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心相篇》(4)


《心相篇》
http://www.wwmm.cn/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

溫馨提示:我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瞭解心地因果與業因果報的關係,進而認識命運,改造命運。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狀都是變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時值亂世,災難厄運不斷,這是眾生的共業因果,純屬自作自受。話好說,果難受,誰也不願意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如何才能避免厄運、趨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於此共業中享有別業。教理有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謂深刻矣。


作者間介

 


劉宏毅博士,
1955年生於北京,1977年隨學於李錫堃先生,深得李老先生道家文化真傳;1976年始研習中醫,遂於京華懸壺十數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1992年赴海外研習西方文化,遊歷多個國家,獲澳洲北領地大學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對管理學與人文精神跨文化管理等課題有一定的研究。曾在澳洲、北京等地任管理諮詢顧問、企業文化顧問等職,現返回北京,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著有《千字文講記》、《三字經講記》等書。   

 

這是一個好時代,沒有大的戰爭和動亂,每個人都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社會維繫著一定的自由、平等和公正。這是近二百年來沒有過的好時代。但同時,這又是一個失去理智、沒有操守、人欲橫流的時代,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人類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歷史上,西方社會的穩定得力於基督教文明的教化。西方人敬畏上帝,儘管有人五天作壞事,總還有一天要進教堂懺悔。人的良心還未完全泯滅,社會的道德底線尚未完全崩潰。中國社會的穩定,首先要歸功於因果觀念的教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是根植於中國人心底的箴言,所以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聖賢。偶有為非作歹者,也必有一定的限度。
現代人則不然,無所畏懼,藐視一切。我們視聖賢為草芥,等父母同朋友。我們戰天鬥地,以破壞為能事,動物因此而遭殃,植物因此而毀滅,食物變成毒物,江河變成毒流。人類自以為是上帝,狂妄得要改變物種的基因。還有什麼方法、規則,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呢?孔子說:我欲無言。不是真無言,而是欲無言而不能。這能言之言,就是宇宙間的第一法則——因果定律,科學因此奠基,社會因此進化。
《心相篇》所以可貴,因為它既是警示人類的木鐸,也是社會教育的大法,每個人讀來都會毛骨悚然。我以為,當今之世只有因果律才能讓人有所畏懼,才能挽回世道人心。有些人可以不要道義,可以不講良心,可以不信因果,但是,因果律不會因為不信而不存在,不會因為無神論而失去效用。當我們發現它存在的時候,已經是苦果飽嘗了。耶穌說,信者得救。
在本書付梓之際,聊以數言為序。
  劉宏毅
    戊子年立冬前四日於北京

 



西方社會的穩定,得力於基督教文明的教化,西方人敬畏上帝。中國社會的穩定,歸功於心地因果的教化,中國人敬畏天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根植於中國人心底的箴言,所以古人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聖賢。偶有為非作歹者,也必有一定的限度。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堪與《感應篇》 、《陰騭文》並論。
第一講 因果律與曲線運動
第二講 審心與觀行
第三講 福禍終及子孫
第四講 誰說天地無眼
第五講 智者與愚者
第六講 道不遠人
第七講 女人是世界的源頭
 
心地因果,是禍福壽夭的根本所在。《心相篇》的結尾兩句,是全篇的總結論,也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壽?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禍轉為福?得知其惡而弗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深信因果,都能知善而守,知惡不為。果能如此,國家幸甚!民族幸甚!

   
【宋】陳希夷 
【清】陳淡埜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奸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後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
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福祿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
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
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
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
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
功歸人而過歸己,侭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悌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後;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
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駡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
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神必佑之。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獲罪於天。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得失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
如何餐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
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如何暴疾而歿?縱欲奢情。
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
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
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
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
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
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
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
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若論婦人,先須靜默;從來淑女,不貴才能。
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少修飾,准掌萬金之重。
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盡孝廉慈,不特助夫還旺子。
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
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資財盈筐,決然勤儉持家。
悍婦多因性妒,老後無歸;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為甚欺夫?顯然淫行。緣何無子?暗裡傷人。

合觀前論,曆試無差;勉教後來,猶期善變。
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緣,與大家探討有關心地因果與吉凶禍福的道理,這既是我們為人處世,行道樹德的原則,也是聖人立教化民的根本。釋迦摩尼佛在其一生中,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形式上有顯密五乘佛法、三藏十二部經論,但推究起來,無非是與上智者談性,與下愚者談因果,核心內容就是 “因緣果報四個字而已。所謂的五乘佛法,從人天開始直至成佛,都要走這條業因果報的大道,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積德修福。如此才有可能轉變過去的業因,培植現在和未來的果報。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做人處事,自利利他,要首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否則,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惡報現前的時候,就悔之晚矣
對於因果關係的道理,聽說過的人多,真正瞭解的人少,堅信不疑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有。說不信因果,人人都在那裡燒香許願,求升官、求發財、求兒子……很少有人肯在因地上下功夫,所以求果的人多,信因的人少。為什麼不能積極向善?因為不瞭解因果。為什麼不能嚴持戒律?因為不怕因果。為什麼明知故犯,惡習不改?因為你根本不信因果。惡報都是別人的,一旦落在自己頭上一點點,就哭天戧地,怨天尤人。付出一點點就求這個求那個,妄想著舍一得萬,完全是投機心理。我們若是種下這樣的因,將得到何種果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須將因果關係講透徹、講明白,讓你從此怕它,讓你徹底寒了心,再也不敢起歪心、動惡念,才算初見成效。
因果管人最厲害,一分一毫都不差,比電腦準確得多。它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不怕你耍賴、不認帳,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不管你是天王老子,還是花兒乞丐,因果面前絕對平等。傳說中的閻王殿前,有一幅楹聯:陽世間殺人放火任憑你,陰曹裡古往今來放過誰 真的到了我們對惡因惡果畏如蛇蠍,對善因善果趨之若鶩的時候,我們的修學才能上軌道,才不會以自欺欺人的因,最後得個自誤誤人的果。
此次講座,我們以宋朝陳摶老祖(陳希夷)的《心相篇》為藍本,參合道家的《感應篇》、《陰騭文》,佛家的《三世因果文》、《罪福報應經》,儒家的《四書》、《菜根譚》。旨在拋開宗教的局限,從傳統文化的層面,發掘心地因果與吉凶禍福的道理。如果大家覺得不過癮,最好直接去讀大經大論,如佛家的《地藏經》、道家的《寶鑒錄》、儒家的《易經》等,這裡就不贅言了。
《心相篇》是五代時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陳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風鑒學問的綱領,也是心地因果學問的基礎,語言洗練,論理深刻,準確生動,將心地因果的道理論述得透徹而準確,是垂世之作,堪與《感應篇》、《陰鷙文》並論。
《心相篇》文字雖不多,僅一千五百餘字,但歷代都有不同的抄本,當然其主體沒有異議,只是在個別文句上略有差異。我們依據的是清朝陳淡埜的本子,陳氏是清乾隆年間的風鑒大家,歷史上的相學十三家之一。他對心相學問很有見地,特別是將《心相篇》置於其巨著《相理衡真》的卷首第一篇,可見風鑒家對此篇文章的重視程度。
我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為了讓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瞭解心地因果與業因果報的關係,進而認識命運,改造命運。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狀都是變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恆存在的。時值亂世,災難厄運不斷,這是眾生的共業因果,純屬自作自受。話好說,果難受,誰也不願意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如何才能避免厄運、趨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於此共業中享有別業。教理有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謂深刻矣。


第五講 不智者與愚者

這一講討論《心相篇》的第六段,先看原文。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駡不審是非,知交斷絕。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神必佑之。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獲罪於天。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駡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有一種人是喜怒不擇輕重,也就是感情用事,喜怒無常,講話沒有分寸,口無遮攔。斥責他人的過失,揭別人的短,從不管他人能否接受得了。這種人往往智商高,能力強,但情商低,人緣差。因為缺乏團隊精神,沒有辦法與人合作,結果多是一事無成
還有一種人笑駡不審是非,也就是喜歡拿人尋開心,淨講些幸災樂禍的玩笑話,讓人下不來台。這種人多有才情,智商很高,但恃才傲物,宅心不厚,講話尖酸刻薄,攻訐揭短,常常得罪人,所以朋友很少,知交斷絕。
幽默不能過火,開玩笑要分場合,要適可而止,要注意周遭形式的變化。為人耿介直率很好,但更要有仁慈寬容,更應該懂得尊重他人,尤其不能將內心的不滿情緒,假借耿介直率宣洩出來。否則,必會一事無成知交斷絕,只能做學問,不能辦實事。
一事無成,還是好的,嚴重一點的連命都要賠進去。三國時期的楊修大概就屬於這樣的人。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很受重用,但這個人愛耍小聰明,且不審是非,不擇輕重。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酥點心,曹操嘗了一塊覺得不錯,就把盒子蓋好,並在盒蓋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楊修見狀,就把盒子打開,把點心分給大家吃了。曹操問他是怎麼回事,楊修說,蓋子上不是寫著一人一口酥嗎?
曹操並不在意這些小事,但楊修摻合曹操選子立嗣的大事,就引來了殺身之禍。夏侯淵命喪定軍山,引發曹劉漢中大戰。曹操因戰事不利,準備撤兵又怕被人恥笑,猶豫不決。晚餐時曹操正在喝雞湯,中軍官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隨口說出雞肋二字。楊修聽到以後,叫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有人不解,楊修解釋說: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我軍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曹操一聽大怒,以惑亂軍心為名,殺了楊修。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神必佑之。

救人於危難之中的人,有時也遭遇貧困,自有天加福給他;為人分憂解難的人,有時也有牢獄之災,自有神來保佑。
囹圄,是周代對監獄的稱謂,《幼學瓊林》裡就有囹圄是周獄,羑裡是商牢的句子。其實秦朝也稱監獄為囹圄。
好人沒好報,行善不得善果,這是世人最不理解的事實,加之唯物主義的曲解,使社會大眾對善惡因果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因果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宇宙間的基本規律,其中的條件與轉化形式很複雜,遠非我們的智力能夠理解,所以只能簡單地以三世因果為例證予以說明。
這個世界中有六道輪回,因果關係豈止六世?那是無量世,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做善事反得惡報的道理,簡單說來,大概有二個:一是以前造的惡因,重罪輕報,就此一筆勾銷了。否則,這個業果要嚴重得多。正如佛在《金剛經》中說的,受持佛法反而受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起來吃虧,實際上佔了大便宜。二是現在做的善事還不夠現報善果的數量,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果才能成熟。三就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表面在做善事,其實有的在沽名釣譽,有的是良心發現,在那裡贖罪。凡此種種,絕對不是我們肉眼能觀察明白的。
至於助人為樂的人,反而遭了牢獄之災,也是同理。不過,有時天要降大任於斯人,也要先有一番磨練,例如王鳳儀善人救楊柏就是一個例子。
楊柏(字蔭軒)也是個善人,為人忠厚,專做善事。他施衣舍糧,救濟貧民,又宣講善書,化俗成美。但不知為了何事,竟被官府捕去下了大獄。王鳳儀一個心思要救楊柏,夜裡趕去縣城,走在路上,忽於黑夜見到太陽,悟了道。同時知道了,楊柏的官司是上天考驗他的信心,他該有六個月的牢獄之災。以後查明是誣告,楊柏被當堂釋放。出獄後,他做善更積極,到處宣講善書。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被餓死的人僅僅因為螣蛇紋入口了嗎?紋描只是標識,原因是這些人不知惜福,糟踏五穀,浪費資源,福盡而死。得瘟疫而亡的人是因為運數不好嗎?運數只是說法,原因是這些人自己造孽還咒地罵天。
紋描,是法令紋入口,在相學上叫做螣蛇紋見。現此紋者,無論富貴貧賤均主餓死。漢朝的鄧通有此紋,相士許負斷他會餓死。漢文帝不信,特將四川一銅山賜給鄧通,許他私自鑄錢。景帝時,鄧通被罷官抄家,最後因窮困而死。臨床上的食道癌病人多有此紋。
人一生吃穿多少是有定數的,除了你不斷地再修福德,否則坐吃山空,資源用盡了就沒有了。看過《了凡四訓》就明白這個道理。孔先生曾用《鐵板神數》算出袁了凡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廩生升到貢生)。他食米七十余石時,就被屠宗師(教育廳長)批准補貢了。他以為孔先生失算了,哪知道沒幾天就被刷下來,繼續當廩生。到正式出貢時一算,前後食廩米正好九十一石五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無的爭不來。不但爭不來。本來有的也被你折福丟掉了,所以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拼命爭了半天,還是自己命裡有的,冤不冤呢?要想求財富,就要種財富的因,這就是德,德建名立。不佈施,不種福德,這棵搖錢樹,如何能夠發財呢?
《三世因果經》中說: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糟踏五穀人。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物資豐富,人們造惡業的機會也大大增多了。僅糟踏五穀、奢侈浪費一項,就不知道要折損多少人的福報。宋朝奸相蔡京,食用奢靡,常以芝麻喂雞,綠豆飼牛羊。他的幕僚翟謙也學著享受,為吃一碗鴨舌湯,就不知要糟蹋多少鴨子的性命。以後蔡京遭貶,翟謙亦被抄沒家產,行乞中被餓死了。張廷玉說雍正:上進膳,承命侍食,見上於飯顆並屑,未嘗廢置纖毫。飯粒掉在桌上,雍正皇帝都要撿起吃掉。
我這次回大陸講課,有幾個當年富得不得了的人來聽講。想當年他們都是吃盡穿絕,一呼百諾的人,現在卻混得連飯都快吃不上了。這還算好的,你趕快修福佈施還能轉命運,再嚴重一點的就要挨餓。到命裡的福報一點都沒有了,神仙也救不了你。得食管癌的人,不都是窮人吧!眼看著豐盛的食物,心中餓得冒火,但食道被塞住,咽不下去。即使做手術捅開了,也是一進食就嘔吐,而且是噴射狀嘔吐。我親眼見到幾個老年朋友都是這樣死的,死時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有錢又有什麼用?
瘟亡,指因瘟疫等暴病而死,包括現代的急性傳染病及各種怪病。古時稱為天災,天降之災。天有好生之德,哪裡會有天災?還不統統都是人禍招感而來的。大陸最近有幾次怪病瘟疫,象前年的薩斯,今年四川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病,還不都是殺生引來的果報。有些人要錢不要命,掙不到錢就咒天罵地,說上天不公。存心騙人的還每每對天發誓,褻瀆神明,這比咒天罵地還要嚴重,所招感的果報必是奇禍,瘟亡還算給你留個全屍呢。
《太上感應篇》中說:天地有司過之神,人的頭上有三台北斗,人身中有三屍神,家中有灶神,都在記錄人的罪惡。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犯過輕的奪一算(百日為算),嚴重的奪一紀(十二年為紀),算盡則死,所以人都是自己折自己的壽。
天地每時每刻都在監察著我們的起心動念,愚人以為有秘密,哪裡可以逃得過天地的監察?一舉一動都不敢得罪天地神明,哪裡還敢咒天罵地呢?怨天尤人,呵風罵雨,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對北惡罵,都是不允許的,否則死有餘辜,還會殃及子孫。
佛法中有懺法(水懺、大悲懺等),可化解醫藥治不了的業障病,但總要人真心發願、懺悔,才能除障消災。人是天地所生,不知法天地而行,反而罵地咒天,下場就慘了。這叫作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這兩句話很好理解:甘心忍受他人的欺辱,後代一定發達;常退一步為他考慮,終身自在安閒。
世事本來逆多順少,敗易成難,人不在世上磨練是不能成就大器的。逆境到來只需忍耐片刻,便到順境,所以杜牧詩說:忍過事堪喜。遇到欺人之人,要先分辨其人是何種人:是賢於我的人,我當順受,待其自悟;與我相同的人,大則以理遣,小則以情恕;不如我的人,就不值得計較了。古人曰:先思我所以取之之故,隨思我所以處之之法。只要反求,道理自見。老子說:有容乃大。《尚書》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菜根談》中說: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對於自己,常於無過中求有過;對於他人,常於有過中求無過。正直律己,和惠待人,常找他人好處,常自認自己的不是,一定可以得福免禍。
宋朝有一個淮安人叫強富,持身嚴謹,待人謙和。有一年元旦,一個撒酒瘋的人恃酒放肆,登門辱駡。強富閉門不理,家人都覺得不平。強富說:過節誰不飲酒?酒後放肆是常有的事,何必與他一般計較呢?這天夜晚,強富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天神對他說:你在天臘之辰,能夠忍人所不能忍,上帝特此嘉獎,給你增福添壽。
安徽桐城有一個長百米、寬兩米的小巷,巷的一邊為宰相府張宅,另一邊為吳宅。康熙時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做官,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慚愧不已也後撤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張英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三朝老臣張廷玉。
張英在桐城郊外有一雙溪草堂,門聯題為:
儉勤自是持家本,和順端為受福基。
康熙也給雙溪草堂題了一聯:
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
說出張家一門淡泊致遠、少與人爭的處世哲學。
得失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更可知;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榮辱得失不動心的人,富貴長壽;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功名可成,也有大奸之人。
喜怒不形於色,只要加以訓練還容易做到;得失不失常態,就不是常人能及的了,非無我是不可能企及的。真正能得失不失其常,其福報是福祿壽三星高照,富貴長壽一定俱全。例如歷史上的李泌,曆事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與唐德宗四代皇帝,位至宰相,封鄴縣侯。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亂的大劫而能不垮,實賴兩人之力:外面靠郭子儀東征西討,朝中靠李泌運籌帷幄。
李泌任職期間,因遭權佞忌嫉,四次罷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徵召李泌。李泌從不作計較,用我就好好幹,不用就拉倒,真正是得失不失其常
李泌是自稱山人的道家人物,一輩子不結婚,還吃素,始終與皇帝老闆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代宗曾強迫他娶妻食肉,他也不惱,所以連為四帝寵倖,實史所罕見。
喜怒不形於色,指人的感情不外露,喜怒之情都不表現在臉上,顯示其人沉著而有涵養。能夠喜怒不形於色的,大概有二種人:第一種,不將個人的是非成敗放在心上,不以榮辱待己,不以成敗論人。故此能夠成名還立大功。例如,歷史上的劉備,《三國志·蜀書·先主備傳》上說他: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第二種人則是城府極深,陰險之極。
歷史上,能夠喜怒不形於色,又陰柔害人的大奸大惡之人,當數唐朝的李義府、李林甫二人。《幼學瓊林》中說:李義府陰柔害物,人謂之笑裡藏刀;李林甫奸詭諂人,世謂之口蜜腹劍。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宰相,《舊唐書》記載,他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嘻怡微笑,但卻暗中傷人。張九齡才能卓著,為官清正,也是玄宗的宰相,卻在暗中受到李林甫的中傷排擠,最終被玄宗疏遠,罷了宰相的職務。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無事倉皇失措的人,福祿薄如電光雷火,轉瞬即逝。有難怡然不動的人,福祿重如泰山,安然永享。
有一種無事忙的人,俗稱猴子屁股,整天腳跟不沾地,風風火火。你囑咐他辦事,上句話還沒有說完,他人已經跑出去了。這種人心浮氣躁,兩眼辨識不明,一點定力也沒有。從相上看,都是薄福之人,福祿壽俱薄,縱有好運也如電光雷火,轉瞬即逝,故此必須修福積德,培養自己的定力。面對大事,特別是面對災難,能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人,才是真正有修養,永享福祿的人。
中國當代的思想家,也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先生,曾在1953年的政協會議上給毛澤東提意見,要毛澤東的雅量。在1973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他堅持不批孔,但批林的立場,並聲明說:不能把學術研究和政治問題搞在一起。今天我們若輕率地貶低孔子、抬高孔子,皆於孔子無所增損,只是荒唐妄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什麼。為此他挨了半年的批判,卻批他不倒。最後,他向批判他的人說出了心裡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因此,被世人稱做中國的脊樑
袁鴻壽老先生回憶抗戰時期,在桂林七星岩請梁漱溟吃飯。日本人的飛機就在頭頂上盤旋,他二人在七星岩外一棵小樹下閒談。袁先生說,我大驚失色,怕萬一中頭獎。梁老則鎮定自若,聊天如常,比蔣介石祭張自忠致悼詞時,敵機來襲還要鎮定,因為蔣是強作鎮定。生死關不過,是不會有這種定力的。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積功累仁是修善,善行必得善果,即使等上一百年,這個善報也是你的,誰也搶不走。反過來,如果積惡不仁,一定有惡報。既然是你的,就絕對逃不過,《感應篇》上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即使死了,你造做的善惡業也跟定了你,這叫做 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才有百年必報之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是因,生如是果,這是毫無置疑的。但因變成果是有條件的,佛家稱為(條件與環境)。報得快還是慢,首先要看業因的大小多少(規模與數量),其次要看條件(緣)是否成熟,因此果報才能通三世(其實是無量世)。
古代的科技手段有限,造業的條件與力量也有限,由於業因的積累時間長,所以古人的果報多為隔世報(前生的業今生報,今生的業來世報)。現代的科技手段則發達很多,造福與造惡的力量也大得驚人。由科技力量推動著物質世界作加速運動,結果是宇宙的空間與時間相對縮短,果報來的也就快多,所以今人多是現世因果的現世報。
我們今天都很少耐心,做生意的想一夜致富,搞建築的想一天就將大樓蓋起來,學佛的剛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人人都求速見成效,果報也就變為了速報。速報之果來得非常之快,上午幹壞事,下午就要遭報應。有多少貪污犯,錢到手裡還沒有焐熱,檢察院的警車就跟著到了。
大出小入,是寧願自己吃虧,也要讓利於人,這樣的家道一定會數世昌盛。人世間屬於有形的相界,相是不平等的,地球有高山大川,四時寒暑;人類有善惡忠奸,壽夭貧富。天道屬於無形的性界,在性上則是眾生平等,所以說:人欺人,天不欺人。古代住宅大門的門心對子,大多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由此可見數世其昌的道理。
推多取少,說說容易;讓利於人,誰能做到?做到一兩次的,已屬不易;常守此道的,則非聖賢莫屬。記得舊時年節,左鄰右舍都要將稀罕物分送鄰里,共用其樂。鄰居送來點吃的東西,母親必定回贈點什麼,至少也要裝一碗米,不能讓人空碗而回。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足以讓今天的某些人汗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