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康熙教子 庭訓格言





作者﹕三新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康熙教子的種種做法,法國傳教士白晉以親身見聞,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實報告。白晉在報告中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範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國的皇上特別注意對皇子們施以道德教育,努力進行與他們身份相稱的各種訓練,教之以經史、詩文、書畫、音樂、幾何、天文、騎射、游泳、火器等等。
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礎,奠定了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業績。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這本珍藏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在此,特整理一些以饗各位: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心欲小而膽欲大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持身處世以恕存心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自任其過大人之為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敬重他人嘉納良言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好壞出自一念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惡念不除持珠何益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一念之微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一:立志於道義理為主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二:擇善固之 始能日進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三:事無大小 審之又審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四:有事無事 敬以存心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五:大小事務 防微杜漸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六:懷柔遠人 教化普遍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七:一切事務 不可懈慢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八:熟讀經史 不看小說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九:苗人獷悍 以德服之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二十:仁者之心 無所不周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二十一:凡事誠敬 不務虛名

精華文章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心欲小而膽欲大 
【原文】
訓曰: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語譯】
庭訓道:凡是在無事的時候,應保持一種有事在身的狀態以便防範可能發生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之事發生。如果在有事的時候,能夠像沒事一樣泰然自若,靜定自己的思慮,那麼,事情就會在迎刃而解中自然消失。古人說:「心要小而膽要大」。 遇事都應該如此啊!
【研析】
「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談的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有事之時,卻如無事」,談的是遇事不慌,從容應付。如此為人處事,實則是諳熟相生相剋之理。事情的發展軌跡是循環往復的,無事之極必將有事,所以不能懈怠;有事之極必將無事,所以未可焦躁。所以,你無事,我就像有事一樣,形成一種平衡,你有事,我就像沒事一樣,也是形成一種平衡,這實際上是陰陽平衡在為人處事上的運用。這種思想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不可謂不大矣!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政事浩繁而能舉重若輕,非有三頭六臂也,只不過是具備良好的心性而已。老子曰:善行者無轍痕。通曉聖賢之理的人,做事情大概都有點與眾不同吧!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持身處世以恕存心
【原文】
訓曰: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已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語譯】
一個人立身處世,當有寬容之心。看見別人有得意的事情,就應該生出歡喜心,看見別人有失意的事情,就應該生出憐憫心。這些實際上對自己大有好處。如果是嫉妒別人的成功,快意於別人的失敗,那怎麼能和別人一起共事呢?徒然壞了自己的心術罷了!古人說過:「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已有所得;看到別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已有所失。」保持這樣的心態,上天一定會保佑的!
【研析】
儒家特別強調寬恕,我們都喜歡有肚量的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也是在方便自己,為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空間。然而,貴為天子的人,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間可謂最廣了,還唸唸不敢忘懷寬恕之道,這就是需要深思了!
是不是康熙大帝希望後代子孫除了成王之外還要成聖呢?如果是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語),「仁者,愛人」(孔子語),天子的空間固然達於四海,然而四海之外更有海,四海之上還有天,四海之人有來世,由此看來,貴為天子,其擁有的時空也是少得可憐的,還需獲得更多的時間空間,怎麼獲得?從德上下功夫;自何處獲得?從上天那裡獲得。所以,康熙大帝在這則庭訓的末尾講到:「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原文】
訓曰:如朕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即如吃煙一節,雖不甚關係,然火燭之起多由此,故朕時時禁止。然朕非不會吃煙,幼時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今禁人而己用之,將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語譯】
像我這樣身為皇帝的人,要讓法令能夠得以實施,總是要求自己首先遵循,自然也會跟著遵循。就像吸煙這件事,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火災的發生多由它引起,所以,我時時下令禁止吸煙。其實,我並不是不會吸煙,小時候在養母家裡,我很會吸煙。現在我禁止別人吸煙而自己卻還吸煙,我拿什麼來服眾呢?所以就永不吸煙了!
【研析】
讀了此訓,讓人頗生感慨。
提起古代,就想到封建,想到封建,就想到為政者的特權。作福作威呀,生殺予奪呀,似乎那些封建官吏絕對改不了欺壓人民魚肉百姓的本性,即使有些仁義的舉措,也只不過是求得政權穩定的伎倆而已。生在中共治下的人們,對於這種思維模式,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
然而讀了此訓,只覺得康熙大帝不興特權,率先守法,起心動念是那般純正無私,教子之辭是那般語重心長,純乎發自肺腑,無一絲勉強氣息。足見封建特權一詞,碰著有德之君,即使在古代也是不存在的,碰著無德之徒,就是在今天也會隨處可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則君子必似小人,以馬恩列斯毛之心度三皇五帝之腹,則三皇五帝也不免於小人。思慮至此,不禁感歎,設若頭腦裡不先根除那馬恩列斯毛,我們恐怕連列祖列宗的真面目都看不清了吧!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自任其過大人之為

【原文】
訓日: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
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語譯】
作為一個人我們誰能沒有過失呢?只是人們有了過失,往往不願意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我就不是這樣的!
平常和人閒談偶有因為遺忘而錯怪他人,察覺之後,我一定會主動承認錯誤,並且說道:「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有時候竟至於使人大為感動並且覺得不安起來。大凡能夠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敬重他人嘉納良言

【原文】
訓曰:今天下承平,朕猶時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亂時,因聯主見專誠,以致成功。惟大兵永興被困之際,至信息不通,朕心憂之,現於詞色。
一日,議政王大臣入內議軍旅事,奏畢僉出1,有都統畢立克圖獨留2,向朕雲,「臣觀陛下近日天顏稍有憂色3。上試思之,我朝滿洲兵將若五百人合隊,誰能抵敵?不日永興之師捷音必至。陛下獨不觀太祖、太宗乎4 為軍旅之事,臣未見眉顰一次5。皇上若如此,則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為憂也。」
朕甚是之。不日,永興捷音果至。所以,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6。都統畢立克圖漢仗7,且極其誠實人也。
【註解】

1
僉:皆。
2
都統:官名。清代始設八旗都統,分掌滿、漢軍二十四旗政令。畢立克圖,蒙古正藍旗人,始博爾濟吉特氏。順治時累攫正藍旗蒙古都統,列議政大臣。康熙間王輔臣叛於平涼,討降之,封二等男。
3
天顏:帝王的容顏。
4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
5
眉顰:皺眉。
6
嘉納:讚許,來納。
7
漢仗:指體貌魁梧。
【語譯】
現如今,天下安定太平,我依然每時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奮處理著政事。以前,吳三桂等「三藩」發動叛亂時,因為我主見專注精誠,最後成功地平定了叛亂。但是大軍在永興被圍的那個時候,情勢嚴峻到連消息也不通了,我內心憂慮,甚至流露於言語和臉面之上。
一天,眾大臣進宮商議軍事,他們進奏完後都退下了,只有都統畢立克圖單獨留下,對我說:「為臣觀察陛下近日的臉色,稍稍帶著憂慮。皇上您不妨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編隊,衝鋒陷陣,誰又能抵敵得住呢? 過不了幾天,永興軍隊的捷報必定會傳來。難道陛下沒有留意當年太祖、太宗嗎?他們帶兵打仗,為臣從未見他們皺過一次眉頭。皇上您如果像這樣怯懦,就趕不上祖宗了!您何必為這件事而憂慮呢!」
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過了不幾天,捷報果然傳來。所以,我從來不敢小看他人,認為人家無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識。我經常跟諸位大臣說,你們但凡知道什麼、見到什麼,都可以進奏,讓我知曉,奏言只要合理,我必將給予嘉獎並加以採納。都統畢立克圖,不僅魁梧俊好,而且是一個極其誠實的人啊!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好壞出自一念

【原文】
訓曰: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樣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語譯】
康熙庭訓說道:為人處世,應當常存喜悅安詳之氣。內心喜悅安詳周圍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悅就容易產生善念;忿怒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古話說道:「人只要一產生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行動,吉樣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一產生惡念,即使還沒有行惡,凶邪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心得】
這則訓言,不啻是那有名的水結晶實驗的註腳,日本江博士通過水結晶實驗證實:
一、水聽了愉快的田園交響曲,所得的水結晶就分外的美麗,似乎印證了這裡的「歡喜處自有一番吉樣景象」;
二、「良性的訊息可以產生美麗的水結晶,反之則產生醜怪的水結晶」,這豈不就是「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惡念不除持珠何益

【原文】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註解】 

1
綏:安撫。
2
念珠:佛教徒念佛時記誦經次數的串珠,又稱佛珠或數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顆珠子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語譯】
康熙庭訓說道:大凡一個人心存善念,上天一定會用福分和祿位來善報於他,現在,人們每天手持念珠禮拜佛祖,是發心行善的緣故。但如果惡念不除,即使是手持念珠,又有什麼益處呢?
【心得】
我們常懷疑善有善報,實際上是沒弄明白這句話的具體涵義,還以為燒燒香,做做善事就可以得到福報呢?那都是形式,是不是善良,要直指人心,心底常存善念,方可得到上天的福報,但是人心隔肚皮,我們看不見,所以有些人表現得很善良,但還是災禍連綿,就是因為這些人心裡並不善良。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一念之微 

【原文】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語譯】
康熙庭訓說道:人就在於一顆心,心一動便成為意念與思慮,意念與思慮是否純正,只看產生的一剎那。如果一個念頭不純正,但很快能察覺,並且隨即加以糾正,自然不至於離正道很遠。《尚書》上說:「即便是聖明之人,若放縱慾念,也可能成為狂野之人;即便是狂野之人,如果能克制慾念,也可能變成一個聖明之人。」一念很微妙,靜靜的涵存於心中,興起時就可以察覺了,起心動念隨時隨地都能無愧於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人修煉心性,防範於意念剛剛產生之時,用心於情緒尚未產生之際,所以聖人修心用力很是輕微而功效卻很為卓著。
【心得】
治國是很難的事情嗎?老子也說「治大國如 烹小鮮」,應該是很難的事情吧,但是從心入手就不難,因為「心性多高功多高」(《轉法輪》),在上勤於修心,在下以修德為榮,上下一心,江山穩固,國家何愁不得治理呢?
做事首先要抓住根本,國家治理、社會進步的根本是什麼呢?是經濟基礎嗎?觀康乾盛世之所以盛,只在乎心念的正與不正,君臣百姓心念純正,強大的心力自然會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強大自然不在話下。談什麼經濟基礎重要?真正的「經」邦「濟」世的「基礎」,不就是「治心」嗎?不就是象康熙大帝那樣「一念之微必使俯仰無愧」嗎?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

【原文】 
訓曰:子曰:「鬼神之為德1,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2,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3,如在其左右。」蓋明在禮樂4,幽有鬼神5。然敬鬼神之心,非為禍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氣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內主於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6;外主於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7。唸唸敬斯唸 唸正8,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9,聿懷多福紒紛獵10。」其斯之謂與?
【註解】 

1
德:德性功效。
2
齊明:齋戒嚴整。齊,同「齋」。盛服:衣冠華美。
3
洋洋:欣喜貌。
4
明:人間,陽世。 
5
幽:鬼界,陰間。
6
非僻:錯誤,偏邪。
7
惰慢:輕薄下流。《禮•樂記》:「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
8
唸唸:指極短的時間,起滅連續不斷。又作剎那 解。此處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記解。
9
昭:彰明,顯示,公開。
10
聿、紒紛、獵:語氣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
【語譯】 
孔子說:「鬼神的德性功效,真是大極了啊!他們使天下的人齋戒肅穆,衣冠齊整,小心翼翼地從事祭祀。祭祀之時,虔虔誠誠,就好像鬼神就在三尺頭上,恭恭敬敬,就好像鬼神就在身邊。」所以,規範人心,有看得見的禮樂,有看不見的鬼神。但是我認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為了趨吉避禍,而是因為這樣可以成就我一身的浩然正氣。所以說,君子修養德行所下的功夫,沒有比修煉「敬意」更重要的了!
一個人內心修煉「敬意」,那麼,邪僻錯謬的念頭就無處產生;待人接物修煉 「敬意」,那麼,怠惰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產生。每一個念頭都有敬意,那麼每一個念頭就必然純正;每一個時刻都有敬意,那麼每一個時刻就必然純正;每一件事都有敬意,那麼每一件事就必然純正。君子無時無刻沒有敬意,所以君子無時無刻偏離純正。
《詩經上說:「無論在下邊的,還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秋毫的、顯赫盛 大的!」「看那周文王,小心翼翼,畢恭畢敬侍奉上天,所以才享有上天賜予的諸多福分啊!」不就是講的敬意的問題嗎?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

【原文】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己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語譯】
現在的人們認為只要不吃肉就是在持齋了,殊不知古人持齋是和守戒連在一起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易經•系辭》中寫道:「通過齋戒使自己的德行更加高 尚。」 所謂「齋」,就是「齊」,意即完善自己內心不夠完善的地方。所謂「戒」,就是戒絕心中不正確的想法和狂妄的念頭。古人沒有一天不持齋,沒有一天不守戒。現 在的人們只在每年的某月某日持齋,已經和古人不一樣了!不過呢,持齋當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激發人心中的善念,只是不知道持齋人的戒心做得如何罷了!
【心得】
持齋、不吃肉只是手段,「戒其非心妄念」才是目的,反過來說,只要能「戒其非心妄念」,就是吃肉、不持齋,也沒有什麼的!人好不好,就看人心,不在外在的貧 富貴賤和「階級屬性」,也不在他一時一事做了什麼!但是人心隔肚皮,有時不容易看清楚,那就要多多瞭解,多多體會,才算做個「知人者智」的智者。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一立志於道義理為主

【原文】
訓曰:子曰:「志於道1。」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聖2,猶必十五而志於學。蓋志為 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3。志之所趨,無遠弗屆4;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於道,則義理為之主5,而物慾不能移,由是而據於德,而依於仁而游於藝6,自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7,本末兼該8,內外交養9,涵泳從容紒紛獵10,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註解】 

1
「子曰」句:見《論語•述而》。志:志向,立志。
2
夫子:孔子。天縱:意為上天所賜。
3
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軔,剎車木。行車必先去軔,故稱「發韌」 
4
屆:至,到。
5
義理:經義名理。宋以後稱理學為義理之學,簡稱為義理。
6
游於藝:即遊藝。《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游於藝。」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於藝,言置身於六藝的活動,後來泛指學術修養。
7
倫:道理,次序。
8
本末:指主次、先後。 兼該:包括兩方面或兩方面以上。
9
交: 交互。養:陶冶,修養。
10
涵泳從容紒紛獵: 品味陶冶。
【語譯】
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 孔聖人有著天賦絕頂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 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
立志於修道,首先必須以義理作為根本,這樣物慾就改變不了修道者堅定的志向。在此基礎上再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活動, 自然不會失掉修道的先後輕重的次序,使道德之本和才藝之末都能得以照應,內心、外事交互得以陶冶,從容不迫的去品味熏陶,這樣自然就會不知不覺的進入了聖賢的境界。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二擇善固之 始能日進

【原文】 
訓曰:孟子言:「良知良能。」蓋舉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 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尚言於「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後。故古人童蒙而教,八歲即入小學,十五而 入大學,所以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慾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者,無所不至。即孔子之聖,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故凡有志於聖人之學 者,其擇善固之,克己復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於其間,始能日進也。
【語譯】
庭訓道: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來說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沒有失掉嬰兒純淨良善之心的 人。」這不是說從孩提一直到老死,品行高尚的都人遵從著良心,傳播著良知,使用著良能,無時無刻的體現著天理嗎?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能達到「隨心所 欲而不超越任何法度」的境界,尚且說達到這種境界是在十五歲立志苦學、三十歲成家立業、四十歲不再迷惑、五十歲而知天命、六十歲耳順之後。
所以古人在孩童 蒙昧無知時就著手教育,八歲就進小學,十五歲就進大學,目的是為了糾正他們稟性、習氣中偏邪的地方,防止他們被物質慾望所引誘,開啟他們的聰明才智,保持 他們的忠信,培養他們道德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的求道之心,也是永無休止,甚至不知自己已經將步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於聖人之學 的人,必須選擇善良的、正確的,並且加以堅持不再改變,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恭順有序,勤懇不懈,中間沒有一絲一毫輕視和疏忽,才能 每天都有進步。
【心得】
學好如逆水行舟,學壞則如平原走馬。學壞容易學好難。這是人性的特點,所以傳統上對於道德教育極其重 視,幼兒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我們看看《三字經》、《弟子規》就知道了!我們今天中國大陸人無人不在感慨世道的道德淪喪,防盜門越來越厚,男的女的都不敢走夜路,親戚朋友間失去了應有的禮節,教師失去了往日的光榮,純真受到嘲笑,公共場合不講公德……太多太多。這一切莫不與中共的教育體系有關係,中共的教育,不管它自己怎麼說,總歸是一種輕視道德重視物利的一種教育,是反傳統的一種教育。不要說別國的教育都這個樣子,看看韓劇裡的禮儀,看看美國人工作的主動性,就知道別國教育恰恰不是這樣。中共這樣做,是對中國幾代人犯著最大的罪。
人們經常講這樣一個笑話:一位醫術不高的醫生,誤傷了20 患者的性命。這位醫生死後,上帝把他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理由是不僅不能救死扶傷,而且害死了20條人命,褻瀆醫生職責。這位庸醫在十八層地獄捶胸頓足: 「為什麼要這樣懲罰我?我又不是故意的?」這時他的腳下傳來了聲音:「老兄,你別跺腳了,上面的土都落到我身上了!別哭了,你還比我強呢?」庸醫很驚訝: 怎麼?十九層地獄還有人?不由問到:「你是幹什麼職業的啊?做了什麼錯事?」 十九層的那位無奈地說:「唉,我生前是做教師的啊!」 庸醫充其量損害的只是幾十人,而庸師斷送的卻是幾代人啊!庸醫害的是生命,庸師荼毒的是靈魂啊!
中國人,在教育國人方面自有卓越偉大的教 師,如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等,不料想在倉促之中卻被馬恩列斯毛之流佔據了導師的席位,遂導致幾代中國人靈魂上的無窮流毒,時至今日,所幸的是,我們借助《九評共產黨》,算是終於弄清楚了馬恩列斯毛之流原來是幾個大大庸師,該下十九層地獄的庸師。這樣看來,目前退出共產惡黨這個辦法,出發點原來是非常好的,就是決不到那十九層地獄裡去跟馬恩列斯毛這幾個大庸師作伴啊!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三事無大小 審之又審 

【原文】
訓曰: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誠至言也!
【語譯】
大凡一個人面對各種事務,無論大小,一定要十分審慎,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因而孔子說:「遇事不知多問幾個『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最後也只能對他說『該怎麼辦呢?』」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四有事無事 敬以存心 

【原文】 
訓曰:凡天下事不可輕忽1,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2。當無事時,敬以自持3;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必謹終如始4,慎修思永5 習而安焉6,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7。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8。《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聖人一言,至理備焉。
【註解】 

1
輕忽:輕視,疏忽。
2
敬:恭敬,端肅。此處意為警戒。
3
自持:自己克持,保持一定的操守、準則。 
4
謹終:慎終。小心謹慎,始終如一。
5
慎:謹慎。修:修養。永:長久。
6
習而安:此處意為習慣。
7
湛然:厚重、澄清的樣子。
8
直內: 指內心變得正直。
【語譯】 
庭訓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簡單的事情,也應當慎重對待。所謂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意」來自我約束。在有事的時候,就用「敬意」來應對事 務。深厚的敬意,貫穿事情的始終,謹慎修持敬意讓敬意永存,不斷修習漸成習慣,自然就沒有做不成的事。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會清明通達之故。 
「敬意」在心中,就如同主人在家裡,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意」可使人心正直的含義啊!《禮記》篇首就拿「毋不敬」開頭,聖人這一句話,是極有道理的!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五大小事務 防微杜漸

【原文】 
訓曰: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於不可杜也。
【語譯】
處理大小事務,都應當小心謹慎,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的含義。以為事情的問題很小就不加以防備,問題就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大而又不加以遏止,必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六懷柔遠人 教化普遍

【原文】 
訓曰:爾等見朕時常所使新滿洲數百1,勿易視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時,得東省一二人2,即如珍寶愛惜眷養。朕自登極以來,新滿洲等各帶其佐領或合族來歸順者3,太皇太后聞之,向朕曰:「此雖爾祖上所遺之福,亦由爾懷柔遠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輩傾心歸順也。豈可易視之?」聖祖母因喜極,降是旨也。
【註解】 

1
新滿洲:黑龍江流域為滿族故鄉。皇太極即位後,統一黑龍江流域,把該地居民編入旗籍,稱為「新滿洲」。他們均隸各旗,「俱令披甲」,成為滿族八旗的組成部分。 

2
東省:指東三省。
3
佐領:官名。清制,京師滿蒙諸旗,均置佐領。滿語稱牛錄章京。
【語譯】 
庭訓道:你們看見我時常派數百名使者到新滿洲,可千萬不要輕看了這件事情。過去太祖、太宗在位的時候,能得到東三省來歸順的一兩個人,就視為珍寶,十分愛惜特別照顧。我自即位以來,新滿洲等地方的首領們紛紛帶著他們的佐領官或者是全族百姓,前來歸順我們清朝。太皇太后聽說這件事後,對我說:「這雖是你的祖上的功德留下來的福分,但也是由於你用恩德來感化邊遠之人,令德教之風遍及全國,才使這些人誠心誠意前來歸順啊!怎麼能夠小看這件事呢?」聖祖母因為非常高 興,就降下了這一聖旨。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七一切事務 不可懈慢

【原文】 
訓曰:頃因刑部匯題內有一字錯誤,朕以閫筆改正發出1。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覽,外人謂朕未必通覽,每多疏忽。故朕於一應本章,見有錯字,必行改正;翻譯不 堪者,亦改削之。當用兵時,一日三、四百本章,朕悉親覽無遺。今一日中僅覽四、五十本而已,覽之何難?一切事務,總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也。
【註解】 

閫筆:紅色筆跡。清制,內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閫筆批示書寫,表示出於親筆。
【語譯】 
庭訓道:近來,因為刑部呈送上來的公文中有一個字錯了,我就用紅筆改正過來頒發了下去。各部、各院的奏折、奏本等我都一一通讀過,外邊的人以為我未必能夠通覽,所以,寫奏本是每每多有疏忽。故此,我在所看的全部奏章中,一旦發現有錯別字出現,就加以改正:那些翻譯極差的文字,也加以刪改。
當年,國家有戰事時,每天送上來的奏章、奏本有三、四百件之多,我都一一通覽,無一遺漏。現在,一天之中,送上來的奏章等僅有四、五十件而已,通覽它們又有什麼困難呢?做任何事情,無論大小,總不能有一點懈怠輕慢的念頭。
【心得】 
康熙「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覽」,事無鉅細,不敢懈慢,這在大權在握,君臨天下的時代是很難得的,康熙皇帝自幼就勤於學習,樂於修德,養成了一種嚴謹的處事作風,所以,「見有錯字,必行改正;翻譯不堪者,亦改削之」,實際上是寧靜致遠、無慾則剛的一種表現。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八) 熟讀經史 不看小說

【原文】
訓曰:古聖人所道之言即經,所行之事即史。開卷即有益於身。爾等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夫吟詩作賦,雖文人之事,然熟讀經史,自然次第能之1 。幼學斷不可令看小說2 。小說之事,皆敷演而成3 ,無實在之處,令人觀之,或信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傚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說者譬喻、指點之本心哉!是皆訓子之道,爾等其切記之。
【註解】

次第:次序,依次。
2. 
小說:古人多指淺薄瑣屑的言論或故事。《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為九流十家之末。
3. 
敷演:舖陳演述。
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語譯】
庭訓道:古代的聖人,他們說的話就是「經」,他們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開經史書卷,就會有益於修身。你們平日所誦讀的以及教導子弟的,只應該以經史為主。至於吟詩作賦,雖說是文人的事情,但你們在熟讀經史的過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學會。孩童接受教育期間,斷乎不能讓他們讀淺薄的「小說」。小說之類所描述的事情,都是渲染舖陳演述而成的,沒有多少實在的內容,如果讓孩童讀了這些書,或許會信以為真,那些不成器的子弟,甚至會照著小說上的人物去行事。他們哪裡能知道寫小說的人運用譬喻、指點手法時的真正目的呢!這些都是教導子弟的道理,你們千萬要牢牢記住啊!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九) 苗人獷悍 以德服之

【原文】
 曰:王師之平蜀也,大破逆賊王平藩於保寧1,獲苗人三千,皆釋而歸之。及進兵滇中,吳世璠窮蹙2,遣苗人濟師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 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遺耶?」夫苗之獷悍3,不可以禮義馴束,宜若天性然者4。一旦感恩懷德,不忍輕倍主上5,有內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顧能之6,是可 取之。子輿氏不雲乎7:「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8;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寧謂苗異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註解】

1
王平藩:吳三桂部將。保寧: 地名。在四川境內,今閬中縣。
2
吳世璠: 吳三桂孫。吳三桂病死後,他繼承帝位,改元洪化。後兵敗自殺。
3
獷悍: 蠻橫。
4
宜若:就好像。
5
倍: 通「背」。背叛。
6
顧: 反顧,反而。
7
子輿氏: 孟子的字。
8
贍:充足,豐富。
【語譯】
 訓道:我朝大軍平定四川那會兒,在保寧打敗了王平藩這個逆賊,俘獲苗族人三千多,我們把他們都釋放了,讓他們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軍隊進軍雲南中部時,逆賊吳世璠走投無路,便鼓動苗族人出兵相助來抗拒我朝大軍。苗族人不肯照辦,他們說:『天朝曾讓我們生還,恩重如山,我們怎能忍心報之以刀兵相加?』眾所周知,苗族人生性粗獷彪悍,似乎不能夠用義禮來馴服約束他們,好像天性就是這樣。但是,他們一旦產生感恩懷德的感情,就不忍心輕易背叛自己的主人或上級,這個方面,是內地民眾所不容易做到的,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這是很可取的!孟子不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麼:「用武力征服他人,並不是心服,是力量不夠;以德服人,才是心悅誠服啊!」 我們怎能說苗族人和一般人有差別,不能用「德」去感化調服呢?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二十) 仁者之心 無所不周

【原文】 
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1。故極其量2,則民胞物與3,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涕4,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註解】

1
觸處:隨處,處處。
2
極:窮盡。量:限度。
3
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意為泛愛一切人與物。
4
愷涕:和樂平易。
【語譯】
庭訓道:「仁者」把萬物看作一體, 惻隱同情之心,隨處可流露出來。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把百姓當作手足,把萬物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樂,這種慈祥 和樂,永葆常在。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不做。事情不論大小,仁愛之心都是綿綿無盡的,只管盡施仁愛之 心力,萬物依照它們的緣分得到它們應該得到的仁德之輝。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二十一) 凡事誠敬 不務虛名

【原文】 
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神佛1,必以誠敬存心。 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於真誠,無纖毫虛飾。
【註解】 

1
壇廟:壇,天壇、地壇。廟,祖廟。
【語譯】 
庭訓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該「誠」字當頭,而不要去追求什麼虛名。我從幼年即位之日起,只要是祭祀壇廟裡的祖宗神佛,都必定心存誠敬。即便處理朝中大小事 務,對待各位大臣,也總以誠心相待,不求什麼虛名。所以,我為人處事,完全出於一片真誠,絕沒有一絲虛偽和誇飾的成分。

後記

康熙重視子孫的教育,在中國歷代帝王裏是非常特殊的!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而他的孫子輩人數,有人統計是97個,這是個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是怎麼教育他的子孫的?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子孫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叫“上書房”,康熙時候的上書房設在暢春園「無逸齋」,就是避免他的子孫貪玩,要無逸,不要閑著,不要貪玩,不要貪圖享樂。《康熙起居注》和其它的一些書記載了皇子皇孫上學的具體情況。
舉一天做一個例子,看看皇子皇孫們是怎麼學習的!
這天的寅時,就是早上三點到五點,寅正是早上四點,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開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要有一個時辰的時間,要有兩個小時,皇太子在這個時候才13 歲,早上三點鐘就要到無逸齋書房,他起床時間當然是更早,這是寅時。
卯時,就是五點到七點,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等到了上書房,到了之後先給皇太子實行跪拜的禮節,然後就檢查皇子們功課,讓皇子背書,皇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然後漢文師傅再給他劃下面一段,接著背下面一段。
底下就是辰時,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個時候學生上課已經過了四個小時了,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了無逸齋,皇子們到齋外面台階下面迎接康熙來,康熙來了之後落座,就說要背書,就讓他的兒子背書。康熙拿出書來隨便點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後,果然一字不錯。
康熙說,我小時候書要朗誦120遍,之後還要背誦 120遍,完全熟練了,然後再換下一段,這樣一段一段地學。這時候有了大臣說,說是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康熙說必須背足120遍,然後就問其他那幾個師傅,說剛才背的怎麼樣?有的老師就說了,太子很聰明,背得很好。康熙說,說你們不能表揚他,要多批評他們,免得他們驕傲。檢查完了之後,康熙就處理他政事去了!
巳時,九點到十一點,這個時候,記得這一天已經是數伏了,很熱,皇子讀書的時候,是不許拿扇子的,不許搖扇子,正襟危坐,這時候寫字,每一個字要寫100遍,來練習書法。
底下就到了午時,十一點到一點,就到了午飯的時候,侍衛就送上飯來,皇子們也讓老師吃飯,老師跪著接了飯,然後到自己座位上吃飯,皇子們在另一旁吃飯。吃完飯之後不休息,繼續前頭功課。
底下就到了未時,就是一點到三點,這時候皇子們到了無逸齋的外面是一個院,那兒有靶,射箭,一個是休息一下,一個是體育活動,一個是練習騎射,練習武藝。
申時,就是十五點到十七點,康熙又到了無逸齋再次檢查功課,還讓這些皇子們背,他幾個皇子排著隊一個一個背。
底下是酉時,十七點到十九點,這節課是在無逸齋外面練習射箭,康熙先讓諸子們一個一個射,之後讓那幾位師傅一個一個射箭,最後康熙自己射箭,史書記載叫做“連發連中”,功課完了之後放學。
從早上三點到下午七點。請注意,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無間寒暑”,天天如此。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康熙皇帝對教育子孫是極為嚴格的!在他教育之下,康熙的兒子有幾種類型,一種是政治型的,譬如雍正做了皇帝,乾隆做了皇帝,應當說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兒子雍正是一個很傑出的皇帝,孫子乾隆也是一位很傑出的皇帝,那有人說嘉慶道光呢?康熙能管兩代就可以了,再後面那麼多也管不了!
他的皇子皇孫不能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個人,其他的第二個類型就是學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他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第三種類型就是藝術型,寫字繪畫,有的皇子字寫得很好,畫也畫得很好。第四種類型是生活型,他母親在妃子裏面地位比較低下一點,他也不可能競爭皇位,是!他有一個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康熙皇子皇孫當中沒有一個紈絝,沒有一個為非作歹者。


free count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