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暢
前言
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盡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非常平庸?同樣是孩子,差別為什麼如此之大?
其實,造成差別的原因很簡單——有沒有採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場所,而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終身的老師。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父母採用什麼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命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家長們的競爭。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被壓抑住了,而潛能被壓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家長教育方法的錯誤。
現在,很多父母都能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都能認識到:讓孩子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要靠後天的努力和父母的引導;天才不是遺傳的,而是教育來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是天才,只要父母能用培養天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是的,教育孩子需要好方法!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
然而,很多家長找不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因此,系統全面地瞭解在世界上發揮巨大影響的教育方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條真正適合的教育路線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著名的9種教育方法,系統地介紹了每種教育方法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運用,為天下父母提供了最權威、最完美的“教育聖經”。這些方法不僅培育出了一個個神奇的天才少年,而且也在世界上廣受歡迎,被世人奉為圭臬: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這是一本濃縮了人類教育思想精華的書。這些教育方法經過時間的歷練、經過人們的實踐已經被證實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教育寶典。全球已有數百萬家長從這些教育方法中得到了有力的幫助,使他們的孩子的人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聰明的父母可以從本書中發現一條完美教育的路線指南,讓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成才的希望就在眼前,培養教育的秘密就在身邊,悉心閱讀此書,借鑒這些經典的教育方法,你會發現——天才就在你的身邊!
匯總一下九種育兒方法:
第一部分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第二部分 塞德茲:天才教育法
第三部分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第七部分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法
第八部分 多湖輝:實踐教育法
第九部分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
第五部分 斯賓塞:快樂教育法
一、赫伯特·斯賓塞
斯賓塞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宣導者,他的快樂教育理念來自對孩子天性的透徹分析和妥善駕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揭示了科學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對西方科學教育理論的開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19世紀後半期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實證主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出生於英格蘭德化郡的一個風景秀麗的鄉村裡,其父親、叔父、祖父都是教師。
斯賓塞少年時代在家庭接受父親的教育,自幼對動植物感興趣。13歲時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嚴格的科學訓練,經過三年的學習,他掌握了歐幾裡得幾何學、三角學、拉丁文、希臘文、機械學、化學等課程的知識。
斯賓塞特別喜歡數學和機械學,最感興趣的是獨立觀察、分析、探討問題。1837年,17歲的斯賓塞按照父親希望的那樣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到一所學校做代課教師,同年因其優異的數學成績而被其父親的好友邀去參加築路工程。1837年~1846年間,斯賓塞一邊擔任築路工程技術員,一邊繼續鑽研力學、機械學、測量學、地質學以及有關的工程技術。1848年~1853年,斯賓塞擔任了《經濟學家》雜誌編輯。1850年寫出《社會青年力學》,1852年出版《進化的假說》。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學原理》,1858年,開始撰寫《綜合巨著》,這部巨著共十卷,內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社會學研究》、《倫理學原理》、《社會學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寫和出版前後,斯賓塞還在雜誌上發表了《智育》、《德育》、《體育》以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四篇教育論文,1861年將之彙集成冊在美國出版,引起了歐美各國的普遍重視,該書先後被譯成法、俄、德、拉丁、荷蘭、丹麥等幾十種文字,發印數百萬冊。憑著自己自學以及喜愛獨立思考的個性,他寫出的關於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頗深。
1903年12月,斯賓塞病逝,享年83歲。
斯賓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導,他指出:“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在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樂教育理念來自對孩子天性的透徹分析和妥善駕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揭示了科學教育最本質的特徵,成為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斯賓塞曾獲英、美、法、丹麥等11個國家,32個學術團體學術榮譽稱號,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這個被很多人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的斯賓塞,一生都在宣導一種快樂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孩子小斯賓塞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為歐美大多數家庭培養社會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奧特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曾經這樣評價斯賓塞:“很少有人像斯賓塞一樣,對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人民有那樣大的吸引力。他像閃電一樣衝擊著美國和英國的學校教育。在美國,他的思想統治著美國大學達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
斯賓塞的教育著作自問世以來,成為西方家庭和學校的教科書,成功培養了無數卓越的孩子。
斯賓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
——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斯賓塞深切地瞭解孩子的天性,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他能夠在妥善駕馭孩子天性的同時,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
斯賓塞認為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援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靜心力、領悟力、努力和練習等等。所以學習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學習那麼簡單,它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孩子們綜合素質提高的同時,其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提高,學習上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用興趣引導孩子快樂學習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一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一隻螞蟻、一隻小鳥、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條小魚,會吸引孩子很長時間的注意力。要他們花20分鐘去背誦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詩,常常是非常困難的。但他們會在沒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況下,花上一個下午去觀察一群螞蟻的活動。這幾乎是每個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們興致勃勃,心無旁騖,即使太陽把背曬脫皮,或者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家長理智地、毫不懷疑地認為,即使讓孩子花上一兩年時間去這樣與螞蟻玩,他也不能增長多少知識,這時的關鍵就在引導。引導他從中去獲得新的知識、方法和對孩子有益的習慣。小斯賓塞正是從“螞蟻的課堂”開始了對他一生都有影響的知識之旅的。
當斯賓塞發現小斯賓塞開始在花園裡對螞蟻產生興趣時,便也加入了他的“興趣小組”。第一天,僅僅是看,是玩。看它們怎樣把一粒麵包屑搬回來,怎樣跑回去報信,帶來更多的螞蟻……第二天,斯賓塞擬出了一份關於螞蟻的“研究”計畫:
——在“自然筆記”裡開設螞蟻的專頁。
——從書本上更多地瞭解螞蟻,並作上筆記。
——螞蟻的生理特點:吃什麼?用什麼走路?用什麼工作?
——螞蟻群的生存特點:螞蟻群有沒有王?怎樣分工?怎樣培育小螞蟻?
有了目標,小斯賓塞的興趣更濃了。如果說開始他只是覺得好玩,那麼現在他還覺得有意義了。這項研究持續了幾乎一個夏天。實際上,在這份計畫裡,已溶入了系統獲取知識的方法,還能培養孩子專注達到目標的意志。
類似這樣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發生在小斯賓塞的身上。螞蟻之後是魚,魚之後是鳥類,鳥類之後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賓塞不僅僅學習這些動物的一般知識,而且開始發現它們的一些“群類特點”。
父母在這種事上“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會使孩子獲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導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古老的諺語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 “引導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也不會過時。
興趣是孩子對事物的主動選擇,引導則是促使和加強孩子的這種主動性,使興趣變得持久、有目的。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雖然對孩子有強烈的教育和培養的願望,但常常會指責孩子的一些“沒有用”的興趣。父母們會按照社會或學校既定的模式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並企圖把孩子的興趣與這些模式聯繫起來,企圖把一些“有用”的興趣保留,一些“沒用”的則刪除掉。而實際上,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很難用“有用”或 “沒用”去區別他們的興趣。應該說,每一種興趣對孩子的求知來說,都是有價值的,明智的父母總能利用這些興趣把孩子引向各類知識的殿堂,並培養出孩子好的求知習慣。
所有的父母都應當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會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興趣,每一種興趣都會引導孩子培養某種特長;所有的父母和老師也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當的父母或老師。
就利用孩子的興趣,通過引導的方式來開啟和培養孩子的智力,斯賓塞給家長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當孩子對某件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不能簡單地因為自己認為“沒用”而指責、否定他。
——利用這種興趣可能給他帶來的快樂專注,從而使他獲得與這一興趣相關的知識。
——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查閱和請教別人的方式來獲得知識。
——記錄是使知識存留下來,並訓練使用文字、圖畫、書籍的好辦法。
——對於還不具備文字記錄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給他準備一個筆記本,把題目寫下來,讓他口述。
——儘量不使用“任務”、“作業”這類詞,而代之以有趣的開頭。
三、引導孩子的好勝心
每個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勝心理,希望自己是優秀的。健康的“好勝”和“競爭”的心理可以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小斯賓塞一直被鐵匠的兒子強尼視為競爭物件,因為小斯賓塞的成績都在班裡遙遙領先。
小斯賓塞對這件事向來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體育課上長跑輸給了強尼,並且被強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賓塞才憤怒了,沖上去撲打強尼,但是強尼個子比他高,力氣也比較大,小斯賓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當斯賓塞瞭解了整件事後,說:“孩子,你輸給強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說,“但是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我沒有加強你平時的體育鍛煉……現在彌補還來得及,你願意嗎?你還想贏他嗎?”
“想!”小斯賓塞擦乾臉上的淚痕,精神馬上就足了。
於是,從第二天,小斯賓塞就開始鍛煉——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勝過強尼。
在第二個學期的長跑比賽中,強尼和小斯賓塞並列第一。小斯賓塞對這個結果感到很滿足。
這就是好勝心帶給孩子的動力。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適當地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可以增強孩子前進的動力,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
但是,孩子的好勝心及參與競爭的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培養和鍛煉獲得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一些合理的競爭環境。如早上起床,可以讓孩子與父母比一比,看誰能按時起床。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遊戲、學習,並有意識地運用比賽的形式讓他們比高低、賽勝負。如比一比誰跑得快、誰跳得高、誰的積木搭得好等。在這些簡單、輕鬆的小競賽中逐漸激勵孩子的好勝心和競爭意識。
6歲的小湯姆好勝心很強。平時讓他練琴,他一點沒興趣。有一天,媽媽帶他去親戚家玩,無意間看到表妹照著那蝌蚪似的五線譜用電子琴彈出幾支他所熟悉的歌曲時,小湯姆羡慕極了。回家後,他趕緊找出電子琴,擦乾上面的浮塵,拿出來彈,還讓媽媽教他彈。有一段時間,小湯姆一聽到別人家的琴聲,他就連忙拿出自己的電子琴來彈,連玩都不想出去了,好像在和表妹悄悄比賽似的。
看到小湯姆這樣,媽媽想,這正是利用他好勝心的好機會。於是就給孩子請來了音樂老師,並買了一些正規的音樂教材,讓小湯姆好好練。
小湯姆頗有音樂天賦,簡譜掌握得很快,兩隻手彈起來也非常協調。僅僅半年的時間,小湯姆就熟練掌握了音樂的基礎知識,並且在全美少年音樂大賽中還獲得了個二等獎。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勝心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好勝的物件應該超越自我
競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實力,而要提高實力,關鍵是超越自己。當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別人學習,要進行橫向的比較,以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無論怎樣橫向比較,最終還要改變自我,才能有成效。連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無法超越別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別人的前提,超越別人只不過是超越自我的一種自然結果。很多家長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關係顛倒了,他們總是搞橫向比較,忽視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進步。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眼睛盯著別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隊心理”,於是很自然就會滑向嫉妒的泥坑。
——好勝應該對事不對人
所謂“勝”,只是說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別人做得好,如此而已,並不是說整個人比別人高一等。語文不如你,但數學可能比你好;學習不如你,但體育可能比你強;繪畫不如你,但音樂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說,所謂勝負,主要是對事而不對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這樣的“好勝”和“競爭”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較健康。如果對孩子某次考試成績的高低和某次比賽的輸贏太在意,老要分出個“好生”和“差生”,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涉及到孩子整個的生活品質,於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情的比賽轉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敢於面對失敗
在競爭中,孩子難免會遭到失敗,受到打擊。這時,父母千萬不能責備、譏笑孩子,這樣會使他氣餒,甚至失去信心,喪失競爭意識。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説明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使他懂得競爭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檢驗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進步。
四、好奇心讓孩子自願學習
很多孩子對學習是非常敵視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的重要時間和吃零食的時間。他們寧願在沙地上玩鬧打滾,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學習。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他們不明白學習的真正意義。
小斯賓塞有一段時間只愛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一天,老斯賓塞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錶,裡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整好是三分鐘。小斯賓塞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老斯賓塞說,以沙漏為計時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小斯賓塞很高興地答應了。小斯賓塞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
老斯賓塞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後,小斯賓塞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三分鐘,但三分鐘過後,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小斯賓塞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老斯賓塞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小斯賓塞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開始的時候,老斯賓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讀書。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小斯賓塞也懂得詢問了。
不久,老斯賓塞教孩子學習查字典。他在以後的短短半年中,所學習的生字超過了很多大孩子。
當然,故事書也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閱讀興趣了,小斯賓塞開始廣泛地閱讀有用的書籍,大大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在人類社會裡,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這種人對大家覺得平常的問題,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驅使著他不斷學習、積極進取。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瞭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感到麻煩、費勁,其實他們往往忽視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
好奇心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習的內容就像一壺白開水,沒有一點懸念,沒有人會對此產生興趣,真正的趣味學習在於製造懸念,由淺入深。
有一對父母,他們不是把孩子看的書放在書桌上,而是把這些書籍藏起來,可愛的孩子覺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來,肯定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便“偷”來仔細閱讀。可見,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別怕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
教育孩子讀書也要勾起他們的好奇心,才會被認為有意思,有奔頭。眼前的事物才會變得其樂無窮。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乖乖地學習,還以此為樂。
五、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
斯賓塞認為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就必須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這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平時注重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愛好越廣泛,自然就越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欲
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生活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佔有劃等號。
——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在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利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與和諧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父母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
首先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重調整心理狀態,使其恢復快樂的心情。
六、快樂教育的禁區
斯賓塞認為要實現快樂教育,就必須避免走入下列教育的誤區:
——粗暴尖刻的言語
小斯賓塞有一個同學莎拉,他膽子很小,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爺爺奶奶對他精心呵護,日常生活幾乎大包大攬地代辦,慢慢地,莎拉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
後來,莎拉開始到父母身邊生活,爸爸脾氣比較暴躁,莎拉在他面前經常嚇得什麼都不敢說,不敢做。一天,家裡來了客人,爸爸讓莎拉給客人倒水,一不小心,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當著客人的面劈頭蓋臉地就罵道:“你真是個笨豬!”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得無地自容。
當天晚上,莎拉做了一個噩夢,看見爸爸惡狠狠地指著他的鼻子,用手指著他的臉。從今以後,莎拉看到爸爸就緊張,越緊張越是出錯,每當這時,爸爸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訓斥。莎拉最後患了恐懼症,每天晚上做噩夢,一點風吹草動都緊張得不行。
莎拉的父母是愛他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會以粗暴的打罵來發洩情緒。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不注意就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如:“你看看人家鄰居的孩子,學習多好啊,你怎麼就這麼笨呢?”“你和你爸爸一樣,都是沒出息的東西。”“你真笨,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這些語言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愛。最可怕的是它還將影響孩子的一生,使他們長大了以後心裡始終有缺陷。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只體現在身體上和智力上,而且還體現在心理上。一棵小樹苗,只澆水施肥而不見陽光,就難以長成參天的大樹。家庭尊重之於小孩,就好比陽光對於小樹苗。要想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在眾人面前用命令和訓斥的口吻和他們說話,對孩子採取冷漠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育孩子時惡言相向是一種極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過分地批評孩子
很多父母易犯這樣的錯誤:孩子犯了小錯誤,父母跟孩子一樣,不去注意,更不用說提醒孩子注意了;而當孩子犯了大錯誤,正在內疚、痛苦,需要安撫的時候,父母不但不去撫慰那顆脆弱的心,反而不等孩子從挫折感中恢復過來,就在現場大呼小叫,一遍遍捶胸頓足地數落孩子,甚至將孩子過去所犯的錯誤都翻出來數落一遍。
事實上,只要孩子不是犯錯過大,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地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責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思想“我不行”、“我幹不了”等等,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適當的提醒。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評過度。
——冷漠和麻木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引起別人的注意,孩子既願意得到父母的表揚,也願意忍受父母的批評,而最不希望自己被父母忽視。
冷漠,對孩子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行為,冷漠留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將會終身不散。在斯賓塞看來,冷漠地對待孩子比打罵孩子更加恐怖。在冷漠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很容易產生心理異常、心理變態。
六歲的小女孩泰瑞總是打她兩歲的弟弟,她的父母也總是告誡她別碰弟弟或做點好事,如若不然,她就會受到懲罰。但泰瑞的壞行為卻並未停止。因此,泰瑞常常是在挨駡之後再被送進她自己的房間。
其實,泰瑞是因為感到自己的位置被小弟弟取代了,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樣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於是,她才用打弟弟的方式來換取她所期望的父母的關注。
用挨打來獲得母親的重視和賞識,可見孩子用心之良苦,可見獲得重視的感覺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但遺憾的是,父母常常因被繁忙的日常生活所累而忘記了去表揚孩子的優點,也忘記了在孩子困惑時幫孩子一把。相反,他們只有等到孩子犯錯誤之後才去關注他們。
想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父母一定要注意:
經常撫摸、擁抱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被關懷;
不要經常懲罰孩子,尤其不能重罰,更不要為一點小事就對孩子施以身體或心理上的懲罰;
即使拒絕孩子的要求,也應該讓孩子知道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對孩子下達命令;
必須滿足孩子合理的生理需求,不要用不准吃飯、不准上廁所、不准睡覺等手段來處罰孩子。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斯賓塞指出: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世界,是要靠自尊來支撐的。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自尊,尤其是還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因為年齡閱歷的關係更為在意別人的話語,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都可以潛入孩子意識當中,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成年生活中不斷地支配他們的行為。
孩子的自尊心像幼苗,一旦受到傷害,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所以父母除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外,還應該注意培養孩子正常的自尊心。
——把自己的遺憾交給孩子完成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彌補父母的遺憾。比如曾經希望當畫家的父母,最後沒有實現這個願望,於是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計畫把孩子培養成畫家來一償夙願。
不加選擇地為孩子的未來做很多規劃,是很多父母的毛病。孩子們在父母準確給自己定位的人生道路上疲於奔命,更多的精力浪費在以後可能不會用到的知識的學習上,真正自己想學的知識的也可能因此而耽誤。
為人父母者應該知道,當孩子去努力地彌補你遺憾的時候,或許孩子正在製造他自己的遺憾。如果你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給他自由的權利,什麼都想讓他來完成,往往得不償失。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優點和才能,這些優點便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作為父母要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特長,確信能在什麼方面取得貢獻,然後引導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那樣孩子才容易邁向成功。相反,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優點和才能,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優勢,來完成父母沒有完成的遺憾,最後肯定無法如願以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幫孩子尋找並確立一個好的開始,努力之前,先弄清方向,遠比一開始就把孩子固定在自己的角色上要來得有效率。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對孩子的行為過分挑剔是大多數家長常犯的錯誤。這些家長時時刻刻地盯著孩子,當他們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對時,就急切地去糾正,直到他們完全無誤才肯甘休。
世界上沒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寬容,斯賓塞這樣真誠地告誡為人父母者。
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嚴格要求和訓練是想讓孩子的行為和做事達到完美無缺。然而,只要每個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長們多關心孩子表現優秀的一面,並不斷地給予鼓勵,那麼孩子犯錯的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相反,家長老是挑孩子的錯,不僅會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錯的印象,還會使其對犯錯產生恐懼感,這種恐懼心理可導致孩子拒絕做任何事。恐懼的壓力會使孩子變得無能,他們認為凡事難以做得完美是因為自己愚笨和無能。
孩子只有在主動、積極、愉悅的心境下才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父母的寬容常常會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加倍的補償、回報,適當的激勵也會使孩子產生不懈進取的動力。
七、參與孩子的活動
要想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快樂,這需要家長的配合。父母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同時,父母也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和除家庭之外的社會活動。
斯賓塞常常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比如音樂會、運動比賽、樂團等任何你算得出來的活動。即使孩子告訴你他不希望父親去時,他也要去,因為斯賓塞知道,其實孩子希望他去。
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騰出一段特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從事愛好,是無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學會持之以恆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相關的技能,你就要用你自己的興趣、可依賴性及獨特的指導,為孩子樹立榜樣,只有這樣才是明智的。
比如,如果你正幫助年幼的孩子學習一項魔術戲法,你自己首先應該掌握,然後才能教會孩子,進而鼓勵他練習戲法和表演。如果孩子年齡稍大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帶他去圖書館,找本關於魔術和魔術家的書,看這方面的電影和錄影,説明他造一個表演台或者在電腦中找到這方面的內容。
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讚揚和鼓勵孩子,以增強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厭煩或灰心喪氣時這是肯定會發生的 ,你可以建議他休息5分鐘,但其後要立即投入工作。不要因為自己不感興趣或疲勞就泄孩子的氣,要他們“今天就這樣吧”,或者讓他們幹些別的有興趣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請記住,孩子天性頑強,有彈性,在他們沮喪洩氣之時,你縱容他們,就等於損害了這些天生的優點。你在定向及參與程度上要稍有變化,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動力等問題時更應該如此。首先,要確保自己的愛好與孩子的水準相適應。如果太難,與學校作業十分相像,許多孩子會失去興趣。如果太簡單,沒有一點挑戰性,那麼就不可能讓孩子長久保持興趣。
即使孩子興趣轉移或者某些方面令人灰心喪氣,也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要想使某個愛好對培養情商技能有用,就必須堅持6個月的時間,最好更長些。請花些時間與孩子一起選擇某個愛好,最好能找到某個讓你們雙方都很感興趣的愛好,這樣就能保證你自己也能堅持下去,從而教會孩子堅持不移的精神。
鼓勵孩子堅持某個愛好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要想培養孩子勤奮工作、持之以恆的精神,你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在一個崇尚立刻滿足和迅速完成的文化氛圍中,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頗費時間和精力。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徹底的重要含義清理過的房間與打掃得一塵不染的房間有本質的區別 。完成難度較高的任務時需要耐心如鋼琴老師讓孩子練習音階20分鐘後不要讓他停下來 、耐力用體育鍛煉來增強,這方面孩子們比較容易表現出來 和堅定性一旦目標確定下來,就要實現 。
參與孩子的一次活動,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盡力找到一件需要你們共同努力的工作,就是設計一個有挑戰性的家庭合作計畫。
假使你能選出一件大家都感興趣的工作而一直做下去,會令家人興奮。不妨試行種植盆栽,或把那一大箱舊相片整理成為家庭照相簿,再或是學會怎樣烤制麵包。
有位父親記得和兒子共同製成一張餐桌時所共用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說:“6個月前我們拿著草圖和木板動手開工。完工後我們互相對望,嚷道:‘哇!我們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兒子想將他們家老而舊的汽車改頭換面,他們花了無數個小時一起工作,預想著一天兒子能把它作為自己的車去駕駛。
家庭計畫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開展家庭讀書讀報活動、學習寫作計畫,為報刊撰稿、參觀博物館或定期進行鄉土旅遊與異地旅遊、開展家庭小收藏活動、建一座遊戲室或屋外的儲藏間等等。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將某一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並按因果關係或優先原則而劃分任務,接受指導以及正確衡量,制定並執行資金預算。從而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促進各種感官的協調配合等。
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給孩子做出榜樣並予以鼓勵,來教會孩子某種本領與合作精神。家長表現出的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新技能。
八、與孩子共同遊戲
遊戲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是兒童表現生活、表達情感的開端。通常遊戲時,兒童的認知、記憶、思維、注意力等狀況都遠比在課堂中的效果好。這是因為兒童在鬆弛、歡快的遊戲情景下,更容易激發出想像力和創造欲望。。可是很多的家長們常愛對孩子重複一句這樣的話:都那麼大了,還像個小孩子似的玩。
這是對遊戲的誤解造成的。斯賓塞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重要的不是玩什麼,而是怎樣玩,玩的時候有些什麼想法和感受。”
玩布娃娃這樣簡單的遊戲,可能玩得很巧妙;下象棋這種看似“高等”的遊戲,卻可能玩得很蠢,並且很孩子氣。救火、打獵或者假扮印度人的遊戲,玩起來都可能頗為有趣,且充滿了生動的想像力;相反,讀書有時卻會毫無意義。
孩子的遊戲如果能夠得到家長很好的鼓勵和幫助,同樣能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從做父母的角度,通過遊戲賞識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也不失為很好的途徑。
著名建築師伯努瓦在他的回憶錄曾寫到:父親曾送給他一大盒做工精緻的玩具小兵,幼時的他常常幾個小時地玩這些精巧的玩意。他總在和小兵的交戰中戰勝它們,然後“照料”傷患,把損壞的小兵粘起來,再重新上色。數年之後,這些兒時遊戲裡的想像躍然於他氣勢磅礴的劇院設計草圖上。
“徹底、真實而由衷的自由,這就是遊戲。”這種對遊戲的感受影響了這位建築師的一生。童年時養成的扮演勝者角色的習慣,給了他自信和鼓舞,並把這種習慣作為一個起點,直至鬢髮斑白。
遊戲或者運動本身固然對身心有益,但更重要的是,它使全家有機會一起開心地玩幾小時。
一位有三個子女的母親說:“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週末常去野外露營。在下雨天我們就在帶小帳篷的拖車上,找出那副商品期貨紙牌遊戲來,假裝自己是穀類期貨交易所的經紀人。我們會大聲呼喝,弄得公園管理員誤以為我們是在打架。”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催化劑”。一個感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其情感發展也不可能正常,而情感的發展對於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很多父母整日忙於工作,無形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少了一份情感交流與溝通,這是造成一些孩子冷漠、孤僻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少家長認為遊戲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無利的,並把這種觀點帶到家庭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對孩子進行早期知識技能的訓練。
其實,很多教育實踐和研究已經證明,提前開始的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並不能給孩子帶來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挑戰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兒出現過度緊張、厭食、頭暈及耳鳴等症狀,長期危害是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傷害。究其原因,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心理生理發育和認知的規律。
許多研究證明,由嬰幼兒自定前進步伐,自我控制的遊戲是他們學習與發展的最佳途徑;遊戲是幼年時期重要的任務,缺少遊戲的機會和經驗,將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遊戲還是嬰幼兒理解世界、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遊戲對於成人而言,是工作之餘的消遣和娛樂,但遊戲對於嬰幼兒來說,卻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生活中的正經事。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我們做家長的應該保障嬰幼兒做遊戲的權利。
普通的機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損,性能越變得落後,這是毫無辦法的。然而,人的頭腦卻完全相反,通過對大腦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腦越使用越幾乎是可以無限制地延長使用。
玩遊戲是孩子鍛煉大腦最好的方法之一。只要父母在孩子娛樂的時候,稍微動腦想辦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論基礎知識融於娛樂之中,單純的玩耍也會馬上變成使大腦變聰明的工具。
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身體生長發育,孩子在遊戲中,身體的各器官和組織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各種不同的遊戲,大小不同的運動量,活動著身體的不同部位,從而促進著身體各系統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孩子的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有利。孩子在進行遊戲時,總是非常積極的、歡樂的,總是伴隨著愉快的情緒。
這種愉快的心,又保證著孩子身體的健康,保證著機體的正常發育。
遊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孩子的知識,促進其智力和語言的發展。遊戲是孩子對現實生活的特殊反映。在遊戲中,孩子廣泛使用著各種玩具,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係,運用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遊戲的同時也是運用智慧的活動。在孩子玩各種遊戲時,需要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注意力、思維力和想像力等六種智力要素的積極參與,並在遊戲進行過程中不斷地解決不同遊戲情景中產生的不同問題,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孩子智力的發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遊戲對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所有遊戲都離不開想像,而想像和創造關係密切,不可分割。沒有大膽的“異想天開”的想像,也就無所謂創造。
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就會發現孩子在遊戲中充滿了奇特想像和不同凡響的創造與主動探索精神。
九、傾聽孩子的心聲
小斯賓塞喜歡在吃晚飯時和爸爸說他們學校、同學以及周邊發生的事情:哪個同學被老師表揚了,哪個同學被老師懲罰了;他在田野裡發現的蝴蝶開始飛舞了;同桌的喬治在女同學的書桌裡放蟾蜍……小斯賓塞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儘管斯賓塞有時候很忙需要靜下心來想些事情,但對於孩子的話,他還是饒有興致地傾聽著。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餐桌上說話是不對的,但斯賓塞卻不這樣認為,他能夠傾聽孩子說話。你可以想一想,當孩子興致勃勃說話的時候,父母不但不願意聽,而且還打斷他說話,讓他好好吃飯,那多讓孩子掃興啊!即使是大人,如果受到這樣的對待,也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沒有分量。
在家庭教育中,學會傾聽孩子講話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能夠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一位母親在咽喉病被迫噤聲後所發生的故事值得我們思考。
一天,安放學回家,進門就嚷著:“我恨老師!我再也不到學校去了!”
聽到孩子這麼說,在我聲帶沒病時,我就要嚴厲地回敬他了。但是,那天我沒那樣做,我要看看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我那憤怒的孩子,蜷伏在我身邊,把頭擱在我的膝蓋上,傷心地哭了,他說:“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指出了這個錯字,引起哄堂大笑,我窘極了!”
我用手摟著他,他沉默了幾分鐘,接著他掙脫了我,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會傑米了。謝謝媽媽!”
我的沉默換來了迪安的信任和理解,使他能向我吐露他的內心痛苦,實際上,他不需要我的教訓與忠告,他受到了傷害,他需要有人聽他訴說內心的痛苦。
要當一個好聽眾。很多人認為小孩子講的話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我認為如果現在能聽取孩子所關心的事,將來當他到十幾歲後也能分擔父母所操心的事。
一個離家出走的十幾歲姑娘的母親深有感慨地說:“我不該去打斷她的話頭,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絕。這樣當她長成十幾歲大姑娘時,有事就會和我商量了。”
一個孩子說:“老師,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只有您肯聽我講,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講。”善解人意的人是能夠聽得出這番話是隱藏著委屈和挫折的。
現在,耐心地聽孩子講話的父母似乎越來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在當小孩子靠近時不得不應酬一下,並說出“不善於與孩子打交道……”之類的話,說完就急忙躲開了。而作為孩的父母,不是面對孩子主動說話,而只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對面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常常聽到父母歎息說:“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入耳。”孩子也抱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在不斷蔓延之中。
我們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精神病學家的診所擠滿了需要別人聆聽的人。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人與人不能溝通,因為只有人說話而沒有人聽。一個挽回家庭關係成績優良的調解人說:“我令一家人言歸於好,真不費什麼勁。我只是讓每個人有發言的機會,別的人都在聽——但不准插嘴。往往這是全家人多年來初次細心聆聽彼此說話。”
聆聽是表示關懷的一種方式,可以使親子間形成良好的關係,並建立友誼。
學會傾聽也是瞭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徑,應該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家長有必要定期抽出專門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孩子對你的信任感會越來越深。他會向你袒露內心世界,讓你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感覺。
學會傾聽不光是聽孩子講話,而是一塊兒“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創一個共用快樂的世界。在交流過程中,不僅要聽他說話,還要注意他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讓他選擇題目,表示諒解和同情,對於他的感受或意見不要作出輕率的結論。
許多家長與孩子打交道感到苦惱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真正交心的緣故。如果能夠與孩子交心談心,大人和孩子就處在沒有“牆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從幼小時期就有這種體驗的話,那就決不會出現家長與孩子斷絕關係的現象了。
只有把耐心傾聽孩子的話作為日常生活的行動,孩子的世界就能漸漸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會從中發現樂趣而不是苦惱。
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聽孩子說話來瞭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盡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閒置時間再說。與孩子談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瞭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說,瞭解孩子頭腦裡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當孩子與我們談話時,我們要盡可能地立即與他交談,這樣孩子就不會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他也就會更多地把心裡話告訴我們。
認真傾聽,不能只是一種姿態。如果我們將這種態度當作一個技巧採用,只是用此來“騙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們的真實思想,一邊做出傾聽的樣子,一邊想著駁回的理由和轉變他的想法的途徑,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新觀點中可取之處,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內心深處還是認為以孩子的經驗與認識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復幾次,孩子便有上當的感覺,不再會接受你的親近了。
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斯賓塞認為: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父母的教養態度如果比較熱情、民主而非冷漠、獨裁,孩子的智慧就比較高。在溫暖而充滿愛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問題,鼓勵和讚美孩子的優良表現,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還能激發其創意而使其變得更聰明。
那麼如何營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呢?
——父母相愛
父母應該真誠相愛,而且要公開地讓孩子們看到這種愛情。父親要很真實地讓他們看到那些細微的關心:在飯桌邊為她擺好椅子,逢年過節向他們的母親贈送禮物,出門時給她寫信……
如果一個孩子瞭解他的父母是相親相愛的話,就無需更多地向他解釋什麼是友愛和美善了。爸爸媽媽的真實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從而培養他能夠在將來的各種關係中發現真摯的感情。當媽媽和爸爸手拉著手散步時,孩子也會和他們拉著手,但如果他們各行其道,孩子便很自然地跑到了一邊。
——父母共同教育孩子
大多情況下,在家務和養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的多,而一個良好的家庭裡,父親應該自覺地幫助妻子,這樣不但會贏得孩子的尊敬,而且會使夫妻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撫養教育孩子,幫助妻子就是對孩子的愛。
——家長做出榜樣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當我們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裡,孩子也會這樣做而如果我們隨處亂丟的話,孩子也會亂丟雜物。孩子在潛移默化地模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成為好的榜樣。如果我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助人為樂,處世豁達,我們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
——人格獨立平等
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和孩子的人格應保持平等,父母不應該因子女年紀小,而漠視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壓力、產生心理隔閡。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家庭成員人格的平等使孩子樂於把家裡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易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一個甜蜜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間應該有最好的溝通而且彼此體諒與尊重。父母給孩子自由,同時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使子女能明白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賞識
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相互欣賞對方的優點,容忍對方的缺陷。
十一、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小斯賓塞最喜歡的故事就是《塞爾瑪的轉變》,儘管這個故事他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是喜歡聽。
有一位女士叫塞爾瑪,她隨丈夫去從軍。沒想到,部隊駐紮的地方在沙漠地帶,住的是鐵皮房子,她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語言不通,當地氣溫很高,在仙人掌的陰影下都是華氏125度。更糟糕的是,後來她丈夫奉命遠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沒辦法,她只好寫信給父母。
好不容易盼來了回信,急忙打開一看,塞爾瑪大失所望。父母既沒有安慰她,也沒說叫她趕快回去,上面只有三行字:“兩個人在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塞爾瑪反復看,反復琢磨,終於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來父母是希望她不要總是消極地看問題。
於是,她開始主動和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使她十分驚喜,因為她發現他們都十分好客、熱情;她又開始研究沙漠裡的仙人掌,並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這時她驚奇地發現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態,使人沉醉著迷;她欣賞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裡的海市蜃樓。經過這樣的改變,塞爾瑪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變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裡。
這是為什麼呢?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鐵皮房還是那個鐵皮房,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沒有改變,因為她的內心發生了改變。過去她習慣選擇消極的一面,現在她習慣選擇積極的一面去看。後來,她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叫《快樂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積極的心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任何事物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問題就在於孩子用怎樣的心態去選擇、對待它們。如果孩子是積極的,他看到的就是樂觀、進步、向上的一面,他的生活、學習、人際關係及周圍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孩子是消極的,他看到的就是悲觀、失望、灰暗的一面,他的生活自然也就快樂不起來。
我們從早到晚也都是在做著選擇的事情,比如出門看見鄰居,是微笑招呼還是形同陌路?清晨是立刻起床還是睡懶覺?無數人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積極的選擇可以幫助人樹立自信,克服自卑,還可以幫助人克服憂慮和煩惱、調整心態。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孩子克服困難,使人看到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志。消極心態使孩子沮喪、失望,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抱怨,自我封閉,限制和扼殺自己的潛能。
積極的心態,就是心靈的健康和營養。而消極的心態,卻是心靈的垃圾。一個積極心態的孩子並不否認消極因素的存在,他只是學會了不讓自己沉溺其中。一個積極心態的孩子常能心存光明遠景,即使身陷因境,也能以愉悅的態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不看重積極的一面,專挑孩子的缺點,孩子考數學時如果20題裡錯了5題,他們便會責備孩子。他們只看到錯了的5題,卻沒有看到算對了15題,這種態度只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知道成績不理想嗎?他早知道了,老師已經在考卷上寫上了,父母不要再給他增加壓力,而應該鼓勵。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獲得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他們鼓勵,應該重視他們努力的過程,而不要單看成果。
積極的心態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影響很大。一個自以為自己不如別人的孩子,總是傾向于向人們說自己不行,而父母把孩子的一次失敗或一時的弱點作為能力缺陷講給人家聽時,孩子的自責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漸地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種本非事實的事實,這是非常有害的。這樣,會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嚴重地壓抑孩子的進取心和創造性。
積極的心態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學到的,不論孩子以前是什麼人,也不論你原來的處境、氣質與智力怎樣,憑著積極的思維,你都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的人。
斯賓塞提供了以下方法來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孩子。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積極,他會慢慢獲得一種美好的人生感覺,信心倍增,人生目標感也越來越強烈。孩子還會用這種積極的回應來發展積極的關係,同時幫助他人獲得積極心態。
——在家裡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
——尋找孩子身上最好的東西。最差勁的人身上也有優點,最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缺點,你眼睛盯住什麼,你肯定就能看到什麼,尋找孩子身上最好的東西,這會使他們對自己有良好的感覺,能促使他們成長,努力做到最好,並且創造出一個積極的、卓有成效的環境。
——讓孩子明白事物的面性,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賞識他們的長處,並告訴孩子積極看待他們的好處,讓他們對積極的選擇有切身體會。
——對孩子的缺點,要積極看待,幫助他改正,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
十二、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段時間,小斯賓塞成績下滑得很厲害,雖然他平時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但還是感覺在某些方面似乎差人一等。因此,他感到很沮喪。
小斯賓塞終於帶著失望的心情來到父親的臥室,難過地說:“爸爸,我想退學。”
“為什麼?”父親奇怪地問。
“我……我感覺比別人笨,有些課程越學越退步。”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孩子!”父親說。
“在我的感覺中,這一個月來,你雖然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其他課程上進步明顯,在我的心目中,你是個勤奮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這樣嗎?”小斯賓塞略帶驚喜地問。
“真的是這樣的!照這樣發展,只要你能彌補那門課程的缺陷,你一定會重新取得優異的成績的。”父親繼續說,“在我小時候,人們都認為我是個笨孩子,那時的我是多麼的難過!後來,我擺脫了憂鬱,同時也擺脫了‘笨’,你比我當年強多了!”
經過這一段對話之後,小斯賓塞內心深處升起了希望。他的信心又回來了,憑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孩子的自信心他自我激勵外,也需要來自父母的賞識。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你要給孩子充足的自信,不斷激勵孩子,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對他的前途充滿希望。這樣你才能更快地幫助他取得成功。
家長要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
鼓勵聽起來十分吸引人,但它的概念及如何實行卻很不清楚。人們常常並不明白什麼是鼓勵,甚至以為鼓勵就是說好聽的,表揚一下。其實,鼓勵是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一種信心對我感興趣的事我有能力做出貢獻我可以對周圍的事物及我本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我可以對我感興趣的事做出積極主動的反應。鼓勵是教育孩子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需要這種能力 而成為個人生活與社會交流中的成功者。
鼓勵可以說是非常簡單的,如讚揚孩子幾句,給孩子一個擁抱,使他們感到一些安慰。偶爾為之並不困難,然而要成為父母的一種心態,並時時刻刻表現出來,著實有些困難。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隨意性很強,心情好的時候一個勁地表揚和鼓勵,心情不好則肆意責駡。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做父母應該認真審視他們身上的優勢,採取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建立自信。
“你真棒!”“你能行!只要努力做,你一定會做得更好”這樣的話語應該經常出現在與孩子的交談中。漸漸地,孩子的積極性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就強了。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卻能創造成功的條件並最終獲得成功。自信對於成功有決定意義,由於孩子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潛能,因而常常表現為缺乏自信。因此,優秀父母的一大特色就是善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人都會有一種體會,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視或褒獎,特別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視,往往會發揮得更加充分。孩子更是這樣,聽到表揚的話,做事的意願會大大提高,尤其是受到自己信賴的人,如父母、老師的表揚,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用功努力。但如果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成績,而父母對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顧,那麼對兒童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面對著大千世界,常常會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他們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嘗試,並學習各種方法,以便自己適應並融入到這個世界中。作為成年人,尤其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然而許多父母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孩子的能力抱有懷疑的態度,在他們的偏見中,認為只有在某一個年齡階段,才能做一種事情。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如果幫助父母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孩子的信心上卻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者說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
父母們常常漫不經心地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氣力。他們的每一句話,比如:“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或“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都會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其實,他們哪裡想得到,他們這麼做,就會使孩子慢慢地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忘記只有通過各種鍛煉和闖蕩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當孩子犯錯誤或試圖做一件事情而沒有成功時,父母應該避免用語言、行動向孩子來證明其失敗;應該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開。在父母的腦子裡,做一件事情失敗了只能說明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對孩子本身的價值的判斷。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意識。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父母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同時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程度表現在他的行為中,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們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反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還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地不問青紅皂白隨便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肯定孩子的成績哪怕再小的成績,讓孩子知道父母看出了他們的進步,如果父母肯定孩子朝正確的方向邁出的每一步,就會使孩子感受到鼓舞,因而產生爭取更大成績的動力。
十三、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由於工作關係,斯賓塞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還是儘量抽時間來陪孩子。他有個特別的記事本,每個星期天晚上,他就在上面記上下星期每人要辦的事——上班、開會以及參加體育運動。他記完後,如果發現其中有一段時間有空,就在上面畫個標誌,表示那是留給孩子的時間。在記事本上標記出來,這就能保證有時間孩子共度美好的時光。
在這個忙亂的世界中,有些父母沒有安排好時間或沒有認識到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往往把與孩子親近的時間給擠掉了。他們認為該給孩子的都給了,已經滿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過沒有時間和孩子接觸而已。這種情況如果是偶然的,那也無可非議,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父親只顧忙於自己的事,不顧孩子和父母親密接觸的需要,長此以往,必定會從感情上疏遠了孩子。
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忽視了孩子的感情需要,這種愛是片面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對於孩子來說,更需要親熱的情感和父母的溫暖。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進行親密的接觸。因為,孩子除了滿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還需要從和父母的接觸中獲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能通過從親子情感交流中滿足情感的需要,那麼對他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對孩子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當孩子需要父母關心、陪伴的請求被拒絕以後,他會非常失望,會導致孩子煩躁、脾氣多變,甚至他會通過摔打自己的玩具發洩內心的不滿,成人之後很難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觸、不重視與孩子的交往,會導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產生攻擊性和行為失控。
所以,為人父母者不要認為把孩子進了幼稚園就可以放手不管,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在工作之餘,務必要抽出一些時間,盡可能地多陪伴孩子,與他做一些遊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因為工作忙,無法滿足孩子的這點要求,請耐心向孩子作解釋,以得到孩子的理解。
儘管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已經不像小嬰兒那樣需要父母更多的撫摸、擁抱等肌膚接觸,但他們對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卻更多。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父母與他一起做遊戲、一起看圖書、希望父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他在一起,給他講故事、解答他的問題,能得到父母的讚賞和鼓勵是他最感快樂的事情。請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不是要你看著他玩,而是要你多和他一起做遊戲,走進他的生活。
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的中心是父母和他們在一起休息、娛樂和交流的時光。可是父母能與孩子共用天倫之樂的時間總是不夠。父母與孩子都渴望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在這方面,斯賓塞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與孩子一起共進晚餐
吃飯的時候往往是家人可以進行有趣談話的唯一時刻。連最忙碌的家庭,每個星期也至少可以安排一兩個晚上大家一起輕鬆地用餐。晚餐是一家人建立感情的時間,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食物可不是件隨隨便便的事。
一起用餐可以增進彼此的溝通、鼓勵、討論、分享,也可以增進彼此的愛。一起享用晚餐也是更瞭解孩子生活的一個好方法。
另一個增進家庭融洽的方法,是不時鼓勵孩子請個朋友來吃飯,讓每個孩子輪流選邀客人。這樣可以説明父母認識子女的朋友,也使子女感到自己在家裡受尊重。
——跟孩子約會
魏斯迪,一位住在威斯康辛州的父親,說他想不出比帶9歲大的女兒出去吃早餐或晚餐更好的方法了。“她知道我們出去吃飯的原因是為了方便談話,”魏斯迪說: “面對面坐著聊天,彼此一問一答,跟爸爸約會,讓我女兒知道,她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長到八九歲時,是開始父子或父女 約會的最好時機,“不要等到他已經20歲,那已經太遲了。”魏斯迪說。單獨跟孩子在一起可以使你們變得像朋友一樣,等到真正的大問題 如戀愛、約會和性 出現的時候,你們之間已經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讓孩子跟父母一起度假
藍帝是住在德州的一位農場主人,他和家人一起開車去度假,這樣藍帝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在車上談話。你一定不相信,這正是他要的 其中一個孩子跟父親坐在前座,窗外的風景一直過去,父親跟孩子也會有很多事可以談。
——安排專門時間
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並不是父母的錯。在我們的社會裡,父母的職能令人遺憾地被低估和誤解了。大多數父母都期望能致力於小家庭中的溫暖、親密的關係,卻發現自己承擔的種種職責已足夠占去三個人的全部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使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
安排專門時間和孩子一起活動,可以很好地解決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的問題,可以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對於那些沮喪的、經常責備自己不夠稱職的父母們也是一劑良藥。當父母使用專門的時間致力於改善與子女的關係時,內心深處的對於愛和親密關係的需求也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我們還會充分體驗到身為父母的自豪感。由於安排專門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是以一種活潑的形式傾聽孩子,孩子可以通過遊戲向父母講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從一開始你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這不是漫不經心地玩耍,也不是隨意地交流。你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現,包括講話、表情、語調、姿勢、動作等等。要運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捕捉資訊,權當你自己完全不瞭解孩子。
——創造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讓孩子小時候養成早起晨跑的習慣,或者星期天就全家一起去爬山。孩子上初中以後,可以教他們打棒球、網球或桌球,也可以教他們下象棋和圍棋。因為每天一起運動、玩耍,家長與孩子之間,當然就會有許多共通的話題。
在日本不少家庭中,母親往往會負責修剪孩子的頭髮等看似瑣碎的工作,當然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省錢,而是借此起到意想不到的親子效果。想想看,母親一面為孩子們剪頭髮,一面和他們談談學校發生的事、同學之間交往的情形,真是其樂融融啊
多與孩子在一起,能給孩子提供向父母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斯賓塞建議,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那麼,父母應該堅持每週幾天有規律地與孩子一起玩耍,並保證遵守時間規定,持之以恆。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如果再規定嚴格的玩耍時間則是比較笨拙的做法,應該隨時尋找機會參加適合他們的積極活動。
十四、培養良好的習慣
小斯賓塞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已經被菲雪絲頓太太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他能清楚地知道午睡時間到了,因為菲雪絲頓太太像往常一樣,唱了一首歌,然後把窗簾拉上;而當菲雪絲頓太太在花園裡擺放下午茶具的時候,他就知道去洗手,並且洗完手就去端果汁和餅乾。
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促進他們的生長發育,更好地獲取知識,發展智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孩子的效率,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孩子今後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脈相承的,一些學習習慣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許多不良習慣。因此,培養習慣應該從點滴生活小事做起。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於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更為密切與長久,因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更多更大。父母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更為重要和有意義。在孩子幼兒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這一點對父母和孩子同樣重要。否則等孩子們到了這個年齡,自我意識漸漸形成,父母過多的指令就會比較容易遭到孩子的逆反心理。
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生活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詹姆斯夫婦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三個孩子都乖巧伶俐,學習很是自覺,詹姆斯夫婦因此深得鄰居羡慕。
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天生的,它與詹姆斯夫婦的用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詹姆斯夫婦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大兒子還很小的時候,詹姆斯夫婦就經常和兒子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教孩子畫畫兒和識字,養成一起愉快遊戲並學習的習慣。
第二個孩子出生以後,這個習慣仍然保持著,哥哥讀書時,弟弟就在旁邊學畫畫兒,爸爸媽媽一有空就圍在桌邊跟他們一起學習。
不久,又一個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漸漸長大,也跟著哥哥們開始自覺地學習。當妹妹開始在桌上學畫畫時,大哥哥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畢竟同一張桌子坐三個太擁擠也太吵鬧。
弟弟妹妹們看到哥哥每天獨自一人學習的樣子,也跟樣學樣。沒過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並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後,最小的妹妹也在兩個哥哥的榜樣作用下,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起來。
年幼時養成的這些生活習慣,都是很“頑固”的。家長如果能像詹姆斯夫婦一樣,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桌前娛樂一番。每天這樣做,不久就會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
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變到突變的原則。因此,父母要明白,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習慣也分好壞。年幼時如果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也很頑固不易改掉,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健康。所以,父母要摒除惡習,鼓勵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面的努力。
首先,父母必要時要強制和約束自己的孩子。“強制出習慣”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我們現在都說要飯前、便後洗手,這個好習慣是經過父母或他人的數次強制和糾正才得以養成。可見,在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初期必須靠父母的強制作用進行約束。
此外,好習慣的養成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和決心。除了制度的約束、教育的陶冶外,孩子需要依靠自己的決心和勇氣。而決心和勇氣就要歸結于家庭文化了,即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氣氛是一種更為強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制度的強制力、超越了習慣的戀舊性,它強大得無需再強調或者強制,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每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從而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
習慣的培養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要想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用語。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教給他們自我保護的基本技巧,是我們表揚、批評孩子時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一、赫伯特·斯賓塞
斯賓塞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宣導者,他的快樂教育理念來自對孩子天性的透徹分析和妥善駕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揭示了科學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對西方科學教育理論的開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19世紀後半期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實證主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出生於英格蘭德化郡的一個風景秀麗的鄉村裡,其父親、叔父、祖父都是教師。
斯賓塞少年時代在家庭接受父親的教育,自幼對動植物感興趣。13歲時被送到叔父家接受更嚴格的科學訓練,經過三年的學習,他掌握了歐幾裡得幾何學、三角學、拉丁文、希臘文、機械學、化學等課程的知識。
斯賓塞特別喜歡數學和機械學,最感興趣的是獨立觀察、分析、探討問題。1837年,17歲的斯賓塞按照父親希望的那樣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到一所學校做代課教師,同年因其優異的數學成績而被其父親的好友邀去參加築路工程。1837年~1846年間,斯賓塞一邊擔任築路工程技術員,一邊繼續鑽研力學、機械學、測量學、地質學以及有關的工程技術。1848年~1853年,斯賓塞擔任了《經濟學家》雜誌編輯。1850年寫出《社會青年力學》,1852年出版《進化的假說》。1855年他出版了《心理學原理》,1858年,開始撰寫《綜合巨著》,這部巨著共十卷,內容包括《第一原理》、《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社會學研究》、《倫理學原理》、《社會學原理》,1896年完成。在此巨著撰寫和出版前後,斯賓塞還在雜誌上發表了《智育》、《德育》、《體育》以及《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四篇教育論文,1861年將之彙集成冊在美國出版,引起了歐美各國的普遍重視,該書先後被譯成法、俄、德、拉丁、荷蘭、丹麥等幾十種文字,發印數百萬冊。憑著自己自學以及喜愛獨立思考的個性,他寫出的關於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頗深。
1903年12月,斯賓塞病逝,享年83歲。
斯賓塞是教育改革的先導,他指出:“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在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的快樂教育理念來自對孩子天性的透徹分析和妥善駕馭。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揭示了科學教育最本質的特徵,成為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斯賓塞曾獲英、美、法、丹麥等11個國家,32個學術團體學術榮譽稱號,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這個被很多人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的斯賓塞,一生都在宣導一種快樂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孩子小斯賓塞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教育方法已成為歐美大多數家庭培養社會英才的指南。一位叫艾利奧特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曾經這樣評價斯賓塞:“很少有人像斯賓塞一樣,對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人民有那樣大的吸引力。他像閃電一樣衝擊著美國和英國的學校教育。在美國,他的思想統治著美國大學達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
斯賓塞的教育著作自問世以來,成為西方家庭和學校的教科書,成功培養了無數卓越的孩子。
斯賓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
——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斯賓塞深切地瞭解孩子的天性,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他能夠在妥善駕馭孩子天性的同時,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
斯賓塞認為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援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靜心力、領悟力、努力和練習等等。所以學習對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學習那麼簡單,它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孩子們綜合素質提高的同時,其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提高,學習上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用興趣引導孩子快樂學習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一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一隻螞蟻、一隻小鳥、一群蜜蜂或者是一條小魚,會吸引孩子很長時間的注意力。要他們花20分鐘去背誦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詩,常常是非常困難的。但他們會在沒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況下,花上一個下午去觀察一群螞蟻的活動。這幾乎是每個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們興致勃勃,心無旁騖,即使太陽把背曬脫皮,或者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然而,很多家長理智地、毫不懷疑地認為,即使讓孩子花上一兩年時間去這樣與螞蟻玩,他也不能增長多少知識,這時的關鍵就在引導。引導他從中去獲得新的知識、方法和對孩子有益的習慣。小斯賓塞正是從“螞蟻的課堂”開始了對他一生都有影響的知識之旅的。
當斯賓塞發現小斯賓塞開始在花園裡對螞蟻產生興趣時,便也加入了他的“興趣小組”。第一天,僅僅是看,是玩。看它們怎樣把一粒麵包屑搬回來,怎樣跑回去報信,帶來更多的螞蟻……第二天,斯賓塞擬出了一份關於螞蟻的“研究”計畫:
——在“自然筆記”裡開設螞蟻的專頁。
——從書本上更多地瞭解螞蟻,並作上筆記。
——螞蟻的生理特點:吃什麼?用什麼走路?用什麼工作?
——螞蟻群的生存特點:螞蟻群有沒有王?怎樣分工?怎樣培育小螞蟻?
有了目標,小斯賓塞的興趣更濃了。如果說開始他只是覺得好玩,那麼現在他還覺得有意義了。這項研究持續了幾乎一個夏天。實際上,在這份計畫裡,已溶入了系統獲取知識的方法,還能培養孩子專注達到目標的意志。
類似這樣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發生在小斯賓塞的身上。螞蟻之後是魚,魚之後是鳥類,鳥類之後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賓塞不僅僅學習這些動物的一般知識,而且開始發現它們的一些“群類特點”。
父母在這種事上“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會使孩子獲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導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古老的諺語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 “引導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也不會過時。
興趣是孩子對事物的主動選擇,引導則是促使和加強孩子的這種主動性,使興趣變得持久、有目的。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雖然對孩子有強烈的教育和培養的願望,但常常會指責孩子的一些“沒有用”的興趣。父母們會按照社會或學校既定的模式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並企圖把孩子的興趣與這些模式聯繫起來,企圖把一些“有用”的興趣保留,一些“沒用”的則刪除掉。而實際上,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很難用“有用”或 “沒用”去區別他們的興趣。應該說,每一種興趣對孩子的求知來說,都是有價值的,明智的父母總能利用這些興趣把孩子引向各類知識的殿堂,並培養出孩子好的求知習慣。
所有的父母都應當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會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興趣,每一種興趣都會引導孩子培養某種特長;所有的父母和老師也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當的父母或老師。
就利用孩子的興趣,通過引導的方式來開啟和培養孩子的智力,斯賓塞給家長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當孩子對某件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不能簡單地因為自己認為“沒用”而指責、否定他。
——利用這種興趣可能給他帶來的快樂專注,從而使他獲得與這一興趣相關的知識。
——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查閱和請教別人的方式來獲得知識。
——記錄是使知識存留下來,並訓練使用文字、圖畫、書籍的好辦法。
——對於還不具備文字記錄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給他準備一個筆記本,把題目寫下來,讓他口述。
——儘量不使用“任務”、“作業”這類詞,而代之以有趣的開頭。
三、引導孩子的好勝心
每個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勝心理,希望自己是優秀的。健康的“好勝”和“競爭”的心理可以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使孩子變得更優秀。
小斯賓塞一直被鐵匠的兒子強尼視為競爭物件,因為小斯賓塞的成績都在班裡遙遙領先。
小斯賓塞對這件事向來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體育課上長跑輸給了強尼,並且被強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賓塞才憤怒了,沖上去撲打強尼,但是強尼個子比他高,力氣也比較大,小斯賓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當斯賓塞瞭解了整件事後,說:“孩子,你輸給強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說,“但是這並不是你的錯,而是我沒有加強你平時的體育鍛煉……現在彌補還來得及,你願意嗎?你還想贏他嗎?”
“想!”小斯賓塞擦乾臉上的淚痕,精神馬上就足了。
於是,從第二天,小斯賓塞就開始鍛煉——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勝過強尼。
在第二個學期的長跑比賽中,強尼和小斯賓塞並列第一。小斯賓塞對這個結果感到很滿足。
這就是好勝心帶給孩子的動力。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適當地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可以增強孩子前進的動力,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
但是,孩子的好勝心及參與競爭的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培養和鍛煉獲得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一些合理的競爭環境。如早上起床,可以讓孩子與父母比一比,看誰能按時起床。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遊戲、學習,並有意識地運用比賽的形式讓他們比高低、賽勝負。如比一比誰跑得快、誰跳得高、誰的積木搭得好等。在這些簡單、輕鬆的小競賽中逐漸激勵孩子的好勝心和競爭意識。
6歲的小湯姆好勝心很強。平時讓他練琴,他一點沒興趣。有一天,媽媽帶他去親戚家玩,無意間看到表妹照著那蝌蚪似的五線譜用電子琴彈出幾支他所熟悉的歌曲時,小湯姆羡慕極了。回家後,他趕緊找出電子琴,擦乾上面的浮塵,拿出來彈,還讓媽媽教他彈。有一段時間,小湯姆一聽到別人家的琴聲,他就連忙拿出自己的電子琴來彈,連玩都不想出去了,好像在和表妹悄悄比賽似的。
看到小湯姆這樣,媽媽想,這正是利用他好勝心的好機會。於是就給孩子請來了音樂老師,並買了一些正規的音樂教材,讓小湯姆好好練。
小湯姆頗有音樂天賦,簡譜掌握得很快,兩隻手彈起來也非常協調。僅僅半年的時間,小湯姆就熟練掌握了音樂的基礎知識,並且在全美少年音樂大賽中還獲得了個二等獎。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勝心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好勝的物件應該超越自我
競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實力,而要提高實力,關鍵是超越自己。當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別人學習,要進行橫向的比較,以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無論怎樣橫向比較,最終還要改變自我,才能有成效。連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無法超越別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別人的前提,超越別人只不過是超越自我的一種自然結果。很多家長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關係顛倒了,他們總是搞橫向比較,忽視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進步。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眼睛盯著別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隊心理”,於是很自然就會滑向嫉妒的泥坑。
——好勝應該對事不對人
所謂“勝”,只是說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別人做得好,如此而已,並不是說整個人比別人高一等。語文不如你,但數學可能比你好;學習不如你,但體育可能比你強;繪畫不如你,但音樂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說,所謂勝負,主要是對事而不對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這樣的“好勝”和“競爭”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較健康。如果對孩子某次考試成績的高低和某次比賽的輸贏太在意,老要分出個“好生”和“差生”,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會涉及到孩子整個的生活品質,於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情的比賽轉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敢於面對失敗
在競爭中,孩子難免會遭到失敗,受到打擊。這時,父母千萬不能責備、譏笑孩子,這樣會使他氣餒,甚至失去信心,喪失競爭意識。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競爭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長處,説明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使他懂得競爭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檢驗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進步。
四、好奇心讓孩子自願學習
很多孩子對學習是非常敵視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的重要時間和吃零食的時間。他們寧願在沙地上玩鬧打滾,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學習。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他們不明白學習的真正意義。
小斯賓塞有一段時間只愛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一天,老斯賓塞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錶,裡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整好是三分鐘。小斯賓塞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老斯賓塞說,以沙漏為計時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小斯賓塞很高興地答應了。小斯賓塞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
老斯賓塞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後,小斯賓塞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三分鐘,但三分鐘過後,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小斯賓塞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老斯賓塞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小斯賓塞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開始的時候,老斯賓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讀書。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小斯賓塞也懂得詢問了。
不久,老斯賓塞教孩子學習查字典。他在以後的短短半年中,所學習的生字超過了很多大孩子。
當然,故事書也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閱讀興趣了,小斯賓塞開始廣泛地閱讀有用的書籍,大大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在人類社會裡,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這種人對大家覺得平常的問題,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驅使著他不斷學習、積極進取。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瞭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感到麻煩、費勁,其實他們往往忽視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
好奇心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習的內容就像一壺白開水,沒有一點懸念,沒有人會對此產生興趣,真正的趣味學習在於製造懸念,由淺入深。
有一對父母,他們不是把孩子看的書放在書桌上,而是把這些書籍藏起來,可愛的孩子覺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來,肯定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便“偷”來仔細閱讀。可見,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別怕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
教育孩子讀書也要勾起他們的好奇心,才會被認為有意思,有奔頭。眼前的事物才會變得其樂無窮。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乖乖地學習,還以此為樂。
五、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
斯賓塞認為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就必須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這需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平時注重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愛好越廣泛,自然就越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欲
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生活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佔有劃等號。
——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在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利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與和諧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父母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
首先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重調整心理狀態,使其恢復快樂的心情。
六、快樂教育的禁區
斯賓塞認為要實現快樂教育,就必須避免走入下列教育的誤區:
——粗暴尖刻的言語
小斯賓塞有一個同學莎拉,他膽子很小,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爺爺奶奶對他精心呵護,日常生活幾乎大包大攬地代辦,慢慢地,莎拉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
後來,莎拉開始到父母身邊生活,爸爸脾氣比較暴躁,莎拉在他面前經常嚇得什麼都不敢說,不敢做。一天,家裡來了客人,爸爸讓莎拉給客人倒水,一不小心,茶杯摔在了地上,爸爸當著客人的面劈頭蓋臉地就罵道:“你真是個笨豬!”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得無地自容。
當天晚上,莎拉做了一個噩夢,看見爸爸惡狠狠地指著他的鼻子,用手指著他的臉。從今以後,莎拉看到爸爸就緊張,越緊張越是出錯,每當這時,爸爸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訓斥。莎拉最後患了恐懼症,每天晚上做噩夢,一點風吹草動都緊張得不行。
莎拉的父母是愛他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會以粗暴的打罵來發洩情緒。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不注意就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如:“你看看人家鄰居的孩子,學習多好啊,你怎麼就這麼笨呢?”“你和你爸爸一樣,都是沒出息的東西。”“你真笨,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這些語言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愛。最可怕的是它還將影響孩子的一生,使他們長大了以後心裡始終有缺陷。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只體現在身體上和智力上,而且還體現在心理上。一棵小樹苗,只澆水施肥而不見陽光,就難以長成參天的大樹。家庭尊重之於小孩,就好比陽光對於小樹苗。要想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在眾人面前用命令和訓斥的口吻和他們說話,對孩子採取冷漠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育孩子時惡言相向是一種極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過分地批評孩子
很多父母易犯這樣的錯誤:孩子犯了小錯誤,父母跟孩子一樣,不去注意,更不用說提醒孩子注意了;而當孩子犯了大錯誤,正在內疚、痛苦,需要安撫的時候,父母不但不去撫慰那顆脆弱的心,反而不等孩子從挫折感中恢復過來,就在現場大呼小叫,一遍遍捶胸頓足地數落孩子,甚至將孩子過去所犯的錯誤都翻出來數落一遍。
事實上,只要孩子不是犯錯過大,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地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責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思想“我不行”、“我幹不了”等等,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適當的提醒。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評過度。
——冷漠和麻木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引起別人的注意,孩子既願意得到父母的表揚,也願意忍受父母的批評,而最不希望自己被父母忽視。
冷漠,對孩子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行為,冷漠留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將會終身不散。在斯賓塞看來,冷漠地對待孩子比打罵孩子更加恐怖。在冷漠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很容易產生心理異常、心理變態。
六歲的小女孩泰瑞總是打她兩歲的弟弟,她的父母也總是告誡她別碰弟弟或做點好事,如若不然,她就會受到懲罰。但泰瑞的壞行為卻並未停止。因此,泰瑞常常是在挨駡之後再被送進她自己的房間。
其實,泰瑞是因為感到自己的位置被小弟弟取代了,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樣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於是,她才用打弟弟的方式來換取她所期望的父母的關注。
用挨打來獲得母親的重視和賞識,可見孩子用心之良苦,可見獲得重視的感覺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但遺憾的是,父母常常因被繁忙的日常生活所累而忘記了去表揚孩子的優點,也忘記了在孩子困惑時幫孩子一把。相反,他們只有等到孩子犯錯誤之後才去關注他們。
想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父母一定要注意:
經常撫摸、擁抱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被關懷;
不要經常懲罰孩子,尤其不能重罰,更不要為一點小事就對孩子施以身體或心理上的懲罰;
即使拒絕孩子的要求,也應該讓孩子知道原因,而不是簡單地對孩子下達命令;
必須滿足孩子合理的生理需求,不要用不准吃飯、不准上廁所、不准睡覺等手段來處罰孩子。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斯賓塞指出: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世界,是要靠自尊來支撐的。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每個人都有自尊,尤其是還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因為年齡閱歷的關係更為在意別人的話語,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都可以潛入孩子意識當中,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成年生活中不斷地支配他們的行為。
孩子的自尊心像幼苗,一旦受到傷害,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所以父母除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外,還應該注意培養孩子正常的自尊心。
——把自己的遺憾交給孩子完成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彌補父母的遺憾。比如曾經希望當畫家的父母,最後沒有實現這個願望,於是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計畫把孩子培養成畫家來一償夙願。
不加選擇地為孩子的未來做很多規劃,是很多父母的毛病。孩子們在父母準確給自己定位的人生道路上疲於奔命,更多的精力浪費在以後可能不會用到的知識的學習上,真正自己想學的知識的也可能因此而耽誤。
為人父母者應該知道,當孩子去努力地彌補你遺憾的時候,或許孩子正在製造他自己的遺憾。如果你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給他自由的權利,什麼都想讓他來完成,往往得不償失。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優點和才能,這些優點便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作為父母要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特長,確信能在什麼方面取得貢獻,然後引導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那樣孩子才容易邁向成功。相反,如果父母看不出孩子的優點和才能,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優勢,來完成父母沒有完成的遺憾,最後肯定無法如願以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幫孩子尋找並確立一個好的開始,努力之前,先弄清方向,遠比一開始就把孩子固定在自己的角色上要來得有效率。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對孩子的行為過分挑剔是大多數家長常犯的錯誤。這些家長時時刻刻地盯著孩子,當他們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對時,就急切地去糾正,直到他們完全無誤才肯甘休。
世界上沒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寬容,斯賓塞這樣真誠地告誡為人父母者。
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嚴格要求和訓練是想讓孩子的行為和做事達到完美無缺。然而,只要每個人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長們多關心孩子表現優秀的一面,並不斷地給予鼓勵,那麼孩子犯錯的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相反,家長老是挑孩子的錯,不僅會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錯的印象,還會使其對犯錯產生恐懼感,這種恐懼心理可導致孩子拒絕做任何事。恐懼的壓力會使孩子變得無能,他們認為凡事難以做得完美是因為自己愚笨和無能。
孩子只有在主動、積極、愉悅的心境下才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父母的寬容常常會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加倍的補償、回報,適當的激勵也會使孩子產生不懈進取的動力。
七、參與孩子的活動
要想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快樂,這需要家長的配合。父母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同時,父母也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和除家庭之外的社會活動。
斯賓塞常常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比如音樂會、運動比賽、樂團等任何你算得出來的活動。即使孩子告訴你他不希望父親去時,他也要去,因為斯賓塞知道,其實孩子希望他去。
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騰出一段特定時間與孩子一起從事愛好,是無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學會持之以恆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相關的技能,你就要用你自己的興趣、可依賴性及獨特的指導,為孩子樹立榜樣,只有這樣才是明智的。
比如,如果你正幫助年幼的孩子學習一項魔術戲法,你自己首先應該掌握,然後才能教會孩子,進而鼓勵他練習戲法和表演。如果孩子年齡稍大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帶他去圖書館,找本關於魔術和魔術家的書,看這方面的電影和錄影,説明他造一個表演台或者在電腦中找到這方面的內容。
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讚揚和鼓勵孩子,以增強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厭煩或灰心喪氣時這是肯定會發生的 ,你可以建議他休息5分鐘,但其後要立即投入工作。不要因為自己不感興趣或疲勞就泄孩子的氣,要他們“今天就這樣吧”,或者讓他們幹些別的有興趣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請記住,孩子天性頑強,有彈性,在他們沮喪洩氣之時,你縱容他們,就等於損害了這些天生的優點。你在定向及參與程度上要稍有變化,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動力等問題時更應該如此。首先,要確保自己的愛好與孩子的水準相適應。如果太難,與學校作業十分相像,許多孩子會失去興趣。如果太簡單,沒有一點挑戰性,那麼就不可能讓孩子長久保持興趣。
即使孩子興趣轉移或者某些方面令人灰心喪氣,也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要想使某個愛好對培養情商技能有用,就必須堅持6個月的時間,最好更長些。請花些時間與孩子一起選擇某個愛好,最好能找到某個讓你們雙方都很感興趣的愛好,這樣就能保證你自己也能堅持下去,從而教會孩子堅持不移的精神。
鼓勵孩子堅持某個愛好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要想培養孩子勤奮工作、持之以恆的精神,你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在一個崇尚立刻滿足和迅速完成的文化氛圍中,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頗費時間和精力。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徹底的重要含義清理過的房間與打掃得一塵不染的房間有本質的區別 。完成難度較高的任務時需要耐心如鋼琴老師讓孩子練習音階20分鐘後不要讓他停下來 、耐力用體育鍛煉來增強,這方面孩子們比較容易表現出來 和堅定性一旦目標確定下來,就要實現 。
參與孩子的一次活動,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盡力找到一件需要你們共同努力的工作,就是設計一個有挑戰性的家庭合作計畫。
假使你能選出一件大家都感興趣的工作而一直做下去,會令家人興奮。不妨試行種植盆栽,或把那一大箱舊相片整理成為家庭照相簿,再或是學會怎樣烤制麵包。
有位父親記得和兒子共同製成一張餐桌時所共用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說:“6個月前我們拿著草圖和木板動手開工。完工後我們互相對望,嚷道:‘哇!我們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兒子想將他們家老而舊的汽車改頭換面,他們花了無數個小時一起工作,預想著一天兒子能把它作為自己的車去駕駛。
家庭計畫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開展家庭讀書讀報活動、學習寫作計畫,為報刊撰稿、參觀博物館或定期進行鄉土旅遊與異地旅遊、開展家庭小收藏活動、建一座遊戲室或屋外的儲藏間等等。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將某一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並按因果關係或優先原則而劃分任務,接受指導以及正確衡量,制定並執行資金預算。從而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促進各種感官的協調配合等。
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給孩子做出榜樣並予以鼓勵,來教會孩子某種本領與合作精神。家長表現出的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新技能。
八、與孩子共同遊戲
遊戲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是兒童表現生活、表達情感的開端。通常遊戲時,兒童的認知、記憶、思維、注意力等狀況都遠比在課堂中的效果好。這是因為兒童在鬆弛、歡快的遊戲情景下,更容易激發出想像力和創造欲望。。可是很多的家長們常愛對孩子重複一句這樣的話:都那麼大了,還像個小孩子似的玩。
這是對遊戲的誤解造成的。斯賓塞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重要的不是玩什麼,而是怎樣玩,玩的時候有些什麼想法和感受。”
玩布娃娃這樣簡單的遊戲,可能玩得很巧妙;下象棋這種看似“高等”的遊戲,卻可能玩得很蠢,並且很孩子氣。救火、打獵或者假扮印度人的遊戲,玩起來都可能頗為有趣,且充滿了生動的想像力;相反,讀書有時卻會毫無意義。
孩子的遊戲如果能夠得到家長很好的鼓勵和幫助,同樣能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從做父母的角度,通過遊戲賞識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也不失為很好的途徑。
著名建築師伯努瓦在他的回憶錄曾寫到:父親曾送給他一大盒做工精緻的玩具小兵,幼時的他常常幾個小時地玩這些精巧的玩意。他總在和小兵的交戰中戰勝它們,然後“照料”傷患,把損壞的小兵粘起來,再重新上色。數年之後,這些兒時遊戲裡的想像躍然於他氣勢磅礴的劇院設計草圖上。
“徹底、真實而由衷的自由,這就是遊戲。”這種對遊戲的感受影響了這位建築師的一生。童年時養成的扮演勝者角色的習慣,給了他自信和鼓舞,並把這種習慣作為一個起點,直至鬢髮斑白。
遊戲或者運動本身固然對身心有益,但更重要的是,它使全家有機會一起開心地玩幾小時。
一位有三個子女的母親說:“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週末常去野外露營。在下雨天我們就在帶小帳篷的拖車上,找出那副商品期貨紙牌遊戲來,假裝自己是穀類期貨交易所的經紀人。我們會大聲呼喝,弄得公園管理員誤以為我們是在打架。”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催化劑”。一個感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其情感發展也不可能正常,而情感的發展對於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很多父母整日忙於工作,無形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少了一份情感交流與溝通,這是造成一些孩子冷漠、孤僻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少家長認為遊戲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無利的,並把這種觀點帶到家庭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對孩子進行早期知識技能的訓練。
其實,很多教育實踐和研究已經證明,提前開始的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並不能給孩子帶來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挑戰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兒出現過度緊張、厭食、頭暈及耳鳴等症狀,長期危害是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傷害。究其原因,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心理生理發育和認知的規律。
許多研究證明,由嬰幼兒自定前進步伐,自我控制的遊戲是他們學習與發展的最佳途徑;遊戲是幼年時期重要的任務,缺少遊戲的機會和經驗,將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遊戲還是嬰幼兒理解世界、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遊戲對於成人而言,是工作之餘的消遣和娛樂,但遊戲對於嬰幼兒來說,卻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生活中的正經事。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我們做家長的應該保障嬰幼兒做遊戲的權利。
普通的機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損,性能越變得落後,這是毫無辦法的。然而,人的頭腦卻完全相反,通過對大腦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腦越使用越幾乎是可以無限制地延長使用。
玩遊戲是孩子鍛煉大腦最好的方法之一。只要父母在孩子娛樂的時候,稍微動腦想辦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論基礎知識融於娛樂之中,單純的玩耍也會馬上變成使大腦變聰明的工具。
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身體生長發育,孩子在遊戲中,身體的各器官和組織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各種不同的遊戲,大小不同的運動量,活動著身體的不同部位,從而促進著身體各系統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孩子的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有利。孩子在進行遊戲時,總是非常積極的、歡樂的,總是伴隨著愉快的情緒。
這種愉快的心,又保證著孩子身體的健康,保證著機體的正常發育。
遊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孩子的知識,促進其智力和語言的發展。遊戲是孩子對現實生活的特殊反映。在遊戲中,孩子廣泛使用著各種玩具,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係,運用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遊戲的同時也是運用智慧的活動。在孩子玩各種遊戲時,需要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注意力、思維力和想像力等六種智力要素的積極參與,並在遊戲進行過程中不斷地解決不同遊戲情景中產生的不同問題,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孩子智力的發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遊戲對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所有遊戲都離不開想像,而想像和創造關係密切,不可分割。沒有大膽的“異想天開”的想像,也就無所謂創造。
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就會發現孩子在遊戲中充滿了奇特想像和不同凡響的創造與主動探索精神。
九、傾聽孩子的心聲
小斯賓塞喜歡在吃晚飯時和爸爸說他們學校、同學以及周邊發生的事情:哪個同學被老師表揚了,哪個同學被老師懲罰了;他在田野裡發現的蝴蝶開始飛舞了;同桌的喬治在女同學的書桌裡放蟾蜍……小斯賓塞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儘管斯賓塞有時候很忙需要靜下心來想些事情,但對於孩子的話,他還是饒有興致地傾聽著。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餐桌上說話是不對的,但斯賓塞卻不這樣認為,他能夠傾聽孩子說話。你可以想一想,當孩子興致勃勃說話的時候,父母不但不願意聽,而且還打斷他說話,讓他好好吃飯,那多讓孩子掃興啊!即使是大人,如果受到這樣的對待,也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沒有分量。
在家庭教育中,學會傾聽孩子講話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能夠創造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
一位母親在咽喉病被迫噤聲後所發生的故事值得我們思考。
一天,安放學回家,進門就嚷著:“我恨老師!我再也不到學校去了!”
聽到孩子這麼說,在我聲帶沒病時,我就要嚴厲地回敬他了。但是,那天我沒那樣做,我要看看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我那憤怒的孩子,蜷伏在我身邊,把頭擱在我的膝蓋上,傷心地哭了,他說:“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指出了這個錯字,引起哄堂大笑,我窘極了!”
我用手摟著他,他沉默了幾分鐘,接著他掙脫了我,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會傑米了。謝謝媽媽!”
我的沉默換來了迪安的信任和理解,使他能向我吐露他的內心痛苦,實際上,他不需要我的教訓與忠告,他受到了傷害,他需要有人聽他訴說內心的痛苦。
要當一個好聽眾。很多人認為小孩子講的話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我認為如果現在能聽取孩子所關心的事,將來當他到十幾歲後也能分擔父母所操心的事。
一個離家出走的十幾歲姑娘的母親深有感慨地說:“我不該去打斷她的話頭,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絕。這樣當她長成十幾歲大姑娘時,有事就會和我商量了。”
一個孩子說:“老師,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只有您肯聽我講,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講。”善解人意的人是能夠聽得出這番話是隱藏著委屈和挫折的。
現在,耐心地聽孩子講話的父母似乎越來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在當小孩子靠近時不得不應酬一下,並說出“不善於與孩子打交道……”之類的話,說完就急忙躲開了。而作為孩的父母,不是面對孩子主動說話,而只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對面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常常聽到父母歎息說:“孩子有什麼話也不給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入耳。”孩子也抱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在不斷蔓延之中。
我們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精神病學家的診所擠滿了需要別人聆聽的人。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人與人不能溝通,因為只有人說話而沒有人聽。一個挽回家庭關係成績優良的調解人說:“我令一家人言歸於好,真不費什麼勁。我只是讓每個人有發言的機會,別的人都在聽——但不准插嘴。往往這是全家人多年來初次細心聆聽彼此說話。”
聆聽是表示關懷的一種方式,可以使親子間形成良好的關係,並建立友誼。
學會傾聽也是瞭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徑,應該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家長有必要定期抽出專門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孩子對你的信任感會越來越深。他會向你袒露內心世界,讓你知道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感覺。
學會傾聽不光是聽孩子講話,而是一塊兒“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創一個共用快樂的世界。在交流過程中,不僅要聽他說話,還要注意他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讓他選擇題目,表示諒解和同情,對於他的感受或意見不要作出輕率的結論。
許多家長與孩子打交道感到苦惱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真正交心的緣故。如果能夠與孩子交心談心,大人和孩子就處在沒有“牆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從幼小時期就有這種體驗的話,那就決不會出現家長與孩子斷絕關係的現象了。
只有把耐心傾聽孩子的話作為日常生活的行動,孩子的世界就能漸漸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會從中發現樂趣而不是苦惱。
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聽孩子說話來瞭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盡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閒置時間再說。與孩子談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瞭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說,瞭解孩子頭腦裡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當孩子與我們談話時,我們要盡可能地立即與他交談,這樣孩子就不會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他也就會更多地把心裡話告訴我們。
認真傾聽,不能只是一種姿態。如果我們將這種態度當作一個技巧採用,只是用此來“騙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們的真實思想,一邊做出傾聽的樣子,一邊想著駁回的理由和轉變他的想法的途徑,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新觀點中可取之處,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內心深處還是認為以孩子的經驗與認識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復幾次,孩子便有上當的感覺,不再會接受你的親近了。
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斯賓塞認為: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父母的教養態度如果比較熱情、民主而非冷漠、獨裁,孩子的智慧就比較高。在溫暖而充滿愛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問題,鼓勵和讚美孩子的優良表現,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還能激發其創意而使其變得更聰明。
那麼如何營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呢?
——父母相愛
父母應該真誠相愛,而且要公開地讓孩子們看到這種愛情。父親要很真實地讓他們看到那些細微的關心:在飯桌邊為她擺好椅子,逢年過節向他們的母親贈送禮物,出門時給她寫信……
如果一個孩子瞭解他的父母是相親相愛的話,就無需更多地向他解釋什麼是友愛和美善了。爸爸媽媽的真實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從而培養他能夠在將來的各種關係中發現真摯的感情。當媽媽和爸爸手拉著手散步時,孩子也會和他們拉著手,但如果他們各行其道,孩子便很自然地跑到了一邊。
——父母共同教育孩子
大多情況下,在家務和養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的多,而一個良好的家庭裡,父親應該自覺地幫助妻子,這樣不但會贏得孩子的尊敬,而且會使夫妻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撫養教育孩子,幫助妻子就是對孩子的愛。
——家長做出榜樣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當我們把髒東西放入垃圾箱裡,孩子也會這樣做而如果我們隨處亂丟的話,孩子也會亂丟雜物。孩子在潛移默化地模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成為好的榜樣。如果我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助人為樂,處世豁達,我們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
——人格獨立平等
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和孩子的人格應保持平等,父母不應該因子女年紀小,而漠視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壓力、產生心理隔閡。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家庭成員人格的平等使孩子樂於把家裡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易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一個甜蜜的家庭,父母與子女間應該有最好的溝通而且彼此體諒與尊重。父母給孩子自由,同時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使子女能明白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賞識
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相互欣賞對方的優點,容忍對方的缺陷。
十一、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小斯賓塞最喜歡的故事就是《塞爾瑪的轉變》,儘管這個故事他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是喜歡聽。
有一位女士叫塞爾瑪,她隨丈夫去從軍。沒想到,部隊駐紮的地方在沙漠地帶,住的是鐵皮房子,她與周圍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語言不通,當地氣溫很高,在仙人掌的陰影下都是華氏125度。更糟糕的是,後來她丈夫奉命遠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沒辦法,她只好寫信給父母。
好不容易盼來了回信,急忙打開一看,塞爾瑪大失所望。父母既沒有安慰她,也沒說叫她趕快回去,上面只有三行字:“兩個人在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天上的星星。”塞爾瑪反復看,反復琢磨,終於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原來父母是希望她不要總是消極地看問題。
於是,她開始主動和那些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朋友,結果使她十分驚喜,因為她發現他們都十分好客、熱情;她又開始研究沙漠裡的仙人掌,並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這時她驚奇地發現那些仙人掌千姿百態,使人沉醉著迷;她欣賞沙漠的落日,感受沙漠裡的海市蜃樓。經過這樣的改變,塞爾瑪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變得使她每天都仿佛沐浴在春光裡。
這是為什麼呢?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鐵皮房還是那個鐵皮房,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也都沒有改變,因為她的內心發生了改變。過去她習慣選擇消極的一面,現在她習慣選擇積極的一面去看。後來,她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叫《快樂的城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積極的心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任何事物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問題就在於孩子用怎樣的心態去選擇、對待它們。如果孩子是積極的,他看到的就是樂觀、進步、向上的一面,他的生活、學習、人際關係及周圍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孩子是消極的,他看到的就是悲觀、失望、灰暗的一面,他的生活自然也就快樂不起來。
我們從早到晚也都是在做著選擇的事情,比如出門看見鄰居,是微笑招呼還是形同陌路?清晨是立刻起床還是睡懶覺?無數人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積極的選擇可以幫助人樹立自信,克服自卑,還可以幫助人克服憂慮和煩惱、調整心態。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孩子克服困難,使人看到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志。消極心態使孩子沮喪、失望,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抱怨,自我封閉,限制和扼殺自己的潛能。
積極的心態,就是心靈的健康和營養。而消極的心態,卻是心靈的垃圾。一個積極心態的孩子並不否認消極因素的存在,他只是學會了不讓自己沉溺其中。一個積極心態的孩子常能心存光明遠景,即使身陷因境,也能以愉悅的態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不看重積極的一面,專挑孩子的缺點,孩子考數學時如果20題裡錯了5題,他們便會責備孩子。他們只看到錯了的5題,卻沒有看到算對了15題,這種態度只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知道成績不理想嗎?他早知道了,老師已經在考卷上寫上了,父母不要再給他增加壓力,而應該鼓勵。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獲得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他們鼓勵,應該重視他們努力的過程,而不要單看成果。
積極的心態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影響很大。一個自以為自己不如別人的孩子,總是傾向于向人們說自己不行,而父母把孩子的一次失敗或一時的弱點作為能力缺陷講給人家聽時,孩子的自責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漸地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種本非事實的事實,這是非常有害的。這樣,會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嚴重地壓抑孩子的進取心和創造性。
積極的心態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學到的,不論孩子以前是什麼人,也不論你原來的處境、氣質與智力怎樣,憑著積極的思維,你都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的人。
斯賓塞提供了以下方法來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孩子。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積極,他會慢慢獲得一種美好的人生感覺,信心倍增,人生目標感也越來越強烈。孩子還會用這種積極的回應來發展積極的關係,同時幫助他人獲得積極心態。
——在家裡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
——尋找孩子身上最好的東西。最差勁的人身上也有優點,最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缺點,你眼睛盯住什麼,你肯定就能看到什麼,尋找孩子身上最好的東西,這會使他們對自己有良好的感覺,能促使他們成長,努力做到最好,並且創造出一個積極的、卓有成效的環境。
——讓孩子明白事物的面性,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賞識他們的長處,並告訴孩子積極看待他們的好處,讓他們對積極的選擇有切身體會。
——對孩子的缺點,要積極看待,幫助他改正,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
十二、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段時間,小斯賓塞成績下滑得很厲害,雖然他平時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但還是感覺在某些方面似乎差人一等。因此,他感到很沮喪。
小斯賓塞終於帶著失望的心情來到父親的臥室,難過地說:“爸爸,我想退學。”
“為什麼?”父親奇怪地問。
“我……我感覺比別人笨,有些課程越學越退步。”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孩子!”父親說。
“在我的感覺中,這一個月來,你雖然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其他課程上進步明顯,在我的心目中,你是個勤奮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這樣嗎?”小斯賓塞略帶驚喜地問。
“真的是這樣的!照這樣發展,只要你能彌補那門課程的缺陷,你一定會重新取得優異的成績的。”父親繼續說,“在我小時候,人們都認為我是個笨孩子,那時的我是多麼的難過!後來,我擺脫了憂鬱,同時也擺脫了‘笨’,你比我當年強多了!”
經過這一段對話之後,小斯賓塞內心深處升起了希望。他的信心又回來了,憑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孩子的自信心他自我激勵外,也需要來自父母的賞識。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你要給孩子充足的自信,不斷激勵孩子,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對他的前途充滿希望。這樣你才能更快地幫助他取得成功。
家長要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
鼓勵聽起來十分吸引人,但它的概念及如何實行卻很不清楚。人們常常並不明白什麼是鼓勵,甚至以為鼓勵就是說好聽的,表揚一下。其實,鼓勵是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一種信心對我感興趣的事我有能力做出貢獻我可以對周圍的事物及我本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我可以對我感興趣的事做出積極主動的反應。鼓勵是教育孩子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需要這種能力 而成為個人生活與社會交流中的成功者。
鼓勵可以說是非常簡單的,如讚揚孩子幾句,給孩子一個擁抱,使他們感到一些安慰。偶爾為之並不困難,然而要成為父母的一種心態,並時時刻刻表現出來,著實有些困難。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隨意性很強,心情好的時候一個勁地表揚和鼓勵,心情不好則肆意責駡。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做父母應該認真審視他們身上的優勢,採取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建立自信。
“你真棒!”“你能行!只要努力做,你一定會做得更好”這樣的話語應該經常出現在與孩子的交談中。漸漸地,孩子的積極性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就強了。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卻能創造成功的條件並最終獲得成功。自信對於成功有決定意義,由於孩子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潛能,因而常常表現為缺乏自信。因此,優秀父母的一大特色就是善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人都會有一種體會,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視或褒獎,特別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視,往往會發揮得更加充分。孩子更是這樣,聽到表揚的話,做事的意願會大大提高,尤其是受到自己信賴的人,如父母、老師的表揚,會增添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用功努力。但如果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成績,而父母對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顧,那麼對兒童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面對著大千世界,常常會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他們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嘗試,並學習各種方法,以便自己適應並融入到這個世界中。作為成年人,尤其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然而許多父母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孩子的能力抱有懷疑的態度,在他們的偏見中,認為只有在某一個年齡階段,才能做一種事情。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如果幫助父母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孩子的信心上卻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者說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
父母們常常漫不經心地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氣力。他們的每一句話,比如:“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或“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都會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其實,他們哪裡想得到,他們這麼做,就會使孩子慢慢地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忘記只有通過各種鍛煉和闖蕩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當孩子犯錯誤或試圖做一件事情而沒有成功時,父母應該避免用語言、行動向孩子來證明其失敗;應該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開。在父母的腦子裡,做一件事情失敗了只能說明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對孩子本身的價值的判斷。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意識。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父母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同時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程度表現在他的行為中,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們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反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還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地不問青紅皂白隨便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肯定孩子的成績哪怕再小的成績,讓孩子知道父母看出了他們的進步,如果父母肯定孩子朝正確的方向邁出的每一步,就會使孩子感受到鼓舞,因而產生爭取更大成績的動力。
十三、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由於工作關係,斯賓塞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還是儘量抽時間來陪孩子。他有個特別的記事本,每個星期天晚上,他就在上面記上下星期每人要辦的事——上班、開會以及參加體育運動。他記完後,如果發現其中有一段時間有空,就在上面畫個標誌,表示那是留給孩子的時間。在記事本上標記出來,這就能保證有時間孩子共度美好的時光。
在這個忙亂的世界中,有些父母沒有安排好時間或沒有認識到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往往把與孩子親近的時間給擠掉了。他們認為該給孩子的都給了,已經滿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過沒有時間和孩子接觸而已。這種情況如果是偶然的,那也無可非議,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父親只顧忙於自己的事,不顧孩子和父母親密接觸的需要,長此以往,必定會從感情上疏遠了孩子。
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忽視了孩子的感情需要,這種愛是片面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對於孩子來說,更需要親熱的情感和父母的溫暖。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進行親密的接觸。因為,孩子除了滿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還需要從和父母的接觸中獲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能通過從親子情感交流中滿足情感的需要,那麼對他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對孩子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當孩子需要父母關心、陪伴的請求被拒絕以後,他會非常失望,會導致孩子煩躁、脾氣多變,甚至他會通過摔打自己的玩具發洩內心的不滿,成人之後很難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觸、不重視與孩子的交往,會導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產生攻擊性和行為失控。
所以,為人父母者不要認為把孩子進了幼稚園就可以放手不管,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在工作之餘,務必要抽出一些時間,盡可能地多陪伴孩子,與他做一些遊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因為工作忙,無法滿足孩子的這點要求,請耐心向孩子作解釋,以得到孩子的理解。
儘管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已經不像小嬰兒那樣需要父母更多的撫摸、擁抱等肌膚接觸,但他們對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卻更多。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父母與他一起做遊戲、一起看圖書、希望父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他在一起,給他講故事、解答他的問題,能得到父母的讚賞和鼓勵是他最感快樂的事情。請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不是要你看著他玩,而是要你多和他一起做遊戲,走進他的生活。
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的中心是父母和他們在一起休息、娛樂和交流的時光。可是父母能與孩子共用天倫之樂的時間總是不夠。父母與孩子都渴望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在這方面,斯賓塞提供了很好的建議。
——與孩子一起共進晚餐
吃飯的時候往往是家人可以進行有趣談話的唯一時刻。連最忙碌的家庭,每個星期也至少可以安排一兩個晚上大家一起輕鬆地用餐。晚餐是一家人建立感情的時間,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食物可不是件隨隨便便的事。
一起用餐可以增進彼此的溝通、鼓勵、討論、分享,也可以增進彼此的愛。一起享用晚餐也是更瞭解孩子生活的一個好方法。
另一個增進家庭融洽的方法,是不時鼓勵孩子請個朋友來吃飯,讓每個孩子輪流選邀客人。這樣可以説明父母認識子女的朋友,也使子女感到自己在家裡受尊重。
——跟孩子約會
魏斯迪,一位住在威斯康辛州的父親,說他想不出比帶9歲大的女兒出去吃早餐或晚餐更好的方法了。“她知道我們出去吃飯的原因是為了方便談話,”魏斯迪說: “面對面坐著聊天,彼此一問一答,跟爸爸約會,讓我女兒知道,她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長到八九歲時,是開始父子或父女 約會的最好時機,“不要等到他已經20歲,那已經太遲了。”魏斯迪說。單獨跟孩子在一起可以使你們變得像朋友一樣,等到真正的大問題 如戀愛、約會和性 出現的時候,你們之間已經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讓孩子跟父母一起度假
藍帝是住在德州的一位農場主人,他和家人一起開車去度假,這樣藍帝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在車上談話。你一定不相信,這正是他要的 其中一個孩子跟父親坐在前座,窗外的風景一直過去,父親跟孩子也會有很多事可以談。
——安排專門時間
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並不是父母的錯。在我們的社會裡,父母的職能令人遺憾地被低估和誤解了。大多數父母都期望能致力於小家庭中的溫暖、親密的關係,卻發現自己承擔的種種職責已足夠占去三個人的全部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使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
安排專門時間和孩子一起活動,可以很好地解決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的問題,可以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對於那些沮喪的、經常責備自己不夠稱職的父母們也是一劑良藥。當父母使用專門的時間致力於改善與子女的關係時,內心深處的對於愛和親密關係的需求也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我們還會充分體驗到身為父母的自豪感。由於安排專門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是以一種活潑的形式傾聽孩子,孩子可以通過遊戲向父母講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從一開始你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這不是漫不經心地玩耍,也不是隨意地交流。你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現,包括講話、表情、語調、姿勢、動作等等。要運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捕捉資訊,權當你自己完全不瞭解孩子。
——創造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讓孩子小時候養成早起晨跑的習慣,或者星期天就全家一起去爬山。孩子上初中以後,可以教他們打棒球、網球或桌球,也可以教他們下象棋和圍棋。因為每天一起運動、玩耍,家長與孩子之間,當然就會有許多共通的話題。
在日本不少家庭中,母親往往會負責修剪孩子的頭髮等看似瑣碎的工作,當然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省錢,而是借此起到意想不到的親子效果。想想看,母親一面為孩子們剪頭髮,一面和他們談談學校發生的事、同學之間交往的情形,真是其樂融融啊
多與孩子在一起,能給孩子提供向父母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斯賓塞建議,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那麼,父母應該堅持每週幾天有規律地與孩子一起玩耍,並保證遵守時間規定,持之以恆。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如果再規定嚴格的玩耍時間則是比較笨拙的做法,應該隨時尋找機會參加適合他們的積極活動。
十四、培養良好的習慣
小斯賓塞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就已經被菲雪絲頓太太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他能清楚地知道午睡時間到了,因為菲雪絲頓太太像往常一樣,唱了一首歌,然後把窗簾拉上;而當菲雪絲頓太太在花園裡擺放下午茶具的時候,他就知道去洗手,並且洗完手就去端果汁和餅乾。
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促進他們的生長發育,更好地獲取知識,發展智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孩子的效率,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孩子今後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脈相承的,一些學習習慣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許多不良習慣。因此,培養習慣應該從點滴生活小事做起。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於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更為密切與長久,因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更多更大。父母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更為重要和有意義。在孩子幼兒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這一點對父母和孩子同樣重要。否則等孩子們到了這個年齡,自我意識漸漸形成,父母過多的指令就會比較容易遭到孩子的逆反心理。
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生活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詹姆斯夫婦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三個孩子都乖巧伶俐,學習很是自覺,詹姆斯夫婦因此深得鄰居羡慕。
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天生的,它與詹姆斯夫婦的用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詹姆斯夫婦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大兒子還很小的時候,詹姆斯夫婦就經常和兒子圍坐在一張桌子上,教孩子畫畫兒和識字,養成一起愉快遊戲並學習的習慣。
第二個孩子出生以後,這個習慣仍然保持著,哥哥讀書時,弟弟就在旁邊學畫畫兒,爸爸媽媽一有空就圍在桌邊跟他們一起學習。
不久,又一個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漸漸長大,也跟著哥哥們開始自覺地學習。當妹妹開始在桌上學畫畫時,大哥哥就到另一張桌子上去獨自學習,畢竟同一張桌子坐三個太擁擠也太吵鬧。
弟弟妹妹們看到哥哥每天獨自一人學習的樣子,也跟樣學樣。沒過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並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後,最小的妹妹也在兩個哥哥的榜樣作用下,找了一張自己專用的桌子,開始獨自學習起來。
年幼時養成的這些生活習慣,都是很“頑固”的。家長如果能像詹姆斯夫婦一樣,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桌前娛樂一番。每天這樣做,不久就會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
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變到突變的原則。因此,父母要明白,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習慣也分好壞。年幼時如果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也很頑固不易改掉,這樣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健康。所以,父母要摒除惡習,鼓勵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面的努力。
首先,父母必要時要強制和約束自己的孩子。“強制出習慣”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我們現在都說要飯前、便後洗手,這個好習慣是經過父母或他人的數次強制和糾正才得以養成。可見,在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初期必須靠父母的強制作用進行約束。
此外,好習慣的養成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和決心。除了制度的約束、教育的陶冶外,孩子需要依靠自己的決心和勇氣。而決心和勇氣就要歸結于家庭文化了,即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氣氛是一種更為強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制度的強制力、超越了習慣的戀舊性,它強大得無需再強調或者強制,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每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從而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
習慣的培養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要想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要使用恰當的批評和表揚用語。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教給他們自我保護的基本技巧,是我們表揚、批評孩子時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