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皇帝公關學》如何與上司溝通


《皇帝公關學》
如何與上司溝通
http://book.qq.com/s/book/0/17/17420/index.shtml
本書是一組夾敘夾議的歷史掌故隨筆,所謂皇帝公關學,也就是如何與領導打交道,怎樣趨利避害,如何因勢利導,什麼時候應該主動,什麼時候應該被動,何時該聰明,何時該愚笨,哪些要爭,哪些要讓。中國幾千年的帝王時代,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與領導相處的藝術。然而中國正史、野史浩如煙海,且傳統史書的體例、古奧的文言,對於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而言,終究容易消化不良,《皇帝公關學》試圖將這些故典、史實擷取、拆合,用現代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淺近、詼諧筆調敘述出來,以一個現代人冷眼旁觀的視角加以推演。
 者: 陶短房   

1節: 
2節: 寫在《皇帝公關學》前面的話
3節: 離遠了掛心,挨近了糟心
4節: 有時候吃虧就是福
5節: 要學會眼睛裡揉沙子
6節: 真的"勝棋"就麻煩了
7節: 給皇帝一個偷懶的機會
8節: 誰是"自己人"9節: 得給自己的腦袋找頂鋼盔
10節:別把皇靴供起來
11節:有時候高官厚祿也能硬討
12節:頂嘴未必就吃虧
13節:混蛋就得一直混蛋下去
14節:羊有時比狼更可怕
15節:有時候該""就得"16節:泥菩薩有時砸不得
17節:有時候方術也得信
18節:沒事別當偷窺狂
19節:樹也不是小問題
20節:頂嘴是需要技巧的
21節:天下有事再生事
22節:帽子太大戴著累
23節:扯來虎皮做大旗
24節:要弄清皇帝為啥不用您
25節:應聘CEO 您可想清楚了
26節:撒嬌前先照照鏡子
27節:捨得孩子也未必套得住狼

     《皇帝公關學》祭繁體版  精讀本
1節: 
  賣文為生有一個好處,就是經常有不花錢的報刊送給你,一堆一堆的,好讓你每天有事可以打發時間。不過,我對報刊的興趣沒有書籍那麼大,因此,讀報讀得非常快,一大摞報紙,十幾分鐘就溜過去,只是,如果那期上有了刀爾登和陶短房的專欄,我的眼睛在上面停留的時間肯定會長些,長到什麼程度?一個千把字的專欄,比看三份報紙的時間還要長。
  我踏入媒體江湖,剛出道的時候,也是靠歷史隨筆""錢的,因此,我對寫歷史隨筆的同道,有意無意會多看幾眼。很可憐!當今之世,寫這勞什子的人很多,但寫得像樣的卻少,最讓我喜歡的有兩人,一個是刀爾登,一個就是陶短房。前者,已經被我完全發掘,鼓動書商去跟他簽約,然後拖他到北京,一起喝酒,還約了下次。而後者,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搞清陶短房這三個字,是真名還是筆名,此人什麼來歷,從何處而來,現在又哪兒去了!我僅僅知道一點,他的文字好,好文字背後還有好的學養,當初,十有八、九,在歷史上下過苦功夫,眼下也許改行了!一肚皮的歷史邊角料,超級不正經,跟我的愛好驚人的一致。
  自打混入學界,最討厭的學科,就是所謂的公關學,我的一個同學後來改行研究公關學,還做了一省的公關學學會的秘書長,我見面都不理人家。可是,公關學三個字,接在皇帝後面,卻顯得那麼好玩,怎麼看怎麼搞笑,荒誕意味的搞笑,笑過之後,五味雜陳。也許,陶短房只是在寫著玩,當年讀歷史讀多了!攢了太多的雜碎,弄出皇帝老兒當線頭,一邊是文臣武將,一邊是嬪妃宦官,把事兒串起來,人也串起來,一個接一個寫出來,端給編輯,讓大家一樂,騙幾個散碎銀兩好買酒喝。
  人生在世,不幸做了讀書人,更不幸做了中國讀書人,讀中國書,讀到顏元說的"吞砒人"(類似於後世大煙鬼)上癮的境地,如果讀書寫字,不能隨心所欲,讀到哪兒,塗到哪兒,總是完成任務,實現使命,不亦累乎?不亦悲乎?不亦……乎?近來總跟李零聊當年讀野書、胡亂寫的舊事,說是做了學者,尤其是體制內的學者,難免人在朝堂,身不由己,渴望放虎歸山,我每有同感。近來讀到幾位自外於體制的人,看似隨興的文字,別的不說,心裡頭鬆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下種了糜子,可以釀上好的老酒。
  陶短房不僅寫歷史隨筆,還寫評論,至少在科目上,跟現在的我很是相似。隨筆幽默輕鬆,舉重若輕,評論簡潔乾淨,厚重老成,兩邊的文字,從本質上講,都暗合著一個""字,書沒有讀到一定的份上,筆絕對不會這樣老。但是,我看他的文字,總覺得他應該是個年輕人,有著70後才有的那股子機靈勁兒。因此,我也就冒昧地斷他為70年代生人了!咱別的優長沒有,至少年齡上長他十幾歲,癡長也罷,傻大也行,反正,以老賣老,可以對他的文字評頭品足了!
  這篇奉命而寫的所謂的序,據說是陶短房輾轉托一個中間人交辦的!說實在的,我其實沒有這個資格給他的書寫序,但是久睹其文,確實難免免俗,想見其人。寫序,也是一種契機,兩座山走不到一起,兩個人難免會見,如果見了!驗明正身,就是陶短房本人,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問他討酒喝,權當上面幾個字的稿費。
  張鳴
  2009526於京北清林苑
2節: 寫在《皇帝公關學》前面的話
  其實這段文字是不折不扣的"寫在《皇帝公關學》前面的話",因為這個系列原本是我在《新京報》文化版的專欄連載,承蒙中信出版社厚愛,讓這個系列得以結集成書。披覽一年來的作品,越看越覺得,有必要就構思、創作這個系列的一些個人心得、感受,作一番誠懇的交代。
  封建帝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毋庸諱言,在經歷了幾千年帝王時代的中國,一些部門、單位裡的當家人,一些"縣官""現管"們,仍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封建家長意志,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作風。當然,您也許會說,中國人講究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您也許會說,中國人最重氣節和原則,士不平則鳴,碰上這樣的人和事,就應該不妥協,應該鬥爭。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則無須再忍?妥協與不妥協間,究竟應有怎樣的過渡與底線?如果忍,怎樣忍才是最優選項;如果鬥,怎樣鬥才是最佳方案?要回答這些微妙而深刻的問題,恐怕任何個人都是無能為力的!
  然而中國早就有句老話: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漫長的帝王時代,"伴君如伴虎"的格言,讓無數或顯貴或卑微、或大智若愚或大愚若智的各色人等,無不處心積慮地琢磨著如何跟皇帝"公關"的學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要還食人間煙火,就沒辦法擺脫這一沉重的"公關"負擔就算您是不食周祿的伯夷、叔齊,可您總得踩人家的地,喝人家的水,吃人家的野菜吧!
  這一代又一代的公關,有得有失,有經驗也有教訓,可謂用前人無數心智、血汗乃至生命換來的寶貴鏡鑒,對於今天的人們處理與上級的關係,自然有極大的助益。
  然而中國歷史典籍既深且博,對於在現代快節奏社會生活慣了的人們而言,去披閱採擷,可謂難度不小。不僅如此,正如哲人所言,帝王時代的史籍,往往免不了被修成帝王家譜,一切是非曲直善惡,都以帝王的標準為標準,殊不知帝王是無須公關的(倒楣時例外),只有面對帝王的人們才需要公關。因此,對這些典籍作一番切菜刀、手術刀甚至修腳刀的動作,是有必要的!
  不僅如此,時代畢竟已不是當初的時代,社會在變,人們的價值取向在變,現代下級與上級、被領導者與領導者間的關係,畢竟不是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關係,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關係,這就需要《皇帝公關學》不能僅僅是停留在經史子集時代的剪刀糨糊文摘集,而必須用現代公關理念,去重新演繹當年的是與非。
  用歷史的眼光論時代,以時代的眼光論歷史,這便是我創作這組《皇帝公關學》隨筆的初衷,也希望這些粗淺的文字,能給讀者們多一點助益和啟發。
  陶短房
  200957 於加拿大列治文市
3節: 離遠了掛心,挨近了糟心
  中國古代有幾千年的帝王史,在那年月,很多人都惦記著能見著皇帝,好沾些浩蕩皇恩什麼的,倘能陪王伴駕,整天圍著皇帝轉,那簡直就是光宗耀祖,要燒高香的了!
  可是且慢!這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皇帝權力實在太大,脾性又實在太難捉摸,一旦弄不好可是乖乖不得了、因此對於整天跟皇帝打交道的這麼一群人而言,"皇帝公關學"可是門高回報與高風險並存的必修學科,搞好了榮華富貴,升官發財;搞不好輕則倒楣,重則丟命。您想,一邊是前途要緊,另一邊是人命關天,能不好好學嗎?
  一般而言,離著皇上遠關係會差些,挨著近那關係會好些,可也得分什麼人。就有這麼一路人,光聞名沒見面,皇上天天惦記著念叨著,等真見著了!卻怎麼瞅怎麼彆扭。真有這路人?不但有,且還不少呢!
  比如西漢的賈誼,那是要文才有文才,要見識有見識,那上中下三篇《過秦論》,把他死後幾十年的政治軍事形勢發展,分析得是要多透徹有多透徹,漢文帝是整天賈誼長賈誼短,把他的名字掛在嘴邊念叨。可說來也怪,這賈誼每次被召見都沒好事,官不但沒怎麼升,還越當越窩囊,好不容易混了個夜間小客廳私人密談,結果人家皇上居然讓他給講鬼故事,偌大一才子這下失望到骨頭裡,愣是年紀輕輕就給憋屈死了!
  還有個叫李德林的,是南北朝北齊人,文才好,政治頭腦強,還有軍事才能,當初遠在北齊當官,還是北周大臣的楊堅就對他讚賞不已,一心想收為己用。等北周滅了北齊,更是著意籠絡,結果李德林在楊堅登基坐殿、當上隋文帝的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還幫楊堅出主意滅掉了江南的陳國。楊堅曾許願一統天下後把李德林打扮成菩薩金身,讓全中國的人都羡慕,可就這麼一位大功臣、大才子,真成了近臣後居然10年不調級不漲工資,最後還被找了個"公務員非法經商"的茬外放了!
  他們的運氣固然不好,可還不算最糟的!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曾喟歎自己不能收韓非做臣子,可人家韓非真跳槽過來,卻被他給下獄弄死了!您瞧,這公關搞砸了!真能出人命不是?

  皇帝不但是天底下第一號好猜疑、好自以為是的男人,而且還是天底下最貪心的男人,總巴不得好東西都歸他自己,人才當然也不例外,所以賈誼、韓非、李德林這樣的,在外地甚至外國待著,他們是早也惦記晚也惦記:這人咋就不跟我呢?真要跟了你,這猜疑就來了:你厲害,你有學問,那我擱哪兒?這是一;你這麼大本事,今兒能幫我,明兒保不齊能害我,這是二。有這麼兩條憋在腸子肚子裡,這諸位才子能混得好才怪呢!蘇東坡曾經說,賈誼混不好,是因為跟周勃、陳平這些有功大臣沒搞好公關,讓人家給使了絆子,這話不對:如果皇上心裡沒坎兒,別人再上眼藥也沒用不是?再說了!周勃自己後來都讓漢文帝給送進大牢勞動改造了好些日子,賈誼跟周勃公關,周勃爽了!皇上怕是更火了:你們倆一文一武這琢磨什麼呢?準沒好事吧!
  咱們再來看一個公關危機處理得當的例子司馬相如。這位大才子同樣有過類似李德林的遭遇:先被漢武帝誤以為古人,喟歎"我怎麼沒這麼個人才",等真的應聘了又處處不受待見。人家司馬相如這彎子轉得就是快,先自請外調,既免是非,又混表現,等調回來又搞了份"泰山封禪"的文化標誌性提案,哄得漢武帝顛顛的,最後弄了個高級退休待遇。您看,這遠了掛心,近了糟心,說白了就是不能惹了皇帝老兒這顆私心而已,明白了這一點,為人處世可就容易多了!
4節: 有時候吃虧就是福
  過去有錢人家過生日辦堂會,特別喜歡點郭子儀的戲,因為這位仁兄不但官做得大、人活得長壽、多子多孫,而且還一直被唐朝皇帝客客氣氣地捧著供著,沒遭太大的猜忌,死後子孫也長保富貴。要知道伴君如伴虎,郭子儀是武將、功臣,曾統率過幾十萬大軍,能混成這樣,差不多算是個奇跡了!
  個中原因當然很多,但老郭雖是一介武夫,卻諳熟跟皇帝公關的奧妙,這一點則是很重要的一環。史書上記載,郭子儀經常給皇帝上奏章保舉部下升官,有時候會被皇上毫不客氣地駁回來,兒子們很生氣:沒咱老郭家出生入死,現在皇上姓啥都不好說呢!咋了!這麼不給面子?老郭卻不但不氣,反倒特高興:你們懂什麼?皇上最怕武將造反,如果覺得你有二心,為穩住你,你保誰就封誰,絕不會說半個不字,如今我老郭的舉薦皇上給駁了!那是他沒拿我當外人,咱偷著樂吧就!
  皇帝是權力最大、膽子最小的一類人,因為他既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又深知周圍無數的野心家、陰謀家在覬覦自己手裡的權力,一旦時機成熟,就會撲出來向自己發難,想取而代之。因此對有能力、有功勞的功臣武將,他只要不傻,就會不停地試探、周旋,弄明白你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像郭子儀這麼聰明的老將,當然不可能不知道保誰能過關、保誰不能過關,這八成是找個機會反過來試探皇上,也給皇上一個小小發威的機會:瞅瞅,郭子儀厲害吧?可他厲害不過朕,朕就能駁了他的舉薦!小處發威,這大處就容易相處了!唐代另一位大將渾瑊,每次給皇帝寫報告,批示回來,一看是表揚就鬱悶,一看是批評反倒高興,說"皇上不疑我",這和老郭的思路是一樣的!有時候吃虧就是福,罵你就是不拿你當外人,得幾句小批評不用太放在心上,啥時候領導對你總是客客氣氣,該說也不說,那你反倒要小心了!
  有些人就不懂得這種道理,仗著自己的功勞,一點虧也不肯吃。陳朝開國功臣侯安都,為了給自己撐面子,居然強借了皇宮開家庭聯歡會,結果皇上表面裝做滿不在意,可沒過多久就找個機會,辦了場鴻門宴,把侯安都給哢嚓了!唐玄宗手下的心腹大將王毛仲仗著自己的功勞和皇上的寵信,也是一點虧都不肯吃。有一次他小老婆生了個兒子,還沒滿百天,就被他抱到朝堂上討封,皇上封五品還嫌不足,嘟囔出一句"我兒子就不能封個三品嗎",還沒等皇上發話,就有馬屁精把三品的紫袍脫下來給這孩子披上,皇上也就坡下驢,來了句"這孩子穿上官袍那叫一個酷"。您說,這面子掙得足不足?可結果怎麼著?不過幾個月功夫,這王毛仲就被抄家,自己也被逼自殺了!可憐這老王一沒造反,二沒變心,死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死的!
  道理明擺著啊!你當大臣、將軍的把面子都掙足了、掙滿了!天底下最要面子、最講面子的人,,皇上,不就丟面子、沒面子了?不宰你?不宰你才怪呢!
5節: 要學會眼睛裡揉沙子
  唐太宗是個出了名的好皇帝,很多人都誇他會用人,知道用能人、賢人,不用奸臣、佞臣,還有人會舉出他痛斥宇文士及、權萬紀的事情來證明。
  這宇文士及在入唐以前換過好幾個主子,名聲臭得很,又特喜歡拍馬屁。有一回唐太宗隨口誇一棵樹長得好,宇文士及一見,忙不迭過來圍著樹誇了幾個鐘頭。唐太宗勃然大怒:魏征叫我遠離佞臣,我不知道佞臣是誰,今兒一見,甭問啊!就是你這馬屁精了!您說這罵得解氣不解氣?那權萬紀則是個喜歡打小報告的主兒,沒事兒就張家長李家短地傳小道消息,陷害看不順眼的大臣,結果也是被唐太宗痛駡一頓,從關鍵崗位上調走了!您說這做得地道不地道?
  且慢高興,看掌故可不能只看半拉,這二位後來怎麼著了?馬屁精宇文士及不但沒丟烏紗帽,反倒還升了好幾級,最後在公爵位子上壽終正寢;耳報神權萬紀成了唐太宗的御用特務,經常被派去監視分封外地的王爺,後來因為告密走風被齊王宰了!但還是讓唐太宗封了個"烈士"。您看,敢情這奸臣、佞臣什麼的,罵歸罵,用還是會用的,這二位的命,比好多忠臣、誠臣可幸運得多呢!
  要知道,皇帝的位子特殊,生活環境也跟普通人不一樣,琢磨的事兒不同,動的心思不同,甚至精神狀態、心理需求都不同。他們有時候就需要身邊有那麼幾個人,旁人看著未必起眼甚至順眼,卻能填補自己一點心裡空虛,或者讓他們去做些一本正經的王公大臣不肯做、不便做,自己又十分需要或渴望的事。比如權萬紀在大臣們眼裡固然聒噪得跟老鴰那麼可惡,但皇帝用得著啊!那可是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呢!犯了眾怒,他也會罵、也會貶,但風頭一過,該怎麼著還怎麼著。至於馬屁精宇文士及,還是聽他自個兒怎麼說的吧:"您在跟大臣們談論國家大事時經常被他們噎得一愣一愣的,也不好發作,今兒私人場合,咱再不順著您點兒,您這皇帝做得還有什麼勁呢?"瞅瞅,這就是皇帝一心理調節閥啊!能少得了嗎?
  這種人往往性格扭曲、心胸狹隘、睚眥必報,如果您瞅他彆扭,覺得皇上那麼明白一人,咋就看不透這小子奸呢?於是又是書面揭發又是口頭檢舉,不依不饒,非要把這些小人給弄下去,,您可千萬悠著點兒:皇帝不是傻子,留這些人在身邊自有留著的道理。您適當敲打敲打,精明的皇帝會順勢做個姿態,一方面給您個面子,另一方面也趁機警告一下那些小人:別太放肆了!你們的命把子,可是攥我手裡呢!但您要不依不饒,那就危險了!
  首先是皇帝這兒有危險:皇帝是普天下最固執、最好面子、最不講理的一種生物,您整天跟他絮叨這人不好,那人不能用,碰上不耐煩的主兒,不定什麼時候就毛了:打狗還得看主人呢!你是皇帝還我是皇帝?走著瞧!
  其次,就算皇帝腦袋好使,裝沒聽見,那些陰魂不散的小人可都記著呢!這些傢夥本事不大,可咬人一口,入骨三分,況且他在暗,您在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
  所以呢!要學會眼睛裡揉沙子。佞臣要整,小人要批,但千萬要把握分寸,不要大事小事都不顧一切撲上去狂拍一氣,那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弄不好還會把自己給折騰進去。
6節: 真的"勝棋"就麻煩了
  南京人都知道莫愁湖畔有座勝棋樓,也知道這座樓是明朝大將徐達靠下圍棋從明太祖朱元璋那兒給贏了來的!但父老相傳,那盤棋嚴格說起來徐達其實是輸家,因為朱元璋一直佔上風,正自個兒美著,猛不丁看見,敢情人徐達棋雖然輸了!卻把幾十個黑子兒在棋盤上擺出"萬歲"倆字,一時高興,就把那麼大一座不動產給過戶了!
  按說朱元璋、徐達都是莊稼漢出身,大概齊是一對臭棋簍子,要是真下,誰贏誰都正常。可如今人家朱元璋是皇帝,這徐達就不能跟在安徽老家那樣死纏爛打了!因為如果真的"勝棋",那麻煩那可就大了去了!
  皇帝是普天下對藝術最好奇的人種,因為他有權啊!想好奇點兒什麼都有條件。想聽音樂,哪怕五音不全也得給他開唱;想附庸風雅,琴棋書畫一大幫子人跟著湊趣。可是皇帝也是普天下脾氣最壞的"藝術家",一個伺候不好,跟著湊趣、想沾點兒光的其他藝術粉絲們不是說那些專門伺候皇帝的樂師、棋士,而是說那些為討皇帝歡心隨之起哄的大臣就前景黯淡了!
  但凡皇帝都特自信,因為幹什麼都太容易,也聽不見不同意見啊!魏文帝曹丕自吹善於使劍,贏過著名武術大師鄧展,還鄭重其事寫在書裡,後來的人不明白究竟,還跟著吹。其實想一想就該明白,那鄧展打過多少仗,曹丕才殺過幾個人?您當人家真打不過您呢?可您是誰啊!
  其實贏鄧展那會兒曹丕還不是皇帝呢!才是曹操的公子,就已經這樣了!真皇帝搞起文體比賽來,又如何會發揚奧林匹克精神,跟您搞公平競技?
  隋煬帝有一次搞詩歌比賽,用""字作韻腳寫詩,結果大臣薛道衡一句"空梁落燕泥"被大家嘖嘖稱讚,皇帝自己也自愧不如,但後來竟然懷恨在心,沒多久就找個茬把薛道衡殺了!臨了還來一句"這會兒你還寫得出那句詩嗎"。還有個叫王胄的,一句"庭草無人隨意綠"又搶了皇帝彩頭,結果命運自然也是一樣。您想啊!能看出您的詩比他好,那皇帝也不算很含糊,隋煬帝自己就曾自誇"就算大家一起考試,擇優錄取皇帝,那我也還是第一名",一個又自信、又小氣的領導,您能隨便贏棋嗎?什麼?碰上不識貨的也許就沒事?人家都不識貨了!您拋媚眼給瞎子看嗎?
  當然,棋不能勝,卻也不能輸得太快,那您就給看扁了!最好的辦法,要麼是大戰三百回合然後一招惜敗。您高,皇上只比您高不多點兒;要麼就是學徐達,來個劍走偏鋒,大家都贏,誰也沒輸。
  其實話說回來,真碰上個"費厄潑賴"的皇上,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了!
  戰國時秦武王喜歡舉重運動,有一天非拉著仨大力士烏獲、任鄙、孟說比賽舉鼎。烏獲、任鄙連連擺手:俺們是羽量級選手,這重量級的俺們不是個兒,大王您也別舉了最好。可那孟說卻躍躍欲試,結果秦武王出了比賽事故,讓鼎把大腿軋斷,沒多久就咽氣了!舉重冠軍孟說也因此來了個滿門抄斬,而烏獲不但沒事還升了官。
  琢磨一下就該明白,大臣跟皇帝都有自個兒的正事,這文體活動就是個副業,您要爭強好勝,主業上去爭就行了!琴棋書畫什麼的,您不能來個"重在參與"嗎?
7節: 給皇帝一個偷懶的機會
 皇帝是勤快點兒好還是偷懶點兒好?
  當然是勤快點兒好了!黎明即起,萬機待理,勤政愛民,事必躬親。家天下嘛!做家長的多忙一些,這家裡也會規整一些不是?倘都像那個幾十年不肯上朝的大明萬曆皇帝,那還不亂套了啊!
  可皇帝也是人啊!是人就會有想法、有雜念,想活動活動。過去有那麼些大臣、文人,覺得這可不得了!您皇上是天下楷模啊!哪兒能整天玩私字一閃念呢?不行,得繃著。於是乎,皇帝想打個獵,看個雜技,聽個音樂,都會出來一大群忠臣連哭帶喊地又勸又攔,硬是把個大活人憋在皇宮裡一本正經那麼坐著才覺得放心。更有絕的,有的皇帝只不過動點兒心眼,還沒現行表現呢!就有人給敗興。比如那個說出"糟糠之妻不下堂"名言警句的宋弘吧,有一天漢光武帝見屋裡擱了個屏風,屏風上畫的倆美人挺漂亮,忍不住多瞥了兩眼,宋弘立刻不樂意了:我說皇上,您咋這麼沒出息呢?有空看看工具書什麼的不好嘛!整天瞅女明星畫像,把思想給腐蝕了可怎麼辦?
  也就是人家漢光武脾氣好,要換一個別的皇帝,早劈頭給宋弘一耳光:我瞅畫裡的美人思想就腐蝕了?您把我給圈皇宮裡,那裡頭全是大美人兒,我思想就不腐蝕了?其實吧,這勞逸結合是人之常情,而到外面走走,接觸一下社會,開闊眼界,更是生長在黃圈子裡的皇帝們最需要的閱歷。適當讓他們偷偷懶,換換心情,長長見識,並不是什麼壞事。比如打獵,有人說玩物喪志,可最喜歡打獵的康熙、乾隆,不都是有作為的皇帝嗎?再比如出去旅遊,秦始皇、隋煬帝固然弄得一團糟,可漢高祖、唐太宗跑的地方也不少,咋天下就不亂呢?那王莽不錯吧,私生活絕對檢點,無任何不良嗜好,沒事兒就讀讀古書,應該最符合楷模標準了吧,結果又如何?
  其實這道理,齊國的管仲早就說得再明白不過。他臨死的時候跟齊桓公說,烹飪大師易牙是個壞人,得趕走。齊桓公就問,既然他是個壞人,您以前咋不說?管仲說,以前那不是有我嘛!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我這兒都把著舵呢!他也就能給您做做飯,您留著他不還飽個口福嘛。可見關鍵不在於讓不讓皇帝玩,給不給皇帝偷懶的機會,而在於,皇帝不玩、不偷懶的時候,能不能把活兒給幹好了!
  如果一直把皇帝給逼著繃著,有時候效果反倒不好。你不讓他光明正大地去娛樂、去放鬆、去偷懶,他給您來個"曲線救國",事兒反倒更麻煩。清朝的同治皇帝不就是被老娘慈禧管得太死,結果跑到外面出軌,最後弄出大事兒來?明朝的天啟皇帝,被大臣們逼得煩了!躲起來做木工解悶,不一樣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
  真想引導也不是不行。魏征經常陪唐太宗聽音樂會,他每次聽軍樂就耷拉著腦袋,聽別的就全神貫注。次數一多,唐太宗就明白了:敢情老魏想讓我明白,要和諧,別整天想著窮兵黷武啊!也許有人會拿魏征連累唐太宗捂死獵鷹說事,可那次魏征不是不知道人家袖子裡有那麼個活物嗎?唐太宗帶著衛士在朝堂見天搞軍事演習他都一次沒管過,又怎麼會不讓皇上去打獵呢?皇帝公關學的要訣,就是讓皇帝有點兒偷懶放鬆的空間,別逼得太死。畢竟漢光武那樣的皇帝是少數,能碰上萬曆、同治算走運,要是碰上大明正德皇上那樣的,保不齊大板子就揍屁股上了!對自己沒好處,對皇帝的江山社稷也未必就有好處了!您說,是不是這麼個理兒?
8節: 誰是"自己人"

  話說前秦國王符堅是氐族人,因為氐族人口膨脹,產生了"馬爾薩斯制約"。為解決幾十萬族人的生存權即吃飯問題,他不得不想辦法將他們三千一群、五千一夥的分散到外地去。這讓很多氐族大臣非常不滿,因為在他們看來,氐族人口集中,可以震懾其他民族不敢亂來,一旦分散了"自己人""外人"就會蠢蠢欲動,這簡直跟自殺沒兩樣。後來前秦果然被叛亂的鮮卑、羌族推翻,這讓許多後來人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皇帝應該把"自己人"攏在身邊,否則"外人"坐大造反,你就會落得跟符堅一樣的下場。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見得!
  比符堅稍早,有個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後趙,皇帝是羯族的石氏。老石家因為看到兵荒馬亂,皇帝論打數,擔心"外人"算計自己,就把大部分同族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就各帶了10萬戶。這算是把"自己人"攏到家了吧?結果怎樣?老皇帝石虎一死,國內照樣發動叛亂。"自己人"羯族因為都集中在首都附近,幾乎全部捲入內訌,死傷殆盡,沒死的也在後來的異族政變中被殺戮了大半。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民族,就這樣在短短幾年中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誰是"自己人"?和自己基本利益一致,你發達他就發達、你倒楣他也倒楣的,那就是自己人。如果只信賴同族、鄉親或者親戚,那麼你就算把"自己人"都攏在身邊,又能有多少?能守得住萬裡江山嗎?別說前秦、後趙這樣的地方割據王國,就是元朝這樣的大國,光把蒙古人當"自己人",不也是一樣留下慘痛教訓嗎?朱洪武後來痛定思痛,不再搞安徽老鄉的小團體,而是誰忠心能幹就重用誰,這實在是很高明的一招。
  那麼符堅怎麼後來就垮了呢?那不是分散"自己人"的錯,而是他不顧形勢,不聽勸阻,在自己內部不穩定的情況下一意孤行,傾巢而出去攻打東晉,結果稀裡糊塗吃了個大敗仗。本來那些"外人"都一心一意指望您能統一天下,他們跟著您可以當元勳、功臣,利益一致。現在您慘得連專車都丟了!親兄弟都戰死了!人家再跟著您保不齊就得滿門抄斬,那還有不亂的!別說"外人"真的變成了外人,就連"自己人"也會變成外人的符堅派去遠征新疆的大將呂光,不但是同族、親信,還是親戚,聽到他打了敗仗、朝不保夕,不一樣在回國途中鬧獨立性,最後趕走了甘肅一帶的前秦地方官,自己做了個後涼王國的皇帝?
  說到底,皇帝的"自己人"不是同族,不是兄弟,不是老鄉,而是自己的政績和能耐。如果您自己英明神武,國勢昌隆,那麼不相干的人也會是您忠實可靠的"自己人";反之,如果國運衰微、屢戰屢敗,別說同族、同鄉,就是親兄弟、親兒子,保不齊也正在背後磨刀霍霍,準備瞅冷子算計您的位子呢!
9節: 得給自己的腦袋找頂鋼盔

  提到三國歸晉,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杜預。沒錯,這位文武雙全的大能人一手策劃了整個西晉滅吳戰役的戰略框架,最後攻破吳國首都建業的大將王,也是在他點撥下才大功告成的!可事實上滅吳的統帥不是他,而是太傅賈充。這賈充非但沒在滅吳大計上出過什麼謀,劃過什麼策,而且一貫反對出兵,甚至幾路大軍都出發了!他還磨磨蹭蹭不想挪窩,直到晉武帝司馬炎說出"您再不去我只好自個兒去了"這等狠話,才勉勉強強跑到離前線千里之外的襄陽"督戰"。您說,就這麼一位統帥,攤上夠憋氣不?
  可有趣的是,這位窩囊元帥偏偏是杜預推薦的,而且是不管人家樂意與否,生拖硬拽,愣給拖了出來。他吃多了!還是校對《春秋》把腦子弄糊塗了?
  才不是,杜預多聰明的人啊!他這招看似給自己請了個乾爹,實際上是給自己的腦袋找了頂鋼盔。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將領兵在外,往往要求出兵大將留下老婆兒子當人質。魏國滅蜀,大將鐘會因為是丁克一族,沒什麼人質可交,就招惹了好一番猜疑,結果鐘會果然造反。後來的皇帝,疑心病自更重了一層,就算交人質也不放心了可不是,既然都決定造反了!誰還在乎老婆孩子呢?
  北魏末年,北魏的"影子皇帝"爾朱榮派賀拔嶽去攻打地方軍閥萬俟醜奴,這賀拔岳就曾形容自己的處境是"勝敗兩難":敗了自然是有罪;即使勝了!也會增加老大對自己的猜嫌。他想出的解決方法就是請了爾朱家族的血親爾朱天光當大帥,自己當了個副手;結果雖然功勞讓那個沒什麼貢獻的爾朱天光分去一半,但任務好歹是圓滿完成,自己也加官晉爵,撈到了不少好處。
  出兵攻吳,那更是大場面,如果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放權,這仗就沒法打。賈充雖然又無能又膽小,還一貫反對攻吳,但他不僅是司馬炎最親信的大臣,還是人家兒女親家。只要把這尊泥菩薩往大本營這麼一放,不但皇帝不會再猜忌,而且各路大將的關係也好協調。反正這傢夥膽子小,就算成心搗亂,襄陽離南京,那得多遠?
  哪怕再賢明、再有頭腦的皇帝,總不免認個親疏遠近。燕昭王高築黃金台,廣招天下英才,信任樂毅,雪恥破齊,這氣度算得不凡吧?可他愣害怕這些外國人才進自己首都,結果在離首都幾百里地的薊縣境內搞了個"下都"安置他們。吳王闔閭算得雄才大略吧?可當他決策伐楚,要登台拜將時,愣就不敢任用伍子胥、伯嚭這兩個楚國來的將才,最終看出苗頭的伍子胥不得不找來個"假土著"孫武頂賬(其實人家孫武是齊國人)。如果遇上腦袋還不如上面二位豁達的帝王,就更需要弄頂保命鋼盔,護住自己的一顆腦袋了!
  當然,要選鋼盔就得選個合適的,否則比沒有更糟。唐代名將郭子儀收復長安時,扮演鋼盔角色的是唐肅宗的兒子廣平王李俶。這位後來也當上皇帝的王子只管政治鼓動,軍事問題一概放手,成就了郭子儀的大捷。可稍後的鄴城之戰,鋼盔扮演者變成了太監魚朝恩。這位仁兄能耐不行還特喜歡指手畫腳,結果弄得郭子儀連指揮位置都找不著,最終幾十萬唐軍在劣勢敵人面前一敗塗地,連兩座都城都丟了!鋼盔的作用是護著上頭,兜著下頭,是防禦性的,如果這鋼盔也跟刀槍劍戟一樣到處紮人,那就比沒有還糟了!
  如果您膽子更大,還可以學戰國田齊的司馬穰苴,拿國王配發的標準型鋼盔寵臣莊賈開刀立威。
  不過這可是高難度動作,首先這鋼盔自己得犯事兒;其次這皇帝腦筋得明白。倘這兩件事有一件沒把握,我勸您啊!還是好生戴上鋼盔,自個兒悠著點兒吧!
10節:別把皇靴供起來
  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段子《君臣鬥》膾炙人口,裡面說到乾隆皇帝賜給劉墉皇靴、黃馬褂、朝珠,一大堆零碎,而這劉墉既不敢穿也不敢用,全都送進自家祠堂,當傳家寶給供了起來。
  您還甭說,這毛病也不單劉羅鍋一個人有,歷朝歷代,不知多少大臣、寵臣,受了皇帝這樣那樣的賞賜,唯恐吃了用了顯得對皇帝不恭,只得把這些或值錢或不值錢的零碎兒束之高閣,不但不敢染指,甚至還得加強安保工作萬一蛀了黴了!豈不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就苦了那些大臣了!比如乾隆喜歡附庸風雅,他送給大臣尹會一、沈德潛等很多圖書、字畫。這幾位老哥賜書不敢翻,賜畫不敢掛,還不能就那麼供著,隔三差五還得拿出來去灰防蛀。康熙喜歡打獵,他賜給大臣的經常是野雞、鵪鶉、兔肉之類,您說這要也供起來,那不倒楣催的嗎?
  他們還不算倒楣,唐朝有個宮廷樂師叫李可及的,很受懿宗皇帝寵愛。有一次他兒子娶媳婦,皇上賜了兩壺酒,李可及掂了掂,分量不對,拿回家一看,竟是倆實心銀壺。除了這,平常賞賜的各種東西多到用大車拉。後來他倒了黴,這些玩意兒又一樣不少被大車拉回去,惹得一幫太監嘲笑了好一陣子。嘲笑歸嘲笑,這則記載也說明,李可及同樣沒敢用皇帝的那些賞賜。
  問題出來了:他們這樣做究竟值當不值當?答案是:不值當。
  皇上賜給您東西,一方面說明至少那一小會兒他瞅您順眼,另一方面那也真就是給您派用場的!他送您野雞肉,那就是讓您吃的;送您銀子,那就是讓您花的!您不吃不花,硬擰著給供起來,上帝嘴上不說,肚皮裡一定笑您是個十足的傻蛋。唐太宗曾經賜給大將李勣急病特效藥,這李勣要是也給供起來不吃,結果弄出人命,豈不是鬧出大笑話。再說了!人家皇上什麼沒有啊!是缺野雞啊還是缺字畫、銀子?隨手賞您這點兒,還不夠他半塊指甲蓋大小的家當,沒準您前腳出門,後腳人就把那點兒東西給忘了!您也不想想,您這麼鄭重其事,無非為了哄皇上,混個好感,人家皇上自個兒都忘了的玩意兒,您還成天給供著、惦記著,您冤不冤呢! 

  不但如此,前面提到的尹會一、沈德潛,後來倒了黴被抄家,那些精心供奉的禦賜零碎兒,又一樣不少給搬回皇宮,等著賜給別人了!您恭恭敬敬供著那些賜物,是為了炫耀皇上的恩寵,可那是皇上賞賜那會兒的恩寵,您供上個幾十年,時過境遷,這些玩意兒該哪兒去還哪兒去,哪裡能保您個家宅平安?
  依著我說,皇上賜您酒肉您就給吃了!賜您銀子您就給花了!賜您雙靴子,要合適您就穿,不合適您愛咋地咋地,就別再給供起來了!那些玩意兒您就算擱變質發黴了!也不會換來皇上多瞅您一眼,還不如圖個口腹之快,解個一時手頭之急呢!
  漢朝有兩個大臣疏廣、疏受,退休後帶著皇帝賞賜的大批金銀財寶回鄉定居,找了些親朋好友,把這些玩意兒能救急的救急,能救窮的救窮,剩下的開幾個聯歡會、懇談會,吃吃喝喝花了個乾淨,這才是符合皇帝公關學的高招:您想啊!皇上賞賜大臣,要麼圖您賣命,要麼圖自己個好名,您真要討好,就該從這些方面去動腦筋。拿了皇上賜藥的李勣應該趕緊吃藥趕緊好,替皇上出征開疆拓土;拿了皇上銀壺的李可及應該在音樂創作和演奏的崗位上精益求精,發揮更高水準,讓皇上的業餘文化生活得到進一步充實。您仗也不好好打,琴也不好好彈,就算把什麼藥方、銀壺供在祠堂裡一天燒三炷香,又能有什麼用呢?
11節:有時候高官厚祿也能硬討

  雖然從有皇帝那天起,就有諸如中正、司隸、吏部之類五花八門管提拔幹部的部門和官員存在,但誰都明白一個鐵的事實:誰當官,當多大,得皇上說了算。
  說起來皇上可不是那麼好伺候的,一般官員想從他老人家手裡混上一紙提拔令,升上個一級兩級,實在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想憑工作表現吧,又不知道皇上好哪口,萬一人家要個老黃牛型的,您卻扮做千里馬,那不是白折騰了?再說,表現不好提拔不上去;表現太好,同事會嫉妒,會打小報告,皇上說不定還會嘀咕您是不是打算一直升到他那寶座上去。弄不好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靠溜鬚拍馬吧,一來那窩囊氣不是人受的;二來萬一馬屁錯拍到馬腳上,官不但沒升還降上幾級,不是更麻煩嗎?
  可您還別說,還真有這麼一路能人,能從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皇帝手裡硬討個大官來當當。
  說起這人,名氣不大,官職原來也不算高,他叫陸法和,在南朝梁元帝手下當郢州(湖北武昌)刺史,也就是個武昌區長的位子。這老兄除了當官,業餘愛好是算命打卦。有一天他給皇帝寫報告,居然大言不慚署了"司徒"的頭銜。這司徒可不得了!那是三公之一,比武昌區長高了不是一級兩級。照理說,這罪過夠砍頭的了!結果您猜怎麼著?皇帝一瞅,什麼,這小子怎麼當的司徒我怎麼都不知道?哦,甭問啊!這小子會算命,敢情他算出來自己有這麼大福分啊!於是他一道委任狀下去,這算命業餘愛好者、武昌區長陸法和,就真的當上司徒了!
  有意思的是,這種硬討升官的橫主還不光中國有。西非有個小國叫利比理亞,當年有個軍士長多伊,靠政變殺死總統,自己上了台。他屁股還沒坐熱呢!就有個叫查理斯·泰勒的"海歸"挾了個公事包,大模大樣闖進商務部副部長辦公室,坐到副部長辦公桌後,打電話叫來媒體記者和工作人員,在這些人目瞪口呆、面面相覷中莊嚴宣佈,自己從即日起,就是利比理亞的商業部副部長了!有人急忙報告多伊,多伊迅即作出快速反應:派人把副部長的委任狀和公章送進商業部,交到了泰勒的手裡。於是乎這個連辦事員級別都不夠的泰勒,就這麼硬討了個副部長當。
  俗話說得好,形勢比人強,皇帝跟皇帝也不盡相同。這些硬討高官的狠角色,無不咬定了四個字的宗旨:趁火打劫。他們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是瞅準了這太歲的軟檔。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訛詐的都是怎樣的皇帝。梁元帝原本是個王爺,因為侯景叛亂,國內一片大亂,他趁機打著平叛的旗號搶來了這麼個寶座,國內國外,都有一大堆不服不忿的!陸法和的郢州正好處在前線的要點,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對他,皇帝只能哄不能嚇,這司徒橫豎就一頭銜,又不用什麼成本,多人家一個司徒,總比少自己一個皇上強吧?那非洲土皇帝多伊的情況也不例外:他上台後把原來的高官殺了個乾乾淨淨,自己又沒幾個親信死黨,商務部副部長是個無關緊要的位置,拿來換個"人才",也還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再仔細瞅瞅這兩個成功公關案例的背景:陸法和事件發生時,梁元帝奪取帝位不到3年;泰勒事件發生時,多伊政變成功僅僅十幾天。柿子要撿軟的捏,訛詐皇帝,就得訛詐這路屁股沒把寶座坐熱的主兒。
12節:頂嘴未必就吃虧

  皇帝是什麼人啊?那是想讓您上天您立馬升天,想讓您墜地您立馬落地的主兒。伺候這麼個主兒,順著捧著還怕功夫不到家,還能頂嘴嗎?
  別說,有時候還真能,不但能,而且未必就吃虧。
  漢高祖劉邦因為寵著小老婆戚夫人,連帶著寵上戚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如意,想把太子給換了!讓劉如意當接班人。結果剛在研討會上發揚一下民主,就有個叫周昌的大臣不顧自己結巴的毛病,跳出來堅決反對,弄得這件事不了了之。照說這漢高祖該嫉恨周昌吧?嘿,不但沒嫉恨,臨死前還特意讓這老兄當劉如意的監護人,理由是"您既然敢擰著我不讓劉如意當太子,也就一定能擰著我大老婆呂後,不讓他把劉如意給害了"。後來儘管周昌盡心盡力保護,可還是讓呂後瞅冷子把劉如意給害死了!可她同樣沒難為周昌,不但沒給處分,還給升了官不管怎麼說,這周昌當初也保過自己親兒子的皇太子之位啊!
  您看,這皇帝大小老婆大小兒子爭繼承人,原本是大臣們最為難、最容易押錯寶的當口,這周昌擰著這麼一頂嘴,最後老少皇帝、成敗雙方,都恨不到他頭上。
  有時這麼頂嘴還能升官。唐太宗時候有個功臣叫張亮,當了司法部長(刑部尚書),卻沒事兒幹整天算命看自己能不能發達,還私養了好幾百保鏢。唐太宗一聽,這還了得!你一個主管法律工作的高級領導,這麼搞不但是知法犯法,簡直就是要造反,殺!皇上說殺誰敢說不殺?您甭說還真有這麼一位,此人在皇家工廠裡幹了個副廠長(將作少匠),叫做李道裕,這職務不起眼到皇上都叫不上他名字。就這麼位最多算副局的幹部,跑來喊了一嗓子"證據不足啊!您可不能就這樣憑主觀辦案",這唐太宗沒聽,還是把張亮給殺了!溜溜過了一年多,人事部門要提拔個司法部副部長(刑部侍郎),提了幾個人選皇上都不滿意,末了突然來這麼句:去年喊"證據不足"那誰誰在哪兒呢?這副部長就他了!人家說那有道理啊!我到今兒個還後悔當初沒聽呢!

  皇帝也是人,當然樂意聽順耳的,不樂意聽擰著頂著自個兒的!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得念著自個兒的江山社稷,他們也不是不明白,那些喜歡頂嘴的主兒,往往才是有主見、有擔當的主兒,不但有本事,還不容易動搖立場和原則。這種人固然讓自己彆扭,用得好了卻也能讓自家的江山穩當。
  就這道理,不但成事的皇帝知道,有些草頭皇帝心裡都跟明鏡似的!東晉有個大權臣叫王敦,眼看篡位成功卻突然病死。他哥哥王含想扶保他兒子王應當皇帝,結果失敗,打算去外地避難,這會兒能去的就荊州和江州。荊州的市長(刺史)是王敦的弟弟王舒,江州市長則是他另一個弟弟王彬。前一位對王敦父子一直言聽計從,溜鬚拍馬;後一位不但反對王敦造反,還經常跟王敦吵嘴,硬是給從京城下放去當了江州市長。這會兒王含就打算去荊州,王應不同意,說王彬在自家得勢時候敢頂嘴,那才是有個性、能拿主意的主兒,這會兒說不定就敢冒同謀風險把他們叔侄給救了;另一位平常就趨炎附勢,這會兒自己皇帝變土匪,他還不上趕著拿他們叔侄腦袋給東晉皇帝上供啊?王含沒聽,還是去了荊州,結果果然雙雙送命。那位敢頂嘴的王彬卻當真做好了幫他們逃命的準備,結果也只能白忙一場。您想啊!連乳臭未乾、一天真皇帝沒做成的王應都明白的理兒,那些大皇帝、真皇帝還能不明白?
  不過話說回來,頂嘴保平安畢竟是險招,您還是得慎重,雖說是皇帝就該懂這個理兒,但能懂未必能做,所以,還是得掂量掂量您那位皇上的氣度見識再說。

13節:混蛋就得一直混蛋下去
   北齊的時候有個大臣叫祖珽,這老兄人品實在是夠嗆,從小就喜歡小偷小摸,當了官還偷人家宴會上的金酒杯。靠著溜鬚拍馬討了北齊世祖的歡心,跟一干靠同樣手段往上爬的傢夥互相提攜,不但自己爬到宰相的高位,還把北齊三代元勳、國家棟樑的大將軍斛律光給害了個滿門抄斬。
  要說這個祖珽人品不咋的,本事其實是不小的!當年他給人當秘書,能把領導交代下來的36件雜七雜八的事記得一清二楚,一不用筆記二不用助手,這可不是花拳繡腿。不但如此,他還精通好幾門外語,寫得一手好文章,治國、打仗,都確實有不錯的成績。晚年時仇家害他,故意派他到四面受敵的前線當徐州市長(刺史)。那會兒他眼睛已經瞎了!手下沒多少兵力,敵人一窩蜂攻過來,他愣是學諸葛孔明先生擺了個空城計,自己騎在馬上耀武揚威作指揮狀,居然把敵兵嚇退,守住了徐州城。您說,這是一般溜鬚拍馬的主兒能幹的嗎?
  問題是這位文武雙全、與眾不同的高級馬屁精,混得卻似比一般馬屁精慘得多:先後被三個皇帝重用,又一次次打回原形;幾次被當眾打屁股、揍板子,還讓世祖皇帝扇了一頓嘴巴子;讓人下地牢弄瞎了眼睛,堂堂宰相最後混得在徐州市長的小位子上窩囊而死;甚至他死了!皇上也從北齊高家換成隋朝楊家,他的兒子祖君彥還受他這個窩囊爹的連累,明明滿腹經綸,混到最後也才是個縣級幹部。
  這祖珽雖然幹過不少缺德事,可要說一點好事沒做過,那可不實事求是,尤其當了宰相之後,那就跟換了個人似的,整天跟朋友說"現在我跟從前不一樣了!是高級領導幹部了!可得好好幹"。又是澄清吏治,又是整頓官場,把國家行政搞得井井有條,甚至還一反馬屁精的常態,經常給皇上提點不同意見,比如勸阻皇上多選美女什麼的!您說他當馬屁精時沒事兒,怎麼要當個好宰相,反倒越當越不是滋味了呢?
  問題就在他這個""字上了!皇帝公關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不要輕易換角色。您要是扮的忠良,那不妨一直忠良下去;您要是演的混蛋,那恐怕也得一直混蛋下去。
  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皇帝而言,身邊最不缺的就是人,所謂"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不論是幹活的、幫閒的、溜須的、唱反調的,他都得有,而且還都有,大臣應該是派什麼用處的,大臣自己不清楚,這皇帝心裡卻跟明鏡似的或者至少他自己認為跟明鏡似的!這祖珽能被皇帝重用,不是因為他人品好、工作能力強,而是他善解人意,又能迎合主子的心思。如今他老人家自己來個個人轉型,要發揮專業特長,要改邪歸正,可皇上用您就用的您原來那個勁兒啊!得,在您自個兒心目中,您是變好了!可在皇上心目中,您那是變質了嘛!
  更要命的是,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當大臣是要拉幫結派的!您突然從三花臉改唱鬚生,那些鬚生派大臣不知道您葫蘆裡賣什麼藥,不敢跟您親近。可那些原先的三花臉同行、三花臉搭檔就危險了!一來您突然變臉,他們擔心您反咬一口;二來您這麼一轉戲,他們正好搶您從前的角兒,同行相輕啊!這些主兒在皇上面前咬您幾口,您還有好嗎?
  照這說法,豈不是混蛋就得一直混蛋下去?那倒不是這麼一說,您可以改,可要改的只能是心,為人處世的路數卻半點不能改。比如陳平,應聘劉邦工作崗位前有作風和道德問題,應聘和提升後似乎仍然有,但大方向、大問題上把握得住,循序漸進、慢火煮青蛙一般,把自己的角色從無良說客成功轉型為大政治家,而且既避免了皇帝的不適應,也避開了同行們的嫉妒、排斥和猜疑。

14節:羊有時比狼更可怕

  中國人不知道伍子胥的恐怕不多,這位老兄最後死得很冤,老百姓可憐他,讓他做了潮神,這且不提,值得留意的是,老伍是因為心直口快好提意見,得罪了吳王夫差才送了命。可從歷史上看,他並非一開始就是"炮筒子"的!
  話說他在夫差爺爺吳王闔閭手下當差時候,翻遍正史野史,都沒找到他跟吳王擰著幹的記載,不但沒有,反倒有他溜鬚拍馬、委曲求全的記錄,比如攻打楚國,他伍子胥明明是最佳人選,可闔閭嫌他是綠卡族,不放心,他就特意推薦了孫武,還煞費苦心地將這個齊國移民愣給包裝成吳國土著。沒錯,他是在打下楚國首都時發飆過一次,可對像是楚王不是吳王,是死鬼不是活人啊!到了夫差時代就完全不一樣了!原來那個處處小心的伍子胥,陡然變成了給吳王整天提意見、掰杠子的專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說到底,是伍子胥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闔閭時代的他,是個難民出身的引進人才,地位說低不低,說穩也不穩,吳王對他將信將疑,朝廷裡那麼多貴族和土著大臣根基牢固,對他的威脅也不小。不僅如此,闔閭即位時已經是中年人,素來以精明殘暴著稱,曾經為給女兒陪葬,一下活埋了上千人,伍子胥若不小心伺候,別說官職、地位,腦袋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問題。而夫差時代的伍子胥則不一樣,他已經是立下大功的相國,同事沒人敢不服(至少表面上如此);夫差是他孫子輩,而且能即位還多虧他一句美言。這時的他一來對自己自負,二來對夫差放心諒你一個娃娃也不會把老夫怎樣。
  他的腦袋丟也就丟在這兒了!坐在寶座上的不論是狼還是羊,是壯年還是娃娃,他都是皇帝,是握有大臣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老皇帝能殺人,小皇帝一樣能殺;精明皇帝能殺人,蠢蛋皇帝照樣可以殺人。羊有時比狼更可怕。闔閭這樣的狼雖然殘暴,但閱歷豐富,頭腦清楚,辦事有條理,不觸及自己根本利益,即使您得罪了他,他也未必拿您怎樣;像夫差這樣王宮裡長大的羊,年輕氣盛,殺誰不殺誰,連他自己都未必事先知道,您的腦袋豈不是更不保險?
  不但如此,這種羊羔一樣的小皇帝偏偏常常是那種自信滿滿、急欲證明自己長大了的孩子(這種孩子現代"小皇帝"中怕也不少),偏偏他又有殺人的權力。如果您仗著自個兒資格老,功勞大,有事兒沒事兒整天念叨"你爸爸當初是怎樣不是怎樣"等等等等,念一次兩次也許問題不大,一個月念二百多回,那小羊羔就得惱了:您不是總惦記我爸爸嗎?得,您下去跟他一塊兒解悶拉倒。
  有時候不提意見,什麼都不管,一樣挨小羊羔的刀。南朝劉宋有個親王叫劉義恭,在他侄子劉駿當皇帝的時候處處小心謹慎,沒事兒就上個自我批評信把自個兒貶損一番,結果素來對皇親國戚十分猜忌的劉駿竟沒拿他怎樣,讓他舒舒服服混了半輩子。等劉駿一死,侄孫劉子業即位,劉義恭一看,這新皇帝才15歲,又沒本事又沒人形,哈哈,這下我老命算保住了!於是整天海吃海喝,打算安度晚年。結果怎麼著?讓這個15歲的羊羔皇帝做成了肉粽子這小皇帝一瞅,哦,敢情這老傢夥只怕我爹不怕我啊!我今兒個就讓你怕一回得了!
  明白沒有?這二位錯就錯在"放鬆"二字上,以為伺候羊比較安全和容易,可以不那麼拘束,但千萬記住,"伴君如伴虎"是句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這君是老是少,是聰明是愚笨,都是天字第一號的超級危險品,可千萬大意不得啊!
15節:有時候該""就得"
  許多人都知道清明節最初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這位老兄當年跟著晉國公子重耳上山下鄉,吃盡了苦頭,還曾經割下自己腿肉給重耳充饑。但等重耳回國當了晉文公,他就謝絕封賞,跑到綿山躲起來。晉文公為逼他出來滿山放火,可這老兄說不出來就不出來,最後活活給燒死了!
  大多數人都挺同情介子推,認為晉文公老不地道:人家那麼謙虛,連官兒都不要,您上趕子逼人家作甚!
  他們就不明白,晉文公著急上火,病根就在這"不要官"三個字上了!
  在皇帝看來,天下文武大臣,但凡整天圍著自己,鞍前馬後任勞任怨,那肯定是要圖點兒什麼啊!最正常那就是圖名圖利,要麼龍圖閣上掛畫像,要麼封妻蔭子,這才是人之常情,也才能用得放心。您如果連官和錢都不要,那麼您究竟想要什麼,不是太可疑甚至太可怕了嗎?
  管仲臨終前跟齊桓公立遺囑,說公子開方這人不能用。齊桓公很奇怪,說開方本來是衛國太子,放著太子不做來伺候我,這樣的人有什麼問題?管仲說,嗨!這不就是問題嘛!他連衛國太子都不稀罕,那一定是琢磨上您這兒弄更大的好處嘛。
  明白了吧?皇帝最怕的就是琢磨不透大臣究竟圖什麼要什麼。要知道一個人貪圖榮華富貴、金銀財寶、土地女人,在他眼裡那都正常,都屬於可駕馭的行列,,梁武帝疑心弟弟蕭宏造反,跑去弟弟家裡一瞅,滿屋子都是貪汙來的金銀珠寶,立即高興得手舞足蹈。他哪兒是高興弟弟貪汙啊!那是高興自個兒終於把握了這個弟弟的心思,從此可以少犯點兒合計了!這介子推吃了那麼多苦都任勞任怨,眼看著回國了!發達了!邀功請賞的機會到了!他倒躲起來了!連官他都不要?不要官要什麼?折騰了19年才折騰上寶座的晉文公,不把這不合邏輯的事兒給弄明白,他能吃得下睡得香嗎?
  別說是普通君臣,就算是皇帝跟您有特殊關係,對您的忠誠心知肚明,您整天擺出副不貪不要的架勢也還是不行。唐朝有個名人叫李泌,跟肅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是君臣兼私人朋友的關係,德宗對他是一百個放心,可還是硬逼著這位原本一心當道士、在朝廷裡做兼職軍師的神人升官發財,娶妻生子,變成一個大俗人。您想啊!皇帝一個人放心不行,他得服眾啊!這朝廷裡的大臣,有幾個不是整天琢磨著升官發財的俗人?您非作政治潔癖狀,那誰受得了?不符合安定團結的需要嘛!
  因此啊!該""的時候您就得""點兒,反正高官厚祿也壓不死人不是?戰國末年秦國老將軍王翦,帶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行軍途中不斷派人回首都,跟秦始皇(那會兒還不叫秦始皇)要這要那,又要金子又要房子,最後愣把個二八妙齡的公主討了來做自個兒的新媳婦(這都什麼輩分)。副將譏諷他太貪,他苦笑一聲:我這哪兒是貪啊!我不這樣不行啊!這秦國總共也就七八十萬人馬,我一個人就帶了六十萬在外頭,不讓陛下知道我貪,讓他整天對我疑神疑鬼的,我這仗還怎麼打?

16節:泥菩薩有時砸不得

  都說皇帝是主子,大臣是僕人,可也得分什麼場合。有時候大臣權勢熏天,兵權、財權、用人權都在自己手裡,皇帝反倒變成一尊有名無實、只會吃飯花錢的泥菩薩。這時候這位大臣該拿這泥菩薩怎麼辦?
  有的人會說,嗨!當媳婦的都是為了有朝一日熬成婆婆,如今再怎麼當家那也是個準婆婆,乾脆,把這泥菩薩砸了得了;還有的人覺得,砸固然要不得,不過既然是泥菩薩,燒香不靈磕頭不問的,還白糟蹋糧食,那也就沒必要太當那麼回事兒了!
  可是有一位老兄不那麼看。這位姓高名歡,是北魏後期的一個大權臣,他不但帶兵殺進都城洛陽,把舊皇帝趕到陝西避難,換了個新的,還把死去老皇帝的皇后爾朱英娥弄來當了自己的小老婆,實實在在一個狠角色。但就是這麼一位狠角色,不但對自己一手扶上去的這位傀儡皇帝表現得畢恭畢敬,早請示晚彙報,甚至對那位已降級為小妾的前皇后也恭敬有加,每次光臨人家寢室都穿得筆挺整齊,說話時還一本正經地自稱"下官"。有人問他,為什麼對一群傀儡如此恭敬,他一本正經地說:天下正大亂,多少人整天憋著找茬讓我當人民公敵呢!我都已經不得已趕跑一皇上了!不想法把這個給穩住,一定會給對手鑽了空子啊!
  這泥菩薩看似啥用沒有,有時還礙事,但有這麼一個尊神在,您一個做權臣的,往大了說,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幹一些自己不便幹的事;往小了說,可以用皇上當保護傘,搪塞朝野政敵的刀攻、筆攻、嘴攻。古往今來的很多權臣,像曹操、李淵、朱溫,都是這麼幹的!
  如果您翅膀硬了!底氣足了!中央、地方都安排好了!把泥菩薩砸了!自己當真菩薩,那也不是不可以的!就怕自己沒準備好,匆匆忙忙砸那麼一錘子,自己迫不及待過把皇帝癮,那就是自討苦吃了!隋末天下大亂,王世充在洛陽守著隋朝宮殿百官和已經當上"皇泰"皇帝的傀儡越王楊侗,見周圍那麼多稱孤道寡的,感到十分不自在,就想把楊侗弄掉,自己取而代之。大臣李世英就勸道,天下那麼多人聽您的號令,那哪兒是服您啊!不就是惦記著這個大隋朝的正統嘛。您現在手裡就巴掌大一個地盤兒,再把個正統給弄丟了!這皇上能當幾天啊!這王世充大約覺得當一天就多一天吧,總之是沒聽,最後弄到坐守洛陽孤城,被李世民把全族都抓了俘虜。
  在世代交替、天下大亂的混沌時期,正統思想還是很有作用的一面大旗。漢獻帝時候的李、郭汜明明就是亂臣賊子,但他們捏了皇帝在手時,就能給身為地方官的曹操下命令書。一旦傀儡皇帝給他們折騰得離家出走,他們立即便成了過街老鼠,最終讓一個縣級幹部給繳了械。大凡亂世,目秋著皇帝寶座的英雄多得很,能最終得逞的當然只能是一兩個,但瞅冷子坑別人一把、自己上不去也不讓別人上去的主兒卻可以比比皆是。倘沒絕對的把握,貿貿然打碎這泥菩薩,弄不好就跟打碎自己腦殼一樣蠢。

  所謂"泥菩薩"不僅僅指實實在在的傀儡皇帝,也指傀儡皇室的權威、尊嚴。如果自己沒實力開闢新朝,掃蕩群雄,卻迫不及待把舊王室弄得尊嚴掃地,結果恐怕只能便宜了其他有實力、有野心的同類。東周初年,鄭莊公跟周天子過不去,鬧到開戰的地步,不但把周朝的中央軍殺得七零八落,甚至還射了周天子肩膀一箭,您說鄭國威風不威風?可它不但國力平平,而且處於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搞臭周天子的結果,徒然讓天下諸侯有樣學樣,紛紛搞起獨立王國,甚至對周朝的九鼎動起念頭。可鄭國卻一點兒油水沒撈著,別說學秦始皇統一天下,就算春秋五霸,連那個不成器的宋襄公都榜上有名,也沒他們老鄭家什麼事兒。
  泥菩薩有時砸不得,這是因為天下之大,往往習慣於有那麼個菩薩坐著,您砸了一個就總得再出來一個,如果您沒把握確定出來那個百分百是您自個兒,勸您還是悠著點兒,橫豎這泥菩薩就算一日三供,也費不得您多少香火錢不是?

17節:有時候方術也得信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大凡在帝王手下當差,離那些神人、仙人什麼的遠些,尤其不要信那些神神叨叨的圖讖啦、風水啦、降頭啦等等荒誕不經的鬼話,這可以說是安身立命的常識。
  要知道皇帝自稱天子,老天的兒子,不論他是真迷信還是假迷信,這通天的事兒那是只有他能幹,別人是萬萬不能越權的!古往今來,因為算一個卦,遷一座墳丟掉腦袋的大官,數都數不清。唐朝的司法部長(刑部尚書)張亮沒事兒幹去算命,就為省點兒小費,被那算命先生一狀子告到唐太宗那兒,說他憋著算自個兒有沒當皇帝的福分,結果審都沒審明白就給砍了!南朝大將張敬則就因為喝多了幾杯,說當年自個兒夢見半條胳膊發熱,結果當了大將軍,昨晚上夢見半個身子都熱,不知能有多大富貴。這話讓座上某賓客報上去,沒幾天就混了個滿門抄斬。別說是外姓大臣,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梁武帝赫赫有名的昭明太子蕭統,不都因為跟什麼圖讖、風水沾了點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嫌疑,結果一個被逼得造反上吊,另一個給弄得整天擔驚受怕,年紀輕輕就得心病死掉。您看,給皇帝當差,可不是得敬鬼神而遠之嗎?
  也不儘然,有時候方術也得信。不信?往下看。
  康熙算是個聰明皇帝吧?他不但精明好學,還涉獵西洋科學,可有一次他居然一本正經下命令,讓手下的大臣年羹堯去找一個叫羅瞎子的算命先生算卦。這年羹堯倒也實誠,打了個報告說,這羅瞎子神神叨叨,形跡可疑,怎麼看都是一無業盲流,咱堂堂國家大臣,不能幹這封建迷信的事兒。您猜康熙怎麼說?"這傢夥人品差點兒我也知道,可他算命業務能力還是拔尖的,你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嘛。"您瞅瞅,不信神鬼之說,遭埋怨了不是?
  這還算是輕的!漢光武帝劉秀手下有個大臣鄭興,很有學問,也很受劉秀信任。有一次鄭興正陪著劉秀談話,談到圖讖也就是"十八子當坐天下"之類高級拆字算命的把戲。本身是高級知識份子、著名社科理論家的鄭興老老實實地說"俺不搞這玩意兒",這劉秀當時臉色兒刷就變了!眼睛一橫,眉毛一豎,眼見得就要發作。好在鄭興眼疾口快,見勢不妙趕緊補檯子,連連澄清,咱可不是不信圖讖學這門經過實踐檢驗的重要社科學問,咱不搞這玩意兒,是因為俺專業不對口,俺是搞什麼《詩經》、《尚書》之類普通學科的,您問圖讖得找圖讖學專家啊!找俺這棒槌沒用不是?這麼好一通找補,才算把個漢光武給糊弄過去。瞧,有時候敬鬼神而遠之不但沒得好處,還有危險呢!
  其實說到底,皇帝公關學就是揣摩皇上心思的學問,這鬼神之術也是一個道理,皇上不說讓不讓您信,您是一定別去招惹;可皇上如果鼓勵您、逼迫您非信不可,那麼哪怕您本來不信,也得多少敷衍一些。就拿康熙跟年羹堯這事兒來說吧,康熙早知道羅瞎子人品不好,可見他跟這瞎子打交道,那可不是一天半天了!您說不信,您說不信那不等於罵他康熙傻嗎?也就是這康熙氣量還不錯,換另一位,這年羹堯不會等雍正開殺戒,在他老爹這一朝就得倒楣。
  這劉秀的事兒就更明瞭漢光武怎麼上台的?他不就靠著"劉秀當坐天下"之類的預言歌曲,以大黑馬姿態順順當當登基坐殿的?您跟人談破除迷信,這不找抽嘛!鄭興腦筋急轉彎練得好,算是躲過一抽,東漢一朝後來幾個反圖讖、反迷信的,一概給抽了個七葷八素,就連大科學家張衡都不例外。您說說,多可怕。
  明白了吧?方術信還是不信,得看皇帝的口味。
  有時候對皇帝口味摸得準了!還能借著這股迷信勁兒,小小地算計皇帝一把。雍正皇帝搞文字獄,算得專家級吧?可偏就有這麼一個小官,敢堂而皇之地給他上摺子,要求對自己寫的公文免於文字獄追究,如果一定要追究,那麼乾脆先把自己調離文字工作崗位元得了!這誰這麼大膽?這人是一個小小的行政秘書(給事中),叫繆沅,他這麼要求,理由居然是算命先生說了!今年自個兒有文字災禍,必須想辦法禳解。要說這要求可夠荒唐的,雍正也絕不是好糊弄的,可批示是什麼?是"允准"!為什麼?這命就是雍正讓他去算的唄!其實他這就算不錯的了!跟他一起得到"且去算命"指示的文化部長(禮部尚書)蔡升元,乾脆以"算卦先生說了!俺命帶災禍,三年內不宜在朝"為由,申請三年帶薪休假,皇上不是也照准了?
18節:沒事別當偷窺狂
  當大臣的要想安身立命,就得整天琢磨皇帝的想法喜好。可皇帝這種特殊人類,卻是最講究個人隱私的,您想啊!他眼跟前就守著那麼大的宅院,那麼多的美女和財產,這還不算,偌大一座江山,可統統都他一個人的,不上心多看著點兒,能行嗎?
  因此啊!這皇帝大抵都有個毛病:最喜歡偷窺大臣們,最不喜歡大臣們偷窺自己,尤其害怕自己的心思啊、秘密啊!被別人知道。清朝皇帝吃飯,再喜歡吃的菜都只能吃三口,絕不能伸第四次筷子,這是為什麼,還不就是怕人知道自個兒的脾胃喜興?
  知道這點,很多看上去很怪的事,就不難找到答案了!比如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房玄齡,有一天隨口問唐太宗侍衛"皇宮北門那建築工地,是蓋什麼樓堂館所呢",被唐太宗聽到,那就是一陣咆哮,要不是魏征跑來解救,後果不堪設想。這老房就犯了這愛偷窺的毛病,,皇帝蓋什麼樓堂館所,憑什麼讓你一當大臣的知道?你瞭解這些,究竟是何居心?您看,凡事就怕琢磨不是?
  有人說,皇帝那是怕陰謀家野心家呢!其實當大臣的有幾個是野心家、陰謀家?大多不過為了混個不錯的飯碗,弄份不但能罩自己一輩子,最好還能罩子孫幾輩子的福利勞保。他們偷窺也好,刺探皇帝心思也好,多半是為了自保。問題是,這種笨辦法非但不能自保,弄不好還能搞出事來。
  比如李斯,本來他丞相當得好好的,可偏要弄幾個眼線放在秦始皇身邊。有一次秦始皇在驪山頂上,看見李斯回城,那個儀仗隊那叫一個氣派,心裡就不大痛快,隨口褒貶幾句。得,這眼線就給傳李斯耳朵裡了!李斯第二天就把儀仗隊從一個營縮編到一個班。結果怎麼著?秦始皇勃然大怒,拼命追查究竟是誰走漏了消息,可愣是怎麼也查不出,一怒之下,竟把那天跟著自己上驪山的人全給宰了!順便連李斯一塊兒嘀咕上了!
  換了我是李斯,得了眼線的密報,就算精簡整編,也絕不能做那麼明顯,一定得慢慢地減,不聲不響地減。要讓皇帝以為,咱是學習了皇帝陛下有關艱苦奮鬥、大搞廉政建設的詔書,才豁然領悟,自覺自願地開始削減不必要行政開支的,跟什麼偷窺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如果沒把握,那麼還不如什麼都不做。要知道,秦始皇發那麼大脾氣,那不是為了幾輛車幾把扇子,是因為一個當大臣的,居然連自個兒偷偷說了什麼話、轉了什麼心思都弄那麼清楚,這太沒安全感了!所以啊!接茬鋪張浪費,那不過是作風問題;如果被皇上發現偷窺,那可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了!
  因此這個"內言不外泄",可是皇帝公關學裡相當要緊的一項,萬萬輕忽不得。唐文宗的大臣宋申錫,本來深受皇帝信賴,甚至被拉入對付攬權宦官的密謀當中,就因為有人誣告他"洩露為皇上密探的底細",結果給皇帝一怒之下趕去福建下放。清朝雍正皇帝最喜歡用密折來搜集小報告,因此很多芝麻綠豆官都獲得密折上奏的權力。有個襄陽副市長(同知)廖坤不知哪兒來的造化,也得到了這項權力,覺得皇上對自己那是十分信任啊!喜得不知腦袋擱哪兒才好,就把這喜訊告訴了同鄉蔡某某。結果消息走漏,才遞了兩回摺子,就讓皇上把密折權給停了皇上讓誰不讓誰遞密折,這也是皇家機密啊!您把機密給到處洩露,能保住腦袋算走運,還想升官發財?
  所以啊!做官最好學漢朝那個富平侯張安世。這位老兄當將軍、當丞相時,每逢軍國大事總是先溜進皇宮,跟皇上都商量妥了!連公章都蓋了!然後再溜出去,跟沒事兒人一樣踱進辦公室等詔書。詔書下發,大夥兒一看,怎麼指示是這樣啊!真夠怪的,張老兄也會伸著脖子,晃著腦袋,跟著喊幾聲"真夠怪的",仿佛詔書裡那些餿主意,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這張安世的富平侯傳了至少6代,甚至隔了個王莽的大新朝,再到了東漢,還能接著傳下去,這與老張善於克制偷窺心理、注意保護皇家機密,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19節:樹也不是小問題

  西漢成帝的大臣孔光是個官運很不錯的人,在中央當了十幾年大官,還做過皇帝的機要秘書,幾乎每天都要到皇宮裡去上班。照說除了那些"兒童不宜"、純屬皇上私密的場所,皇宮裡其他地兒,應該沒他不熟悉的了!
  可就這麼一位皇宮活地圖,有那麼一天趕上放假,跟老婆孩子一起喝茶嘮嗑,不知哪位問了這麼一嗓子:您給說說,這皇宮辦公廳院子裡頭,都種些什麼樹啊?這老孔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悶坐了半晌,憋出句"今個兒天氣真不錯"之類的閒話,愣就沒接這個茬。
  有人得說了!這問話的又不是外人,問的又不是"皇帝小老婆長什麼樣,三圍多少"之類皇家隱私,或"皇宮裡有幾個衛兵,都掛什麼品牌的寶劍"等軍事機密,不就種什麼樹嘛!至於這樣緊張嗎?
  當然至於,這可是跟皇帝打交道啊!
  皇帝這種動物,通常來說具有兩重性。首先,他往往特別喜歡打探別人的隱私,尤其是親信大臣的家長裡短,知道得越詳細、越雞毛蒜皮越好;其次,他特別討厭別人打探他的隱私,別人知道得越少越好。這一方面是出於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皇帝的特殊身份所致。您想啊!這當皇帝的,打小周圍的人就天天跟他說,他是天子,什麼都知道,那麼自然別人的秘密也該知道。相應的,他皇帝的秘密別人就該不知道,否則這皇帝跟普通人有啥區別?
  正因為不想讓秘密給別人知道,皇帝才變著法子地搞皇宮全封閉。夏商周那當兒,什麼宮廷樂師、史官,都特意找瞎子去做,如果不瞎,最好也想法子給弄瞎了!怕什麼?不就怕這些必須整天待在宮裡的主兒,見到點什麼都給往外說嘛!後來時代發展了!文明程度多少提高了!弄瞎的事倒是不怎麼做了!可是皇宮裡的上崗標準就更嚴了:留著您眼珠子可以,但在皇宮執勤範圍內,您這對眼珠子必須功能性定向失明才行,否則,後果自負。唐朝的"四川王"韋皋,手下的親信、幕僚不管立多大功,都只能在成都附近當縣官、州官,等升到沒法再升,就調回身邊當退休幹部養起來,堅決不讓內調中央,這說穿了!就是怕這些人洩露他的"宮廷隱私"。這韋皋不過是個土皇帝尚且如此,真皇帝那還了得?唐朝有個萬壽公主,嫁給大才子鄭顥,出閣後沒幾天,她就逼著駙馬,把幾個陪嫁宮女統統收為小妾。這位公主怎麼這麼大方?史官看得明白:她是怕這些宮女嫁給外人,洩露了皇家隱私,不得不大方這麼一把而已這位公主嫁人前都沒怎麼出過皇宮,她這保密觀念從哪兒學來,不是很明白的事兒嗎?
  再者說了!將心比心,您也得替皇上想想。他坐那位子不易啊!不但要管那麼多人、那麼多地兒、那麼多事兒,還得整天提防,唯獨一個不小心,把祖宗留下的江山給弄丟了!怎麼小心?天下最難捉摸的就是人心,第一個要提防的自然就是活人,就是身邊的大臣、親信了!您身為大臣,職司近密,是連皇上什麼時候打嚏噴都知道的主兒,如果不知道管好自個兒眼睛和嘴巴,今兒個能跟老婆孩子說皇宮種什麼樹,明兒個保不齊就能跟別的什麼人說皇上沒事喜歡去哪兒,身邊什麼時候人多、什麼時候人少,或者皇上最喜歡聽什麼話、玩什麼鳥、吃什麼東西,那還了得!
  讀到這兒,該明白孔光為什麼能在皇宮這樣的高風險工作場所全勤十幾年了吧?對,這就是因為他長了雙一進皇宮就失靈的眼睛,又生了張一出皇宮就失靈的嘴巴其實就算這樣皇上也未必放心,後來孔光不還是外派了嘛。如果依著皇帝本意,最好再封閉那麼一點兒。南漢的皇帝為了怕外人偷窺,把那些需要進皇宮上班的官職,都改成女性和太監的職位。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為了怕外人偷窺,不但在打下南京第四天就匆忙下達"內言永不准出"的保密條例(比安民條例還早),而且在皇宮修禦花園,乾脆組織宮女、娘娘施工隊。要不是這些特殊方法勞動生產率實在太低,不便推廣,估計孔光這樣的,連皇宮外頭的樹都未必能看清楚,就更不用說皇宮辦公廳院子裡的綠化情況了!

20節:頂嘴是需要技巧的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可是天底下最難伺候的一類人,一句話說錯了!輕輒降級,重輒送命,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因此呢!但凡侍候皇上的人,不論官大官小,那都是掂著十二萬分的小心,沒事是絕不敢跟皇上頂嘴玩的!
  可人要想辦點事兒,那就總有個觀點碰撞,您不可能事事都跟皇上保持一致吧?倘若您不想事事都那麼唯唯諾諾,不想做那種明明聽見皇上說"這雞蛋個頂個都是方的",您也跟著湊趣"不但方還有棱有角呢"的佞人,那就免不了跟這天底下最難伺候的主兒頂嘴了!
  想來這會兒您小腿肚子在轉筋吧?跟皇上頂嘴這種高風險業務,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明代大臣有句名言,叫"文死諫,武死戰",這頂嘴的死亡係數,愣比上戰場殺敵還高,您說可怕不?
  可是有些人頂了嘴,把皇上氣了個半死,非但不用擔心受處分,皇上還會反過來給他賠話。隋朝有個諫官叫劉行本的,有一回看到隋文帝煩一大臣,要在朝堂上拿竹板打他屁股,就跑出來勸道,這人沒犯什麼大罪過,不該受罰,就算受罰,那也沒當眾打屁股的道理。這隋文帝不樂意聽,就給擺了道臉色。您猜這老劉怎麼著?他把臉一板:我這諫官可是您讓我做的,工作職責就是給您提意見,您要覺得我意見對,那就不該不理不睬的;要是覺得我胡說八道,就該讓我停職反省。如今您又給我臉色,又不停我的職,這不是拿豆包不當乾糧嘛!說完撂下朝板就要撤,逼得隋文帝是又賠笑又道歉,好說歹說,才把這位鬧辭職的老劉給哄回來。
  其實任性、不愛聽頂嘴,那是人之天性,是人都多少有這毛病。問題是一般人為生計所迫,在社會上這麼混著,樂不樂意都得忍著點,可皇帝不同啊!人家有任性的資本,您要是頂嘴,他可是能不忍就一定不忍的!
  您可聽明白了!皇帝不忍,是因為覺得任性對自個兒沒損失,那麼反過來,如果您能用短短幾句話讓他一下明白,您頂嘴是為了讓他不吃虧,他任性那是他自個兒倒楣,那麼這嘴就不論怎麼頂都沒事兒。剛剛那位元元劉文本就使的這招兒,他這話撂得透徹啊我頂嘴,是因為您給我派的就是個頂嘴的官兒啊!頂得好與不好,那不都是您的主意嘛!隋末英雄夏王竇建德傾全國之力打下趙州,想處死負隅頑抗的三名唐將,他的大臣凌敬就頂了一句嘴,救下三條性命,,您派出去守北邊國境的大將高士興,如果看見敵將羅藝的旗號出現立馬開城投降,您心裡怎麼想?可不,哪個皇帝不喜歡自己手底下淨是些血戰到底的忠臣啊!您這麼頂一杠子,他敢跟您發火嗎?
  有時候您嘴也頂了!自問也是為了皇上好,而且入情入理,有禮有節,橫算豎算,這皇上也該聽明白、想明白了!就算不照著做,那也不該遷怒於自己才是。可這皇上偏偏就給自己甩臉,破口大駡不算,還給弄個留職查看之類不大不小的處分,或者在大庭廣眾之下讓自己好生下不來台,您一定會特別鬱悶:算我倒楣,攤上這麼個主子。
  別急,事兒未必就很糟。要知道皇帝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死要面子,您如果自信自個兒立論沒問題、表達沒問題,皇上的理解力也沒問題,那就是面子有問題了!那麼您千萬別急,他給您臉色那是找補場子呢!您就先好歹忍忍,等風頭一過,非但沒事兒,皇上覺得讓您受了委屈,弄不好還能給您點兒補償什麼的!前文也提到過,唐太宗時候,有人舉報司法部長(刑部尚書)張亮造反,太宗一怒之下要宰人,皇家工廠的廠長李道裕跑出來頂嘴,說張亮造反,證據不足,結果吃了個大癟,灰溜溜回去反省。過了小半年,司法部正好缺一副部長(侍郎),人事部徵求皇上意見,唐太宗一撇嘴,還選什麼選,就上回頂嘴說張亮造反證據不足那位,就最合適,我當時沒聽,那不是人家說得不對,那是我怕下不來台,這後悔藥可吃到現在呢!您瞧瞧!
  看出來沒有?頂嘴是需要技巧的,要"消滅敵人",得先保存自己,跟明朝那些位那樣,抬著棺材愣上,結果只能是理沒說通,還把自己好端端的屁股給搭上了!
21節:天下有事再生事

  據說當年吳三桂跟著老師洪承疇打下雲南後,洪承疇奉調回京,吳三桂擺了桌酒菜,趁著酒興向老師請教自保之道。只見這老洪不慌不忙,輕輕說了一句話:不可令雲南一日無事。
  洪承疇是這樣說的,吳三桂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英明領導下,這雲南就始終也沒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亂子固然不用說,沒亂子他想方設法也得折騰出點兒亂子。果然這雲南地頭蛇他一做就是幾十年。
  那麼問題馬上就來了:吳三桂自打坐鎮雲南,一直就是照著洪承疇的九字真經來做,每天孜孜不倦地在雲南周邊製造社會矛盾,好為自己留在當地創造合適的輿論氛圍,緣何順治朝他這招兒十分好使,而在康熙朝就不靈了呢?有人據此認為,這是順治弱智、康熙英明的結果。
  其實哪兒是這麼回事!
  洪承疇那句九字真經,話固然是一點也沒錯,卻是句應時應景的話。他說這番話的時候,天下還亂著呢!湖北、四川一帶還有不少南明和李自成的殘部,東南沿海鄭家的勢力也不容小覷,這整個天下,那就是個"有事"的天下,皇帝的重心主要放在應付這些事上。您在您的一畝三分地生事,並以此為藉口泡在當地作威作福,皇帝別說未必看破您的小算盤,就算看破了!您這打著中央旗號的土皇帝,也絕不會比那些還打著反動旗號的土皇帝更可恨、更具威脅。因此啊!您就可以憑著這招兒一直這麼混下去。五代十國時湖北荊州一帶的南平小王國,就靠著這招兒到處騙吃騙喝。他不是沒稱皇帝嘛!周圍大國小國凡是稱皇帝的,他都給磕頭稱臣,而且是今天在這邊棄暗投明,明天跑那邊回頭是岸,隔三差五玩轉會,檢討書寫得都快能裝訂成冊了!可各路真龍天子們雖說把這位姓高的南平王恨到牙疼,甚至給起了"高無賴"的美名,卻也只能每次都忍氣吞聲,還擠出點笑容慰撫、犒勞。憑什麼?還不就憑著"天下有事"這四個字!
  可是一旦天下已然無事,那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前面說的那個"高無賴"家,最後一代叫高寶融,南宋中央軍路過,他不過犯了慰勞不及時的政策性錯誤,就給中央軍找茬給收拾回首都汴梁坐冷板凳去了!如果說高家還有些"前科""現行",杭州的吳越國王錢俶,那可是對中央要多恭順有多恭順的主兒,結果怎麼著?還不是給中央趁著進京述職的機會給收編了?
  天下有事,地方上才能拿"有事"作口實,要求軍政獨立,或世襲鎮守什麼的!因為皇帝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對付威脅他擁有天下的那些大事上,至於邊疆地區鬧點小小獨立性,只要不離譜,那就由他去,丟點兒小權,總比丟掉地盤或江山划算得多吧!
  但倘若天下已經無事,皇帝心裡首要琢磨的就只能是"削藩",是把地方上大大小小的權全都收回,再由自己琢磨怎樣重新分配下去。這個時候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責在予一人,他當然要千方百計削弱地方權力,對這種擁兵自重的地頭蛇,則更不會客氣。

  明白了吧?天下倘若已經無事,當軍閥、地頭蛇的哪怕謹小慎微、循規蹈矩,遵紀守法,五講四美,最終還是免不了皇帝的猜疑、算計,落得個削權或變相削權的必然下場。如果您還不開眼,竟然蠢到還要自己挑事、生事的地步,那就更是找死了:您不鬧事人家皇上還整天睡不好呢!真鬧事,真鬧事還不立馬讓人家找到口實,把您劃入萬劫不復、永不超生的敵我矛盾中去?
  天下有事再生事,是任何一個土皇帝必須時刻謹記的一句話。吳三桂在"天下無事"時造反,正應了康熙自己的一句話,是削藩也反,不削也反,就算不反也不會有好事,一旦真個造反,那便正中下懷!如果天下亂作一團,別說不造反,便真造反又怎的?金國被蒙古打得七零八落,被迫南遷,有人給金國皇帝出主意,讓他把北方淪陷領土分封給一堆地頭蛇,皇帝不捨得,說"這樣這些人不跟造反獨立了一樣".那個出主意的老兄是怎麼解釋的?"天下大亂,那些地兒您丟都丟了!有人奪回一尺一寸那都是您賺的,人家別說未必造反,就算造反,您又有什麼大不了的損失?"

22節:帽子太大戴著累
  當大臣沒有誰不想升官的別說大臣,就連什麼太監、宮女、嬪妃,那都是時刻琢磨著、記掛著要不惜一切高升一級兩級。小官想當大官,小太監想當總管太監,嬪妃想當皇后、皇太后,等等……。這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本來嘛!伺候皇帝那是多辛苦的活兒,沒點兒獎勤罰懶的回報,誰樂意幹這勾當。
  據好事者聲稱,在這些皇帝身邊的競爭者中,要數嬪妃們的爭位鬥爭最激烈、最執著。因為大臣爭位,勝了固然好,即使不勝那也有很多選項,比如練烏龜功等著東山再起、作瀟灑狀去終南山等文化遺產所在地養老閒居、主動下放地方改撈實空……可關在皇宮裡的女人們既沒有豐富的人生選項,又不能拼著人老珠黃練烏龜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還有個不激烈執著的?
  可就有那麼個老太太,放著明明能爭到手的皇太后不去爭,偏要彆彆扭扭地弄個皇太妃當。
  這老太太姓劉,是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的嫡母、李存勖老爹李克用的大老婆。李存勖的生母姓曹,原本是劉老太太的丫鬟,後火線提拔當了小老婆。後來李克用死了!李存勖當了皇帝,從前線派人傳詔,要拜親娘曹老太太為皇太后,劉老太太為皇太妃。
  要說這李存勖是夠混蛋的,那年頭最講名分,就算慈禧那麼跋扈的主兒,也只能跟鹹豐的大老婆慈安並稱兩宮太后,斷乎是不敢自己做太后讓慈安做太妃的,,鹹豐都死翹翹了!哪兒有追貶人家大老婆做小老婆的道理?因此不但文武大臣抓耳撓腮,就連曹老太太也覺得不妥,打算寫信跟兒子打招呼,來個撥亂反正。沒想到劉老太太豁達得很,二話沒說把皇太妃的資格證書收下不說,還反過來勸慰曹老太太。
  這老太太是特殊人種,還是讓兒子給氣糊塗了?看看劉老太太自己怎麼說的吧:咱兒子正跟勁敵後樑打仗,能不能贏還兩可呢!要是贏了!管它太后太妃,那都是榮華富貴;要是輸了!誰帽子大誰先死,有什麼好爭的?
  可不是嘛!要不孔子怎麼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呢!這國有強弱大小之分,倘若您待的是弱國、小國,那就千萬悠著點兒,別上趕子登高位、戴高帽。須知一旦這國要是不能"國下去",誰的帽子高誰倒楣:春秋時晉國滅了曹國,專門找來人事檔案,把全國300多位有車階層的高級幹部統統殺光;南北朝時劉裕消滅了山東的小國南燕,也是先殺掉200多家王侯將相,才慢悠悠發佈了特赦令。與此相反,如果因故把名字從高幹名單上漏掉,沒戴那頂光燦燦的高帽子,脫險係數就大得多。金國滅北宋,把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和汴梁城裡所有沾邊的皇族統統抓走,幾千皇族女眷那更是重點抓捕對象,幾無一人漏網,可偏偏有個孟氏,是宋哲宗的皇后,居然好端端呆在皇宮裡,根本沒人騷擾她。原來這孟氏因故幾次被廢,後來頂著個女道士的頭銜在皇宮裡養老,金國人照花名冊抓人,自然怎麼也抓不到這位世外高人。
  孟氏脫險是因禍得福、歪打正著,她本人其實也並不情願當女道士。兩相比較,劉老太太就高明得多了!她這政治頭腦,很多當大臣的都自歎弗如呢!
  這可不誇張。別以為趨利避害這四個字誰都懂,危邦不入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金燦燦的大帽子被劈頭蓋臉扔過來,恨不得化作一條餓狗一口吞下去的,恐怕是大多數。太平天國後期國勢衰弱,號稱"一統江山四十六裡半"(天京城牆的長度),清兵的江南大營就在幾公里外的孝陵衛戳著,可滿朝文武就是一個勁兒地要升官,有的一年升9次、甚至一個月升3次都覺得不夠,弄出2,700多個王,甚至100多人的隊伍裡能有十來個丞相。結果等天京城一破,帝王將相,一起玩完。南朝陳國的大將蕭摩訶,隋朝大軍都已經打到城門口了!就在這生死關頭還向陳後主討官爵。王莽最後時候,函穀關已經失守,敵軍隨時都可能進城,還有不少熱心人士回應王莽"為我哭一次就能當幹部(郎官)"的號召,哭到眼睛紅腫,他們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說穿了!人都會以為自己很聰明,只有別人才是傻瓜,覺得如此聰明的自己,絕不至於傻到待在個沒前途、沒希望國家,這也是人的天生命門,很難改掉。不過,當大帽子飛過來的時候,先掂量一下自個兒的腦袋,行嗎?

23節:扯來虎皮做大旗
  不論哪朝哪代,都有這樣一些群體,或是掉毛鳳凰不如雞,處於邊緣人狀態;或是日子過得還湊合,卻總覺得可以更上一層樓,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可是如果直接硬來,怕是不妥的!倘折騰半天,全無成效,不免貽笑大方,以後這小日子怕也是沒法過了;但若真的登高一呼,萬眾回應,那結果只怕是更糟這天下是誰的?是皇上的,登高一呼那得是皇上呼,萬眾回應那也得是應皇上,現在這上鏡露臉的活兒都讓您給搶了去,那人家能答應嗎?
  歷史上那些教門、會黨咱就不說了!就說那些看上去沒什麼害的,孫策那會兒有個于吉,也就是給人看看病什麼的,照理沒什麼問題吧?就因為粉絲太多,讓孫策給砍了!明太祖時候那個大富翁沈萬三就更沒什麼了吧?不但循規蹈矩,還是個熱心國家重點工程捐助的大善人,結果給弄了個抄家發配。中國從漢朝開始就獨尊儒術,儒家那是地位最高,可南宋的道學一度享受的幾乎是邪教待遇,說到底,還不是粉絲太多、影響太大?
  東方文化最忌諱的是"多中心",忌諱"世人俱讀兩家書",允許"百家爭鳴"的時候倒是也有,那都是沒轍,不允許也宰不了你,樂得裝個大方,只要夠得著那是準宰沒商量,要不連從沒當過帝王的孔聖人,不過做了幾天"現管",就聽說殺了個著名偶像派演說家少正卯呢都聽您演說去了!我的課堂秩序誰來維護?
  俗話說得好啊!一山不容二虎,您要想把自個兒的權威豎起來,又不至於招惹皇帝的臭脾氣,那辦法大約只有一個,就是扯來皇帝這張虎皮,當做自己的一面大旗。
  話說元朝還沒統一天下的時候,這讀書人可是日子不好過。當時按種族把人分四等,這漢人就已經淪落到第三、第四,偏這第三、第四的人種還細分十類,讀書人榮列第九,只比墊底的乞丐地位高點兒,這讀書人那叫一個不甘心啊!可硬頂那是一點兒用都沒有。有個叫張德輝的讀書人就跟一位名叫劉秉忠的知識份子和尚合計好,找了個機會,把劉秉忠的頂頭上司、當時的親王兼皇弟、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捧為"儒教大宗師"。這位忽必烈一聽,這名兒不錯,就樂呵呵給接了去。接下來,一份份要求改善儒生待遇的報告,就接二連三遞到"大宗師"手裡。這忽必烈有心不管吧,大宗師的帽子戴著,儒家弟子的高香燒著、好話熏著,那也不好意思不是?再說,儒家弟子一個個豐衣足食、揚眉吐氣,不也是給自個兒這"大宗師"爭光露臉嗎?就這麼著,讀書人在元朝的際遇,一下就改善了不少。
  別以為儒生讀書多,才想出這樣的招數,上下五千年,聰明人那可多了去了!唐太宗時候武功赫赫,那些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什麼薛延陀、東西突厥、吐穀渾,給弄得東躲西藏,苦不堪言,可不知哪位高人想出個主意,給唐太宗奉上個"天可汗"(差不多相當於各民族大家庭名譽家長)的尊號,這唐太宗聽得入耳,欣然接受。後來唐朝成為民族政策最寬鬆的漢人王朝,號稱"胡將半朝廷",跟唐太宗當了這個"家長"關係不淺。宋代的幾個道士想讓道教壓倒佛教,不是也用了相同的法子?有個叫林靈素的道士編造神話,說宋徽宗是道教的長生帝君,他的寵妃劉貴妃是什麼"九華玉真安妃",蔡京、高俅等一干寵臣也都有自己的"天位"。結果宋徽宗龍顏大悅,不但對道教推崇備至,甚至差點把佛教整編,歸道士領導。您說,拉虎皮做大旗這招,厲害不?
  這一招兒的關鍵,就是變"雙核心""單核心",讓皇上滿心認為登高一呼的是自個兒,萬眾回應的也是自個兒;讓下麵的聽眾也認為登高一呼的是皇上,自個兒回應的也是皇上。如此一來,忌諱變好處,阻力變動力,焉有不成事的道理?
  話說回來,這招兒好使歸好使,後遺症也不小,關鍵是皇帝也不是傻子,最終總能回過味兒來,知道您是借力打力,讓他吃藥。因此這一招兒有個特別注意事項,就是戲法千萬要周密,不要太容易穿幫,就算穿幫,也要讓皇上覺出,保持戲法的神秘性,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那個林靈素那樣,把道教吹得雲山霧罩,等天下大旱,自個兒上台求雨毫無靈驗,讓老百姓給轟下城樓,到那時自覺上當受騙丟人現眼的皇上惱羞成怒,想拿您做點啥遮羞洩憤,可就不管皇帝公關學什麼事兒了!
24節:要弄清皇帝為啥不用您
  漢武帝時候的大名人司馬相如,是個名噪一時的流行寫手,可他的志向並不是當寫手賺女生眼球,而是像藺相如那樣建功立業。為這他咬牙練了好幾年功夫,興沖沖跑到長安城去應聘皇帝親軍,想大顯身手。
  可是怪事兒來了!他錄取倒是被錄取了!卻給安排做內衛工作,職責是給皇上看家護院,別說沒機會打仗,就算敵人真的打進來,週邊防線是另一路土生土長的陝西兵,輪不著他立功。這司馬相如鬱悶了好些日子,最後只得灰心喪氣地找門路外放,走了一大圈彎路才算給提拔起來。
  司馬相如心裡肯定叫一個怨啊:俺一腔熱血保家衛國,您這大皇帝又不是沒眼珠,為啥就是不把我用在合適的地方呢?
  其實呢!他怨的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因為不俟是他,整個西漢朝,皇帝都是這麼安排衛隊的!
  漢朝皇帝的親軍衛隊分為南軍、北軍。南軍大約一萬多人,擔負內衛,防禦宮殿;北軍大約三萬多,擔負週邊,防禦都城。兩支人馬的構成是完全不同的:北軍都是本地人,土生土長,家屬都住在市區二環線以內(那會兒的二環線就是外城城牆了);南軍都是外地人,家屬不能隨軍,而且不許在駐地附近談戀愛。
  皇帝這樣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京城是官民雜處,如果讓外省兵把守,大敵一來,這些無牽無掛的單身漢很容易抱著保命回家的心理,來個一哄而散;而讓本地人守城,他們就算為了自家老婆孩子,房子產業,那也得玩命打仗。要是外城守不住,敵人打到皇宮門口,皇宮的衛士若都是本地人,很容易化裝回家,來個變兵為民,保住小命再說,把皇帝一家晾在那兒;而外地招募的單身官兵就不一樣了!他們口音不同,就算潛逃那也是死路一條,只能陪著皇上戰鬥到底。這司馬相如是四川人,他便再怎樣毛遂自薦,那也是只能當內衛,沒法出外勤的!

  皇帝是天下最大財主、最大軍閥、最大實業家,他們當然貪生怕死,一心保住自己,整天琢磨的便是這個用人之道,他用不用您,怎麼用您,自然有他的考慮,這套學問早在西周那會兒就已經很成熟了!比如都城裡的京官,必須以外姓大臣為主,而外地的諸侯則要多一些同姓的王族,這是因為京城王族太多,容易鬧宮廷政變;外地的外姓諸侯過多,則容易搞地方割據。您若不明白這些門道,明明是不可能得到的職位,卻削尖腦袋拼命鑽營,輕了那是白忙一場,弄不好就會惹禍上身。南宋有個大臣趙汝愚就是這麼一位弱智,他辛辛苦苦當到宰相,板凳還沒坐熱就讓人給搞下去,最後弄得接連貶官。他要是腦袋好使點兒,給他當宰相他也不敢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用過趙普,整個南北兩宋,有哪個同姓當過宰相?他最後不就讓人拿這個"硬指標"給做了嗎?
  有時候皇帝本人未必想得這麼長遠、這麼深刻,可中國人是最講慣例的,等到用人關鍵時刻,自有人捧出不知哪朝哪代的案例,提醒皇帝該怎樣、不該怎樣。您就算上去也得下來,到時不但這不合適的板凳沒得坐,連本來合適的那張,怕是也坐不得了!何苦來呢?
  所以,您毛遂自薦也好,大膽應聘也罷,一定得弄明白那些規矩、慣例,以及當初之所以出台這些規矩、慣例背後的文章,否則只能是白費力氣。
  當然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情況不同,用人的規矩也會不一樣。隋文帝的兒子漢王楊諒在老子死後不服哥哥煬帝,在山西起兵造反,他的參謀王提出個選用人才的標準:若楊諒志在跟哥哥爭天下,就要用外省人,不能用山西人,否則這些人眷戀故土,根本無意進取;若他只是想守住地盤,謀個割據局面,那就該專用山西人才,否則這窮鄉僻壤,外聘的人才遲早都得給洛陽、長安的花花世界給勾了去。
  您看,是不是很彎彎繞?有時候連很聰明的人都想不透呢!南北朝時有個能人叫王鎮惡,是大名鼎鼎的王景略後人,自個兒也是文韜武略,無一不通。他幫著劉裕從建康(南京)一路打進長安,滅掉後秦,創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北伐全勝範例。可就這麼一位能人,功成名就後不到一年就混了個死無葬身之地。他是陝西人,先是被安排獨當一面攻打陝西,後來又被安排留守陝西。任命他的是同一個劉裕,為何結局卻完全兩樣?
  打陝西、滅後秦時候,劉裕的名望還沒達到頂峰,亟待建功立業,好為日後稱帝積攢資本,更因為大本營建康有能幹的親信劉穆之看著,心無旁騖,一心在陝西開疆拓土,土生土長、又有一身本領的王鎮惡自然是塊寶,加上自己當主帥,對駕馭人才把握十足,也就敢用這樣的爭議人物。等打下長安、滅掉後秦,聲望已經達到頂峰,劉裕人還在長安,心早飛回建康等著篡位了!加上劉穆之突然病死,他急著顧家,更不敢在陝西多待,只能託付十來歲的二兒子留守。這時候陝西對他而言最大的危險不是守不住(守不住就守不住,能當皇帝比啥都強),而是叛亂,加上兒子太嫩,缺乏駕馭能力,王鎮惡就不再是棟樑,而是定時炸彈了!事實上王鎮惡之所以被內訌害死,正是劉裕安排了很多人相互監視牽制弄出的事兒。您說,這王鎮惡若是曉得劉裕用人政策變了!曉得為什麼他非變不可,跟著一起凱旋,以他的大功,什麼官兒他當不上啊!
25節:應聘CEO 您可想清楚了

  如果把國家當做一個企業,那麼皇帝就是這個企業的CEO。通常情況下,在封建時代這類"家天下"自然是家族世襲企業,CEO的產生是所謂"立嫡立長"的內部挑選體制,不幹外姓人什麼事兒。不過那是太平盛世,要是攤上亂世,皇帝輪流做,明兒不定到誰家,巴掌大的一塊地兒都保不齊有三兩個國、六、七個皇上,這時候就會有些"家天下"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需要外聘CEO,從外面請個皇帝,給他們當家做主。
  俗話說得好啊!寧為雞口,不為牛後,這國再怎麼小那也是一國,再山寨的皇帝那也是皇帝,CEO的待遇、地位,那絕不是打工一族所能比的!既然有人拿著現成的龍袍讓您穿,現成的龍椅讓您坐,那您還猶豫什麼?
  問題是,這外聘的CEO,聘書是那麼好拿的嗎?
  話說東晉權臣桓溫的孫子桓玄造反失敗,他的後人桓謙流落到後秦國當寓公,那日子過得是憋屈無比。突然有一天,傳來東晉管治下的四川造反消息,造反領袖譙縱派人鄭重其事寫了封信給他,要聘他去四川當CEO。這桓謙心想,俺祖上那叫德高望重啊!俺自個兒那也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當個小小的四川CEO那是絕對勝任,這等好事,哪兒有推辭的道理!他主意已定,就去向後秦王姚興辭行,這姚興一聽就搖頭:您最好甭去。您想啊!您要是去了顯不出本事,那是丟人現眼,CEO當不下去;要是顯出本事,人心歸附,這譙縱擱哪兒?人家還不把您給晾了啊!桓謙求職心切,沒接這茬,跑去四川,賣命那麼一干,果然人家譙縱覺著不自在,尋了個空兒把他給軟禁流放了!桓謙這才後悔不迭,敢情人家後秦CEO說的,那都是經驗之談啊!
  其實桓謙這就算不錯了!CEO沒當成,好歹也領份乾薪,保住條性命,有些外聘CEO,那命還不如他呢!唐朝初年河北有個反王叫徐圓朗,跟唐朝打仗一直不怎麼得力,有個叫劉複禮的就提議說,您嘛!您這能力欠點兒,乾脆把CEO讓別人吧,有個叫劉世徹的就挺有能耐,咱讓他來接班好了!這老徐果然言聽計從,派人去請劉世徹。劉世徹一聽,怎麼著,有人請自個兒當老闆,便興沖沖地大老遠趕了來。別說他還真有人緣兒,還沒進城,在路上就湊了幾千志願軍,還憑著一張嘴說降兩座大城。等他領著志願軍趕到老徐城底下,老徐一瞅,哦,您這麼大能耐,那您當了家還有我活路嗎?於是打定主意把劉世徹誑進城,尋個空兒給害死了!
  皇帝,哪怕只是山寨皇帝,那也是一呼百應、予取予求的強勢角兒,任誰哪怕做了一天都能上癮,就算迫於形勢,有外聘的打算,一旦形勢稍稍緩解一點,那後悔藥是登時就往肚子裡灌。您再有能耐,也是個外聘人才,人家想做了您,那還不是跟玩兒一樣!您看那個劉世徹,多大能耐,單槍匹馬就能說降兩座大城的主兒,說給害死,那還不一下就給害死了?
  您也許會說,外聘CEO也不都是這個苦命,不是也有像李密、符登這樣,最後幹長久了的?
  的確,李密本來就是個隋朝流亡人士,瓦崗寨原本是翟讓的,後來翟讓讓位才輪到他當CEO;符登原本就是前秦國的狄道縣長,前秦皇帝死了之後,大西北一代的幾十個省市幹部開會討論新CEO人選,愣是從一大票高管背後,把符登這個中層地方幹部推舉出來當了新皇帝。這些例子是不是能說明,外聘CEO也有成功可能?
  有,當然有,您買張彩票也還有中頭獎可能呢!不過一來,這是低概率事件;二來,發生這事也有特殊原因。
  符登是小縣長不假,可他跟前秦王是一家子,都姓符,那會兒天下正亂,前秦官員都是氐族人,若不能抱團兒準是死路一條,要抱團兒那就得沾上前秦的皇氣。符登雖然官小,可一來有能耐有膽子,二來好歹也是個皇族,那會兒正是亡國滅種的危急存亡之秋,讓他當CEO,正所謂背黑鍋他來,送死也是他去,是再合適不過的事兒。
  李密的情況就更特殊了!這翟讓獄卒出身,空有一身力氣,一點兒政治頭腦都沒有,雖然帶了一大票人馬,但下一步怎麼走那是兩眼一抹黑,而且他本人也是個流亡人士,根本就不是瓦崗寨這邊的土著,親戚、死黨都不多,CEO的基礎也不牢。說白了!李密跟他也就是個前後腳,政治基礎差不多,能耐人緣還是李密更好,他就算不讓怕也保不住這個位子。事實上他讓位之後,為數不多的幾個老翟家人(比如他的哥哥翟弘)尚且不服不忿,弄得翟李兩人不團結,最後李密先下手遭殃,後下手更遭殃,把翟讓給火拼了!到頭來還是悲劇一場。
  看明白了吧?如果聘您當CEO的主兒不是什麼土著或者世家,您又有買彩票準中頭彩的潑天好運,那麼不妨去賭一把,倘沒這樣的前提和把握,那還是謹慎點兒吧,別的好說,性命就一條,還是別隨便拿來開玩笑的好。

26節:撒嬌前先照照鏡子
  猜謎語的行家都知道有個"徐妃格",特點是唯讀半邊字。這個謎語格的由來是南北朝南梁湘東王、後來的梁元帝蕭繹第一個原配徐氏。這位徐氏跟老公感情不和,整天拌嘴吵架不說,據稱還給老公戴過幾頂綠帽子。這蕭繹長得別處倒還過得去,就是只有一隻眼,徐氏為了慪氣就故意只給半張臉化妝,說是免得浪費。結果蕭繹一氣之下把徐氏給休進小黑屋,活活氣死,死了死了!還不讓兒子給她披麻戴孝。
  這徐氏是否偷漢子實在不好說,若從情理論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您想啊!她老公是那麼個主兒,別人有著賊心也沒這賊膽,再說了!史書上說她相貌奇醜,又有誰吃多了撐的,為個醜八怪冒得罪帝王、滿門抄斬的風險呢?不過牆倒眾人推,愣給安個罪名罷了!
  其實甭管兩隻眼、一隻眼還是跟二郎神一樣三隻眼,看到的別人都是整張臉蛋兒,徐氏的說法沒半點科學根據,她也不至笨成這樣,連常識也不曉得,說穿了!不過是一小婦人,跟老公撒個不大不小的嬌罷了!偏偏帝王這種危險動物是不能輕易挑逗的,若尋常不識趣不識逗的老公,不過殺風景地板起面孔訓幾句,碰上帝王,那便乖乖不得了!
  也許有人會說了!跟帝王不是不能撒嬌啊!比方說漢成帝那個皇后趙飛燕,不但進宮後連著十幾宿不讓皇帝上床,後來更是跟她妹妹趙合德串通起來,一哭二鬧三上吊,逼得皇帝又是宰別家小老婆,又是宰自個兒兒子,她們姐兒倆不也沒事兒(出事兒是皇帝老公死後了)?要說撒嬌,這嬌不是比徐氏撒得更大?唐玄宗那位大名鼎鼎的楊貴妃,攆出宮門還敢剪了頭髮玩示威,皇帝不也乖乖給台階讓她就坡下驢?這嬌撒得也只大不小吧!
  皇帝的嬌當然不是撒不得,問題是,皇帝的肚量可大可小,是跟他對別人的寵愛程度成正比的!如果一個嬪妃嬌俏美豔,善解人意,弄得他神魂顛倒不能自持,那麼您怎麼撒嬌都是沒關係的;倘若您長得就不咋的,偏還沒事兒撒嬌玩,那就只能後果自負了!別說這徐氏長那樣,蕭繹又是個出名的刻薄鬼,連兄弟、兒子都害死好幾個,就算是號稱明君的乾隆,他第二個皇后烏喇那拉氏只不過是讓他瞅了彆扭些,只不過一時憤怒剪了自家頭髮,就給弄到死前分居、死後喪事從簡的地步,她徐氏冤嗎?
  皇帝的寵愛還是出了名的善變,加上女人的臉蛋兒保質期短、皇宮內漂亮女人更新換代快,如果某個妃子不意識到這點,還仗著以前的寵愛撒嬌玩,後果恐怕也糟糕得很。齊桓公有個小老婆蔡姬,一次划船把水潑到老公臉上,結果給轟回了娘家,她估計委屈得不行,可後人翻一下史書就明白了齊桓公又從衛國引進了一對嬌豔的姐妹花,您老蔡不折騰還惦記著叫您退休呢!您這一折騰,得,連遣散費都省了!
  女人如此,男人何嘗不是如此。倘是皇帝瞅著順眼的主兒,您怎麼撒嬌鬧事兒都是沒關係的!像南宋權臣賈似道,先後十幾次遞交辭呈撒嬌固寵,結果一次比一次官做得更大,說白了就是皇帝寵著慣著。而太平天國管法律的黃玉琨對東王楊秀清幹預司法不滿,也弄個辭職,結果卻被逼得差點自殺,靠朋友幫忙才熬過一關,不就因為在東王心目中,他老黃的分量還夠不上撒回嬌的?
  和對女人一樣,皇帝對大臣的寵信也如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您要指著老皇曆本兒刻舟求劍,那可沒處賣後悔藥去。西漢大臣竇嬰最初搞過幾次辭職抗議,都達到目的,最後一次卻丟了性命,正是因為漢武帝把從前對他的那份寵信,分了一大半給後起之秀田蚡。
  所以說,跟皇帝撒嬌是可以的,但撒嬌前得先看看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撒嬌的本錢、有多少。楊貴妃被攆出宮那次,嬌撒的是不小,但玄宗剛給了半個台階,她就忙不迭又是謝罪又是回宮,順坡就滑下去了!東吳老臣張昭也跟孫權撒過很大的一個嬌,不但辭職回家生悶氣,還拿土把自家大門給封上,孫權道歉、放火也不出來。可孫權親自跑上門救滅了火災(就是他自個兒放的那把),張昭明明病得爬都爬不動,卻硬是讓兒子扶出門來,給孫權、也給自個兒一個台階。帝王有風險,撒嬌須謹慎,切記,切記。

27節:捨得孩子也未必套得住狼
  話說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曹孟德在滅了袁紹之後,向江東剛即位不久的孫權提出了送人質的要求。孫權猶豫不決,就問周瑜,周瑜一把給攔住了:您送那幹嗎?孩子到了人家手裡,那還不跟送個線頭給人一樣,人家想咋牽就咋牽,想咋整就咋整?
  其實呢!周瑜這話也對也不對。那會兒曹操還有後顧之憂,對孫權的江東暫時只想收服、控制,還沒有吞併的腸胃,送個人質過去固然受制於人,倒也的確能換來幾年安寧。倘孫權不是個有宏圖大志的主兒,而只是個志在看家護院的土財主,人質是不妨送一下的,同時接到要求的遼東公孫氏,就因此太太平平地傳了三代。
  俗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倘若送人質、嫁姑娘能換來一方平安,或贏得喘息機會,原本也並非不能考慮。漢朝給匈奴送姑娘一送就是幾代,送出去的姑娘差不多能湊一個加強排了!可換來的是幾十年休養生息,以及最終的大獲全勝。南北朝時候的吐谷渾王國,靠給各強鄰送人質,愣是在那個"皇帝輪流做,難說坐幾年"的亂世裡,從東晉一直熬到唐朝。
  問題是,捨得孩子未必就一定能套得住狼。
  北宋末年金軍圍困汴梁,宋朝接連送去幾個王子當人質,結果金國人質照收城照進,給老趙家來了個連鍋端;北朝的北齊,把滯留的北周權臣宇文護老娘都送了回去,結果宇文護前腳接娘後腳發兵,連個過渡都沒有。
  其實呢!舍孩子退狼這一招好使不好使,關鍵在狼的腸胃如何!
  勾踐送西施給夫差大獲成功,奧妙在於他看穿了夫差對越國的窮山惡水沒什麼胃口,撈點兒金錢美女,然後北上跟齊國、晉國搶奪中原花花世界,才是他最大的志向;漢高祖劉邦能靠和親穩住匈奴,同樣也是摸透了人家老底這幫怕熱不怕冷的草原漢子,對中原的時裝、美食、漂亮媳婦那是神往得很,南遷?免了吧!
  如果狼的胃口大到一心想吃掉您,而自覺其腸胃也差不多足夠消化,那您舍出去的人質、姑娘,就只能是肉包子打狗了!十六國末期,僻處東北的北燕王國被北魏修理得死去活來,有個叫郭淵的大臣建議皇上嫁女兒求和,皇上明知打不過也一口回絕,理由便是仇恨太深,實力懸殊太大,就算把女兒都送過去,該挨揍還是得挨揍。五代十國時有個趙德鈞,打算拿金銀美女賄賂契丹,換個兒皇帝當,結果不但沒當成,自家父子還成了人家的人質,道理明擺著:人家的大軍可以任意進您的城池,您的錢、您的妞兒,甚至您的命,都攥在人家手心裡,想啥時候拿就啥時候拿,還用得著問您捨得不捨得!
  當然,狼的胃口是會隨著自己的個頭和消化能力改變的!金國和遼國開戰的時候,曾幾次談過要人質、要和親的事兒,最終都沒成。後來金國皇帝阿骨達實話實說:如果遼國在金兵渡過遼河前把人質和姑娘送來,這和也就談成了!道理再明白不過金兵渡河之前,不過是只個頭矮小的小狼羔;等到渡河之後,它已經攫取整個遼東,發育成兇猛的大狼,遼國的親王、公主、王妃,在戰場上成串地給逮回來,史書上說大金皇帝看遼國王妃跳舞已看到審美疲勞,這當兒人家想的已經是直接吃掉遼國了!區區人質、和親,哪裡還看得上眼呢?

                          全書選載完畢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