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九種教育方法 -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作者:劉暢
前言
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採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父母採用什麼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們的競爭。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被壓抑住了,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
現在,很多父母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都能認識到:讓孩子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靠後天的努力和父母的引導;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來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是天才,只要父母能用培養天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是的,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然而,很多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因此,系統全面地瞭解在世界上發揮巨大影響的教育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真正適合的教育路線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著名的9種教育方法,系統地介紹了每種教育方法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運用,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權威、最完美的教育聖經。這些方法不僅培育出了一個個神奇的天才少年,而且也在世界上廣受歡迎,被世人奉為圭臬: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M
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教育思想精華的書。這些教育方法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人們的實踐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教育寶典。全球已有數百萬家長從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幫助,使他們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聰明的父母可以從本書中發現一條完美教育的路線指南,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才的希望就在眼前,培養教育的秘密就在身邊,悉心閱讀此書,借鑒這些經典的教育方法,你會發現——天才就在你的身邊!
匯總一下九種育兒方法:
第一部分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第二部分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一、音樂才能教育的奇跡

鈴木鎮一出生於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經營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廠。22歲時鈴木鎮一赴德國學習音樂,回國後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對孩子進行天才教育,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著有《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

你可曾看到過3000人同時進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嗎?

在日本,從全國彙集而來的學生,按照從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規模,逐漸遞增,最後達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會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兒,甚至很多是三四歲的幼兒,並且完全沒有經過統一的訓練嗎?

恐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演奏會了。這些無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與會的所有聽眾都深受感動,很多人都是邊聽邊流淚——對如此眾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驚訝,被那高超優美的音樂所感動。

同樣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樂大師們。

1955年的某一個晚上,日本松本音樂學院等待著世界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學院合唱團的到來。在一個合唱隊員無法置信,甚至懷疑是否走錯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樓裡,30名幼兒和小學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創作的《落第協奏曲》。

刹那間,合唱團的所有成員都顯露出了非常驚訝的神色,他們萬萬沒想到,竟會從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操作的小提琴中發出巴赫創作的難演奏的曲子,而且聲音如此優雅。

驚奇突然變成了強烈的感動。接著,孩子們又合奏了兩三個曲子。然後,合唱團的指揮者達皮特教授說:奇跡!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這回我想聽一聽前排小孩子們的獨奏。

被點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拉了巴赫創作的協奏曲《協奏曲第一號E短調》,拉得非常出色。

接著又點了第二個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她拉了維瓦特創作的《G?莫爾協奏曲》,同樣精彩。

合唱團的成員們對孩子們的演奏都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激動。他們與指揮者都並排站在鋼琴的旁邊說:讓我們一起唱吧。

著裝美麗的合唱隊和優美的伴奏聲使松本音樂學院的破舊大廳頓時變成了盛大的家庭音樂會。

另一個場景。1961416日,在東京文京公會堂的舞臺上,400512歲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齊地排好了隊。他們在等待著20世紀誕生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紮斯先生的到來。卡紮斯先生剛一進入會堂,當看見舞臺上排列著的400個孩子,他就激動地一面高高地揮著手,一面就座。與此同時,舞臺上一齊奏起了《閃閃星星變奏曲》。

好!——好!

這位年邁的巨匠一面驚歎地睜大眼睛觀看,一面連連不斷地流露出讚歎之聲。當孩子們演奏起波巴魯德和巴赫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時,他的激動之情達到了頂點。

老先生被感動得哭了,眼裡充滿了淚水,話都說不出來了。演奏結束後,他給孩子們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這是自己親眼見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動的場面……”人數眾多的、年幼孩子們的合奏,簡直如同一人獨奏的那樣和諧。這些孩子既不是精選出來的尖子,也沒有經過其他什麼特殊的訓練。究竟是誰創造了這個令全世界關注的奇跡呢?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樂家鈴木鎮一先生。 鈴木鎮一出生於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經營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廠。22歲時鈴木鎮一赴德國學習音樂,回國後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對孩子進行天才教育,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著有《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

你可曾看到過3000人同時進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嗎?

在日本,從全國彙集而來的學生,按照從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規模,逐漸遞增,最後達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會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兒,甚至很多是三四歲的幼兒,並且完全沒有經過統一的訓練嗎?

恐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演奏會了。這些無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與會的所有聽眾都深受感動,很多人都是邊聽邊流淚——對如此眾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驚訝,被那高超優美的音樂所感動。

同樣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樂大師們。

1955年的某一個晚上,日本松本音樂學院等待著世界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學院合唱團的到來。在一個合唱隊員無法置信,甚至懷疑是否走錯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樓裡,30名幼兒和小學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創作的《落第協奏曲》。

刹那間,合唱團的所有成員都顯露出了非常驚訝的神色,他們萬萬沒想到,竟會從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操作的小提琴中發出巴赫創作的難演奏的曲子,而且聲音如此優雅。

驚奇突然變成了強烈的感動。接著,孩子們又合奏了兩三個曲子。然後,合唱團的指揮者達皮特教授說:奇跡!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這回我想聽一聽前排小孩子們的獨奏。

被點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拉了巴赫創作的協奏曲《協奏曲第一號E短調》,拉得非常出色。

接著又點了第二個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個。她拉了維瓦特創作的《G?莫爾協奏曲》,同樣精彩。

合唱團的成員們對孩子們的演奏都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激動。他們與指揮者都並排站在鋼琴的旁邊說:讓我們一起唱吧。

著裝美麗的合唱隊和優美的伴奏聲使松本音樂學院的破舊大廳頓時變成了盛大的家庭音樂會。

另一個場景。1961416日,在東京文京公會堂的舞臺上,400512歲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齊地排好了隊。他們在等待著20世紀誕生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紮斯先生的到來。卡紮斯先生剛一進入會堂,當看見舞臺上排列著的400個孩子,他就激動地一面高高地揮著手,一面就座。與此同時,舞臺上一齊奏起了《閃閃星星變奏曲》。

好!——好!

這位年邁的巨匠一面驚歎地睜大眼睛觀看,一面連連不斷地流露出讚歎之聲。當孩子們演奏起波巴魯德和巴赫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時,他的激動之情達到了頂點。

老先生被感動得哭了,眼裡充滿了淚水,話都說不出來了。演奏結束後,他給孩子們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這是自己親眼見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動的場面……”人數眾多的、年幼孩子們的合奏,簡直如同一人獨奏的那樣和諧。這些孩子既不是精選出來的尖子,也沒有經過其他什麼特殊的訓練。究竟是誰創造了這個令全世界關注的奇跡呢?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樂家鈴木鎮一先生。

二、從藝術中認識到人生的價值

鈴木鎮一先生生於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鈴木政吉,經營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小提琴的工廠,政吉為人誠實,不斤斤計較,對事物總是熱心而不懈地鑽研。在他86歲去世以前,一直從事新產品的研究,並獲得21項專利。他這種對產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熱情以及努力的姿態對鈴木鎮一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鈴木鎮一是在小提琴工廠裡成長起來的。小時候兄弟之間在打架時,常把小提琴作為打架的武器。小提琴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種玩具而已。

他上中學進入了名古屋市立商業學校後,鈴木開始利用暑假在父親工廠裡勞動。在勞動期間,他記住了小提琴從機械、手工、塗漆到最後完工的全部工藝過程,並深深感受到努力勞動的喜悅和幸福。但是,他依然還沒有體會到小提琴發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

他對音樂的感悟是在商業學校畢業前,恰好家裡有一台裝著把手、發條和喇叭的留聲機。主要聽的是艾爾曼演奏的休貝特作品《阿貝?瑪麗亞》。鈴木年輕的心完全為那種優美動聽的聲音所陶醉,為那種天鵝絨般的柔軟曲調所震驚了。他沒料到過去曾認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

《阿貝?瑪麗亞》的旋律,打開了鈴木對音樂的憧憬之心。雖然他還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入迷,但那種美感能力卻在不斷提高。

於是鈴木從工廠取回一個小提琴,用艾爾曼的錄音帶反復聽自己好似已能聽懂的海頓的作品《小步舞曲》,並在發音上下了一番苦功。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為拉好這首曲子,他每天操弓練習摩擦。不久,總算拉出聲音來了。他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績而感到欣慰,不僅對小提琴也更加愛好,而且對音樂也更加迷戀了。

一次外出旅遊,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勸說鈴木:你與其在工廠勞動,不如正式搞音樂這一行……”但是父親的目的卻是想讓他協助管理工廠,鈴木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之中。

在德川先生的勸說下,鈴木的父親同意讓鈴木學習音樂。從此以後,命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第二年春天,鈴木剛21歲就上東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門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間屋子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德川先生和許多來訪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彥先生,講聲學的現田琴次先生等,此外還有其他的學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週給鈴木上一堂小提琴課。除此之外,還到弘田龍太郎先生家,請他教樂典或到田邊尚雄先生的住宅,請他教音響學。

就這樣,鈴木在東京生活了1年的時間。隨後跟隨德川先生乘上了開往馬賽的名叫箱根龍的豪華船到世界各地旅行。並決定赴德國好好學習,當時鈴木才22歲。

在談到這段人生經歷時,鈴木先生頗為動情:這並非自己開拓的命運,我總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著我向前進。這種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愛心。不管告於什麼原因,我每天都為出國旅遊、學習而奮鬥。另外,總是教我成為淳樸人的托爾斯泰先生也開拓了我的命運,給我指明了前進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館的3個月期間,他每天晚上走著去參加音樂會。從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頭角的演奏家,他都會不加選擇地一個一個地聽他們演奏,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師——克林古拉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有3歲左右,儀錶堂堂,給人以親切的感覺。他經常教鈴木的不是技術,而是音樂的本質。以亨德爾的奏鳴曲為例,他不僅熱心地給鈴木講解亨德爾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編寫這首曲子的,而且還親自演奏一番給他聽,對關於人與藝術間的關係問題也不厭其煩地進行指教。能受到這種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親切指導令鈴木感到無限的高興。

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們也都是傑出人物,常常邀鈴木去參加他們主辦的家庭音樂會,這對鈴木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鈴木對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麼希望,他也並不想當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克林古拉先生在這方面幫了他的大忙,鈴木從那裡學到了藝術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間,鈴木有幸被朋友介紹給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先生,接觸到世界第一流學者及其周圍的傑出人物,並與他們建立了友好感情。後來,鈴木毫不猶豫地把他的相對論作為推進才能教育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無論他到哪裡都拎著小提琴,真是愛不釋手。不論是巴赫創造的《恰空舞曲》,還是自己擅長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動作像流水般的輕飄,小提琴發出的聲音又是那樣的優雅、溫柔。他如實地、無言地向鈴木表明,學習音樂將對人類起到很多的作用。

在柏林學習的8年間,鈴木認為生活在這樣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們中間是幸福的。以前,當藝術還未發展時,關於什麼是藝術的問題,只能從音樂中去找答案。這種藝術使鈴木認識到人生的價值,並給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三、鈴木發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鈴木留學回國以後,在木曾福島生活了近3個年頭。這時在松本的文藝界中產生了想在松本創建音樂學院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以聲樂學家森民樹先生為主提出來並加以推廣的。

森民樹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島去找鈴木,希望他説明創辦松本音樂學院。對此,鈴木回答說:

我對辦音樂學院不太感興趣,我在東京一直從事的是幫助那些藝術界的人們糾正其存在的某些缺點和錯誤。我想幹的是幼稚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們,而不是去培養天才。通過多年的反復研究,我對如何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後致力於這方面的教育,如果贊成我的意見,我可以在這方面協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鈴木的條件,請鈴木通力合作。開始階段,鈴木每週從木曾福島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朋友的熱情幫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這樣,鈴木開始以松本音樂學院為中心開展起了才能教育運動。並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無論是總部、還是支部,全都是免試招生,接納任何一個想學習的孩子。之所以免試招生,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經過不斷努力都可以發展成才。

鈴木才能教育的方針是:為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優良的能力,而讓孩子們學拉小提琴即通過小提琴來塑造人。老師們都按這個方針,力圖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的人。

在鈴木看來,實施才能教育的目標就是努力培養孩子的純潔心靈。只有促進純潔心靈的發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徑。

鈴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轟動了美國,1964年,鈴木先生率領自己的學生一行19赴美國進行了3周的巡迴演出,被美國媒體評價為:鈴木發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運動,並且比日本開展得更廣泛、更深入。

在此以前,美國普遍認為,小提琴的學習必須到八九歲才行,否則是學不好的。在親眼看到了包括25歲在內的日本孩子們竟能演奏出難度大的巴赫二部協奏曲的情景時,十分震驚。

日本國內,在鈴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宣導下,才能教育也開始超越於音樂教育的範疇,向傳統教育滲透了。

抱著每個孩子能力的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從1948年開始,鈴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區的小學嘗試用鈴木教學法,進行國語教育,對一年級一個班的40名學生進行了3年的實驗教育。

無論是國語還是算術,大家都在教室裡反反復複地練習學過的東西,而且每天逐漸增加訓練內容。通過每天的訓練,在國語方面,當一冊學完時,每個孩子都能合上書背誦如流,並能準確無誤地寫出來。當然不考試,也不留作業,只是每天讓孩子們記日記。

做算術也是同樣,每個孩子都能迅速準確無誤地寫出答案,通過充分的重複訓練都能愉快地進行能力開發。

在實驗教育過程中,的確沒有出現過一個孩子掉隊,甚至連3個數都數不清的孩子,竟會變為發揮出色才能的孩子。但這個現實未受到重視,卻因它不是傳統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為了進一步發揚光大才能教育法,鈴木先生寫成了一本書——《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對才能教育進行了理論總結。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採用靈活的培養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會提高;

——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準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兒時期培養能力失敗,那就無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養一切能力的原動力;

——教育越早實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復訓練過程中能培養優越的能力;

——培養能力的好壞與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優劣決定的;

——教育培養能力,光教不能培養能力;

——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條件。

四、能力並非遺傳

有的父母常常這樣一本正經地說:我的孩子學習這樣差,而人家的孩子卻學習得那麼好,那是因為人家的孩子家長都畢業於名牌學校,有好的遺傳因素,而我只有認命啦!

鈴木對這樣的說法抱懷疑態度,並不斷開展實驗性的教育,從而增強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遺傳有遺傳法則,能力有能力法則。能力與遺傳法則無關,能力是在不斷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獲得的。

所有孩子由於遺傳造成生理上的千差萬別,這是事實。但不管怎樣,各種能力都是根據出生後的環境條件獲得的。與遺傳有關的只不過是像哭聲有大有小那樣對環境條件的感受程度和適應速度的不同而已。儘管這樣,這些不同也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逐漸消失。

這就是能力法則,該法則對所有孩子都是適用的。例如,生於大阪府的孩子們,由於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薰陶,他們都掌握了大阪語的抑揚頓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說出大阪語。他們的大阪語言之所以運用到如此地步,是因為他們在最好的環境條件下培養的。在大阪的孩子們都具有掌握大阪語言的能力,但在自由運用的能力上是有差異的。這種能力上的差異與遺傳毫無關係。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遺傳這種觀念會嚴重束縛孩子們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人們往往把能力歸結為遺傳的原因是由於能力法則尚未廣泛應用的緣故。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教育法不是根據能力法則來實施的,對孩子們開展的是與能力開發無關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離不開環境,那麼才能教育要早期實施,鈴木先生認為,可能的話,最好從零歲開始。

鈴木自認為自己開發能力較晚。由於培養方法不當,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確實蒙受了重大損失。但他沒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認為:不管年齡大小,以良好的方法進行訓練,經過努力必然會提高能力。

有人常向鈴木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家的孩子已經上了高中了,對他們進行才能教育還有可能嗎?對此,他的回答是:我是從17歲開始接受才能教育的。從我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樣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從幼苗開始精心培養,直到開花結果。

針對有的人說每個孩子都有傾向性的素質。鈴木曾苦口婆心地勸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質這東西。他認為,有的人之所以把傾向或不傾向於什麼也看成是本質性的東西,是因為他們把每個孩子的成長條件看成是一樣的緣故。而實際上,即使人在幾乎相同的條件下教育,也會出現相當大的差異。

每個孩子除了身體條件有所不同外,他們所處的環境:家庭結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家族的階層關係以及氣候、風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對孩子的影響也絕不是一樣的。在這種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孩子們的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

由此,從幼兒開始就似乎出現了傾向或不傾向於什麼這一特定素質的表面現象。實際上,當環境條件一改變,也會使其傾向性突然發生變化。在這種表像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貿然斷定了孩子的素質,說出我的孩子在這方面不會有出息的話來。

對此,鈴木很是擔憂,在他看來,心靈、感覺和性格都是能力。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種教育方法去培養的。為了讓人們明白這個道理,鈴木幾乎花了畢生的精力去探討它,並且用音樂教育的實踐向社會表明:任何一個孩子都有通過音樂達到高水準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們不要脫離本質東西,而只忙於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謂特定素質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養》一書中有這樣一節內容:

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遺傳學家肯定會說:莫札特是接受了優良遺傳因數的人。但是,正因為遺傳因數的優良,我才斷言說:莫札特可以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而保證他成為好苗子的人們將會怎麼說呢?

下保證的人是在得知莫札特在音樂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之後才下保證的,並不是在出生時就知道了遺傳因數的優劣而下保證的。當看到結果後才判斷這是個好苗子,如果這樣做遺傳保證的話,恐怕誰都會做吧。

如果你擔保莫札特是個好苗子的話,那麼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札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應是適合環境的靈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札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我是這樣認為的。

無論怎麼想要把他變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適應環境。因此,要想按照預想的那樣,將其變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當大的氣力。但是,由於莫札特是個好苗子,我堅信要使他變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過教育是能夠辦到的。

也就是說,當莫札特還是個嬰兒時,每天當他哭泣時,就讓他聽跑調很厲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話,那麼到五六歲時,就會將他培養成一個唱歌跑調很厲害的孩子了。由於遺傳賜予不能迅速適應環境的先天條件,所以會產生出驚人的音盲狀態。

人們早就談論素質的高低,但卻不是通過對出生不久的幼兒進行測試而得出有沒有素質的結論,而是等孩子長到四五歲甚至更大一些時,待看到他們身上具備的能力後,才能定其素質的高低。

因而,當開始被稱作神童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一個平常人時,人們就會說他的素質本來就一般。相反,當小時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後發揮出很出色的能力時,人們則又會說天才有各種類型,那個孩子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這也就是說,就人的才能而言,人們往往只看成長的結果,將其與遺傳聯繫起來,並據此判定先天的優劣。

鈴木認為,先天也好,遺傳也好,說到底,這應該只指身體的生理條件而言。這方面的高低優劣,確實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卻是無法瞭解的。

因為嬰兒時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無法用語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識地去學,同時,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兩三歲這段極短時間裡,能力培養的核心是要為其創造適應環境的條件,以便早期感知所處環境的一切。

這就是鈴木所說的能力培養法則,它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總之,莫札特也好,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論是誰都可以變成音盲。只要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斷言,音樂素質不是天生的,也沒有天生的天才。另外從反面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把幾個無可救藥的音盲家長所生的嬰兒培養成了具有卓越音樂才能的人才。

五、能力是生命機能的別稱

什麼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能力。在《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中,鈴木先生表達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機能的別稱。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力適應環境條件會發揮出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通過訓練會產生能力。誰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從這點來看,能力得不到培養的原因有兩條:存在著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環境條件;沒有促進旺盛生命力得以訓練和提高的環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本能的衝動,它只有通過鍛煉,本來面貌才能得以體現,能力才會產生。

許多人都認為,嬰兒比其他剛出生的小動物顯得軟弱。嬰兒一個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兒時,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軟弱的結論,鈴木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處於軟弱狀態的嬰兒,反而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當媽媽一時忘記餵奶,嬰兒就急得哭叫著要奶吃。僅就這一點可知,嬰兒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嬰兒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強。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直接的生命力相應地就發揮不出來了,而只能靠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求得生存。與此同時,應該被開發出來的能力也不斷受到社會環境的種種限制。因此,鈴木認為,幼年時期的旺盛生命力決不能抑制,要通過鍛煉不斷提高能力,這一點顯得越來越重要。但不能簡單地說因身體虛弱而嚴格鍛煉,若是這樣,生命力就會受到抑制,只能產生健壯的機體。

在鈴木所教育的學生中,有一個雙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過音樂給這孩子帶來一點光明。

當時,鈴木想儘量滿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麼指導才好,所以沒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鈴木突然覺得有了頭緒:對呀!不妨先使自己處於盲人一樣的狀態。想到這裡,他不由得從久坐的椅子上站起來,關上了電燈。

頓時,屋裡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在這黑暗中,孩子應以什麼作為行動目標呢?怎樣才能給他提供行動的線索呢?鈴木邊想邊摸索著從箱子裡取出小提琴和弓,輕輕地試拉起來。

在拉琴過程中,他並不感到有什麼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絃及間隔位置都清楚可見

於是鈴木確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體融為一體,黑暗中的弓柄就會看得見,這就是孩子學會拉小提琴的重要條件。

訓練拉小提琴的計畫開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頂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動……掌握弓的訓練就進行了好幾十次。他在這十分艱苦的磨煉中,增強了對弓的感覺,終於看見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礎上,孩子開始學拉小提琴,一年之後,經過令人十分感動的努力,這個孩子與普通孩子一樣,能拉各種各樣的曲子了。

因此,鈴木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確觀察或判斷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為開發整個身體能力的內心感覺。眼力只不過是培養人的內心感覺的一部分而已。

只要有生命,誰都有開發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即使身體及其他感覺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還蘊藏著不斷彌補其缺陷的各種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發不出來,應該歸咎于教育工作者的無能。

六、才能的作用

鈴木的才能教育運動始於1945年,開始是想在音樂方面證明能力不是天生的這一觀點。鈴木認為要教育孩子在音樂方面達到某種高深而優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腦充分活躍起來,由此而獲得的優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會反映出來。

每年各種才能教育訓練的畢業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學生裡演奏高等科所學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義大利協奏曲鋼琴 的學生約500名。

經過對這些在音樂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同樣相當不錯,他們幾乎都是班裡的班長或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就是說,掌握了音樂技能的小學生們,在學業上也會發揮出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項對幼稚園的才能教育訓練班畢業幼兒6歲 進行的智力測驗來看,結果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平均的IQ智商數 都是在160左右,而適齡智商應該是 100。因此,鈴木認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間存在某種相關性。他說: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備的才能,不論通過什麼方法獲得的,只要是實際的能力,不管做什麼它都會作為生命的機能在起作用。

當對孩子問:知道嗎?便回答知道。當問:會嗎?的時候,則便回答:不會。像這種情況都不是能力,知道什麼叫親切,但是不能做到親切待人時,也不能說是具備了這種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識,但是沒有靈活運用的實踐能力。這只是徒有虛名,而沒有能力。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單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是不能判斷是否有能力的。在這一點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方面實際能力的孩子,學校的成績確實可以說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鈴木指出,那種既從事音樂工作,卻又說並不特別想當音樂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錯誤的。既然要從事音樂工作,如果不通過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養出色的能力,那麼音樂教育對智慧也起不了多大影響。不論是誰,只要肯努力,已培養的能力都能夠在其他領域發揮出來。

七、我的孩子能成才嗎?

在父母們中間,提倡培養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漸增加。這確實是令人高興的事。但是在培養能力方面也夾雜著一些十分錯誤的觀點,其中有的觀點竟令人大吃一驚。

有一天,一名學生的母親訪問鈴木。那個學生熱衷於練習,他的音樂技術和感覺都掌握得很好。

老師,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嗎?鈴木聽他母親這麼一問,便笑著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親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經過鈴木先生詳細解釋才明白過來了。

能成才嗎?這話裡邊包含著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費勁了的意思。這種觀點在現在的許多父母頭腦裡已形成了一種思潮。如果抱著成才就讓他試試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確培養孩子能力的。

比這更令人擔心的是,父母與孩子不能心連心地相處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頭地的心理,從壞處講隱藏著我家的孩子能頂用嗎?”“有指望嗎?” 的意思。這種自私貪婪的心理是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

鈴木對有這種心理的母親說:

你的孩子不是要變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應該成為高尚的人、心靈美的人。作為父母應在這方面多關心孩子就行了,若這樣精心培養,就會使孩子前途無量。不然,就會使孩子誤入歧途。所以說,一心一意培養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師實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態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絕不是才能教育。我們絲毫不應該有通過培養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種思想。

因此,當提到才能教育時,並不是打算把孩子送進英才教育機構。英才教育機構只不過是使跟不上學習的孩子紛紛掉隊,只選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訓練。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養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讓所有孩子都得到培養。作為家長應儘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機構中去培養。

八、家庭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重要條件

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將會不斷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養都離不開父母,零歲嬰兒的教育自然是從父母創造出的環境中開始的。

培養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父母所創造的環境——家庭,是培養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條件。除此之外,沒有比家庭再好的條件了。

孩子的身體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發育。同樣,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員的相互接觸中不斷提高的。

嬰兒在與家庭成員的日常接觸中不斷理解人的心情、增強感覺和掌握習性。他分不清善惡美醜,他只有通過家庭日常活動,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斷提高。

為了儘量把孩子培養成為心地善良、感覺敏銳和能力強的人,家庭日常生活應該是歡樂的、充滿愛心的,這是首要的條件。創造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良好家庭環境乃是實施幼稚教育的出發點。

鈴木認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固有素質的說法都是毫無道理的。對此,大腦心理學這一新的學說也做了說明,認為剛出生的嬰兒腦子裡好像一張白紙一樣,空空的,但在以後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腦細胞逐漸聯結起來,便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適應環境條件培養出來的。無論是出生於西方國家的,還是出生於東方國家的孩子;無論是出生於非洲國家的,還是出生于澳大利亞的孩子,他們的能力都是根據各自的國情、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進行培養的。進而,在這些國家的各個地區又有不同類型的父母和家庭環境,他們培育著與這些環境相適應的千差萬別的孩子。

一切事物的發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養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環境裡會把孩子培養成為善良的、感覺敏銳的人;而在惡劣環境裡會把孩子培養成為非善良的、感覺遲鈍的人。

這樣一來,有人會說:我們很難創造出那樣的良好環境。其實不然,只有愉快的、溫暖的家庭才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環境條件。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優越環境了。只是外表上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個能培養好孩子的家庭。

九、從孤兒到世界一流的音樂家

耕兒是鈴木鎮一先生的學生,他從一個孤兒成為世界一流的音樂家的故事,是鈴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實證之一。

1962年,在德國柏林留學的耕兒給鈴木先生寫了一封令人驚喜的信:

敬愛的老師:

我終於來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從前住在柏林的什麼地方?這地方好像什麼時候夢見過似的……來後覺得有一種親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築物新穎別致。來後雖感到有點孤寂,但也感到這裡與別的地方不一樣,這裡的人們高尚而有禮貌。

我昨天參加了考試,獲得了柏林交響管弦樂團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稱號。樂團的指揮者是弗裡克塞,在德國他是與卡拉楊、庫貝利克並駕齊驅的人。

現在我擔心的是,我能否勝任這項工作呢?

祝您健康

衷心愛您的耕兒

19629

耕兒的來信使鈴木先生又驚訝又高興。自日本開始有西洋音樂以後,鈴木做夢也沒想到日本人能在歐洲獲得如此殊榮。人們深知柏林交響管弦樂團的實力。要想獲得此殊榮須具備如下條件:具有很高的音樂靈感;具備很高的演奏水準;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項條件缺一不可。人們公認剛過30歲的耕兒已具備了上述條件。正因為如此,他才戰勝了歐洲眾多的候選者而被中選。

耕兒專心走的這條藝術之路,正是一條為所有優秀藝術家們所崇敬的道路。

耕兒的父親原來住在濱松,鈴木在名古屋時曾指導他學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鈴木遷居到了東京,他們全家也搬到了東京,其目的是他們想讓耕兒跟他學琴。

耕兒3歲時,在鈴木的學生們于東京日本青年館舉辦的演奏會上,用小提琴進行了演奏。在這當中,3歲的耕兒拿著小提琴,在他父親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演出後的第二天,某大報紙在社會版面上刊登了耕兒演出時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兒童出現了》為題,進行大肆報導。

在耕兒尚不懂事時,拉小提琴可以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當時他還談不上對琴喜歡不喜歡。這如同日本孩子學日語那樣,它與所謂喜歡不喜歡毫無關係。他是每天聽著音樂唱片長大的。

戰爭期間,耕兒的父母相繼去世了,鈴木先生一家收養了他。

來到鈴木家之前,耕兒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間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館裡幫忙幹活,這3年的環境,大大改變了耕兒的成長方式,他常常會有些令人不滿意的行為,家裡有人開始抱怨他。面對這一情況,鈴木與家人商量,認為不應抱怨他,而應該更加有禮貌,行為更加高尚,努力創造一種環境來影響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責備他,那麼就會使他的人生誤入歧途。

就這樣,過了一兩年。此間,耕兒已和鈴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過去3年養成的不良習慣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完全成長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好孩子了。

鈴木先生從自己留學歐洲的切身體會中認識到,對年輕人來說,通過接觸優秀人物會潛移默化地淨化自己的靈魂,進而昇華自己的感覺,規範自己的行為。在人格的形成上,這是最根本的條件。

出於這種想法,他為耕兒選擇了老師,即他所敬重的關屋光彥先生夫婦。征得關屋先生同意後,鈴木讓耕兒去他家學習,並請他的夫人續子教他英語。當後來確定他留學法國後,又請關屋先生教他法語。就這樣,耕兒得以長期接觸到關屋夫婦美好高尚的人格。這對耕兒一生來說,也是最大的幸福。

人的能力是什麼?人的能力並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種東西,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耕兒與健次小林 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互稱對方為阿健阿耕。有一天鈴木收到日本廣播公司松本廣播電臺的邀請,希望去參加廣播演出。

這是一次好機會,鈴木便考慮作為一種演奏能力測驗,讓他倆去演奏都未曾拉過的曲子——維瓦特的《E短調協奏曲》。鈴木瞭解他們的能力,問題在於他們在那短短的時間內能不能記住曲子並掌握演奏的技巧。

在經過短時間的練習後,他倆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們的汽車,駛向了廣播電臺,並沒有帶走樂譜。在培養孩子記憶力的方法上,鈴木傾注了最大的精力。樂譜只不過是為便於記憶而準備的參考材料,對自幼就在這種培養方法下長大的他倆來說,他們想都沒想過把樂譜帶到播音室去。

不言而喻,耕兒和健次都不是經考試錄取後培養的。鈴木認為,這種驚人的能力並非只存在於特殊人的身上。實際上也並非如此。什麼樣的培養方法將培養出什麼樣的人,耕兒和健次只不過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證。

為了使耕兒的才能進一步發揮,在他19歲時,鈴木先生決定送耕兒去國外留學,並拜著名的音樂家艾愛斯克先生為師。

半年之後,巴黎音樂學院舉行了畢業考試。耕兒僅半年就畢業了。對任何人來說,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畢業證書都是值得慶賀的。

而後,耕兒在第一次拜望艾愛斯克先生半年之後,正式拜先生為師了。在這位大師去世前的兩年間,耕兒一直得到他的指教。耕兒從這位藝術大師身上獲得的寶貴教益之多是人們難以想像到的。

兩年以後,耕兒雖失去了艾愛斯克先生,但他已成為可以自己選擇導師的青年了。他自己選擇的導師是阿爾沃爾?格留米奧先生。這位元導師是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校的教授,而且在舉辦演奏會和錄製唱片方面,是當今歐洲公認水準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耕兒深為格留米奧的高超演奏水準所傾倒,認定自己的導師非他莫屬。

格留米奧說自己有兩個最優秀的弟子。這兩個弟子都是日本人,而且都是小時候跟鈴木學習過的。兩個人中的一個就是豐田耕兒;另一個是在1963年慕尼克國際音樂競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志田登美子。

十、重視旺盛的生命力

在鈴木看來,才能教育既是對生命進行的教育,也是對旺盛的生命實施的教育法。在鈴木眾多的學生中,有一個患小兒麻痹的6歲女孩。她右半身活動不便,右眼斜視。拉第一首曲子時,每當拉到結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脫手飛出去。

指導這個孩子的老師為此感到頭痛,便對鈴木講了這個情況。當時鈴木只回答了他一句話:老師和家長要堅持下去,直到孩子改過來為止。

於是老師重新振作起來,堅持不懈地繼續每天訓練她拉這首曲子,母親也不辭辛苦地為孩子撿弓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師和母親的巨大愛心和孩子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這個孩子右手的活動慢慢發生了變化,再拉這首曲子時,弓子不再飛出去了。

過了近半年之後,她就會拉《閃閃星星變奏曲》了。通過半年的每日訓練,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母親和老師齊心協力的努力,原先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在堅持不斷的練習中變成了可能。是肉眼看不見的一點一滴累積的努力幫助培養了新的能力,最後終於形成為一種強大的能力。

當鈴木對他們付出的艱辛表示慰問時,孩子的母親說: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拉這一首曲子。由於老掉弓子,有時我把弓子緊緊綁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這樣堅持練下來,現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興……”

令人興奮的是,事情還不止於已能拉一首曲子。隨著不斷的練習,女孩右眼的斜視開始逐漸矯正過來了,而且原來活動不便的整個右半身,也逐漸能正常活動了。

就這樣,這個女孩的小兒麻痹徹底治好了,終於恢復了健康。為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

支配著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適應了環境條件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個患小兒麻痹症的少女,通過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殘疾身體的活動,通過對樂譜的記憶促使了她的大腦的活動——正是由於她有了這種必要的身心活動,才誘發出她的生命力,並使其發揮出巨大的力量。

為使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肉體 。因此,儘管我們想盡一切辦法運動身體,但對身體本身的呼喚是無濟於事。只有對生命的呼喚才能使身體機能發生一些變化。

與生命力發生共鳴的能力就是作為人生存的實際能力。只有培養出這種實際能力,才會使孩子在諸領域裡都能發揮出卓越的力量。

生命是在不斷追求融洽和共性的。為此,就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優秀的教師。否則,用不了多長時間,生命就會去追求與惡劣的環境、惡劣的教師的融洽和共性了。

因此,鈴木認為:要十分重視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動,從小就要開始不斷努力把這種生命力轉化為能力。這樣一來,人的生活道路才不會中斷。

十一、石器時代培養不出貝多芬

有人問:能力能培養到什麼程度呢?鈴木認為能達到當時那個時代文化能力的制高點。他說:

愛因斯坦、歌德、貝多芬這樣的人物,若出生於石器時代的話,大概只能被培養成為具有石器時代文化能力的人。

與此相反,若石器時代的幼兒由現在的我收養教育的話,大概不需要多長時間,那幼兒將會被培養成為能演奏貝多芬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的青年。若把今天出生的孩子拿到5000年以後的社會裡進行培養的話,那麼就會變成5000年以後社會的人了。

從廣義上講,時代的文化環境是所有人共有的。若從歐美或東方或從國家、地區、市縣村和家庭方面來看,圍繞個人的文化環境是各種各樣的。不論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獲得良好的文化環境。說的極端點,現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區裡也可得到那樣的文化環境。

人與大自然間的協調,不單純是與自然間的交流。正如有石器時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農業的自然、工業的自然那樣,對人類而言的自然環境也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

我們都已知道,關於狼孩的故事,我們不得不驚吧人的孩子就是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因此,出生在西方各國的孩子、出生在東方各國的孩子以及出生在非洲各地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分別適應各自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文化。鈴木還堅信,即使在這些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裡,由於每個孩子父母的情況千差萬別,所處環境好壞不同,其成長結果也將千差萬別。

任何事情,沒有因就沒有果。人的形象的好壞、心靈的美醜、感覺的不同等,全都是生命力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

鈴木反復強調一點,就是不能根據孩子長大後的情況來談論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必須丟棄這種思想。要懂得一點,孩子被自然所賦予的是個未知數,他們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論先天的優劣,都要精心培養他們。只有如此,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給人類帶來明天的希望。

當然,並不是說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環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東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壞之類的東西。重要的是社會上的那些英才們已從過去那種昏迷狀態中清醒過來,為文化性的自然環境貢獻了力量,增加了新的光彩。

因此鈴木先生勸告父母要儘量給孩子們接受現代最高文化水準的機會。

十二、環境影響能力

從古時候起,日本就有使黃鶯發出優美叫聲的訓練方法。這對鈴木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從野生的鶯巢中捕捉幼鶯回家,當幼鶯會吃食後,讓它練習啼叫。日本人的做法是將能發出美聲的黃鶯借來,放到被捉回的幼鶯的旁邊,用一個月的時間讓幼鶯聽黃鶯每天啼叫。並讓幼鶯模仿那個黃鶯的叫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讓它聽野馬的叫聲,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這是最初的訓練,也是最重要的訓練,是以後的訓練中不可缺少的。

在一個月之內,黃鶯在幼鶯的旁邊每天叫,幼鶯則默默地聽著黃鶯發出的優美的音色。幼鶯在這樣的順應過程中,其生理上、機能上都會不斷發生變化。

幼兒順應環境的能力強得驚人,順應環境而產生的生理反應、生命機能反應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兒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大時,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內容將會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腦海中,終生難忘。

通過黃鶯的例子,我們看到了生物形成能力的規律,說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賴生命力發揮作用,使自己適應所處環境來逐漸形成並掌握的。

人的孩子在狼群裡被狼養育著,並在那兒長大,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態習性。這都應證了適應環境而生存的自然法則。

這一事實,給我們以許多啟示和教益,即地球上的所有孩子們,是如何保持並延續各自生命的,每個人是如何發展成長的。它深切地告誡我們:應該丟棄以往我們一直認為不管人的思想、靈感、智慧還是行為都是先天決定的這樣一種觀念。

作為人來講,形象確實至慘至悲。人們把由狼的生活世界回歸人類社會的狼孩判定為白癡。這種認識是把她們與人類社會中的孩子相比較而言的。實際上,狼孩身為人類的孩子卻適應了狼的生活,這從作為人的孩子的角度看,她們卻又確實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很高的天賦。她們作為人要是處在文明社會的良好環境裡,無疑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成長。

當然,這不過是個假定。但不管多麼頑固不化的天生論者,他都不可能把狼孩四肢走路、用嘴叼東西、喜歡吃生肉、夜吠以及雖為女孩但其肩部、胸部卻長著長毛的這些事實說成是天生的。

現在,世界上的多數孩子並沒有被扔進狼群。但從孩子們的能力並非是天生的,而是由所處環境造成的這種角度看,那麼現在世界上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同被扔進狼群的孩子一樣,生活成長上都受到了損害。而當人們看到他們這種受損害的形象後,卻把它說成是天生的,這可謂是天大的錯誤。

世上沒有特定的素質,許多事實都證明,環境的好壞,嚴重影響著能力的高低。更何況,如果孩子長到五六歲以後,就更沒辦法去測量先天素質的高低了。

把人的素質歸結於先天的高低,這是非常荒謬的。從鈴木多年來對眾多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經驗來看,世上不存在諸如音樂素質等的所謂特定素質。所謂人的先天素質就是既可以把人培養成音盲,也可以把人培養成狼。

所有文化方面的能力,完全不是靠遺傳因素從人體內部產生出來的,而是適應外部環境條件後,在人體內部培養起來的。如果說因遺傳而造成人的素質優劣的話,那只是獲得能力、形成能力水準的高低,即適應環境的水準和速度的快慢而已。

十三、性格就是能力

人們常常議論:這個孩子性格直爽、開朗,那個孩子性格孤僻、陰鬱等等。鈴木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性格就是能力。

孩子一生下來,根本不存在什麼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謂的性格,很明顯是在孩子們的生命力順應環境條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換句話說,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為生存能力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

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的人,在現實生活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大差距。直爽性格的人,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動範圍廣泛,有走向各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性格孤僻,社交活動範圍就狹窄,做任何事情都不願同別人直接配合處理,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處於關閉狀態。

由此看來,性格也是處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孤僻的現象呢?這些不同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獨創出來的。

當孩子的生命力作為現實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時,孩子就會總覺得自己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很難去適應。其結果就是孩子原有的那種直爽、樂觀、開朗、溫柔和剛強的性格得不到體現,反而出現了與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說性格本身多少都會有些改變,而且會不斷地改變。例如,生活環境一旦變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變化。這種性格的變化是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變化了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

一般說來,父母都指責孩子養成的壞習慣,並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復正確地加以引導,其壞習慣就不易改變。另外,當能力還未培養出來時,不管怎樣告誡他也難以糾正過來。

對與現實生活環境不相適應的孩子來說,應該採取使孩子心情舒暢,易於接受的辦法來進行教育。如母親對孩子說:不妨再來試試看,多反復幾次就會適應的呀!這種辦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對孩子的優點要予以表揚,只有發揚優點才有利於克服缺點,使之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有了此基礎,其他事情當然也就好辦多了。

十四、從容易的事情開始

鈴木認為,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從簡單的會做的事做起,不斷反復訓練,總有一天孩子會感到容易,這不僅是技能的訓練,而且是自信心的培養。鈴木把初級階段的指導方法要點做了如下的歸納:

——從少量的、會做的內容開始;

——經過訓練,內容達到運用自如;

——把運用自如的內容中不正確的部分糾正為正確的;

——注意不斷培養能力;

——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內容;

——完成的速度出現差異能力開始萌芽 ;

——要把前面學過的內容和新內容結合起來訓練;

——要不停地訓練,使前邊的內容學得更好,新的內容得到糾正;

——前面的內容要學得更加熟練培養能力 ,新內容達到靈活運用;

——在實現的基礎上,再增添新內容。

通過上述指導方法反復訓練,就會使孩子總感到一點兒也不難,隨之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在訓練過程中已經掌握的能力,進入新的階段時,並不是說不需要了。例如,人的身體能自由操縱自己的手足,而手足則能進行更複雜、更微妙的動作。孩子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它與人的發育過程一樣,是逐步提高的。父母和老師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一般孩子到五六歲時,都能熟練掌握4000左右的詞彙及其語言自由表達的能力。這是因為在孩子記住的詞彙上不斷增加新詞彙,並通過每天訓練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內容。

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就必須增加新詞彙,其速度也要逐漸加快,而且每天要講述掌握的全部詞彙內容。這就是所謂的訓練,鈴木把它命名為加算式訓練法。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

鈴木在教育孩子學音樂時,不管是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都是讓孩子每天在家裡一邊聽已學過的5支曲子的標準錄音,一邊反復練習。因為都是已演奏過的曲子,所以孩子們都能看著優秀的曲本愉快地彈鋼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礎上,再練習新曲子。

與以上指導方法相呼應的,鈴木提出了能力訓練方法:

——給他們幾次同樣難度的內容,用處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壞程度來判斷孩子能力發展狀況;

——若能力掌握熟練的話,再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

——能出色地完成已學過的內容後,要為培養其他才能、提高應用能力及下一步處理能力做好準備;

——教育者若以推進教學計畫為目的,那必然會失敗。換句話說,只有在注意培養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推進教學進度;

——若有更好的訓練方法來培養應用能力的話,那麼必然會產生能力的飛躍,指導者的作用就在於是否注意到這種飛躍,是否推進了與這種飛躍相適應的教材改革。

這些培養能力的要點不光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否則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發揮。這是鈴木畢生所獲得的能力開發的核心所在。

總之,無論什麼樣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他取得的成績經常予以表揚,同時不斷增加新內容,以促進孩子的上進心。

十五、孩子失去興趣的原因

有許多人說:現在努力幹事的孩子很少。這話難以置信。鈴木認為: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發牢騷,應該分析一下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原因。

從孩子失去興趣這一角度認真分析就可明白其原因。這並不是孩子們不努力,而是對假裝積極的那套表面做法失去了興趣,你能說他們怪癖嗎?相反,孩子們比起那些表面積極的人們要強得多。

當今時代,任何一件事情,大人都是從表面上進行評價。孩子們失去興趣的背後隱藏著他們對表面評價的無意識的反抗。

另一個要考慮的是,孩子們幹事想幹得輕鬆愉快,而那種表面的緊張狀態並不表明輕鬆愉快,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緊張得令人窒息的感覺。

孩子們對只從表面進行評價的培養方法是抵觸的。父母應注意改正僅從表面評價的方式,否則容易助長孩子們的反抗心理。孩子們這種反抗心理的具體表現是:不活潑、不積極主動、幹事吊兒郎當等等。換句話說,大人總是從表面進行評價,這是導致孩子失去興趣的根本原因。

通過分數、偏差值等表面數位評價孩子好壞的傾向越嚴重,孩子的敗興心理就越強,到最後將變成一個做什麼事情都無幹勁的孩子。

因為如此,才使我們痛感到加強培養孩子心靈的才能教育該是何等的重要!

十六、” 學習

小孩都喜歡玩遊戲,選擇孩子喜歡的遊戲,通過反復讓孩子練習來增長其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遊戲似乎與教育這個詞沒有多大聯繫。一說教育往往認為是讓孩子做些不太喜歡的事。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內容不是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而是以喜歡的遊戲” 來培養孩子的能力。這種教育方法絕不是光玩不培養能力

幼稚教育就是讓孩子始于遊戲的歡樂中,以此引向正確的方向。鈴木在《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孩子,3歲時父母就讓他每天堅持練3個小時的小提琴。有的人認為:這麼大運動量的訓練,有點太過分吧。而實際上完全不是什麼過分,因為對他來說只是遊戲,通過這種遊戲獲得歡樂。每天玩3個小時小提琴,怎麼算過分呢?

孩子的母親讓他練小提琴代替了玩木偶人,還讓他像聽情調音樂那樣,多聽幾次剛學過的曲子的錄音。他整天把小提琴作為玩具獨立演練。

如果父母總擺出一副嚴肅的教育架勢,孩子心裡緊張就不可避免。如果能激發孩子對接受教育的興趣,孩子的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鈴木才能教育學校開始並不讓收留的幼兒拉小提琴,而是先對其母親進行指導,以便她做到也能拉小提琴。然後,在家裡讓孩子先聽將要練習的小提琴曲子的錄音。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即使母親想讓孩子練習,孩子也不完全都有願拉小提琴的心情。

為了讓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自己也想練的心情,就要讓孩子在家裡聽錄音,在教室裡旁聽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並且,孩子的母親無論在家裡、還是在教室裡都要拉適合自己孩子練習的小提琴。總有一天,孩子會從母親手裡拿過小提琴,並主動說:我也想玩一玩。

在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方面,鈴木也強調的意義。

幼兒期是記憶力成長最快的時期,要訓練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務必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因此鈴木想到日本的俳句。俳句是詩詞中最精煉而簡樸的形式,既優美又樸素的語言,對孩子一生的記憶大有裨益。

於是,鈴木從許多短俳句中,挑選出易被孩子理解的俳句作為教材。當時,鈴木執教的幼稚園定員為60名,其中3歲、4歲和5歲的兒童各20名。4月份新入園的3歲兒童同高年級的兒童一起,每天新學一個短句,反復背誦,以加強記憶。

這種訓練法會大大增強記憶力。通過每天的訓練,孩子學習俳句的速度逐步加快,記憶的持續時間也逐漸延長,記憶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

為了加強娛樂性和趣味性,鈴木把選出的100個短句分別寫在紙牌上,用這種紙牌形式讓孩子們高興地玩遊戲。那些未記熟這些短句的孩子,玩這種遊戲是很難取勝的。伴隨掌握的句子增多,孩子們說話的技巧和語調也逐步掌握,甚至進一步向獨立創作的方向發展。

彩票學習法也是鈴木獨創的新穎的學習方法。

無論是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只要堅持每天練習,其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但是,鈴木發現有的孩子不能堅持每天練習,總是無精打采地消磨時間。老師察覺後,常常讓這樣的孩子在每節課長時間地反復練習同一首曲子,並說:還不行,再加把勁兒,一直到熟練為止!而學生由於對每節課總是練習同一首曲子感到厭煩,漸漸滋生了抵觸情緒。

這種情況不只限於彈鋼琴和拉小提琴,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鈴木先生為了避免這種不良的學習風氣,便採用了彩票學習法

授課一開始,首先用抽籤的方式從想要學的幾首曲子中選出一首,然後講授和練習中簽的曲子。

孩子通過抽籤遊戲對學習產生了更多的興趣。無論是演奏已學過的曲子,還是新學的曲子,孩子們信心都很足,相信自己會演奏好,中簽的曲子更別說。

其實,在家裡也可以讓孩子用彩票學習法練習學過的曲子和課外作業留的曲子。尤其對初學的學生來說,運用彩票學習法,可以促進其在家裡主動練習的熱情。四五歲的孩子有的竟能用鋼琴熟練地彈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步舞曲》,有的也能熟練地用小提琴演奏比巴魯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這與任何孩子到5歲都能培養出成熟地練說日語的能力的情況完全相同。對成長期的幼兒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因此,父母和老師的作用關鍵在於,能否鼓勵孩子不貪玩,樂於主動地進行練習。而對厭煩練習的孩子,父母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復催促他練習的做法是無濟於事的。

彩票學習法也適用於其他各個方面。無論孩子做什麼,只要有興趣,就要讓他試一試。抽籤時,孩子們期待著什麼能中呢?哪個中了都可以!因為裡邊都是孩子喜歡的曲子和擅長拉的曲子。再說這次沒中簽的曲子,也許下次能中呢!

對幼兒來說,沒有練習的自覺性。只要是喜歡的遊戲才願意做,這是孩子的稟賦。如果孩子不願意做,家長也不要責備,而要進一步尋找孩子喜歡練習的方法。

十七、給予具有希望的表揚

一旦鼓起勁來就有了積極性,但幹勁並不是從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從人的內心迸發出來的。

積極性是最重要的。而積極性與幹勁是緊密相連的,那麼如何才能調動積極性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給予具有希望的表揚。鈴木在教學過程中對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說:拉得不錯呀!要是克服了缺點……”

也就是說,最好是採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揚。對孩子們來說,如果對表現不好的地方只是進行失望的指責,而對表現好的地方連聲挺不錯的嘛!都不肯說,會使他們感到難堪的,從而孩子的幹勁也就沒有了。除了表揚以外,還要明確指出不足的地方。這樣既能使孩子改正缺點,又會促使他做得更好。

當孩子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時,就加以表揚也是應該的。同樣的道理,在幼兒牙牙學語時,不管嘴裡說些什麼,沒有家長會指責說:那嘴是怎麼張的呀,聲音高或聲音低啦等等。

可是,小提琴拉不好的孩子,當練習得會拉時,家長卻不僅不表揚,反倒還找茬兒挑些毛病,孩子的積極性又怎能調動起來。

與過去比,現在拉得相當不錯了呀!再加把勁兒還會更好,將會叫老師大吃一驚的。鈴木希望家長多用這些鼓勵的話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鼓勵的目的是要讓他從要求他做變成要讓他想做。因此,應該在給予希望的表揚方式上下些功夫。呵,拉得挺不錯呀!就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會變得使大人想像不到的高興起來,充滿了自信和熱情,於是積極性也就產生了。

十八、不要任意指責孩子

父母對孩子好像總是愛責備,而不善於表揚。

有許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先情緒激昂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曾找鈴木座談,說最初對孩子因不責備就不改而責備,後來因即使責備也不改而苦惱,最後又認為孩子不可救藥而放棄不管了。

一味地責備,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也會失去信心的。這樣下去,孩子就會逐漸被培養成為因設法保護自己而產生反抗心理的孩子。

通過責備讓孩子做與通過表揚讓孩子做,二者對孩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靜的態度和溫暖的心去對待孩子,注意和發揚孩子的優點。

有人說:處於反抗期的孩子,難以對付。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反抗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給予正確引導,孩子就會以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說,反抗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面培植起來的。

如果總責備孩子,任何孩子都會產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則所確定的那樣,若給孩子以反復的刺激,就會使孩子逐漸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藥物,細菌就會迅速產生抗藥性,不久這種藥就會對細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樣,對孩子越是一味地責備,其反抗心理就越強,最終父母還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終。

有人對鈴木說:請教給我好的責備方法。鈴木說:我沒有那種好方法。又有人說:現在孩子不聽話,難道不責備就算好嗎?鈴木認為即使不聽話,也不能責備,要真心實意地、正確地培養孩子的能力。

責備當然也是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的,父母為了責備往往採用令人可怕的臉、聲音或表情動作。不妨用攝像機把它錄下來,自己親眼看一看會有何種感覺呢?大概心情是不舒暢的吧。這同樣也會使我們明白責備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如果孩子感到恐懼可怕,那家長不管怎樣責備和說教他也都聽不進去了。就算孩子停止做壞事,那也是因為他討厭再次經受以前那種可怕的體驗,並不表明他懂得了 “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總之,大人責備孩子時,多多少少會感情衝動,氣血上升,這樣就會缺乏冷靜的頭腦和客觀的判斷力。因此,首要的是大人要以寬大的胸懷和極大的熱忱去培養孩子的能力。

孩子有許多幻想,其中隱藏著實現的可能性。為實現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大人對孩子決不能指責。指責會打消孩子嚮往的欲望,就會剝奪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唱歌調子拿不準時,就說:你的調子怎麼拿不准呀?孩子聽了這番話該怎麼想呢?也許他會認為:我連音都發不准,還能唱好歌嗎?

事實上,這樣的話在我們的家庭或學校裡是能經常聽到的。我們能從學生的父母和老師那裡聽到許多這種指責的話:

像你這樣的笨蛋,什麼也搞不成。

僅這點成績,你還想當醫生,真是自不量力,白日做夢!

有許多家長和老師滿不在乎地說出這些不該說的話,甚至想通過刺激療法使孩子面對現實,但孩子卻不懂得這種意圖。

老師和家長對孩子來說,是孩子難以想像的巨大存在,是作為社會的代表者說話。因此,孩子認為受到的指責就等於斷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我們對孩子的成長不應加以種種限制,應該開闢他們向更高能力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的道路。而不指責孩子是促進孩子發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碼條件。

十九、與孩子交心

當今,耐心地聽孩子的話的大人越來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當小孩子靠近而不得不應酬一下時,會說出不善於與孩子打交道……”之類的話,說完就急忙躲開了。另外有的父母,也不面對面與孩子主動交談,而是只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現在已經很少看到父母面對面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的父母歎息說: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入耳。另一方面,孩子也訴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或者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令人痛心的事態還在蔓延之中。這種事態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從幼兒時期開始的。

父母不光要聽孩子的話,還要與孩子交心,這樣孩子和大人才能共創一個共用快樂的世界。如果大人只是以聽你的陪伴你的姿態出現,那麼就會使孩子感到有一堵似的不能越過它,從而形成了得不到父母理解的心態。

與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交心的緣故。如果能與孩子交心談心,那麼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快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大人和孩子就處在沒有 “牆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從幼小時期就有這種體驗的話,那就決不會出現家長與孩子斷絕關係的現象了。

只有把耐心聽孩子的話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就能漸漸地看清楚孩子的世界了,並能從中發現樂趣。

二十、要用功學習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

家長告誡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要用功學習。

要用功學習,這句話對不用功的孩子來說,是特別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如果經常這樣催促,孩子就會感到厭煩而產生對抗的逆反心理,慢慢地連老老實實地坐到書桌前都辦不到了。

討厭被家長反復催促學習的孩子,漸漸地從坐下來到開始學習的時間拉長了。特別是當受到訓斥而坐到書桌前的時候,由於不是出於自願的,所以學也根本不像學的樣子。作為家長總以為,不管怎樣只要叫孩子坐在書桌前,就放心地完事大吉了,其實反倒把孩子的心攪亂了。儘管從表面看成功了,但實際效果恰恰相反。

要用功學習!這句話最初的意思只不過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這樣說,久而久之,無形之中就使孩子心裡感到有壓力,產生反抗心理,從而由提醒注意的含義變成了命令,接著又變成了嚴厲的訓斥,這樣便完全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結果,要用功學習這句話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

在某一個家庭,夫妻倆從孩子小的時候起,3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教孩子畫畫兒和識字,養成了一起愉快遊戲的習慣。生了第二個孩子以後,這個習慣仍然保持著,老大讀書時,老二就學畫畫兒。不久,又生了第三個孩子。老三在桌上學畫畫兒時,老大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這是由於同一張桌子太擁擠和他的兩個小弟弟吵鬧的緣故吧。

老二見老大每天獨自一人學習的樣子,沒過多久,一吃過晚飯,他也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這樣一來,很快老三想跟兩個哥哥學,也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起來。

年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是很頑固的。不管是讓人喜歡還是討厭,孩子都認為這種行動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最好的是,為孩子著想,家長要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桌前娛樂一番。每天這樣做,不久就會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

二十一、自己無能的苦惱

鈴木在到柏林留學後,經過努力終於尋找到了自認為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克林古拉教授,並拜他為師。老師留給鈴木的音樂作業很難,每天需要拼命練習5個小時才行。鈴木有時覺得它簡直像一堵巨大的牆壁阻擋著自己。

就這樣,不知練習了多少時間,但仍毫無進展。於是,鈴木的心情越來越沉重。

有一天,鈴木在柏林交響管弦樂團音樂室裡聆聽了著名演奏家的精彩演奏之後返回家,自己有氣無力地、自言自語地說:這是多麼悲痛的生活啊!明明知道自己無能,卻每天還在努力練習。這種努力又有什麼價值呢,自己沒有那種潛在的才能,難道不應該重新估價一下自己嗎?

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特別是一心追求藝術的人們更有這種體驗。當把前輩的偉大作品中所顯示的巨大才能與自己相比時,更是沮喪: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這種想法往往更容易引起自己的悲觀和失望。一些青年因自己無能而絕望,甚至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如果這些青年知道自己無能就應創造才能這一道理的話,那麼就不會悲歎自己無能了,就會為掌握能力至死不斷地努力。這種努力雖然艱苦,但卻充滿希望。只要這種努力方向正確,其能力就會相應地提高。

鈴木離開日本的目的不是當一名演奏家,而是出於對音樂的迷戀,想知道人間創造的藝術秘密即什麼是藝術。他對自己的演奏能力雖感到絕望,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促使他產生了對藝術秘密追求的強烈欲望。

鈴木想儘管自己無能,但為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藝術方面,不能怕慢,要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決不後退。這種追求藝術的堅定決心,使鈴木從極度的絕望中解脫出來了。

正是這種不急不躁,永不停息,堅持不懈地向前進的精神,使鈴木的能力不斷得以提高。並認識到因自己無能而苦惱和悲傷是多麼無價值和愚蠢!

因此,鈴木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但能力的大小與教育方法有關,不管誰都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則與自己努力正確與否有關。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