分為不受限基金(捐贈人沒有指明款項的用途)和受限基金(捐贈人已經指明了款項的用途)。學校每年控制大概4%的使用率,並且從華爾街聘請兩位專業投資人管理。他們成功地用了十幾年時間,運用各種投資手段將資金翻了一番。當然這兩位投資人的年薪據說也達到了千萬美元。同時,學校的教授也可以接受研究資金。如果是來自政府的研究基金,要向學校上繳60%;如果來自私人捐贈,上繳15%,作為學校的公有發展基金。
每個學院的院長負責籌錢,所有學院財務完全獨立。如果要使用學校的公有財產,則向學院繳納一定的費用,校長負責籌集全校的發展資金。關於獎學金制度。在普林斯頓大學宣佈用助學金取代學生貸款之後,2001年2月21日,哈佛宣佈增加8,300萬美元的學生獎助學金,每個學生的資助數額增加2,000美元/年。目前的規定是年收入低於60,000美元的家庭的本科生,免除一切費用。目前哈佛基本已經實現所有有困難的本科生和全部博士生的學雜費用全免,並且教育學院等幾所致力於公共事務的學院,正在努力實現全體學生免費。除了免去的費用以外,學生還可以通過“work-study(勤工儉學)”等形式獲取學校的助學金。所以各種各樣的兼職在校內非常普遍。我身邊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有不同形式的兼職,甚至包括為盲人學生做筆記、做圖書管理員等等。這樣掙到的錢基本已經足夠解決生活費用了。
美國學生還可以申請佩爾助學金和斯泰福貸款,這些資料大家可以在網上找到,我就不一一羅列了。會議結束的時候,一位前院長說了這樣一句話:
“美國的高等教育成功輔助了美國經濟從農業經濟的轉型,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發揮類似的作用。所以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將對中國的未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臨行的時候,大家非常留戀這幾天的生活。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收到了一位校長的郵件。大家這些天在一起非常愉快,他走的時候說把這次與會的校長聯繫方式給我一份,沒想到這麼快就發過來了。
這個星期總是騎著自行車飛奔在會場和課堂之間,工作人員一定覺得非常有意思:每天總是有一個中國學生,穿得西裝革履,騎著自行車,背著書包,飛快地從一個地方沖到另外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是每天非常興奮,因為這個領域我非常陌生但是很感興趣。每天都是這麼牛的教授,我還不能走神地聽,所以覺得收穫是非常大的。當然作為回報,學校也會付給我一筆很不錯的酬勞,足夠我去好好地旅遊一次了。終於忙完了這一陣,感恩節也要來了。不知道國內是不是有很濃的節日氣氛。Happy Thanksgiving to all, including myself!最後補充一個資料:目前全美中國留學生有20多萬(包括已經畢業留美工作的學生),新英格蘭地區大概有3萬。
我的哈佛日記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紐約,未知的以後
很久以前看過楊瀾的《憑海臨風》,這本書被那時年少的我翻得很破,有一篇文章叫做《紐約,紐約》,至今給我很深的印象,讓我對紐約充滿了嚮往和期待。也許楊瀾是我非常崇敬的一個人(可惜她唯一一次去清華的講座我卻錯過了,sigh),所以在她的影響下,很期待去體驗紐約。我希望這種體驗更早一些,因為我知道每個人走過了一定的年齡以後,有些感覺就很難再找到了。
和紐約的緣分最早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我有很多的好朋友,他們都在哥大讀書。楊瀾本人是哥大CIPA畢業,曉楠去年也去了同樣一個地方—— CIPA,她是我永遠感謝的好朋友,她的熱情、快樂和鼓勵讓我走出24歲本命年的低谷和一個彎道,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勇敢申請了一些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學校。哥大是我非常感激和尊敬的一所學校,因為她最早給我offer(錄取),所以在幾天後斯坦福 offer到的時候,我一度在哥大和斯坦福之間激烈地鬥爭,曾經想放棄所有的其他offers去斯坦福,但是因為斯坦福離紐約實在太遠,所以非常猶豫。
還好,我還是來到了紐約,因為去波士頓的航班得在紐約轉機,我在紐約停留了短暫的一個小時。
如果你愛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地獄。
感恩節學校給我們4天假期,親愛的T爺(我們的一個教授,大家都很喜歡他,年年評他最佳教授,因為名字中字母T很多,決定稱其T爺。)考慮我們要度假,取消了星期三的課,所以我就有了5天的假期,於是開始在美國的第一個長途旅行——紐約。
這次去紐約,我給自己安排了最滿的行程。我的一個好朋友看了我的旅*程以後說:“你會累趴下的,估計回不了波士頓了。”
累趴下來就累趴下吧,紐約實在有太多值得去體驗的地方:自由女神、華爾街、帝國大廈、世貿大廈遺址、百老匯的音樂劇、哥大、中央公園、大都會美術館、自然科學博物館、Woodbury Outlet購物中心……在一個好朋友的影響下,我開始喜歡上了旅遊,最理想的旅遊形式是背著一個包,穿著旅遊鞋、背心和牛仔褲,沒有什麼時間壓力地體驗一個地方,和陌生人聊一聊天,坐在廣場上休息一會兒。我知道人生中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時間和心情的,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希望去儘早體驗這種心情和經歷。
生命的輪回
明天早上參觀完大都會美術館,我就要去這次旅行的下一站——新澤西州,去度最後三天感恩節假期了。從昨天下午開始,紐約就開始下起冰冷的雨,那個時候我正在帝國大廈的樓頂,俯瞰著整個城市。
從哥倫比亞大學,到South Ferry(南渡口)、自由島、Ellis島、帝國大廈、世貿中心遺址,到時代廣場和百老匯、第五大街,我背著一個包,穿行在人海中,聽著各種各樣的語言,用眼睛去靜靜地觀察這個陌生的城市。在來紐約的路上,一個坐在我旁邊的紐約女孩告訴我,她的眼裡,波士頓是一個安靜的歐洲城市,而紐約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
這的確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我到達紐約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10分了,可是紐約的地鐵裡依然是擠得滿滿的,按照紐約當地人的說法,“This is a city that never sleeps.(這是一個不夜城。)”。
昨天一大早去了自由島和Ellis島,這是我到紐約的第一站。在Ellis島上,我沒有很快離開,我仔細地看了一部紀錄片“Island of Hope, Island of Tears”(《希望之島,眼淚之島》)。播放前,一個非常善於調動氣氛的講解員做了一個調查:“你從哪裡來?”,最後發現全場居然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We are a world.(這裡就是一個世界)”。他這句話很有意思。在紐約,哪裡都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各種語言,各種膚色。只要會講英語,你就會被當作New Yorker(紐約人)。
沒有飛機的時代,早期美國移民都從歐洲坐一個月的船來到Ellis島,接受嚴格的移民檢查,這部紀錄片就再現了當年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在想,其實每一個人都不過是世界太短暫的一瞬,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爭取希望,雖然這條路上也許充滿著不為人知的淚水。
專程選擇晚上去百老匯,我對這裡的音樂劇仰慕已久。但是百老匯並不是每一部音樂劇都會同時上演,每一段時間只會有一些特定的音樂劇。我本來想看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Evita》,但是這段時間上演的只有他的《歌劇魅影》,所以沒有看到。不過,我看到了百老匯最經典的一部音樂劇《獅子王》,這部音樂劇已經成為百老匯上座率最高的保留音樂劇之一。當然門票也是非常貴的。我去的時候,當天的門票已經幾乎銷售一空,只剩下最後幾張最好座位的高價票,(這裡門票分4檔,最便宜的是50 美元,最貴的是121美元)。為了更近距離地感受這部音樂劇,我買了最後的幾張121美元的票之一。不過事實證明這絕對是一個沒有遺憾的選擇。
這是我看過的最震撼的演出,我也許只能用震撼來形容。迪士尼公司成功地改編了那部著名的動畫片。在演出開始以前,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很放鬆的,可是當大幕拉開,音樂和燈光升起的時候,你可以非常明顯地感覺到每個人的表情瞬間統一起來: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整個音樂劇將大家帶到了非洲草原,似乎讓每一個人忘記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每一幕結束,觀眾都會集體鼓掌叫好。當音樂的主題歌“Circle of Life”(《生命的輪回》)最後響起的時候,全場起立,集體鼓掌5分鐘,然後很多朋友都參加了隨後的為非洲婦女舉行的慈善捐款。
生命的輪回,我又想起了今天早上去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的一幕。本來去之前我是抱著失望的心情的,因為據說這是一個很小的動物園,還沒有中關村廣場大,但是去了以後,我卻感覺這是我去過的最精緻的動物園。很多動物都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的。一個小小的園子,將熱帶雨林、北極南極、海洋陸地壓縮在一起,並且所有熱帶雨林的鳥都沒有籠子,大家可以去善意地觸摸它們的羽毛,它們也可以選擇飛走或者用翅膀拍你一下。
不過整個動物園最感人的一個場景就是為一個35歲,今年剛剛去世的海獅Breezy做的兩座紀念牌——紀念這只給無數人帶來快樂的海獅。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的。我們也許沒有必要去生硬地教育孩子該如何關心和愛別人,也許這兩個牌子,就可以最深刻地傳達一種愛的教育。
生命的輪回,就像中央公園動物園裡寫的那句著名的話:“一切都是生命輪回中的一瞬”。
We are all brief instants of the world. 我們都是世界的一瞬間。
Even the finest stone will split. 即使最堅硬的石頭也會破裂。
Even the gold will be tarnished. 即使金子也會褪色。
從Ellis島,到百老匯,到中央公園,到紐約的人來人往,也許每個人都是短暫一瞬,但是有的一瞬間卻能成為有意義的歷史,而有的卻會悄無聲息地滑過。
我們的孩子,是否也應該有這樣無聲的“愛的教育”?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12月份是充滿節日快樂的一個月,但也是忙碌的一個月,離節日越近,就意味著作業越多。
從新澤西回來的那天晚上,我去練了兩個小時的車。下個星期五就要路考了,聽說這邊考官對外國男性駕駛員極其苛刻,所以考前還是多練一下比較好。美國練車比較貴,45分鐘30美元,所以國內的朋友如果來美國想考駕照的話,最好在國內抓緊時間練熟一些。雖然中國的駕照可以在美國用一年,但是很多國際學生還是願意考駕照,因為駕照在美國就意味著中國的身份證,上面會有你的National ID(國家編號),出行會方便很多。在麻塞諸塞州,筆試費是30美元,路考第一次是60美元,如果沒有過的話,第二次就得交80美元,這些都比國內貴很多。
從清華到哈佛 -- 笑看過去
從1998年9月離開父母去武漢讀書算起,2007年是我在外求學的第九個年頭了,也是最後一年。九年中我經歷了四所學校:本科的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的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當然還有新東方,雖然我沒有機會上過這所學校的任何一個班,但是卻在這裡教了將近4年的書。
從1985年五歲走進小學算起,27歲的我已經在學校裡待了22年。從小學到驚險考入當時我們那個小城歷史上唯一一屆的重點初中(之前沒有,之後取消了重點初中制),到後來更加驚險,幾乎是最後幾 名考入在我們那裡久負盛名的枝江一中,再到後來高中成績起起落落,連累爸爸媽媽也跟著我一驚一乍的,擔驚受怕。
很多人說,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相信這句話的道理。教育讓我從一個小縣城走到了湖北的省府——九省通衢的大武漢。在那裡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見過的新奇東西,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小小的改變。大一暑假,我帶著幾百塊錢,坐著最便宜的綠皮火車,和一個朋友去北京看了清華和北大。當時看著北大的未名湖和清華的大牌坊,我心裡默默地說:“如果有一天我能到這兩所中國頂級的大學讀書,該有多好啊!”然後從北京到上海,去看了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當時住在剛剛從上海交大畢業的一個大哥家裡。大哥對我非常好,以前兩個暑假和寒假都給我免費補課。但當時我坐不住,就像一個猴子一樣動來動去。按照我媽的說法:“補課的人比上課的人還認真。”大哥帶著我去看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記得當時塔有三個珠子可以讓遊客參觀,越往上的價格越高。我們當時錢不多,所以只能爬到第二個珠子。當時和大哥有一個約定:若干年後再回上海,我們一定要爬到最上面的那顆珠子的餐廳去吃晚餐。若干年後,大哥從密歇根大學畢業,僑居休士頓,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而我在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學習。我們沒有實現那個同回上海的約定,但是我卻一個人爬到了紐約帝國大廈的最高層,哪怕那張門票要比東方明珠的貴得多。
考上清華之後,實現一個小小的夢想——來到了北京。剛來北京,似乎覺得自己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是沒有幾天就發現這裡應該不是我的終點。我的導師董關鵬老師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他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張他畢業典禮時跪著接受學位的照片,而董老師的外交風範也讓我嚮往一個更大的世界。李希光老師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訪問學者,他獨特的見解讓我認識到自己思維和視野的局限。所以剛剛到清華的時候,我就開始嚮往一個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走出中國,看看世界是什麼樣的。讀書的時候在新東方默默地教了近四年書,認認真真地旁聽了北京大學法語系的課程,那個時候很想去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學習,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沒有受過正式的法語訓練,最早是在華中師範大學跟著楊芬老師學習,後來在法國文化部的法語聯盟學校學習。但是我一直學得很努力,2004年還得到了北京地區法語演講比賽的三等獎,而我是其中唯一的一個非法語專業的學生。
2004年底,我申請了巴黎高政,本來是志在必得,沒想到第一輪就被淘汰了。看著和我一起申請的同學拿著法國政府的艾菲爾獎學金去巴黎學習,我經歷了自己所謂的“人生的第一個沉重打擊”。消沉的幾個月裡,董老師給我聯繫了路透社實習的機會。這個寶貴的實習機會讓我結識了路透中國的首席記者羅朗先生,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政治系。後來,我又得到機會參加了*和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在這個全國各省巡迴的培訓項目中,我有幸跟著時任美國新聞發言人的裴士蓮女士和公使銜參贊裴孝賢先生,他們和美國大使館公共事務處高級助理王培女士對我的英文翻譯給了極大的鼓勵和肯定,所以我也跟著參加了很多省份高級官員的培訓。旅行成了一份工作,也成了一種學習。這些經歷讓我走出了申請赴法國留學慘敗的陰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剛好這個時候,我在新東方的好朋友張曉楠被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的MPA公共管理碩士專案錄取。臨走的時候,我們幾個新東方的好朋友做飯給她餞行,曉楠給我們講了她申請的經歷,這些經歷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
我也開始了向美國大學的申請。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曉楠能申請上這麼多所美國知名的大學,也許我沒有她優秀,但是我可以廣泛申請,總有一所會錄取我吧。”可是當我準備申請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從來沒有參加過託福和GRE考試,而這個時候距離申請前的最後一次託福和GRE考試只有三個月了。這三個月是我最辛苦的三個月——路透社的實習、新東方的暑假班,再加上新聞辦的全國培訓,身體處於非常透支的狀態。10月份,我在一周內陸續考完了託福和GRE,開始了申請。由於上次申請失敗的經歷,這次申請我非常謹慎。我挑選了自己比較嚮往的8所學校,根據每所學校的情況認真寫好了申請材料,趕在2005年耶誕節之前寄出。剛剛寄完材料,就傳來爺爺在耶誕節去世的消息。我陪著媽媽度過了她最痛苦的一段時刻,回北京上完了寒假班,然後去三亞度假。三亞讓我慢慢從爺爺去世的悲痛中走了出來,暫時忘記了過去的很多事情——不過,也把自己剛買的一個很好的相機忘在了那邊。
回到北京的那天晚上,也就是2006年3月1號的晚上,我正在為丟相機的事情傷心不已,卻接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電話——我已經被這所學校提前錄取。這是非常超出我意料的一個結果。因為哥大正是曉楠讀書的學校,美國排名第9。我恨不得馬上就告訴哥大我會去讀書,媽媽勸我再等等。這個時候反而是最難熬的時候:一方面很想去哥大,一方面又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正好新東方在煙臺、威海和青島有一個巡講,新東方多語種部的主任好友范猛叫上我和他一起去講講學習法語的心得。出差旅行讓我暫時緩和了等待的焦慮。3月7號的晚上6點鐘,去青島海洋大學講座前的5分鐘,我最後檢查了一遍郵箱,意外地收到了斯坦福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及政策領袖專業的專案主任給我寫的一封信,我知道自己被美國排名第4的斯坦福大學錄取了,馬上給曾為我寫過推薦信的路透社北京首席記者羅朗寫了一封短信,告訴他我已被他的母校錄取。他的回信是:“你會發現,斯坦福有全世界最美的校園。”
說實話,我當時心裡的鬥爭很激烈。在加州的小城和紐約之間,我更希望到紐約,因為這裡有更多的機會,但又有些捨不得斯坦福。
這個時候,其他學校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波士頓大學的通知陸陸續續都到了,除了哈佛。當時也沒有在等哈佛。這所學校的網站上寫著每年錄取的競爭是多麼多麼慘烈,我想自己不可能會被這所美國排名第一的學校錄取。於是每天就在斯坦福和哥倫比亞大學之間鬥爭來鬥爭去,實在是一個很難的決定。為了放鬆心情,我每天6點起床去北京的郊區學車,好暫時忘記這些事情。3月15號的中午學完了最後一節課,約好了路考,看看時間還早,就去新東方總部辦了一些事情。正好範猛在辦公室,大家約好一起吃飯。快出門的時候,也就是中午12點剛過,范猛關電腦的時候我說來查查郵箱吧。沒有抱任何的希望,因為這個時候是美國東部時間深夜12點,沒有哪個教授會這個時候給你寫信。但是打開信箱,收到了一封哈佛的信。看標題看不出到底是錄取還是被拒了。打開信,第一句話是:“恭喜您,經過認真考慮,您已經被我們錄取。”後面寫的是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我不用再選擇了,我有機會可以去這所著名的大學學習了。
現在回想當時的整個申請過程,我似乎還有一些激動。最渺茫的希望慢慢變成了現實,我越發覺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剛開始的時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夢想也有可能慢慢變成現實。前提是這個夢想本身是可行的——如果一隻大馬哈魚的夢想是爬到喜馬拉雅山上去,這只大馬哈魚這輩子估計很難實現這個夢想了。現在回想當時的每一個場景,似乎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當時最受打擊的時候,幸好自己沒有放棄和消沉下去,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些機會,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儘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硬拼;比如多向身邊朋友請教,很多人生重要的決定或許是在一次不經意的交談中獲得靈感的。
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我所經歷的留學與考研
人生會經歷很多選擇,有時候一個正確的選擇會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而一個不切實際的選擇會讓我們走很多彎路。當代的很多大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總是很難判斷大學畢業之後到底哪條路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究竟是應該出國、考研還是工作?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很難找到合適的朋友或者師長來諮詢。首先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大學還沒有比較成熟的職業規劃諮詢系統。在美國,在所有的大學和學院裡,職業規劃和諮詢是由專門的辦公室和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負責的。以哈佛大學為例,進學校的第一天,學校就會讓學生意識到找工作的重要性。每一個學院都有Career Office(職業辦公室),這個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找工作,包括盡最大的努力來聯繫校友,邀請他們回學院聚餐、講座和諮詢,甚至帶回一些工作機會,或者在紐約、三藩市和華盛頓這樣的主要城市舉行Career Day(職業諮詢日),讓學生在那個時間段飛到這些城市,學校則會邀請重要工作單位的校友舉行諮詢會,集中解決學生的疑問。如果學生平時有疑問,可以隨時預約這個辦公室的諮詢老師,諮詢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可以請他們幫助你修改簡歷和個人陳述信。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中國,讀書的重要性被過度地誇大。中國的很多父母不太希望孩子們經歷太多的風險,他們希望孩子們走的路越穩越好。於是孩子們即使發現讀書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選擇,也會迫于父母的壓力而選擇讀書,於是本科畢業之後讀碩士、碩士畢業之後讀博士、博士畢業之後讀博士後,最後終於讀成了“烈士”甚至是“聖鬥士”。千軍萬馬在通過了高考這一關之後直接沖向了考研這下一關,太多的人壯烈犧牲了自己的寶貴青春。
選擇,改變我們的命運。正確的選擇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1998年走進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本科畢業考上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6年考上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我親身經歷了考研和出國的全過程。雖然很難說這條路是不是最適合我的或者說這樣的選擇是否是最好的,但是很幸運的一點是,從南方的一個小鎮,從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的家庭,我一步一步地進入了中國和世界最好的大學去讀書,在年輕的時候獲得了最寶貴的教育機會,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體驗。這樣的選擇也是經歷過很多次失敗或者成功之後才慢慢探索出來的。
在我上本科的時候,最開始的想法是要在大學畢業之後馬上出國。當時最感興趣的是去關注那些出國留學的資訊,最喜歡讀的書是關於出國留學成功人士的書。楊瀾的《憑海臨風》,王輝耀的《我在東西方的奮鬥》,還有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出版的《精神的家園》幾乎都被我翻破了。我不厭其煩地看著那些描寫留學經歷的故事,然後做著自己的美夢。但是我慢慢發現這樣的選擇對於我而言似乎是非常不現實的。首先,出國留學需要良好的經濟條件。從準備出國留學開始,就得花很多錢,比如報名參加培訓班、考試報名費、申請學校時要交的註冊費(哈佛是75美金左右,斯坦福是100美金左右)、製作申請材料的費用、郵寄費(快遞一份大概是130元人民幣)。2006年我申請了8所學校,後來統計了一下大概用了兩萬塊錢,這麼大一筆費用是本科時期的我肯定沒有辦法支付的。因為當時的我並沒有太多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爸爸媽媽每個月給的500塊錢的生活費。除了準備出國的費用以外,還得準備一筆數目不小的學費。美國的很多碩士項目,尤其是非常熱門的碩士項目的獎學金是非常少的。如果全靠自費,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在4萬到6萬美元之間,再加上機票等費用,我逐漸發現本科出國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是我還想繼續深造,於是我調整了自己的思路,准備考研,並且一定要考北京地區的研,因為我認定北京能夠給我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
大三下學期決定考研以後,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準備。最開始的時候是聯繫學校和老師。由於沒有什麼錢,我就坐著最便宜的火車去了一趟北京。幸好當時有幾個大哥在北京廣播學院和清華大學讀書,所以我省下了一筆住宿的錢。在北京,我綜合考察了北京廣播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最後決定考清華大學。我在清華的招生辦公室領取了招生簡章,然後就回家複習了。當時考研需要考政治、英語還有三門專業課。我從5月份開始慢慢地走進了全面備考的狀態,這裡是我當時的一個大致的複習時間表:
5月份:收集各門課的資料,包括歷年考題和學校指定教材,報名參加考試培訓班,調整生活規律等等。
6月份:在準備期末考試的同時,繼續在網上收集考研的有關資訊,包括收集學校教授的資訊,加深對學校和專業的瞭解。
7月份:暑假剛剛開始,上一些考研的輔導班,聽老師先把歷年的考題串講一遍,然後制定暑期的複習計劃。
8月份:這一個月是考研過程中第一個最容易放棄的時間段,因為這個時候覺得身心很疲憊,並且長期的複習似乎也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分心甚至放棄。記得我當時差點都不想考了,聽說身邊有同學想去法國留學,我也想去,幸好媽媽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和我長談,讓我慢慢穩定了情緒。當時和媽媽的約定是:我盡力去考清華大學,考試的過程中不留遺憾,如果考不上的話再去法國留學。那個暑假期間,我完成了第一輪的複習,對整個考試的內容和複習的框架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
9月份:新學期開始。這個時候除了準備新學期的課程之外,主要是開始第二輪複習並制定新學期的複習計劃。
10月份:新學期的課程慢慢走上正軌,我開始用更多的時間複習。每個星期我都會制定一個複習進度表,查漏補缺,告訴自己還應該準備些什麼,哪些地方還應該加強。
11月份:第二輪複習基本結束,我開始強化第三輪複習。第三輪複習的重點在於歸納。因為政治和專業課有大量的內容需要記,死記硬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就自己準備了幾個筆記本,把所有的複習重點歸納總結起來。
12月份:第四輪複習開始。這一輪主要是開始背誦,由於背誦需要大量的時間,並且非常枯燥,所以這一段時間是另一個考研的危險期。我有很多朋友之前準備得好好的,可是到了這個月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放棄了。要麼輕易地接受了保研,要麼和大家一起找工作去了。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每年媒體上總會報導多少多少萬人加入考研大軍,其實真正能堅持到這個時候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了。
1月份:這個階段是考試的衝刺期。我會給自己制定一個考前24天倒計時衝刺表。這樣我可以保證把自己調整到最飽滿的戰鬥狀態。同時
我會給自己設計很多考題和模擬考試,然後自己考自己,看是不是每一個考點都複習到了,掌握得是否扎實。
一個漫長的複習過程,是對意志的一場考驗。考完之後走出考場,我仰天長嘯一聲,把所有的書都塞進最深的櫃子裡,給自己好好放了一個假。我告訴自己:“我真的已經盡力了,考上考不上,我都沒有遺憾了。如果考不上,我也鍛煉了自己的意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我最沒有把握的時候,我就這樣對自己說。但是一般來說,只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並且有很完整的複習策略,我都能達到自己的夢想——一個月之後,我接到了清華的複試通知單,三個月之後,我接到了清華的錄取通知書。
現在回想起來,這條路是我當時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清華帶給我一個更大的平臺和視野,在北京和清華,我積累了申請哈佛大學的工作和實習經歷。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本科畢業馬上出國,所以如果經濟條件不好,外語水準不高,或者工作經歷不夠的話,我的建議是先工作或者先考研,等條件成熟之後再衝擊更高的目標。
與考研一樣,留學也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還有準確的判斷力。2005年年初,當我知道我被法國高等政治學院拒絕了以後,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對自己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設計。
首先,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覺得自己第一次申請的時候有點太自負了,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在申請美國的時候就避免了這樣的錯誤。我的留學申請反復修改甚至是顛覆了十幾遍。用簡短的1,000個英語單詞說服一個根本不認識你的人,這本來就是對公關能力的大考驗。我仔細研究了每個學校的錄取要求,然後根據他們的要求,用最能打動人的語言將我過去的工作和實習串聯在一起;除此之外,我意識到本科成績不太好是我一個很大的缺陷,於是專門寫了一封補充說明信,告訴錄取委員會的老師我的成績不好是因為我當時還不太懂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課外活動上,忽視了學習成績。為了說服他們,我還把我在大學的一些課外活動的獲獎證書的影本寄了過去。為了進一步說服他們,我還列印了非常精美和詳細的簡歷。其實這些材料都不是學校要求的,但是我相信這些材料只要錄取的老師多掃一眼,就能讓他們多瞭解我一些。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就會爭取。
其次,我拿出了當年考研的勁頭來準備託福和GRE考試。由於我準備這兩個考試的時間只有三個月,並且這三個月是新東方暑假班最辛苦的時候,所以我還是吃了不少苦頭。當時因為我經歷過考研的系統複習,我知道制定計劃是最重要的。於是我給自己設立了一個三個月的複習計劃:
7月:在網上收集考試資訊,購買教材。我當時參考了很多網上前輩的意見,比如寄託網、太傻網等等,參考了很多人的複習計劃,制定了最適合自己的計劃。
8月:主攻GRE考試。因為我當時發現託福考試除了聽力比較難以外,其他都比GRE簡單。所以我發明了獨特的“高原理論”——在高原上奔跑訓練,在平原上參加比賽,複習難的,考簡單的。所以我在複習的時候,每天練習託福聽力,然後主攻GRE,後來證明這樣的策略幫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複習的效率。
9月:主攻GRE作文。北美研究生院非常重視託福和GRE的作文成績。因為在北美讀研究生,大量的時間就是在寫論文。一般來說,GRE作文以分以上比較合適。由於這些作文題目都是公開的,所以我把題目歸納成了一些特殊的大類,然後集中強化練習。
10月:由於時間很緊,所以我是10月15號考GRE,10月22號考託福。考前最後一周,我還是像當年考研一樣,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倒計時衝刺表,讓自己逐漸進入一種考試的戰鬥狀態。
考完之後,我開始準備申請材料。準備的時候,可以請教一些美國的朋友,因為中西方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一個中國人眼中的優秀學生也許是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普通生,所以請美國朋友幫忙參謀參謀是非常重要的。
12月25日耶誕節之前我寄出了申請材料。3月 1日,哥倫比亞大學的通知寄到;3月7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通知寄到;3月15日,哈佛大學的通知寄到……收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你所能想到的只有快樂和自豪,以往付出的那些辛苦都會煙消雲散。這也許就是選擇和堅持的快樂——越重要的選擇,就意味著越大的未知和風險;而越大的未知和風險,就能帶來越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當你看准了一條路,走得很辛苦很想放棄的時候,不妨這樣想一想:有了正確的選擇和樂觀的堅持,很多遙遠的夢也能成為現實。
除了考研,除了出國,還可以就業和創業。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發展的軌跡——就像當年如果比爾·蓋茨被逼著考研,也許世界上就少了一個商界天才;如果比爾·克林頓被逼著讀博,世界上就少了一個政治家。現在成功的路越來越多,看准一條,做出你的判斷,堅持走下去,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天空。
我的哈佛日記 你好,哈佛
你好,哈佛
對我來說,和哈佛的相遇是一個絕對的意外。
從小到大有很多的求學夢。作為一個出生在中國南方小鎮的孩子,我渴望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一看。由於爸爸和媽媽小時候沒有受過太好的教育,所以他們期望我能夠讀更好的大學,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實現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於是我不停地做著現實或者不現實的夢,跟著這些夢,我慢慢地從武漢走到了北京,從華中師大走到了清華。實現這些夢想的過程,也是我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慢慢改變自己的一個過程。因為慢慢靠近這些夢,所以每當我回顧兩三年前的時候,總會看到一個有一些幼稚、甚至帶一些傻氣的自己。夢想改變了我,所以,我愛上了做夢。
走進清華的第一天,我告訴我自己,這裡或許是我求學之夢的最後一站了——因為我從小到大能做的最遠的夢在清華已經停止了——我想我可以停下來歇一會兒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錯了,一個愛做夢的人似乎很難停止自己的腳步。走進清華,我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在尋找著出國深造的機會,也有很多人剛剛從海外回來,如魚得水地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比如我年輕的導師,他就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這些朋友的影響下,我開始回到了做夢的年代——做上了一個出國留學的夢。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講座,海外留學生是近代中國國際化的推進器,不管是在政界、商界、知識界還是在文藝界,總能找到很多海外留學生的身影。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努力,但也意識到出國留學對我而言是一個奢侈的夢——我沒有錢,甚至交不起報考託福的學費。畢竟,我來北京的時候,全身上下只有1,000塊錢,而爸爸媽媽也不太可能負擔得起我昂貴的出國學費。或者即使他們能支付得起,我也不太願意靠他們的錢出國;我不太善於英語考試,從小到大考了很多試,似乎已經把我“考傷了”,只要是和考試沾邊的事情,我都容易發揮失常。
後來有機會到新東方工作,我的經濟條件開始好轉,於是我可以開始準備了。可是出國的路卻一波三折。考了三次雅思,每次作文都考砸,加上英國的學費實在太貴,我去英國的希望慢慢破滅。後來又想去法國,那時候很叛逆,覺得大家都去英語國家,我偏要去法國。於是靠著以前二外的底子,在北大語系蹭了一年的課,居然還得了北京地區法語演講比賽三等獎。信心膨脹的時候申請巴黎高政慘敗而歸,第一輪就被淘汰……越挫越戰,越戰越挫——我已經快放棄出國留學的夢了。可是在就要放棄的時候,新東方的一個好朋友張曉楠成功地申請上了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等著名學校,打破了新東方老師無法去美國的傳聞——之前由於新東方和ETS的官司,內部傳言新東方老師出國很難獲得簽證云云。
我開始了對美國學校的申請。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想法非常簡單,母校清華是中國最好的學校之一,如果去美國讀書,我也得儘量去排名前10的學校。或者,至少排名前20吧——畢竟申請法國失敗讓我的自信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一切忙忙碌碌地進行,甚至有些倉促——我在半年的時間內考完了託福和GRE考試,準備好了申請材料,申請了美國的六所學校,其中我抱希望最大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同時也想衝擊一下斯坦福大學。但是材料做到最後還剩一份,我想到了哈佛——“試一試吧,反正申請哈佛失敗了也沒有人會笑話我”,我這樣安慰自己。於是我把最後一份材料按照哈佛的要求修改了一下,在快截止的時候寄了過去。幾乎是同樣的順序,在陸陸續續收到了其他學校的通知書之後,我收到了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我下定了決心,就是斯坦福了。2006年3月15日的正午,我收到了哈佛的通知。這個時候,我告訴自己什麼都不用再猶豫了——我將開始一段意外的夢想之旅。其後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收到正式的書面通知,收到I-20表格,和未曾謀面的師姐聯繫,買機票,簽證,收拾行李,朋友聚會,在機場告別爸爸媽媽,飛行13個多小時跨過蒙古、俄羅斯、北冰洋格陵蘭島、加拿大和紐約,抵達波士頓。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這一站是地球另一端——美國的哈佛。 9月4號晚上,當我坐著地鐵穿過查理斯河來到“哈佛廣場”這一站,看到迎面而來的那些從前在圖片中才看到過的紅磚建築,我似乎忘記了以前的所有辛苦,覺得自己穿過地球就來到了這個夢想中的學校——幸福有時候如此意外,我告訴自己:要珍惜這裡的每一天。你好,哈佛!在370年的歷史裡,這裡培育了無數個改變了世界的人,在你370歲生日的時候來到你的身邊,不知道你會對我的命運帶來怎樣的改變,而我又能為別人和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一切都是未知,未知讓我無限嚮往。
從走進哈佛的第一天起,我就開始把在這裡經歷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記錄下來。這一定會是一段難忘的旅程。幸運的是,我的記錄一直堅持了下來,從最開始的寫給母親,到後來寫給自己,直到現在寫給更多的像我一樣做著夢的人。這一段旅程的記錄,就是您現在看到的《我的哈佛日記》。
哈佛園裡的中秋
這是我來美國以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幾乎沒有意識到節日的到來。在美國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膚色,各種各樣的種族,讓傳統的中國節日在這裡幾乎沒有任何的氣氛。像往常一樣上課。哈佛的課程往往是一節連著一節。比如這節課1點下課,第二節課就是1點上課。所以教授們也心照不宣,決不拖堂。因為到了下課時間,大家就會沖出去。匆匆忙忙地從一個教室飛奔到另一個教室,沒有遲到,正好1點鐘。走進教室,發現門口的長椅上擺著兩盒精緻的月餅,才突然想起來今天是中秋節。兩個新加坡的女孩非常細心,提前一天去中國超市買了月餅,然後帶到教室裡和大家分享。美國東部時間和北京時間相差12個小時,所以下午一點正好是國內中秋節的淩晨1點。大多數美國朋友都沒有吃過中國的月餅,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食物,覺得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東西。看到大家這麼感興趣的樣子,我和新加坡女孩乾脆走上講臺,向大家介紹什麼是華人世界的中秋節。新加坡人把中秋叫做“Moon cake festival (月餅節)”,這個翻譯也不錯。把節日和食物聯繫在一起,比較容易讓人記住。我接著補充道:“Mid-fall festival is the time for th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fullest moon and to celebrate the family reunion, as they do in the Spring Festival.(中秋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和春節一樣,是全世界華人慶祝家庭團圓的日子。)”
恰巧中國的國慶日也是這幾天。當中秋國慶碰到一起的時候,帶給我很多的驚喜。10月1號那天晚上去圖書館看書。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身邊走過一個日本的男孩兒,看到我坐在那裡,突然用中文對我說:“國慶好”。每天大家都是用英文對話,我甚至不知道他能說中文。突然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他並不是非常清楚的中文,等反應過來是一個日本朋友在祝我國慶快樂的時候,心裡有一種特別的感動。“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一次在異國他鄉過中秋和國慶,除了來自國際朋友的感動和思鄉的情懷,期望更多的是中國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瞭解,也希望祖國越來越好。
美國學校的信用制度:多元化和主動性
一年前曾跟一個新東方的兄弟一起去齊齊哈爾大學做講座,那時正好是東北最冷的季節,我們兩個在火車上談著自己的生活,談著自己的夢想。他說的最多的是他和妻子的幸福生活。再次和他聊天已經是一年後的冬天了,只不過我們沒有想到,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他從學校調到了集團,我離開北京來到了波士頓。他依然非常幸福地給我推薦他夫人的博客,告訴我那裡記錄了他們的夢想。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這位兄弟的建議。他很誠懇地建議我多寫幾篇關於在哈佛學習和生活的文章,這樣做可以幫助正在讀大學的朋友多瞭解美國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曾經教過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多瞭解一些美國的校園。原話是:“你的日記應該給他們些啟迪。不過,這會讓你覺得有點累,不能很自我地暢遊生活、暢遊哈佛。但是,我想你為他們做些事情,這也是你的日記最大的亮點。”所以,以後我除了繼續寫遊記外,還會找機會給大家多講講哈佛這邊的學習和生活。
在哈佛讀書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會非常自覺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學習中。有一個國內大學的校長來參加一個論壇,非常感慨地問一位哈佛的教授:“你們的學生都怎麼了?一個一個忙著這麼多門課,忙成這樣了還開心得不得了?!你們是怎麼讓他們這麼刻苦的?”
美國的大學的確和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美國是一個信用社會。這個信用也包括academic record(學術記錄),不管是繼續深造還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學成績單和教授推薦信。所以,每一個學生都非常想盡可能多地得到A,得到老師的欣賞。這樣,以後的發展就相對比較順利。但是國內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麼在乎大學成績,所以成績好一點壞一點影響不大。其次是因為美國大學的自由度比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選課。比如我們可以在哈佛任何一個學院選課,也可以到麻省理工和TUFTS大學選課,這些學分都是被學校認可的。也就是說只要修滿自己本專業的基本學分,就可以天馬行空地去選自己喜歡的課,而自己喜歡的課肯定會很投入地學習。
其次,我在這裡很大的一個感受就是社會多元化、校園多元化。在美國,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移民社會的各種挑戰,這是美國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時也是非常棘手的事。今天晚上一個很著名的教授來講座,院長和教授也坐在學生中間一起聽,氣氛非常好。我負責整個講座的錄影,所以能更清楚地看到每個人的表情。講座中教授提到,紐約生活著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移民。後來再一想,就在哈佛這麼一個地方就生活著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學生。因此每個學生和教授對多元文化是非常習慣的。比如今天早上上課,一個黑人女孩突然站起來對著全班學生大聲念了一篇我們都沒聽懂的經文(不知道是什麼宗教),然後很坦然地坐了下來。教授和同學們似乎已經很習慣這一切,你念你的經、我上我的課,反正老師的麥克風聲音大。第三個感受就是美國學生的主動性。東方文化強調“多聽少說”,所以很多亞洲學生剛來的時候幾乎只聽不說,我就是一個典型。不過慢慢發現不行了,因為美國學生上課時手似乎沒放下來過,生怕沒有機會表達自己。老師只是引導,學生討論是最重要的課堂內容。“blabla...”每一個人就像一個演講家。而我也因為不喜歡說話而收到了教授一封“委婉”的信,他信中寫道:“Alex, what happened to you? H*e you met with any technological problems?(Alex,為什麼上課聽不到你的聲音,你是不是遇到了什麼技術故障?)”於是我馬上調整風格,投入了“熱火朝天”的討論中,終於解決了“technological problems”。我很欣賞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我覺得東方的教育方式應該有所調整,不應該要求學生不說話,而應該鼓勵學生更智慧和幽默地說話。
第四點就是對殘疾同學的幫助。我們有一門課上有個女孩子是“聽力受損”的同學(我覺得這個詞比較禮貌,英文是Hearing Impaired),每節課都有兩個手語老師輪流給她打手語翻譯。學校專門設有殘疾學生辦公室,號召大家為殘疾同學做筆記,然後學校付費,大概一個小時14美元。邊上課邊掙錢自然會有人做,學校這種人性的關懷自然會帶給學生很大的溫暖和幫助。有了這樣的潛移默化,學生畢業以後也會去關注殘疾朋友,幫助殘疾朋友。
請讓我來幫助你!
今天意外地提前完成了一篇非常難的assignment(作業),這意味著週末我又可以去旅遊了。我們Richards宿舍二樓的25個樓友團結在一起得到了 “extra money”,所以就“冒上”來寫完這篇日記,介紹一些哈佛學生的互助制度。
首先講一講哈佛同學間在學習上的互助。前面提到美國大學的信用制度,A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努力想得到A。A的數量並不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做得好,那就都是A。這樣利益並不衝突。何況世界這麼大,明天你在哪個角落都不一定,所以我們一起來互相幫助吧。學生互助最常見的形式是自由組合的study group(學習小組)。每當一個作業佈置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各顯神通。你可能會參加老師和助教的複習課,我可能會去問學長,你可能會幫我潤色語言,我可能會幫你收集思路,大家電子郵件一發,約好一個時間,討論半個小時,基本上再難的作業也能完成了。以我今天為例,本來今天早上還覺得不可能完成這個作業,實在太難了!67頁的資料要分析,但是折騰了一天,又是找老師,又是參加助教的複習課,然後和一個印度朋友討論(印度、印尼、菲律賓這些國家的同學的英語很多都是母語水準,雖然都有自己國家很強的口音),於是做出了一份非常有成就感的報告,然後把作業發給study group的成員,大家互相修改。這樣大家都可以提高。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鞏固,並且提高了大家的團隊意識。互助還體現在校友制度上。每一個學校都是以校友為榮的,當然校友也希望母校越來越好。哈佛這樣的私立學校之所以能夠每年撥出巨額獎學金向全世界招收新生,就是因為有大量的校友捐款。除了捐款以外,校友也會捐贈教學設備。以法學院圖書館為例,走進去就會發現一些銘文,紀念某某校友的捐款,非常神聖。當然,校友也非常願意回來幫助學弟學妹。他們會舉行一個小的圓桌聚餐,8個人左右,這也是學弟學妹“套磁”找工作的好時機,我們把它叫做social networking。美國學生一進校就有這種networking的意識,學校也會竭力幫助學生去拉關係,讓他們順利走進這個圈子。我今天中午就參加了一個校友午宴,大家圍桌而坐,氣氛很好。但是這個午宴是需要在網上註冊的,所以誰的動作快,誰就可以擠進這張8個人的小桌子。在生活中,學校也會鼓勵大家互相幫助。哈佛的研究生都是一人一間宿舍,各個學院的男生女生混住在一起,每層樓都有一個高年級的同學做Residence Advisor(簡稱RA,生活輔導員)。
生活輔導員也是學生,學校會給他們一定的費用和福利,這屬於校園兼職的一種形式。每個學期,學校會要求大家評估輔導員。哪個樓層的回復率最高,就可以得到75美金的額外獎勵,一般會被大家用來開pizza party(比薩晚宴)。我們這層樓有一個比利時的小夥子是學物理的,突然想出一個創意。他建了一個群,大家回復以後就馬上去那個群登記一下,這樣我們就可以迅速知道誰沒有回復。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這層樓今天得到了這筆錢,所以RA在這個小夥子的門口寫下了“嚴重感謝”。
只有在學校培養起這種互相幫助的寬廣胸懷,走出校園才能成為團隊領袖,而這樣的校園氛圍也會讓大家覺得非常溫暖!附上我們的慶功及花錢討論信:
Hello folks!!
I have good news-we have won the $75 for a floor event, in return for all of you being so good and filling out your RA evaluation forms!!!!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of you whole-heartedly for taking the time to do this. Also, I hope everyone will thank Peter for starting the email response message to encourage a 100% response rate-it obviously was very successful! Please let me know when and what you would like to do with the money. We can split it up into a few events (ex. lots of little dessert nights), or do a large event all at once (ex. pasta dinner or pizza party). Please send me any suggestions! I would love to cook! Thanks again, and thank Peter!
Gena天幕電影及其他
刹車——停下來。決定今天什麼都不做了,聽聽音樂吧。這篇文章是聽著希臘的一段交響詩寫的,不知道感覺會不會不一樣。
每個人似乎都在不停地忙,忙著忙著就沒法停下來了。就像前幾天,國內的一些新東方的朋友過來晃了一下,還沒回過神,今天打電話他們又回到北京了。
Amazing, such a small world.(多小的一個世界啊!)有時候想別人為什麼那麼忙,自己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不知道為什麼忙成這樣?每天都在擔心今天會不會有吃飯的時間。有一個星期四,居然晚上9點了還沒有吃一頓飯。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接一個,而去吃飯的地方來回至少需要15分鐘。所以就一頓一頓地skip了。不過只要這些事情是自己願意做的,就覺得還行。我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忙了。但是生活似乎有一個加速度,一旦奔跑起來,就很難自己控制。也可能這和我的性格有關,也許天生就靜不下來吧。週一到週五忙吧,週六周日就是我自己的了。上周去了波士頓科技博物館,看了傳說中的“天幕電影”,整個屋頂就是一個球狀的螢幕,躺著看,絕對是視覺聽覺的享受。片名是“Greece, Secrets of the Past”(《希臘:過去的秘密》)。Discovery公司的片子做得果然好,尤其是音樂,真的是太好聽了,可以用壯美來形容。當愛琴海的波浪卷著天籟般的音樂從天幕上沖下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體驗到了光影的衝擊力。希臘的音樂融合了西方交響樂的氣勢磅礴和流汗音樂的輕鬆跳躍,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也從此喜歡上了這麼美妙的音樂。今天一個朋友幫我找到了這首歌,我請Konstantina這位正宗的希臘同學仔細聽了一遍歌詞,果然是希臘人,她聽了一遍,翻譯的歌詞居然和官方網站一個詞都不差。很喜歡其中最浪漫的一句:
Show me the new day, 告訴我新的一天,Each word of yours is a wish. 你的每一句話對我都是希望。
記得剛來學校的時候,Konstantina的媽媽陪她過來,每天聚餐的時候都熱情地教我們希臘文,可惜那時候沒有好好地跟她學。
看了一部感覺不夠,就看了第二部,“The Human Body”(《人體》),還覺得不過癮,又看了一部IMAX的“Bugs”(《昆蟲》),真是佩服,3D居然能把熱帶雨林昆蟲的世界表現得這麼細微。今天陪著一位國家美術館的朋友遊覽哈佛的博物館,我才發現哈佛的三座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世界級的珍寶。其中包括十幾件畢卡索、莫内、塞尚和羅丹的作品,還有很多中國的國寶級藝術品,本來應該是我陪她玩的,結果最後她給我結結實實地上了一下午的課。我明白了一些文物鑒賞的知識,知道了一點印象派、後印象派的知識,這幾天還得繼續請教她。
人生的河
有幾天沒有寫日記了。因為這段時間作業非常多,感恩節和耶誕節快來了,老師們開始帶著節日般的熱情佈置作業,大家也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完成。我現在有4個大的論文和課件要完成,同時必須籌備下個星期的一個重要活動。
隨著中美交流越來越多,國內經常有一些官員和學者朋友來哈佛訪問或者是參加一些學術會議。從這個周日開始會有一個論壇,國內會有大概二十多位大學的校長訪問哈佛,他們此行主要是來考察美國的高等教育。學校很重視這個活動,會邀請一些資深的教授來演講,題目自然會比較難,很多題材是我非常不熟悉的,所以得提前做好一切準備,包括熟悉嘉賓的演講大綱、和嘉賓溝通、熟悉他們講話的方式和語音、想到一切可能的細節……為什麼這篇日記的題目是《人生的河》呢?這個得從美國的選舉日說起。
11月7日是美國的選舉日。今年的中期選舉競爭特別激烈,共和黨試圖奪回失去了12年的參眾兩院控制權,所以攻勢猛烈。美國各大電視臺紛紛全天現場直播,我的導師早早地給我們幾個發了一封信,讓我們去他家裡看直播。導師本人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支持共和黨,特別關心這次選舉。我們幾個同學開著車去他家裡看直播看到晚上11點,實在等不到最終結果全部公佈了,於是回家休息。不過也算是經歷了一次美國的中期國會選舉的熱鬧。選舉中,電視臺的鏡頭紛紛轉向各路政治明星,我看到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身影。重新記起戈爾要歸功於他主演的一部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不合時宜的真相》),這部紀錄片上個星期日在哈佛科學中心禮堂放映,千余名學生去看了,看完之後全場鼓掌。
自從當年和布希競選總統失敗以後,戈爾就投身環保宣傳。因為布希拒絕簽訂《京都議定書》,戈爾就全球演講,宣傳全球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這部紀錄片就將戈爾的演講片段和他的一些人生回憶用蒙太奇的手法串聯起來。有他小時候的照片、有他孩子出車禍時的錄影、有他聽到競選失敗那一瞬間轉過身去擁抱他妻子的片段,非常感人。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競選失敗對他的沉重打擊,隨後的戈爾明顯比之前臃腫和憔悴了不少。這部紀錄片用最直觀的方式講到了全球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雖然也有人評論說這是黨派競爭的一種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認,溫室效應的確已經引發了很多氣候連鎖效應。不管爭論如何,戈爾繼續著他的演講,影片開始和結束都出現了他家鄉的一條安靜的小河:一個小孩子到一個政治家,又到一個環保主義演講家,一個滄桑的男人在遭受人生雙重打擊之後繼續堅強,落幕也英雄。人生的一切可能就像這一條河,堅強而執著地延伸……哈佛的管理模型、財務制度及獎學金制度
剛剛結束最後一天的活動,大家在Harvard Faculty Club(哈佛教工俱樂部)這所非常有名的學校官方餐廳裡舉行了晚宴,為期一周的校長論壇結束了。晚宴中遇到專程從紐約趕來的中國總領館的參贊先生,聊天時居然發現我們都來自一個城市,彼此老家相距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於是感歎世界真的是很小。這次活動我有幸擔任了六場專題講座和兩場校方官方歡迎晚宴的交傳翻譯,尤其是星期一和星期五每天連續翻譯8個小時,強度很大,但是收穫也很大。校方比較重視這次活動,特地邀請了幾位資深院長和“校長尋訪委員會”首席教育顧問做了這些講座,這些教授都是平時難得一見的,這次出山,講的東西非常寶貴。我把其中可以公開的一些資料總結整理了一下,希望給國內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鑒。哈佛大學目前有兩個校董會,一個是擁有實權的7人校董會(Harvard
Cooperation),校長是校董會的成員之一,也是主席。校董會定期召開會議,如果校長辭職,則由其他資深人員代為主持。由於薩默斯校長不慎得罪了文理學院這個最大學院的教授們,幾個月前剛剛被迫辭職,所以哈佛正在全美尋訪校長。“尋訪委員會”目前正在圈定候選人。這個校董會擁有學校的最高權力,包括財務、校長任命權。這個7人校董會是內選產生的,也就是說7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離開,則由另外6個人一起決定新的人選。這7個人裡面,除校長和總財務長(Treasurer)外,其他5個人均來自校外。除了7人校董之外,哈佛還有一個“Overseeing Committee(監督委員會)”,由32個成員組成。這32個成員由全體哈佛校友投票產生,每年開14次會。他們會組成“Visiting Committee(巡視委員會)”,負責巡視每個院的工作。院長及系主任向其彙報工作,但是這個委員會只擁有建議權,並沒有實權。校董會以下就是校長和學術副校長(Provost),校長由校董會任命,只對校董會負責,也是資深成員(Senior Member)。學術副校長是15年前剛剛設立的新職,主要負責將各個獨立的學院整合在一起。這個職位目前沒有實權,因為各個系主任直接對校長負責。但是目前有一種趨勢就是賦予學術副校長終身教授授予權。這樣學術副校長就會有更大的話語權。校長以下是哈佛11個學院的院長。學院彼此獨立,擁有財務及任命權。院長最主要的工作是向校友或社會募集資金。但是哈佛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鼓勵跨院募集。也就是說,文理學院不能向商學院的校友去募集資金,當然這樣的規定有時候也會有一些通融。在哈佛,學院教授也有一定的權力。薩默斯校長就是迫于文理學院兩派教授的壓力而被迫辭職。但是一般情況下,教授不會干預行政,只有到了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得到尊重的時候,他們才會聯合起來。(按照一位哈佛教育學院教授的說法,薩默斯校長的改革過於激進,所以樹敵過多。文理學院的兩派教授分歧一直很大,但是沒想到在薩默斯校長的問題上,兩派教授史無前例地團結了起來。)哈佛的財務模型是此次中國校長比較關心的問題。哈佛的校董掌管龐大的哈佛校產。有這樣一個說法,哈佛和麻省理工是劍橋市最大的地產擁有者。兩個學校擁有全市近一半的地產。哈佛的校友基金也是全美最大的,2006年達到280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5億美元。2004年這個數目是220億,是排名第二的耶魯(120億)的近兩倍。隨後是德州大學系統,普林斯頓和斯坦福分別是近100億。這些哈佛基金,分為不受限基金(捐贈人沒有指明款項的用途)和受限基金(捐贈人已經指明了款項的用途)。學校每年控制大概4%的使用率,並且從華爾街聘請兩位專業投資人管理。他們成功地用了十幾年時間,運用各種投資手段將資金翻了一番。當然這兩位投資人的年薪據說也達到了千萬美元。同時,學校的教授也可以接受研究資金。如果是來自政府的研究基金,要向學校上繳60%;如果來自私人捐贈,上繳15%,作為學校的公有發展基金。
每個學院的院長負責籌錢,所有學院財務完全獨立。如果要使用學校的公有財產,則向學院繳納一定的費用,校長負責籌集全校的發展資金。關於獎學金制度。在普林斯頓大學宣佈用助學金取代學生貸款之後,2001年2月21日,哈佛宣佈增加8,300萬美元的學生獎助學金,每個學生的資助數額增加2,000美元/年。目前的規定是年收入低於60,000美元的家庭的本科生,免除一切費用。目前哈佛基本已經實現所有有困難的本科生和全部博士生的學雜費用全免,並且教育學院等幾所致力於公共事務的學院,正在努力實現全體學生免費。除了免去的費用以外,學生還可以通過“work-study(勤工儉學)”等形式獲取學校的助學金。所以各種各樣的兼職在校內非常普遍。我身邊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有不同形式的兼職,甚至包括為盲人學生做筆記、做圖書管理員等等。這樣掙到的錢基本已經足夠解決生活費用了。
美國學生還可以申請佩爾助學金和斯泰福貸款,這些資料大家可以在網上找到,我就不一一羅列了。會議結束的時候,一位前院長說了這樣一句話:
“美國的高等教育成功輔助了美國經濟從農業經濟的轉型,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發揮類似的作用。所以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將對中國的未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臨行的時候,大家非常留戀這幾天的生活。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收到了一位校長的郵件。大家這些天在一起非常愉快,他走的時候說把這次與會的校長聯繫方式給我一份,沒想到這麼快就發過來了。
這個星期總是騎著自行車飛奔在會場和課堂之間,工作人員一定覺得非常有意思:每天總是有一個中國學生,穿得西裝革履,騎著自行車,背著書包,飛快地從一個地方沖到另外一個地方。雖然忙碌,但是每天非常興奮,因為這個領域我非常陌生但是很感興趣。每天都是這麼牛的教授,我還不能走神地聽,所以覺得收穫是非常大的。當然作為回報,學校也會付給我一筆很不錯的酬勞,足夠我去好好地旅遊一次了。終於忙完了這一陣,感恩節也要來了。不知道國內是不是有很濃的節日氣氛。Happy Thanksgiving to all, including myself!最後補充一個資料:目前全美中國留學生有20多萬(包括已經畢業留美工作的學生),新英格蘭地區大概有3萬。
我的哈佛日記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紐約,未知的以後
很久以前看過楊瀾的《憑海臨風》,這本書被那時年少的我翻得很破,有一篇文章叫做《紐約,紐約》,至今給我很深的印象,讓我對紐約充滿了嚮往和期待。也許楊瀾是我非常崇敬的一個人(可惜她唯一一次去清華的講座我卻錯過了,sigh),所以在她的影響下,很期待去體驗紐約。我希望這種體驗更早一些,因為我知道每個人走過了一定的年齡以後,有些感覺就很難再找到了。
和紐約的緣分最早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我有很多的好朋友,他們都在哥大讀書。楊瀾本人是哥大CIPA畢業,曉楠去年也去了同樣一個地方—— CIPA,她是我永遠感謝的好朋友,她的熱情、快樂和鼓勵讓我走出24歲本命年的低谷和一個彎道,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勇敢申請了一些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學校。哥大是我非常感激和尊敬的一所學校,因為她最早給我offer(錄取),所以在幾天後斯坦福 offer到的時候,我一度在哥大和斯坦福之間激烈地鬥爭,曾經想放棄所有的其他offers去斯坦福,但是因為斯坦福離紐約實在太遠,所以非常猶豫。
還好,我還是來到了紐約,因為去波士頓的航班得在紐約轉機,我在紐約停留了短暫的一個小時。
如果你愛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讓他去紐約吧,那裡是地獄。
感恩節學校給我們4天假期,親愛的T爺(我們的一個教授,大家都很喜歡他,年年評他最佳教授,因為名字中字母T很多,決定稱其T爺。)考慮我們要度假,取消了星期三的課,所以我就有了5天的假期,於是開始在美國的第一個長途旅行——紐約。
這次去紐約,我給自己安排了最滿的行程。我的一個好朋友看了我的旅*程以後說:“你會累趴下的,估計回不了波士頓了。”
累趴下來就累趴下吧,紐約實在有太多值得去體驗的地方:自由女神、華爾街、帝國大廈、世貿大廈遺址、百老匯的音樂劇、哥大、中央公園、大都會美術館、自然科學博物館、Woodbury Outlet購物中心……在一個好朋友的影響下,我開始喜歡上了旅遊,最理想的旅遊形式是背著一個包,穿著旅遊鞋、背心和牛仔褲,沒有什麼時間壓力地體驗一個地方,和陌生人聊一聊天,坐在廣場上休息一會兒。我知道人生中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時間和心情的,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希望去儘早體驗這種心情和經歷。
生命的輪回
明天早上參觀完大都會美術館,我就要去這次旅行的下一站——新澤西州,去度最後三天感恩節假期了。從昨天下午開始,紐約就開始下起冰冷的雨,那個時候我正在帝國大廈的樓頂,俯瞰著整個城市。
從哥倫比亞大學,到South Ferry(南渡口)、自由島、Ellis島、帝國大廈、世貿中心遺址,到時代廣場和百老匯、第五大街,我背著一個包,穿行在人海中,聽著各種各樣的語言,用眼睛去靜靜地觀察這個陌生的城市。在來紐約的路上,一個坐在我旁邊的紐約女孩告訴我,她的眼裡,波士頓是一個安靜的歐洲城市,而紐約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
這的確是一個沒有夜晚的大都市。我到達紐約的時候已經是深夜11點10分了,可是紐約的地鐵裡依然是擠得滿滿的,按照紐約當地人的說法,“This is a city that never sleeps.(這是一個不夜城。)”。
昨天一大早去了自由島和Ellis島,這是我到紐約的第一站。在Ellis島上,我沒有很快離開,我仔細地看了一部紀錄片“Island of Hope, Island of Tears”(《希望之島,眼淚之島》)。播放前,一個非常善於調動氣氛的講解員做了一個調查:“你從哪裡來?”,最後發現全場居然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We are a world.(這裡就是一個世界)”。他這句話很有意思。在紐約,哪裡都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各種語言,各種膚色。只要會講英語,你就會被當作New Yorker(紐約人)。
沒有飛機的時代,早期美國移民都從歐洲坐一個月的船來到Ellis島,接受嚴格的移民檢查,這部紀錄片就再現了當年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在想,其實每一個人都不過是世界太短暫的一瞬,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爭取希望,雖然這條路上也許充滿著不為人知的淚水。
專程選擇晚上去百老匯,我對這裡的音樂劇仰慕已久。但是百老匯並不是每一部音樂劇都會同時上演,每一段時間只會有一些特定的音樂劇。我本來想看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Evita》,但是這段時間上演的只有他的《歌劇魅影》,所以沒有看到。不過,我看到了百老匯最經典的一部音樂劇《獅子王》,這部音樂劇已經成為百老匯上座率最高的保留音樂劇之一。當然門票也是非常貴的。我去的時候,當天的門票已經幾乎銷售一空,只剩下最後幾張最好座位的高價票,(這裡門票分4檔,最便宜的是50 美元,最貴的是121美元)。為了更近距離地感受這部音樂劇,我買了最後的幾張121美元的票之一。不過事實證明這絕對是一個沒有遺憾的選擇。
這是我看過的最震撼的演出,我也許只能用震撼來形容。迪士尼公司成功地改編了那部著名的動畫片。在演出開始以前,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很放鬆的,可是當大幕拉開,音樂和燈光升起的時候,你可以非常明顯地感覺到每個人的表情瞬間統一起來: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整個音樂劇將大家帶到了非洲草原,似乎讓每一個人忘記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每一幕結束,觀眾都會集體鼓掌叫好。當音樂的主題歌“Circle of Life”(《生命的輪回》)最後響起的時候,全場起立,集體鼓掌5分鐘,然後很多朋友都參加了隨後的為非洲婦女舉行的慈善捐款。
生命的輪回,我又想起了今天早上去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的一幕。本來去之前我是抱著失望的心情的,因為據說這是一個很小的動物園,還沒有中關村廣場大,但是去了以後,我卻感覺這是我去過的最精緻的動物園。很多動物都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的。一個小小的園子,將熱帶雨林、北極南極、海洋陸地壓縮在一起,並且所有熱帶雨林的鳥都沒有籠子,大家可以去善意地觸摸它們的羽毛,它們也可以選擇飛走或者用翅膀拍你一下。
不過整個動物園最感人的一個場景就是為一個35歲,今年剛剛去世的海獅Breezy做的兩座紀念牌——紀念這只給無數人帶來快樂的海獅。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的。我們也許沒有必要去生硬地教育孩子該如何關心和愛別人,也許這兩個牌子,就可以最深刻地傳達一種愛的教育。
生命的輪回,就像中央公園動物園裡寫的那句著名的話:“一切都是生命輪回中的一瞬”。
We are all brief instants of the world. 我們都是世界的一瞬間。
Even the finest stone will split. 即使最堅硬的石頭也會破裂。
Even the gold will be tarnished. 即使金子也會褪色。
從Ellis島,到百老匯,到中央公園,到紐約的人來人往,也許每個人都是短暫一瞬,但是有的一瞬間卻能成為有意義的歷史,而有的卻會悄無聲息地滑過。
我們的孩子,是否也應該有這樣無聲的“愛的教育”?
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12月份是充滿節日快樂的一個月,但也是忙碌的一個月,離節日越近,就意味著作業越多。
從新澤西回來的那天晚上,我去練了兩個小時的車。下個星期五就要路考了,聽說這邊考官對外國男性駕駛員極其苛刻,所以考前還是多練一下比較好。美國練車比較貴,45分鐘30美元,所以國內的朋友如果來美國想考駕照的話,最好在國內抓緊時間練熟一些。雖然中國的駕照可以在美國用一年,但是很多國際學生還是願意考駕照,因為駕照在美國就意味著中國的身份證,上面會有你的National ID(國家編號),出行會方便很多。在麻塞諸塞州,筆試費是30美元,路考第一次是60美元,如果沒有過的話,第二次就得交80美元,這些都比國內貴很多。
耶誕節和新年快來了,這個長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劃。我會開始一次漫長的旅行。一路會去遊歷費城、華盛頓、亞特蘭大、奧蘭多和邁阿密五個城市,這也剛好是美國東部最有特色的五個城市。費城是美國最早的首都,華盛頓總統在那裡宣誓就職。華盛頓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館,還有很多有名的建築。奧蘭多和邁阿密是美國的度假勝地,因為這兩個地方擁有迪士尼世界和傳說中美國最好的海灘。
美國的旅遊和國內的不一樣,什麼都得在網上提前預訂。如果不提前訂好機票、旅店和門票,到了耶誕節那幾天就可能什麼都訂不到了。越早定下行程,就能得到越不錯的價格。按照我一個美國同學的說法,“旅行也是一門學問”。昨天剛剛訂好了機票,訂下了這個複雜的行程,同時意外地訂到了迪士尼All Movie Stars酒店12月31號晚上的房間(其實也不意外,蓄謀已久的),這就意味著一年的最後一天可以在迪士尼童話王國的焰火裡度過。據說那天晚上整個樂園會堅持到淩晨1點才關門。全世界有很多迪士尼,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小小的文字遊戲,奧蘭多的迪士尼叫Disney World,而其他地方叫Disneyland。從1971年建成,這裡就成了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地方。迪士尼世界比較可愛的一點是,一旦你預訂成功,它就會給你寄過來一個大包裹,幫助你安排在像6個迷宮一樣的主題公園的行程。除此之外,奧蘭多有一個很有名的海洋世界,這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邁阿密主要的景點是白色沙灘和水族館,這也是佛羅里達半島最南部的一個城市,在墨西哥灣的深處。
旅行可以讓一個人在忙碌之後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可以讓你去發現生活。就像我在紐約,看到了最繁華的摩天大樓,也看到了最貧窮的乞丐;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百老匯,也看到了破舊的地鐵站,即使是一個旁觀者,這些反差也會讓你去思考這個社會。社會是由很多面組成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去面對,這些都是真實的存在。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國內讀書,似乎身邊從來就沒有殘疾人同學,因此每個人都是健健康康的,於是覺得健康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在哈佛,我的身邊就生活著一些殘疾人朋友,他們讓我改變了生活的態度。在美國,申請大學的時候,你不必告訴別人你是不是殘疾人,如果被錄取的話,按照法律的要求,學校和社會必須保障殘疾人的學習機會。
就像今天,我們有一門課快結束了,我和旁邊的一個同學一起討論。她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士,每天坐著輪椅,牽著一條忠誠的黑狗來上課。每次上課,那條可愛的黑狗都會安安靜靜地趴在她的腳下,一直等她下課。老師讓我們討論,我剛好和她是一組,她平靜地對我說:“你能給我念一下你寫的東西嗎?我的眼睛看不見。”我才突然意識到她不僅不能自由地行走,而且她的眼睛也看不見,那條黑狗其實就是她生活的嚮導。上了一學期的課,我居然都沒有注意到,因為她總是那麼認真地聽著課,那麼專注地看著老師,我怎麼都想不到她的眼睛其實看不見。她告訴我,她不是哈佛的學生,她其實在附近的Lesley大學上學,但是在這裡選了一門課。由於她的眼睛看不見,她就買了一個“聽讀”軟體,把所有的課堂內容都先“聽”一遍,然後才來上課。
我又想起另一個同學,她患上了侏儒症,並且是個聾啞人,但是她也是非常認真地上每一節課。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她疲憊的樣子,仿佛生活對她來說是那麼的自然。前兩天我幫了她一個小忙,她還快樂地給我寫了一個感謝的紙條。
我對他們產生了一種崇敬,反過來想想自己,發現自己那些所謂的不快樂在他們的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人性中似乎都有這樣一個弱點,輕鬆擁有的珍貴東西往往會被我們忽視,於是越來越不容易快樂起來。其實真正有一天換一個角度,發現你擁有的是別人渴望卻無法得到的,你才會發現其實應該學會去感激自己擁有的幸運。
再一次去發現生活,生活的快樂其實就在你遺忘的角落……走出期末的壓力
今天下午剛剛做了一個期末主題陳述。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作業有很多形式,其中很主要的一種形式就是presentation,我把它翻譯成“主題陳述”。今天這節課,老師給我們每個人10分鐘陳述,然後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打分。對於亞洲學生來說,主題陳述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很難講得那麼流暢和快速,而且亞洲學生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行勝於言”,於是我們在表達方面沒有美國學生主動。為了這個陳述,我提前準備了兩天,首先是設定演講的大綱——確定最主要的內容——保證內容的流暢;其次是設計 powerpoint,不用太複雜,但是要保證最吸引人的內容一定出現在上面,比如圖片或者圖表。最後是反復地演練。
今天我是第二個講,我之前的同學是醫學院的一個加拿大男孩Daniel,他為了能夠10分鐘講完,語速幾乎已經趕上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直播,效果很不錯。我在他之後講,會有一些壓力。我上臺之後第一句話就是“英文不是我的母語,不過我儘量講得和Daniel一樣快”。大家都很善意地笑了笑。於是我開始演講,由於之前我已經排練了很多次,所以保持高速的語速不是問題,在新東方上課和講座習慣了,這樣的場合也不會很緊張。按照我的經驗,所有的聽眾都希望聽到一些新鮮的、沒聽過的東西,於是我適當地加入了一些中國的諺語。Blabla...時間正好卡在10分鐘的時候,我講完了最後一句話,在最後一頁的“Thank you”的旁邊,我有意加上了一個中文的“謝謝”。老師給我的評語是“Very impressive,you do a perfect job!”(非常棒!),她和同學們給了我禮貌的掌聲。回到座位上,那只熟悉的大黑狗居然還蹭上來舔了舔我的手——第一次陳述結束,完成了一門課的第一部分期末作業。
絕望和希望居然只有一步。直到上課前,我還在抱怨作業怎麼這麼多,但是認真準備以後,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以後,很快就換了一個心情。就像我的一個好朋友說的,我們總是很快就過濾掉不快樂的回憶,這樣生活就總是快樂的。
不過,這只是瘋狂期末中非常小的一步。
離耶誕節越來越近了,前兩天波士頓剛剛下了一場小雪。小雪在早上8點鐘準時降臨,漫天飛舞,非常美麗和浪漫,帶來了節日的快樂。但是快樂也不會獨自前來,離節日近了,就意味著比平時更忙。幾乎所有遇到的同學,都是匆匆忙忙地背著包趕路,忙著論文,presentation,期末考試……難怪有些哈佛本科生因為壓力太大以致通過裸奔來宣洩壓力。早就聽說哈佛有裸奔的傳統,雖然我還沒有親眼看到過,但是可以想像每個人的壓力。就好像我前幾天無意登錄一個也在美國留學的好朋友的博客,發現上面悲壯地寫著“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裡,我要完成8篇essay(論文),2個exam(考試),3個presentation(陳述),1個oral quiz(口頭考試),要是今天我寫不完第8篇論文我就不回家。”
一般來說,哈佛學生每學期會選擇4門課,16個學分,但是如果你覺得學有餘力,也可以多選一些。開學的時候,選了4門課以後,我發現星期四的時間表是空的,於是又選了第5門課。剛開始還覺得沒什麼,無非是每個星期多上3個小時的課而已,但是到了期末,麻煩就來了,5門課的論文一起壓過來,壓力可想而知。對於國際學生而言,每一門課的難度是雙倍的,因為無論是閱讀還是表達,我們都不能像美國學生那麼遊刃有餘。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生活過的世界是他們不熟悉的,我們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找出這些不同,再適當彌補我們的不足,就能夠體現出國際學生的價值。當然,即使是這樣,依然有非常疲憊的時候。這個時候,我會把生活安排得有規律一些。比如保證足夠的睡眠,每天去健身房一個小時,每天吃完晚飯去“哈佛合作社”(Harvard Coop,哈佛廣場中心的一家綜合書店,還有咖啡店和哈佛的紀念品。畢業的時候,也可以去那裡訂一個哈佛的校戒做紀念)看一個小時的旅行遊記,在波士頓的寒冬中夢想一下佛羅里達的陽光,然後再回到圖書館寫作業、看書。
不管怎麼樣,聖誕前的兩周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難熬的。我的身邊生活著很多傳說中的高人。比如我們同樓住的一個女孩兒,她的本科是北大化學系的第2名(她們系今年考上哈佛的有3個,第1名和第11名那兩個男孩兒也住在我們這一層樓),得到哈佛的全額獎學金攻讀化學博士,一路走來非常順利。但是我經常看到她每天晚上11點還背著書包去試驗室做試驗。像這樣的人在哈佛和麻省理工還很多,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美麗光環中的人,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他們每天這麼辛苦的一面。
似乎生活總是這樣,精彩的瞬間只是一些點綴,平凡和普通才是常態。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小小的快樂,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給點陽光就燦爛
早晨8點,一個寒冷的早晨,T爺的課總是最早的,早上8點20就開始,大家陸陸續續地到達,都是沒有太睡醒的樣子……今天早上對我而言,可謂是心事重重。
我選了一門課,教授是K老師,其實真名是Catherine,但是喜歡大家叫她Kay,所以我就叫她K姨。K姨是一位系主任,是一位資深的教授,她的課是我最喜歡的課之一。第一次上課,她穿著一雙高跟鞋走進來,然後往桌上一坐,高跟鞋一脫,開始上課,非常灑脫。“大家就叫我K吧”。我喜歡美國的這種交往方式,不管多重要的人物,多尊敬的老師或是長輩,大家都稱呼first name或者nickname,但是在中國,稱呼人的時候總是要帶著一個title(稱呼),比如某某處,某某局,感覺沒有那麼隨意和輕鬆。
K姨很好相處,期中的時候,還請我們去她的家裡面聚餐。但是對學生非常嚴格。上個星期三,K姨突然很嚴肅地宣佈,“大家的期中論文已經快改出來了,但是如果誰得的是B或者是B-,我就會邀請誰重寫”。名義是“邀請重寫”,實質就是委婉地說
“對不起,你沒及格,你得重寫”。自從K姨宣佈這條消息以後,大家就開始心事重重。誰都知道期末讓你重寫一篇論文意味著什麼。更重要的是,這對自信心是一個沉重打擊。
哈佛的課程有兩種評分法。如果你希望比較輕鬆,就選擇pass/fail,這樣你的成績單上就是及格或者沒及格。另一種評分法就是Grade,也就是A、B、C,這種評分法比較挑戰。因為成績單上會顯示你的課堂表現,如果是一串B或者B-的成績單肯定是不敢給人看的。開學的時候我的5門課全部選的是Grade,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不管怎麼樣,認真做一件事情,別給自己偷懶的藉口。
今天早上T爺課間休息的時候,我沖進K姨的辦公室,她的秘書告訴我,我們這一組的成績已經出來了。我一眼就看到了我的論文,幸運的是,不是B,是一個A,這就意味著我不用重寫這篇10頁的論文了。一般來說論文是助教先改第一遍,標上評語和建議分數,然後教授終審。幸運的是助教給我的A,K姨簽名了,雖然她的評語更加critical一些。
我看著論文上的評語,足足樂了一上午,感謝K 姨,感謝Chris助教,感謝Harvard,感謝CCTV,感謝MTV,感謝我的經紀公司東方國際…… 和美國學生比,亞洲學生的最大劣勢就是語言,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美國學生可以在論文中寫一首英文小詩,點綴一下。對於亞洲學生而言,就類似於讓一個美國學生在清華留學時寫一首七言絕句。拼語言我們肯定有劣勢。為了彌補這個劣勢,我寫論文時非常喜歡用圖表,這是我在清華的課堂上學到的,圖表可以讓論文更加條理清晰。我這次論文就用了一個圖表,助教和K姨的評語是“clear purpose,nice visual,solid definition, part-to-whole, lovely graphics”(目的明確,格式美觀,定義有力,局部到整體,可愛的圖表)。
期末這段時間真的是非常難熬,上個週末哪兒都沒去,用兩天時間廢寢忘食寫了一篇23頁單行距的期末論文,總算又完成了一門課期末論文的初稿,還需要一個周的時間修修補補,不過總算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寫論文的過程是艱難和辛苦的,但是寫完之後,看著預覽列印還是充滿成就感的。
還有3篇論文,其中有一篇“incredibly hard”巨難,我簡直都不知道該如何動筆!天哪,這就是傳說中的絕望的感覺嗎?我需要靈感!
艱難的期末,如果讀書不用寫論文該有多好,呵呵!經常這樣幻想……不過昨天早晨收到了一個美國朋友的邀請信,他和夫人邀請我去他華盛頓的家裡面過聖誕,感覺還是很高興的!想想大家一起在中國旅行,一起吃火宮殿的精美湘菜和蘭州的辣子,一起在飛機上聊著我們的打算,聊困了就睡會覺,然後接著聊。我說我最喜歡奧黛麗·赫本那樣的女演員,他說奧黛麗如果胖一點就好了。他的平和、軍人的氣質和高級外交官的風度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很多很多。又開始有些懷舊了。他說他退休以後就去做一個校董,我說我希望有能力每年資助一個家鄉的孩子去美國讀書。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但是記憶仿佛就在昨天。他任期已滿調回華盛頓,我遊學在波士頓。
他說他回國以後又得買車又得買房,因為他在海外太長時間了。不知道他在華盛頓的新家會怎麼樣?
如果費城24號不下雪的話,可以去Andrea夫人家,今天接到她的電話,如果那天不下雪的話,她和先生就開車帶著我去費城轉一圈。想想這些熱情的朋友,似乎感覺寒冷的冬天溫暖了一些。
寒冷的冬天,給點陽光就燦爛……母親
今天熬夜了,趕在北京時間12月18號的淩晨到來前,給母親送上生日的祝福。12月18日是媽媽的生日,不能趕回她的身邊,打個電話,給她道歉,也祝她生日快樂。這篇文章是美國東部時間深夜1點寫好的,也是我寫得最認真的一篇文章。我沒有告訴她,今天准點貼在這裡,我知道她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都會看一看我的博客,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她知道我在哈佛校園裡對她的祝福和牽掛。
寫這個日記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要告訴母親我這邊的真實生活。長大以後似乎已經不習慣再給家人寫信了。而博客是一個比較自然的方式,記錄我在這邊的生活。母親是這個博客的忠實讀者,她甚至會發現裡面的錯別字,然後提醒我改過來。如果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她也會在越洋電話裡誇一誇我。
幾乎每一年的生日都會陪在母親的身邊,陪她吃一頓飯,然後送上一份小禮物。記得最浪漫的一次創意是19歲那年,得了一筆1,000塊錢的獎學金,然後找遍所有的大商場,挑到了一個克的鉑金戒指。20代表著她和爸爸結婚20周年,而7和5代表著我的生日。母親很喜歡這個禮物,一直戴著。只是可惜前年一次洗碗的時候,被沖走了,不過依然是她很美好的一段回憶。
每個人都會經歷春風得意的時候和沮喪無助的時候。母親的偉大在於不論是春風得意的你,還是那個沮喪無助的你,她都會無私地愛著你。而我們也總是容易在順境的時候忘記身邊最親近的人,在逆境的時候才會想起她。
母親年輕時很喜歡照相,前幾年我回家,把家裡的照片都備份了一張數碼版的,有些珍貴的照片我一直帶在身邊。翻看過去的照片,能夠明顯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年輕時候的母親那麼美麗,一頭波浪一樣的大卷髮和一雙漂亮的大眼睛。慢慢地,她的身邊站著一個小孩子;慢慢地這個小孩子長高了長大了,而她漸漸地變老了。每一個母親都曾經擁有自己美麗的青春,可是當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長大,她們的美麗也會漸漸地褪去,但是她們卻會驕傲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健康地長大,沒有任何的怨言。
這麼多年,母親默默地陪著我,也受了不少委屈。她盡她最大的能力給我創造了一個成長的環境。小時候,她把我放在奶奶家,奶奶(我從小把母親的父母叫爺爺奶奶)是新中國第一批音樂老師,她和母親讓我喜歡上了音樂。爺爺很會享受生活,帶著我種花、打魚,因為我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所以母親和母親的一家都給了我最慷慨的愛和關懷。我和爺爺奶奶還有母親一家人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小時候的我非常不聽老師的話,很叛逆,屬於那種很不守紀律的孩子。在我們那個小城,這樣不聽話的孩子是最不受小學和中學老師歡迎的。但是母親總是鼓勵我,雖然有時候她也會批評我,但是更多的時候,她會包容我的叛逆。每次學校開完家長會,她就回來告訴我老師說我這個優點那個優點,但是缺點她會非常委婉地告訴我。到現在我才明白,這種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懂得怎麼保護我的自信和自尊,而自信和自尊是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力量。母親是個很要強的人,年輕的時候由於生活,她沒有實現她的很多夢想。她希望她唯一的兒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直到高三最後一學期以前,我的成績一直都不是特別好,當然高三的時候成績也沒好到哪裡去。但是她堅信我是能學好的,並且用她的方式去鼓勵我。如果她發現我們那個小城裡有哪個孩子非常出色,她總是會努力地帶我去那個家裡面坐一坐,交個朋友,潛移默化中,我也會學到他們的優點。每年高考以後,她總會每天晚
母親是我心中最美麗和善良的人上帶著我去我們小城那所最好的高中去看“錄取光榮榜”,鼓勵我也能夠走到外面的世界去。這個習慣她一直保存到現在,雖然我已經高考結束那麼多年了,她依然會關心別的孩子是否考到了不錯的學校。
今天熬夜了,趕在北京時間12月18號的淩晨到來前,給母親送上生日的祝福。12月18日是媽媽的生日,不能趕回她的身邊,打個電話,給她道歉,也祝她生日快樂。這篇文章是美國東部時間深夜1點寫好的,也是我寫得最認真的一篇文章。我沒有告訴她,今天准點貼在這裡,我知道她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都會看一看我的博客,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她知道我在哈佛校園裡對她的祝福和牽掛。
寫這個日記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要告訴母親我這邊的真實生活。長大以後似乎已經不習慣再給家人寫信了。而博客是一個比較自然的方式,記錄我在這邊的生活。母親是這個博客的忠實讀者,她甚至會發現裡面的錯別字,然後提醒我改過來。如果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她也會在越洋電話裡誇一誇我。
幾乎每一年的生日都會陪在母親的身邊,陪她吃一頓飯,然後送上一份小禮物。記得最浪漫的一次創意是19歲那年,得了一筆1,000塊錢的獎學金,然後找遍所有的大商場,挑到了一個克的鉑金戒指。20代表著她和爸爸結婚20周年,而7和5代表著我的生日。母親很喜歡這個禮物,一直戴著。只是可惜前年一次洗碗的時候,被沖走了,不過依然是她很美好的一段回憶。
每個人都會經歷春風得意的時候和沮喪無助的時候。母親的偉大在於不論是春風得意的你,還是那個沮喪無助的你,她都會無私地愛著你。而我們也總是容易在順境的時候忘記身邊最親近的人,在逆境的時候才會想起她。
母親年輕時很喜歡照相,前幾年我回家,把家裡的照片都備份了一張數碼版的,有些珍貴的照片我一直帶在身邊。翻看過去的照片,能夠明顯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年輕時候的母親那麼美麗,一頭波浪一樣的大卷髮和一雙漂亮的大眼睛。慢慢地,她的身邊站著一個小孩子;慢慢地這個小孩子長高了長大了,而她漸漸地變老了。每一個母親都曾經擁有自己美麗的青春,可是當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長大,她們的美麗也會漸漸地褪去,但是她們卻會驕傲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健康地長大,沒有任何的怨言。
這麼多年,母親默默地陪著我,也受了不少委屈。她盡她最大的能力給我創造了一個成長的環境。小時候,她把我放在奶奶家,奶奶(我從小把母親的父母叫爺爺奶奶)是新中國第一批音樂老師,她和母親讓我喜歡上了音樂。爺爺很會享受生活,帶著我種花、打魚,因為我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所以母親和母親的一家都給了我最慷慨的愛和關懷。我和爺爺奶奶還有母親一家人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小時候的我非常不聽老師的話,很叛逆,屬於那種很不守紀律的孩子。在我們那個小城,這樣不聽話的孩子是最不受小學和中學老師歡迎的。但是母親總是鼓勵我,雖然有時候她也會批評我,但是更多的時候,她會包容我的叛逆。每次學校開完家長會,她就回來告訴我老師說我這個優點那個優點,但是缺點她會非常委婉地告訴我。到現在我才明白,這種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懂得怎麼保護我的自信和自尊,而自信和自尊是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力量。母親是個很要強的人,年輕的時候由於*,她沒有實現她的很多夢想。她希望她唯一的兒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直到高三最後一學期以前,我的成績一直都不是特別好,當然高三的時候成績也沒好到哪裡去。但是她堅信我是能學好的,並且用她的方式去鼓勵我。如果她發現我們那個小城裡有哪個孩子非常出色,她總是會努力地帶我去那個家裡面坐一坐,交個朋友,潛移默化中,我也會學到他們的優點。每年高考以後,她總會每天晚
母親是我心中最美麗和善良的人上帶著我去我們小城那所最好的高中去看“錄取光榮榜”,鼓勵我也能夠走到外面的世界去。這個習慣她一直保存到現在,雖然我已經高考結束那麼多年了,她依然會關心別的孩子是否考到了不錯的學校。
母親幫助我走對了人生非常關鍵和有風險的幾步。大四考研的時候,我像很多考生一樣,堅持到了12月份突然不想考了,突發奇想打算去法國留學。那天,母親耐心地陪我聊了一個下午,讓我堅持到最後。現在想想,好險!幸好當時母親能夠耐心地勸我堅持了下來,否則我會走一段很大的彎路。
母親也有天下母親的缺點,比如說保守。她從小就教我走出小城,去一個更大的空間。所以當我在北京慢慢地安定下來的時候,她就不再希望我闖蕩世界了。她更願意看到我平平安安地生活,找到一個賢慧的妻子,在北京安家。只不過她已經教會了我奔跑,我就無法再停下來。所以從清華畢業以後我還是沒有聽她的話,暫別了北京,繼續我的奔跑。
母親教我學會感恩。曾經給我幫助過的人,她總會盡力去感謝他們。雖然現在看來,那些幫助已經非常遙遠了,但是母親告訴我,不管那些人現在的狀況是好還是壞,永遠不要忘記他們給你的幫助,沒有他們,你不可能這麼順利地走到今天。在新東方四年的工作母親是非常支援的。她告訴我,沒有新東方給你的機會和平臺,你不可能在這幾年成長這麼快。由於我在新東方工作,她也成了新東方的忠實支持者。俞敏洪老師和徐小平老師的很多文章,《東方馬車》這些書她都很認真地看,有時候發現很好的一些道理,她總會做好標籤,讓我也好好讀讀。這也是她的耐心之處。比如以前王輝耀先生的《我在東西方的奮鬥》、楊瀾的《憑海臨風》還有一些她覺得很好的書,她就會督促我認真地讀,要是發現我讀得不認真的話,她就會找到合適的機會讓我讀進去。
母親以前並不會用電腦,可是我出國了以後,她和父親不僅迅速學會了打字,而且學會了上網,這樣我們就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其實每個人的母親都有她們的偉大和可愛之處,但是我們越長大,就越不習慣表達我們對她們的感恩。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感謝母親的文章。母親,祝您生日快樂!
感謝母親,在我心裡您永遠是最美的……哈佛留學學什麼?
後天就要遠行了,這幾天似乎是我從未經歷過的輕鬆時刻,沒有工作,沒有作業,生活純粹到什麼事情都沒有,除了為漫長的旅行做準備。早上起來把房間仔仔細細地收拾了一遍,然後去哈佛Coop書店看那裡的整整兩架精美的遊記。舒適的地毯,暖融融的房間,靠在牆邊,沒有什麼人,只有一個可愛和熱心的售書小姑娘時不時過來寒暄幾句。我說我在為我的環遊美國做準備,她說“太棒了,我也希望能像你一樣環遊美國,我每天都看著這麼多精彩的旅行的書,但是沒有機會去這些地方”。一個紐約的好朋友打電話來,熱心地給我從奧蘭多到邁阿密的行程提了點建議。打完了還沒有忘記囑託我一句:“飛得開心!”
時間總是過得非常快,尤其是經歷一件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
一個學期結束了,仿佛昨天剛剛開始。
9月4號那天晚上,師姐和她先生去波士頓機場接我,我之前並不認識她,但是當她知道我是第一次來美國,沒有什麼朋友在這裡的時候,她和她的先生給了最熱情和慷慨的幫助。當我走出波士頓機場的時候,她就笑眯眯地等在那裡,然後帶著我上了地鐵。當地鐵在查理斯河上“飛過”,我第一次看到了夜空下的波士頓。波士頓的夜色真的是很美,尤其是晚上的查理斯河,很多漂亮的高樓都裝飾著美麗的燈,燈光倒映在河裡,查理斯河鋪著一層優雅的光。師姐帶著我走出哈佛廣場的地鐵站,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巧合,她帶著我走出的是廣場中心的那個出口。從地鐵走出來的一刹那,我迎面看到了一座座歐洲風格的古老的樓,那一瞬間,我似乎忘記了20個小時的航程,仿佛搭了一段地鐵就從地球另一端鑽到了這個完全陌生和新奇的世界——留學對於我而言,是很久以來的一個願望。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我對留學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在這一點上我對自己似乎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很羡慕那些能夠去世界知名大學學習的人,但是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有這樣一段經歷。
人生中總是有很多的無心之旅,期望太高的很難得到,沒有期望的卻飛到你的身邊——我開始了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
每個人的一輩子似乎總是處在一個平衡點上。得到的、失去的往往相遇得如此巧合。人生的長河中很難遇到一個徹底平靜的時刻。新的開始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新鮮和體驗,也意味著更多的未知。就像我暫別了北京平靜和舒適的生活,生活轉到了一個新的軌道。
留學意味著未知,未知讓我成長。
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裡,我感受到了非常現實的生活反差。由於出國1萬美元的外匯管制,我來美國的時候並沒有帶太多的錢,或者也是有意的,我希望考驗一下自己在這個新的國家裡的生存能力。而最開始的一周,學校承諾的錢還沒有到帳戶上(剛來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帳戶)。所有的留學生都會遇到最初每天“乘以8”的經歷。突然一下子那些超市里的東西在這裡還是國內那個價格,只是後面跟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幣的符號。來的第一天,我把所有的入學手續飛快地辦好以後,想去買一個手機,可是被告知,沒有 "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會安全號)和信用記錄的國際學生必須交300美元的押金,否則不能買手機。我並不習慣接受這樣的不信任。於是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趕快申請一個社會安全號。在哈佛得到社會安全號非常地容易,得到任何一份合法校園工作的國際學生都可以去申請。但是找到一份合適的兼職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給我的“Peer Advisor”(同學顧問)Radhika打了一個電話,她是一個熱情的印度女孩,在我還在國內的時候,她就有求必應。她當天下午就帶著我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一份非常適合我的兼職。這份工作和我的學習一點都不衝突,因為是另外一種學校資助學生的方式,所以報酬很不錯,和輕鬆的工作量是不成正比的。最重要的是,它給了我一個更進一步體驗美國的機會。現在想想,幸好當時行動得很快,因為這樣的機會並不是天天有的,第二周以後這樣合適的工作就很難找到了。就這樣,我度過了第一周。到了第二周,學校早先承諾的助學金也發下來了,這樣我就慢慢地告別了“乘以8”的時期。對於國內即將出國的朋友來說,選擇學校的時候一定要打聽學校的資助能力,如果學校資助能力不強的話,會活得特別難受和壓抑,因為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打工是嚴格控制的,除了在校園兼職以外,所有為校園以外的雇主服務都是非法的,但是學校的兼職機會很多,比如助教、助研、助寢等等。千萬別小看助寢(Residence Advisor,寢室助理管理員,職責包括召集學生開會、組織同層宿舍學生的業餘活動、溝通學校和住宿學生的關係等等),這是份美差,減免一學期住宿費(5,000美元左右),餐費(1,900美元),並且還有不錯的工資和美食(因為有很多social events,也就是說party)。反正美國大學的原則是能給學生做的盡可能讓學生做,讓學生自食其力,成為學校的雇員,良性迴圈。
由於來美國比較晚,我還沒有倒過來時差就開始暈乎乎地上課了。哈佛課程的最大特點在於完全尊重學生的建議。開學典禮以後,大家馬上就開始 “course shopping”。形象地說,就是學校給每個教授45分鐘的時間,向有興趣的學生介紹他的這門課程。老師就是一個推銷員,學生決定自己是否選你這門課。如果選的人太少,證明這門課沒有市場,就開不下去了,教授估計也得考慮走人了。除此以外,學生有一個月的時間去體驗這門課,如果不喜歡,也可以把這門課退掉。這樣教授必須全身心地上課。除此以外,期末我們都會給老師和助教評估,這點很像新東方課程結束時候的5分評分制,清華也採用了這種方式。我很喜歡這個方式。學生的滿意度是評價老師的最好指標,所以兩個月前的校長論壇找哈佛的中國留學生座談,我們大家都推薦中國的大學也引進這種機制,傾聽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想法,為學校帶來更多活力和*。
每天的課程是非常重的。學校付錢給你,就不會允許你浪費了它的錢。一般來說,選4門課是比較普遍的,也可以選5門,累一點,但是可以更飽滿地利用時間。我選了5門課,這就意味著我的課程強度比較大。週二、三和四的強度是最大的,我記憶中最累的一天是從早上8點鐘不停地上課,上到晚上9點,然後回到家繼續構思期中論文。我的很多朋友都有我這樣的經歷,尤其是那些選的課都集中在某幾天的同學。我看見一個女同學都累得哭了。也終於理解為什麼這裡有著名的哈佛裸奔,其實美國學生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不過有時候也很好奇,那些朋友哪裡找得出時間來裸奔?反正真正忙起來的時候,我很難抽出寬裕的時間裸奔,實在是“愛莫難奔”啊!呵呵,看來裸奔的人不一定真的忙。所以實在對不起了,最親愛的美國朋友們,我沒有時間參加你們的裸奔了,只能祝你們奔得愉快!)在最辛苦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年輕時的生活艱難和忙碌,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壓力是一筆財富。我出生在80年代,知道我們這一代人是從小沒經歷過什麼苦難或者大風大浪的,我希望把這樣的辛苦當作磨煉自己意志的一種方式。我也設計了自己的減壓方式,比如周日和假日我會什麼功課都不做,純粹出去遊歷;每天我會去健身房,鍛煉會帶給一個人積極的生活狀態。我會聽一些音樂,我的電腦裡的音樂全部放完是5個半小時,所以我寫論文最艱難的時候,我就從第一首歌放到最後一首,這樣5個半小時就過去了,也不覺得太枯燥。
來美國以後發現自己的英語變差了。這是我預料中的事情。對於中國學生而言,生活英語是一個死穴,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學正規英語,老師大多是中國老師,周圍講英語的大多都是同樣學著英語的中國人。所以我們會自己創造很多“獨特的英語”。當留學讓我沉浸在一個英語的世界裡,周圍每個人,哪怕一個10歲的小孩子都是你的英語老師,我開始逐步地改進自己的英語,很多以前的錯誤表達和發音都會慢慢地調整。我留心地鐵站和機場的手冊,甚至連食品包裝盒我也會仔細地看一遍,把不認識的詞查一遍之後才扔掉。聽力也是如此,很多詞彙和表達我從沒有聽過,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課我聽得不是太懂,尤其是美國那些講話巨快的同學。於是除了上課以外,我盡力利用工作和旅行的機會去學習英語,尤其是提高自己的聽力水準。這也是為什麼我去報駕校考試的原因,我希望創造更多的機會理解這個社會的規則。
當然,美國也不是什麼都好,這個國家也有太多的問題,比如種族問題。哈佛也是一樣,有時候把哈佛和清華比,我發現哈佛就沒有清華超級發達的BBS校園網路,學生之間的交流沒有那麼通暢,很多困難都不知道找誰去問。但是留學不是來挑刺的,我更感興趣的不是去挑別人的毛病,而是去靜靜地觀察和思考我們可以往中國帶回什麼。
文化的衝擊和混血會帶給一個年輕人很多的靈感和新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像中西方這樣差別很大的文化。在留學的日子裡,每一個留學生都會慢慢學會以前沒有機會學的東西,小到把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做飯理財,大到有時候規劃自己的人生,或者站到一個客觀的角度,思考我們自豪但又多災多難的祖國——輝煌的文明不總是一件好事。輝煌的過去往往會讓我們沉浸于美麗和虛幻的回憶,並且失去了打造另一個輝煌的創造力,對於一個人如此,對於一個民族也是如此。這不也是一個平衡點嗎?
這是環遊美國前寫的最後一篇日記,紀念和總結我在這裡的一學期的生活——辛苦、快樂、新鮮、衝擊、改變——這也是每一個海外留學生經歷的普通的生活,我很幸運,成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
我的哈佛日記 完整地生活
當公主嫁給海盜
聖誕和新年馬上就要來了,每一個人就像候鳥一樣,隨時準備起飛,從一個城市飛到另一個城市。
哈佛廣場漂亮極了,像一個冬天童話裡的城堡,每一個樓都掛著美麗的聖誕花環(wreath),樓前的每一棵聖誕樹,都掛著美麗的燈,燈火營造了一個類似韓劇的浪漫世界。老師剛剛請我們到她家裡聚餐,美國人的住房條件實在是讓人羡慕,老師和他先生住在Buckminster區,一棟棟樓就像一個個室內花園,大得不得了。有時候都會為他們擔心,這麼大的房子,兩個人住不冷清嗎?於是似乎理解,美國家庭生孩子一般都是三個或更多,大型“嬰兒小推車”比自行車要多,一“窩”小孩子被爸爸媽媽推著,(對不起,美國小朋友們,我不是故意用這個量詞的,我的確第一個想到就是這個詞),一個個睜著迷茫眼睛忽閃忽閃地看著世界,如果是一個孩子實在就太孤獨了。
最後檢查了一遍論文,點擊發送,5份論文飛到5位老師的郵箱。揉一揉疲憊的眼睛,告訴自己,寒假到來了!美國的聖誕假期非常長,作業大多都是1月份截止,因此,如果提前辛苦一點,把作業做完的話,就可以延長有效假期。為了給自己放這個長假,不至於在1月份窩在學校寫論文,我連續兩個星期哪裡都沒有去,每天全身心完成我的期末論文,常常都是圖書館最後一個走出去的。當一切結束的時候,最後預覽一下剛剛完成的總共一百多頁的論文,快樂的瞬間沖走了所有的辛苦——樂得在床上翻了一個跟頭,然後用烤箱做了一盤雞翅烤土豆,慶祝自己還活著。
既然活著,就開始到處走走,如果走不到的話,飛飛也行。加入飛往各地的鳥群吧。這幾天大家見面的問題都是:聖誕去哪兒?然後握手,然後一個吻面禮。一個菲律賓朋友,估計長這麼大沒遇到過這麼冷的天氣,最厚的衣服也就是一件薄外套。他是最不幸的,要回馬尼拉給胳膊動手術,不知道是不是凍壞了。美國朋友裡面有回家的,有滑雪的,有到中國旅遊的,有窩在學校寫論文順便“哈佛半月遊”的,有去加勒比海的,有去巴哈馬的,有去阿拉斯加的,幹什麼的都有!我還是喜歡溫暖一點的地方,有陽光、海洋還有愜意的沙灘,順便考察一下美國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於是從24號到1月20號,我就會飛個不停,這是我為自己設計的一個行程:
24日 波士頓 — 費城(2個小時航班,晚上費城平安夜晚餐)
25日 費城(美國的第一個首都,自由鐘和獨立廳是這個城市的象徵)
26日~28號 華盛頓(美國首都,政治中心,博物館、紀念堂、著名建築及城市佈局)
29日~2日 華盛頓 — 奧蘭多 (佛羅里達首府,迪士尼世界四個主題公園及新年焰火、海洋世界、 Universal Studio,沿途經停亞特蘭大)
2日~4日 邁阿密 (白色海灘、熱帶植物園、古巴移民文化)
5日~11日 在波士頓郊區一個滑雪度假村滑雪,11日《滿城盡帶黃金甲( Curse of Golden Flower)》新英格蘭地區首映,支援國產電影,美國這邊的門票美元
12日 波士頓 — 夏威夷(13個半小時,途經芝加哥)
12日~14日 瓦胡島(檀香山)(珍珠港、密蘇蘇裡艦和鑽石火山、夏威夷國王王宮——美國唯一的王宮、波希米亞文化、Waikiki海灘、海底世界潛水、aloha精神)
15日~18日 茂易島(Maui,熱帶雨林、海灘、火山)及大島(Big Island)——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公園,茂易島的廣告是美國的馬克·吐溫在1800 年寫下的這樣一句話:“I went to Maui to stay a week and remained five. I never spent so pleasant a month before, or bade any place goodbye so gratefully. I h*e not once thought of business, or care or human toil or trouble or sorrow or weariness, and the memory of it will remain with me always." (我本來打算在茂易島上度一星期假,但卻待了五周。我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待得如此愉悅,或是離開時如此的依依不捨過,在茂易島上,我從未想過生意上的事情、感傷、人類的痛苦、煩惱、悲傷或疲憊……而這一切的記憶將會伴我一生。)
19日~20日 檀香山—波士頓(13個半小時的航程,沿途經停達拉斯)
這是我在寫論文枯燥的日子裡設計出來的,機票、旅店還有各種各樣的票打出來厚厚的一遝,是我目前最長的一次旅行。我的一個朋友看到我的一堆機票以後說,看來我24號得給你送行,因為再次看到你只能是1月20號了,如果中間想見到你了,我只能看看天空,朝你飛的方向定位。
旅行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在美國旅行,更是一件相對比較複雜的事情。在中國旅行,機票的差價不是很大,所以不用太早預約。但是美國的機票一般都是提前一個月預約好,否則價格每過一個周都會飆升100美元左右,尤其是在旅行旺季。其次是旅店,在旺季一般很多旅店都會客源滾滾,所以也得提前在網上預約,有一些熱點地區,比如夏天的黃石公園的旅店,提前一年訂有時候都很難訂到。然後是交通,美國的汽車普及已經非常到位,很多旅遊景點都是租車,像邁阿密和茂易島的公交系統是出了名的不發達,所以汽車也得預約。這次的長
假旅行比較複雜,並且去的都是美國冬天最熱鬧的地方,所以深感安排一個合理行程的不容易,旅行的學問也可以開一門研究課程。
旅行的快樂不一定全在路上。行前的準備其實也有很大的樂趣。以華盛頓為例,華盛頓是美國歷史最豐富的一個城市,每一幢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歷史的海洋。因為會去那個城市生活三天,所以我就仔細地閱讀這些歷史故事。比如我還會去拜訪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這是美國非常著名的一個動物園,最著名的就是美國僅有的三隻中國大熊貓。我會提前去網站把主要的動物的名字和介紹查一遍,不認識的就做個筆記。我喜歡那些動物,所以希望能記住它們的名字。美國著名景點的網站做得超級詳細,足夠讓人先虛擬地遊一遍。還有夏威夷,這裡有著完全不同於美國本土的地理和風土人情,我會在那裡生活7天,所以也希望在行前多讀一些關於這些地理和歷史的書。單純讀歷史和地理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為了旅行而讀這些東西,就會發現無盡的樂趣。
其實,旅行的快樂也在路上。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你是一個陌生的觀察者。我觀察城市的表情,體驗異國的生活。每一天眼睛都睜得大大的,擔心錯過了什麼陌生的未知。由於沒有參加旅遊團,可以充分享受時間的寬裕,我甚至習慣帶著一個筆記本,把一些不認識的單詞和好的句子記下來,回到家慢慢地查。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裡,對於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雖然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但是還是有好多詞不認識,好多表達不熟悉,旅行可以讓你沉浸在英語的海洋中。旅行可以遇到陌生的朋友,大家可能出生在地球的兩端,但是卻相遇在一個航班、一個小鎮,快樂、輕鬆地交談。
旅行的最大樂趣在於體驗一種陌生的文化。以奧蘭多迪士尼世界為例。訂好門票和酒店以後,迪士尼就會給你寄來一封確認信,隨後跟上6個主題公園的詳細地圖、專案介紹和DVD導遊光碟。我仔仔細細地看完了光碟,就像看一部電影一樣,很不錯。看完感覺迪士尼所有的主題就是一個詞——夢想。每一個細節都告訴你,我們這裡是你實現夢想的地方。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記得小時候,老師問我們夢想的時候,我們都乖乖地說:老師,我的夢想是做一個科學家,做一個醫生,做一個……老師就會按照慣例說:說得好!好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在迪士尼的DVD中,聽到最多的是兩個詞:公主和海盜。小姑娘總是說:“我想做一個公主。”然後白雪公主、美人魚公主、睡美人公主就會翩翩而來,送上一個香吻,然後相擁而笑……可是小男孩兒都會說:我想做一個海盜,然後就會飛來一把寶劍,敵人紛紛出現,刀光劍影……仔細想一想,這也是美國夢想的一部分。有什麼不好呢?海盜大多都沒什麼錢和家族背景,他們劫富濟貧、無牽無掛、俠義凜然,就像早期美國移民和牛仔,四處闖蕩。還有,海盜都不太乖,能欺負別人,但是不允許被欺負;公主大多溫柔善良、家庭背景良好、能歌善舞、高貴典雅。於是迪士尼推出很多為未來的“海盜”和“公主”們設計的遊戲。
生意做大的關鍵,其實就是抓住人們心裡最容易被打動的地方。最精明的生意人就是能看透你的心做生意。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點什麼了呢?我不太認為一個中國男孩子突然蹦出來說他想做海盜,會一如既往地得到一朵小紅花。他也許會得到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解:“孩子,海盜是壞人,還是做科學家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中國的孩子是不是太馴良了呢?
公主嫁給海盜,生下一群米老鼠,機靈可愛、不愁吃不愁穿,似乎也挺幸福的,不是嗎?
夢想的力量
奧蘭多之前,我對那裡充滿了期待,我知道那裡有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世界,也有久負盛名的Universal Studio(環球樂園)和Sea World(海洋世界)。期望值太高,往往容易失望——生活的經驗無數次地這樣告訴我。但是這一次,這一條經驗徹底失效了:奧蘭多給了我夢幻一樣的體驗,遠遠超過了我已經足夠高的期望值。雖然我一直對迪士尼這樣的主題公園保持著複雜的感情,畢竟我不再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走的地方多了,見的事情多了,不再容易被打動。我想像中的迪士尼應該是一個孩子的天堂,無憂無慮地笑,無憂無慮地尖叫,牽著爸爸媽媽的手無憂無慮地吃著冰激淩和零食,……“有很多遊樂項目我肯定是不去的,看看別人玩就行了”,走之前我跟一個好朋友說。
然而奧蘭多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這是一個 “造夢”的城市,夢想讓每一個人獲得久違的感動和快樂。
去奧蘭多之前我並不是太舒服。華盛頓的三天博物館之旅實在是過於細緻,我深度考察了每一個著名的博物館,加上北方的空氣寒冷,終於感冒了。來美國以後的第一次感冒,很不幸,是在路上。機場不太容易買到感冒藥,我只能昏昏沉沉地坐在飛機上和感冒“單挑”。沒有藥,唯一的辦法就是喝很多很多的橙汁。直到曬到了奧蘭多的太陽,感冒才慢慢地好了起來。看來陽光是治療感冒的良藥。
中午到了奧蘭多,這一天就只剩下半天時間了,我去了Sea World(海洋世界),沒有太高的期望值,只是想去走走路,曬曬太陽。我去過很多不錯的水族館,北京的、青島的、波士頓的、華盛頓的,各路江河湖海的水族館都算很仔細地拜訪過了一遍。在三亞的蜈支洲島,我甚至請求潛水夫帶著我潛到了普通遊客被允許潛的最深的地方,去感受熱帶的海洋。上岸以後,潛水夫對我說:“別的遊客都是我們拽著往下游,你是第一個拽潛水夫往下扎猛子的傢伙。”
“就算去隨便逛逛吧”,我對自己說。然而到了海洋世界,我發現自己錯了。海洋世界絕對不是僅僅去看看動物展覽或者馴獸表演的地方,那裡是一個神奇的人與自然的舞臺,每一個節目都被賦予了很多想像力,於是我漸漸融入了那裡。海洋世界最著名的演出是“Believe”(《相信》),主演是27頭Killer Whale。我不知道在英語中,這麼可愛的鯨魚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恐怖的名字。Killer Whale全身只有黑色和白色,漂亮極了。它們有很好的聽力,但是幾乎沒有視力。為什麼名字叫《相信》呢?“If you see the giant whales dancing with us,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that you cannot believe.(如果你看到巨大的Killer Whale都能和人類在音樂中如此和諧地舞蹈,你還有什麼事情不能相信呢?)”海洋世界的董事長這樣說。《相信》震撼了全場幾乎每一個觀眾。巨大的海水池和四塊液晶顯示幕在鐳射的映襯下流光溢彩,Killer Whale的每一個動作和音樂的節拍完全吻合,你會驚歎它們是怎麼樣如此精確地感受到音樂節拍的。整個演出是一場四幕的音樂劇,講的是一個小男孩每天都會去海邊看 Killer Whale,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和它們一起在海裡無拘無束地游泳。他自己刻了一個Killer Whale的項鍊吊墜,戴在身上。小男孩長成了小夥子,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他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實現和他一樣的夢。於是他走到觀眾中,抱起了一個幾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站在水池邊,Killer Whale從水裡浮了出來,吻了一下小姑娘,然後小夥子把項鍊摘了下來,掛在小姑娘的脖子上——音樂、海水、燈光營造了一個夢幻一樣的藍色舞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夢想在這個夢幻的舞臺上得到了傳遞。所有的觀眾都站立起來為這個演出鼓掌,或許讓我們感動的不是Killer Whale的跳躍有多麼準確,不是舞臺的燈光有多麼豪華,不是音樂有多麼振奮,讓我們感動的更多是演出表達的一個大家心中的夢想:和大自然和諧的相處,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尊重生命。
一個普通的夢想,卻能點亮我們心裡的火焰,用心去發現,奧蘭多的夢想無處不在。
夢想是什麼?迪士尼先生說,夢想就是人類無拘無束的發現和創造。於是他創建了一個心中夢想的樂園。他夢想每一個美國家庭都能尊重家庭的價值,於是他建造了一個個主題公園,讓童話裡的人物走出城堡,陪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過山車和飛毯,一起走進快樂美好的童話世界。他夢想孩子們能夠學會勇敢和堅強,於是也為每一個動畫片的主人公設置了很多挑戰和困難,但是最後總是能夠戰勝這些困難。他夢想世界能夠和諧相處,於是他創建了Epcot(未來世界)的World Showcase(世界之窗),讓你在一個地方體驗世界風情。迪士尼的偶像是林肯總統,他夢想孩子們能夠熱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國家,於是迪士尼Epcot裡的“American Adventure”(《探險美國》)教給孩子們民族自豪感,鼓勵他們繼續探索。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健康的心態,都懂得愛和被愛,於是他為Mickey(米老鼠)找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Minnie,為灰姑娘找來王子,讓美女去陪伴善良和勇敢的野獸。與其對孩子們粗暴的呵斥和警告,我們還不如學會用更加藝術的方式教會他們如何去愛與被愛……夢想改變了奧蘭多。70年代以前,奧蘭多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氣的城市,這裡甚至不臨海,除了良好的氣候和眾多的瀉湖(Lagoon),這裡幾乎什麼都沒有。但是迪士尼的6個主題公園和酒店群的建立、環球樂園和海洋世界的發展為這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聲譽,由此打造了一個人滿為患的世界頂級樂園。這讓我聯想起我在國內去的很多地方。在中國,絕對可以找出不少自然景色可與美國相比的地方,但是這些遊覽景點大多滿足在原始景觀的欣賞,於是無辜的中國遊客只能看看景、照照相,然後看看景、再照照相,很少有別的事情可以做。記得2004年我去桂林的陽朔欣賞了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那台節目用現代的燈光、音樂、舞美將傳統的文化完美地呈現了出來。如果這樣的深度開掘更多一些,也許我們的旅遊市場可以更加成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外遊客。
做夢有時候也很辛苦。在迪士尼的三天時間非常的辛苦,由於趕上了迪士尼一年中最熱鬧的三天(由於人實在太多,迪士尼的Magic Garden和Epcot不得不每天下午關門謝客,因為達到了最大的飽和),如果想體驗所有的項目,就得起早貪黑。每天早上就有很多人沖進樂園,這個時間可以不用排隊去把經典的遊樂項目體驗一遍;等10點鐘人慢慢多起來,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去看那些經典的3D、4D、水幕、天幕、360度環繞、鐳射等各式各樣的電影和演出。以4D電影為例,迪士尼把光、影、音樂、傳統木偶甚至是皮影戲用高科技的方式結合到了極致。
影片裡面下雨,電影院裡面就開始飄雨;影片裡颳風,電影院裡就風聲四起;影片裡面出現美食,電影院裡就開始飄過陣陣香氣,影片裡出現昆蟲大軍,電影院的椅子就真的配合起來,仿佛一群群昆蟲從你身邊爬過……高科技加上精彩的創意、幽默搞笑或者出其不意,讓每一個人的神經保持著高度興奮。晚上迪士尼除了Animal Kingdom以外都會有精彩的焰火,Magic Kingdom在灰姑娘城堡前的著名焰火表演“Wish”,Epcot的“Globe”,MGM-studio的“Lights and Nights”以及“Fantas-mic”都會讓你不知疲憊……當然,體驗節日狂歡的代價就是人山人海,到了31號新年前夜的時候,迪士尼樂園已經寸步難移,想吃點東西都得排一個多小時的隊……
190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家庭的迪士尼先生,用一生的時間去追求他心中的一個夢,從一隻米老鼠,到無數的經典卡通形象,他創造了一個動畫片的新紀元;他和哥哥Roy一起,把所有別人連想都不敢想的都想了一遍,並且做了一遍,於是成就了著名的迪士尼帝國。這又讓我想起了我在華盛頓國家航太博物館裡看到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的一句話:
“我們最感謝父母的就是,他們從來不覺得我們的奇怪想法可笑,總是支持我們去靠近我們的夢想。”
一隻老鼠成就了一個龐大和成功的商業帝國,也同時帶給這個世界一種獨特的家庭歡樂與和諧;一個飛翔的夢成就了一種飛行器的誕生,也改變了世界的節奏。夢想的剛開始在普通人眼中都是荒誕稚嫩的,夢想家的偉大在於堅持這個夢想,而一個有生命力的社會也應該去培養和包容這些夢想家。
看到別人的夢如此精彩,我問自己:“你的夢想是什麼?”小時候,我在家裡的牆上寫著“我的夢想是長大”,至於長大了以後幹什麼,我沒有仔細地想過,或者想了擔心被別人笑話,於是沒敢想太多;現在真正地長大了,我的夢想呢?
在迪士尼看的最後一部360度環繞電影是《中國》,這部15分鐘電影真是敢想,讓李白復活,長髯飄飄,站在明代的長城上,用無比流利的英文給你介紹上海浦東和中國各地,絕了!看完後全場鼓掌。
敢想才敢做,夢想改變了一個城市,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讓夢想照進現實…… 全書選載完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